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中的折叠问题
七年级折叠题知识点
七年级折叠题知识点在七年级数学学习中,折叠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常见的题型。
学生们需要理解并掌握各种不同的折叠方法以及折叠后形状的变化,才能顺利解题。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折叠题知识点。
一、线段的平分线段的平分是折叠题中最基本的知识点。
当我们折叠纸张时,可以通过简单的折痕将一个线段平分成两半。
假设有一条长度为8cm的线段AB,我们需要将其平分为两段等长的线段。
我们可以在AB的中点C处将纸张折叠,从而将线段AB平分为两条等长的线段AC和CB。
当然,线段的平分不仅限于将一条线段平分为两半,我们还可以将线段平分为三等分、四等分等,具体方法可以根据题目来确定。
但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需要通过折痕将纸张切分成若干个等长的部分,从而将线段平分。
二、正方形的变形正方形的变形也是折叠题中常见的知识点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折叠方式将正方形变形为其他形状,例如三角形、矩形等等。
假设有一个边长为6cm的正方形ABCD,我们需要将其折叠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首先将正方形沿着AC的中垂线折叠,使A点和C点重合。
然后再将D点向下折叠,使D点、B点、C点三点重合,此时ABCD就变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如果题目要求我们将正方形变形为其他形状,我们需要根据题目给出的要求合理地折叠纸张,并通过计算来求解。
三、投影投影也是折叠题中常见的知识点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折痕将立体图形的某一面投影到另一面上。
假设有一个长方体ABCDEF,我们需要将点F关于AB平面投影到DE上。
首先在BC和EF之间折叠一次,使点F移动到长方体内部,然后再将长方体按照AD所在的平面折叠,使点F的投影位置与DE重合。
注意,在进行投影时,需要保证折叠后所得到的形状与投影完全重合,否则就会影响计算结果。
四、平行四边形的变形平行四边形的变形也是折叠题中常见的知识点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折叠方式将一些平行四边形变形为其他平行四边形。
假设有一个边长为6cm、高为4cm的平行四边形ABCD,我们需要将其折叠成一个高为8cm、底边长度为10cm的平行四边形EFGH。
数学初中折叠问题解题技巧
数学初中折叠问题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是一种常见的问题类型,涉及到几何和代数等多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下面是一些折叠问题的解题技巧:
1. 观察折叠过程,提取关键信息。
在折叠问题中,通常会涉及到两个或多个图形的折叠,需要观察折叠过程,并提取关键信息。
例如,在将一个矩形折叠成正方形的过程中,关键信息可能是矩形的长和宽,或者是正方形的边长。
2. 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折叠问题通常涉及到几何图形的性质,例如面积、周长、角等。
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利用这些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例如,在将一个矩形折叠成正方形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矩形的面积和周长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进而计算出折叠后的形状。
3. 利用代数知识,进行化简和求解。
折叠问题还可以利用代数知识进行化简和求解。
例如,在将一个矩形折叠成正方形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矩形的面积和周长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并将它们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然后,通过解方程组或代数式的方法求解答案。
4. 寻找规律,构建模型。
有些折叠问题可以通过寻找规律,构建模型来解决。
例如,在将一个正多边形折叠成平面图形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利用正多边形的边数来构建模型。
通过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折叠问题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重要问题类型,需要学生掌握一定
的几何和代数知识,并学会利用这些知识进行推理和计算。
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地解决折叠问题。
七年级折叠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折叠问题解题技巧一、折叠问题中的基本性质与关系1. 折叠性质在折叠过程中,折叠前后的图形全等。
这意味着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例如,将一个三角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折叠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对应边长度不变,对应角的大小也不变。
折痕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比如将矩形ABCD沿着EF折叠,使得点A与点C重合,那么EF就是AC的垂直平分线。
2. 常见的几何图形中的折叠三角形折叠例1:在△ABC中,∠C = 90°,将△ABC沿着直线DE折叠,使点A与点B 重合,若AC = 6,BC = 8,求折痕DE的长。
解析:因为点A与点B重合,所以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
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公式。
设AB中点为F,则AF=公式。
由于△ADE和△BDE全等,所以AD = BD。
设BD = x,则AD = x,CD = 8 x。
在Rt△ACD中,根据勾股定理公式,即公式,解得公式。
再根据相似三角形,△ADE∽△ABC,公式,即公式,解得DE=公式。
矩形折叠例2:矩形ABCD中,AB = 3,BC = 4,将矩形沿对角线AC折叠,求重叠部分(△AEC)的面积。
解析:因为矩形沿对角线AC折叠,所以△ADC≌△AEC。
设AE = x,则BE = 4 x。
在Rt△ABE中,根据勾股定理公式,即公式,解得公式。
所以公式。
二、解题步骤与技巧1. 步骤第一步:根据折叠性质确定相等的边和角。
这是解决折叠问题的基础,只有明确了这些关系,才能进一步进行计算。
第二步:设未知数。
通常根据所求的量或者与所求量相关的线段设未知数,然后利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等知识建立方程。
第三步:求解方程。
通过解方程得到未知数的值,从而求出最终答案。
2. 技巧利用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折叠后常常会形成新的直角三角形,此时可以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
如上述矩形折叠的例子中,在Rt△ABE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E的长度。
利用相似三角形当折叠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存在相似关系时,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来求解。
数学折叠问题初一
数学折叠问题初一数学折叠问题是一种典型的几何问题,它涉及到图形在空间中的变换和计算。
在初中阶段,数学折叠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几何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数学折叠问题的概念、应用场景、解决方法以及在初中的教学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数学折叠问题的概念与基本原理数学折叠问题是指在平面或空间几何中,通过对一个图形进行折叠,使其变为另一个图形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可能会发生变化。
解决数学折叠问题需要掌握图形的折叠原理,了解图形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数学折叠问题的应用场景数学折叠问题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建筑、设计和制造领域,数学折叠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空间结构;在数学和物理研究中,数学折叠问题有助于探究图形的变换和性质。
三、解决数学折叠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解决数学折叠问题有以下几种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形的特征,找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2.折叠法:将图形按照折叠线进行折叠,分析折叠前后的图形关系。
3.方程法: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方程求解图形折叠问题。
4.几何变换法:利用平移、旋转等几何变换,将问题转化为已知图形的性质。
四、数学折叠问题在初中的教学意义数学折叠问题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解决数学折叠问题,学生可以:1.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掌握;2.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巩固和拓展数学知识,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提高初中生数学折叠问题能力的建议1.多做练习:通过大量练习,熟练掌握数学折叠问题的解题技巧;2.培养空间想象力:通过观察和折叠实物,提高空间想象力;3.学会分类和归纳:将数学折叠问题进行分类,总结规律;4.及时请教老师:在遇到难题时,及时向老师请教,确保掌握数学折叠问题的解题方法。
初中几何折叠问题的三种解法
初中几何折叠问题的三种解法初中几何折叠问题的三种解法初中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折叠问题则是初中几何中常见的一种问题。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三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初中几何折叠问题。
方法一:手工模拟法手工模拟法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方法。
它通过将纸张折叠成所需形状来解决问题。
步骤:1. 根据题目给出的图形,画出所需大小和比例的图形。
2. 将纸张按照比例剪成相应大小。
3. 按照题目要求,将纸张进行折叠,直到得到所需形状。
4. 计算所需参数并得出答案。
优点:手工模拟法操作简单易懂,适合初学者使用。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折叠问题的本质。
缺点:手工模拟法需要较长时间完成,并且需要精确测量和折叠。
同时也容易出现误差和偏差。
方法二:平面几何法平面几何法是一种基于平面几何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通过利用图形相似性和对称性来计算所需参数。
步骤:1. 根据题目给出的图形,画出所需大小和比例的图形。
2. 根据平面几何知识,计算所需参数,如角度、长度等。
3. 得出答案。
优点:平面几何法具有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面几何知识的应用。
缺点:平面几何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并且需要对图形相似性和对称性有深入理解。
同时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和漏算情况。
方法三:三维几何法三维几何法是一种基于立体几何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通过利用立体图形的投影和相似性来计算所需参数。
步骤:1. 根据题目给出的图形,画出所需大小和比例的图形。
2. 利用三维几何知识,将立体图形投影到二维平面上,并计算所需参数,如角度、长度等。
3. 得出答案。
优点:三维几何法具有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立体几何知识的应用。
缺点:三维几何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并且需要对立体图形的投影和相似性有深入理解。
同时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和漏算情况。
结论:初中几何折叠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其中手工模拟法、平面几何法和三维几何法是常见的三种方法。
七年级数学折叠问题
七年级数学折叠问题一、折叠问题知识点1. 折叠性质折叠前后图形全等,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例如,将一个三角形纸片折叠,折叠线两侧的部分是全等的,那么折叠前后的边长和角度关系不变。
折叠问题常常与轴对称图形相关联,折叠线就是对称轴。
2. 在坐标平面中的折叠如果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折叠,我们可以利用坐标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例如,已知一个点公式关于某条直线(如公式)折叠后的坐标变化规律。
点公式关于公式对称的点的坐标为公式。
3. 在多边形中的折叠在多边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的折叠中,常常会涉及到角度的计算、边长的计算以及面积的计算等。
比如在四边形公式中,将公式沿着公式折叠,如果公式,那么折叠后公式,因为折叠前后对应角相等。
对于边长计算,如果公式,折叠后公式点与公式点重合,且公式是折痕,那么公式(折叠前后对应边相等)。
二、典型题目及解析1. 题目如图,将长方形公式沿公式折叠,使点公式落在公式边上的公式点处,如果公式,求公式的度数。
解析因为四边形公式是长方形,所以公式。
已知公式,那么公式。
由于公式与公式关于公式折叠,所以公式,则公式。
所以公式。
2. 题目有一张矩形纸片公式,公式,公式,将纸片沿公式折叠,使点公式与点公式重合,求公式的长。
解析连接公式,因为四边形公式是矩形,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公式。
因为点公式与点公式重合,公式是折痕,所以公式垂直平分公式,设公式与公式相交于点公式。
则公式。
因为公式(公式,公式)。
所以公式,即公式,解得公式。
所以公式。
数学折叠问题初一
数学折叠问题初一摘要:一、数学折叠问题的背景和意义1.数学折叠问题的起源和发展2.数学折叠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数学折叠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什么是数学折叠问题2.数学折叠问题的研究对象和范围3.数学折叠问题的解决方法三、数学折叠问题在初中的教学和应用1.初中数学折叠问题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初中数学折叠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3.数学折叠问题在初中数学竞赛中的应用四、数学折叠问题的挑战和未来展望1.数学折叠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2.数学折叠问题的难点和挑战3.数学折叠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正文:数学折叠问题作为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将围绕数学折叠问题的背景和意义、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初中的教学和应用以及挑战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数学折叠问题起源于古代数学家对几何图形折叠的研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数学领域中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研究方向。
数学折叠问题涉及到图形的折叠、展开和变换等概念,对于理解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包装设计、建筑结构和艺术创作等领域,都需要运用数学折叠问题的相关原理和方法。
数学折叠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折叠线的定义、性质和分类,以及各种折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掌握折叠问题的分类和解决方法,这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在初中阶段,数学折叠问题作为几何知识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和解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折叠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要培养他们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数学折叠问题在初中数学竞赛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许多竞赛题目都涉及到折叠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尽管数学折叠问题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和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折叠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仍然有限,许多基本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其次,折叠问题的难点和挑战在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这给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巨大困难。
数学折叠问题初一
数学折叠问题初一
在初一的数学课程中,折叠问题是一个常见的话题。
这些问题通常涉及到几何形状,特别是多边形和纸张的折叠。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推理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初一数学折叠问题的类型和解决方法:
1. 角度计算
问题:一张纸被折叠一次,使得一个角与另一个角重合。
计算新形成的角度。
解决方法:首先理解折叠是轴对称的。
如果知道原始角度,可以通过减去或加上相应的角度来找到新角度。
2. 长度计算
问题:一张纸被折叠后,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重合。
计算重合部分的长度。
解决方法:利用相似三角形或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计算长度。
3. 面积计算
问题:一张纸被折叠后,形成一个新的形状。
计算新形状的面积。
解决方法:根据折叠后的形状,使用相应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4. 折叠模式识别
问题:描述一个特定的折叠过程,然后要求学生识别出最终的形状或模式。
解决方法:通过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来预测最终的形状或模式。
5.多步骤折叠
问题:一张纸经过多次折叠后形成一个复杂的形状。
要求学生描述或分析这个过程。
解决方法:分步骤进行,每次只关注一次折叠,然后逐步建立整体的理解。
解决这些问题时,建议学生使用实际的纸张进行模拟,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折叠过程并锻炼空间想象能力。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练习不同类型的折叠问题,以提高他们的解题技巧和速度。
七年级折叠问题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折叠问题知识点总结折叠问题是初中数学中一个相对难度不高但却高频出现的考点,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掌握折叠问题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就这一考点进行全面总结。
一、定义折叠问题是指在一个平面图形上通过把它按照一定的方式、方向折叠,最终使得不同的部分重叠在一起或被盖住,要求求出被盖住部分的面积或者所剩下的形状等问题。
其涉及的图形种类繁多,但基本操作类似,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和富有思维性,是一种综合运用几何知识的问题。
二、关键思维折叠问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灵活运用图形之间的等价性质,相关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分析图形的对称性:折叠通常涉及到“翻折”、“对称”等概念,因此,我们在解题中首先需要分析图形的对称性质,找出各对称轴,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折叠方式,避免漏解或者重解。
2. 利用图形不变性:在进行折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图形的一些不变性质,如面积、周长、角度、比例等,这些特征是可以被运用的,例如,在解决一道求面积的问题时,可能只需找到一个图形特征,便能够得出答案。
3. 选择适当的剖法:在有些情况下,通过简单的折叠很难求解,因此需要选择适当的剖法,如通过切割、旋转、投影等方法,将图形分割成子图形或更容易操作的形状,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分析和计算。
三、常见的折叠问题1. 棱镜类问题棱镜折叠问题是指给定一个长方形,将其沿着边界折叠成一个四面体,求四面体的表面积或者体积等问题。
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对称和镜像点等概念,利用图形不变性求解。
2. 圆柱类问题圆柱折叠问题是指给定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将其围绕着一定的轴旋转,并折叠起来,求形成的圆柱的表面积或者体积等问题。
这种情况下需要运用如旋转、映射等数学方法,求解时同样需要考虑对称、面积不变等特征。
3. 复杂图形问题复杂图形折叠问题是指给定一个复杂的图形(如饼干、卡片、飞机等),将其沿着特定的折叠线折叠后,求被覆盖部分的面积,或者被剖开后所得到的不同的图形等问题。
七年级折叠问题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折叠问题知识点梳理折叠问题是数学中的一种经典问题,也是考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领域。
在初中数学中,折叠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七年级折叠问题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基本概念折叠问题是指在平面图形上切割一条或数条线,然后将剩余部分按照指定的顺序进行折叠,并寻求可能出现的图形形态。
常出现的几何图形包括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二、折叠的基本操作1. 折叠轴:指在平面图形上折叠的参考线,通常为直线。
2. 对称轴:指原图形和折叠后图形的对称轴,它们的交点处是折叠轴。
3. 折线:指从折叠轴起到图形边缘的折叠线段。
4. 折叠方向:指折叠时图形所向的方向,可以是向上、向下、向左或向右。
5. 折痕:指在图形上产生的折叠痕迹。
三、折叠问题的解题方法在解决折叠问题时,首先要对给定图形和折叠过程进行分析,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求解,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1. 利用对称性:可以利用图形对称性进行折叠,其中对称轴可以作为折叠轴,而对称轴两侧的部分可以通过折叠得到图形的其他部分。
2. 利用折线的特性:根据折线的特性可以确定图形的边长和角度,从而得到图形的面积和形状。
3. 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在解决较为复杂的折叠问题时,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包括对称性、折线特性、面积等多个方面,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
四、折叠问题的实际应用折叠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制作纸质建筑模型时,需要根据图纸进行折叠,从而得到复杂的建筑结构;在设计3D打印模型时,需要将平面图形折叠成三维立体模型,从而进行后续加工等。
总之,折叠问题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需要同学们用心理解和掌握,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也能够得心应手。
希望本文对七年级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初中几何折叠问题总结
初中几何折叠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主要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变换的理解。
这类问题通常涉及到一些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变成三维图形,或者三维图形经过折叠变成平面图形。
以下是关于初中几何折叠问题的总结:1. **理解折叠的基本概念**:折叠是一种几何变换,它涉及到将一个平面图形沿着一条或几条折痕进行翻转,使其变成另一个形状。
2. **常见类型**:* 平面图形折叠成三维图形:例如,将一个矩形或三角形折叠成一个立方体或长方体。
* 三维图形折叠成平面图形:例如,将一个立方体或长方体折叠成一个平面图形。
3. **解题策略**:* **画出草图**:为了更好地理解问题和图形之间的关系,建议学生先画出草图。
* **标记关键点**:在草图上标记关键点,以便跟踪这些点在折叠过程中的位置变化。
* **分析角度和边长**:折叠过程可能会导致角度或边长发生变化。
学生需要分析这些变化,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 **空间思考**: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建议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增强他们的空间感。
4. **常见考点**:* **角度和边长的变化**:折叠可能会改变角度或边长。
学生需要理解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并能够计算出具体的数值。
* **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有些折叠问题涉及到轴对称或中心对称。
学生需要理解这两种对称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 **全等图形**:在某些情况下,折叠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学生需要能够识别这种关系,并利用它来解决问题。
5. **实际应用**:折叠问题不仅在数学中有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
例如,包装、折纸艺术、建筑设计等都涉及到折叠的概念。
通过以上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初中几何折叠问题的概念、解题策略、考点和应用,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完整版)七年级数学折叠问题总结(最新整理)
的长是 G
A
D
E
A
DD
FF
C
M F
D′
N
B
FC
C′
A
E
B
B
E
C
10.如图,梯形 ABCD 中,AD∥BC,DC⊥BC,将梯形沿对角线 BD 折叠,点 A 恰好落在 DC 边上的点 A´处,若
∠A´BC=20°,则∠A´BD 的度数为
.
11.如图,有一矩形纸片 ABCD,AB=10,AD=6,将纸片折叠,使 AD 边落在 AB 边上,折痕为 AE,再将△AED 以 DE 为折痕向
沿过点 E 的直线折叠,使点 D 落在 BE 上的点 M 处,折痕为 EG(如图②);再展平纸片(如图
③).则图③中∠1=
A
.
E
DA
E
DA
E D
M 1
B
CB F
FCB GC FG Nhomakorabea图①
图②
图③
2
右折叠,AE 与 BC 交于点 F,则△CEF 的面积为
12.已知边长为 5 的等边三角形 ABC 纸片,点 E 在 AC 边上,点 F 在 AB 边上,沿着 EF 折叠,使点 A 落在 BC 边上的点 D
的位置,且 ED BC ,则 CE 的长是
。
A
A
D
F
A
B
C
E
B
DC
13.将矩形纸片 ABCD 沿过点 B 的直线折叠,使点 A 落在 BC 边上的点 F 处,折痕为 BE(如图①);再
.
1
认 真 自 信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 员 专 用 试题
数学折叠问题初一
数学折叠问题初一摘要:一、数学折叠问题的基本概念二、数学折叠问题的应用场景三、解决数学折叠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四、数学折叠问题在初一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五、结论与建议正文:数学折叠问题,作为一种有趣的数学问题,一直以来都在各类教材和考试中占据一席之地。
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数学折叠问题进行分析:一、数学折叠问题的基本概念数学折叠问题指的是在平面几何中,将一个平面图形通过折叠变换成为另一个平面图形的问题。
这些问题通常涉及到几何图形的折叠、展开以及图形的性质。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相似性等性质。
二、数学折叠问题的应用场景数学折叠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如折纸艺术、建筑领域的空间设计、物理中的晶体结构等。
在教育领域,数学折叠问题更是成为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有力工具。
三、解决数学折叠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要解决数学折叠问题,首先需要熟练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如对称性、相似性、角度和边长关系等。
此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通过对图形折叠与展开的观察,找出图形的内在联系。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运用如下技巧:1.画图辅助:通过画出折叠前后的图形,直观地展示问题的变化过程。
2.逐步分析: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问题,逐步解决。
3.寻找规律:观察图形折叠过程中的规律,如角度和边长的变化等。
4.灵活运用公式:熟练掌握几何图形的公式,如面积公式、周长公式等。
四、数学折叠问题在初一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数学折叠问题在初一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拓展几何知识。
其次,通过解决数学折叠问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锻炼,为以后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最后,数学折叠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论与建议总之,数学折叠问题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为了提高学生在初一阶段的数学素养,教师应关注数学折叠问题在教学中的导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一、矩形中的折叠折叠后BG 和BH 在再过点A ′折叠使边与对角线BD 重形中根据勾股定合,然后再沿着则∠DFB 等于的位置,已知重合部分是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理清在每一个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8.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 的边长为8,将其沿EF 折叠,则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折叠前后对应边相等9.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沿着折痕EF 折叠,使点B落在边AD 的中点G 处,求四边形BCFE 的面积注意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与对应角相等 10.如图,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边AD 上 不与A 、D 重合.MN 为折痕,折叠后B ’C ’与DN 交于P .(1)连接BB ’,那么BB ’与MN 的长度相等吗?为什么?(2)设BM =y ,AB ’=x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3)猜想当B 点落在什么位置上时,折叠起来的梯形MNC ’B ’面积最小?并验证你的猜想. 二、纸片中的折叠11.如图,有一条直的宽纸带,按图折叠,则∠α的度数等于( )C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及对称的性质,折叠的角与其对应角相等,和平角为180度的性质,注意△EAB是以折痕AB为底的等腰三角形12.如图,将一宽为2cm的纸条,沿BC,使∠CAB=45°,则后重合部分的面积为在折叠问题中,一般要注意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将图形补充完整,对于矩形(纸片)折叠,折叠后会形成“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即重叠部分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BC13.将宽2cm的长方形纸条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那么折痕PQ的长是注意掌握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会出现“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图形,即有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PQ 14.如图a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再沿BF折叠成图c,则图c中的∠CFE的度数是()本题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由题意知∠DEF=∠EFB=20°图b∠GFC=140°,图c中的∠CFE=∠GFC-∠EFG15.将一张长为70 cm的长方形纸片ABCD,沿对称轴EF折叠成如图的形状,若折叠后,AB与CD间的距离为60cm,则原纸片的宽AB是()16.一根30cm、宽3cm的长方形纸条,将其按照图示的过程折叠(阴影部分表示纸条的反面),为了美观,希望折叠完成后纸条两端超出点P的长度相等,则最初折叠时,求MA的长三、三角形中的折叠实践与运用:(1)将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BE(如图③);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BE上的点D’处,折痕为EG(如图④);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α的大小.由于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角的对称轴,所以在三角形中的折叠通常都与角平分线有关。
七年级折叠问题例题
七年级折叠问题例题一、折叠问题例题1。
1. 题目。
- 将一张长方形纸条ABCD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上,ED'与BC的交点为G,若∠EFG = 55°,求∠1和∠2的度数。
2. 解析。
- 因为AD∥BC,所以∠DEF = ∠EFG = 5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由折叠可知,∠DEF = ∠D'EF,所以∠D'EF = 55°。
- 那么∠1 = 180° - ∠D'EF - ∠DEF = 180° - 55° - 55° = 70°。
- 又因为AD∥BC,所以∠1+∠2 = 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所以∠2 = 180° - ∠1 = 180° - 70° = 110°。
二、折叠问题例题2。
1. 题目。
- 如图,把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BD折叠,使C点落在C′处,BC′交AD 于E,已知AB = 3,BC = 4,求AE的长。
2. 解析。
- 因为四边形ABCD是矩形,所以AD = BC = 4,AB = CD = 3,∠A = ∠C = 90°。
- 由折叠可知,∠C′BD=∠CBD。
- 因为AD∥BC,所以∠ADB = ∠CBD,所以∠C′BD = ∠ADB,所以BE = DE。
- 在Rt△ABE中,根据勾股定理AB^2+AE^2=BE^2,即3^2+x^2=(4 - x)^2。
- 展开得9+x^2=16 - 8x+x^2,移项可得8x = 16 - 9 = 7,解得x=(7)/(8),所以AE的长为(7)/(8)。
三、折叠问题例题3。
1. 题目。
- 有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 = 6cm,BC = 8cm,将△ABC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折痕为DE,求CD的长。
(完整版)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一、矩形中的折叠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其中BC ,BD 为折痕,折叠后BG 和BH 在同一条直线上,∠CBD= 度.2.如图所示,一张矩形纸片沿BC 折叠,顶点A 落在点A ′处,再过点A ′折叠使折痕DE ∥BC ,若AB=4,AC=3,则△ADE 的面积是 .3.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AB=4,AD=3,折叠纸片使AD 边与对角线BD 重合,得折痕DG ,求AG 的长.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相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再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4.把矩形纸片ABCD 沿BE 折叠,使得BA 边与BC 重合,然后再沿着BF 折叠,使得折痕BE 也与BC 边重合,展开后如图所示,则∠DFB 等于( )注意折叠前后角的对应关系5.如图,沿矩形ABCD 的对角线BD 折叠,点C 落在点E 的位置,已知BC=8cm ,AB=6cm ,求折叠后重合部分的面积.重合部分是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321FEDCBAGA'C A B D6.将一张矩形纸条ABCD 按如图所示折叠,若折叠角∠FEC=64°,则∠1= 度;△EFG 的形状 三角形.对折前后图形的位置变化,但形状、大小不变,注意一般情况下要画出对折前后的图形,便于寻找对折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注意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GEF7.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 按如下的顺序进行折叠:对折,展平,得折痕EF (如图①);延CG 折叠,使点B 落在EF 上的点B ′处,(如图②);展平,得折痕GC (如图③);沿GH 折叠,使点C 落在DH 上的点C ′处,(如图④);沿GC ′折叠(如图⑤);展平,得折痕GC ′,GH (如图 ⑥).(1)求图 ②中∠BCB ′的大小;(2)图⑥中的△GCC ′是正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理清在每一个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8.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 的边长为8,将其沿EF 折叠,则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折叠前后对应边相等9.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 沿着折痕EF 折叠,使点B 落在边AD 的中点G 处,求四边形BCFE 的面积注意折叠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与对应角相等 10.如图,将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ABCD 折叠,使点B 落在边AD 上 不与A 、D 重合.MN 为折痕,折叠后B ’C ’与DN 交于P .(1)连接BB ’,那么BB ’与MN 的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2)设BM =y ,AB ’=x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3)猜想当B 点落在什么位置上时,折叠起来的梯形MNC ’B ’面积最小?并验证你的猜想.54132G D‘F C‘DB CA E二、纸片中的折叠11.如图,有一条直的宽纸带,按图折叠,则∠α的度数等于( )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及对称的性质,折叠的角与其对应角相等,和平角为180度的性质,注意△EAB 是以折痕AB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12.如图,将一宽为2cm 的纸条,沿BC ,使∠CAB=45°,则后重合部分的面积为在折叠问题中,一般要注意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将图形补充完整,对于矩形(纸片)折叠,折叠后会形成“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即重叠部分是一个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BC13.将宽2cm 的长方形纸条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那么折痕PQ 的长是注意掌握折叠前后图形的对应关系.在矩形(纸片)折叠问题中,会出现“平行线+角平分线”的基本结构图形,即有以折痕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PQ14.如图a 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 折叠成图b ,再沿BF 折叠成图c ,则图c 中的∠CFE 的度数是( )图c 图b图aCDGFEAC GDFEAFDBCAEB Ba 2130°B EF AC D本题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由题意知∠DEF=∠EFB=20°图b ∠GFC=140°,图c 中的∠CFE=∠GFC-∠EFG15.将一张长为70 cm 的长方形纸片ABCD ,沿对称轴EF 折叠成如图的形状,若折叠后,AB 与CD 间的距离为60cm ,则原纸片的宽AB 是( )16.一根30cm 、宽3cm 的长方形纸条,将其按照图示的过程折叠(阴影部分表示纸条的反面),为了美观,希望折叠完成后纸条两端超出点P 的长度相等,则最初折叠时,求MA 的长三、三角形中的折叠17.如图,把Rt △ABC (∠C=90°),使A ,B 两点重合,得到折痕ED ,再沿BE 折叠,C 点恰好与D 点重合,则CE :AE=18.在△ABC 中,已知AB=2a ,∠A=30°,CD 是AB 边的中线,若将△ABC 沿CD 对折起来,折叠后两个小△ACD 与△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恰好等于折叠前△ABC 的面积的14.(1)当中线CD 等于a 时,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 ;GEFD AEF DBC A B C 60cm(2)有如下结论(不在“CD 等于a ”的限制条件下):①AC 边的长可以等于a ;②折叠前的△ABC 的面积可以等于32a 2;③折叠后,以A 、B 为端点的线段AB 与中线CD 平行且相等.其中, 结论正确(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代号都填上,若认为都不正确填“无”).注意“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构图,折叠前后图形之间的对比,找出相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19.在△ABC 中,已知∠A=80°,∠C=30°,现把△CDE 沿DE 进行不同的折叠得△C ′DE ,对折叠后产生的夹角进行探究:(1)如图(1)把△CDE 沿DE 折叠在四边形ADEB 内,则求∠1+∠2的和; (2)如图(2)把△CDE 沿DE 折叠覆盖∠A ,则求∠1+∠2的和;(3)如图(3)把△CDE 沿DE 斜向上折叠,探求∠1、∠2、∠C 的关系.(1)根据折叠前后的图象全等可知,∠1=180°-2∠CDE ,∠2=180°-2∠CED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比可求出答案;(2)连接DG ,将∠ADG+∠AGD 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3)将∠2看作180°-2∠CED ,∠1看作2∠CDE-18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B'C DA B 231E B'CDB A 21图(1)C'ACBDE12C'ABCDE21GC'A BC DE由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所以在折叠三角形时常常会出现等腰三角形20.观察与发现:将三角形纸片ABC(AB>AC)沿过点A的直线折叠,使得AC落在AB边上,折痕为AD,展开纸片(如图①);在第一次折叠的基础上第二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和点D重合,折痕为EF,展平纸片后得到△AEF(如图②).小明认为△AEF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实践与运用:(1)将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BE(如图③);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BE上的点D’处,折痕为EG(如图④);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α的大小.由于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角的对称轴,所以在三角形中的折叠通常都与角平分线有关。
数学初中折叠问题解题技巧
数学初中折叠问题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中的折叠问题是一种常见的几何问题,涉及到对图形的折叠、展开或转化等操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折叠问题解题技巧:
1. 观察特殊图形法:直接观察题目所给出的目标图形中的特殊面,或者特殊图形连接的位置,然后对比选项,与之不符的直接排除。
2. 相对面不相邻法:空间折叠类题目要结合排除法解题,最常用的排除技巧是相对面不相邻原则。
即一定要抓住某两个相邻面或对立面的图形特征,从而可以利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答案,违背这些特征的,便是错误选项。
3. 初中数学坐标系里折叠的问题:对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折叠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来解决。
一般来说,需要根据折叠前后的形状及坐标变化关系,画出折叠后的图形,然后根据题意找到对应的坐标值。
4. 长方形折叠问题:对于长方形的折叠问题,可以通过对折将长方形变成长方体,然后根据长方体的面积公式及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求解。
另外,也可以利用折叠的性质:折叠后的图形与图形全等,来解决问题。
总结起来,对于折叠问题的解题技巧,需要结合具体的题目来进行理解和应用。
同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折叠问题。
七年级折叠问题知识点
七年级折叠问题知识点折叠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
在数学竞赛和考试中,被认为是一种基本函数,是考察数学运算能力和思维逻辑的基本题型之一。
而在七年级的数学课中,也会接触到一些折叠问题。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折叠问题的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折纸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在折叠问题中,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是常见的变换方式。
因此,掌握这些变换的基本概念及性质是十分重要的。
1.平移变换平移变换指的是保持图形形状不变的情况下,将整个图形沿着某一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得到的新图形。
平移变换的性质是:对于平面上任意两点A和B,其平移后的位置A'和B'可以由向量AB和A'B'相等得到。
2.旋转变换旋转变换指的是保持图形形状不变的情况下,将整个图形绕给定的点(旋转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得到的新图形。
旋转变换的性质是:任何平面上的图形旋转一周后均回到原来的位置。
3.对称变换对称变换指的是保持图形形状不变的情况下,将整个图形绕某条直线对称后得到的新图形。
对称变换的性质是:对称变换前后的图形具有相等的形状和大小。
二、折纸图形的叠合和重合折叠问题中,叠合和重合是两个核心概念。
只有掌握了这些概念,才能更好地解决折叠问题。
1.叠合叠合指的是将两个相同的图形重叠在一起,使它们完全重合的过程。
叠合要求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重合重合指的是将两个不完全相同但有一定相似之处的图形重合在一起,使它们重合的程度最大。
重合要求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需要完全相同。
三、折纸图形的解析与构造折叠问题通常需要进行图形的解析和构造。
下面介绍两个基本的解析和构造方法。
1.解析方法解析方法指的是通过观察图形特征,确定图形各个部分的位置、大小和形状的方法。
解析方法的关键在于观察,要将图形各个部分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仔细观察、分析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后续的折叠中更好地处理图形。
2.构造方法构造方法指的是通过折叠纸张的方式,得到所需的图形的方法。
初中数学折叠问题模型
初中数学折叠问题模型折叠问题一直是初中数学中的热门话题,它既考验了学生的几何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数学折叠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帮助同学们掌握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折叠问题的基本概念折叠问题是指在平面几何中,将一个平面图形沿着某一条线段折叠,使其两部分重合或变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在初中数学阶段,折叠问题主要涉及到几何图形的折叠、计算和分析。
二、初中数学中常见的折叠问题类型1.图形折叠:将一个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沿着某一条线段折叠,求解折叠后的图形面积、周长等。
2.角度计算:在折叠过程中,涉及到角度的计算与证明。
如折叠前后的两个角度相等、互补或互余等。
3.线段长度计算:折叠前后的线段长度关系,如折叠后的线段长度是折叠前的一半、两倍等。
4.几何图形的组合与分解:通过折叠将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组合成一个复杂的图形,或反之,将一个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
三、解决折叠问题的方法与技巧1.熟练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如角度、边长、面积等关系。
2.画图辅助,直观地展示折叠过程,帮助分析问题。
3.运用方程、比例等数学方法求解未知量。
4.熟练运用折叠过程中的不变量,如折叠前后的角度和、周长等。
四、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以一个正方形为例,将其沿对角线折叠,可以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
根据折叠后的三角形,我们可以求解原正方形的边长、面积等参数。
五、总结与建议初中数学折叠问题不仅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
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灵活运用数学方法,以及画图辅助分析。
建议同学们多做练习,积累经验,逐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数学中的折叠问题
折叠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不仅在中考中居于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初一初二年级的期中期末考试中都是经常遇到的题目。
初一年级的折叠问题大多是与平行有关的问题,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有关角的度数问题,初二的折叠问题不仅与平行线有关,还和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性质等相关的问题,初三的折叠问题就显得复杂得多,因为与初中阶段所学的各个知识点都有可能相关。
下面就从最简单的初一数学知识有关折叠的问题进行总结。
一.折叠矩形的一个角,求角的度数问题。
例1.在△ABC中,∠A=60°,将△ABC沿DE翻折后,使点A落在BC边上的A/处,如果∠A/EC=70°,那么∠A/DE= .四.折叠平行四边形,求角度的问题
常用的方法有:除了根据折叠性质之外还要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解决问题。
例10。
将平行四边形ABCD沿对角线AC折叠,
使点B落在点B/处,若∠1=∠2=44°,则∠B=
()
A.66°B.104°C.114°D.124°
解析:∵DC∥AB
∴∠1=∠B/AB=44°,
根据折叠可知∠BAC=∠B/AC=∠B/AB的一半=22°
A/
E
D
C B
A
∴∠B=180°-∠2-∠BAC=114°
五.除了折叠之外还有三角板与矩形纸片的放置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也是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板特殊角的问题来解决。
例11.将一直角三角板与两边平行的纸条如图所示放置,下列结论:(1)∠3=∠2;(2)∠3=∠4;(3)∠2+∠4=90°;(4)∠5-∠2=90°,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
B.2
C.3
D.4
变式:如上图,若∠5=150°,则∠2=()
例12.(2016安阳期末)如图a,ABCD是长方形纸带,∠DEF=26°,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再沿BF折叠成图c,则图c中的∠CFE的度数是_________°(2)若∠DEF=α,把图3中∠CFE用α表示.
(3)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再继续折叠下去,直到不能折叠为止,那么先后一共折叠的次数是_____________.
解析:(1)图a,因为AD∥BC,∠DEF=26°,所以∠DEF=∠BFE=26°,
图b ∠AEG=180°-26°×2=128°=∠EGF=∠GFD
图c ∠CFE=∠GFD-∠BFE=128°-26°=102°
(2)图a,因为AD∥BC,∠DEF=α,所以∠DEF=∠BFE=α,
图b ∠AEG=180°-α×2=180°-2α=∠EGF=∠GFD
图c ∠CFE=∠GFD-∠BFE=180°-2α-α=180°-3α
(初二)如图,将长方形ABCD沿着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点E.
(1)试判断△BD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AB=4,AD=8,求△BDE的面积.
解析:(1)△BDE是等腰三角形.
由折叠可知,∠CBD=∠EBD,
∵AD∥BC,
∴∠CBD=∠EDB,
∴∠EBD=∠EDB,
∴BE=DE,
即△BDE是等腰三角形;
(2)设DE=x,则BE=x,AE=8-x,
在Rt△ABE中,由勾股定理得:AB2+AE2=BE2即42+(8-x)2=x2,
解得:x=5,
所以S△BDE=
1
2
DE×AB=
1
2
×5×4=10.
2.如图,将平行四边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AC折叠,点D落在点E处,AE 恰好过BC边中点,若AB=3,BC=6,则∠B的大小为()
A.30°B.45°C.60°D.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