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喘证
中医内科学之喘证护理课件
护理诊断
01
02
03
呼吸困难
患者因喘证导致呼吸不畅 ,表现为气促、胸闷等症 状。
睡眠障碍
喘证患者常因呼吸困难导 致夜间睡眠质量下降,出 现失眠、睡眠浅等问题。 Nhomakorabea焦虑、抑郁
患者因疾病困扰产生负面 情绪,表现为焦虑、抑郁 等症状。
护理目标
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症 状,提高生活质量。
缓解患者焦虑、抑郁 症状,增强治疗信心 。
喘证的病因与病机
喘证的病因
喘证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风寒湿热之邪、饮食不节、情志不 调、久病体虚等。其中,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是导致喘证的主 要原因之一。
喘证的病机
喘证的病机主要与肺、肾有关。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 ,易受外邪侵袭;肾主纳气,与呼吸运动密切相关。当外邪 侵袭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肾不纳气时,就会引起喘证的发 生。
总结词
长期护理、预防复发
详细描述
针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喘证护理,需要长期持续的关注和管理。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 和环境控制也是关键。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烟雾和过敏原,增强体质和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复发。
案例二:支气管哮喘的护理
总结词
控制发作、心理支持
详细描述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喘证护理重点在于控制急性发作和预防再次发作。除了药物治疗,患者应避免诱发 因素,如冷空气、刺激性气味等。心理支持也非常重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增强治疗信心。
预防措施与健康宣教
预防措施
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和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过敏 原;戒烟限酒,合理饮食,保持良好 的生活习惯。
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喘证的相关知识, 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强调早期 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 参与管理和控制。
中医内科学__第1章第五节喘证
患者,男性,19岁,工人。
病史:5天前因衣着过少而出现恶寒、发 热、头痛、咳嗽之症。痰吐清稀色白,无 汗身痛。自以为感冒而服用葱姜水等,微 汗出,头痛消失,但余症无明显好转。前 一日起,病情发生变化。现症:喘逆上气, 胸部胀痛,咳而不爽,痰吐稠粘,息粗鼻 煽,形寒,身热,烦闷,无汗,口渴。舌 质红,苔薄白且根部微黄、脉浮数。
五磨饮子:行气解郁
虚喘 1.肺气虚
主症:喘促短气,气怯声低 兼症:咳声低弱,吐痰稀白,自汗恶风 舌脉象:舌淡,脉软弱。
病机:肺气虚弱,气无所主 治法:补肺益气 方药: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生脉散,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
兼症:腰膝酸软,浮肿便溏,汗出肢冷,面唇青紫, 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 油
舌脉象:舌质淡,脉微细或沉弱或舌红少津,脉细 数
病机: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 参蛤散:纳气归肾
3.喘脱
主症:咳逆甚剧,张口抬肩,鼻龛气促,端坐不能 平卧,稍动则喘气欲绝
兼症:或有痰鸣,心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 出如珠,肢冷
舌脉象: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病机: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喘证
一、概述
定义 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气升降出纳失常
,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拍肩,鼻翼煽动,不能平 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重者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 鼻翼翕动 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頻躁不安, 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 无根,甚则发为喘脱之危重证候。
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蛤蚧粉
参附汤:扶阳固脱 蛤蚧粉:镇摄肾气
中医内科学喘证
肺失宣肃 喘证
2.饮食不当 肥甘生冷 嗜酒无度 脾失健运 痰浊内生 上干于肺 肺失宣肃 呼吸困难 喘证
3.情志失调 郁怒伤肝 肝郁气逆 横逆犯肺 肺失宣肃 呼吸困难 喘证
4.久病不已 老欲过度 伤及于肾、肾精亏损 肾不纳气
呼多吸少
喘证
病因病机示意图
外邪侵袭 风寒风热 邪蕴于肺壅阻肺气
饮食不当肥嗜甘酒生无冷度
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释义:
病因、病机、主症呼吸困难 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
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严 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 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则发为喘脱
二、历史沿革
①.喘证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 背素问·举痛论劳则喘息汗出
清稀伴有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表现自服银翘解 毒丸及蛇胆川贝液无效舌质淡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写出诊断、分型、诊断依据、治则、方药
②.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 者无邪元气虚也
③.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④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喘治实者攻之即效无所难亦治 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攻其间转折进退良非易 出
⑤.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
三、病症范围
喘证虽是一个独立的病证但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 病过程中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 要证候且可因其它脏腑病变影响于肺所致
中医内科学喘证
Suitable for teaching courseware and reports
第一章 肺病证
第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 脏 2.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论治 3.熟悉寒热互见虚实挟杂理论和喘脱的治疗
中医内科学课件-喘证
诊断
• 1、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 唇紫绀为特征。
•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 或劳累而诱发。
• 3、体征:两肺可闻及干湿罗音。 • 4、实验室检查:血分析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升
高,x-ray,EKG等协诊。
鉴别诊断
❖喘证
❖ 是指多种急、慢性疾 病中有呼吸困难的症 状。
❖ 《丹溪心法·喘》说:“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 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 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认识到六淫、七情、饮食所 伤、体质虚弱皆为喘证的病因。
明代明确提出了虚喘、实喘的辨证纲领
《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 者无邪,元气虚也。”
“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的理论
《金匮要略》总结了外感喘证治疗的经验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 “上气” 即指喘息不能平卧的症候,其中包括“喉中作水鸡声”的 哮病和“咳而上气”的肺胀等病,并列方治疗。
金元医家充实了内伤致喘的证治
❖ 刘河间说:“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 故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
肺虚(慢支肺气肿) 肾虚(肺气肿.肺心病) 喘脱(呼吸衰竭、心衰)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
肺气
外邪袭肺 风热壅肺
气逆
不而
饮食不当--脾胃受损痰湿上干于肺-- 宣 喘
情志失调--肝气逆乘于肺-------
肺虚气失所主---气短而喘
肺肾虚弱
肾虚气失摄纳---出多入少,气逆上奔而喘
❖ 归纳起来,喘证的病因总不离外邪、痰浊、情志、肺肾虚弱等。 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严重阶段心阳亦受累。外邪、痰浊、 肝郁气逆,邪壅肺气,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致喘。所以 实喘主要与肺气不利有关,故曰实喘在肺。肺主气司呼吸,肺 气虚,气失所主则少气不足以息。肾为气之根,司气之摄,若 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逆于肺而喘,所以虚喘责在肺 肾。心脉上贯于肺,肾脉上络于心,心阳的盛衰与先天肾气及 后天呼吸之气有密切关系。因此,喘证到严重阶段,不仅肺肾 俱虚,心阳亦受累。心阳虚则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面色、 唇舌、指甲青紫,甚则喘汗致脱。
[医学]中医内科学课件-喘证
肺虚气失所主---气短而喘
肺肾虚弱
肾虚气失摄纳---出多入少,气 逆 上奔而喘
病因病机的总结
归纳起来,喘证的病因总不离外邪、痰浊、 情志、肺肾虚 弱等.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 严重阶段心阳亦受累.外邪、 痰浊、肝郁气逆, 邪壅肺气,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致 喘. 所以实喘主要与肺气不利有关,故曰实喘在肺. 肺主 气司呼吸,肺气虚,气失所主则少气不足以息.肾为气之根, 司气之摄,若肾元不固, 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逆于肺而喘, 所以虚喘责在肺肾.心脉上贯于肺,肾脉上络于心,心阳的 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有密切关系. 因此,喘证 到严重阶段,不仅肺肾俱虚,心阳 亦受累.心阳虚则鼓动血 脉无力,血行瘀滞, 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则喘汗致脱.
咳嗽 伴有痰鸣咳嗽,
呼吸短促难续, 气怯声 少有痰鸣
2. 实喘又当辨外感内伤: 外感 : 起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证; 内伤 : 病程久,反复发作,无表证.
3、实喘又当辨寒热
属寒--咯痰清稀,色白有沫,面色青 灰,伴形寒肢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迟而弦.
属热--咯痰粘稠,色黄或白,口渴欲 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 滑数.
呼吸困难 主观上:病人感觉呼吸费力,或空气不足. 客观上:表现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异常
"喘证"的确切含义是: 喘证是指以呼吸急促费力,呼吸次数、节 律、深度 异常,表现面青、唇紫、鼻翼煽动、 烦躁不安为特征 的病证.
二、临床常呼见吸困难几种类型
1.呼吸道梗阻的呼吸困难特征; 2.心脏疾患喘的特征; 3.贫血和代谢性疾病致喘的特征; 4.神经、肌肉、精神因素致喘的特征
st !
预防调摄
避风寒 调饮食 戒烟酒 加强体育锻炼
中医内科学.喘证
4、痰热壅肺证 [临床表现]: (1)主症:喘咳气涌,胸部胀痛。 (2)兼次症:痰多粘稠色黄或挟血痰;或目睛胀
突,胸闷烦热,面红,身热,有汗,渴喜冷 饮,咽干,尿赤,大便或秘; (3)舌象:舌质红,苔黄或黄腻。 (4)脉象:脉滑数。 [证机概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 肺失清肃。 [治疗原则]: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利肺气。
17
2、表寒肺热证 [临床表现]: (1)主症:喘逆上气、息粗、鼻煽,胸胀或痛
。 (2)兼次症: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
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 便干。 (3)舌象:舌边红,苔薄白或黄。 (4)脉象:脉浮数或滑。 [证机概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疗原则]: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14
(二)治疗原则: (1)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根据寒、
热、痰、气之不同,分别采用温宣、 清肃、祛痰、降气等法。 (2)虚喘治肺肾,重点在肾,以培补摄纳 为主,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 阴、固脱等。
15
(三)分证论治
实喘
1、风寒壅肺证
[临床表现]:
(1) 主症:喘息,呼吸气短,胸部胀闷 。
7
病因病机
8
外邪侵袭 风寒风热 邪蕴于肺,壅阻肺气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久病劳伤
肥甘生冷 嗜酒
忧思气结 郁怒伤肝
久病肺虚 久病脾虚 肾阳衰弱
脾失健运,上干于肺 痰浊内生,壅塞肺气
气失疏泄,肝气横逆 肺气闭阻,乘于肺脏
气失所主 肾失摄纳 水气凌心
肺 气 上 逆 喘证 失 于 宣 降
病因病机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图
9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3) 舌象:舌质淡或红,舌苔薄白或薄 黄。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喘证
现代医学治疗喘证的方法包括药物治 疗、免疫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诊断标准
现代医学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 手段对喘证进行诊断,包括肺功能检 查、气道炎症检查、过敏原检测等。
喘证的流行病学研究
01
02
03
发病率
喘证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 高,尤其在儿童和老年人 中更为常见。
影响因素
喘证的发病与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有 关。
针灸治疗喘证具有很好的疗效,常 选用肺俞、风门、定喘等穴位进行 针灸。
中药敷贴
将中药制成药膏或药糊,敷贴于特 定的穴位上,以缓解喘证的症状。
西医药治疗
抗炎治疗
喘证常常与炎症有关,因 此西医药治疗常采用抗炎 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 生素等。
平喘药
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抗过 敏药物等平喘药物,以缓 解喘息的症状。
实喘
发病较急,呼吸急促,喉中痰鸣有声 ,痰稠色黄,伴有发热、恶寒、胸痛 等表证。
虚喘
发病较缓,呼吸短促难续,动则喘甚 ,气怯声低,伴有面色苍白、自汗、 少气等虚弱症状。
02
喘证的历史沿革
古代医学对喘证的认识
《黄帝内经》
对喘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描述,如《灵枢·五阅五使》云:“肺病者,喘息鼻张。”
地域分布
喘证的发生在不同地域有 差异,可能与当地的气候 条件、空气质量等因素有 关。
03
喘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01
02
03
04
临床症状
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
体征
呼吸浅快,肺部可闻及哮鸣音 。
病史
多有过敏史、支气管炎等病史 。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纹理 增粗、气道阻塞等异常。
《中医内科学》喘证
预后
喘证的预后与病程的长短、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 有关 实喘易治,虚喘难疗:实喘由于邪气壅阻,祛邪利肺 则愈,故治疗较易;虚喘为气失摄纳,根本不固,补 之未必即效,且每因体虚易感外邪,诱致反复发作, 往往喘甚而致汗脱,故难治 实喘邪气闭肺,喘息上气,胸闷如窒,呼吸窘迫,身 热不得卧,脉急数 虚喘下虚上盛,阴阳离决,孤阳浮越,冲气上逆,见 足冷头汗,如油如珠,喘息鼻扇,摇身撅肚,张口抬 肩,胸前高起,面赤躁扰,直视便溏,脉浮大急促无 根者,均属危候,必须及时救治
常用药: 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泄 里热;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化 痰 表寒重加桂枝解表散寒 痰热重,痰黄黏稠量多,加瓜蒌、贝母清 化痰热 痰鸣息涌加葶苈子、射干泻肺消痰
痰热郁肺证
症状: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 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 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 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 或秘 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 邪热蕴肺,蒸液成痰 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治法: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常用药:
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知母、贝母、射干、瓜 蒌皮、前胡、地龙清化痰热定喘 如身热重,可加石膏辛寒清气 如喘甚痰多,黏稠色黄,可加葶苈子、海蛤壳、 鱼腥草、冬瓜仁、苡仁,清热泻肺,化痰泄浊 腑气不通,痰涌便秘,加瓜萎仁、大黄或风化硝, 通腑清肺泻壅
情志所伤
情志不遂,忧思气结,肺气痹阻,气机不利 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 降少,气逆而喘
劳欲久病
慢性咳嗽、肺痨等肺系病证,迁延未愈,久病肺虚,气失 所主,气阴亏耗,不能下荫于肾,肾元亏虚,肾不纳气而 短气喘促 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不能助 肺纳气,气失撮纳,上出于肺,出多入少,逆气上奔为喘 肾阳衰弱,肾不主水,水邪泛滥,凌心犯肺,肺气上逆, 心阳不振,亦可致喘
《中医内科学》喘证PPT课件
喘证的治则与治法
治则
调理脏腑功能,宣降肺气,祛痰 化瘀。
治法
针灸治疗、中药治疗、推拿按摩 等。
03
喘证的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中药汤剂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开具 具有止咳平喘、宣肺化痰 等功效的中药汤剂进行治 疗。
中成药
选用具有止咳平喘、宣肺 化痰等功效的中成药,如 止咳糖浆、蛇胆川贝散等。
中药贴敷
将中药制成贴敷剂,贴敷 于相应的穴位,通过刺激 穴位和药物的渗透作用, 达到治疗喘证的目的。
《中医内科学》喘证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喘证概述 • 中医对喘证的认识 • 喘证的中医治疗 • 喘证的预防与调护 • 喘证的现代医学认识
01
喘证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喘证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降,气机上逆,出现以呼吸困难, 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长期劳累、纵欲过度或久病体 虚,导致肺、脾、肾等脏腑功 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引发
喘证。
喘证的病机
肺气宣降失常
肺为娇脏,外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袭, 导致肺气宣降失常,引发喘证。
痰湿内生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因导致脾胃 功能受损,痰湿内生,上干于肺,影 响肺气宣降,引发喘证。
气机不畅
长期精神刺激、忧郁、恼怒等导致气 机不畅,气滞痰凝,进而引发喘证。
痰浊、瘀血、气滞等。
02
中医对喘证的认识
喘证的病因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等六 淫邪气均可导致喘证,其中以
风寒为主。
内伤饮食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厚 味等导致脾胃功能受损,痰湿 内生,上干于肺,影响肺气宣 降。
中医内科学喘证
喘证分类及临床表现
喘证分类
喘证可分为实喘和虚喘两类。实喘包括风寒壅肺、风热犯肺 、痰热壅肺、痰浊阻肺等证型;虚喘包括肺气虚、肾气虚、 心阳虚等证型。
临床表现
喘证的临床表现包括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可伴 有发热、汗出、痰多、口渴、小便黄等症状。实喘的喘息声 高息粗,呼吸有力,舌质红,苔黄腻;虚喘的喘息声低息微 ,呼吸浅促,舌质淡,苔白滑。
针灸治疗喘证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 针灸后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针灸治疗喘证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01
禁忌症
02
03
04
对于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的患者,不宜采用针灸治疗。
对于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 不宜采用针灸治疗。
对于患有皮肤感染、溃疡等疾 病的患者,不宜采用针灸治疗
。
针灸治疗喘证临床疗效评价
生活起居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雾、灰尘等刺激;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用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瘦肉、蛋类、豆类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 食物;多饮水,保持呼吸道湿润。
预防喘证复发的注意事项和措施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接触过敏原,避免吸烟、吸 入二手烟等刺激性气体;避免过
05
中医内科学喘证预防与调 护
预防喘证发生的方法和措施
增强体质
通过适当的锻炼和饮食调 理,提高身体免疫力,预 防感冒等诱发喘证的因素。
避免过敏原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 烟雾等,以减少诱发喘证 的风险。
及时治疗
一旦出现感冒、咳嗽等症 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 情加重,引发喘证。
调护喘证患者的生活起居和饮食调理
厚朴麻黄汤
中医内科学--喘证
(3)痰从寒化,痰白清稀,畏寒者,加干姜、 细辛温肺化饮。
2021/3/14
21
4、痰热壅肺证
[临床表现]:
(1)主症:喘咳气涌,胸部胀痛。
(2)兼次症:痰多粘稠色黄或挟血痰;或目睛胀突 ,胸闷烦热,面红,身热,有汗,渴喜冷饮,咽干, 尿赤,大便或秘;
脂以温肾纳气定喘。 (2)若气阴两竭之证,可用生脉散加生地、山萸
肉、枸杞子以益气救阴防脱。 (3)汗多不敛者加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
2021/3/14
31
转归预后
(一)实喘:祛邪利气,易愈。 (二)虚喘:扶正固本,可缓解病情。 (三)若虚证,复感外邪,反复发作,易致喘脱。 (四)喘证日久,虚实寒热相互转化,相互兼
喘证
2021/3/14
1
概述
一、定义: 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 抬肩,鼻翼扇动,不能 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病证。
2021/3/14
2
二、 源流
(一)病名 1.喘证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
痿喘呕,皆属于上。”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
证治》中的“上气”即是指喘证,又为为哮病 和肺胀病名。 (二)病因病机 1.《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 喘,汗出,喘动肩背。”
24
[证机概要]: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 [治疗原则]:开郁降气平喘。 [代表处方]:五磨饮子加减 [加减应用]: (1)若咽中窒塞明显者,可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开
郁行气,化痰散结。
(2)若肝郁化热,症见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舌质 红,舌苔薄黄,脉弦数,加龙胆草、黄芩、栀子、 夏枯草等以清肝泻火。
中医内科学-喘证-笔记
中医内科学-喘证-笔记喘即气喘、喘息。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病因病机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复杂,概言之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为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
1.喘证的常见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2.喘证的主要病机及转化喘证的基本病机是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责之肺、肾两脏,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
诊断和类证鉴别1.喘证的诊断要点(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可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2.喘证与哮病、气短的鉴别喘证和哮病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亦伴呼吸困难,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喘证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喘证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但气短进一步加重,亦可呈虚喘表现。
辨证论治1.实喘和虚喘的辨证要点实喘者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病势多急;虚喘者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
2.实喘和虚喘的治疗原则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的方法。
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益肾,阳虚则温补,阴虚则滋养。
至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又当根据具体情况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
此外,由于喘证多继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所以临床上不能见喘治喘,还应当注意积极地治疗原发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
喘证的治疗原则: 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 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 的方法。 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 阳虚则温补之,阴虚则滋养之。 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又当按具体情况分清主次, 权衡标本,辨证选方用药。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痰浊阻肺证加减变化:
痰湿较重,舌苔厚腻,可加苍术、厚朴燥湿理气, 以助化痰定喘;
脾虚,纳少、神疲、便溏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痰从寒化,色白清稀,畏寒,加干姜、细辛; 痰浊郁而化热,按痰热证治疗。
辨证论治
肺气郁痹证 主症: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 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 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 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常用药:沉香、木香、川朴花、枳壳、苏子、金沸 草、代赭石、杏仁。
痰鸣息涌加葶苈子、射干泻肺消痰。
辨证论治
痰热郁肺证 主症: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 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 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 薄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代表方:桑白皮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黄芩、知母、大贝母、射干、瓜 蒌皮、前胡、地龙。
诊查要点
喘证与气短的鉴别: 喘证与气短同为呼吸异常,喘证呼吸困难,张 口抬肩,摇身撷肚,实证气粗声高,虚证气弱声低; 短气亦即少气,主要表现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 息,似喘而无声,不抬肩撷肚。但气短进一步加重, 亦可呈虚喘表现。
辨证论治
喘证的辨证要点: 喘证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 实喘又当辨外感内伤。 虚喘应辨肺虚,肾虚,心气、心阳衰弱。
概 述
喘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临床上如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 源性心脏病、心脏性哮喘以及癔病等发生呼吸困难 时,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喘证的病因: 外因:外邪侵袭,重感风寒,邪袭于肺;或表 寒内热,或因风热外袭。 内因: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 中;情志所伤,忧思气结,或郁怒伤肝;劳欲久病, 肺肾亏虚。
病因病机
喘证的主要病机: 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基本病机为痰邪壅肺,宣降不利;或精气虚衰,肺 肾出纳失常。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 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虚喘责之肺、 肾,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 且尤以气虚为主。实喘病久伤正,由肺及肾;或虚 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 现为邪气壅阻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辨证论治
表寒肺热证 主症: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 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 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薄黄,舌边红,脉浮数或 滑。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黄芩、桑白皮、石膏、苏子、杏仁、 半夏、款冬花。
辨证论治
表寒肺热证加减变化: 表寒重加桂枝解表散寒; 痰热重,痰黄黏稠量多,加瓜蒌、大贝母清化痰热;
辨证论治
痰热郁肺证加减变化:
身热重,可加石膏辛寒清气; 如喘甚痰多,黏稠色黄,可加葶苈子、海蛤壳、鱼 腥草、冬瓜仁、薏苡仁清热泻肺、化痰泄浊; 腑气不通,痰涌便秘加瓜蒌仁、大黄或风化硝通腑 清肺。
辨证论治
痰浊阻肺证 主症: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 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 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 菔子、杏仁、紫菀、旋覆花。
中医内科学
喘 证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临证体会
概 述
喘证的概念 喘即之喘 证。喘剧不解,每可由喘致脱。
概 述
喘证的源流 喘证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 五阅 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 本脏》 篇:“肺高则上气肩息”。 汉·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言“上气”即是指气 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辨证已分虚实,并列方治 疗。 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景岳全书》 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 也。” 清·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在肺为实,在 肾为虚。” 清· 林佩琴《类证治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 由内伤者治肾。”
辨证论治
风寒壅肺证 主症: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 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 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 代表方: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紫苏、半夏、橘红、杏仁、苏子、 紫菀、白前。
辨证论治
风寒壅肺证加减变化: 表证明显,寒热无汗,头身疼痛,加桂枝配麻黄解 表散寒; 寒痰较重,痰白清稀量多起沫,加细辛、生姜温肺 化痰; 若咳喘重,胸满气逆者,加射干、前胡、厚朴、紫 菀宣肺降气化痰。
诊查要点
喘证的诊断要点: 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 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 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诊查要点
喘证与哮证的鉴别: 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 肩,摇身撷肚。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 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喘未必见哮,而哮必兼喘。
辨证论治
肺气郁痹证加减变化:
肝郁气滞较著,可加用柴胡、郁金、青皮等疏理肝 气之品,以增强解郁之力; 若气滞腹胀,大便秘结可加用大黄以降气通腑,即 六磨汤之意。
辨证论治
肺气虚耗证 主症: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 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见咳呛痰少质黏,烦热而 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或有苔剥,脉 软弱或细数。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代表方: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冬虫夏草、五味子、炙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