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馆藏雕塑(明清)[五]

合集下载

故宫建筑的雕刻与雕塑艺术

故宫建筑的雕刻与雕塑艺术

故宫建筑的雕刻与雕塑艺术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与雕塑艺术而闻名于世。

故宫建筑群的雕刻与雕塑艺术不仅是建筑的装饰,更是传承和展示古代文化的重要媒介。

本文将探讨故宫建筑的雕刻与雕塑艺术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以及其造型和意义的研究。

一、故宫建筑的雕刻艺术故宫建筑群中的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

无论是宫殿大门上的石雕、石刻,还是屋檐上的浮雕,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致和华丽。

故宫建筑的雕刻艺术主要以龙、凤、瑞兽等神话传说中的形象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人对吉祥、祥和和富贵的向往。

在故宫建筑的雕刻艺术中,最为著名的是"九龙壁"。

九龙壁位于故宫的西北角,为明代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砖雕壁之一。

壁上共有九条栩栩如生的龙,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整个九龙壁造型庄严,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之一。

它不仅是故宫建筑的一道亮丽风景,更是中国传统建筑雕刻艺术的瑰宝。

二、故宫建筑的雕塑艺术故宫建筑群中的雕塑艺术同样令人惊叹。

故宫的各大殿堂中,大量的石质雕塑装饰点缀其间。

这些雕塑以人物、动物等形象为主题,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无论是植物的雕塑,还是守卫的雕像,都是工艺精湛的杰作,独具匠心。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角楼上的石雕。

在故宫建筑的各个角楼上,都可以看到精美的石雕。

这些石雕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刻画细腻,是中国传统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作。

这些石雕形象丰富多样,既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狮子、狮子,双鱼等,又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如龙、凤、仙人等。

这些石雕不仅增添了故宫建筑的典雅与庄严,更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故宫建筑雕刻与雕塑艺术的意义故宫建筑雕刻与雕塑艺术在历史上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首先,故宫的雕刻与雕塑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传统价值观念。

其次,故宫建筑的雕刻与雕塑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风格和工艺技术,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指标。

北京故宫馆藏雕塑[三]

北京故宫馆藏雕塑[三]

北京故宫馆藏雕塑[三]弥姐训造铜鎏金观世音像,高17.5cm像通体鎏金,阴线錾刻火焰纹,桃形头光,著长裙,手持杨柳枝与净瓶,立于覆莲圆座上,圆座下为方形四足座。

座上镌铭:“武德六年四月八日正信佛弟子弥姐训为亡子炽造观世音菩萨一区及为合家大小普同愿造。

”理解此像的关键有两点:第一,观世音菩萨为男性形象。

此像与敦煌莫高窟隋代观世音像具有一致性,它表明此时观世音尚保持着印度原有的宗教内涵,并没有完全中国化和世俗化。

第二,纪年铭文的重要性。

魏晋至隋,在金铜佛像上铸造发愿文标明纪年屡见不鲜,皆为惯例。

入唐以后,有发愿文者顿减,具纪年发愿文者更少,具武德铭者尤为罕见。

此造像不仅为我们研究唐初金铜佛提供了时代标准,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造像习俗提供了资料。

铜鎏金千手千眼观音像,五代,高38cm,宽30cm观音头戴双层宝冠,宝缯在耳后扎花结下垂,长方形脸,额开天目,细眉,双睛微闭,嘴角略呈笑意,大耳下垂,饰耳珰。

颈有3道弦纹,胸饰璎珞,上身披帛,下著大裙,正中两手合十,左右各有手臂20只,手心有眼,手中分别持念珠、宝瓶、盾牌、莲蕾、宝镜、法螺、*****、弓、杵、碗、禅定佛、日、月、印(印文为大吉)、杨柳枝、羂索、箭、环、骷髅、摩尼宝珠、宝塔、经箧、经卷等法器。

倚坐,台座已失。

千手千眼观音为六观音之一,其形象至迟于唐朝已经出现。

现今发现最早的此类造像可能是河南洛阳龙门东山擂鼓台北洞的八臂和四臂观音,其上方小龛有武周大足元年和长安元年(701年)题铭。

千手千眼观音在四川安岳卧佛院、安岳圆觉洞、安岳千佛寨及重庆大足石刻等唐、五代、两宋时期佛教造像中为常见的题材。

较为流行的样式有两种:一是刻出千手千臂,每只手中刻绘一只眼睛;一是正中两手合十,另外左右各有手20只,每只代表25手,合数为千。

千手千眼观音因眼多手多而被佛教徒们认为更易体察民情,具有大慈大悲心肠,故深受人们的喜爱。

多宝塔善业泥,高11.2cm,宽9.7cm造像方形,正面中间为佛塔,塔分三层,底层释迦、多宝并坐,上两层各一坐佛。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由互动百科上万网民在5月18日(第33个国际博物馆日)投票选出的,包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保利艺术博物馆的神面卣、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司母戊大方鼎、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的汉金乌瓦当、首都博物馆的班簋、中国古动物馆的许氏禄丰龙、国际友谊博物馆瓷塑天鹅、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的《武士饮兽图》门墩、明十三陵博物馆的金冠[明神宗]、北京晋商博物馆的大德玉印章等十件珍贵展品荣获了“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清明上河图》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神面卣通梁高33.8厘米,通盖高30.1厘米,器高16.4厘米;口径长14厘米,腹径长19.6厘米,底径长15.2厘米,重量4.23千克。

子母口,器体口沿甚高,颈微束,鼓腹,圈足起棱。

器盖较高,顶是圆拱状,近沿部呈直壁。

拱形提梁跨於器颈长径两端。

主体纹饰作浅浮雕状,但神面双角和象首双耳均加细线刻划云纹。

器和盖的正背面均饰正视神面,鼻梁隆起两侧为块形耳。

圈足上饰同首双身蛇纹。

神面卣的主题图案为一威严夸张的神面,神面的双角和象首双耳刻有细线云纹。

神面卣的这种装饰,表现了古人对鬼神的畏惧与虔敬,整件器物营造了一种庄严肃杀的气氛,具有典型的商周青铜器特征,是青铜艺术品中的旷世珍品。

详细查看词条:神面卣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藏于:古陶文明博物馆这件汉金乌瓦当造型奇异,瓦体硕大,工艺精湛,气象非凡。

它是汉武帝甘泉宫建筑的重要构件,甚至可以说是甘泉宫建筑的标志。

它表现了汉代精神、理想和气质,它身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内涵。

2006年参加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镇馆之宝”评选,被评为金奖。

详细查看词条:汉金乌瓦当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藏于:中国古动物馆许氏禄丰龙是中国所发掘最古老的恐龙类之一,与欧洲西部三叠纪晚期岩层中所发掘的板龙极为神似。

禄丰龙的第一件标本是杨钟健教授在1941年根据一具完整的骨架描述命名的。

到今天,总计有超过十具的禄丰龙复原骨架分别陈列在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与云南禄丰恐龙博物馆。

故宫石雕介绍

故宫石雕介绍

故宫石雕介绍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

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执政。

明清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故宫博物院珍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和史料。

故宫石雕共有三个区域:午门前广场、神武门两侧及太和门前广场。

故宫石雕按其内容可分为四类:建筑石雕、动物石雕、人物石雕和花卉石雕。

其中建筑石雕又可分为宫墙内外及御道两侧的石狮和华表。

午门前广场
午门前广场位于太和门正对面,是故宫内面积最大的广场,有石鼓一对,蹲踞左右,故又称鼓室。

广场正中有御路,两侧有石狮子两只,石狮子有卧、立两种形态。

石狮子左右各一只,神态各异,都是清朝所刻。

石鼓两侧有石兽、石条等陈设装饰。

广场两侧石华表、汉白玉栏杆上雕有人物故事,古朴典雅。

华表高14.7米,上面的走马像雕刻精细生动,是故宫内最大的华表。

—— 1 —1 —。

古代象牙雕刻文物探微

古代象牙雕刻文物探微

古代象牙雕刻文物探微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5期摘要:我国牙雕制品历史悠久。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贸易的交流,以及人们对艺术文化审美的追求,古代象牙雕刻产业日趋繁荣,留下很多珍贵的牙雕文物。

明清时期,以套球为代表的广式牙雕颇具盛名。

南京市博物馆馆藏清代云龙纹高座象牙雕套球便是广作套球的典型代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传统象牙雕造行业衰落,使现存博物馆的象牙雕刻藏品愈加珍贵。

文章结合博物馆中的象牙雕刻藏品,从象牙雕刻发展历程入手,探讨其鉴定方法及保存、保护方法。

关键词:文物;牙雕;套球;鉴定;保护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5.0011 寻根问源话牙雕1.1 早期萌芽与发展考古发现,距今6000至4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象牙制品,如象牙筒、象牙琮。

而在我国长江以南,江苏昆山赵陵山出土有良渚时期的象牙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有牙雕小盅、双鸟朝阳牙雕片等;广东一个新石器晚期遗址出土有喇叭形牙雕首饰,薄如蛋壳;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有神人兽面纹象牙权杖。

这些颇具创造性、装饰性的实用器、礼器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象牙雕造技艺便已萌芽。

商代甲骨文记录:“今夕其雨,获象。

”《吕氏春秋》有载“商人服象”,证明黄河流域的商代先民们已能驯化大象并利用象牙。

殷墟就出土了象牙梳、象牙碟等实用器。

河南妇好墓出土了精美绝伦的象牙杯,不仅雕刻了生动的兽形纹,还镶嵌了璀璨的绿松石。

①西汉《史记·微子世家》载有“纣始为象簪”的故事,认为商纣王一旦用了象牙筷,会由奢入俭难,容易奢靡浪费、纵情享乐,如此必有亡国风险。

随着象牙线雕镂空技艺的精进,象牙制品稳坐名贵珍品宝座。

据西周《周礼·太宰》记载,象牙是当时周朝手工业“八材之一”。

距今约3000年的金沙遗址的祭祀坑出现了大量叠放的成年亚洲象牙齿,最长的1.85米。

三星堆遗址的祭祀坑也发现了大量象牙。

北京故宫三大镇馆之宝介绍

北京故宫三大镇馆之宝介绍

北京故宫三大镇馆之宝介绍北京故宫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拥有大量珍贵文物。

其中最具盛名的就是那三大镇馆之宝。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这三宝的来历和特点。

一、《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传世绘画中的瑰宝,由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绘制于12世纪初。

这幅卷轴画以真实生动的形象和细腻入微的描绘,展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繁华景象。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城内外繁忙的景象,通过丰富的细节展示了当时的各行各业和社会层级的生活。

它涉及到农田、工商、军队、市井等多个方面,不仅有漂亮的建筑、喧嚣的市场,还有饮食、娱乐、交通等生活细节的描绘。

这幅画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

二、十二生肖铜鎏金兽首十二生肖铜鎏金兽首是中国古代工艺的珍品,它是明代瑞兽铜像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文化。

这些铜兽首在清代被移至故宫,成为了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每个兽首都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相应动物进行精细雕刻而成,然后用金银镀鎏金,使之更加华丽瑰丽。

它们形态逼真,雕工细致,代表了古代艺术的高超水平和技巧。

这些铜鎏金兽首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而且也反映了中国人对生肖文化的崇尚和传承。

三、《辽宁省文物保藏院宝图》《辽宁省文物保藏院宝图》是明代工部尚书魏忠贤的座舰明贤船上舷侧挂之画,他挂在明贤船舷侧,以展示魏忠贤家族的荣耀。

这幅宝图画长达17米,高达1.2米,以石渠细流为背景,描绘了宝船上的各种美人、贵族以及丰富的船上设施。

《辽宁省文物保藏院宝图》是明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典范,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制细节精美,体现了当时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准。

这幅宝图画不仅独特珍贵,还反映了明代追求奢华和富丽堂皇的审美标准。

以上就是北京故宫的三大镇馆之宝的介绍。

它们以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精湛的艺术水平和传承的文化价值,为人们展示了古代中国的辉煌与魅力。

任何参观故宫的游客都不容错过这些宝藏,它们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见证,也是无法代替的国宝。

故宫博物院课件ppt

故宫博物院课件ppt
故宫博物院全年对外开放,开放时间因季节而异。一般来说,4月1日至10月31日的开放 时间是每天早上8:30至下午5:00(最后入场时间为下午4:10),而11月1日至次年3月31 日的开放时间是每天早上8:30至下午4:30(最后入场时间为下午3:40)。
闭馆时间
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注意事项
珍贵性
馆藏中的珍品包括《清明上河图》、 乾隆御笔《古稀天子之宝》玉玺等国 宝级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 科学价值。
独特性
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大量宫廷文物和宫 廷历史档案,这些文物和档案具有独 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研究中国宫 廷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02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馆藏珍品
上塞锦林图
总结词
描绘皇家园林美景
故宫博物院在国际博物馆界也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其成功的管理和运营模 式可以为其他博物馆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与其他博物馆的交流和合作,故宫博 物院可以推动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发展历程
自成立以来,故宫博物院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不断扩大馆藏、改进展览、 开展学术研究,逐渐成为世界闻名的博物馆之一。
故宫博物院的馆藏特色
丰富性
故宫博物院馆藏极为丰富,涵盖了古 代艺术品的各个方面,如陶瓷、书画 、玉器、漆器、珐琅器、竹木牙雕、 丝织品等。
系统性
馆藏文物品类齐全,按照时代、地域 、材质等分类陈列,便于观众系统了 解古代艺术品的演变历程。
详细描述
上塞锦林图是一幅描绘皇家园林美景的画作,画面精美绝伦,展现了皇家园林的 壮丽与辉煌。
鳝鱼黄釉绶带葫芦瓶
总结词
独特的器形与黄釉相映成趣
详细描述
鳝鱼黄釉绶带葫芦瓶是一件造型别致的瓷器,瓶身呈现出独特的葫芦形状,黄釉色彩鲜艳,与绶带装饰相映成趣 ,彰显出皇家御用的华贵气息。

故宫博物馆阅读答案

故宫博物馆阅读答案

故宫博物馆阅读答案1. 故宫博物馆简介故宫博物馆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一。

它被誉为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故宫博物馆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由外朝、内廷两个部分组成。

外朝即为皇帝办公、礼仪场所,内廷是帝后居住的宫殿区域。

2. 故宫博物馆的历史故宫博物馆最早建于1368年至1420年间,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永乐帝所建。

它原本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故宫博物馆曾经经历了很多次扩建和修复,尤其是在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增建和翻修,使得故宫博物馆成为了非常庞大而复杂的建筑群。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馆改为对外开放,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

现在,它展示了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3. 故宫博物馆的收藏品故宫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其中包括了绘画、雕塑、瓷器、玉器、书法、钱币等。

这些藏品多来自明、清两代的皇室收藏,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

故宫博物馆最著名的文物之一是《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作描绘了北方农村生活的细节,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此外,故宫博物馆还收藏了众多的珍贵瓷器,如明代的青花瓷和清代的粉彩瓷。

除了绘画和瓷器,故宫博物馆还展示了许多其他类型的文物,如古代的皇家衣裳、家具、器皿等。

这些文物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独特魅力。

4. 参观故宫博物馆的注意事项如果你计划参观故宫博物馆,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注意:•事先了解故宫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和门票信息,以便合理安排行程;•建议提前在官方网站预订门票,以避免人流拥挤;•故宫博物馆内不允许携带大包、背包等大型物品进入,建议使用故宫博物馆提供的寄存服务;•尊重文物,注意不要触摸、损坏或弄脏文物;•不要随意闯入禁止入内的区域,遵守规定;•在参观时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听从导游或工作人员的指引,遵守指挥。

5. 总结故宫博物馆是中国最重要、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明清故宫文化遗产介绍

明清故宫文化遗产介绍

明清故宫文化遗产介绍
明清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帝的宫殿,建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内,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伟的古代皇宫之一。

故宫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修建历时14年,总建筑面积为72万平方米,拥有9999间房屋。

故宫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以黄色为主色调,寓意着皇权至高无上,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代表之一。

故宫内部分为两个区域,即内廷和外廷。

内廷是皇帝和皇后的住所,包括太和殿、乾清宫、紫禁城等建筑。

外廷则是皇帝办公和举行各种活动的地方,包括午门、三大殿、宝庆殿等建筑。

明清故宫内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包括书画、器物、服饰、陈设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故宫三宝”,即故宫珍宝馆内的“太上皇帝
座驾”、“宝瓶套装”和“大明时期御用漆器”。

除了文化遗产外,明清故宫也是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皇帝和皇后的日常生活、宫廷礼仪、宫廷饮食等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在故宫内可以参观到许多关于宫廷文化的展览和表演,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皇家文化。

总之,明清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明清故宫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感受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魅力。

- 1 -。

故宫中的雕刻艺术

故宫中的雕刻艺术

故宫中的雕刻艺术故宫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皇宫,位于北京中心的宣武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建筑群体。

作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故宫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精湛之处。

在这座宫殿中的雕刻艺术更是独具特色,它以其细腻的工艺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1. 故宫中的雕刻艺术概述故宫中的雕刻艺术包括木雕、石雕和砖雕等多种形式。

它们以其华丽、精美的造型和浮雕技法,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非凡才华和艺术追求。

这些雕刻作品通常用于装饰建筑的梁柱、门窗以及家具等部件上,起到增添气势和美感的作用。

2. 木雕艺术故宫中的木雕艺术以其精细的雕刻技巧和优美的线条表达,极具观赏价值。

木雕常见于故宫的殿宇牌匾、天花板以及家具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木雕作品之一是悬壁,它们是由多块木板组合而成,精细雕刻出各种花鸟、山水等图案。

悬壁的雕工精细,线条流畅,给人一种瑰丽的视觉效果。

3. 石雕艺术故宫中的石雕艺术以其庄重、雄伟的特点,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石雕艺术通常用于装饰故宫的门楼、栏杆、桥梁等建筑结构上。

这些石雕作品形态各异,包括石狮子、石马、龙凤纹饰等。

其中,最著名的石雕作品是故宫正门“午门”的石狮子。

它们形象逼真,威武庄重,被誉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石雕之一。

4. 砖雕艺术砖雕是故宫中的另一种重要雕刻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和墙面雕塑。

这些砖雕通常呈现出各种精美的花纹、动物、植物等形象,充满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砖雕的精湛技艺可从故宫的房檐、角楼等建筑上找到。

这些形态各异的砖雕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勤劳。

5. 雕刻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故宫中的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珍贵的雕刻作品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保护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监控和保护措施、修复和整治受损作品、培养后继人才等。

“清朝版”故宫和“明朝版”故宫的区别有哪些?

“清朝版”故宫和“明朝版”故宫的区别有哪些?

“清朝版”故宫和“明朝版”故宫的区别有哪些?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朱棣于西元1406年开始建设,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曾有明、清24位皇帝在此住过。

那么历经明清两朝五百余年,故宫建筑是否有过增修和改动?明清故宫建筑对比清紫禁城的差别是有的,但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

自从成祖仿照南京皇宮建造了北京紫禁城,大明历代皇帝和清朝也均有改建。

现今的紫禁城大体上延续同一个建筑布局,但作为两个朝代的皇宫,在某些细节上是有区别的。

明末清初,李自成焚毁了大部分的宫殿;清朝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紫禁城多次遭遇雷劈,着火,很多宫殿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明清两代的宫殿区别还是比较大的,清朝宫殿比明朝修得更加富丽堂皇,屋脊、斗拱的样式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当让最大的区别要数太和殿了。

太和殿最初的时候,是非常大的。

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缩小,到了清朝的时候缩小就更加严重了。

从明代紫禁城的彩车上,可以看出墙体的颜色和柱子颜色的区别,从图上看,墙体是淡粉色:如下图,明朝的故宫:明代的午门,明代的午门面阔七间加上两侧的窄廊才九间,墙体也是淡淡的粉红色,不是大红色。

另外注意:明代午门前,有六尊大象雕塑。

下图,明代紫禁城天启到崇祯年间(1621~1644)。

下图是清朝时期北京故宫平面图明朝奉天殿(清改名为太和殿)占满整个台基,两侧有回廊,下图为对比图明清故宫三大殿的比例,在下图中就可看出:内饰的区别:经现在重新研究,太和殿龙椅的制作时间应为清初,大约顺治时期,而屏风的制作时间大约为康熙时期。

明奉天殿(清为太和殿)前的大典,从这里持区别就更明显下面是清太和殿的大典,对比明奉天殿大典,清在太和殿两侧去除了明时的回廊建筑,改为防火墙明代皇城是皇宫体系的一部分,是宫禁的一部分;清代皇城被废除,宫禁压缩到内皇城的区域,皇宫实际面积缩小。

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
1951年5月18日,文化部文物局批准故宫博物院改组,成立保管部、陈列部、群工部,原文献馆改为档案馆, 办公处下设人事、行政、工程、守护四组,取消古物馆。 1952年6月26日,开始清运院内各处积存渣土、垃圾, 至年底结束。共清运183,999立方米。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故宫博物院设有陈列、保管、群众工作、 古建筑管理、开放管理、服务等部及研究室、图书馆、出版社、文物修复厂、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古代建筑修 缮队、安全保卫处等机构。
明末李自成撤离时,紫禁城仅剩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皇极门及角楼等少数建筑侥幸未毁。清 朝定鼎北京后,即逐渐展开修复工作。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紫禁城修缮迎来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康熙改 元之初,工程尚少。迨其亲政,大规模修缮随即展开。具体进程大致以“三藩之乱”平定为界,分康熙八年 (1669年)至十三年、二十二年至三十七年两个大的阶段。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工部以太和殿“为 天下万国之观瞻,必应修造”,疏请筹办物料。九月,清廷派员赴江浙、湖广、四川等省采办楠木,开始备料。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国家统一大业基本完成,太和殿的兴修具有了全新的政治意义,筹建进一步提速。四 川、湖广、江浙等地将所需木料通过水运北输至通州木厂。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正月,工部题请赏赐,表明 主体工程基本完成。迨高宗继位,经济繁荣,财力充裕,国势达到“康乾盛世”的高峰,紫禁城内再次大兴土木。 不但康熙时期的原有建筑得到维修,新建筑也不断增多,重要者如寿康宫、重华宫、建福宫及花园、雨花阁、中 正殿、寿安宫、慈宁宫及花园、宁寿宫及花园、文渊阁、毓庆宫、乾清宫等等,一举奠定了清代紫禁城的全盛风 貌。
故宫博物院占地100余万平方米,保存古建筑约9000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 群。故宫的前身是明清皇宫紫禁城,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于此。1912 年溥仪退位后,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历史就此终结。1914年,于外朝区域成立古物陈列所;1925年,于内廷区域 成立故宫博物院;1948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体系完备,现有藏品总量186万余 件(套),依据不同质地和形式,可分为绘画、法书、碑帖、铜器、金银器等25大类,其中珍贵文物占藏品总数 的90%。故宫博物院通过明清皇家宫殿建筑,宫廷史迹原状陈列,珍宝、钟表、书画、陶瓷、雕塑等艺术藏品常 设展览,以及临时特展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展现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故宫博物院十大藏品介绍

故宫博物院十大藏品介绍

故宫博物院十大藏品介绍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其中,有许多被誉为故宫十大藏品的珍品,每一件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十件藏品。

1.《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所绘,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幅长卷描绘了北方城市汴京的繁华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

画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山河建筑细致入微,是中国古代绘画的杰作之一。

2.《瓷器鱼纹盘》这是一件明代成化年间的瓷器,盘身有鱼纹装饰,色彩鲜艳,纹饰精美。

该瓷器是明代景德镇官窑出产的珍品之一,展示了当时中国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3.《百子图》《百子图》是清代画家郎世宁所绘,描绘了一百个各具特色的儿童形象。

这幅画以儿童为主题,寓意着家庭的和睦和国家的繁荣。

画中的儿童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展现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精湛技艺。

4.《乾隆御制八宝花卉纹玉瓶》这是一件乾隆时期的玉瓶,器型优美,工艺精湛。

瓶身饰有花卉纹饰,象征着繁荣和吉祥。

这件玉瓶体现了清代玉器制作的高超技艺,是乾隆皇帝御用的珍品。

5.《红绫地暗花云龙纹大袍》这是一件清代乾隆年间的华贵大袍,采用红绫地暗花云龙纹织成,袍身华丽壮观。

此袍是乾隆皇帝的御赐,是清代宫廷服饰的代表之一。

6.《百寿图》这是一幅明代绘画作品,描绘了百岁老人的幸福生活场景。

画中老人们神采奕奕,寓意长寿和幸福。

这幅画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长寿的向往和追求。

7.《鎏金铜鹿》这是一件唐代的铜器,高约1.35米,鹿身鎏金,华丽夺目。

铜鹿是唐代皇家园林中的装饰品,寓意着吉祥和丰收。

这件铜鹿体现了唐代工艺品的精湛制作技艺。

8.《紫禁城》《紫禁城》是一部记录故宫历史的图书,由故宫博物院编纂出版。

这本图书详细介绍了紫禁城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和珍贵文物,是了解故宫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

9.《龙袍》这是一件清代乾隆年间的龙袍,采用黄色绸缎制成,袍身饰有五爪金龙纹饰。

故宫的石雕艺术力

故宫的石雕艺术力

故宫的石雕艺术力故宫占地89.82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文化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石雕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故宫内外的石雕作品融合了建筑、雕刻和园林艺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深入探讨故宫的石雕艺术力,从石雕作品的历史背景、造型艺术、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石雕作品的历史背景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居所,起源于公元1406年,建筑始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建筑工程持续了15年之久。

故宫的石雕作品可追溯到明代,相传明成祖朱棣为体现皇家威严和气势,在故宫各处增设了大量的石雕装饰。

清代以后,石雕作品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故宫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石雕的造型艺术故宫的石雕作品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无论是建筑外墙、天坛圜丘、宣德门,还是内廊柱头、御花园的石雕群,都展现出了雄浑大气、精雕细刻的艺术风貌。

比如在故宫的福寿门上,有一对石狮,它们形态各异,一只张口,一只闭口,狮子身姿矫健,神态生动,栩栩如生。

这些石雕作品通过精湛的雕刻技术,将动物形态、神话人物和传统装饰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独特的美感。

三、石雕艺术的特点故宫的石雕艺术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它以皇家气派为主题,凸显了皇权的威严和权威。

石雕作品中常常出现龙凤、麒麟等吉祥动物,寓意吉祥如意,象征着帝王的权力和威严。

其次,故宫的石雕艺术注重细节的处理和精湛的雕刻技巧。

无论是石雕的纹样、线条、曲线还是表情动作,都给人以精致和立体的观感。

最后,故宫的石雕作品融合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元素,表现出了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艺术特点。

四、石雕艺术的文化内涵故宫的石雕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也诠释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吉祥祝福的向往。

石雕作品中的花卉、建筑、纹饰等元素,都启示着古代人们对自然、宗教信仰和人生态度的理解与追求。

通过观赏故宫的石雕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审美情趣。

北京故宫 兵马俑

北京故宫  兵马俑

北京故宫一、地理位置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二、名称考义故宫又称紫禁城。

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

天帝居住在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

王者立宫,象而为之”。

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

由于封建皇宫在古代属于禁地,常人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

明朝初期同外禁垣一起统称“皇城”,大约明朝中晚期,与外禁垣区分开来,即宫城叫“紫禁城”,外禁垣为“皇城”。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外观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

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四、建筑结构北京故宫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

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3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用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7间(注: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而是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其平面为凹形,午门后有五座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

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角楼,高27.5米,十字屋脊。

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

北京故宫馆藏明清家具赏析

北京故宫馆藏明清家具赏析


黄花梨凸形亮脚扶手椅,高105cm,长65cm, 宽49.5cm
椅靠背方直,搭脑凸起。搭脑两侧和扶手前 部饰花角牙,背板下部有凸形亮脚。座面下施方 形券口牙。方腿直足,装步步高管脚枨。 此椅通体用方材,各处线条亦见棱角,造型 质朴而又颇具特色。

紫檀夔龙纹玫瑰椅,高93cm,长59.5cm,宽 45.5cm
• 黄花梨六方扶手椅,高83cm,长78cm,宽55cm
椅面六方形,六足,是南宫帽椅的变体。靠 背板分3段攒框打槽装板,上段中央透雕垂挂如意 云头纹,下段为云纹亮脚。搭脑、扶手、腿上截 和联帮棍皆起爪棱式线脚。座面边抹用双混面压 边线,管脚枨为劈料作,腿足外面起爪棱线。
此椅为四件一堂,由于其为六方形,扶手外 撇,显得端庄大气,通常于正厅两厢对称陈设。

黄花梨六螭捧寿纹玫瑰椅,高88cm,长61cm,宽 46cm 此椅靠背镶板透雕六螭捧寿纹,下以圆形螭纹卡子花 支垫。扶手横梁下装壸门牙,浮雕螭纹。藤心座面,下装 券口牙子,浮雕螭纹及回纹。圆腿直足,腿间装步步高赶 枨。 此椅靠背、扶手下壸门牙及座面下券口牙子装饰趣味 颇浓,靠背的透雕纹样尤为精细雅致。
此件器物简洁大方,工艺上采用洒螺钿加金银箔及描 金等多种技法,在明代大件漆家具中甚为罕见。
• 黄花梨百宝嵌蕃人进宝图顶竖柜,明末清初,高272.5cm, 长187.5cm,宽72.5cm 柜以杂木为骨架,用黄花梨木三面包镶。柜分为上下 两节,并各装四门,正中可开,两侧可卸,门上装铜合页 与铜锁鼻。柜面用各色叶腊石、螺钿等嵌出各种人物、异 兽、山石、花木,上层为历史故事画,下层为《蕃人进宝 图》,柜肚为《婴戏图》,边框饰螭龙纹。方足铜包脚。 此类柜又称顶箱立柜,由底柜与顶柜两部分组成。一 般成对摆设,所以又称四件柜。此柜即为成对柜之一。柜 面所嵌饰件高于面板,具有立体感。于黄花梨材上作镶嵌 装饰,在家具工艺中较为少见。

故宫十大藏品

故宫十大藏品

1,《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代表作,描绘了北宋汴京故都的景色,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

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犹如一首韵律和谐的乐曲,真实地演绎着900年前汴梁城的都市生活。

现在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平复帖》平复帖【《平复帖》描述】《平复帖》其实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文章内容说到病体“恐难平复”等内容,所以后人称之为《平复帖》。

《平复帖》共9行84字,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

3,《梅鹊图》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

图轴纵104cm,宽36cm.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缂丝作品之珍贵。

缂丝之高贵,首先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

其次,缂技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并非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许多缂丝书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4,《青玉云龙纹炉》青玉云龙纹炉为故宫玉器的代表作品。

宋代出品,高7.9cm,口径12.8cm.炉青玉质。

通体以“工”字纹为底,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

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

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

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叮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

”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题5,《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炉铜胎,圆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

炉颈部浅蓝釉地,饰黄、白、红、紫四色菊花12朵。

腹部宝蓝釉地,饰红、白、黄三色掐丝珐琅缠枝莲花6朵。

其下饰莲瓣纹一周。

此器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是一件高水平的元代掐丝珐琅作品。

唯其铜胆和象耳为后配。

查看文章北京故宫故宫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2009-11-14 06:571,《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代表作,描绘了北宋汴京故都的景色,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

故宫里的文物详细介绍

故宫里的文物详细介绍

故宫里的文物详细介绍北京故宫,这座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不仅是明清两代皇家宫殿的所在地,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瑰宝的重要收藏地——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内珍藏有超过186万件(套)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精湛的艺术造诣和无可比拟的文化价值,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宫的文物涵盖极为广泛,按照类别可分为25大类、69小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要部分:陶瓷类: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各个时期的瓷器均有收藏,如三国至唐五代陶瓷器、元青花瓷、明永乐甜白瓷以及清三代御窑精品等,其中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为故宫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玉器类:故宫所藏玉器举世闻名,从礼仪用玉到生活实用品,形态各异,精美绝伦,如青玉云龙纹炉即故宫玉器中的代表性国宝。

书画类:绘画藏品中不乏稀世珍品,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唐阎立本的《步辇图》,以及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书法作品则有王献之的《中秋帖》、陆机的《平复帖》等传世名作。

书法碑帖类:汇集了众多古代书法家的真迹,涵盖了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展示了中华书法艺术的魅力。

青铜器类:亚方樽等商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度和文化内涵。

珐琅器与金属工艺类:如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体现了明清时期宫廷珐琅工艺的巅峰水平。

织绣与缂丝类:沈子蕃缂丝《梅鹊图》以细腻的技艺展现了古代缂丝艺术的高超成就。

家具与木器类:故宫所藏明清家具数量巨大且工艺精良,是研究中国古代家具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钟表仪器类: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则是中国古代宫廷钟表制作技术与西方机械技艺结合的典型代表。

宗教文物类:包括佛教、道教及宫廷祭祀相关的各类器物、画像和经卷等。

此外,故宫还收藏有大量的金银珠宝、文房四宝、古籍善本、帝后玺册、武备仪仗以及其他反映皇家生活的各类文物,它们共同构建了一部立体的历史画卷,生动再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生活面貌、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等多个层面的发展演变。

中西方雕塑对比

中西方雕塑对比

西周鸭尊
辽宁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出土 高 44.6 厘 米 、 重 6.6 千 克 这件青铜酒尊通体做成鸭形,尊口 开于鸭背。鸭的双脚在前,后腹另 出一足,与双脚共同支撑全体。商 周时期的青铜酒尊常常做成动物的 样子,有象、犀、虎、牛、羊、凤、 怪兽等形状
返回
பைடு நூலகம் 牺尊
春秋晚期,山西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日月观音
八、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
元代以后雕塑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宫廷、皇家园林的环境雕塑方面。 元大都宫殿建筑已毁,从遗址出土的凤麒麟石雕、走龙栏板等建筑饰件,犹 能见出元代雕刻富丽繁缛的特点. 明、清两代建筑雕刻的精华荟萃于故宫建筑群和天坛(见天坛)、北海、 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坛庙.故宫天安门前的华表、石狮,宫廷内主体建筑三 大殿白石须弥座上浮雕云龙、云凤的望柱, 等,明清陵墓石刻保存较完整,主要 有南京明孝陵石刻、北京明十三陵石刻群,帝陵的陵墓表饰较前代规模更大, 像设更多,布置讲究、技术娴熟,但其既缺乏唐代的超然、也缺乏汉代的雄 浑 , 此时的 作品更能满 足人们的赏 心悦目之功能 , 失 去 了 前 代 的 创 造 活 力。 明清雕塑有明显追随唐宋风格的痕迹,在名目繁多的寺庙里,供奉着各 式各样的神像,其造像多为彩塑,即泥塑彩绘。从题材到表现手法日趋世俗 化、民间化,形成了工巧繁缛、萎靡纤细、色彩亮丽的艺术风格。两个时代 的雕刻风格,明代较浑朴、有力,清代追求精巧而易流于琐细。
中国雕塑
中国雕塑是指具有中国特色且原产于中国的 雕塑艺术品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分别是陵墓雕 塑(包括地上的纪念性石刻与墓室随葬俑)、 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内容的雕塑。
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故宫馆藏雕塑(明清)[五]铜铸释迦牟尼像,高21cm,宽15.8cm像高螺髻,眉间有白毫,低眉信目,尖鼻,大耳,著袒右肩袈裟,左手施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

座后刻铭云:“出家释子智威睐丁男仲仁贵仲仁智仲仁寿信眷杨氏单奇一家善眷等发心铸释迦佛一家南无诸佛加被星天护持此世来生福报无尽岁次丙子至元二年八月望日谨题。

”元代金铜佛像具纪年者比较少,此像具有典型的“梵式”造像特征,是研究元代佛教造像的珍贵资料。

铁罗汉像,明弘治十年(1497年)造,高117cm,宽74cm 罗汉前额突出,长眉,眉间有白毫,双眼略向下视,鼻直口方,耳垂阔大。

双手残,身穿袈裟,结跏趺坐。

袈裟前右下铸阳文“大明弘治丁巳年造,太监姚举施”13字铭文。

该像原应有座,现已失。

这是一尊由太监姚举出资铸造的罗汉像,至于施主的具体情况现已无从查考。

太监信佛,历朝皆有,如唐朝著名太监高力士曾多次向寺院布施,但如明朝信佛太监之众却比较少见。

从《日下旧闻考》等文献中可知京城及其附近的许多庙宇都与太监有关,如北京大钟寺博物馆所藏明代铜钟,由太监捐钱铸造者为数不少,涉及人数约在百人以上;故宫博物院所藏一件明朝泥塑人物像,原藏北京房山上方山兜率寺,明万历间,司礼兼掌印太监冯保等人曾施舍重建该寺,据传该像便是冯保供养像。

太监尊崇佛教,除本身笃信佛教、期冀来世人性不再被扭曲外,更重要的是向帝后邀宠。

有明一代,帝后信佛者不乏其人,太监投其所好,许多发愿文中都明确写有奉为某某皇帝、皇后敬造,或者皇帝万岁万万岁等字样,而相应的寺额则多为皇帝所赐,由此可见太监们的施舍得到了一定的回报。

铜水月观音造像,高15cm该像眉间白毫相,头戴花蔓冠,宝缯于两侧垂肩而过,胸前饰缨络,左胸处雕刻人头样饰物。

披帛绕过肩臂后,右手将其一端提起并垂吊于下,另一端顺左臂而垂下。

像身着长裙,下摆覆座垂于足上。

水中观音以磐石为座,呈游戏坐姿,左足垂蹬于石上,右足上曲支地,右臂搭放于右膝上,左手掌心撑地,神态安详宁静,犹如正观赏水中月影一般。

水月观音为三十三观音之一,在密教中即现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之水吉祥菩萨。

水月观音像在我国的一些寺院中多有供奉。

唐代著名画家周昉曾赞美水月观音“颇极丰姿,全法衣冠还近闾里。

衣裳劲简,彩色柔丽。

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

”这对晚唐五代时期的造像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宋元时期供养水月观音成为时尚,直至明清时期仍可见其影响。

尤其是水月观音像的游戏坐姿,在其它菩萨造型中也常被采用。

该像左胸所饰之物在其它同类造像中极为罕见,其涵义需进一步研究。

该像雕刻细腻,形象生动,具有时代风格,是明代水月观音造像之精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周府造铜鎏金佛坐像,高6cm释迦像发作螺髻,手施禅定、与愿印,身著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台上。

莲台下为六角束腰须弥座,须弥座束腰间刻发愿文云:“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相,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黄金镀之,所以广陈供养,崇敬如来,吉祥如意者。

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

”周府可能是周王府简称。

《明史·卷一百十六》载,朱元璋第5子朱橚,初封吴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封周王,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

二十二年(1389年),朱橚弃藩就凤阳,帝怒,使居京师,二十四年(1391年)归藩。

后因有谋逆嫌疑,复召还京,锢之。

成祖入南京,复爵。

洪熙元年(1425年)薨。

这种铜鎏金佛造像,除北京故宫博物院有数件收藏外,还见于上海、北京及日本等公私收藏。

从鎏金、发愿文保存情况看,应以此件为佳。

上述造像反映出明代王府热衷佛教造像的现象。

铜鎏金尊胜佛母坐像,明永乐年造,高19cm佛母头戴宝冠,三面八臂,手中持化佛、十字交杵、弓箭、绳索、宝瓶等物,结跏趺坐,二飘带从腿下前伸至座前。

底板中刻阴阳纹,外为杵状物,有连珠纹装饰,施朱,表面银亮,此均为“永乐”、“宣德”款铜造像的典型特征。

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为了政治上的需要,铸造了一定数量的佛像,以颁赐给西藏的高僧和政界要人。

这类佛像面相方中见圆,五官匀称,眉眼细长,静穆柔美,略带笑意,衣饰华丽精美,为明朝初年宫廷造像中的精品。

“永乐”款铜镀金弥勒像,高23cm弥勒面相方中见圆,丰满端正,五官匀称,眉眼细长,静穆柔美中略带笑意。

细腰宽肩,肩、腰呈倒三角形,肩上有莲花与壶各一。

宝冠、缨珞、项饰、耳当等装饰繁缛。

底座为双层仰覆莲,莲座上下各有一周镶嵌整齐的联珠纹,座上部中间錾刻“大明永乐年施”。

“永乐”款铜造像是明朝廷专为颁赐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宗教界上层人士而铸造的。

铸造者选用了上乘铜材与先进的铸造技巧,融合藏、汉两地造像风格而成。

“永乐”款铜造像豪华精美,在众多造像中独树一帜,别开一家风貌。

铜鎏金文殊像,明永乐,高20.5cm,宽14.5cm文殊头戴宝冠,绀发,宝缯在耳后扎花结,呈“U”字形。

面庞方形,修眉细目,眼睛微闭,庄重中蕴含慈祥,鼻高直,耳饰珰。

颈有三道,胸饰璎珞,著披帛,下身穿裙,双手持莲茎,两肩各有莲花一朵,莲花上放置经箧和宝剑。

结跏趺坐,臂、腕、足有钏。

仰覆莲花座上饰连珠纹,座上部錾刻楷书“大明永乐年施”。

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为了政治上的需要,铸造了一定数量的佛像及法器颁赐给西藏的高僧和政界要人。

这类佛像,除现存西藏文物管理部门者外,故宫博物院尚收藏20余件,题材包括文殊、弥勒、观音、尊胜佛母等,其衣饰华丽精美、丰富繁缛,有明显的宫廷造像风格。

黄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明永乐,高22cm此释迦牟尼像,绀青螺发,顶有鎏金宝珠,面庞圆润,额有白毫,修眉细目,双眼略向下视,直鼻,唇微张,双耳下垂,耳垂中空。

颈施三道弦纹,身穿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右手施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

底座为双层仰覆莲座,仰莲花瓣略短,覆莲花瓣稍细长,仰覆莲瓣之间夹成锐角,莲座底部略大于上部,平稳匀衡。

莲座上下层各镶嵌一周整齐的连珠纹。

基座上部中间錾刻“大明永乐年施”款。

永乐款铜造像素以衣饰华丽精美、装饰丰富繁缛称著于世,尤其是宝冠、缨珞、项饰、耳珰的精细雕刻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此件造像简洁生动,质感极强,所用铜质之精,鎏金工艺之美,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神情表达之准确,洵为有明一代佛教造像的上乘之作。

高义造铜沙门像,明正统九年(1444年),高21cm,宽17.5cm造像铜质,作沙门形象,光头,眉间有白毫,双眉修长,两眼微闭,大耳下垂,身穿袈裟,袈裟幅边有装饰。

结跏趺坐,左手平置腹前,手中托宝珠,右手握拳,中空,坐于须弥座上,座前正中有一小兽,仰头向上。

座背面刻“大明正统九年岁次甲子,造佛人高义”款识。

从形象上分析,此造像应为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因“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而得名,他与文殊、普贤、观音并称为中国四大菩萨。

他处于释迦涅槃之后、弥勒未生之前,发誓要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归成正果,因此也被称为“大愿菩萨”。

供养地藏,可得土地丰壤、家宅永安、先亡生天、现存益寿、所求遂意、无水火灾、虚耗辟除、杜绝恶梦、出入神护、多遇圣因等10种利益。

据《大方广十轮经》记载,地藏形象出现在北凉时期,唐、五代、两宋时期广为流行,并持续到明清。

民间信仰尤甚。

其形象主要有沙门、菩萨两种。

沙门形一般身穿袈裟,一手持锡杖,一手持宝珠。

此像左手托有宝珠,右手中空,推测原来所握者为锡杖。

此为研究明代地藏信仰的珍贵资料。

神像铜板,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宽13.3cm,高20.5cm 铜板正中神像头上束冠,眼睛略向下视,浓眉粗鼻,络腮胡须。

身穿铠甲,飘带自头顶扬起,缠绕双臂,双手按于腿上,右手原持有物,现已失。

双脚著靴,登在一轮状物上。

像侧及底部铸刻“太上敕命,赤心忠良,直报无私,万历十六年五月弟子王全河发心,匠人王登选铸造”等铭文。

铜板边缘饰三道弦纹,上部有二圆孔,当为悬挂之用。

从铭文可推测,此神仙应与道教神祗有关。

元、明、清时期,道教盛行,民间信仰尤甚,此神像便是这种信仰的真实反映。

“石叟”款观音坐像,高14.6cm观音直鼻,小口,目光慈祥,庄重娴雅,衣纹随形体处理,简洁流畅,手、足、发刻划准确、细致,嵌银丝,背嵌“石叟”款。

像原藏于清宫。

“石叟”款铜造像区别于一般宗教造像,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性,对作品美的追求远远超出了供奉崇拜的实用要求,特别是对塑造对象神韵的把握,更非普通工匠所能企及。

而造像所用铜质,系经过反复冶炼,剔除各种杂质而成,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铜达摩造像,高19cm拨蜡法铸造。

头顶光亮,四周毛发卷曲,唇、鬓蓄须。

首微低,面容清癯,上身袒露,小腿一结跏盘坐,一直立,双手搭于膝上。

对苦修的刻划,中国与印度略有不同,同是瘦骨嶙峋、突出筋骨,印度在表现释迦牟尼修行时,多以禅定形象出现,而中国在刻划达摩形象时,常出现舒缓自在之姿,给人以亲近之感。

铜观音像板,明,高16cm,宽11.2cm观音居中,半跏趺坐于莲花上,高梳发髻,圆形头光,右手扶膝,左手持柳枝。

善财居左,足踩莲花,双手合十,拜向观音,其头上方的仙鸟口中衔手珠一串,展翅飞翔。

龙女居右,双手捧净瓶,背后衬以竹子。

观音所坐的莲花之下波涛汹涌。

像板背面铸刻阳文6列,列8至10字不等,铭文为:“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怛只哆,唵,伽囉伐哆,伽囉伐哆,囉伽伐哆,娑婆呵,天罗人,地罗人,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灰尘。

”观音与善财、龙女及净瓶、仙鸟等一同出现为明清时期常见题材之一。

此像板之构图与铸刻技法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属上佳之作。

泥塑人物像,明代,高59.5cm,宽18cm人物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衣,衣饰描金红彩,腰佩方带,带左侧挂流苏垂至膝下,右手腕套一串念珠,双手合十于胸前。

此像原藏北京房山上方山兜率寺,明万历年间,司礼兼掌印太监冯保等人曾施舍重建该寺,据传,此像便是冯保的供养像。

在封建社会,宫廷太监信奉佛教者不乏其人。

明代由于许多帝后信佛,太监们更是踊跃出资修庙立寺,塑造真身。

法国集美博物馆所藏的30余幅水陆画即为明景泰五年(1454年)御用监太监尚义、王勤等奉命提督监制;法海寺壁画为英宗朝太监李童募捐修造;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铁罗汉像则是弘治年间太监姚举铸造;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陈列的古钟里,为太监集资铸造者亦数量不少。

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太监们的如此举动,一方面是为了讨好主人,得到现世的荣华富贵;另一方面则期冀来世投生朱门,不再为太监,免受世人的讥讽与嘲弄。

琉璃持钵佛像砖,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高21.5 cm,宽14.6cm佛螺髻,大耳,面颊略长,左手下垂,右手持钵,身穿蓝色袈裟,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

砖上侧有印文“永乐寺佛塔”,两侧各有印文一列,右为“京西宝君山永乐寺烧”,左为“大明永乐二十一年造”,砖顶部尚印有“大明官窑”4字。

砖背面有6道凸起横棱,为与塔体镶贴之用。

明永乐时期,盛行使用琉璃修造佛像、佛塔,南京著名的大报恩寺塔便是永乐皇帝为其生母所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