《云、雾和雨》教案
2024年秋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5.《雾和云》教学设计
二、判断题
1.雾的成因和云是一样的。(
)
2.雾、云、雨、雪、霜都是不同状态下的露。(
)
3.在高山上能看到云海。(
)
4.雨来自云,只要天空中有云肯定就会下雨。(
)
5.雾、云漂浮在空中,而露、霜形成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
)
参考答案:
1.A 2.B 3.A 4.A
1.√ 2.× 3.√ 4.× 5.×
五、整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理
六、板 书设计
雾和云
水蒸气遇冷凝结 雾:生成于地表 云:生成于高空
[PPT 14 出示]引导学生根据雾的成因推想云的形成原因。 师生总结:从地面到高空,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5摄 氏度,地面空气中没有凝结的水蒸气上升到空中,遇冷又凝结成了小水滴或小 冰晶,随着水蒸气不断上升,小水滴或小冰晶越集越多,漂浮在高空,就是我 们看到的云。 [PPT 15 出示]雾和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总结:相同点——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小冰 晶。不同点——雾:在低空形成,接触地面;云:在高空形成,不接触地面。 3.[PPT 16 出示]雾和云与人类的关系 能见度低造成交通事故、户外灰尘多、茶山、沙漠动植物图片。 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出雾和云与人类的更多联系。 [PPT 17 出示]卷云、地震云、乌云密布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可以根据云的 形态判断天气异象。 [PPT 18 出示] 根据天上云的情况预报天气的变化,观云测天气变化的谚 语。引导学生认识雾和云对我们的生活有利有弊,我们要科学认识,扬长避 短。
次,观察现象。
[PPT 8 出示]实验提示:用取冰夹夹取冰块时,要小心,防止冰块掉落; 小组分工合作,仔细观察现象,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 “白气”形成的原因。
云和雾教案及反思
13《云和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一课。
将云和雾放进一课是因为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飘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
教材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创设情境,聚焦学习内容,区分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同视角的所见,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是一回事。
第二个活动做人造雾的实验。
因为是在实验室,接近地表的是雾,所以是造雾,而不是造云。
这是一个典型的模拟实验,也是本节课唯一的动手活动,需要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的情况外推到实际情况中去,进而分析、推导出自然界的雾是如何形成的。
第三个活动是根据抽象的图示,结合模拟实验,解释云的成因。
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概念水平。
最后教材揭示出云和雾的形成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
科学探究:1.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
2.通过对雾和云成因的探究,知道高空中的气温更低。
3.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1.通过学习知道雾和云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2.通过对雾和云成因的探究与类推,知道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存在因果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规律的”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解释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做人造雾的实验。
【教学准备】量筒(500mL)、冰袋(或把冰块放入保鲜袋)、温水、线香、火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识别云和雾1.播放视频:云雾缭绕恍若仙境。
2.师:同学们,视频中的地方美吗?美在哪里?生:美!美在云雾缭绕。
3.师:云雾缭绕?你们见过雾吗?雾是什么样子的?生:雾是一团团的白气,飘浮在空气中,一吹就散,湿漉漉的。
4.师:你遇到过大雾吗?生:冬天的早上,可以遇到大雾。
小学科学38《雾和云》(教案)
小学科学38《雾和云》(教案)雾和云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天气现象,也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雾和云,学生可以了解到天气的形成和变化原因,提高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本次教案将帮助学生理解雾和云的形成过程,探究天气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雾和云是由水蒸汽形成的;掌握雾和云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了解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天气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保护意识和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和实践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雾和云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难点:理解水蒸汽凝结成云和雾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2.教学资源:图片、视频3.教学环境:教室、室外空地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呈现一张大雾笼罩的照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问:“你们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象?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天气现象的兴趣。
2.探究活动活动1:观察雾气教师指导学生到室外观察雾气,并发放放大镜让学生仔细观察。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们看到什么?”“为什么会有雾气?”通过引导问题,帮助学生了解雾是由水蒸汽凝结而成的。
活动2:模拟云的形成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装满温水的杯子,并点燃一杯子旁边的蜡烛。
学生观察杯子的变化,并由此引导学生讨论水蒸汽与温度的关系。
然后,教师向学生讲解水蒸汽在大气中凝结成云的过程。
随后,教师分发一些棉球和水杯,让学生在水杯中倒入温水并用棉球盖住杯口,观察棉球的变化。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模拟云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水蒸汽凝结的理解。
3.知识总结教师请学生归纳总结雾和云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并通过展示图片或演示短视频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4.拓展练习教师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雾和云的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答疑解惑。
5.延伸活动活动1:制作云朵模型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制作云朵模型。
《云、雾和雨》教案
《云、雾和雨》教案第一篇:《云、雾和雨》教案《云、雾和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云和算是怎样产生的。
2.在观察“白气”的实验中· 使学生知道“白气”与水蒸气的区别。
3.知道“白气”足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在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人星的”白气”在低空就会形成雾,在高空就会形成云。
4.知道高空中的云,相互碰撞融合就会变成大水滴落到地上形成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会做观察“白气”的实验,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知道云和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许许多多小水滴和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的现象。
2,教学难点:具有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能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云、雾的成因。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云、雰和雨的视频资料,热水,冰,托盘。
2.学生准备:实验记录单。
五、教学技术和手段(一)教学技术模拟实验式、小组合作式、问题引导式、互动交流式、教师讲授式。
(二)教学手段学生把冰放到热水杯上方,热水杯上方会出现“白气”现象,学生把已经学习过的水蒸气的概念和本节课要学习的云和雰的现象联系起来,从而认识云和雰形成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云和大雾的美丽景色的图片2.谈话:这是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说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提问: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方面的知识?(二)新授1.打开杯盖我:2.让学生观察杯口处有什么,并说说理由3.讨论“白气”是怎么形成的。
结论,为建构“白气”的概念做铺垫。
4.让学生在杯口处放一块冰,观察现象。
学生能够观察到烧杯口的“白气”基本消失了,当把冰放到烧杯口后,会出现很多“白气”。
让学生分析“白气”产生的原因,学生可能得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的结论。
5.教师总结:杯子里的水蒸气在杯子外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很小的水滴。
(三)认识雾的形成1.提出问题:雾和“门’”有什么关系靠在一大中的什么时候容易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雾。
2-1《雾和云》教案 大象版科学六上
(3)自然界中雾是怎么形成的?
二、云的形成
1、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各种各样,与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展示图片)
2、天上的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提示:根据雾的形成推测云的形成。
点拨:
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了云。
②将冰块放在杯口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杯口周围的变化。这个过程模拟的是水蒸气上升后遇到低温环境的情形。
③将冰块移走再放上,反复几次,观察并记录杯口发生的现象。
按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先说假设,然后试验验证
温水杯:放上冰块之后,在冰块周围会产生一层像雾一样的白气;移开冰块之后,白气消失。
冷水杯:杯口周围没有变化。没有像雾一样的白气形成。
明确:不行。杯口周围没有变化。没有像雾一样的白气形成。
5.信息处理
方法1:可以根据研究目标来整理信息,可以把形成雾的条件和没有形成雾的条件分开整理并进行对比。
方法2:可以借助流程图来呈现雾的形成过程,这样更直观。
6、整理获得的信息后,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7、“雾”现象
(1)我们泡温泉的时候,泉水上方为什么会有“雾”出现?
回顾课堂并与老师一起总结本节课内容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板书
板书设计
大象版六年级2.1《雾和云》教学设计
课题
雾和云
单元
2
学科
科学
年级
6
教材分析
《雾和云》是《循环的水》单元第一课。教材设计以下几个活动环节:(1)提出猜想假设,初步确定雾的形成需要潮湿和低温这两个条件。(2)设计对比实验,模拟雾的形成。(3)处理信息。一种是根据研究目标分类整理,将形成雾的条件和没有形成雾的条件分开整理并进行对比;另一种是借助流程图来呈现雾的形成过程。最后得出与雾的形成过程相关的结论。(4)迁移应用,根据雾的形成来推测云的形成。
通过学习小学科学教案《云和雨》,探究云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案《云和雨》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教案,通过这篇教案我们可以学习到云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云是天空中的一种自然现象,而人类活动也会对云的形成和变化产生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云的形成和变化是怎样的。
云是由水蒸气形成的,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但当它遇到冷却的空气时,它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朵。
云的形态、颜色和高度都会随时间而变化,这和气温、湿度、气流等气象条件有关。
接着,我们来了解人类活动对云的形成和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我们知道,人类活动会导致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这些都会对云的形成和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空气中的灰尘和污染物会成为云的凝结核,使云朵形成更快更密,同时,温室气体排放也会导致气候变暖,这可能会导致云的分布范围和高度发生变化。
此外,人类活动还会对云的形成和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例如城市建设、森林砍伐和土地改造等都会影响地表温度和湿度,进而影响云的形成和分布。
这些对云的影响事关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究云的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学习小学科学教案《云和雨》,不仅能够探究云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也能够培养我们的科学素养,提高我们对环境和自然界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希望大家都能够关注这个问题,积极探究和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
小学科学21《雾和云》教案
小学科学21《雾和云》教案雾和云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们是天气现象中常见的现象。
本文将介绍《雾和云》这个课题的教案,以便教师们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雾和云的形成过程、特点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1. 知道雾和云是气态水的可见形态,并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
2. 了解雾和云的不同之处,并能够描述它们的特点。
3. 理解雾和云对地球和生命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1. 雾和云的形成过程。
2. 雾和云的特点及其对地球和生命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雾的形成过程雾是由水蒸气在接近地表冷却凝结而成的悬浮微小水滴。
可以通过以下步骤介绍雾的形成过程:(1)水蒸气的产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水的沸腾、湿地蒸发等现象,了解水蒸气的产生过程。
(2)冷却凝结:引导学生思考,当水蒸气遇冷空气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蒸气在玻璃上凝结形成水珠的过程。
(3)形成雾:通过上述步骤的引导,学生能够理解雾是由水蒸气凝结形成的,进而了解雾的形成过程。
2. 云的形成过程云是由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形成的可见团块。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介绍云的形成过程:(1)水蒸气上升:让学生观察锅中热水蒸汽上升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大气中水蒸气是如何上升的。
(2)冷却凝结:引导学生了解当水蒸气上升到较高的地方时会遇到冷空气,导致水蒸气冷却凝结成云。
(3)形成云:通过实验或图片,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云,让学生了解云的形状和特点。
3. 雾和云的特点及作用(1)雾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雾的特点,如白色,靠近地面等,并让学生描述雾的特点。
(2)云的特点: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云,并描述它们的形状、颜色和高度。
(3)雾和云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雾和云对地球和生命有什么作用。
可以让学生了解雾和云对空气湿度、保护地球表面和调节气候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 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雾和云的形成过程。
2. 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价他们是否能够准确描述雾和云的特点。
2024年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2.1 雾和云 (教案)
单元
《循环的水》
课题
2.1雾和云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及要求
10.1 天气和气候
10.1.1 知道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1.了解雾和云形成的原因。
2.设计“雾的形成过程”模拟实验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探究雾的形成实验,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用科学语言、流程图等方式记录并整理实验信息,描述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2.整理信息
可以运用分类整理的方法或者流程图的方式,整理出实验现象和结果。
3.汇报、交流、总结
得出结论: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光照射下,不断从水面、陆地和植物表面蒸发、蒸腾,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雾。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形成证据,并按对应关系将自己的假设和证据进行交流和解释,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三、实验探究(预设15分钟)
实验提示和安全提示
1.准备实验器材
2.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验
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实验记录。
4.实验时注意安全。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通过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会合作的意识。
四、处理信息、得出结论(预设10分钟)
小学科学5《雾和云》教案
小学科学5《雾和云》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定义和基本特点:雾、云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2)理解和掌握形成雾和云的原理。
3)掌握常见的雾和云的种类。
4)了解雾和云对人们的影响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
2)能够运用比较、归纳、列举等方法进行思考和总结。
3)学会利用图表、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进行讲解和说明。
4)学会小组合作,锻炼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观察生活的积极态度。
2)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动手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雾的形成和特点。
2.云的形成和特点。
3.常见的雾和云的种类。
4.雾和云对人们的影响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1.雾和云形成的原理和过程。
2.雾和云的分类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一下前几节课学过的大气层和气温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什么现象经常出现在天气变化时?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导入新课。
2.学习新知1)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雾和云的概念,并进行定义说明。
2)运用图片和实验示范,讲解雾和云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3)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常见的雾和云的形状和特点。
4)分组讨论,总结雾和云对人们的影响和重要性。
3.巩固与拓展1)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根据形状和特点来判断是雾还是云,并解释原因。
2)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与同学讨论解决方法,并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展示一些有关雾和云的科普书籍、视频和网站,让学生自主阅读和观看。
4.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解的难点。
进行小结,点评学生的表现。
五、课后作业1.思考题:请你写一篇文章,介绍一种你喜欢的雾和云的种类,并解释它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3.实践探究:观察自己居住地的天气变化,记录并总结不同天气情况下出现的雾和云的种类和特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学生对雾和云的定义、形成原理和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变化的水5云雾和雨教案首师大版
五、云、雾和雨
一、教学目标:知道云和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汽与冷凝结成许多小水珠和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的现象;了解雨形成的原因。
会做观察“白气〞的实验。
初步学会用试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
具有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能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云、雾的形成。
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了解雨形成的原因。
会做观察“白气〞的实验。
初步学会用试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
三、教学难点:具有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能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云、雾的形成。
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四、教学准备:
器材:玻璃杯、玻璃片、温水
教学反思:学生很容易被水蒸气的现象变化所迷惑,区分不出什么是雾,什么是云,教师应该多鼓励孩子,用事实说话。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 循环的水 1《雾和云》教学设计
2.1《雾和云》教学设计【教学分析】“雾”是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学习内容“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中的学习目标,同时又与“地球表面是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这一学习内容相关联。
雾和云既是雨和雪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分,又和霜和露的形成过程有一定的对比性。
雾、云、雨、雪、霜、露等天气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有关本课的第一部分是猜想假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对雾的形成的经验和认识,比如时间、地点、感受等,通过归纳总结学生的假设,逐步确定雾的形成需要潮湿和低温这两个条件。
第二部分是事实证据,通过实验模拟雾的形成。
教材给出了比较详细的实验方案及提示,如“玻璃杯里装人冷水行不行呢”,提醒学生需要做两组实验形成对比。
第三部分是处理信息,也是本单元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的能力,教材提供了两种整理信息的方法:一种是根据研究目标分类整理,将形成雾的条件和没有形成雾的条件分开整理并进行对比:另一种是借助流程图来呈现雾的形成过程,最后得出与雾的形成过程相关的结论。
第四部分是迁移应用,根据雾的形成来推测云的形成。
通过低年级学段“变幻的天气”“四季与生物”,中年级学段“小小气象员”“自然界的水”等单元的学习,并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对“地球上的水在不断蒸发,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这一概念已有正确的理解,也能对常见的天气现象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但是对不同天气之间存在的转换关系缺少相关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初步了解雾和云形成的原因。
科学思维:能依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
探究实践:通过探究雾的形成的实验,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用科学语言、流程图等方式记录并整理实验信息,描述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态度责任: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知道雾的形成原因,大雾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探究雾形成的原因。
难点:探究雾的形成的实验,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用科学语言、流程图等方式记录并整理实验信息,描述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云和雾》教案-最新
导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11. 师: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是否验证了我们的猜想?
12. 学生回答并小结:用温水的筒内很快出现雾,冷水的筒内现象不明显。
13. 为什么用温水的效果好?你能推测出雾的形成原因了吗?
14. 教师总结:PPT空气中水蒸气→小水珠
(三)归纳总结,延伸拓展
1.问:那么云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它和雾之间有什么关系?
难点:做人造雾的实验
教具
学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量筒,温水,冷水,线香,冰袋
板书
设计
13云和雾
小水滴
云遇 凝
雾 冷 结
水蒸气
作业
设计
课后大家可以继续坚持观察天空中出现不同云时天气的特点及变化情况,看看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板书:云、雾,
提问:你能说出含有云和雾的四字词语吗?2.师:大家说了这么多有云和雾的词语,看来,云和雾之间一定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有谁能来试着说说看,云和雾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3.学生回答。
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雾和云的成因,还知道了,原来他们其实是同一种物质。天空中的云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你知道他们可以分为哪几类吗?
不同种类的云,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天气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播放视频:云和天气的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学
反思
日常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基于好奇心的驱使和随意性的观察行为,但缺乏深度思考和有条理的表达。本课引导学生思考云和雾之间的区别,根据生活经验推测雾的形成原因,再通过做模拟雾的实验,思考总结出雾的形成原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描述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为以后研究露和霜,雨和雪,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打下基础。
雾和云教案及反思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5.《雾和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雾和云》是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水循环》的第一课时。
本课是让学生认识雾和云,探究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雾和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古诗词“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从而引出问题:云和雾来自哪儿呢?由诗句入手,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利用问题让学生对云和雾产生好奇心,为后续的探究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二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自然界中哪里有雾?哪里有云?在这个环节中先认识自然界中雾和云。
通过教科书呈现的两幅雾和云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自然观察开始,逐步深入认识自然界中的雾和云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再通过讨论、交流,深入认识雾和云。
第二个部分: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先利用实验制造"雾",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雾和云形成的原因,然后通过视频播放自然界雾和云形成的原因,帮助学生梳理,加深学生的认知,在学生整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形成结论。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了解雾和霾有什么区别?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霾的形成过程,知道雾和霾的区别,引导学生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首先从生活现象入手认识雾和云,再研究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最后回归生活,研究雾和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
【教学目标】⒈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或小冰晶,雾或云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形成的现象。
⒉本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水蒸气凝结的实验;初步学会做雾或云形成的模拟实验)。
⒊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教学重点】1.知道雾和云形成的原因。
2.能够基于观察,运用比较、推理、概括解释雾的成因,再基于雾的成因推导云的形成。
雾和云教案及反思
2.1,《雾和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雾和云形成的原因。
科学思维: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推理雾和云的形成。
探究实践:能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能够做雾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态度责任: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乐于和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知道雾和云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能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能够做雾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玻璃杯、温水、冰块、冷水。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假设1.提问:回想一下对雾的经验和认识,猜一猜雾是怎样形成的?生:在大雾中行走,到学校时,额头上的头发总是打湿了。
生:钻到雾里感觉空气很湿润。
我猜雾的形成需要潮湿的环境。
生:早上比中午、山上比山下见到“雾”的时候多,我认为,温度高低可能也会影响雾的形成,温度越低越容易形成雾。
2.谈话:刚才同学们,猜测雾的形成需要潮湿的环境和较低的温度,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雾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课题:雾和云二、事实证据:模拟雾的形成1.教师提出要求:依据我们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模拟雾的形成。
2.学生阅读书本第20面资料,参照书中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师:实验时为什么要用温水,用冷水做实验可以吗?生:我分析用温水做实验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这样可以使空气很潮湿。
3.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请同学们分两次做实验,第一次用温水做实验,第二次用冷水做实验。
4.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三、处理信息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2.讨论:根据实验现象,雾是怎样形成的?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讲解:我们可以借助流程图,来呈现雾的形成过程,这样理加直观明晰。
板书:水蒸发水蒸气冷却凝结小水滴(雾)5.引导学生分析,推理自然界的雾是怎样形成的?师:在自然界,空气中的水蒸气从哪里来的?低温是从哪里来的?自然界的空气为什么会受冷呢?生:在自然界江河湖海里的水会蒸发到空气中,在自然界白天有太阳的照射,温度较高水蒸发快,空气中有很多水蒸气,到了夜晚没有了太阳的辐射热,温度就会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受冷,变成小水珠,飘浮在空气中。
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第13课云与雾(教学设计)
重点:
1. 云与雾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分析和探究天气现象。
难点:
1. 理解云与雾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大气层的关系。
2. 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模拟,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办法:
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云与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重点知识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云与雾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板书设计:
- 观察云与雾的变化
- 实验演示云与雾的形成
3. 云与雾的应用及环境保护
重点知识点:云与雾对农业、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利用云雾资源。
板书设计:
- 云与雾在农业、交通、环境中的应用
- 保护和利用云雾资源的重要性
十.教学反思与总结
- 视频资源:推荐一系列科普视频、纪录片和讲座,例如关于云雾形成过程的实验演示、气象科学家的工作实录等。
- 网络资源:提供一些气象站、科学机构的官方网站,以及关于云雾研究的科学博客和论坛。
- 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户外观察、科学实验和家庭科学探究,例如观察云雾变化、制作云雾模型、记录天气情况等。
- 科学写作:鼓励学生撰写关于云与雾的观察记录、小论文或日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八、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布置适量的作业,以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能力。
- 作业可以包括阅读科学文章、撰写观察日记、进行家庭科学实验、完成云雾知识小测验等。
- 作业应具有一定的挑战相符,突出重点知识点。
2.作业反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云与雾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特点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云与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小学科学第5课雾和云(教案)
小学科学第5课雾和云(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第5课:雾和云一、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雾和云,它们的形成原理以及与大气环境的关系。
2.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雾和云的特点和变化过程。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大气现象的兴趣和探索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1. 雾和云的形成原理。
2. 雾和云的特点和变化过程。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雾的形成与特点a. 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现象,例如晨露、热气、烧水等,学生感受到了雾的存在和形成。
b. 观察实验:准备一个装满温水的容器,用冷水洗手,并让学生伸手在容器上方轻轻吹气,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c. 解释: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说明温水蒸发后遇冷会形成细小的水珠,形成雾。
d. 总结:给学生普及雾的概念和特点,例如雾是由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小水珠组成的。
2. 云的形成与特点a. 引入:与学生一起观察不同天气下的云朵,让他们描述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
b. 设计实验:准备一个装满温水的容器,用冷水洗手,并让学生伸手在容器上方轻轻吹气,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c. 解释: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说明温水蒸发后遇冷会形成细小的水珠,和空气中的微小尘埃粒子结合形成云。
d. 总结:给学生普及云的概念和特点,例如云是由悬浮在空气中的水滴、冰晶和微小尘埃粒子组成的。
3. 雾和云的关系a. 对比:通过观察和比较雾和云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b. 实例:引导学生想象一个晨雾完全消散的过程,说明悬浮在空气中的水珠会不断蒸发,最终形成云。
c. 探究:让学生思考和讨论雾和云与大气环境的关系,引导他们明白不同的温度、湿度和气压会影响雾和云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雾和云的特点和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帮助他们理解雾和云的形成原理。
3. 对比法:通过对比雾和云的特点和变化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小学科学第21课雾和云(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21课雾和云(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引入目标:1. 激发学生对雾和云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了解并区分雾和云。
引入活动-观察真实环境:1. 教师引导学生们站在窗前,观察窗外的天空和周围的景象。
询问他们是否见过天空里出现的雾和云,不同之处是什么?2.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提出一些可能的解释。
引入活动-问题探究:1. 教师呈现一张描绘雾和云的图片,并提问:“你们认为雾和云是什么?”2. 学生个别或小组讨论,然后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知识讲解知识讲解-播放视频:1. 教师播放简短的科普视频,向学生介绍雾和云的形成原理和相关知识。
2.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补充自己的观点,并做笔记。
知识讲解-追问问题:1. 教师提出一些追问问题,如:“雾和云是由什么组成的?它们的形成有什么关系?”2. 学生个别或小组讨论,然后分享自己的答案。
第三部分: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观察实验:1. 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一个观察实验。
将一盘热水放置在冰块上方,学生观察冰块表面是否会有水珠形成。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解释水珠形成的原因。
实践活动-制作云实验:1. 教师向学生解释云是由水蒸气冷凝而成的,并提出制作云的实验。
2.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使用一杯热水和一块透明塑料薄膜制作云实验。
3. 学生记录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并对实验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四部分:总结和评价总结和评价-填写知识总结表:1. 教师提供一个知识总结表格,学生填写他们关于雾和云的新观念和知识点。
2. 学生将表格中的内容和讲解过程中的知识进行对照和核对。
总结和评价-小组讨论:1. 学生根据填写的知识总结表,分小组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所学知识。
2. 各小组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纠正和补充各自的不足之处。
总结和评价-个人反思:1. 学生个别反思,回顾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情况和收获。
2. 学生写下自己的反思,包括学到了什么,哪些知识还需要加深,以及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5、云、雾和雨 五年级科学
2.提问:云和雾是怎样形成的?
作业
设计
一、判断
冬天,我们从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二、简答
1、“白气”是水蒸气吗?为什么?
2、云是怎样形成的?
板
书
设
计
5、云、雾和雨
白气云、雾和雨
教学
反思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
①根据实验的方法和现象,推想“白气”是由什么变成的?
②它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③它是什么物体?
(5)教师小结:“白气”是悬浮在空气中的许许多多的非常小的小水点,是水蒸气在空中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点聚集得越多,颜色越深。
(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
课型
新授课
学生
图文资料——云和雾。
授课日期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复备
揭示课题
创境提问
1.演示:揭开保温瓶的塞子,瓶口上出现“白气”。
2.谈话:
(1)看一看,保温瓶的瓶口有什么?(“白气”)
(2)“白气”是水蒸气吗?为什么?
(3)“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②云的种类很多,课文中有五种云,分别是勾状卷云、羽毛状卷云、层云、淡积云和积雨云。根据云的情况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例如天空中有羽毛状卷云,一般不会下雨;天空中有积雨云,而且增长很快,在短时间内可能会有雷雨。现在,人们不仅用眼观云,还利用人造卫星在更大范围内观测云的变化,以便更好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准确地预报天气的变化。
(3)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雾和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云和算是怎样产生的。
2.在观察“白气”的实验中·使学生知道“白气”与水蒸气的区别。
3.知道"白气”足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在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人星的"白气”在低空就会形成雾,在高空就会形成云。
4.知道高空中的云,相互碰撞融合就会变成大水滴落到地上形成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做观察“白气”的实验,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知道云和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许许多多小水滴和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的现象。
2,教学难点:具有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能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云、雾的成因。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云、雰和雨的视频资料,热水,冰,托盘。
2.学生准备:实验记录单。
五、教学技术和手段
(一)教学技术
模拟实验式、小组合作式、问题引导式、互动交流式、教师讲授式。
(二)教学手段
学生把冰放到热水杯上方,热水杯上方会出现“白气”现象,学生把已经学习过的水蒸气的概念和本节课要学习的云和雰的现象联系起来,从而认识云和雰形成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云和大雾的美丽景色的图片
2.谈话:这是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说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提问: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
1.打开杯盖我:
2.让学生观察杯口处有什么,并说说理由
3.讨论“白气”是怎么形成的。
结论,为建构“白气”的概念做铺垫。
4.让学生在杯口处放一块冰,观察现象。
学生能够观察到烧杯口的“白气”基本消失了,当把冰放到烧杯口后,会出现很多“白气”。
让学生分析“白气”产生的原因,学生可能得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的结论。
5.教师总结:杯子里的水蒸气在杯子外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很小的水滴。
(三)认识雾的形成
1.提出问题:雾和“门’”有什么关系靠在一大中的什么时候容易形成: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雾。
2.讨论:我们知道了算是怎样形成的,那么雾又是怎么散去的呢
4.教师播放雾形成的视频资料。
(四)认识云的形成
1.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了雾是怎么形成的,在天空中还有什么和“白气”
2.讨论:云是怎么形成的?
(五)认识雨的形成
教师提问:小水滴是怎么变成大水滴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