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一)

合集下载

对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认识和思考

对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认识和思考

对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认识和思考邢丽聪201004031085化工试点10-1班【摘要】新时期,在特定的背景条件下,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有了新的突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实现了区域发展政策上的一大创新,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当前,必须强化“三种意识”,做好“三项工作”,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的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意义,认识,思考【正文】我国区域发展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区域自身发展能力的双重约束,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缓解资源缓解承载力的重要途径。

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当前有必要对“主体功能区”这一区域发展政策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一对主体功能区的认识1.主体功能区的内涵主体功能区是为了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根据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各空间单元的开发潜力,按照国土空间整体功能最大化和各空间单元协调发展的原则,对国土空间按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行空间划分而形成的藉以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的特定空间单元。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这四类主体功能区。

其作用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并可作为国家区域调控的地域单元。

主体功能区是由主体功能区划得来的。

划分主体功能区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空间均衡的重大战略部署。

2.主体功能区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发展政策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补充和完善,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新思路,同传统的区域发展战略比较而言,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战略具有自己独特的两大优势。

第一,区域定位更加清晰,分工更加明确。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使对区域的定位更加清晰和客观。

它是根据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划分的,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并针对不同的区域给以不同的定位,在不同的区域实施不同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确定了区域的主体功能是社会、经济、生态的一体化,这样就大大有利于区域因地制宜地发展。

2025届高中地理复习第59课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2025届高中地理复习第59课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第59课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课程标准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学习目标1.理解主体功能的概念,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地理背景;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2.通过图文材料,了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理解我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势及发展战略。

必备知识梳理1.建设主体功能区(1)主体功能区概念:一个区域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_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

(2)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地理背景①适宜开发的土地少;②_分布不均;③生态环境比较脆弱;④区域经济发展_。

(3)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易错辨析】误认为主体功能区内只有一种功能主体功能不等于唯一功能。

主体功能仅仅是一个区域的众多功能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

明确一定区域的主体功能及其开发的主体内容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并不排斥该区域发挥其他功能。

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主要目的:逐步缩小我国区域_。

(2)典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①发展背景:横跨我国_三大区域,覆盖_个省级行政区,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②发展的优势条件③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空间格局【学法指导】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地位(1)是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知识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主要成就(2)存在的主要问题(3)主要对策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点3.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中各自的定位[典例][2020·浙江7月选考]下表为2019年我国四大地区部分指标统计表。

据此完成(1)~(2)题。

注:数据未包括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1)甲、乙、丙、丁中代表中部地区的是()A.甲B.乙C.丙D.丁(2)我国四大地区中()A.东北地区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B.西部地区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C.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东北地区D.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西部地区[解题能力培养][答案](1)(2)如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评估与前景展望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评估与前景展望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erritorial Spatial Optimization in 15th Five-Year Plan引用格式:陈东, 刘宝印, 樊杰, 等.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评估与前景展望.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4): 620-628,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09003.Chen D, Liu B Y, Fan J, et al.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and outlook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e.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4): 620-628,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09003. (in Chinese)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评估与前景展望陈东1,3*刘宝印2樊杰1,2,3周道静2郭锐2王朝2伍健雄1,3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3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摘要主体功能区作为我国工业文明时期瞄准生态文明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可划分为2个阶段。

文章对党的十八大以前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研制阶段,以及党的十八大后主体功能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基础制度阶段的特征进行了梳理。

对主体功能区战略思想深入人心、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分类发展成效显著、主体功能区制度初步建立等成效问题进行了评估和总结。

提出主体功能区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挥更大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

主体功能区作为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自上而下实现现代空间治理的重大战略、布局方案和制度安排,应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战略基点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指向,拓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和国家安全需要的新功能,依托空间治理体系健全更为精准的功能区发展指引和配套政策。

【知识解析】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背景及意义微课课件

【知识解析】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背景及意义微课课件

甘肃新疆主产区
汾渭平原主产区 河套灌区主产区
东北平原主产区
黄淮海平原主产区 长江流域主产区
主要城市 农产品主产区
华南主产区
农业战略格局示意图
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示意图
知识点讲解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背景 —— 禁止开发区域
禁止开发区:1443处;占陆地面积的12.5% 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因此必须将保护和修复环境放在首位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 背景及意义
课程导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知识点讲解
主体功能区(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

首都功能核心区 ——政治文化和优化开发功能 城市功能拓展区 ——重点开发高端产业 城市发展新区 ——重点开发制造业、现代农
知识梳理
建设主体功 能区的背景
及意义
本课小结
主体功能区Leabharlann 划分1.优化开发区域 2.重点开发区域 3.限制开发区域 4.禁止开发区域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 背景
1.适宜开发的土地少 2.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3.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建设主体功能区的 意义
1.因地制宜、有序开发 2.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业和新城 生态涵养发展区 ——限制开发,保障北京市
的生态安全和水源涵养
北京四大主体功能区分布图
知识点讲解
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主体功能区
地域类型
优化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
城市化地区 农产品主产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 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地
主体功能
提供工业品和 服务产品
提供农产品
提供生态产品

充分认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重大意义

充分认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重大意义

充分认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重大意义——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陈德铭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

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我们要站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科学开发我们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需要我国国土辽阔,是世界第三大国。

但是,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真正可供开发利用、适宜人们生活居住和生产的空间有限。

从地形地貌看,我国山地多,平地少。

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高山有193万平方公里,戈壁56万平方公里,流动沙丘45万平方公里。

这类国土总共有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30.6%,即我国近三分之一的国土属于难以开发利用、不适宜人们生活居住和生产的空间。

从耕地看,我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39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全国2800多个县中,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的就有600多个。

在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还占有相当比例,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优质高产耕地更是十分有限。

面对这一基本国情,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土地资源,倍加珍爱我们的国土空间。

然而,由于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和生产活动,我们在国土空间的开发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经济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平衡,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不平衡,空间结构不尽合理,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

如,一些地区滥设开发区,乱占耕地,使绿色空间快速减少。

2003年开始的各类开发区清理整顿工作,一共清理出各类开发区6000多个,规划面积达3.85万平方公里,已超过了全国城市建成区的面积。

在当年的耕地占用中,包括各类开发区在内的独立工矿占用耕地168万亩,同比增长37%。

加快建设并形成武汉主体功能区

加快建设并形成武汉主体功能区

加快建设并形成武汉主体功能区党的十七大报告有两处关于主体功能区的直接论述。

一是在论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提出,“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二是在论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强调,“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面对国家这一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部署,武汉应该加强研究,积极应对,努力抢抓机遇,认真贯彻落实。

一主体功能区的内涵、背景、意义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国务院2007年7月下发的《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要求:在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基础上,前瞻性、全局性地谋划好未来全国人口和经济的基本格局,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国发21号文从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管理、环境保护、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布局的配套政策取向。

2007年8月形成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提纲(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主体功能区规划提纲》)指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形成功能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格局,基本实现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相协调,基本实现人口和经济的分布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活条件同质化。

《主体功能区规划提纲》对四类主体功能区进行了明确的定位。

优化开发区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是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是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及规划讲解

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及规划讲解
发利用入境水量]—[已开发利用水资源量] • [本地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地表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利
用量] • [地表水可利用量]=[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河道生态需水
量]-[不可控制的洪水量] • [地下水可利用量]=[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地下
水系统生态需水量]-[无法利用的地下水量] • [已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生
(3)评价结果
3、环境容量评价
• (1)技术方法
• 大气环境容量(SO2)计算 • 水(COD)环境容量的计算 • 综合环境容量计算与分析
(2)评价结果
4、生态系统脆弱性
• (1)技术方法
• 由于地貌类型的过渡性,以水力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
成为河南省突出的生态问题,豫东平原大部分处于黄河故 道和黄泛区,土地沙漠化问题也较严重。土壤盐渍化在河 南有一定程度的分布,根据河南实际,选择沙漠化脆弱性、 土壤侵蚀脆弱性、土壤盐渍化脆弱性三项指标进行生态脆
(四)禁止开发区域
• 是指依法设 立的各级各 类自然文化 资源保护区 域以及其他 需要特殊保 护、禁止工 业化城镇化 开发的农业 地区和生态 地区。
四、主体功能区规划体系
五、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 单项指标项 数据的采集

各指标项数据整理计算
各类指标项分级 及空间分布制图


各指标项分级评价
各指标项空间分布
主体功能区划分及规划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二○○八年四月
• 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背景 意义
•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 三、主体功能区分类 • 四、主体功能区规划体系构成 • 五、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
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背景意义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解读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解读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辽宁省政府,辽宁省政府,辽宁省政府•【公布日期】2014.06.05•【分类】地方政府规章解读正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解读2014年4月23日,省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5月27日印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辽政发〔2014〕11号)。

这是在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进入关键阶段,省政府颁布实施的一项重要规划。

一、《规划》编制背景和重要意义2006年,国家开始启动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先后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6〕85号)、《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等文件,对各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进行部署。

2010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

按照国家要求,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辽政发〔2007〕41号),成立了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30个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评审论证等工作基础上,提出了《规划》送审稿,报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衔接后,又进行了多轮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目前的《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是指导辽宁省今后较长时期国土空间开发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各类空间规划的根本依据。

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1.指导思想。

试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意义【精编】

试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意义【精编】

关注政府·GOVERNMENT《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专门列出一章,集中阐述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问题。

《纲要》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2006年10月,国办发85号试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意义文/周文企业R&D支出都有促进作用。

企业前一期R&D投入对企业当期R&D投入影响系数为0.178;当期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资助促进作用明显,政府每增加资助1元,企业将增加支出1.585元;滞后一期企业销售收入对企业R&D支出没有影响;金融贷款对企业R&D支出也有促进作用;当期国外资助和滞后一期国外资助对企业R&D支出作用系数分别为4.373和6.018。

五、结论本文利用2001~2005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研究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具有何种作用,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滞后一期企业R&D支出、企业销售收入、外资资助以及当期政府科技资助、金融机构贷款、外资资助对企业R&D支出都具有促进作用,这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

2.在所考虑的影响因素中,外资资助滞后一期对企业R&D支出影响最显著,其系数为6.018,其次为外资当期资助,系数为4.373;虽然政府科技资助当期对企业R&D支出也具有促进作用,但仅为1.585,这与来自外资资助系数差距很大。

笔者推测可能是因为外资对受资助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管理比较严格的关系。

本文对2001~2005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加大科技投入以促进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科技投入的指导,以使其发挥最大作用。

11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原卷版)

11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原卷版)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热点考点解读与训练11 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热点背景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近年来,国家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与此同时,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成为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区域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发展战略:区域梯度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此外,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具体来说主要有4项:区域发展先行先试政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政策地区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和跨区域协同发展政策。

未来,中国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有以下4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改革的问题,区域政策精准化、精细化的问题,区域发展政策的协调问题,区域发展中出现新的分化差距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3提出:“坚持实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第一次归纳总结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儿大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的目标任务。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区域发展战略是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是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中国的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发展战略。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及战略意义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及战略意义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及战略意义【摘要】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划作为未来引导和约束我国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的总体方案,将对我国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产生深远和实质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及战略意义。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划;理论基础;战略意义1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功能区是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1]。

主体功能区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2]率先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主体功能区不同于过去划分的综合经济区,它属于一种典型的经济类型区。

主体功能区是按照其在全国或上级区域中所承担的不同主体功能而划分的功能区,不同主体功能区所承担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是不同的。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划是编制空间规划、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前提,具有基础性的特征,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重要载体,是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区划。

它从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角度,将区域划分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不同空间单元的过程。

确定不同的功能区定位,采取不同的区域开发模式,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长期政策[3]。

2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探索2.1 功能区的重要性及创新性我国一直把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作为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一、背景二、意义三、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必要性四、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目标及实现途径五、主体功能区的分类与区划六、案例分析七、结论参考文献一、背景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持续放缓,面临结构性矛盾和风险增加的压力。

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中国提出了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以及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战略。

其中,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成为继“一带一路”和“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后,中国推动新一轮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意义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国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可以促进全国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区域发展协调,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必要性1. 面对经济新常态,以区域协同发展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进行实践和探索。

2.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不同地区的优势互补和协作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3. 通过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实现区域创新与发展的提升,建立国家新的发展模式。

四、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目标及实现途径1. 目标:通过形成主体功能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2. 实现途径:(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各地区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2)加大既有产业的改造升级,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打造一批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势产业。

(3)加强政府的统筹与协调,建立有效的政策衔接和协调机制,提升政府服务的能力和质量,以市场为导向,营造良好的区域营商环境。

五、主体功能区的分类与区划主体功能区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以城市群、城市轴、城市带等为主体,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域。

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划,主体功能区分为以下几类:1. 经济发展区:以产业集群为核心,主要包括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业园区等。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中,增 加 内 陆地 区所 占的 比 重 ; 二 是 采 取 强迫 命 令 的 方 式 ,把 沿海地 区的老 企 业 搬 迁 至 内陆地 区。前 者 如 : “ 一
五’ 划 时期 ,在 我 国苏联 援助 建 设 的 1 ’计 5 6项和 国 内 自行 设计 的 5 8项 重 点工程 中,东 北和 内地 占 2 3 3 / ,而 沿海只 占

U 3 一
维普资讯
8 0年代 中后 期 , 明确 提 出 了 “ 海地 区发 展 战 略” 主 导 沿 。
思想是 :“ 许 和 支 持 一部 分 人 、 一部 分 地 区通 过 诚 实 劳 允 动和 合 法 经 营 先 富起 来 ,鼓 励 先 富起 来 的 帮 助 未 富起 来
有 明确 的 区域 发展 战略 ,有 的只是 工 业布 局 政 策 。 主 导思 想是 “ 沿海 的工 业基 地 必须 充分 利用 ,但 是 ,为 了平 衡 工
一 一
维普资讯
业发 展 的布 局 , 内地 工 业 必 须 大 力 发展 。 ’ 本 思路 是 ; 0’基
推 进 形 成 主 体 功 能 区 战 略提 出 的 背景 和 意 义
内容摘要 :从 “ 一五”计划开始 ,中央政府在不 同的时期 ,实 施 了不 同 的 区域 发 展 战 略 。这 些 战 略
的实 施 ,在 缓 解 某 些 区域 问题 的 同 时 , 通 常 会 加 重
另 外 一 些 区域 问题 。 推 进 形 成 主 体 功 能 区 的 提 出是
对 我 国 国土 空 间开 发 管 理 思 路 和 战 略 的 一 个 重 大 创 新 ,是 对 区域 协 调 发 展 战 略 的 丰 富 和 深 化 ,具 有 重 要 的现 实意义 。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二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30____________,以及大陆
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及本国管辖的毗连区、□
架海床和底土等。
300万
2.我国可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约为□
31______平方千米。
3.我国海域分布的众多岛屿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1)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中国最早发现、命
名和开发利用。
钓鱼岛
(2)□
3.综合分析我国的三大国家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
基本内涵
总体思路
①丝绸之路经济带三个走向:中国
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
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 一是把握好合作方向;二
“一带 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是共建国际经济合作走廊;
一路” 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 三是推动形成区域经济一
限制开发区域只是限制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而不是限制所有
的开发。各类主体功能区主要以提供主体功能产品为首要任务,并不排
斥该区域发挥其他功能。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11
1.概况: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
11______个省区,面积占全国21%,
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④行政
区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图中代表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分别是(
A.Ⅰ、Ⅱ、Ⅲ
B.Ⅱ、Ⅲ、Ⅰ
C.Ⅲ、Ⅱ、Ⅰ
D.Ⅰ、Ⅲ、Ⅱ
3.属于限制开发的区域主要是(
)
A.Ⅰ、Ⅱ
C.Ⅰ、Ⅲ
【答案】1.A
B.Ⅱ、Ⅲ
2.C
3.A
D.Ⅰ、Ⅱ、Ⅲ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广西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体会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广西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体会
【 摘 要】 推进形成 主体功 能区, 是促进广西 区域协调发展 的战略举措 , 是贯彻 落 实科学发展 现和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重
大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 是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 ,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的必然要求 。推进 形成主体功 能区充分体现 了科 学发展 观的
内涵 , 广 西 实现 科 学发 展 具 有 重 大意 义 。 对
【 作者简介】 李芳源 , 广西壮族 自治 区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处处长 。
’。。一 ’‘。一
维普资讯
会 的公平正 义和社会和 谐。它 既体现着人 民群众 具体 的 、 实 际的、 直接 的利益 . 又关系着人 民群众 长远 的、 根本的 、 整体 的 利益 。教育、 就业 、 收入 分配 、 社会保 障 、 医疗卫 生 、 社会管 理
城镇化道路 , 引导人 口相对集 中居住 , 产业 相对 聚集 发展 , 防
止 出现工业遍地 开花 和城镇盲 目布局现象 , 提高工业化城镇化 的空间配置效率 , 实现集约发展和节约发展 。( 下转第 6页)
其是要突出广西北部湾经济 区的战略 地位 , 以便 集 中力量 , 建
【 收稿 日期 】 0 7 1 -2 2 o— 2 3
需求进一步扩 大 , 测算 “ 一五” 据 十 期间 需新增 建设用 地总量
为 76 . 6万公 顷 , 年均 1 5 万公 顷, 十五” .3 是“ 年均用地 的 1 2 .3
1. , 17 沿海的区位优 势远 未发 挥 出来 。编制 主体功 能 区规 划, 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 境承载能 力 、 现有 开发 密度 和发 展潜 力 , 确定优化开发 、 重点 开发 、 限制 开发 、 止开 发 四 禁
加快推 进工业化城镇 化 , 是广西 加快 发展 的主 导方 向和 核 心战略。按 照广西 “ 十一 五” 规划 纲要和 “ 十一五 ” 业化 、 工 城 镇化发展 规划 , 工业化 、 城镇 化将 加快发展 。无 论是工业 化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相关内容及其功能区分析——以《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例【摘要】新时期,在特定的背景条件下,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有了新的突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实现了区域发展政策上的一大创新,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主体功能区划作为未来引导和约束我国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的总体方案,从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的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区域发展;中国【正文】一主体功能区内涵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

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

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

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划分主体功能区主要应考虑自然生态状况、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区位特征、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密度、经济结构特征、人口集聚状况、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等多种因素。

二主体功能区分类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主体功能。

我国各地区各种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差别迥然,各地区不能按照统一的发展模式进行发展,根据全国整体发展规划及各地具体情况,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方式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功能区域;按开发内容划分,则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按层级划分,则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

优化开发区域包括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3个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和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分为农产品主产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等7大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及其23个产业带,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一)内容摘要:从“一五”计划开始,中央政府在不同的时期,实施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

这些战略的实施,在缓解某些区域问题的同时,通常会加重另外一些区域问题。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是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思路和战略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丰富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区域战略,主体功能区,意义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空间开发失序,资源和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低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鉴此,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战略。

它的提出是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思路和战略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丰富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在实施的区域战略和政策不足以保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一)区域战略和区域政策演变的三个阶段从“一五”计划开始至目前,我国区域战略和政策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上世纪50年初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扶持内陆地区发展时期;(2)改革开放初期至世纪之交,为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时期;(3)进入新世纪以来至目前,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时期。

1.扶持内陆地区发展时期。

严格地说,这一时期没有明确的区域发展战略,有的只是工业布局政策。

主导思想是“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见毛泽东同志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

)”基本思路是,以国家政治和国防安全为主要考量,利用沿海的工业基础和适当外援,采用指令性计划的手段,促使工业布局向内地推进,形成全国工业布局相对均衡、各大经济协作区自成体系的格局。

主要手段,一是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安排中,增加内陆地区所占的比重;二是采取强迫命令的方式,把沿海地区的老企业搬迁至内陆地区。

前者如:“一五”计划时期,在我国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和国内自行设计的538项重点工程中,东北和内地占2/3,而沿海只占1/3(“156”项中沿海只占1/5);辽宁、黑龙江、吉林、北京、山西、河北、河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11个省市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55.5%。

后者如:在“三线”建设时期(1964年,为更好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根据当时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布局的形势,中央将全国按一线、二线、三线调整了生产力布局。

一线地处战略前沿,三线地区为全国的战略后方。

在一、二线地区内,又依本地区情况,划出若干地方作为区内的三线地区。

习惯上,称前者为大三线,后者为小三线。

)的1964和1965年两年时间里,就从上海、北京、天津、辽宁等工业基础较好的省市搬迁了174个项目。

2.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也发生了转变,其突出标志是:在80年代中后期,明确提出了“沿海地区发展战略”。

主导思想是:“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富起来的帮助未富起来的。

(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

)”基本思路是,以加快经济发展和迅速提高综合国力为主要考量,利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通过营造特殊的政策环境吸引国内外优质生产要素向沿海地区聚集,促进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以沿海地区的发展带动内陆地区的发展。

主要手段,一是设立一系列特殊区域,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1985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确定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92年设立浦东新区;二是给沿海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减免企业所得税、下放投资立项权、提高当地外汇留成比例、开放金融服务(允许境外金融机构在沿海地区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在深圳和上海建立证券交易所);三是鼓励沿海地区进行体制创新,默许沿海地区突破中央的有关法律和政策的限制。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时期。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地区差距的扩大,一是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

针对这两大问题,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时,中央明确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

之后,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两个大局”的构想,中央于1999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于2003年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于2005年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再之后,根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规划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系统化。

我们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其实是一簇子战略构成的体系,这些子战略包括: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和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虽然在“九五”计划制定时就已提出,但是,其战略的形成则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之后。

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时期的始点应是世纪之交。

还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诸子战略中,有些已经成型并已付诸实施(如四大板块战略),有些已有基本思路但尚未有实施方案(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导思想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基本思路是,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考量,通过系统地设计区域政策、合理地分配政策资源营造大体相当而又有所差异的空间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容式发展(各地区共容式发展,不是指各地区的同步发展,而是指各地区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在实现各自应有的发展同时,实现整体发展利益的最大化。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主要手段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特色产业发展,鼓励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环保和生态建设投入(如在长江上游、黄河上游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等(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

(二)不同时期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得与失1.扶持内陆地区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实施的地区政策,加快了内陆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缓解了生产力区域布局不均衡的状况,提高了内陆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1952-1978年,内陆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由30.1%上升到39.1%。

但是,它们在缩小地区差距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

一方面,东部(按四大板块划分,下同)生产总值的份额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1952-1978年,由1952年的42.7%上升到1978年的44.1%;另一方面,东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同期,东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中部的比值由1.45扩大到1.69,与西部的比值由1.57扩大到1.85。

另外,这一时期的区域政策还引发了四个不利后果:(1)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低下。

由于强调各地区经济自成体系,不仅各地的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而且稀缺的增量资源也未能配置到其边际产出最高的地区。

同时由于工厂布点过于分散,聚集效益也未能产生。

(2)许多工业项目服务于国防安全,与民生关系不大,形成了一个个自成体系、自我循环的“飞地”,没能起到有效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3)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未能很好发挥。

由于国家对沿海工业的改造、扩建、新建的投资过少,上海、华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受到限制,辐射带动能力的增长缓慢。

(4)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

在三线建设时期,许多项目都布置在生态比较脆弱(如豫西、鄂西和湘西)的地区,且“靠山、分散、隐蔽”。

它们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环境生态问题。

2.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实施的区域战略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显著增强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明显地提升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在东部沿海地区培育了若干区域性和全国性的经济增长极,加快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有力地促进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同时,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战略也导致了一些不如人意的后果。

突出的表现是地区差距持续扩大。

1978-2000年,东部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份额由44.1%上升到52.8%,中部的份额由21.8%下降到20.2%,西部的份额由20.1%下降到17.1%,东北的份额由13.9%下降到10.0%。

同期,东部人均GDP与中部人均GDP的比值由1.69扩大到2.02,与西部的比值由1.85扩大到2.42;与东北的比值由0.84扩大到1.39。

另外,政策的统一性受到影响。

由于这一时期区域政策的实质和一般特征是在特定区域营造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政策环境,以之吸引其他地区资金、人才和技术向特定地区聚集,促进特定地区的发展,各地区均把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或在自身权限的范围内(甚至越权行事)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手段。

这导致了区域政策的细碎化,影响了区域政策整体效益的发挥。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时期。

虽然这一时期的区域战略和政策实施的时间还不够长,但是其正面效果开始显现。

表现在:(1)区域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虽然东部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但是,东部与中部、西部和东北在增长速度上的差异呈现了缩小之势。

2004年,东部的增长速度分别比中部、西部和东北高2.24、1.38和2.10个百分点;2005年,则只高1.64、1.06和0.98个百分点。

(2)国家经济几何重心(经济几何重心是运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根据各省区的经济规模,计算出的空间上一个平衡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各地区经济规模的相对变化,这一平衡点将发生位移,其移动可以大体上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

)移动轨迹由南东向转向北西向。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以经济特区的设立和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为主要动力,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经济成长最快的地区,受此影响,我国经济几何重心向南偏西方向转移。

1992年以后,以浦东开发开放为主要动力,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经济成长最快的地区,受此影响,经济几何重心在继续快速南移的同时,逐步向东偏移。

2000年以后,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三大战略的实施为主要动力,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一些地区的发展加快,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几何重心在保持东移基本态势的同时,逐步向北向西延展。

(3)地区专业化分工在不断深化,产业空间布局在不断调整。

1999-2003年,20个制造业行业的空间集中度平均提高3.3%。

(4)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