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命题-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开放题型解析教案
高中数学开放题型解析教案教学内容:开放题是指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来解答问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放题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解析开放题,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介绍开放题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激发思维:给学生一些开放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 分组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互相讨论,分享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 整理总结: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解答过程和思路,并对解答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改善。
5. 深化拓展:给学生更复杂的开放题目,让他们挑战自己,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提高。
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创新。
3. 让学生自主评价自己的解答过程,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不断进步。
教学延伸:1. 给学生更多开放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发展。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参加数学竞赛等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教学反思:1. 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解决问题,不要过分干预学生的思考过程。
3. 要及时纠正学生解答中的错误,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教学心得: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在解答开放题时积极思考,勇于尝试,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不断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水平。
初中数学北师大九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总复习《开放式问题》教案
锦江区“深度学习”高级研修班课例研讨系列活动二研讨课教案设计任教学科:数学上课教师:冯婷上课班级:九年级5班教学标题:中考复习专题一:探究创新型问题研究之——开放型问题学情分析:本课是中考专题复习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完成初中数学全部内容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开放型问题的解答方法。
而由于基础、能力、态度等各方面因素,也有部分学生面对此类问题时感觉束手无策,对方法的认识缺乏系统化、结构化,归纳、图形的转换等能力还较薄弱,个体差异较大。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初2023届5班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观察、推理、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热衷研究有创造性的学习任务,有合作学习的习惯。
因而在教学策略的选取上,采用了师生合作学习方式,教学素材的呈现以及学习活动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序开展。
教学目标:开放型问题最大特点是条件和结论的不确定性、不唯一性,使得解题方法和答案呈多样性。
这类问题的本身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合情推理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根据课标要求及学情分析,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开放型问题的特点和类型;2、通过对开放型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大胆推测、联想、创新,恰当选用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解题能力;4、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培养独立思考、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各类开放型问题的解题策略教学难点:开放型问题的解题策略探究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说明步骤一开门见山,引出课题呈现常见的三类开放型问题:了解常见的开放型问题特点。
开门见山,直接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
步骤二条件开放型问题探索任务一:如图,以△ABC的三边为边,分别作三个等边三角形△ABD,△BCE,△ACF,如图,连接EF、ED:(1)四边形ADEF是什么四边形?请说明理由.(2)当△ABC分别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DEF是菱形?矩形?或正方形?(3)思考:尝试更改任务一中的部分条件.改变后的条件下(1)(2)结论是否仍然成立?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历程,经历“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思路反思→总结提升”一系列过程。
开放性问题教学设计
《开放性问题》教学设计开放型问题是中考数学命题中的热点题型,其特点是解答方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
这类问题多出现在填空题、解答题中,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考查不同侧面的基础知识。
在解答时需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甚至猜想等一系列方法,经过必要的推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条件开放型试题:1 如果x2+px+12可以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那么整数p的值可以是。
(写一个即可)2 如图,已知AC=AD, 要使△ABD≌△ABC,还需添一个条件(只需添加一个条件)。
3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EFGH是菱形。
二、结论开放型试题:4 请写出一个图像经过点(1,4)的函数解析式。
5 如图, AD切⊙O于点A,直径BC的延长线交AD于D, AE ⊥BD 于E。
请根据图形写出一个关于线段之间的正确关系式。
6 对一个二次函数的图像,三位学生分别说出了它的一些特点:甲:对称轴是直线x=4乙:与x轴两交点的横坐标都是整数丙: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也是整数,且以这三个交点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为3。
请你写出满足上述全部特点的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________.三、综合开放型试题(条件、结论都开放):6 如图,在△ABC中,CD⊥AB,请你添加一个条件,写出一个正确结论(不要在图中添加辅助线、字母)7 如图菱形公园内有四个景点,请你用两种不同方法,按下列要求设计成四个部分⑴用直线分割⑵每个部门内各有一个景点⑶各部分的面积相等。
谈一谈:解开放型问题应注意哪些?1. 解开放题的关键是审题,读懂题意,多角度地考虑问题;2. 答题时只要填上符合题意的最简洁的答案即可,不必追求新颖独特。
中考在线9 如图,四边形ABCD中,点E在边CD上,连接AE,BE。
给出下列五个关系式:①AD∥BC②DE=CE;③∠1=∠2; ④∠3=∠4;⑤AD+BC=AB。
将其中的三个关系式作为题设,另外两个作为结论,构成一个命题。
高中数学开放性题目教案
高中数学开放性题目教案
题目: 请解释在四个数1,3,4,6中找出符合以下条件的数字:
A. 一个数字可以整除所有其他数字
B. 一个数字不被任何其他数字整除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整除的概念和具体操作方法。
2.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1. 引入问题:让学生思考四个数字1,3,4,6的整除关系,启发学生的思维。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互相交流思路。
3. 探究解题方法:引导学生从整除的定义和性质出发,寻找可以符合条件的数字。
4. 解决问题:让学生尝试找出符合条件的数字,并解释他们的答案是如何得到的。
5. 拓展讨论:讨论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拓展思考。
教学互动:
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和火花。
3. 提醒学生要注重逻辑推理和细致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
1.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解答,了解学生对整除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2. 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挑战。
3. 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和质疑,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教学反思:
1. 教学中是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整除的概念和性质,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2.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是否充分,是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方法?
3.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课题设计方案_数学(推荐)
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课题设计方案_数学(推荐)第一篇: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课题设计方案_数学(推荐)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大纲中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所以,数学开放性问题顺应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应运而生,它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极佳切入口。
目前,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束缚,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材中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牢记数学结论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以死记硬背代替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这样大大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大量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推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而课堂教学也必将打破原来封闭的状态,努力创设一种动态、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的态势。
二、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目标(一)课题的认识最新研究认为,数学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传统封闭题而言的,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给学生形成了较大认知空隙的问题。
它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具有的封闭性限制,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泛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具有以下几种最突出的特征:1、内容的丰富性。
开放题题材广泛,涉及面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背景新颖,内容深刻丰富。
解法灵活,不像封闭性题目那样简单、乏味,单靠记忆、套模式来解题。
2、形式的多样性。
开放题呈现的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形式来安排设计,综合性强。
数学开放题初中教案
数学开放题初中教案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开放题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设计一系列初中数学开放题,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教学主题:初中数学开放题教学。
2. 教学内容:本节课以初中数学教材为基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开放题进行教学,包括几何、代数、概率等领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谜语引发学生对数学开放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道开放题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3. 交流分享:各组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和讨论,共同探讨解题策略和思维方法。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行讲解,指出解题的关键点和常见错误,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和方法。
5.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几道类似的开放题,检验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反思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在开放题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交流分享的能力: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展示,评价其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学生练习巩固的效果: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价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4. 学生总结与反思的能力: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总结和反思,评价其自主学习和反思能力。
初三数学开放问题教学设计
初三数学开放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初三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而开放问题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方法。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开放问题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阶段: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请学生观察一支铅笔在不同角度放在桌面上时的横截面形状,经观察后,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当铅笔切割出一个横截面时,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这个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探究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将学生引向问题的探索和解决。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在小组内讨论和研究提出的问题。
然后,学生可以通过探索、实验和推理等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源和工具,如图形纸、计算器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展开思考和研究。
3. 提炼总结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和提炼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果。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互相学习。
教师还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将学生的思考和解决方法提炼出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语言简洁的答案。
4. 拓展应用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尝试应用之前学到的方法和思路解决新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评价本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适时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
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观点等方式进行评价,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开放式命题
开放式命题摘要:一、开放式命题的定义与特点1.定义2.特点二、开放式命题的写作技巧1.抓住核心话题2.发散思维,充分展示观点3.保持逻辑清晰4.运用丰富的例子和论据三、应对开放式命题的策略1.分析题目要求2.确定文章结构3.列出要点和论据4.合理组织语言,确保表达清晰四、实例分析与范文点评1.实例一2.实例二3.实例三4.范文点评五、提高开放式命题写作水平的方法1.多阅读,积累知识和素材2.加强逻辑思维训练3.参加写作活动和比赛,不断实践4.学习优秀范文,借鉴优点正文:一、开放式命题的定义与特点1.定义开放式命题,顾名思义,是一种没有固定答案、题目范围较宽的命题形式。
它旨在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特点(1)灵活性:开放式命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进行发挥。
(2)多样性: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探讨问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观点。
(3)创新性:开放式命题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4)思辨性:开放式命题往往涉及哲学、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辩证分析。
二、开放式命题的写作技巧1.抓住核心话题在写作前,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抓住核心话题,确保文章内容与之相关。
2.发散思维,充分展示观点针对核心话题,充分发挥想象力,从多个角度去探讨问题,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
3.保持逻辑清晰在文章中,要注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4.运用丰富的例子和论据为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可运用丰富的例子和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三、应对开放式命题的策略1.分析题目要求在写作前,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明确写作目标和方向。
2.确定文章结构根据题目要求和自己的观点,确定文章的结构,如引言、正文、结论等。
3.列出要点和论据在正文部分,要将观点分点论述,列出相应的论据和例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4.合理组织语言,确保表达清晰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和说服力。
开放性专题教学案
泰州市民兴中英文学校 初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开放性问题教学案一.知识网络梳理开放型试题是指那些条件不完整,结论不确定的数学问题,常见的类型有条件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思想去得出结论。
题型1条件开放与探索条件开放探索题的明确特征是缺少确定的条件,问题所需补充的条件不是得出结论的必要条件,所需补充的条件不能由结论推出.题型2结论开放与探索给出问题的条件,根据条件探索相应的结论,并且符合条件的结论往往呈现多样性,或者相应的结论的“存在性”需要解题者进行推断,甚至要求解题者探求条件在变化中的结论这类题主要考查解题者的发散性思维和所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题型3策略开放与探索策略开放性问题,一般指解题方法不惟一或解题途径不明确的问题,这类问题要求解题者不墨守成规,善于标新立异,积极发散思维,优化解题方案和过程.二.知识运用举例(一)条件开放例1.已知(x 1,y 1),(x 2,y 2)为反比例函数xk y =图象上的点,当x 1<x 2<0时,y 1<y 2,则k 的一个值可为___________(只需写出符号条件的一个..k 的值)例 2.已知点()P x y ,位于第二象限,并且4y x +≤,x y ,为整数,写出一个..符合上述条件的点P 的坐标:______ .例3.在四边形ABCD 中,AC 与BD 相交于点O ,如果只给出条件“AB ∥CD ”,那么还不能判定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给出以下6个条件:①AD ∥BC ;②AB =CD ;③∠DAB =∠DCB ;④BC =AD ;⑤AO =CO ;⑥∠DBA =∠CAB ;其中能判定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的有( )A .3个B .4个C .5个D .6个例4.已知△ABC 内接于⊙O ,⑴当点O 与AB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时,∠ACB 是直角?⑵在满足⑴的条件下,过点C 作直线交AB 于D ,当CD 与AB 有什么样的关系时,△ABC ∽△CBD ∽△ACD ?⑶画出符合⑴、⑵题意的两种图形,使图形的CD =2cm 。
2024年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1《命题》参考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31页《命题》。
具体内容包括:1. 命题的定义与构成要素;2. 简单命题的判断;3. 命题的真假性质;4. 反命题、逆命题及逆否命题的识别与转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命题的定义,掌握命题的构成要素;2. 学会判断简单命题的真假,理解命题真假性质;3. 能够识别并转换反命题、逆命题及逆否命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命题的真假判断,反命题、逆命题及逆否命题的转换。
教学重点:命题的定义与构成要素,命题的真假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实际生活中的命题例子,引导学生关注命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讲解命题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构成要素;(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判断简单命题真假的方法;(3)讲解命题的真假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命题与事实之间的关系;(4)介绍反命题、逆命题及逆否命题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转换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提问、解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命题的定义与构成要素;2. 简单命题的判断方法;3. 命题的真假性质;4. 反命题、逆命题及逆否命题的转换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b. 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a. 如果一个数是偶数,那么它一定能被2整除;2. 答案(1)a. 真命题,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b. 假命题,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不一定是矩形。
(2)a. 反命题:如果一个数能被2整除,那么它是偶数;逆命题:如果一个数不能被2整除,那么它不是偶数;逆否命题:如果一个数不是偶数,那么它不能被2整除。
b. 反命题:只有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学习成绩才好;逆否命题:如果没有考上重点高中,那么学习成绩不好。
开放性问题教学设计
《开放性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开放题的特点及类型。
2、通过对各种类型的开放题的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大胆推理、联想、创新,恰当选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和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情感与态度观:1、通过富有情趣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激情。
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各种类型开放题的解题策略。
教学难点:开放题的正确答案不唯一,要灵活解题。
中考透视:开放型问题就是指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其特征是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开放性、探索性的试题是考查这种能力的新题型。
这类试题涉及知识面宽,综合性强,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
解题时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甚至猜想展开发散性思维,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推理得出正确答案。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是中考的重要题型。
因此,在数学总复习时,必须重视这种题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一、开门见山,引出课题。
开放性问题:数学开放题是指那些条件不完整,结论不确定,解法不限制的数学问题。
纵观数学开放题,常见的有条件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策略开放型,综合开放型等。
二、专题训练(一)条件开放型。
条件开放题主要特点是条件不充分,一般采用“执果索因”的方法,需要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进行逆向思维。
1、例题学习:(幻灯片展示)(1)学生观察、思考后解题。
(2)讨论:①对于第1题,能随意的代入任意一个数吗?②第2题,能填加条件DE=AC吗?③在填写条件时,应注意什么问题?2、牛刀小试(我能行)学生先独立解题后,小组交流。
(二)结论开放型。
结论开放题的主要特点是结论多样性,一般采用“执因索果”的方法。
这种题不仅可以考查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分层教学起着导向作用。
开放式数学的教学方案设计五篇
开放式数学的教学方案设计五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把教材中有关圆柱的提积的应用所呈现的内容变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变书本知识为生活中的知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开放式数学的教学方案设计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开放式数学的教学方案设计1本节课中教师没有过多地教学生,而让学生回归到生活原形中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本来很枯燥的圆柱的体积应用的题材生活化,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体会数学奥秘的积极性。
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知识才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
通过寻找这些信息背后的信息,学生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
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但在本节课中也有不足的地方,如①由于中心问题空间较大,具有挑战性,中下等学生自主探索有一定的难度;②实践中,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花时间太多,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这都是以后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之,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感知、去观察、去应用。
开放式数学的教学方案设计2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学生听到教师提的问题训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兴趣。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而且此环节还自然渗透了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知识联系。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如果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体积的欲望。
高中数学开放问题教案设计
高中数学开放问题教案设计
目标:通过开放性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引入问题:
1. 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例如:在一个三角形ABC中,已知AB=AC,角B=40°,角C=70°,求角A的大小。
2.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二、探究过程:
1. 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3. 鼓励学生尝试用勾股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解决问题。
三、总结归纳:
1. 收集学生们的解法,进行总结,讨论各种解题方法的优缺点。
2. 引导学生从中总结规律,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1. 提出更复杂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继续挑战自己的思维能力。
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
五、课堂总结:
1.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开放性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沟通交流。
六、作业布置:
1. 布置相关题目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2. 提醒学生关注课堂讨论的内容,思考如何解决开放性问题。
七、评价反馈:
1. 收集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持续改进教学方法。
数学开放题初中教案
数学开放题初中教案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开放题是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种题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技巧,还要灵活运用这些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初中生的数学开放题教学方案。
首先,引入开放题的背景信息。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呢?请举例说明。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开放题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接下来,给学生们呈现一道开放题,例如: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全程500公里。
第一天行驶了200公里,第二天行驶了300公里,请计算这辆汽车第一天和第二天的平均速度。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可以让他们以小组形式探讨并找出解题思路。
在学生们自主思考之后,引导他们分享解题思路。
可以让几个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和结果。
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接着,教师对开放题的解题过程进行解析和讲解。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简化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
最后,教师解释如何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计算出第一天和第二天的平均速度。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以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用相同的思路解决。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方法和知识应用到其他类似的问题中。
最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类似的开放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继续练习和思考。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竞赛和活动,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学习兴趣。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数学开放题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学科的开放性教案设计模板
年级:五年级课题:《草船借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借、箭、擂、鼓”等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英雄人物的智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草船借箭”这一情节的深层含义。
2. 感受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2. 生字卡片3. 小组合作学习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引出课题《草船借箭》,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借箭”?为什么要“借箭”?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 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b. 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c. “借箭”过程中有哪些困难?d. “借箭”成功后,诸葛亮有何感受?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上问题,并总结发言。
三、展示交流,分享成果1. 各小组依次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如智勇双全、善于观察、果断决策等。
四、巩固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感受古代英雄人物的智慧。
六、布置作业1. 课后熟读课文,背诵《草船借箭》。
2. 课下搜集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学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设计作者:陈慧英来源:《教育》2015年第43期设计“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不仅能让更多的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更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犹如“思维的自由体操”一样,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创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设计并利用好“开放”式练习,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练习重视脑、手、口并用动手操作是低段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
这是由于低段儿童的知识水平肤浅,形象思维占优势,动手操作却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
动脑与动口则充分能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三者并用既发展了思维,又能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中必须考虑到学生脑、手、口并用这个问题。
例如:小学一年级,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就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10 ,10-□=□。
拿10根小棒摆一摆,说说“几加几等于10”,并记下算式,反之提醒“10减几等于几”,并写下算式。
注意思维的层次性在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练习课上,可以呈现这样层次分明的开放性习题:超市上午运来6袋面粉,下午运来40千克面粉,一共运来多少面粉?让学生自由读题,然后再让学生解答。
此时教室里的孩子们会分成三类:解题能力弱的学生当看到问题求“一共”就马上想当然用加法解答;中等生们则会显得无所适从;而那些善于提取信息的同学则会皱眉思考。
很快有学生发现这道题单位名称不一样,是不能直接相加的,此题不好做。
此时,教师则把握时机追问那些“欲言又止”的学生“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说的吗?”然后再出示以下问题,分小组讨论:你觉得这道题面粉的数量可以用什么单位?问题中的单位名称确定后,要使这道题成为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原有信息都不改变,怎样补条件?最后确定补充条件“面粉每袋8千克”,题目变为:面粉每袋8千克,超市上午运来6袋面粉,下午运来40千克面粉,一共运来多少面粉?学生解题后发现有两种不同的解法:方法一:6×8+40=88(千克);方法二:40÷8+6=11(袋)。
高中数学开放题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开放题教学设计引言:高中数学是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关键阶段,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题的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针对高中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进行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开放题的概念和特点;2. 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3. 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探索解题方法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开放题的概念和特点;2. 开放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3. 开放题的应用领域。
三、教学方法:1. 示范演示法:教师以典型开放题为例,详细解释解题思路和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2. 探究式学习法:教师布置一系列开放题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3. 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阶段:- 教师介绍开放题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开放题的兴趣;- 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开放题例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提取关键信息。
2. 演示阶段:- 教师以一道典型开放题为例,演示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鼓励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3. 探究阶段:- 教师布置一系列开放题作业,要求学生独立探索解题思路和方法;- 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总结解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4. 合作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一个复杂的开放性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思路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1. 个人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能力,对个人作业进行评价;2. 小组讨论评价:对小组讨论和交流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度、合作精神等进行评价;3. 综合评价:根据学生的个人作业和小组合作成果,综合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放式命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1、换个角度,思维更活跃
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换个角度思考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在设计试题时如果能换个角度思考,对一些常规题进行一些改造,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打破条条框框,甲出题:11=()答案是唯一的;乙出题:2=()。
甲老师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孩子的思维有局限,被条条框框框住了。
2=(),结果变成条件了,结果就是我们条件中的无数种,条件与问题交换位置,换个角度来出题,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例如:
有两个物体从前面看如右图。
这
两个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请写出你所能想到的情况。
答案的不唯一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2、增加条件,思维更多样
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设计应用题时可适当地在题中增加一些相对多余的条件,以此启发、引导学生拓展思路,以提升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能力。
例如:小红买了一本书,5天看了这本书的20%。
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书共要多少天
对比:小红买了一本书,每天看12页,结果5天看了这本书的20%。
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书共要多少天(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请把它写出来,想出一种方法即可得满分,每超过一种方法,另加5分),这就是史宁中教授说的“满意原则”。
3、减少条件,思维更清晰
教师在设计试题时适当增加相对多余的条件,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很有效的。
反过来,设计试题时我们适当地隐藏一些条件,也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甲乙两辆汽车从相距300千米的A、B两地相对开出,甲乙两车速度比是5:4,甲车的速度是50千米/小时,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对比:甲、乙两辆汽车同时开出。
甲、乙两车速度比是5:4,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
3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