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探讨
城乡一体化理论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内容提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认识,综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自己对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为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思考一、国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1.马恩列斯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述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他在185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乡村城市化”这一理论。
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
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24页)恩格斯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就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失,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以及大家共同享受福利。
斯大林认为:“这不是说,城市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
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
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
”(《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58页)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标志。
2.现代学者的理论认识在英文和法文的城市科学资料中,没有“城乡一体化”的词语,比较相近的是“城乡融合(和解)”(Urban-rural composition)。
其含意是指自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从原先的大都会向较小的村落或尚未工业化的地区转移,从而形成城市和乡村相混合的新型区域。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是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最新范文8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最新范文8篇)区域一体化是20世纪以来最具活力的区域经济现象,也是塑造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新阶段背景下,积极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总结了8篇“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范文”,以供参考和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最新范文8篇)之第一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完善策略探究摘要:微观层面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遵循。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逐渐走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
当前,日益扩大的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对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内涵,然后就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突出问题,完善策略当前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都历经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较有典型代表的比如美国、日本、德国、欧盟等,并最终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了区域失衡发展问题的较好解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先后历经强调“均衡”“先富带后富”到当前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深入和不断调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的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以及日益扩大的区域发展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新阶段背景下,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总结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探讨区域发展突出问题,找到完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解析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EconomyIntegration)根据“区域经济”界定不同,其具体内容也存在差异。
本文以中山大学陈瑞莲教授对经济区域三个层次即微观国内经济合作区域、中观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和宏观的经济合作区域的划分为依据,探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微观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容,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长株潭等。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经济地理学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主题。
它涉及到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问题,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我们来探讨一下区域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区域发展是指不同地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它包括了经济增长率、产业结构、城乡差距、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等多个方面。
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不同,是由于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与区域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是指地域内部各种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和相互联系。
它体现了地域内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分散、集聚、扩散和相互作用关系。
在不同的区域,由于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差异,空间结构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也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
而在经济地理学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着关于区域发展和空间结构的研究热点和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地区间的差异可以调动地区内外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促进整个地域的发展。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区域发展不平衡会导致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加大,进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
他们认为应该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源转移等手段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地区间协调发展。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过程,其中包含了经济、政策、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
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如何处理和引导这种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相信经济地理学领域会有更多的新发现和理论研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并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涉及到地域内部的经济差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多个方面。
在不同地域内部,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等因素的差异,区域发展水平和空间结构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城乡一体化理论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内容提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认识,综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自己对城乡一体化的思考,为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提供理论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思考一、国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探讨1•马恩列斯有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论述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他在1 8 5 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乡村城市化”这一理论。
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
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24页)恩格斯认为实现城乡融合就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消失,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以及大家共同享受福利。
斯大林认为:“这不是说,城市乡村之间对立的消灭,应当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
不仅大城市不会毁灭,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
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
”(《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58页)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标志。
2 •现代学者的理论认识在英文和法文的城市科学资料中,没有“城乡一体化”的词语,比较相近的是“城乡融合(和解)”(Urban-rural composition)。
其含意是指自2 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从原先的大都会向较小的村落或尚未工业化的地区转移,从而形成城市和乡村相混合的新型区域。
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是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李光辉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加快。
可以预料21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并同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关系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区域是人类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的地域空间,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区域内完成和实现的。
不同的区域环境,将塑造出性质各异、层次不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一词是一个含义十分广阔、使用领域极大的词汇,它或以实体概念被使用,或以抽象的空间概念被使用,不同的学科对象有不同的解释,就是在经济学这一学科中也有不同所指。
常见的区域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合作区、经济特区等等。
在这些区域中,既有跨国的,也有几个国家各自一个行政区的组合,还有一个国家内为特别目的设立的区域等等。
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可以表述为: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作为这一概念的内涵应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和开放性等。
一体化一词英文为“Integration”,最初来源于企业之间的联合。
企业之间通过卡特尔、托拉斯以及其他兼并方式联合而成的产业组织,可分为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两种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专有名词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欧,从此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探讨也就开始了。
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词的定义,经济学家艾尔·阿拉格(AiiM·EL-Agrua)有过这样的描述:“到了1950年,专门研究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们赋予这一名词(区域经济一体化,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一项明确的定义,特别指将不同经济实体结合成较大经济区的一种事务状态或者一种过程。
今天这个名词的用法也仅限于一含义。
更具体地说,国际经济整合能消除参与国之间的所有贸易障碍,并建立一定的合作的协调的机制。
后者完全依赖于一体化采取的具体形式。
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现状、挑战及策略。
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全球许多国家面临的重要议题,它涉及到资源分配、经济增长、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首先阐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研究范围和目的。
随后,将分析当前我国城乡和区域发展的现状,包括城乡差距、区域不平衡等问题,并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和建议,包括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本文将总结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二、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制约了整体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因此,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基本策略。
一方面,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产业层次、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等方式,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技术支持。
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农村发展潜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多元化、农民生活城镇化,让农村成为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
同时,城乡协调发展还需注重制度创新和机制完善。
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还要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缩小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在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时,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城乡发展中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例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城乡之间的交通和信息网络建设,提升城乡联系的紧密程度等。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
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 和作用
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规划是指将城市和乡村的绿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 性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这种规划具有以下意义和作用:
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维护生态平衡。绿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 规划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一、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在国外,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田园城市理论到广域郊 区化理论,再到新城市主义和城乡生态建设等理论,这些理论都在探讨如何实现 城乡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同时,国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城乡一体化的 影响因素,如产业结构、人口迁移、空间规划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应用前景也在不断变化和发 展。未来,学者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各个方面,包括其 内涵、影响因素、实现途径等。
2、跨学科交叉研究
2、跨学科交叉研究
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规 划学等。未来,学者们将进一步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 和方法,深入剖析城乡一体化的内在机制和发展规律。
3、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前景和未 来发展方向
3、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也在不 断变化和发展。未来,学者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各个方 面,包括其内涵、影响因素、实现途径等;同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综 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还将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提出更具针对性 的发展策略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2、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应用途径和措施
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强调空间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的协调性,提出可持续发展的 空间组织模式和策略。
04 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 理论的关联
区域空间结构对空间组织的影响
空间分布与集聚
01
区域空间结构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程度,影响空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空间组织模式,如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 网络开发模式等。这些模式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
03 空间组织理论概述
空间组织理论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空间组织理论是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 和利用空间资源,以促进区域社会经 济发展的理论。
特点
空间组织理论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实 践性等特点。它涉及地理学、经济学、 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强调空间资源的 优化配置和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环境治理与修复
运用空间结构理论,分析环境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制定针对性的 环境治理和修复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生态廊道与绿地系统规划
结合空间组织理论,规划生态廊道和绿地系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1
区域空间结构是由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 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具有动态性、开 放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
空间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与观点
中心地理论
以城市为中心,研究城市与周 边地区的空间关系,提出城市 等级体系和职能分工的观点。
空间结构理论
关注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性和 层次性,研究空间结构的优化 和重组问题。
区位论
强调区位因素在空间组织中的 重要性,认为区位选择是经济 活动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内容摘要
在实践方面,本书结合实际案例,从地方政府实践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 经验和政策措施。例如,本书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一些具体举措,包括京津 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的协调发展, 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本书还展望了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出 地方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创新和协作,推动更高层次的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详实,全面阐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这本书的对于深入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实现路径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 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各方面来说,都应当积极参与到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中来,共同推 动我国区域的协调发展。
亮点摘录
作者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思考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书中,作者将区域协调发展视 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强调政府和市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协同作用。同时,作者还强调区域协调 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可持续发展和本书在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 书中另一个亮点是作者运用了大量图表和事实证据来支撑其观点。例如,在阐述区域协调发展的 现状时,作者列举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与规划,通过对比分析,使读者更加清 楚地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图表来说明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成果,这些 图表和事实证据使得书中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本书的第三个亮点在于其实用性和可读性。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实际的实践意 义。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来说明如何实 现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政策制定者、学者和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 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理解。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回顾与分析
LI LUN YU DANGDAI2008年第11期(总第288期)城乡一体化理论回顾与分析的李丹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造成我国城乡之间差距过大、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因此,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们现阶段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
一、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综述(一)国外具代表性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渊源1.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恩格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
1847年,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①恩格斯指出实现城乡融合的两个标志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
文中说:“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失,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
”他还指出了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这就是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在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城乡的分离对立也就是社会的不协调,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城乡的分离,而是实现城乡融合,达到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城市化,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高境界。
2.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在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首推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实践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实践区域协调发展,就是指在不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促进整个区域的和谐发展。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对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全国性的战略,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本文将就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要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建立指导思想。
在此,可参考国家制定的“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
其中,协调发展成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协调发展,是指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实际上,区域协调发展要求更具体的指导思想。
比如,要在城乡、东西南北之间、产业之间等方面实现协调发展。
二、着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体系区域协调发展要求通过战略体系的构建,实现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调利用。
战略体系的构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完善空间规划。
通过建立全国、全省、区域、城市的空间规划,实现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空间规划要有理论支撑和科学数据支撑,避免造出“纸上谈兵”的空间规划。
(二)构建交通体系。
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交通体系。
交通体系建设要全面布局,促进城乡发展,特别是要优化交通网络,增强交通效率,缩短交通时间。
(三)推进产业布局。
通过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的安排,实现区域资源的协调利用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要注重创新和科技,加强城乡联动,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实践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建立指导思想和战略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具体实践。
各省市要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地理特点,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
下面分几个方面分别探讨实践的具体措施。
(一)产业协同发展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布局。
一些产业在某些区域较为集中,而在另一些地区则分散,这就需要协同发展,进行产业内、产业间的合作。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梳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程,分析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逻辑框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界定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本文将回顾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揭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以及国家宏观战略和政策导向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提出构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逻辑框架的思路和方法,包括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和区域联动等方面。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逻辑框架,本文旨在为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形成全面开放、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二、中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区域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
从东部的沿海发达地区到西部的内陆欠发达地区,再到中部的崛起地带,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人口分布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早期的政策优势,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
然而,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压力、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土地,但由于历史、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所谓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就是研究区域内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要素分布在空间上的组合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理论,它是关于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区位的综合区位理论。
其研究问题的目标和着眼点不是要求得出各种单个社会经济事物和現象的最佳区位,而是各种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程度。
在强调区域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联性的同时,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也强调各组成部分或现象之同的联结变化过程,亦即各种动态序列的瞬间反映。
通过对区域内各组成部分在空间中的位置及其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性研究,组建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以获得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帕累托最优。
从1826年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创立到20世纪90年代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我们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大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以前的区位论研究阶段、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 世纪90年代的区域经济的空间集聚和分异理论研究阶段和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空间经济学阶段。
一、区位理论研究区位论又称标准化理论或立地论(Location Theory或Standortlehre),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1/ 14和市场区位论等,是一些德国学者在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期间提出的。
1826年,杜能(J.H.VoThünen)依据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关系,探索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生产布局在地域上的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区域农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了一般区域农业布局法则与模式。
1909年和1914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 Weber)系统地研究工业区位问题,认为决定工业场所的三个区位因子是: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并基于区位因子体系,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
后来又经美国经济学家胡佛(Edgar Hover)等人在考虑了更复杂的运输费用结构、生产投入替代物和规模经济后对工业区位论进行了完善。
我国区域空间规划历程和指导思想演变的探讨
城 市慨念 性总侏 嫂螂 城 市总体 摄螂
指 导城市 总体删
謦■
棱 发进址 ●见 ;建设用地 搠觉许 可证, 麓设工程 髑 许 i畦 ,对t设项 I r 目实施规 埘许可 征糊直
是一个实体 , 具有共 同的特征和内部分异, 常表现为“ 结节区域” 功能 或“ 区域” 在区域经济学中 。 ; 区域是指经济 活动相对独立 、 内部联 系紧密而 较为完整 、 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 是经济活动 的载体等。 各学科对区 域的解释 , 了区域 内容的一个侧 面。 揭示 从空间尺度来看 , 区域” “ 的规模 差异很大。相对全球而言 , 区域可能是国家联盟或一个国家或一国中享 有一定权力的行政 区( 州 、 省、 市等) ; 从地方层面看, 区域通常指 比单个城 市更大的范围, 往往包括城市周边的乡村等 。规划 中所说 的区域一 般是 指处于城市 与国家之间 的空间层次 ,具体 的范 围根据规划需要 而定 , 常 称为“ 规划区” 在我国可以是 一省 、 一省 内部的一县或数县 、 跨几省边缘 县等这样 的行政 区所构成 的规划区域。区域作 为个体 , 空间规划要强调 它在所属的整体 中的独特性 , 做好它与外部 空间的衔接。区域作 为一个 整体 , 空间规划要处理好它 自身的整体性 , 区域 内部空间的组织 。 做好 2 . 。 规划 霍尔 fa , 7 ) :规划作为一项普遍 活动, Hl 1 4 l 9 认为 “ 是指编制一 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 , 使一个或数个预定 目 标得 以实现。它的主要技术 包括书面文件 ; 当地 附有统计预测 、 适 数学描述 、 定量评估和说明规划方 案各部分之间关系 的图解等 。可 能还包 含准确描绘规划 目标 的建设蓝 图。 这个观点表明城市和区域规划只是一般规划的一个特例 , ” 其特征是 将“ 空间表达 ” 突显 出来 。对规划的理解不能局 限于技术方面 , 还必须联 系到规划得 以实现的社会 、经济 、环境 发展的特点和过程 。弗里 德曼 rr d n ,9 7认 为规划是 “ 社会推 向一个共 同 目标的一系列共 同 Fi man 18 ) e 将 参与的行动”他将规划视为一项联系思想与行动 的社会技术实践。 , 规划 是在一定时期 内, 在某一思想指导下的在地域 空间上的连续行动。 3 . 区域空 间规划 。萨伦 巴( 8) 为 , 1 5 9 认 区域规划“ 是门建筑在科学原 则基础上的 , 组织空间的艺术” “ ,是一种恢 复空间秩序 , 保证形成使 人满 意的美的环境和通过技术 的措施创造新的价值 的实用艺术。 2 世纪 8 ”O 0 年代 末和 9 年代初 以来 ,在很多发达国家规划理论和实践更加注重关 0 注空间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各种规 划形式开始统合成 为一种 整合 的、 协调的和战略性的公共管理体 系, 首先是欧洲大陆国家把这种具有 整合和协调 空间发展功能 的规划体系称为空间规划 , 后来成为欧洲国家 乃至很多发达 国家对不同地域层次规划体 系的统称 。目前 , 规划领域存 在两种视角 , 即时间序列上的发展计划 和地域空间上的发展布局。本文 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 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 , 以实现 区域空问资 源、 环境和人 口的整合。
一体化旅游区(ITR)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长江三角洲旅游区为例
学者开始对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问题进行初步研 究 驯 , 但对一体化旅游 区( t rt u s — ie a dt rm r ng e oi e
g n 的形成演变、 间特 征和空 间发 展等 问题还 i) o 空 缺乏足够的系统性研究。然而 , 随着全球范围内产
象, 西方学术界对 它的概念、 所及 的范 围已有较为 明确 的论述。一体化通常意味着由部分组成整体 , 即将原来相互分离 的单位转变成为一个 紧密 系统
体竞争力 。
关 键 词: 一体化旅游区; 空间特征; 空间发展战略; 长江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 :F 9 . 50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0— 60 2 0 )6— 7 5— 9 10 0 9 ( 06 0 0 5 0
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 旅游业 已 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主导产业 , 区 域旅游空 间研究 也蓬勃 发展… , 尤其是 区域旅游
维普资讯
76 5
地 理 科
学
2 卷 6
一
目的也正在于通过一体化整合 , 使不 同地区均获得 定程度的潜在收益 , 使各地区旅游业增长趋于一
一
市的历史文化渊 源较 为接近 ; 区域 内经济社会 ③ 发展水平接近 , 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相 当; 区域 内 ④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联 系密切( 人员往来非常频繁 、 各种信息流动丰富) ⑤ 区域 内有关政府部 门、 ; 企 业、 中介认识到位 , 主观上需要实现一体化 ; 区 ⑥
而进行的整合过程 , 区域旅游一体 化不仅有助于促进旅游 要素合理 集 聚, 发挥 近邻 效应 、 工效应 、 构效 应和 分 结
“ 效应 , 场” 而且还有助于强化区域产业空间优势和优化功能结构。规划建设一体化旅游区, 不仅需要大力加强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南京都市圈空间布局研究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南京都市圈空间布局研究作者:毛克庭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8期【摘要】以南京都市圈既有规划和相关研究为基础,针对当前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顺应南京都市圈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分析南京都市圈现状空间特征,提出空间发展目标和布局策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两片”的都市圈总体空间结构,并通过建立主体功能分区、共建重点增长区域、协调跨界地区发展等策略进一步促进南京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南京中图分类号:P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和皖江城市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都市圈城镇的快速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长三角区域空间格局重组进程明显加快,南京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和一体化发展诉求日趋强烈,在此背景下,南京都市圈空间格局的优化重组已经成为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2 都市圈现状空间特征分析南京都市圈空间范围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的全部行政区域,总面积约50525平方千米,总人约3045万人,城镇化水平约56.3%。
近年来,南京都市圈在空间发展方面逐步显现出“低水平极化阶段”特征较明显、城镇整体集聚水平不高、“圈层状”城镇分布格局基本形成、沿江和沿路城镇轴带发育良好、主要城市间的交通联系水平偏弱以及跨界地区空间利用存在冲突等特征和问题。
3 都市圈空间发展目标与策略(1)落实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相应的空间管制要求,建立合理、有序的区域开发格局;(2)顺应高水平均衡发展阶段的空间结构要求,建立一体化、网络化的都市空间格局;(3)由分散、离心发展转向协作、融合发展,建立协作、融合的空间组织格局;(4)促进区域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建立区域、城乡协调的统筹发展格局。
4 都市圈总体空间结构构建“一核、一带、一区、两片”的都市圈总体空间结构,实现空间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一体化发展思路及推进策略研究——以内蒙呼包鄂为例
[ 关键词] 区 域一体化 战略思 路
产 业推进 空间融合 生态建设
呼包鄂城市群的出现标志着内蒙古自 治区城镇化已经 进入了一 _个全新的阶段。 因此, 如何推进呼包鄂城市群的进
一
2 . 一体化区域均具有良好的城镇体系结构 在同一区域 中往往形成多核心、 多层级的城镇等级体 系。 既能发挥处于体系顶端的高等级城镇的带动作用, 又能 激发低等级城镇的响应和能动作用, 使得各级城镇在区域 发展中做到各尽所能、 节约发展成本、 提高发展效率。
产业结 构理 论 区域演 化理论 城镇体系 理论
城市规 划理论
霍 华德 的 “ 田园城市 理 论, 布西埃 的城 市集中论 , 柯 沙里宁的 “ 有机 疏
散” 理论
现代经典理 论
可持续 发展理 论, 新经 济增长理 论, 市群理 论, 城 创新理论 , 新空 间规划理论
8
2 O年 第 2期 01
各学 科对城 市群 的形成原 因、 发育机 制、 组织 结构 、 产业 经 济、 演化机理做 了比较深入 的研 究探讨。
( ) 干 发展 启 示 二 若
具有重大的影响。 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是城市群内交通联
系的两种主要方 式。
5 . 一体化 区域均 注重城 市间的管理 iN ' J  ̄
《 展研 究 》 发
机 构进 行 。 市 间协 作是松 散 和 非正 城
式 的。
学 科
表2 国外 区域一体化 的主要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代表 人物 伊 纳 ( ie ) Vn r 丁伯根 ( i T n eg n b re )
经济 学
研 究成 果
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理论探讨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如何科学制定政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形势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部门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城乡一体化是相对于城乡二元结构而提出的概念。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长期与工业化生产相脱离,造成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状况。
为了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在没有建设资金的情况下,走了一条以农促工的发展道路,也就是加大农业积累,为工业提供建设资金,造成了城乡在户籍制度、收入水平、就业、医疗、教育、文化、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形成了我国经济的二元化经济结构。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具备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物质基础。
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改变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起以工补农、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城乡一体化建设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二是实现城乡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使农业人员享受到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四是实现城乡两个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地区文化、娱乐、休闲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城乡社会进步一体化。
二、促进城乡一体化应遵循的原则(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总是先逐步扩大,然后缩小。
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花了70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潘秀丽内容摘要: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就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搞好城乡一体化建设要重点推进,循序渐进;要加大财政支持“三农”的力度,为促进城乡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互进机制;要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等政策建议。
《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范文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然而,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京津冀三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资源和经济的空间布局也存在一些不尽合理之处。
为此,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推动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地之间的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协同发展逐渐形成,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京津冀地区加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这为区域内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三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2. 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和河北则积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3. 市场一体化进程京津冀地区积极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强了市场监管和执法协作,打破了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尽管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1. 资源环境压力较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2. 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三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北京、天津等地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河北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3. 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尽管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但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影响了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建议:1. 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加强资源环境管理,推动绿色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探讨
摘要:本文介绍了区域一体化的形成背景,并着重从空间的层面系统地探讨了区域一体化的基础理论问题,笔者认为空间结构理论、复杂系统理论及景观生态学理论是区域空间一体化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对于城市-区域实现全球化趋势的响应及实现自身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一体化理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focus on the spac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theory of space structure, the complex system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is the spatial integration of the most important basic theory, these theories in response to globalization tendency to realize the city - region and to achieve its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regional integration; spatial integr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在全球范围的延伸和后工业
化经济组织的巨大变革,城镇发展的区域化与区域发展的日益城市化,已成为城市——区域空间发展的主体趋势。
目前我国己出现若干个规模大小不等的城市群,其中比较成熟的区域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辽宁中南部地区、环渤海京津唐地区等。
区域一体化既是全球化趋势的国家响应,也是自身战略转型的需要。
由国家经济向全球经济的转型,要求地方空间向流动空间转化,要求行政型的空间结构体系向有序的经济型、生态型空间结构体系转变[1],促进空间结构的体系化,即空间一体化。
空间一体化不是指空间连片,而是指存在有机联系的空间体系。
本文主要从空间的层面研究区域一体化,其理论基础如下:
1 空间结构理论
空间结构理论始于20世纪30至40年代的德国,是在古典区位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总体的、动态的区位理论,是地理学和区域科学的重要理论。
该理论主要关注区域空间内所有经济客体形成的空间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区域客体在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规模等级关系及空间功能关系等空间组织结构状况;二是区域客体间的空间相互作用。
任何一个区域或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的空间结构。
完善、协调、与区域自然基础相适应的空间结构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重要
意义。
而区域内部群体中的城市彼此都存在着差异,差异是一体化的内在基础。
存在差异的一体化,是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无序到
有序,从无机到有机,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合理方式。
空间结构理论认为,区域空间结构在不断发生演变、始终在进行重组,空间结构永远不是静态的[2]。
有影响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主要包括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陆大道的“点-轴”渐进式扩散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和网络型城市理论等。
相应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从微观层面上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关注宏观层面上区域总体经济结构与形态的模式研究。
从注重抽象的纯理论研究演变为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种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分异[3]。
2 复杂系统理论
城市系统是人类通过社会经济活动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组织的复杂系统。
城市系统经历着从中制约到协调,再由协调到制约的一系列演化过程,这是一个动态适应的过程[4],也是复杂系统演化的循环发展形式。
城市系统与城市结构概念不同,城市系统强调的是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要素之间的动态作用,而城市结构则强调的是城市内部要素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两者通过城市功能相互作用,即:当城市结构完全满足于城市系统的必要功能时,便可认为城市系统在相对稳定的城市结构中处于一种均衡而有序的状态;而当城市结构不能完全满足于城市系统的功能要求时,城市系统中就会涌现改变城市功能的力量,城市结构走向无序直至新的有序结构的形成。
城市的空间结构在演变的过程中也表现出诸
多复杂系统的特征。
复杂系统具有自适应性,城市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与此相关,因此在空间规划时要应用城市系统的自适应性规律。
自适应性规律体现在互动性、共生性和整合性等相关方面,因此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战略要考虑促进城乡空间功能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主动调整城市系统的组织与结构使之跃迁至新的平衡状态、及通过空间自觉调控与自然演进结合形成高效的空间利用和平衡发展。
3 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交叉的产物,它以认识景观的格局与过程及揭示其相互关系为主要目的,既吸收了地理学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又继承了生态学中的整体性思想,为城市规划提供一种新的综合性视角,也为人们了解景观的生态效应,并通空间规划、管理等手段有意识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规划工具。
如果说城市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那么城市景观无疑是3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结果的直接体现。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性原理、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文化性原理、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及多重价值原理,其中过程、格局和尺度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界研究的核心问题。
格局和尺度是有强烈空间性质的概念,过程可以理解为是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
由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很难定量直接地去研究生态过程的演变特征,往往是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变化来反映景观生态过程。
景观结构即斑块-廊
道-基质的组合或空间结构是景观功能流的主要决定因素[5],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景观空间形态分析、景观空间关系分析和景观空间构型分析[6, 7]。
结语
区域一体化是以空间为载体,涵盖了城市及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
因此空间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应当从基础设施一体化、港城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及生态一体化等方面展开。
本文的理论研究对于不实现自身战略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修颖.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 理论基础, 动力机制及其实现[j]. 经济地理, 2003,23(004): 445-450.
[2]陈修颖.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初探[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19(002): 65-69.
[3]郭腾云, 徐勇, 马国霞, 王志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28(1): 111-118.
[4]谭跃进, 邓宏钟.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 系统工程, 2001,19(005): 1-6.
[5]肖笃宁, 李秀珍. 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 地理科学, 1997,17(004): 356-364.
[6]王仰麟, 赵一斌, 韩荡. 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 概念, 指标与案例 [j]. 地球科学进展, 1999,14(3).
[7]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 格局, 过程, 尺度与等级[m]. 高等
教育出版社, 2000.
任韶红(1971-),男,辽宁省辽阳人,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注册规划师。
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