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人教版 (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章节(课题)名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时2—1总课时三维目标知识技能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掌握文中生词,提炼文章的观点。
过程方法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初步感知本文中作者对于反动论调的批判精神学生特征分析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结合背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炼文章观点教学难点理解驳论文的要点——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做为突破口的论证构思。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一点评作业,导入:奥运会的喜人成绩,神七飞船的升空,十八大的召开。
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导入本节,引导明确题目中的“自信力”的含义,展示资料,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明确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要求,阅读明确本文的题目的含义、写作背景及文体、出处。
明确要求,自主朗读课文,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整体感知能力,学习抓住文二布置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段中的中心句、文中的过渡句或过渡段;个别指导学生的阅读与圈点。
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问题探究:1作者反驳了某些人的什么错误观点?反驳的理由各是什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互相交流,找出反驳错误观点所用的段落1-5段,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概括要点: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理由:1信“地”信“物”信“国联”——“他信力”;2求神拜佛——“自欺力”组织学生点评有着这些思想对于国家命运的影响。
问题探究之3 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证明的?组织学生阅读课文6—8自然段,点拨6段的作用(过渡),点评发言,引导概括,板书关键词--一般事实论据:过去和现在的事实4.中国的脊梁。
组织学生结合文中的论述,举例,事例点拨:南宋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康梁新政变法图强;四引导阅读最后一段,组织学生归纳课文的结构。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 教材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议论文。
课文主要通过作者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民族,树立自信心。
课文内容深入浅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具体事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独立思考问题。
但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自身和民族缺乏自信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民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民族,树立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突破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3.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案准备:教师提前准备教案,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
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中国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出课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课文内容,并在课文旁边做好批注。
阅读完毕后,教师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观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辩论。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3篇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一1.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3.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4.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学过他的小说,看他用无数生动的形象表达他在时代里的“呐喊”与“彷徨”;学过他的散文,与他一同在失落中“朝花夕拾”,安静地回忆过往。
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看他是如何作为民族斗士,将手中的笔,变成抨击敌人的枪。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驳论,理清思路1.初读课文,找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观点的。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盲目骄傲,夜郎自大;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今不如昔,祈求鬼神。
即由自夸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的态度变化。
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这是论敌的论点。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因为作者认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以对方的论据推出不同答案,有效地驳掉了对方的论点。
作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过去和现在的事实都可为证。
3.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要梳理本文论证结构。
明确: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1)论据:以前信地、信物、信国联,转而现在的信神;(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优秀8篇)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给文章和阅读提示中不熟悉和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
3.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
设题意图: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巩固已有的议论文知识,为更好地学习课文作准备。
3.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
(见多媒体课件)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
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
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1.词语解释。
(见多媒体课件)2.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4)议论文有哪几类?(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
语文:九年级上册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人教版
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材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议论文。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议论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敌方的论调,在以大量事例对敌方错误的论调进行无情的鞭挞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进而进行了论证,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语文熏陶的极好文本。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文是一篇极具现实意义的驳论文,它聚焦当时的热点问题,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这一篇驳论文,文章的思想深邃,语言简练。
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法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对文中的重要语句,关键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提倡各抒己见,使学生在多种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在三个维度上得到提高。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独立思维的方式,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他(她)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大大提高了。
学生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和口头表达能力已形成。
基于此,在教学中采用诵读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
我们的学生对“自信”二字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限于感性,未能深入,不能升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只充当导演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虽然已经阅读过《不求甚解》,但学生对驳论文的了解还是比较生疏,尤其对“驳论证”的方法更是迷惑,因此,教学的重点应该确定在“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上。
另外,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是在1934年,与现在毕竟有70年的时空距离,所以,难点应该定位在文本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文本的内涵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理解学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理解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地质疑、探究。
让学生多读多思多领悟,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把握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质疑思考、品读研习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引导学生思考。
师:请大家说说21世纪初中国的几大盛事。
(申奥成功,加入WTO,神州五号载人成功进入太空…)这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每个中国人的爱国之情无不溢于言表------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但同时,新的事情亦在不断发生:先是中国彩电在欧洲市场被征以高额反倾销税,国人不诉而退。
中国彩电就这样被挤出欧洲市场;后来,温州打火机在欧洲遭受了同样的待遇,但他们不甘被挤,在诉讼过程中取得胜利,使得温州打火机在欧洲市场占了一席之地。
同学们你们对这一系列的事件有什么感想呢?请谈谈你们的观点。
(生谈,若提到自信,师可引下)今天的国民谁也知道要自信,然而,七十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中国人有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他们会预言我们的今天吗?当时,有一位思想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走进他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
二、解题,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请同学们就收集的作者的杂文作品的资料进行交流。
2、回忆写本文的历史状况。
3、在走进作品之前,我们先看看文章的题目,它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归纳:题目告诉了我们要谈的对象------“中国人”,要谈的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
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三篇
【导语】多有“不耻最后”的⼈的民族,⽆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下⼦就“⼟崩⽡解”的,我每年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跑⾄终点不⽌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编整理了九年级上册语⽂《中国⼈失掉⾃信⼒了吗》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学习写驳论⽂的⽅法。
教学重点: 1.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 领悟⽂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法: 2.⾃主学习法。
⾃⼰发现问题⾃⼰解答或同学帮忙解答,不懂才由⽼师解答。
4. 多元探究法。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某⼏个问题变换⾓度思考,拓展思维。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导语设计: 有⼀场战争使我们刻⾻铭⼼,有⼀场有关民族精神⼤讨论在激烈地展开,中国⼈是失掉⾃信⼒还是没有失掉⾃信⼒,当时,有⼀位思想的巨⼈、顽强的战⼠,以犀利的⽬光洞悉着这⼀切,⼀次次振臂呐喊、⼀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中国⼈失掉⾃信⼒了吗》⼀⽂(板书课题),来感受⼀下在民族危急存亡之时的民族精神。
(解说:从⾝边事说起,亲切。
⽽且鲁迅的关于中国⼈⾃信⼒的建设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 ⼆、解题 本⽂是⼀篇驳论⽂。
这种⽂体⼀般是先指出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针锋相对地提出⾃⼰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义上来看,这⼜是⼀篇杂⽂,杂⽂短⼩精悍、写法灵活。
鲁迅的杂⽂有“投枪”“⼔⾸”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风格之⼀斑。
本⽂写于“九⼀⼋”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事变⼜在许多中国⼈⼼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时甚嚣尘上,然⽽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当⾃信⾃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初三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三篇
初三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三篇篇一知识方面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2.体会语言的感*彩3.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能力方面1.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2.难点: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3.疑点: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4.解决办法可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教案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1)解释下列词语: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
而国民党政府*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人教初中语文九上《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word教案 (5)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1.体会、探究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2.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泼辣、犀利语言特点。
3.领会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1.揣摩语句,理解深层含意。
2.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鲁迅先生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是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兴盛、腾飞的坚强战士。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
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
二、预习查评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学生说出自己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材料。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雪》,选自《野草》;《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风筝》,选自《野草》;《故乡》,选自《呐喊》。
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3、时代背景4、字词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诓骗:哄骗。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5、驳论文知识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26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26篇)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26篇)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
3.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2.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
突破方法:通过拟列提纲,理解文中“中国人”的所指范畴,继而深入探究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过程;通过“潜心涵泳,细品深味”这一环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
难点1.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2.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阅读、自主质疑、拓展阅读,深入体会本文的语言魅力;通过语文活动“鲜花敬献民族魂”,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评价鲁迅名言或学过的鲁迅作品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氛围,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
2.巧设问题,对话讨论。
通过问题设计巧妙引导学生对话,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理清思路,研讨本文的论证特色,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语文活动。
根据所学内容,设计“鲜花敬献民族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锻炼学生用事实表达,避免空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毛泽东曾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教案)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
过程与方法1.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2.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3.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重点1.揣摩语句,理解深层含意。
2.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难点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评价鲁迅名言或学过的鲁迅作品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氛围,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
2.巧设问题,对话讨论。
通过问题设计巧妙引导学生对话,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理清思路,研讨本文的论证特色,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语文活动。
根据所学内容,设计“鲜花敬献民族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锻炼学生用事实表达,避免空谈。
1.鲁迅的照片。
2.《且介亭杂文》的封面。
2课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这是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一篇精彩杂文。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有《而已集》。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课设计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教师黑发不知好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寄语知识目标:认识驳论文的特色,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教课能力目标: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目标感情目标:领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民族民想法识,加强民族自信心,骄傲感 .教课辩驳论证的方法 ( 间接辩驳 )要点教课文章所表现的鲁迅泾渭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悟 .难点教课自主.合作. 研究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驳论文简介谈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必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说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必定的事件或问题发布谈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判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判对方的论点. 二是驳论据 . 三是驳论证 .2.简介“九 ?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帝国主义忽然向沈阳攻击,蒋介石命令不准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据了我东北三省. 而公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纳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 “单会去恳求国联”,“国联”即“国际结盟” 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分割世界和调理互相矛盾,于1920 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 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 “九 ?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述,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纳了包庇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检查团到我国东北检查后,在发布的《国联检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 ?一八”事变并不是“合法之自卫手段”,但竟然认可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别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纳任何制裁的措施 . 蒋介石向国联恳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恳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诚的奴才相 . 恳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公民党官僚和“社会绅士”,以祷告“拯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拜鬼求神,怀古伤今 . ”所以,在当时有些人便分布抗衡日前程的消极论调,斥责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状况鲁迅于 1934 年 9 月 25 日,正是“九 ?一八”事变三周年以后,为批判这类错误论调,激励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3.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 . 革命家 .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呼喊》《徘徊》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招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一. 自主学习1.注音搽()玄虚()觉悟()迷惑()脊梁()诓骗()2.解说以下词语:玄虚:迷惑: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二. 合作学习:3.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露了对方什么错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4.作者既然以为对方的看法是错误的,为何还要一再认可对方说的都是“事实”?5.阅读文章 3—5 段,思虑:写驳论,要擅长找寻批判的“打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错误的单薄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 联系全文,想想,为何本文以辩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可以证明论点为“打破口”?6.推断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 能否互换地点?为何?7.推断以下加粗字的表达成效:⋯⋯不一面是在被伤害,被抹,⋯⋯那直就是蔑 .【精精】理解下文,完成.我从古以来,就有埋苦干的人,有拼死硬干的人,有民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是等于帝王将相作家的所 " 正史 " ,也常常掩不住他的绚烂,就是中国的脊梁 .一的人,就是在也何少呢 ?他有确信,不自欺; 他有前仆后的斗,不一面在被伤害,被抹,消于黑暗中,不可以大家所知道了 . 中国人 (a) 失去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 . 可,若是加于全体,那直是蔑 . 要中国人 (b) ,必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8.“正史”是加了引号的,个引号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一的人,就是在也何少呢 ?(1)一指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就是在也何少呢 ?”改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在“ 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比,“脊梁”是 _______________意思 . “状元宰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文中划的 ab 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 ?分明指出 :a: 中国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国人 ___________________12. 在几段文字里,作者通列事所确定的正面点是"______". 所批的看法是 _____.13.指出敌论错误的根源在于A. 捏造事实B. 以偏概全C. 不明实情D. 以小见大14.作者所写的, " 这一类人们 " 的总的特色是 _________,作者用一个比喻句会合夸赞他们的业绩和品行,这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鲁迅的语言饱蘸感情 . 请选择合适的解析项说明以下加线词分别表达出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 .A. 讽刺B. 歌颂C. 骄傲D. 生气(1)我们从古以来┅┅ ( ) (2)所谓"正史"()(3)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 ( ) (4)那几乎是诽谤( )【主题阅读】16. 朗读并领会鲁迅的自嘲诗,谈谈自己读后的感觉.自嘲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首诗是鲁迅 1932 年 10 月 12 日“午后为柳亚子书” . 鲁迅写此诗时正中间华民族内忧外祸日趋严重之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东三省,“日薄榆关哪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又于 1932 年攻击上海,发动“一二 . 八”事变,公民党对日不抵抗,却连年发动内战,对中国共产党革命依据地进行残忍围歼,人民生活在风口浪尖之中,正是“长天列战云,花树已萧森”之忧,在这白色恐惧笼罩全国,鲁迅时辰都有遇害的危险状况下,鲁迅出于爱祖国 . 爱人民的挚情,面对仇家的伤害,不畏强暴,沉着对付,不骄不躁,写下了此首自嘲诗,会合地反响了作者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此后已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毅力,泾渭分明的阶级感情,是鲁迅旧诗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首 .【拓展提高】17.你知道哪些关于“自信”的名言,写在下边 .18.你知道哪些因自信走向成功的名人故事?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教课反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是如何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和论点来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2、领会文章尖锐嘲讽、中肯坚决的语言特点。
3、明白得文章的主旨,共鸣于作者融入文章的情感。
学习重点:作者反对的进程学习难点:语言特点的赏析学习时数:2学时学习进程:第一学时一、导入: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入侵我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而国民党军队却依照蒋介石的“绝对不准抗击”命令进行了撤退。
于是,在短短三个月的时刻里,东北三省就全数沦陷了。
1934年,国民党政府又在蒋介石的指使下,又进行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行为。
更为可气的是:他们为了开脱自己的责任,竟将自己的各类卑劣行径推至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并公布散布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
鲁迅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力,在“九·一八”三周年之际,即1934年的9月25日写下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二、这是一篇驳论文。
先自由读文章,初步感知一下文章内容,以后试探完成:1、本文的反面论点(谬论)是什么?作者在本文中有无提出自己的正面观点?若是有,是什么?2、通过对文章思路的整理,列出文章的阅读提纲。
(学生读文;指名展现交流;师生纠错)三、引导学生解读文章(问题逐题抛出,慢慢深切。
)1、对方的谬论来自于哪些论据?论据中的那些“总自夸”、“只希望”和“一味求神拜佛”的“咱们”究竟是些什么人?(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人”)2、“有人”也确实是那些悲观论者仅依照这些人的表现就得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这一观点,这犯了什么错误?(以偏概全——若是学生无法归纳出,教师可举例引导并指出:如此的论点是不靠得住的、是谬论。
)3、作者在揭露出批驳的谬论后,接下来便对此谬论进行了批驳。
3、4、5节先进行了直接的批驳:(1)作者直接批驳时,是通过哪一种途径来进行的?(驳论证,指出对方的论据与论证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
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3、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导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走进作者: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
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
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
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
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
三、检测预习: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词的含义;搽.()玄.虚()省.悟()自欺欺人渺.茫()脊.梁()诓.骗()怀古伤今2、填空。
①议论有两种方式,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
前者是________,后者是________。
②驳论文章围绕批判对方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论点,常采用三种方法,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作者所批驳的敌论点是___ _____。
作者所采取的批驳方法是 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强调自主学习,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与当今世界环境和国人的处境去思考与领悟,主动地去质疑、探究。
让学生多读、多思、多领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深刻地领悟鲁迅先生的语言魅力,感受中国人民所经历的曲折坎坷,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分析和研究的热情,联系生活实际,加强修养,陶冶情操,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预习要求:
1.查找搜集有关鲁迅及时代背景和驳论文的有关资料,准备课堂交流。
2.整理有关今天中国巨大发展的各种信息,课堂展示交流并作出评价。
3.阅读鲁迅先生的《这个和那个》中的一段文字,并且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民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
我每年运动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到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简介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学生讲解驳论文的一般知识。
3.学生介绍时代背景——九?一八事件的相关情况。
二、导入新课,激发热情、兴趣
教师承上有感而发:中华民族面临日本军国主义长驱直入,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伟大的爱国者鲁迅先生痛斥、分析和批判悲观失望的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力和战斗力。
他认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不是帝王将相、状元宰相,而是被压迫的人民,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值得我们学习。
三、理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谈自己初步获取信息的方法。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相互适当解答。
学生的问题归结:
1.本文揭示对方什么谬误的论点,有那些论据?
明确: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论据:(1)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2)不久:只希望“国联”。
(3)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明确: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3.作者提出的正面观点是什么?
明确: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4.作者提出的观点有何依据?
明确:从古至今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5.作者得出结论是什么?
明确: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四、学生质疑探究
1.文中的中国人分别指那些人?
明确:(1)指国民党发动统治者及御用文人。
(2)指所有的中国人。
(3)指中国的“脊梁”。
2.鲁迅所批驳和赞扬的是那一类型的人?
批驳:国民党发动统治者及御用文人悲观失望,妥协投降。
赞扬:中国的“脊梁”,广大人民奋不顾身,坚强不屈。
3.作者是怎样批驳的?
明确:驳论证,以偏概全,论证过程不成立,从而推理出论点是错误的。
4.作者在批驳时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欲扬先抑、欲擒故纵、极强的讽刺,像“匕首”、像“投枪”。
5.中国的“脊梁”指什么?有何涵义?
明确:埋头苦干的人:广大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有益贡献的知识分子。
拼命硬干的人: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人士,民族英雄。
为民请命的人: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6.结合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及自己整理的有关今天中国的巨大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的各种信息,谈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和犀利的笔触的看法。
五、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预习中布置的《这个和那个》片断,根据本文所学,区别其异同。
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
六、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悟自结,可以从内容、主题、精神等方面进行,培养高度的概括能力。
一课一得。
七、作业:
请写一片断作文,介绍今天的“中国脊梁”,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有哪些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