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复习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复习题(含答案)
一、阅读理解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阳光地带
①春季的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到家,看见母亲正在晒被子,便也想把被子晒一下。
②我把被子抱出来,晒在了衣绳的两端。
吃过午饭,我便上班去了。
③下班回来,我一进家门,便看见了我的被子。
与中午不同的是,它们已经被晒在最好的地带,夕阳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而母亲的被子却寂寞地待在衣绳的两端,房屋的阴影默默地洒在它们身上。
④我走到我的被子面前,用手抚摸了一下,它们是温暖的。
⑤它们当然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
⑥我又抚摸了一下母亲的被子,它们是清凉的。
⑦它们当然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
⑧我的眼前忽然呈现出往昔的许多情节: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方位最佳的那个房间,开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甚至吃饭时图案最精致的那只碗……这些事物如我身处的这段阳光地带一样,都是我的。
⑨我知道,对于母亲来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
⑩人生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给你快乐的也许是你的朋友,令你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
但是,使你温暖的必定是你的母亲。
她用她的手背为你阻挡着她力所能及的所有风霜,也用她的手心为你释放着绵绵不断的温暖阳光。
⑩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1)第③自然段的段意是________
(2)仿照第⑧自然段画线句子的句式,补写两句省略的内容。
(3)第⑧自然段连用五个“最”的作用是________。
(4)第⑤、⑦两个自然段中分别用了两个“温暖”和“清凉”,第一个“温暖”的意思是________,第二个“温暖”的含义是________;第一个“清凉”的意思是________,第二个“清凉”的含义是________。
(5)写出你对题目“阳光地带”的理解。
【答案】(1)“我“下班回家发现”我“的被子换晒在阳光地带。
(2)电视节目最好看的频道,做得最暖和的那双棉拖鞋,盘里最大的那块苹果
(3)突出母亲的爱。
(4)“我”的被子温度高;母亲对“我”的关心;母亲的被子温度低;母亲为“我”阻挡风霜承受的艰辛。
(5)表面上是指“我”的被子被母亲晒在有阳光的地方,暗指母亲的关怀带给“我”的温暖。
【解析】【分析】(1)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2)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补写省略的内容。
,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3)连用三个以上(最…)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
强句子语气,是排比,突出母亲的爱。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5)理解文题(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题目)一定要着眼于全篇,对一些含有比喻、象征性意味的题目,要透过字面把握它内在的含义。
故答案为:(1)“我“下班回家发现”我“的被子换晒在阳光地带。
(2)电视节目最好看的频道,做得最暖和的那双棉拖鞋,盘里最大的那块苹果
(3)突出母亲的爱。
(4)“我”的被子温度高;母亲对“我”的关心;母亲的被子温度低;母亲为“我”阻挡风霜承受的艰辛。
(5)表面上是指“我”的被子被母亲晒在有阳光的地方,暗指母亲的关怀带给“我”的温暖。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3)考查学生对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5)此题主要考查对文题的理解能力。
2.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细节中的鲁迅
①鲁迅先生住在北京时,每天晚上都会有客人来访,鲁迅先生总是热情接待,亲自为客人倒茶,拿花生和糖果给客人吃,当客人告辞的时候,他总是要端起灯来,将客人送出门外,客人作别离去,他并不立即回屋,而是一直那么端着灯站着,直到客人走远看不到了,才关上门回屋。
未名社成员作家王冶秋曾在《怀想鲁迅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深夜,他端着灯送出门外,我们走了老远,还看到地下的灯光,回头一看,灯光下他的影子好看的很,像是个海洋中孤岛上的灯塔,倔强地耸立在这漆黑的天宇。
”尊重,有时是说出来的,有时是做出来的。
体现在细节中的尊重,是一种更加让人感动的尊重。
②翻译家黄源早年与鲁迅先生多有交往,因而便经常去鲁迅先生家中,并在那里吃饭,鲁迅先生对于一天所发生的事,都记在日记中,黄源先生某日某日到他家去,他也记在日记上,但黄源先生看过鲁迅先生的日记,上面只记着他去他家的事,比如“晚三弟来、河清(黄源先生别名)来”,而对于在家里吃饭的事,鲁迅先生却从来不记。
有一回,黄源先生又去鲁迅先生家,给鲁迅先生买了两盒点心,那天晚上,两人便一边吃点心一边聊天,事后,黄源先生在鲁迅先生的日记中看到了这样的记录:“夜河清来并赠蛋糕两盒。
”黄源先生因此感慨道:“从这一琐事上,我却领悟到鲁迅先生的一条规律,就是凡是他对别人付出的,从不记账,而别人给予他的,他都记在账上,即使是两盒蛋糕,琐事如此,大事也一样。
”付出的,不记在心上,得到的,却永远记得。
虽然只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却让我们真切地感觉到了先生的无私精神和博大情怀。
③有一回,萧红到鲁迅先生家吃饭,从福建菜馆叫了一碗鱼丸子,吃的时候,海婴先吃的,吃了一个后就说:“不新鲜,不好吃。
”许广平就夹起来一个吃,感觉很新鲜,于是就
批评海婴,并给海婴又夹了几个,海婴吃了以后,依然说不新鲜,许广平就生气了,更加严厉地批评海婴。
见此情形,鲁迅先生便把海婴碟子里的鱼丸夹起来尝了尝,发现果然不新鲜。
原来,这碗鱼丸中,有一部分是新鲜的,还有一部分是不新鲜的,海婴吃的是不新鲜的,而许广平吃的恰恰是新鲜的。
鲁迅先生于是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这就是鲁迅先生,即使是教育孩子这样一件小事,也极其认真,诚如许广平事后感慨的那样:“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
哪怕一点点小事。
”
④长期以来,鲁迅先生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战士形象,我们所关注的,都是他呐喊呼号的一面,其实,细节中的鲁迅先生,会让我们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去了解他有血有肉的另一面,通过这些细节化的东西,我们能够走近一个更加真实、亲切的鲁迅,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反映出了先生的涵养品行与内心境界,永远值得我们仰望。
(1)本文交代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各自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当客人告辞的时候,他总是要端起灯来,将客人送出门外,客人作别离去,他并不立即回屋,而是一直那么端着灯站着,直到客人走远看不见了,才关上门回屋。
(3)文中第三段中加横线的“此情形”指的是________
(4)文章第①段引用了王冶秋《怀想鲁迅先生》中的句子,第②段、第③段分别引用了黄源先生和许广平先生对鲁迅的评价,都有什么作用?
(5)第④段说“鲁迅先生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战士形象,我们所关注的,都是他呐喊呼号的一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答案】(1)先生端灯送客人;无私博大;认真求实
(2)这些划线的词语,生动再现了鲁迅送别客人时的情景,表现出先生对友人的尊重以及这种行为的经常性。
(3)海婴两次吃鱼丸,都说不新鲜;许广平吃了鱼丸子,感觉很新鲜,因此生气的批评了海婴。
(4)都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说明鲁迅先生的涵养品行与内心境界永远值得我们仰望。
(5)因为鲁迅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我们读到的常常是他的战斗檄文,看到的是他同反动势力勇敢斗争的一面,对于他生活细节知之甚少,所以我们所了解的鲁迅只能是他呐喊呼号的一面。
【解析】【分析】(1)考查对段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体会划线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3)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
度分析作答。
(4)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先生端灯送客人、无私博大、认真求实
(2)这些划线的词语,生动再现了鲁迅送别客人时的情景,表现出先生对友人的尊重以及这种行为的经常性。
(3)海婴两次吃鱼丸,都说不新鲜;许广平吃了鱼丸子,感觉很新鲜,因此生气的批评了海婴。
(4)都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说明鲁迅先生的涵养品行与内心境界永远值得我们仰望。
(5)因为鲁迅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我们读到的常常是他的战斗檄文,看到的是他同反动势力勇敢斗争的一面,对于他生活细节知之甚少,所以我们所了解的鲁迅只能是他呐喊呼号的一面。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不!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大赛,决赛时,他被安排在最后。
评判交给他一张乐谱,小泽征尔稍做准备就全神贯注地指挥起来。
突然,他发现乐曲中出现一点不和谐,开始他以为是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但仍觉得不自然,他感到乐谱确实有问题。
可是,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判委员会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是他的错觉。
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和权威,他不免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动摇。
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于是,他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音,评判台上那些评委们立即站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坚信自己的判断。
因为,()具备这种素质的人,()真正是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
前二位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因受环境左右而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只有小泽征尔相信自己而不附和权威们的意见,从而获得了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在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近在咫尺,并()成功不肯垂青我们,()我们易被环境左右,惯于附和,缺乏主见,最终放弃自己的正确判断的缘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信是获取成功不可缺少的素质,而掌握相当的知识与经验,则是树立自信心的必要前提。
(1)在文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文章标题加上感叹号的意思是()。
A. 表达小泽征尔相信自己的判断是绝对正确的。
B. 表达小泽征尔不同意作曲家和评委们的看法。
(3)写出集中表达中心的句子。
(4)小泽征尔能一举夺得世界指挥家桂冠的两个可贵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答案】(1)只有;才;不是;而是
(2)A
(3)自信是获取成功不可缺少的素质,而掌握相当的知识与经验,则是树立自信心的必要前提。
(4)相信自己;不被权威左右。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①分句前后是递进关系。
故选“只有……才……”;②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
故选“不是……而是……”;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末尾。
(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只有;才;不是;而是
(2)A;
(3)自信是获取成功不可缺少的素质,而掌握相当的知识与经验,则是树立自信心的必要前提。
(4)相信自己;不被权威左右。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温暖的小刀
那年春末,我到一所中学去监考。
发卷的时候,我发现靠近讲台的一个女生怪怪的,左手藏在袖口里,遮遮掩掩,不愿伸出来。
和我一起监考的是另一所学校的一位女老师。
大约她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
随后,我俩便开始留意这个女生。
在我们想来,她袖口里的那只不愿示人的手,一定藏着什么秘密。
考场里静悄悄的,学生们都在全神贯注地答题。
只有这个女生,一边答题,一边有意紧藏着她的那只手,一边还不自觉地环顾着左右,神色紧张而怪异。
这愈加坚定了我们的怀疑:她的手里一定攥着小纸条或者其他用来作弊的什么东西。
然而,我们错了。
半小时后,也许女生做题做得太过专注,一不小心,露出了自己的左
手——天哪,这个女生的左手居然没有手指头。
原来,她竟是一个有残疾的学生!
这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
愧怍之余,不禁心生悲悯……那位女老师,更是一脸的痛楚,小声地嘟着:“怎么会是这样,多可怜的孩子啊,多可怜的孩子。
”
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道地理题需要改动。
办公室送来了一沓纸片,纸片上,印着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地形图。
我们分发给了学生,然后让他们各自粘贴在试卷的答卷纸上。
由于是临时赶印出来的,太过匆忙,这些纸片裁剪得很粗糙,考生们只有自己动手把四个毛边撕去,大小合适,才能贴在试卷上。
这下,可难为了这个女生。
大约,她还是不愿让别人看到她的那只手,就用左胳膊使劲压紧纸片,右手一点一点地撕。
可是,那张小纸片仿佛不听话,只要地一用力,就从她的胳膊下跑出来,再压下去,再跑出来。
她急得都有些冒汗了。
“这位女同学,我可以帮你吗?”女老师走过去,俯下身子,声音低低地征询女生的意见。
女生抬起头,看了看,迟疑了一下,还是把纸片给了她。
然而,女老师并没有立即动手,她把那张纸片放在讲台上后,便在满考场里寻找着什么。
我有些纳闷,这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她究竟想要干什么呢?
不一会儿,女老师从一个学生那里找到了一把小刀。
然后,她坐在讲台前,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裁着那张纸片,“哧——哧——”,小刀割裂纸片的声音很好听。
我和女生看着她做这一切。
①说实话,那一刻,女老师慈祥得像坐在讲台前的一尊佛,她专注的神情仿佛是在完成一件精致的手工艺品。
随后,她微笑着把这张小纸片轻轻地放在女生的桌子上。
女生欠了欠身子,低低地说了声谢谢。
她拍了拍女生的肩膀,说,赶紧答题吧,便走开了。
然而,我还在纳闷着。
一张小纸片,用手也完全可以撕得很整齐,为什么一定要找把小刀来呢?
考试结束后,我道出了心中的不解。
那位女老师笑了,说:“这个女生所残缺的,是一只手。
我不想在她面前,用自己灵巧的手指头去斯那张纸片,那样的话,会撕碎这个女孩的心。
我满考场去寻找一把小刀,就是想借助小刀,避开对她的这种伤害。
”
一直以来,小刀在我心中不过是一片冰冷的铁片而已。
②而那年春天我懂得了,原来,即便是利而冰冷的一片小刀,也会裁剪出人性的温暖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不超过30字)。
(2)文中画线句①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文末画线句②写得隽水而生动,耐人寻味。
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赏析。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温暖的小刀”的作用。
【答案】(1)女老师用小刀帮助左手残疾的女生裁纸片,保护她脆弱的心,令人倍感温暖。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来“我”心中的感受。
表达了“我”对女老师的赞美之情。
(3)把“冰冷”和“温暖”进行对比,揭示出一个善良举动的感染力;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
(4)是全文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生动地突出爱心带给人的温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把女老师(本体)比作一尊佛(喻体),是比喻(明喻)的修辞手法。
(3)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4)此题属于“题目作用题”,解答此类题,分两步,第一步:指出内容和结构上作用。
第二步: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1)女老师用小刀帮助左手残疾的女生裁纸片,保护她脆弱的心,令人倍感温暖。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来“我”心中的感受。
表达了“我”对女老师的赞美之情。
(3)把“冰冷”和“温暖”进行对比,揭示出一个善良举动的感染力;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
(4)是全文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生动地突出爱心带给人的温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
(4)本题考查对文题作用的理解能力。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二)。
成全善良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位生病的朋友。
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我买了一份报纸,一边看报一边等车。
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姑娘,从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女儿是陪父亲去医院看病的,正好与我同路。
车来了,人们抢着上车。
我看到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费了很大劲,她才把父亲挽上车。
车上早就人满为患,那父女俩只能站着。
这时一个姑娘站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坐吧!”老人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更奇怪的是他的女儿也谢绝了姑娘的好意,说父亲身体硬朗,而且只有几站路,站一会儿就到了。
姑娘脸上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
”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那就太谢谢你了。
”让座的姑娘流露出了笑容。
但我发现那个女儿明显不高兴,好像责怪父亲似的。
这一切让我看得很疑惑。
公交车正开着,突然一下子急刹车,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的不适。
我心
想,亏他没有再客套,如果一直站着,也不知要遭多少罪。
医院很快就到了。
老人下车前,向那位让座的姑娘再次表示感谢!下车后,我听到这对父女的对话:
爸伤口疼了吧
一点点吧
“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
“你啊,人家小姑娘可是一片好意。
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
我不禁又想起在车上老人几次紧皱眉头的表情。
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强忍隐痛,成全了那个姑娘的善良。
成全别人的善良,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阅读时不理解“隐痛”这个词语,可以查字典解决。
“隐痛”在字类里的解释有:①不愿告诉人的痛苦。
②隐隐约约的疼痛。
文中“老人强烈隐痛”指的是第
________种解释。
②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明白“人满为患”的意思是________ 。
(3)我们发现在让座的过程中,姑娘的神情发生了一连串变化:________、尴尬、________,从这些变化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
(4)“这一切让我看得很疑惑”下文中哪句话解答了“我”的疑感,请用横线画出来。
(5)“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句中两个“善良”分别指()。
A. 女儿和父亲
B. 让座姑娘和父亲
C. 作者和父亲
D. 让座姑娘和女儿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7)让座姑娘、父亲、女儿都是善良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闹释善良的含义。
从让座姑娘身上我们看到善良就是________ ;
从父亲身上我们看到善良就是________ ;
从女儿身上我们看到善良就是________。
【答案】(1)“ ,?” “ !”
(2)①;车上的人特别多。
(3)微笑;露出笑容;体会到姑娘的善良,得到大爷的成全,她很快乐
(4)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
(5)B
(6)双休日,公交车上人满为患,我看见一个姑娘要给去医院看病的老人和他的女儿让座,遭到拒绝,姑娘再次让座,老人接受了她的好意。
后来我从他们父女的对话中知道老人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但他还是成全了别人的善良。
(7)让座尊敬老人;成全了别人;关心父亲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
标点符号。
(2)①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②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从4、5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4)、(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中找到答案。
(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7)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 ,?”“ !” (2)① ;车上的人特别多。
(3)微笑;露出笑容;体会到姑娘的善良,得到大爷的成全,她很快乐(4)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你还要坐!” (5)B;(6)双休日,公交车上人满为患,我看见一个姑娘要给去医院看病的老人和他的女儿让座,遭到拒绝,姑娘再次让座,老人接受了她的好意。
后来我从他们父女的对话中知道老人臀部有伤口,不能坐,但他还是成全了别人的善良。
(7)让座尊敬老人;成全了别人;关心父亲。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①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3)、(4)、(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6)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7)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一)。
《空城计》节选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塵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
孔明曰:“司马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
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
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造。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1)《空城计》选自我国著名长篇小说《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