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第一篇:七律长征教学实录《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实录】一、导入,引出诗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长征)师:你们了解长征吗?生:长征的路程非常的远,而且是很艰难的。

生: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

(板书: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来,一起齐读诗题。

生:《七律•长征》。

师:(出示:课文)毛泽东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天,他便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进行激情朗诵。

请听——(音乐起)朗诵。

师:想读读这首诗吗?二、初读,读顺诗文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诗。

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来,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同桌互读)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啊!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生: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师:读得真准。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前言《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老师所作,在法律严密的律诗体裁中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阔和伟大。

该诗既有韵律美,又有象征意义。

在教学中,通过对诗歌语言、体裁结构、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加深对长征的认识和感悟。

下面是针对该诗教学的实录,供参考。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律诗体裁的基本原则和特点•能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意义和象征意义•能够掌握诗歌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课堂以“我们研究一部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国古代诗词”为话题,引入长征的话题。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历史中关于长征的内容,激发学生对长征的浓厚兴趣。

第二步:阅读诗歌教师逐句朗读整首《七律长征》。

要求学生跟读,模仿老师的朗读语音和语调。

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

第三步:分析诗歌1.阐释律诗体裁,揭示《七律长征》的特点和规律。

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押韵、平仄和字数固定的诗歌形式。

教师可询问学生律诗有哪些特点和规律,通过对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让学生了解《七律长征》的押韵和平仄等规律。

2.深度解读“赤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插霸主鞭。

”这两句话的意味。

这两句话是《七律长征》中最为蕴含战争的部分,也是很多人最为熟悉的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多次地朗读和解读,尝试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描述的人物形象、象征意义和历史事件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四步:历史背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主动搜索,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遵义会议的背景,红军西路军战士胡老爷子的故事,以及长征路程中的其他历史事件。

小结通过对《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历史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辛、革命先辈们的勇气和坚定。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以及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实录《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实录一进教室,就感觉气氛不太一样。

学生们眼睛亮晶晶的,都透着股兴奋劲儿,我心里也暗暗高兴。

这堂课要讲《七律·长征》,这么伟大的诗篇,可得讲出彩儿来。

我先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七律·长征”四个大字,然后转身问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毛泽东!”那声音响亮得就像一群小喇叭在教室里同时吹响。

这就对了,毛泽东的诗那可是充满了豪情壮志啊,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我开始读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的时候故意加重了“不怕”和“只等闲”这几个字的语气。

读完我就问:“同学们,你们从这两句能感受到什么?”有个小机灵鬼马上举手说:“老师,我觉得红军特别勇敢,根本不把长征途中的困难当回事儿,就像超级英雄面对敌人一样。

”我笑着点头,这比喻还挺形象呢。

接着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我在黑板上简单画了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形状,然后说:“这么高大险峻的山,在红军眼里就像细小的波浪和滚动的泥丸,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啊!同学们,要是你们在爬山的时候,遇到一个小土坡就累得气喘吁吁,红军面对大山却如此轻松,这差距大不大?”同学们都不好意思地笑了,有个同学说:“老师,红军真是太厉害了,像巨人一样。

”我心想,这孩子理解得真不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读到这儿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了金沙江和大渡河的故事。

同学们一个个听得眼睛都不眨,就像小猫咪看到了新奇的小老鼠。

我问:“你们说,这一‘暖’一‘寒’,到底是啥意思呢?”有个同学挠挠头说:“老师,我觉得‘暖’是因为红军打了胜仗,心里高兴,‘寒’是因为大渡河的铁索桥很危险,红军过桥的时候肯定特别紧张。

”我一拍手说:“太对了,你这理解很到位啊。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开心的事就感觉心里暖烘烘的,遇到危险就会后背发凉一样。

”讲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最新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汇总

最新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汇总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1935年10月。

此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所作。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1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

这段历史就是——长征。

(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评析】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

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

(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评析】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一、课前课前,老师先让大家欣赏一段歌曲,看看你能想到些什么?师:你都想到了什么?生1:长征师:你想到了长征,很好,注意把话说完整生2:我想到了长征的艰辛。

生3:我想到了长征的路很远。

生4:我想到了长征的路走得艰难,但不把它们当回事。

师:看来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长征。

那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长征,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好,开始上课!上课!二、导入新课,交流资料,指导正音,感知大意。

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了长征的资料,把你交流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一下吧!生1:生读材料师:这是长征的原因生2:简介生3:《金色的鱼钩》故事生4:翻越第一座雪山——夹金山的故事师:看来,同学们找的资料真多。

老师也找了一点资料,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好不好?生:好师:(出示图片,简介长征。

)毛泽东在长征胜利之后,心情格外激动,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学习这首《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自评:这里没有对七律这种诗体的简介。

也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背诵前让学生自己发现律体诗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提示:自己读自己的)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

下面请大家们把这首诗读给同位听,不认识地教教他。

生:合作读。

师:读得真认真!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小老师合格吗?这些词语你会读吗?指一生读:逶迤磅礴岷山五岭只等闲腾细浪师:这错误吗?生1:磅礴读成Bang 师:自己改过来出错的学生自己读。

生2:五岭师:两个三声字连在一起怎么读?出错的学生自己改过来。

生3:腾细浪rang 应该是Lang指出错的孩子再读这个词。

再找一人读这些词。

师:我们把这些词放回诗中,你还认识吗?指一生读。

师:你读得真棒!谁能像她一样读得正确流利?再加一个小要求,要注意停顿。

指生读。

师:读得不错。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词是不懂的?生:读诗。

师:谁能把你的点滴的体会来跟同学交流一下。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前言《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写了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和不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艺作品之一。

本文将介绍在教学《七律长征》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将会掌握以下技能:•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知识•熟悉《七律长征》的诗歌技巧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七律长征》所表达的主题和人文精神教学步骤1.了解《七律长征》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包括诗歌的意义和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诵读这首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句式、段落和韵律。

2.分析《七律长征》的诗歌技巧和修辞手法在掌握了诗歌的基本意义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七律长征》的诗歌技巧和修辞手法。

例如,掌握《七律长征》的结构、韵律和节奏等要素,以及了解在诗中出现的比喻、隐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对于学习诗歌有很大的帮助。

3.理解《七律长征》所表达的主题和人文精神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理解《七律长征》所表达的主题和人文精神。

通过探究诗歌中所展现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分析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掌握《七律长征》所传递的主旨和思想。

教学效果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在掌握《七律长征》的背景知识、诗歌技巧和修辞手法,以及了解主题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学生也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同时,对于诗歌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总结以上是《七律长征》教学实录,透过对该诗歌的学习与分析,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于文学修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艺审美能力,增加其人文素养和国家历史文化认同感。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引言《七律长征》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长征题材的七律诗。

该诗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和英勇,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

本篇实录将介绍使用《七律长征》进行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一、教学背景分析《七律长征》是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之一,学生对长征历史和相关的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对《七律长征》的教学,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理解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知识和创作背景;2.理解《七律长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幅描述长征场景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回顾长征相关的知识,铺垫《七律长征》的教学。

2. 课文解读首先,请学生阅读《七律长征》诗的全文,并提醒学生注意诗的结构和节奏感。

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3. 背景介绍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即,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寻找革命出路和艰难抵抗敌人而进行的长距离跋涉。

4. 诗歌分析让学生分组展示他们对《七律长征》的分析和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有哪些?对表达的效果起到了什么作用?•作者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展现了长征途中的艰辛和顽强?•诗中的主题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诗中的主题的?5. 朗诵和欣赏在诗歌分析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七律长征》的朗诵。

让学生学习背诵诗歌,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诵比赛,增加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参与度。

6. 创作小练习给学生布置任务,在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要求学生以《七律长征》为灵感,创作一首诗歌,表达对逆境中顽强拼搏的敬意。

四、教学评价通过参与诗歌分析、朗诵和创作等活动,教师可以评估学生对《七律长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可以进行诗歌分析的答辩和创作作品的评比,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收获。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精选12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精选12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精选12篇)《七律长征》篇1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词、句意思,感受红军英勇、乐观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感受红军英勇、乐观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自制长征路线图。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播放歌曲《长征》,学生认真欣赏。

师:刚才播放的是什么歌曲?生:《长征》。

师:对,是《长征》。

长征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影响中国革命前程的关键环节,是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一段历史。

长征途中,发生过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以前,同学们在语文课本中也读过一些,谁能说说?生1:《飞夺泸定桥》《倔强的小红军》。

生2:《金色的鱼钩》。

生3:《丰碑》。

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长征胜利结束后,毛泽东主席写下了一首七律诗——《长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七律诗,大家有信心学好吗?生:有!师:老师也同样有信心!(二)、资料展示师:前几天,老师叫同学们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请拿出来,向大家展示,并说说是从哪里收集到的。

生1:我简要地介绍《巧渡金沙江》这个故事,红军……我是从《重点难点》上找到的。

师:你能善于利用工具书,真好!生2:我从五年级的书上查到红军长征的简介,在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生3:我从初中的《历史》书上了解到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并克服了许许多多困难: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

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十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师:你的资料让我们了解到,红军在长征途中爬过了许许多多座山,渡过了许许多多条河,走过了许许多多个省市,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谢谢你!谁能说说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了哪几个省?生4:我能!我从《社会》书上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用了两年时间,长驱二万五千里,经过了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和陕西十一个省。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精选(最新)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精选(最新)

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

这段历史就是——长征。

(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评析】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

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

(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评析】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三、聚焦总领句,整体感知“难”师: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哪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呢?(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可以用诗中的一个什么字来形容?生:难。

部编本七律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1)

部编本七律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1)

部编本七律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1)《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的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长征。

长征是中国共产地为纸谱写的一首铁流滚滚的壮丽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并齐读课题。

介绍诗的题目:(指着七律)这是一首七律诗也叫七言律诗,每行7个字,共8行,每两行为一句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以偶句句末押韵。

长征是它的题目,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呢?师:(展示长征路线图)这是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百姓党反动派的围歼北上抗日,保存本人的气力,他们从江西瑞金动身,一路跋山渡水(指图)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路程约二万五千里。

(引入作者)一代伟人仅用8行56个字便形象地概括了这史无前例、震惊寰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并再读课题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位伟人一起走进长征。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2.检查词语:我们读诗的时候那些词语是我们要留意的?(老师展示这些词语:等闲五岭逶迤磅礴泥丸岷山)3.检查读诗4.师做范读:看同学们读得这么纵情,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学生鼓掌)5.齐读诗句:俗语说,三分诗七分读,请把书端好,我们一起来读。

3、细读感悟,理解首联诗句1.同学们,读通诗句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

七律长征 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  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一、读长征,领袖的气势1.出示图片。

交流毛泽东吗资料。

读。

2.出示课题。

3.了解七律4.区分七言律诗和绝句。

由八句组成,每句的字数一样,中间四句两两对仗。

这种诗就叫“律诗”。

5.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每个字,读通每一句。

(生自由读诗)6.指名读。

理解“逶迤”。

(两个“走之底”。

走啊走,走啊走。

(板画长长的波浪线,以示曲折绵延)7.你看,(呈现“逶迤山形图”)“逶迤”就是这样拐来拐去,曲曲折折,向远方绵延。

这里说的是什么“逶迤”?指导朗读“逶迤”8.出示“磅礴”(山很雄伟,很高大。

)是啊,这两个字不仅都是石字旁,笔画还特别多,磅字15 笔礴字21 笔。

这么多笔画堆在一起,就像两座巨大无比的石头山一样。

(呈现“磅礴山势图”)我们一起读这个词。

(生齐读,声音雄壮)9.(出示“岷”)理解读音和字义。

10.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既然是“不怕”,既然是领袖毛泽东所写,该怎么念这首诗?试着读一读。

(指着品一首诗,读一个人板书“声音”)声音传递意义!自由读,齐读。

二、读长征——诗人的文章1.了解长征。

(生读“资料袋”)天啊。

同学们,此刻,你们认为这长征的“长”指什么?(时间长。

路程长。

)4.是的,这两个是显而易见的“长”。

然而,你们可知道,有人统计过,在这13 个月零两天、长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红军一共遭遇战斗400 场以上,平均每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

在漫漫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平均每200 米至少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

这是怎样的“长”啊!(斗争的长。

)师:是啊,300 多天的行程,天天都在赶路,天天还得与敌人周旋、战斗。

路程长,时间长,斗争长……要写长征,可写的东西实在很多,然而,诗人毛泽东只用了多少字?生:56 个字。

学习第一句。

1.56 个字。

诗人毛泽东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概括)哪里有概括?(生读第一句)2.孩子,你很会读书!这句诗里有个词语尤其概括写了长征的难,那便是———生:万水千山。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及反思(精选4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及反思(精选4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及反思(精选4篇)《七律长征》及反思篇1这首诗我一共用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给学生讲长征的背景、路线以及途中经过的一些战争,着重讲的是《飞夺泸定桥》,这对第二课时理解“大渡桥横铁锁寒”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在讲这个背景的时候心中不免要感叹一番了,因为当我问到“你们对长征了解多少”的时候,学生一个个目瞪口呆的看着我,接着就有人问我“老师,长征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一出来,我还真有点反应不过来,五年级的学生居然没听说过长征,当时,我只能无语,然后跟他们说听老师讲吧(本来在备课的时候,我的计划是花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可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只好改变计划,讲着讲着就讲了一节课)。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师:上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了长征的一些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首跟长征有关的诗《七律长征》。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己仔细读诗,多读几遍,遇到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二、走进长征,领悟大意生读诗师:读完诗后,你们觉得哪里比较难懂?(有些比较难读、难写的生字第一节课已经讲完了)生1:“腾细浪”是什么意思?生2:逶迤是什么意思?生3:磅礴是什么意思?生4:走泥丸是什么意思?师:同门提的问题很多,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老师认为比较难的字的意思。

“远征”就是长征,“逶迤”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三军”就是全军。

老师认为比较难的你们都会了,那你们提的问题都是比较简单的,再仔细读诗,看看你们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不懂得可以请教同桌,如果同桌也不会,那等一下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很认真、仔细的读诗。

师:读完诗,你们有没有对诗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了?(学生没明白我的意思,都不做声,我只好换个方式问。

)那你们刚刚不理解的现在有没有一点理解了?(有学生说有,有学生说没有)那我们等一下一起来解决。

现在老师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首诗是围绕诗中哪一个来写的?生1:远征。

生2:乌蒙磅礴。

生3:万水千山。

师:到底是哪一个呢?(我说同意生1的请举手,有七八个人;同意生2 的请举手,有十来个人;同意生3的请举手,将近20个人举手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学习目标:1、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的基础上,读出红军在毛泽东和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读出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文。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含义,说出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重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红军在毛泽东和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读出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学习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这首诗,并了解全诗的大意,要想把一首诗读懂、读透,仅仅明白诗意行吗?(生:不行!)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继续走进长征,感受是中所蕴含的感情。

二、朗诵全诗,整体感知:(课件出示全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呢?生读。

师:读后自我感觉怎么样?生:不是太好。

师:没关系,老师觉得你已经很用心读了。

这节课只要你用心去读,用心去悟,相信你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

2.默读全诗,边读边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呢?(第一句)谁再来读读第一句诗?再观察、再思考:全诗又是围绕这句诗中的哪个词来写的呢?生:万水千山。

师:“万水千山”你怎么理解?(师板书:万水千山)生:数不尽的江水,数不尽的山。

师:从“远征”和“万水千山”你体会到了什么?(路途遥远,困难重重,艰险之多)(师补充:不仅包括自然界的险阻,还包括军事上的激烈战斗和政治上的复杂斗争)师:面对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红军害怕了吗?(生:不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的笔下,它是宣言书。

这段历史就是——长征。

(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研究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研究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老师:古人说:“不认识一句话,就看不懂。

”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发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

这首诗的首句是223节奏,骈句和尾句是223节奏,颈句是2221节奏。

(课件展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从有目的的自由阅读到合作阅读,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流利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促情的目的。

三、聚焦总领句,整体感知“难”师: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哪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呢(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老师:这是什么长征?用什么词可以形容呢?生:难。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实录一、背景《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长诗,共计七律,用来描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

这首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被广泛传播和推崇。

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是一首极具影响力的诗歌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课程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七律·长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诗句;•能够欣赏和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内涵。

2. 教学方法本次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和掌握《七律·长征》的诗歌艺术。

3. 教学过程3.1. 课前预习在课前,老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和作者创作思想,细致品味诗歌的意象和诗句。

同时,要求学生准备展示自己的理解,为课堂展开做好铺垫。

3.2. 教师讲解在课堂上,老师首先简要讲述《七律·长征》的背景和作者毛泽东的创作思想,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精神内涵。

接着,通过多种形式的讲解和比较,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诗句,帮助学生认识到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魅力。

3.3. 学生讨论在教师讲解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探讨《七律·长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和思考。

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有共情,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3.4. 合作学习在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解析和欣赏诗歌。

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体会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内涵。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深入学习理解《七律·长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掌握诗歌中的艺术特点和精神内涵。

同时,学生们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增强了文学欣赏的能力和情感体验的能力,提升了文化素养。

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下教学实录:以《七律长征》为例

五年级下教学实录:以《七律长征》为例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五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实录,以《七律长征》为例。

我们的主题为“探究诗歌之美,领略长征之魂”。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2.掌握长征精神和主题,探究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民军队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3.提高学生对于诗歌语言和韵律的感受能力和理解力。

二、教学准备1.幻灯片、视频;2.学生阅读并背诵《七律长征》;3.研究《七律长征》的创作过程和创作环境;4.准备一些中外名人名言配合教学使用;5.安排音乐和表演来增强教学效果。

三、教学活动Step1:教师引导学生审视长征的道路教师介绍长征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例如背景有什么样的创作环境和大背景,介绍时要配合历史花絮图片和纪录片,引发学生的历史意识。

Step2:听课前观看视频选择一段关于长征的纪录片,让学生先观看一下,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了解到大约的背景情况。

Step3:讲解诗歌的结构特征对于《七律长征》的结构进行解释,基础上讲解诗歌创作的具体过程。

Step4:共同创作《七律长征》让学生在班内分组,共同创作一首关于长征主题的七律。

Step5:通过音乐感受长征精神引导学生聆听长征时期的红歌,并带领全班学生跟着歌曲的节奏做体操、哼唱。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互相交换了解自己的构思、意见和看法。

可以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些题目,这些小组之间进行辩论或展示,让没有发言的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并回答这些问题,这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总结通过以上的教学实验,我们让学生了解到《七律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过程,领略了长征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魅力,提高了学生对于诗歌韵律和语言感受的能力,达到了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2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2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2篇Teaching records of the seven temperament L ong March《七律长征》教学实录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七律长征》教学实录2、篇章2:《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章1:《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烟台孙健课前放长征组歌音乐。

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交流资料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

生: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学生交流3、出示毛泽东图片,教师简介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读课题。

5、师:读课题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生:什么是七律?生:什么是长征?出示诗歌教师讲解七律特点。

学生交流对长征得了解。

生:有两万五千里……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自豪地读课题。

生读。

二、检查预习合作交流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检查一下词语。

出示词语:磅礴逶迤…… 生读词语2、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意。

学生自读指名读 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

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

学生自读指读齐读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1、师:同学们读诗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尽开颜生:逶迤生:磅礴…… 师:谁来帮帮他?生:……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3、师:这是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出示乌蒙山与五岭山脉的图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实录】一、导入,引出诗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长征)师:你们了解长征吗?生:长征的路程非常的远,而且是很艰难的。

生: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他们从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

(板书: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来,一起齐读诗题。

生:《七律•长征》。

师:(出示:课文)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天,他便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进行激情朗诵。

请听——(音乐起)朗诵。

师:想读读这首诗吗?生:想。

二、初读,读顺诗文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诗。

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来,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同桌互读)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啊!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生: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师:读得真准。

来,像他这样我们一起读。

生: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师:很好,生词读准了,相信这首诗大家也一定会读了吧!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三、再读,理解诗文师:字音读准了,诗句读通顺了,这是读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

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

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课件演示:诗句变色)你真的很会读书,很快就找到了诗眼。

是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板书:远征难只等闲)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眼的理解吗?生: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把万水千山看成是只等闲。

师:看来诗眼中的一个词难住了大家。

哪个词难住了你?生:“等闲”。

师:“等闲”这个词语我们经常用到它,比如“我们绝非等闲之辈”,这句话中的等闲是什么意思?生:一般。

生:平常。

师:诗眼中的等闲也是平常的意思。

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生:红军把经历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师:对!诗人在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山名和水名画一画。

师:都找到了吗?来,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生:乌蒙。

师:对,还有谁有补充?生:五岭、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师:山有五岭、乌蒙、岷山,水有金沙江、大渡河。

红军在长征途中仅仅只经历了这几座山、几条河吗?能结合课后的资料来谈谈吗?(课件出示:长征资料)生: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18座山,24条河。

师:18座大山,24条大河,小山小河就不用说了。

长征途中,红军要经历这么多的山水,经历这么多的困难,诗人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几条河呢?猜猜看?生: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是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它们只是万水千山的代表。

师:真不错,和诗人想到一块儿去了。

四、品读,感悟诗情(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是呀!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正是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

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和乌蒙。

(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师:看出来了吗?生:我从磅礴一词看出翻越乌蒙的艰难。

师:对,你又从什么地方看出翻越五岭的艰难呢?生:逶迤。

师:(课件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五座山岭。

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生:高大。

师:仅仅是高大吗?这五岭可是一座连着一座,伸向远方呀!你还会想到哪一个词?生:连绵不断。

师:诗人用的是哪一个词?生:逶迤。

师:逶迤就是连绵不断的样子。

知道这逶迤的五岭到底有多长呢?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

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翻越它,难吗?生:难!师:(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

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生:高大。

生:高耸入云。

师:诗人用的又是哪一个词?生:磅礴。

师:磅礴就是气势雄伟,高大的意思。

知道磅礴的乌蒙山到底有多高呢?海拔在3000米以上。

最有名的山是什么山?生:西塞山。

师:知道他有多高吗?海拔只有170米。

乌蒙山可是有20来个西塞山的高度。

它不仅高,而且山势陡峭,极难行走。

师:你能把翻越五岭、乌蒙的难读出来吗?(指名读)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评一评,读得怎么样?五岭的绵延,乌蒙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吗?生:还未完全读出来,还不够难。

师:来,请你读,边读边想象五岭、乌蒙的样子,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可是绵延千里的五岭呀!这可是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呀!谁再来读。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读得真好,连绵不断的五岭,气势雄伟的乌蒙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如果此时此刻,让你来翻越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你会有怎样的感觉?生:难!师:在红军的眼里,这还不算难。

想象一下,红军在翻越五岭和乌蒙的途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生:没有吃的。

生: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

生:天上有敌机的狂轰滥炸,地上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师:就是这样的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诗,想想看?生: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滚动的泥丸。

师:水面上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大家都看过;泥丸大家见过没有?生:很少见。

师:(手势比划)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丸”?生:鱼丸子、肉丸子,更小的还有药丸。

师:是啊,你逶迤的五岭有什么了不起,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细小的波浪;你磅礴的乌蒙又算得了什么,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

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评一评,读得怎么样?生:还未读出红军不把困难放在眼里的感觉。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是呀!逶迤的五岭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变成了滚动的泥丸。

(课件出示:“逶迤”“磅礴”变色,“腾细浪”“滚泥丸”加点)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非常坚强。

师:对,这就是无畏。

(板书:无畏)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好一个无畏的战士。

还有怎样的感受?生: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根本没有把困难放在眼里。

师:对,这就是乐观主义精神。

(板书:乐观)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好一个乐观的战士。

来,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好一群无畏、乐观的红军战士。

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啊!这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读。

(课件出示:中心句)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是展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

(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读读这句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了这句诗中有一对反义词“暖和寒”。

师:你真会发现,这一暖一寒又是一组对比,(课件出示:暖和寒加点)针对这一暖一寒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的山崖会是暖的,大渡桥上的铁索又会是寒的呢?师: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暖一寒的?生:水不断撞击云崖,磨擦生热,所以会是暖的。

……师:大家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诗人用这一暖一寒是有他特殊的用意的。

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

而唯一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展开了夺桥之战。

(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师: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着鲜血的铁索,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觉,能说说吗?生:心里有点酸酸的感觉。

生:心里有点痛的感觉。

师:这就是“寒”,你能把这种“寒”的感觉读出来吗?生:“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是呀!这是浸染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请你读!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诗呀——请你读!这还是诗人缅怀战友的一句诗呀——一起读!师: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

他们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

此时此刻,战士们心里又有怎样的感觉?生:乐滋滋的、暖融融的、非常高兴。

师:能把这种高兴的感觉读出来吗?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真好。

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

所以红军战士感到——一起读。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

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看他把巧渡金沙江读得多欢快呀!你看他把飞夺泸定桥读得多悲壮呀!来,男同学一起读。

(男)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女孩子一起读。

(女)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易也好,难也罢,红军战士只把它们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

(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呀,来,读出这份欣喜,读出这份高兴吧!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真是一个比一个高兴呀!一个比一个喜悦呀!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读——(课件出示:中心句)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