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备考策略

湖北航天中学程创

一、精心选题,科学使用

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文学类文本阅读(以下简称“大阅读”)复习内容涉及到的具体知识点较多,在做题、讲题方面所用花费的时间也较多。高考题质量较高,命制更加专业和科学,答案也较为规范和详细。无论是用作考点讲解的例题还是用作学生练习的试题,都是最佳选择。

当然,教师在使用高考大阅读试题时也应做好选择工作,以免影响训练的有效性。应把握几条基本原则:命题存在瑕疵的不选,考查方式与我省命题存在较大差异的不选,考题不够典型的不选。在使用其他试题时,更应精心选择。选文不仅要文质兼美,而且要适合考试,包括适合学生的阅读水平、语言规范、富有意蕴等。笔者认为,选文还是应当稍稍明朗一些为宜,不应选择那些故弄玄虚、朦胧晦涩、思维跳跃性太强的文章。

使用所选的大阅读高考题前,还应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科学分类。这样才能发挥高考题的最大效应。一轮复习在使用时,可首先按照散文和小说分成两大类别,然后分别按照其中的具体考点,将试题进行大致分类,以便和具体考点基本对应。二轮复习使用时,可直接按《考试说明》中所提到的8条考试内容进行分类。

另外,笔者认为,在使用例题时,最好是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整体使用,不宜把一道大阅读题“肢解”成几道小题来使用。整体使用同样也可以有所侧重和针对,它既可以保留试题的整体感,还可以节约阅读时间,提高复习备考效率。

二、立足课本,注意迁移

教材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托,也给我们的阅读训练提供了典范的语言材料。教材中,散文和小说占了课文相当一部分内容:现代散文如必修一第三单元和必修二第一单元等,小如说必修三和必修五的第一单元及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等。

在大阅读的复习备考中,教师完全可以有意识地将教材内容和考点复习相结合。一方面复习巩固了教材内容,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考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将掌握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运用。下面以必修一第三单元三篇文章为例: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可以作为复习“体会语句含意”考点内容的典型例子。如课后练习三中的句子。通过举例分析这些句子,有助于学生体会语句含意的方法。《小狗包弟》一文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二均可作为复习“探究”内容的很好的示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对梁启超的精彩生动的描写,可以作为复习“鉴赏作品形象”考点的典型例子,课后练习一更是提供了很好的示例。

三、凸显主体,强化理解

1.凸显主体

高考复习备考中,教师要多采用归纳法,少用演绎法。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备考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归纳解题方法,而不是直接将方法告诉他们。对于综合性较强、对思维水平要求较高的大阅读来说,更应如此。笔者在大阅读复习备考中,基本遵循的是如下四个步骤:

2.强化理解

在复习备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归纳解题方法有助于他们理解知识和掌握方法。但这还不够,由学生归纳并经教师补充修订的解题方法要真正让学生完全掌握,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理解。

如在概括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时,我们往往会概括成下面几条:①渲染故事气氛;②暗示社会环境;

③烘托人物形象;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作品主题。应该说这五条概括得较为准确全面,记下来后,做题不会有大问题。但问题是学生如何才能准确地记下来。若不考虑这几条之间的关系,死记硬背的话,即使记下来了也容易遗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上五条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概括的。学生经过思考,可能会发现它们分别是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情节、主题五个方面概括的,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环境的具体内容。因此,最后的结果就非常明确了:以上五条分别是从小说的“四要素”来概括的。学生明确了这一点,掌握这个知识点就不存在任何问题了。

四、仔细审题,规范答题

1.仔细审题

通过读题准确领会题干设问的要求是准确作答的前提。教师在复习备考中一方面应利用各种不同的题目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另一方面,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题,从题干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通过一些针对性的措施,让学生养成分析题干成分、明确题干要求、确定设问角度的习惯,让他们从审读题干中获得答题的“密码”。

2012年湖北省高考适应性训练试题大阅读所选材料为陈丹青的《早年的样子还要好看》(材料略),有两道题是这样的:

18.本文语言俏皮风趣,请从第⑥段任选一个语句作简要赏析。(4分)

19. 作者为什么说“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2分)这种说法在文学创作中可以得到印证吗?请以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例进行探究。(6分)

不少学生在回答第18题的时候,没注意到题干中“本文”一词的内涵,误以为“本文语言”就是“这篇文章出现的语言(句子)”,于是举到了第⑥段中所引用到的“陀斯妥耶夫斯基一副苦相、尼采一副凶相……”或“早年的样子还要好看”这两个句子。虽然这两句话是第⑥段中出现的,并且说这两句话“俏皮风趣”完全正确,但要注意这两句话是鲁迅说的,而不是陈丹青写的。因此,“本文语言”指的是写这篇文章的“陈丹青的语言”,而非陈丹青引用的“鲁迅的语言”。

还有不少学生在回答第19题的时候,没有理解题干所引用的句子中“相貌”一词的准确含义,误将“相貌”与“外貌”划上等号。这些同学在举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举到了诸如“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少年闰土项带银圈,手捏钢叉”例子。

以上两个例子中,如果说第18题在审题中要注意“本文”一词的语境含义的话,第19题在审题中则是要注意“相貌”一词的字面意思。由此看来,在审题的过程中,既要明确题干语句的字面意思,也要注意其语境含义;既要明确题干的“显性”要求,也要注意其“隐形要求”。笔者认为: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复习备考中,要把审读题干放到和阅读文本同等重要的位置,从而让学生重视审读题干。

2.规范答题

答题规范要求应贯穿于分析、概括、表达等环节。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会转述概括,避免拖泥带水。基本上所有的问题在回答时都需要概括。有些学生在回答时能“锁定”答题区间,但是缺乏转述概括的思维和意识。他们习惯于照搬照抄和直接引用,不习惯整理概括和间接引用,从而导致答案松散冗长、拖泥带水。

第二,学会分条作答,避免混为一谈。很多问题在回答的时候不止一个要点,考试评分的时候是“采点给分”,因此,在答题时,要学会恰当地分条作答,既不遗漏要点,也不重叠列举。还有些题目不止一问,这时就应该明确:一般是先问什么就答什么,不要把几个问题杂糅在一起。另外,在分条时,最好是标上序号,便于阅卷老师快捷地把握学生的答题思路。

第三,学会扣题分析,避免只贴标签。有些问题在回答时需要使用一些术语,但应注意不能简单罗列,还需要扣题分析。有没有扣题分析意识,既与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关,也与学生的答题规范意识也有关。如“铺垫”一词是回答作品结构分析题时常用的一个术语。不少学生在回答作品开头文字的作用时,一句“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