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参考教案
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
第2课时用“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教学目标课题12.2第2课时用“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授课人素养目标1.掌握基本事实: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经历探索“SAS ”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及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感知能力与推理能力.2.能用尺规作图: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培养学生分析与作图能力.教学重点“SAS ”的探索及运用,尺规作图: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教学难点“SAS ”的探究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活动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为接下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SAS”做铺垫.【情境引入】小红到小明家去玩,发现小明正拿着一只玻璃容器苦思冥想,原来他想测量一下它的内径是多少,但是无法将刻度尺伸进去直接测量.小红帮他想出一个办法:把两根长度相等的小木条AB ,CD 的中点连在一起,木条可以绕中点O 自由转动,如下图所示,这样只要测量A ,C 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知道玻璃容器的内径.你想知道为什么吗?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知道答案了.【教学建议】此问题实际求证BD =AC,学生可联想到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而已有两边和夹角分别相等,自然过渡到探讨“SAS”是否可行,顺利衔接新课.这个问题中涉及了转化思想与数学建模思想.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设计意图以“两边一角分别相等”能否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切入主题,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SAS”的过程,学会尺规作图: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的方法,并运用“SAS”解题,经历“SSA”无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探索过程.探究点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在上节课中我们知道用三个条件探索三角形全等共有四种情况——三边分别相等、两边一角分别相等、两角一边分别相等、三角分别相等,并探索了用“SS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索“两边一角分别相等”能否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问题“两边一角分别相等”有几种可能性呢?请举例.答:有两种可能性,如图所示.我们分情况进行讨论.探究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 ′B ′C ′,使A ′B ′=AB ,A ′C ′=AC ,∠A ′=∠A(即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把画好的△A ′B ′C ′剪下来,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教学建议】“探究”中讨论的是两边一角分别相等中的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情形.这里对“SAS”的处理与“SSS”类似,先通过作图实验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满足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的过程,然后总结规律,直接以基本事实的方式给出“SAS”的判定方法.需注意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也是课标要求的重要作图,需要学生掌握作图步骤,作图过程中利用了上节课学到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基本作图.设计意图问题4揭示图形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认识三角形的各个基本要素.如图给出了画△A′B′C′的方法.你是这样画的吗?答:上述画法是先画一个角,再画夹这个角的两边.也可以采用先画一边,然后画角,再画另一边的方法,步骤如下:(1)作A′B′=AB;(2)作∠B′A′E=∠A;(3)在射线A′E 上截取A′C′=AC;(4)连接B′C′.探究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由探究可以得到以下基本事实,用它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和它们的夹角的大小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例(教材P 38例2)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 ,B 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 ,从点C 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 和B.连接AC 并延长到点D ,使CD =CA.连接BC 并延长到点E ,使CE =CB.连接DE ,那么量出DE 的长就是A ,B 的距离.为什么?分析:如果能证明△ABC ≌△DEC ,就可以得出AB =DE.由题意可知,△ABC 和△DEC 具备“边角边”的条件.∴△ABC≌△DEC (SAS)∴AB=DE.追问:想一想,∠1=∠2的根据是什么?AB=DE 的根据是什么?答:∠1=∠2的根据是对顶角相等,AB=DE 的根据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从例题可以看出:因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所以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时,常常通过证明它们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或对应角来解决.思考如图,把一长一短的两根木棍的一端固定在一起,摆出△ABC.固定住长木棍,转动短木棍,得到△ABD.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图中的△ABC 与△ABD 满足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即AB =AB ,AC =AD ,∠B =∠B ,但△ABC 与△ABD 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教学建议】例题从实际背景中引申出几何问题——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要证的线段是两个三角形中的两条边,如果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就能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线段相等.于是通过例题可以达到三个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学会运用“SAS”解题;二是让学生更透彻地认识到证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可以利用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手段(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提到过);三是启发学生联想,以另外的实际背景对活动一中的问题进行解释.【教学建议】“思考”以做实验的方式探讨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能否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学中也可以画出如左栏图所示的图形,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结论.这个过程也再次让学生体会到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最后是对“两边一角分别相等”能否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行总结性描述.教学步骤师生活动°=30°.ABC≌△ECD(SAS).+∠ACD=90°,【作业布置】1.教材P43~45习题12.2第3,10,13题.2.《创优作业》主体本部分相应课时训练.板书设计第2课时用“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1.基本事实: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角边”或“SAS ”).2.尺规作图: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3.实际应用:用“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第2课时,是在学习了“SSS ”之后展开的.它不仅是下节课探索其他判定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基础,又为后面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和方法.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本节课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直观性,有利于学生从直观上积累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解题大招一用“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实际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通过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出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把不能直接测量的长度(或角度)“转移”到可以直接测量的位置测量.例1如图是雨伞在开合过程中某时刻的截面图,D ,E 分别是伞骨AB ,AC 的中点,DM ,EM 是连接弹簧M 和伞骨的支架,且DM =EM ,在弹簧向上滑动的过程中,∠AMD =∠AME ,试说明AB =AC.解:在△ADM 和△AEM =EM ,AMD =∠AME ,=AM ,∴△ADM ≌△AEM(SAS ),∴AD =AE.∵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AD =12AB ,AE =12AC ,∴AB =AC.解题大招二用倍长中线法构造全等三角形当出现中线,而现有图形中不存在两个全等三角形时,常通过倍长中线法将中线延长一倍,根据“SAS ”构造全等三角形,再利用对应边相等去寻求线段间的数量关系.例2在数学课上,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①,在△ABC 中,AC =8,BC =5,D 为AB 边的中点,求AB 边上的中线CD 的取值范围.”经过小组合作交流,找到了解决方法——“倍长中线法”.请按照图②所示的思维框图,完成求解过程.解:如图①,延长CD 至点E ,使DE =CD ,连接AE ,则CE =2CD.∵D 为AB 边的中点,∴AD =BD.又∠ADE =∠BDC ,DE =DC ,∴△ADE ≌△BDC(SAS ),∴AE =BC =5.在△ACE 中,AC -AE <CE <AC +AE ,∴8-5<2CD <8+5,∴1.5<CD <6.5.解题大招三利用“SAS ”证三角形全等的“手拉手”模型例3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板如图①放置,图②是由它抽象出的几何图形,B ,C ,E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连接CD.(1)求证:△ABE ≌△ACD ;(2)试猜想CD 与BE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证明:∵△ABC 和△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 =AC ,AD =AE ,∠BAC =∠DAE =90°,∴∠BAC +∠CAE =∠DAE +∠CAE ,即∠BAE =∠CAD.在△ABE 和△ACD =AC ,BAE =∠CAD ,=AD ,∴△ABE ≌△ACD(SAS ).(2)解:CD ⊥BE.证明如下:∵△ABE ≌△ACD ,∴∠B =∠ACD.∵∠BAC =90°,∴∠B +∠ACB =90°,∴∠ACD +∠ACB =90°,即∠BCD =90°,∴CD ⊥BE.培优点用“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解决动点问题例如图①,在△ABC 中,∠A =∠B ,AC =BC =20cm ,AB =16cm ,D 为AC 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AB 上以6cm /s 的速度由点A 向点B 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BC 上由点B 向点C运动.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s 后,△APD 与△BQP 是否全等?说明理由.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设运动时间为t s ,当t 为何值时,△APD 与△BQP 全等?求出此时点Q 的运动速度.(2)如图②,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B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A 同时出发,都按逆时针方向沿△ABC 的三边运动,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解:(1)①△APD 与△BQP 全等.理由:经过1s 后,AP =BQ =6cm .∵AC =20cm ,D 为AC 的中点,∴AD =12AC =10cm .又BP =AB -AP =16-6=10(cm ),∴AD =BP.又∠A =∠B ,∴△APD ≌△BQP(SAS ).②因为v P ≠v Q ,所以AP≠BQ.又∠A=∠B,所以要使△APD与△BQP全等,只能AP=BP=12AB=8cm,BQ=AD=10cm,∴6t=8,解得t=43,∴点Q的运动速度为10÷43=7.5(cm/s).所以当t为43时,△APD与△BQP全等,此时点Q的运动速度为7.5cm/s.(2)因为v Q>v P,所以只能是点Q追上点P,即点Q比点P多走BC+AC的路程.设经过x s后点P与点Q第一次相遇,依题意得7.5x-6x=20+20,解得x=803,此时P运动了803×6=160(cm).又△ABC的周长为AB+BC+AC=16+20+20=56(cm),且160=56×2+48,所以点P,Q第一次是在AC边上相遇,即经过803s,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的AC边上相遇.。
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材第四章第三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定义,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2.掌握SSS(Side-Side-Side,即三边相等)和SAS(Side-Angle-Side,即两边和夹角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
3.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图,验证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4.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5.了解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工程设计等领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观察和操作全等三角形的模型,使其能够理解并运用全等的概念。
2.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探索和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让学生掌握严谨的数学思维方法。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4.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个三角形完全相同的情况?”比如,我们在拼接图形时,可能会遇到需要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匹配。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奥秘。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他们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展示了自己的成果。但从学生的讨论和操作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解决问题时出现偏差。为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第三课时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
第三课时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一、 学习目标:掌握三角形的“角边角”、“角角边”的全等条件;二、温故知新: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_;2、如图,在△ABC 中,PA=PB ,PC 是AB 边上的中线,PC 能平分∠APB 吗?证明∵PC 是AB 边上的中线,∴AC=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PC 平分∠APB3、如图, (1)∵AB ∥CD (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AD ∥BC (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图,∵EA ⊥AD ,FD ⊥AD (已知)∴∠______=∠______=90°(______________)三、探索新知:1、如果“两角及一边”条件中的边是两角所夹的边,比如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所夹的边为2cm ,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你画出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一定全等吗?结论:________及其_________分别__________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____; 简写成“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2、如果“两角及一边”条件中的边是其中一角的对边,比如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45°,一条边长为3cm ,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你画出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一定全等吗?结论:_______分别_______其中一组______的对边_____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 简写成“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巩固新知:1、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依据是什么?依据(_____________) 依据(_____________)2、如图,AB=AC ,∠B=∠C ,你能证明△ABD ≌△ACE 吗?证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3、如图,∠B=∠C ,AD 平分∠BAC ,你能证明,△ABD ≌△ACD 吗?若BD=3cm ,则CD 有多长? 解:∵,AD 平分∠BAC (已知)∴∠________=∠________ (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B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图,已知AB=CD ,∠B=∠C ,求证△ABO ≌△DCO ;证明: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提高练习:5、如图,已知AC 与BD 交于点O ,AD ∥BC ,且AD=BC ,你能说明BO=DO 吗? 证明:∵AD ∥BC ,(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6、如图,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 且BE ⊥AD 于E ,CF ⊥AD 于F , 求证:BE=CF证明:∵AD 是BC 边上的中线,(已知)∴_______=________ ( )∵BE ⊥AD ,CF ⊥AD∴_________=_________ =90°(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7、如果,AB ∥CD ,∠A=∠D ,BF=CE ,∠AEB=80°,求∠DFC 的度数? 证明:∵AB ∥CD , (已知)∴ ∠______=∠_______ ( )∵BF=CE∴BF-______=CE-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DFC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如图,AB=AD ,∠1=∠2,∠ABC=∠ADE ,求证△ABC ≌△ADE ; 证明:∵∠1=∠2, (已知)∴ ∠1-_______=∠2-_______ ( )∴ 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9、如图,AB=AD ,∠1=∠2,∠ABC=∠ADE ,求证△ABC ≌△ADE ; 证明:∵∠1=∠2, (已知)∴ ∠1+______=∠2+_______ ( )∴ 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10、如图,AB ⊥BC 于B ,DF ⊥AC 于F ,BC=BE ,△ABC ≌△DBE ; 证明:∵AB ⊥BC , (已知)∴ ∠______=∠______=90°( )∵DF ⊥AC , (已知)∴ ∠______=90° ( )∴ ______+∠C=______+∠C∴ 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讲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
(1)一个锐角和这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 )
(2)一个锐角和斜边对应相等;
()
(3)两直角边对应相等;
()
(4)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 ( )
【答案】(1)全等,“AAS”;(2)全等,“AAS”;(3)全等,“SA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来判断.
4、【答案】A 【解析】解:∵OM=ON,CM=CN,OC 为公共边, ∴△MOC≌△NOC(SSS).∴∠MOC=∠NOC 故选:A.
5【答案】AH=CB; 【解析】∵AD⊥BC,CE⊥AB,垂足分别为 D、E, ∴∠BEC=∠AEC=90°, 在 Rt△AEH 中,∠EAH=90°﹣∠AHE, 又∵∠EAH=∠BAD, ∴∠BAD=90°﹣∠AHE, 在 Rt△AEH 和 Rt△CDH 中,∠CHD=∠AHE, ∴∠EAH=∠DCH, ∴∠EAH=90°﹣∠CHD=∠BCE, 所以根据 AAS 添加 AH=CB 或 EH=EB; 根据 ASA 添加 AE=CE. 可证△AEH≌△CEB.
【总结升华】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用的判定方法有 5 种:SAS、ASA、AAS、SSS、HL.
例 3、如图,AB⊥AC 于 A,BD⊥CD 于 D,若 AC=DB,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A=∠D B.∠ABC=∠DCB C.OB=OD D.OA=OD 【答案与解析】根据已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答案.做题时要结合 已知条件与全等的判定方法逐一验证. 解:∵AB⊥AC 于 A,BD⊥CD 于 D ∴∠A=∠D=90°(A 正确) 又∵AC=DB,BC=BC ∴△ABC≌△DCB(HL) ∴∠ABC=∠DCB(B 正确) ∴AB=CD 又∵∠AOB=∠C ∴△AOB≌△DOC(AAS) ∴OA=OD(D 正确) C 中 OD、OB 不是对应边,不相等. 故选 C.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 SAS、ASA、AAS、HL.注意:AAA、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 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初中数学_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2.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确立如下:1.知识与能力:(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判定方法,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3.情感与态度:通过“边角边公理”的获得和使用,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品质以及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地位,重点确定为:“边角边公理”的内容及应用学习难点发现、验证并归纳边角边公理内容,运用此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法分析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思维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采用实验发现法,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数学,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发现法,同时以直观演示教学法、观察法、探究法为辅。
在教法上,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自主地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特征,通过对数学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情境等设计,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化静为动,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中,使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
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是“边边边”这一基本事实的发现,故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由生活中遇到的全等问题情境自然引入。
2.画一画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一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会有几种情况。
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2)
数学教学设计教 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标1.会利用基本事实:“边角边”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2.在基本事实“边角边”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简单的推理. 3.经历观察、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 点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条件的应用. 点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条件的应用.教学过程(教师) 学生活动设计思如图,AB =AC ,还需补充条件,就可根据“SAS ”证明△ABE ≌三月三,放风筝.”如图是小东同制作的风筝,他根据AB =CB ,CBD ,不用度量,就知道AD =所学的知识给予说明.(1)学生思考后给出所补充的条件,并根据所补充的条件,简要证明△ABE ≌△ACD .参考答案:AE =AD .(2)学生思考后回答.参考答案 证明:在△ABD 和△CBD 中,AB =CB (已知),∠ABD =∠CBD (已知),BD =BD (公共边),∴△ABD ≌△CBD (SAS ).∴AD =C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复习回顾三条件——“SAS会有条理的思考理.EBDCADCB A图,已知:点D 、E 在BC 上,且D =AE ,∠1=∠2,由此你能得出形全等?请给出证明.个问题:察猜想哪两个三角形全等?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已具备了还缺什么条件?缺的这个条件如何获得?知:如图,AB 、CD 相交于点E ,CD 的中点.①△AEC ≌⊿BED . ②AC ∥DB .个问题:证明△AEC ≌△BED ,已具备了还缺什么条件?证明AC ∥DB ,需什么条件?这个得?例包含哪一种图形变换?例1 (1)学生根据图形并结合已知条件作出猜想.(2)学生经历分析例题的过程,口头叙述证明过程. 参考答案:△ABD ≌△ACE .证明:∵∠1+∠ADB =180°,∠2+∠AEC =180°,且∠1=∠2(已知),∴∠ADB =∠AEC (等角的补角相等), 在△ABD 和△ACE 中,BD =CE (已知),∠ADB =∠AEC (已证),AD =AE (已知),∴△ABD ≌△ACE (SAS ).例2 学生经历分析例题的过程,口头叙述证明过程. 参考答案证明:①∵E 是AB 、CD 的中点(已知),∴AE =BE ,CE =DE (线段中点的定义), 在△AEC 和△BED 中,AE =BE (已证),∠AEC =∠BED (对顶角相等),CE =DE (已证),∴△AEC ≌△BED (SAS ). ②∵△AEC ≌△BED (已证),∴∠A =∠B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AC ∥D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本例中,其中一个三角形绕点E 旋转180°后,能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通过问题分学生分清题中直件、间接给出的条隐含的条件,以巩条件判断三角形ABD EC 1 2 CBAE知:如图,点E 、F 在CD 上,且E =BF ,AE ∥BF .:△AEC ≌△BFD .能证得其他新的结论吗?图中的△AEC 可以通过_________所示图形.例3 学生经历分析例题的过程,口头叙述证明过程. 参考答案①∵AE ∥BF (已知),∴∠AEC =∠BFD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在△AEC 和△BFD 中,AE =BF (已知),∠AEC =∠BFD (已证),CE =DF (已知),∴△AEC ≌△BFD (SAS ).②AC =BD ,∠A =∠B ,∠AEC =∠BFD ,AC ∥BD 等等. ③平移.~17页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及时纠正书写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练习设运用新知识的过行有条理的思考的推理.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说出. 学生自由表述,其他学生补充.通过学生小的口头表达能力于发表自己看法巩固新知识的学生发挥不同FCBADE。
七年级下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二)课件
60°
45°
分析: 分析:
这里的条件与1中的条件有什 这里的条件与 中的条件有什 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么相同点与不同点?你能将它 转化为1中的条件吗 中的条件吗? 转化为 中的条件吗?
60°
75°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 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 角边角” 成“角边角”或“ASA” 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 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角角边” 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 边角 做一做 1、角.边.角; 若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 60°和80°它们所夹的边为 ° °它们所夹的边为2cm, 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2cm
60°
80°
60°
80°
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 画的一定全等吗? 画的一定全等吗
2、角.角.边 、 角边 若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 若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 ° 和45°,且45°所对的边为 ° °所对的边为3cm, , 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作业: 作业: P164页:习题 页 习题 习题5.8
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
A
1、在△ABC中,AB=AC, 、 中 , AD是边BAC的角平分线。 : 是边BC上的中线 是边 上的中线,证明: AD是∠ 上的中线,证明 的角平分线。 是 的角平分线 ∠BAD=∠ 求证: ∠CAD 求证:BD=CD = C B D 证明: AD是BC边上的中线 证明:∵AD是BC边上的中线 的角平分线( ∠BAC的角平分线(已知) 的角平分线 已知) ∴∠BAD= 三角形中线的定义) ∴∠ = =∠CAD(角平分线的定义 ∴BD=CD(三角形中线的定义) ) ( (角平分线的定义) ) AB = AC(已知 ∵AB=AC(已知) = (已知) 在△ABD和△ACD中 ) = CD(已证 和CAD(中 BD ) 已证) ∠BAD=∠ = (已证 AD=AD(公共边) AD = AD(公共边 = (公共边) ) ) ∴△ABD≌△ACD(SAS) ≌ △ACD(SSS) ( ∴ △ABD≌ ≌ ( ∴BD=C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 ∠BAD=∠CAB(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教案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掌握用“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2.能运用这个判定条件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类比全等三角形的条件(SAS ),经历猜想结论、画图探究、多种方法验证(度量和推理),由此探究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类似于判定三角形全等没有“边边角”,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中也没有“边边角”.情感与态度1.通过与相似多边形和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类比,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2.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猜想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会运用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难点1.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类比全等三角形的条件(SAS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如下图,若满足以下条件:2AB ACA B A C =='''', ∠A =∠A ′,请比较∠B 与∠B ′,∠C 与∠C ′的大小,试判断△ABC 与△A ′B ′C ′相似吗?教师出示投影,让学生通过类比展开联想,猜想得出结论,引人新课. 二、自主探究 (一)探究发现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ABC 和△A ′B ′C ′,使∠A =∠A ′,AB A B ''和ACA C ''都等于给定的值k ,量出它们的第三组对应边BC 和B ′C ′的长,它们的比等于k 吗?另外两组对应角∠B 与∠B ′,∠C 与∠C ′是否相等?教师提出画图要求,巡视,给予个别指导.改变∠A 或k 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结论: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个判定定理的几何格式为:AB ACk A B A C=='''',∠A =∠A ′. △ABC ∽△A ′B ′C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适时给予引导:度量第三组对应边的长,它们的比等于A 吗?另外两组对应角相等吗?论证结论:(与“两角法”相类似)已知:如下图△ABC 和△A ′B ′C ′中,∠A =∠A ′,AB ACA B A C =''''. 求证:△ABC ∽△A ′B ′C ′.教师引导学生改变∠A 或是的大小再试试. 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定理的证明. (二)思考对于△ABC 和△A ′B ′C ′,如果AB ACA B A C ='''',∠B =∠B ′,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试着画画看.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并集中展示反例.教师引导:类比全等三角形中SSA条件下的三角形的不确定性.(三)讨论在△ABC和△A′B′C′中,∠B=∠B′,要使△ABC∽△A′B′C′,还需要添加什么条件?答案:∠A=∠A′或∠C=∠C′或AB BCA B B C=''''.毫无疑问,只有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二角形一般是不可能相似的,利用学过的判定条件去添加.(四)例题教学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1)∠A=120°,AB=7cm,AC=14cm.∠A′=120°,A′B′=3cm,A′C′=6cm;(2)AB=4cm.BC=6cm,AC=8cm,A′B′=12cm,B′C′=18cm,A′C′=21cm.分析:这类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正确的加以证明;二是要对不正确的题目说明理由或举出反例.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与同伴交流,待学生做完后,选两名学生的推理过程实物投影,师生共评.三、总结提高(一)师生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说给老师或同学听听.(2)教师与同学聆听部分同学的收获,解决部分同学的疑惑.教师聆听同学的收获,解决同学的疑惑.(二)作业布置必做题:教材59页练习第3题.习题6.4第9题.选做题:习题6.4第12题.教师布置,分层要求.《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索3角形相似的条件(3),掌握用“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2.运用该判定条件解决相关问题,了解重心的定义.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相似三角形的类比及全等三角形的条件(SSS)判定方法的类比,体会特殊与一般和全等与相似的关系,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情感与态度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2.通过和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类比,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并领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会运用该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难点会准确地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3)来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教学设计一、复习引人1.相似三角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若△ABC和△A′B′C′相似,需具备怎样的条件?3.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如果相似,相似比是多少?反过来两个相似三角形一定全等吗?4.除了我们已学过的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外,类比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猜想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还有什么方法?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问题,由问题3知两个三角形全等相似比为1,反过来两个三角形相似不—定全等,但对应边一定成比例.由“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能否引出“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呢?二、新知探究活动一:操作——观察——探索 (1)操作:如图,已知△ABC . ①画△A ′B ′C ′,使得=2AB BC CAA B B C C A ==''''''. ②比较∠A =∠A ′,∠B 与∠B ′,∠C 与∠C ′的大小. ⑵观察:△ABC 与△A ′B ′C ′相似吗?用多媒体显示操作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动手在教材图6-22操作,或在练习本上画出△A ′B ′C ′,分别测量∠A =∠A ′,或∠B 与∠B ′,∠C 与∠C ′的大小,同学之间相互比较,探究结论.(3)探索:试说明△ABC 与△A ′B ′C ′相似的理由,设=AB BC CAk A B B C C A==''''''. 若改变k 值的大小,还相似吗?试一试. 教师个别指导学生画三角形的方法.活动二:说明△ABC ∽△A ′B ′C ′的理由.如果在△ABC 与△A ′B ′C ′中,=AB BC CAA B B C C A='''''',则△ABC ∽△A ′B ′C ′.理由陈述:(此处略.见教材第59〜60页)教师投影显示,提示学生运用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类似的方法,构造一个全等三角形,而这个全等三角形与△ABC 相似,利用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可证.结论: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学生独立思考,操作探究也可分组讨论,相互交流举手发言,师生共同进行归纳总结. 活动三:验证应用如图,△ABC 和△DEF 的顶点都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的顶点上,△ABC 与△DEF 相似吗?为什么?教师引导: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由三种判定方法,得出用三边成比例证. 学生先用勾股定理求出三边的长,然后证明.教师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板书解题过程. 活动四:练习巩固 教材第61页练习第1,2题.教师提出要求并巡回检査,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班内交流. 三、综合应用如图,在△ABC 中,AB =AC ,∠A =36°,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1)△ABC 与△BDC 相似吗?为什么?(2)判断点D 是否是AC 的黄金分割点,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找出已有的相似三角形的条件,然后选择判定方法.最后学生完成(1)(可让两学生板演).对于(2)让学生回顾黄金分割的定义,得出要证的结论就是证AD 2=CD ·AC ,可借助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证.根据学生板演情况讲解,最后投影解题过程. 完成后教师给出黄金三角形的定义及作法. 练习:教材第64页练习第1题. 四、拓展提升如图(1),BE 、CF 是△ABC 的中线,且相交于O . 求证:=2GB GCGE FG教师介绍求比例式的方法,找出(或构造)四条线段所在的相似三角形,利用三边对应成比例证.学生完成证明过程,教师板书解题. (1)这四条线段在哪两个三角形中?(2)作怎样的辅助线,就可构造出它们所在的相似三角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连接EF ,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BGC ∽△EGF 即可. 思考:1.如图(2),如果AD 是△ABC 的另一条中线,AD 与BE 相交于点G ,=2BG AG G E DG''=''吗?对图(2),可连接DE ,仿图(1)证明△G ′DE ∽△C ′AB 可得.2.如果在一个三角形中,画出△ABC 的三条中线,这三条中线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归纳: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这点叫三角形的重心,重心与一边中点的连线长是对应中线长的13. 学生独立完成(1),讨论完成(2)并交流.最后教师归纳得出三角形重心的定义及性质. 五、总结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主要内容:三边成比例的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重心. 方法:(1)证明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共四种). (2)证明比例式或等积式的方法. 学生归纳、总结发言,体会、反思. 六、作业1.教材习题6.4第14题. 2.教材第61页练习第3题. 3.教材第64页练习第2题. 选作:4.教材习题6.4第15题.教师布置作业,分层提出要求主,学生独立完成.。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角边角、角角边 课件-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注意
注意“角角边”、“角边角”中两角与 边的区别
1. 如右图,△ABC和△DEF中,AB=DE,∠B=∠E,要使 △ABC≌△DEF ,应添加条件:
2. 在△ABC与△A′B′C′中,已知∠A=44°,∠B=67°,∠C′= 69° ,∠A′=44°,且AC=A′C′,那么这两个三角形( ) A.一定不全等 B.一定全等 C.不一定全等 D.以上都不对
一个条件
一个角 一条边
两个角
两个条件 一个角一条边 两条边
三个条件
三个角
√ 三条边
两条边一个角
? 两个角一条边
思考问题: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及一边,那么 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呢?
它们能判定两个
三角形全等吗?
A
A
B
C
“两角及夹边”
B
C
“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
②现已画好一个△ABC,再画一个△A ′ B ′ C ′ , 使A ′ B ′ =AB, ∠A ′ =∠A, ∠B ′ =∠B (即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 好的△A ′ B ′ C ′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答:带1去,因为有两角且 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 23
用“角角边”定理繁复图形
一线三直角型(共同点两个直角三角形,斜边相等,图中有三个直 角,一条直角边与另一直角边在同一条直线上),找一对锐角对应 相等,用“角角边”证三角形全等
角边角 角角边
内容 应用
1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2两个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 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SA”)
C
A
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一等奖创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等奖创新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案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节教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二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这样的图形叫全等形。
研究两个图形全等的方法,是几何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边边边定理,能够灵活运用边边边定理来证明三角形全等。
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发展学生识图能力,提高学生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画图—应用”的数学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爱,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3、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判定的边边边定理。
(2)难点:三角形全等边边边定理的灵活运用。
(3)突破:通过折、剪和画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抽象为形象,通过自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使课堂更高效。
4、教学用具:直尺、卡纸教法分析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新课标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发展的促进者,也就是把过去单纯的老师讲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
1、讲授法通过提问、评价、解答问题等手段引导学生像当初数学家发现定律那样去发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以发展他们进行研究、探讨和创新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完善问题解答,总结学生思路方法。
进行知识综合,充实和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2、演示法与学生一起动手剪纸剪或画出三角形用于教学演示。
3、讨论法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积极思考,对照材料,回忆有关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综合开展不同观点的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直到发现结论,探索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边边边公理的内容,能运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为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创造条件;2.继续培养学生画图、实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重点难点】1.难点:让学生掌握边边边公理的内容和运用公理的自觉性;2.重点:灵活运用SSS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请问同学,老师在黑板上画得两个三角形,△ABC与△全等吗?你是如何判定的.(同学们各抒己见,如:动手用纸剪下一个三角形,剪下叠到另一个三角形上,是否完全重合;测量两个三角形的所有边与角,观察是否有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探讨了两个三角形只满足一个或两个边、角对应相等条件时,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满足三个条件时,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研究.二、实践探索,总结规律1、问题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做一做:给你三条线段、、,分别为、、,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先请几位同学说说画图思路后,教师指导,同学们动手画,教师演示并叙述书写出步骤.步骤:(1)画一线段AB使它的长度等于c(4.8cm).(2)以点A为圆心,以线段b(3cm)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以点B为圆心,以线段a (4cm)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两弧交于点C.(3)连结AC、BC.△ABC即为所求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的图形叠合在一起,你们会发现什么?换三条线段,再试试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请你结合画图、对比,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总结:给定三条线段,如果它们能组成三角形,那么所画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 这样我们就得到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一种简便的方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简记为(S.S.S.).2、问题2:你能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法解释这个(SSS)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法吗?(我们已经知道,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而相似比为1时,三条边就分别对应相等了,这两个三角形不但形状相同,而且大小都一样,即为全等三角形.)3、问题3、你用这个“SSS”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法解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吗?(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4、范例:例1 如图19.2.2,四边形ABCD中,AD=BC,AB=DC,试说明△ABC≌△CDA. 解:已知AD=BC,AB=DC ,又因为AC是公共边,由(S.S.S.)全等判定法,可知△ABC ≌△CDA5、练习:6、试一试: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所画出的三角形都是相似的,但大小不一定相同).三个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三、加强练习,巩固知识1、如图,,,△ABC≌△DCB全等吗?为什么?2、如图,AD是△ABC的中线, . 与相等吗?请说明理由.四、小结本节课探讨出可用(SSS)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能灵活运用(SSS )来判定三角形全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不一定会全等.五、作业4、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建议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知识结构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自学辅导与发现探究法”。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教案: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条件;2.能够运用全等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全等;3.发展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运用全等条件进行判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白板、马克笔、教材《数学七年级上册》;2.学生准备:课本、笔和纸。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识(10分钟)1.教师用白板上画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并提出它们之间的特点;2.引导学生思考,询问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什么;3.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鼓励并给予肯定。
Step 2:探索全等的条件(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3-4人组成,并给每个小组发放纸和笔;2.学生讨论,尝试构造一些具有共同性质的全等三角形,寻找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3.学生通过讨论和实例的方式,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Step 3:归纳总结(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汇总各组的发现,呈现在白板上;2.全班讨论并筛选出最为普遍和具有代表性的三角形全等条件。
Step 4:巩固练习(25分钟)1.教师将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呈现在白板上,让学生完成;2.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讨论,梳理各步推理过程和答案;3.全班共同讨论,解答并纠正错误。
Step 5:拓展延伸(15分钟)1.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延伸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2.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互相检查答案并讨论解题思路;3.学生可以将拓展题目的解题思路和结果汇报给全班,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
Step 6:课堂小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复盘总结,强调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运用;2.教师鼓励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进行思考和反思,提出自己的感受和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了探索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围绕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自主探索和讨论。
这种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二课时 教案doc
10.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会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有关问题.2.经历“操作一观察一探索一说理”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当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相应地,你认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应满足怎样的条件?2.探索活动活动一 操作一观察一探索.活动分为2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操作、观察活动,比较图中∠B 与∠B ’的大小.这样,根据图中的已知条件∠A=∠A ’及操作,探索出的条件∠B=∠B ’,可以判定△ABC ∽△A ’B ’C ’.理由是: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第二层次:设k AC C A AB B A =='''',改变k 值的大小(∠A=∠A ’,的条件不变),画出两个三角形,比较所画的两个三角形中∠B 与∠B ’,的大小.这样,通过操作、观察、探索等合情推理活动,使学生感悟到:两个三角形中,如果它们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活动二 说明△ABC ∽△A ’B ’C ’的理由.课本通过“在AB 上取AB ”,过点B ”作B ”C ”∥BC ,交AC 于点C ””的作图,将所要说明的问题转化:(1)将两个已知三角形联系在同一个三角形之中;(2)通过说明△A ’B ’C ’∽△A ”B ”C ”,将问题转化为说明△ABC ∽△A ”B ”C ”.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较为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同时,对该说理过程,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还可以通过“说理”的方法来探索,并感悟其中的思想方法,但不能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活动三 通过合情推理和说理,归纳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活动四 组织讨论、交流活动.课本中给出2个讨论题.由于这2个问题都具有开放性,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探索使结论成立的条件.3.小结(1)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并运用这一条件解决有关问题;(2)经历“操作一观察一探索一说理”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教案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数学教育,要抓住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解题思路。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
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
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
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苏科版教材将“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基本事实之一,说明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掌握“边角边”这一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材重难点由于本节课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我确立了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条件的个数及探究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其发现过程以及边边角的辨析作为教学的难点。
同时,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具准备,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学具:剪刀、纸片、直尺。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参考教案
[师] 很好,如果改变角度与边长,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吗?同桌的两人来画 一画,比较一下 .
(学生画图、比较、讨论、得证) [生乙]我们经过比较,得到: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及其夹边,那么
3/8
形的内角和为 180°,已知两个内角,那么第三个内角就可求出,这样就把 及一角的对边 ”转化为 “两角及其夹边 ”.
[师]接下来我们动手操作、比较 . [生甲]如果 60°角所对的边为 3 cm 时,画出的图形如下:
“两角
经比较:这样得到的三角形都全等 . [生乙]如果 45°角所对的边为 3 cm 时,画出的图形如下 .
2/8
由此得到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 . [师]由此我们得到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另一条件: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
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写为 “角边角 ”或“ASA”. 如图,在△ ABC 和△ DEF 中.
BE BC EF
CF
△ABC≌△ DEF.
这是用符号语言来表示该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 在“两角一边 ”中,除 “两角及其夹边 ”外,还有哪种可能的情况呢? [生丙]两角及一角的对边 . [师] 对,那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及一角的对边的长度,由此得到的三角 形都是全等的吗?我们再来画图、比较,议一议(出示投影片 §1.3.2 B) 如果 “两角及一边 ”条件中的边是其中一角的对边, 如: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 为 60°和 45°,一边长为 3 cm,情况会怎样呢?
图( 2 )中,由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得: △ ACE≌△ BDC.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二课时教案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经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的探索过程.2.会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3.学会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题设条件中的隐含条件,熟悉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及步骤.4.学会综合运用“边边边”和“边角边”证明有关三角形边、角相等关系的问题.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难点:综合运用“边边边”和“边角边”的有关证明.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大家知道,两个三角形仅有两个元素分别相等,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会全等;而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两边及一角分别相等的情形.1.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2.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二、互动新授【探究3】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A′C′=AC,∠A′=∠A(即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来,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多媒体呈现作法:画一个△A′B′C′,使A′B′=AB,A′C′=AC,∠A′=∠A:(1)画∠DA′E=∠A;(2)在射线A′D上截取A′B′=AB,在射线A′E上截取A′C′=AC;(3)连接B′C′.教师引导:教材图12.2-5给出了画△A′B′C′的方法.你是这样画的吗?探究3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总结:由探究3可以得到以下基本事实,用它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和它们的夹角的大小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例2】 如教材图12.2-6所示,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 ,B 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 ,从点C 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 和B.连接AC 并延长到点D ,使CD =CA.连接BC 并延长到E ,使CE =CB.连接DE ,那么量出DE 的长就是A ,B 的距离.为什么?【分析】 如果能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 =DE.由题意可知,△ABC 和△DEC 具备“边角边”的条件.【证明】 在△ABC 和△DCE 中,⎩⎪⎨⎪⎧CA =CD ,∠1=∠2,CB =CE ,∴△ABC ≌△DEC(SAS).∴AB =DE .想一想:∠1=∠2的根据是什么?AB =DE 的根据是什么?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根据对顶角相等,得∠1=∠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AB =DE .【思考】如教材图12.2-7,把一长一短的两根木棍的一端固定在一起,摆出△ABC.固定住长木棍,转动短木棍,得到△ABD.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教师演示实验后,学生观察、交流.师生共同分析:教材图12.2-7中的△ABC与△ABD满足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即AB=AB,AC=AD,∠B=∠B,但△ABC与△ABD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三、课堂小结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学生有用“边边边”判定三角形做为基础,学习起来并不感到困难,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题设中隐含的相等关系,诸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以及线段、角相等的恒等变形,从中挖掘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另外,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与同伴交流,动手写出证明过程是落实本节学习目标的关键.导学方案一、学法点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演示,或动手画图,真切地感受到“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但“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这些事实,并在解题实践中加以应用.二、学点归纳总结(一)知识要点总结1.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二)规律方法总结1.在证明中要养成按对应顶点写全等三角形的习惯.这样便于正确地写出对应边和对应角.2.要养成发现题设条件中隐含的相等关系的意识,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以及线段、角相等的恒等变形等.第二课时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条件中,能判别△ABC≌△A′B′C′的个数是( ).(1)∠A=∠A′,∠B=∠B′;(2)AB=A′B′, BC=B′C′;(3)AB=A′B′,BC=B′C′,CA=C′A′;(4)AB=A′B′,∠B=∠B′, BC=B′C′.A.1个 B.2个C.3个 D.4个2.如图,已知AC=AD,添加下列条件( )后,能直接应用“SAS”证明△ABC≌△ABD.A.∠C=∠D B.BC=BDC.∠CAB=∠DAB D.∠CBA=∠DBA第2题图第3题图二、填空题3.如图,已知AB=AC,再添加一个条件后,就能直接应用“SAS”证明△ABD≌△ACE.这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4.如右图,已知AC=DC,BC=EC,∠ACD=∠BCE,求证△ABC≌△DEC.5.如右图,已知AB=AC,∠B=∠C,BD=CE.求证△ABE≌△ACD.【参考答案】1.B 2.C3.AD=AE(或BE=CD)4.证明:∵∠ACD=∠BCE,∴∠ACD+∠DCB=∠BCE+∠BCD,即∠ACB=∠DCE,又∵AC =DC,BC=EC,∴△ABC≌△DEC(SAS).5.证明:∵BD=EC,∴BD+DE=EC+DE,即BE=CD,又∵∠B=∠C,AB=AC,∴△ABE ≌△ACD(SAS).。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条件,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3.能运用“SA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教学重点、难点: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过程:【温故知新】Array(1)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的内容是什么?【探索新知】活动一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如图,AC、BD相交于O,△ABO和△CDO是否能完全重合呢?说出你的想法。
不难看出,这两个三角形有三对元素是相等的:AO=CO,∠AOB=∠COD,BO=DO.如果把△OAB绕着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因为OA=OC,所以可以使OA与OC重合;又因为∠AOB =∠COD,OB=OD,所以点B与点D重合.则△ABO与△CDO就完全重合.2.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由此,我们得到启发: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需要三条边对应相等和三个角对应相等.所以猜想: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3.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呢?不妨按下列条件画图验证:读句画图:①画∠DAE=60°,②在AD、AE上分别取B、C,使AB=4m,AC=5cm.③连结BC,得△ABC.④按上述画法再画一个△A'B'C'.把△A'B'C'剪下来放到△ABC上,观察△A'B'C'与△ABC是否能够完全重合?4.从以上实验可得到一般结论: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__________或__________ )符号表示:活动二1.2.(1)如图,已知AD∥BC,AD=CB,要证明△ABC≌△CDA,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一是AD=CB(已知),二是__________;还需要一个条件_________(为什么?)(2)如图,已知AB=AE,AD=AC,∠1=∠2,要证明△ABD≌ACE,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还需要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为什么?)(3)例1 已知:AD∥BC,AD=CB,AE=CF,求证:△ADF≌△CBE.思考: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小结:1.根据边角边公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找出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三个条件.2.找使结论成立所需条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包括给出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等),并要善于运用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检测反馈】1.已知:如图,AB=AC,F、E分别是AB、AC的中点.求证:△ABE≌△ACF.2.已知:如图AC=BD,∠CAB=∠DBA。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教案: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熟练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相关问题;3.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准备:1.板书: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教具:直尺、量角器。
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举例等方式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
2.引入新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两个三角形完全相同时,我们可以说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那么,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有哪些条件呢?3.学习新知(20分钟)教师板书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包括以下四个条件:a.两边和夹角相等;b.两角和边相等;c.任意两边和夹角相等;d.全等性质的推论。
教师通过示例和图示,逐步解释每个条件,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练习与巩固(30分钟)a.学生个人练习: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题,熟练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b.学生合作练习:分成小组,相互出题,互相考核,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c.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或疑惑进行解答和指导。
5.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拓展应用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给定两个三角形的一些条件,判断它们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
6.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强调每个条件的应用注意事项。
7.提高拓展(5分钟)对于拓展应用中出现的难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推理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8.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简要总结,并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不会的题目;2.思考并总结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以及应用。
六、教学反思:通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条件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角角边.(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3.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画图、探索、归纳、交流,使学生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方法探索——发现——归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画图、探索、交流,发现结论.最后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具准备投影片四张:第一张:做一做.1(记作投影片§4.3.2 A)第二张:做一做.2(记作投影片§4.3.2 B)第三张:想一想(记作投影片§4.3.2 C)第四张:补充练习(记作投影片§4.3.2 D)●教学过程Ⅰ.巧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师]由上节课的讨论我们知道,如果给出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那么由此得到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及一边,那么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呢?每种情况下得到的三角形都全等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继续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Ⅱ.讲授新课[师]下面我们来动手做一做!(出示投影片§4.3.2 A)如果“两角及一边”条件中的边是两角所夹的边.如: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所夹的边为2 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你画的与同伴的一定全等吗?[生]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师]好,那大家动手来画一画;可以利用量角器和三角尺,也可以用直尺和圆规.(学生动手操作)[生甲]我画出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一样,经过比较,它们全等.如图.[师]很好,如果改变角度与边长,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吗?同桌的两人来画一画,比较一下.(学生画图、比较、讨论、得证)[生乙]我们经过比较,得到: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及其夹边,那么由此得到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师]由此我们得到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另一条件: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边角”或“ASA”.如图,在△ABC和△DEF中.−→−⎪⎭⎪⎬⎫∠=∠=∠=∠F C EF BC E B △ABC ≌△DEF .这是用符号语言来表示该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两角一边”中,除“两角及其夹边”外,还有哪种可能的情况呢?[生丙]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师]对,那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及一角的对边的长度,由此得到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吗?我们再来画图、比较,做一做(出示投影片§4.3.2 B )如果“两角及一边”条件中的边是其中一角的对边,如: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为60°和45°,一边长为3 cm ,情况会怎样呢?(1)如果60°角所对的边为3 cm,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2)如果45°角所对的边为3 cm ,那么按这个条件画出的三角形全等吗?[师]先分析,后画图.[师生共析]已知两角及一角的对边画三角形时,不容易画,但如果把“两角及一角的对边”转化为“两角及其夹边”时,就可以了.那如何转化呢?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已知两个内角,那么第三个内角就可求出,这样就把“两角及一角的对边”转化为“两角及其夹边”.[师]接下来我们动手操作、比较.[生甲]如果60°角所对的边为3 cm 时,画出的图形如下:经比较:这样得到的三角形都全等.[生乙]如果45°角所对的边为3 cm 时,画出的图形如下.经比较:这样条件的所有三角形都全等.[生丙]老师,这时能不能得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呢?即:“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成立吗?[师]大家说呢?……[师]现在我们来改变角度及边长,你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吗?分小组尝试.[生丁]不管两个角的角度及一边长如何变化,只要已知一组值,就能得到三角形全等.[师]很好,由此我们又得到了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另一条件: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角角边”或“AAS ”.如图.在△ABC 和△DEF 中.−→−⎪⎭⎪⎬⎫=∠=∠∠=∠DF AC F C E B △ABC ≌△DEF .下面大家来想一想(出示投影片 §4.3.2 C )如图,O 是AB 的中点,∠A =∠B ,△AOC 与△BOD 全等吗?为什么?[生甲]从图中可知:AB 与CD 相交于O 点,则∠AOC 与∠BOD 是对顶角.由于对顶角相等,所以∠AOC =∠BOD ,又因为O 是AB 的中点,所以OA =OB .由已知∠A =∠B ,则由“两角和夹边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得:△AOC ≌△BOD .[生乙]也可用推理过程写:−→−⎪⎭⎪⎬⎫∠=∠=∠=∠BOD AOC OB OA B A △AOC ≌△BOD . [师]很好(电脑演示:△AOC ≌△BOD ).因为两角和夹边对应相等,则△AOC 与△BOD 全等.同学们能理解意思吗?[生齐声]能.[师]好,下面我们来做练习以巩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Ⅲ.课堂练习(一)补充练习(出示投影片§4.3.2 D )1.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请说明理由.2.已知,点D 在AB 上,点E 在AC 上,BE 和CD 相交于点O ,AB =AC ,∠B =∠C ,则:BD 与CE 相等吗?你能说明下面小亮思考过程的理由吗?⎪⎩⎪⎨⎧∠=∠−→−=∠=∠C B AC AB A A △ABE ≌△ACD −→−AD =AE −→−BD =CE . 答案:1.图(1)中,由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得△ACB ≌△ACD .图(2)中,由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得:△ACE ≌△BDC .2.第一步:两角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第二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第三步:等式的性质.(二)看课本然后小结.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又探索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到现在为止,我们有以下几种方法可得到两个三角形全等.(1)定义.(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AS ASA SSS注意: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边和角“对应相等”,而不是“分别相等”即: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必须有相同的顺序.Ⅴ.课后作业(一)课本习题4.7 1、2、3.(二)1.预习内容2.预习提纲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Ⅵ.活动与探究如图,点C 、D 在BE 上,BC =DE 、AB ∥EF 、AD ∥CF 则:AB 与EF 相等吗?请说明理由.过程: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让他们熟悉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B 、EF 分布于△ABD 和△EFC 中,猜想AB =EF .只要证△ABD 和△FEC 全等即可.从图中两组平行的线段中,可以找出相等的角,亦即找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结果:AB 与EF 相等.−→−⎪⎪⎭⎪⎪⎬⎫∠=∠−→−=−→−=∠=∠−→−FCE ADB FC AD EC BD DE BC EB AB EF ////△ABD ≌△FEC .−→−AB =EF ●板书设计§4.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一、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边角”或“ASA ”(2)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角边”或“AAS ”.二、想一想三、课堂练习四、课时小结五、课后作业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2》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和地位《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北师大版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要素和性质、全等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特征,它不仅与前面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别方法(SSS)还与下一节课要学习的三角形全等的(SAS)判别方法作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核心内容。
为后面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奠定了基础,不仅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不仅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工具,也为图形相似、图形论证奠定了基础,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本大节教学共分三个课时,本节是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和简单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探索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和“AAS”(2)能熟练运用“ASA”和“AAS”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观察、分析、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培养学生转化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多种手段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本节课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和“AAS”,并能利用它们判定三角形是否全等。
2、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和“AAS”的过程。
二、教法、学法1、教法: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充分体现数学是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勇于实践,利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使整个课堂活起来,提高课堂效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和设计游戏,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深受教育。
2、学法:学生渴望与他人交流,合作探究可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和团队的力量,增强集体意识,本节课主要采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遵循“操作——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反馈——应用”的主线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探索、归纳,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构建,不仅学习了知识,能力也能得到培养,素质也能得到提高。
采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优点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新热情。
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后,对学生的终生学习、终生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