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摘要】当前,中学生在网络空间出现了很多失范行为,造成行为失范的原因有社会、学校、个人及网络环境等多个方面,规范中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要通过树立正确的规范网络失范行为的理念,加大中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力度,强化中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建设与宣传,开展网络文明行为养成工程来实现。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失范行为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学生被冠以“网上的一代”的称呼,他们在网络空间的活动日益频繁、活跃,出现了很多失范行为。这些网络失范行为严重影响了中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学业成绩,阻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对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现实状况进行研究,找出行之有效的规范网络失范行为的策略。

一、中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表现

中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信息选择和传播失范。网络世界信息良莠不齐,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都接触过黑色、黄色、灰色信息,少部分中学生在求新求异心理的影响下,热衷于选择浏览并传播“黑色”反动言论信息,“黄色”色情信息、暴力信息,“灰色”消极无聊信息。

2.网络沉迷。中学生网络沉迷最主要表现是网络游戏沉迷,这种沉迷不仅导致损害身体健康,影响学习成绩的后果,而且学生受网络游戏中欺诈、赌博、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变得焦虑、冲动,频发暴力行为。中学生网络沉迷还包括网络交友沉迷,大多数中学生热衷于使用QQ等聊天工具,其中少部分学生喜欢在网上不断结交新朋友,严重的学生出现网恋、“网婚”成瘾的现象。

3.网络恶搞。部分中学生热衷于转载网络恶搞动画、恶搞视频、恶搞图片、恶搞帖子等。有个别学生甚至会自己去创作,将英雄人物改扮成小混混,将胡编乱造看成创新,这会导致中学生混淆是非正误、失诚失信。

4.网络语言失范。很多中学生在网络聊天中会使用不符合语言规范的网络词语和符号,少数学生使用过粗俗下流、恶毒谩骂、攻击老师、同学的不文明网络语言,甚至有的学生会把这些网络骂人新词带到现实生活中。

5.网络诚信失范。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学生在与陌生人网络聊天交往中,不仅不相信别人的基础资料,自己也不会公布真实的基础资料,他们认为不用太相信别人,可以撒谎,少数学生甚至以撒谎能够骗到人为乐。

二、中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形成的原因

中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是多重的,有微观行为主体的原因,有中观学校、家庭的原因,也有宏观环境的原因。

1.网络失范行为主体自身的原因。首先,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与自控能力较弱的矛盾。中学生渴望独立自主,喜欢独立创新,喜欢自我表现,但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而会出现明知某些行为不正确,但仍坚持己见。其次,中学生求知欲增强与信息分辨选择能力较弱的矛盾。中学生像海绵一样渴望吸纳大量知识、信息,网络可以提供充分信息量,但是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学生们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连负面信息也一并吸收,使学生产生不良行为。再次,中学生好奇心

强、追求时尚刺激与道德意识、法律责任意识较弱的矛盾。中学生求新求异心理很强,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但是网络上很多新鲜的东西是违反了道德法律规范的,由于学生们道德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不强,有些网络行为就超越了道德底线。最后,中学生渴望交往心理增强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矛盾。中学生渴望与人交往,对网络聊天交友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由于辨别能力较差,会结交到一些损友;同时现实生活中交往能力较弱、跟同学及老师关系淡漠弱化,这种疏远的关系使学生更愿意在网络世界中寻求“友情”。

2.家庭教育的原因。首先,家长网络行为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家长认为,网络行为教育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因此对学生的网络行为关注不够,忽略了对孩子网络行为教育引导。其次,家长教育能力与水平的影响。一些家长自身对网络知识知之甚少,又往往教育方法简单,大多数家长采取的都是切断网线、搬走电脑之类比较极端的手段,反而导致学生迷恋网吧,网络成瘾,并走上与家长对抗的道路,导致问题复杂化。最后,家长自身存在网络失范行为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有的家长上网时自身行为就不符合道德规范,孩子模仿父母,自然就会有失范行为。

3.学校、教师原因。首先,学校方面。目前在学校教育中以网络作为教育内容的课程,更多的是进行网络技术教育,进行网络规范教育的比较少。其次,教师方面。绝大部分老师利用网络资源更多的是学科教学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信息资源利用不多;老师们不很了解学生们的上网情况,因而对学生上网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指导作用。专门负责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只是传授单纯的网络技术,教学生掌握上网技巧,却缺乏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专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老师,网络利用技能不足,很难将德育内容渗透到网络。

4.网络环境的原因。网络具有自由、开放、匿名性的特点,使学生们在“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环境下,不去自我约束自己的行为。另外,网络信息过滤技术不够发达,使得网上存在大量垃圾信息、有害信息,使缺乏辨别能力的学生深受其害。另外,我国虽已经制定了网络法律法规,道德行为规范,但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造成学生们会做出失范行为。

网络环境中有较为丰富的专门的德育资源,诸如“‘红色网站’、专门的德育课件、在线德育咨询等”,这些德育资源直接引导学生们的道德认知。但是,这些德育资源的利用、建设情况并不乐观。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有“红色网站”,即使有学生知道并登录过“红色网站”,由于网络德育资源缺乏吸引力,“再回首”的频率极低,网络德育作用的实际有效发挥受到限制。

三、规范中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规范网络失范行为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树立科学的规范网络失范行为的教育理念。第一,正视网络。要明确网络给中学生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有趣的学习、游戏、交往的新方式,但是有些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中学生网络行为的失范现象。第二,平等互动理念。在网络行为的规范过程中应加强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平等的互动和交流,将学生由被动接受单向的强制灌输改变为主动自觉地道德学习,提升教育规范效果。第三,家校共进理念。家长与教师是学生良好行为的示范者、教育引导者、监督者,因而,应建立家校的密切合作,整合双方的教育力量,实现1+1>2的教育效果。

2.加大中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力度。教育理论研究是对教育实践的总结,更是教育实践的指南,只有专家学者们加大中学生网络行为失范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力度,才能真正把握住中学生网络行为的现状和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