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
古代金铜佛像鉴定有法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
古代金铜佛像鉴定有法
古代金铜佛像收藏渐成艺术品投资新热点,但是该如何收藏和鉴别呢,听听收藏专家们的见解吧:
金铜佛像的鉴定应以类型、轻重、颜色等为切入点,发掘凝固在佛像上的历史痕迹。
类型:中国古代金铜佛像艺术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部分,要区分风格差异;搞清青铜成分或鎏金等质地;结合时代特征综合判断,以标准器作为真伪依据,判断铜铸佛像是否属于新仿,是否进行过做旧处理。
颜色:古代佛像被放在佛龛上供奉,久历人间烟火,日月侵蚀,特别是鎏金铜造像表层颜色暗淡,在阳光下折射回来的光线柔和。
新仿、做旧处理过的铜铸佛像折射光线较刺眼。
质量:古代佛像所用铜质较纯,质量重,特别是浇铸器物有厚度。
仿制金铜佛像一般铜质不纯,质量轻,使用合金材料。
工艺:受古老的生产工艺限制,浇铸成型后的佛像要经过细致雕塑技法处理,表情、服饰、底座加工痕迹清晰可见。
现代铜铸佛像使用机制打磨,生成极有规律的加工痕迹。
嗅觉:古老的铜质佛像,经长期供奉、烟火熏蒸,可以嗅到烟火味道;倘若长期埋藏于地下,可以嗅到发霉、发朽的味道。
而现代仿品嗅到的是化学腐蚀味道。
当您有这方面的想法和打算时,最好能找一些专业的收藏知识来深入了解下,或者可以咨询相关的专业人士。
如何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的真伪
如何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的真伪目前,世面上所见的古铜佛像,早期出土器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鎏金佛坐像、立像、鎏金佛造像等。
而今传世品多为隋唐以后的,明清佛像占多数。
其中,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及藏传佛像尤为精美,著称于世。
“清代采用失蜡法铸造,又称拔蜡法,多制作铜佛、佛具、斋器。
佛器作坊多集中在北京‘外观’、山西五台山、西藏拉萨、青海湟中、内蒙古多伦、四川成都、山东潍坊、江苏苏州、云南昆明与保山、广东佛山等地。
”据华觉明《中国冶铸史论集》介绍,北京地区的民营铜器作坊,清乾隆年间有熔铜大局六处,铜铺432座。
其中以铸造佛像为主的作坊,聚集在安定门外的“外观”,到清末民国初年还有十多家,百余名工匠,较出名的铺号有涌泉、涌成、涌和、利生祥、恒利等。
一般来说,北京的失蜡法铸佛技艺多为山西牛村传过来,山西牛村大概是侯马地区的春秋晋国铸铜遗址所在地。
但是在清至民国时期,内蒙古多伦有多处造佛像场所,佛像比北京及其他地方造的好,制作工艺水平很高。
民国以前古铜佛像的铸法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关于古代铸佛像中有记述:“铸仙佛铜像,作铸模的方法与朝钟同,但钟鼎不可由几部分接合,而铜像则可由几部分接合铸造,故浇注时力省事。
但接模之法,要求很高。
”这大概可以了解到宋、辽、金、元及明代时期的铸大型铜钟与仙佛像的方法。
就是用泥作模骨(内芯模),用石灰、三合土制成,不使有丝毫裂隙。
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涂抹在上面约数寸厚。
油、蜡配方是牛油占十分之八,黄蜡(蜂蜡)占十分之二,夏天不操作,因为油不凝结。
油蜡涂固后,在上面雕刻造型、纹饰、铭文,细心操作。
然后将捣碎并筛过的绝细土与炭粉调和成泥,逐层涂在油蜡上数寸,使外模里外彻底干实,在外面用火力熔化其中油蜡,油蜡从铸模下部内外模交合的孔隙中溶流净尽。
则内外模间的中空部分,就是以后铸出佛像形状的地方。
流出一斤油蜡所空出的部分,可灌注十斤铜。
塑铸模时用十斤油蜡,便要准备一百斤铜,模中油蜡溶流尽,就该熔铜。
鎏金铜佛像究竟如何判断出真伪
鎏金铜佛像究竟如何判断出真伪对于以真品为母本翻模制作出的造像,粗看时有旧气,但只要仔细辨别佛像的脸部、手足部和衣纹细节,就能判断出真伪,这些细节之外的精细程度,肯定与真品无法比,同时,还可以从工艺上作对比。
老佛像都要经过严格的手工处理,在面部表情、服饰上都经过细致的雕塑技法处理,尤其是每件佛像的底座,几乎都能找到人工加工痕迹,仿品则有机器打磨的极有规律的加工痕迹。
中国人大都有佛、道、儒情节,相信因果轮回人心向善,而佛教的受众面尤其宽,很多收藏佛像的人,首先是想借此研究佛家的历史和思想。
不过更多人收藏佛像还是从其艺术性考虑的,中国传统艺术有建筑、绘画、雕塑三个门类。
佛像无疑支撑着中国的整个雕塑体系。
佛像,尤其是汉地佛像,每个神态都不一样,光是面貌就反映了那个时代,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一种审美。
铜鎏金佛像能很好的体现出佛教的庄严、神圣、慈悲的精神。
所以在造型的制作上,尼泊尔铜鎏金佛像都是严格遵循佛教的教义规范和度量经所规定的度量仪轨进行创作的。
明代永乐至宣德的32年间(1403—1435),鎏金佛像造型之精美,工艺之高超,纹饰之秀丽,均达到历代的最高水平。
因而明代的鎏金佛像,也成为财富殷实的藏家们追捧的对象。
我国的鎏金技术自战国以来就大放异彩,特别是以两汉最为普遍。
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银混合熔化后,涂在铜器表面,经温烤后固着,再加以打磨即成。
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
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
它的出现始于两汉时期,盛行于隋唐,一直延续至明清,跨度2000多年。
作为佛教的器物,制作精美、纹饰绚丽的鎏金铜佛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反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历朝历代的鎏金铜佛像又有各自不同的造型、工艺特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研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藏传佛像的价格一般高于同类型的“寂静相”藏传佛像,这是辨别藏传金铜佛像价值的一个原则。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最佳方法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最佳方法近年来,明清佛像在香港和中国内陆的拍卖屡创新纪录。
藏家们对于精致工艺,品相完好的佛像有更高的收藏欲望,近年某场的春拍开始,佛像价格的走势就是直线上升。
这件明永乐时期,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就被拍出1.16亿的高价,到现在为止还是记录的保持者,这轰动了整个收藏界。
也是因为如此,之后的明清佛像市场一路飙升,许多藏家手上的佛像也因此拍出不错的数字。
世面所见鎏金佛像、佛具,早期出土器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鎏金佛像、立像、鎏金佛像等,传世品多为隋唐以后的,明清鎏金佛像占多数。
而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造型及藏传佛像尤为精美,着称于世。
而我所鉴的多为清末至民国期间各地大量铸造铜佛像。
历代铜佛像鉴定较为复杂,本文仅针对明清佛像的制作工艺特征,谈几点今仿与古佛像差异处,来辨别真伪的方法。
利用水银加温黄金,便其熔化,并涂抹至铜佛像表面,再经过高温返原,得出的带金质的铜佛像叫鎏金佛像。
鎏金佛像造型优美、纹饰绚丽、宝光四射,深受广大信众的喜爱。
也许谁也未曾想到,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宗教制品--佛像在当今不仅成了收藏品,还成为艺术市场上的新宠。
古代金铜佛造像的收藏群体比较庞大,近几年来,佛教造像艺术品,十分火爆,实力派藏家层出不穷,国内外收藏家们,所收藏的佛教造像艺术品.佛造像作为立体雕刻艺术的一个品类,撒播时刻长久,从开始的石刻大佛发展到泥塑佛像、木雕佛像、铜鎏金佛像等,可谓品种繁复。
作为一个较特别的收藏品类,佛像以其浓郁的宗教颜色和深沉的文明内在受到释教信徒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喜爱。
藏地锻造的佛像封底是将底沿往内收击打包住底盖。
内陆锻造的佛像封底选用剁口法,即在佛像底沿剁出铜刺,以铜刺来固定底盖。
底盖中部通常都用阴线刻有徽标。
内蒙多伦封底嵌入莲座底边较深(在5至10毫米间)。
清代佛像封底多见边口刮封铁红腻子景象。
鎏金佛像在长年供奉香火熏燎,较厚的积尘,清理时宜用棉签蘸5%的柠檬酸水擦拭,只去除积尘不要伤及数百年的自然包浆,如将佛像擦的黄亮,对佛像是一种有形的破坏,价值大跌。
金申讲老铜佛像鉴定方法
金申讲老铜佛像鉴定方法
鉴定老铜佛像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基本的方法:
1. 观察外观:首先,观察佛像的整体外观。
通常,老铜佛像的
造型比较古朴,线条简洁流畅,没有过多的雕琢和装饰。
同时,老铜
佛像在表面上会呈现出自然的光泽和色泽变化,表现出岁月的沧桑感。
2. 摸索重量:其次,可以通过感觉佛像的重量来初步判断它的
材质。
铜制品的硬度比较大,相对较为沉重,而假冒的铜像可能采用
其他的材质,并且重量相对较轻。
3. 手感表面:然后,可以通过手感观察佛像表面的质地以及纹路。
老铜佛像表面的纹路一般较为自然,没有过多的痕迹或印记,而
铜质表面的纹路触感较凸显。
4. 发出声响:最后,可以尝试轻轻敲击佛像表面,观察是否会
发出清脆的响声。
铜质本身的性质决定它比较坚硬,会发出美妙的声音。
当然,鉴定老铜佛像并非只凭这几个简单的方法,更专业的鉴定
方式需要借助专业的设备和技术。
最好是请专业人士进行鉴定,以确
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佛像收藏与鉴定的技巧
佛像收藏与鉴定的技巧在这两年佛像受到收藏家的热捧,那么你们知道佛像如何收藏与鉴定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佛像收藏与鉴定的技巧,一起来看看。
佛像收藏与鉴定的技巧一、按真品仿造其又可分以下几种情况:(1)以真品翻模制作。
这种用真品做模再翻新的作伪法,乍一看整体很像,但拿在手中就会有过重或过轻的感觉,铜质也很生硬,锈色也不自然,鎏金都是以电镀法鎏的金,光泽极不自然。
古代是用水银法鎏金,色泽很沉稳,给人以厚实的感觉,虽然经过长期的磨蚀会露出铜胎之色,但古意盎然,这是仿品无法比拟的,翻模的伪品往往在细部上交代不清。
(2)以真品为范本重新制作。
这些伪品往往以比较著名的真品为范本,而且多是以图录照片为参考。
因为是参照平面复制立体,缺乏立体感和细部的把握,特别是佛像的背面、底部、局部纹饰,更会给人貌合神离的感觉。
(3)按传统技艺制造新佛像。
这里主要是指产自西藏地区的新佛像,还包括一些法器。
西藏地区与临近的尼泊尔具有数百年的佛像制作历史,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工匠们,仍然忠实地遵循古代流传下来的方法在制作着各类佛像,他们并不是作伪图财,而是供给信徒崇拜的偶像。
所以他们的作品合乎佛教教理,加工之传统技法世代相延,有一整套标准的制作程序,自明清以来几乎不变。
这些佛像原本不是作伪之品,但有些古玩商将这些佛像加工作旧,以奇货自居而索取高价,这就另当别论了。
二、用“移花接木”法作假方法有:1.数件拼合。
就是将失落的残件重新拼装起来。
比如,明代的狮子配上清代的佛像。
2.真品加伪款。
如将清代晚期的佛像刻上“大清乾隆年制”,以此来提高身价。
3.新旧拼凑的作伪法。
比如缺个座子、缺个背光等,就配上新座子、新背光,来充当完整的旧品,这主要是卖家希望残缺的物品能以完整的面貌卖个好价钱。
三、以款识作伪可分为真品伪款、伪品真款和伪品伪款三种。
比如,在明代早期佛像上加刻“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款,其实,这反而破坏了真品的品相。
“伪品真款”就是前面所说的用“东拼西凑”法造成的,在真品有款的座子或背光上,加上新佛像,佛像是伪的,可款是真的。
铜佛像年代与真假的判断
铜佛像年代与真假的判断
铜佛像年代与真假的判断?佛教一直是人们所信仰的宗教。
而铜佛像则是佛家代表实物。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铜佛像也随着进入中国。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铜佛像带来的印度色彩也逐渐褪去,融入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印度色彩与中国色彩想融合,把铜佛像的光芒发展的熠熠生辉。
铜佛像的年代如何判断?首先我们可以从铜佛像的材质来判断铜佛像的年代。
古时候,各个时期使用的铜佛像材质是不一样的。
早期,制作铜佛像的材质主要有一下几种:青铜、红铜、纯铜或者其它铜合金等材质;从铜佛像的提醒特征也可以判断年代?如标志、坐骑、手印以及坐姿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反应。
当然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标志,我们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去比对,这样才能更准确,更精确的去判断铜佛像的年代。
铜佛像的真假的判断?铜佛像的判断主要从看、摸、闻、嗅舔来判断推理,当然这个也要考时间经验才可以。
作为古玩爱好者,识别铜佛像的真假,应用要掌握古代青铜器的药店,秀色、手感、声响、花纹、款式等。
锈色:入土、传世、坠水等方式。
一般来说,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他勇气,常见的颜色为,红色、绿色、紫色、红色灯。
手感和声响:用手掂量一下铜佛像的重量,过轻或者过重都不好;用手敲击铜佛像,声音微细而清脆;花纹和款识:重点鉴别,根据不同时代的特点判断;铜质和器式:除了要记得青铜器的名称之外,还要了解青铜器哥哥年代的特点。
鉴别古董佛像的真伪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鉴别古董佛像的真伪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看材质。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佛像材质众多,基本上可以归为以下几类:金铜、铁、木、石、泥、三彩琉璃、瓷、锡等。
各种材质,虽然材料各异,但带给我们收藏者却是不尽相同的审美,进而决定了我们收藏的兴趣关注点。
但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其次是看面相、体型和服饰。
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纹特征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是有许多变化的,比如隋唐两个相连的朝代,虽说佛像的整体风格是相近的,但面相还是略有区别的,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唐初起就变得稍瘦一些;最后是看款式。
款式是指古董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资料,比如铭文和题记等,对收藏者在鉴别佛像真伪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再次是看标志、坐骑、手印和坐姿。
古董佛像制造时十分严谨,造像的标志、坐骑、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规范的,只要多加学习,了解各个时期佛像的不同特征,并细心察看和对照,就可准确地为某件藏品定名,这样不但能分清藏品是佛还是菩萨,而且还能弄清是哪尊佛像和哪尊菩萨;此外,还可用嗅觉法进行鉴别。
古代的古董佛像或其他木质、陶瓷等材质的佛像,在长时期受人们供奉时被烟火所熏染过,或是长时期埋藏于地下。
只要对其仔细进行嗅别,一般都可以嗅到烟火、发霉或发朽的味道,而现代彷制品则完全没有这种味道,即便是有些伪品用烟熏或埋于地下等作旧方式处理,也难免露出破绽。
然而,各种古董佛像材质,虽然材料各异,但带给我们收藏者却是不尽相同的审美,进而决定了我们收藏的兴趣关注点。
一、金铜类金铜类佛像,源于我们古人对于佛造像的重视。
在古代,为佛造像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
据史书记载,不仅是出资者,也包括制作人,都必须沐浴斋戒,选取精贵材质,即古代最为贵重的金和铜。
但是在当时也是比较昂贵的铜,用来铸造佛像。
明清铜佛像的鉴定、辨伪和收藏
明清铜佛像的鉴定、辨伪和收藏金铜佛像作为宗教崇拜的对象,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它的宗教性。
佛像体现佛教的庄严、神圣、慈悲的精神。
所以在造型的制作上,它必须严格遵循佛教的教义规范,也就是造像仪规。
这就决定了佛教造像中佛、菩萨、罗汉、明王、护法、祖师等等造像的造型。
二是它的社会性。
造像要有人崇拜,就必须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在不同的时代,为了让人们理解和接受佛教精神,就要迎合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
这就使各个时代的佛像,体现出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三是它的艺术性。
无论是宗教性也好,社会性也好,要体现出来,都必须经过艺术手段的加工。
所以,对于金铜佛像必须从造型、时代和工艺三方面来欣赏和鉴定。
(1)鉴定佛教进入中国二千年了,佛教思想如一颗种子,落入土地后一禾三穗会结出诸多果实;一部佛典经过再三翻译,又经摘要、问答、论释后,会衍生出许多旁支学问,另立出许多宗派。
佛像也一样,各时期传入的有限的印度佛像如同种子,在各时代、各地域形成不同风格的佛像造像。
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成熟,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像在中国工匠的手中逐渐脱离原有风格,加入了中国自身的造像形态,建立、发展成独特的中国佛像,在这艺术融汇、交流中,呈现出各时代多姿多彩的鲜明特色。
所以,要正确鉴定佛像必须具备四方面的知识概念,这就是地理概念、历史概念、文化概念和宗教概念,这就是要了解中国和古印度的历史,了解佛教产生和发展的有关知识。
这样对我们正确判断和选择收藏是极为有益的。
金铜佛像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体艺术,其主题是一致的,即都为“人”像,不同的只是其面部表情、手印、服饰、坐姿及周围的陪伴物、台座、持物等等而已。
因此,我们可以把一般的鉴定要点归纳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与坐姿,三看标识与坐骑,四看细部与装饰,五看材料与质地,六看铭文与题记。
如果能注意到以上几点的话,基本上就可以做到正确的鉴定了。
首先,所谓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一件佛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
古代青铜佛像失蜡法鉴定特征
古代青铜佛像失蜡法鉴定特征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古代青铜佛像失蜡法鉴定那些事儿。
你说这古代青铜佛像那可真是宝贝呀!那精美的工艺,栩栩如生的模样,谁见了不喜欢呢?可要是碰到个假的,那不就亏大啦!所以啊,学会怎么鉴定就特别重要啦。
咱先说说这失蜡法做出来的佛像有啥特点。
你想想啊,就好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大师在精心雕琢一件绝世珍宝。
那线条,那弧度,得多流畅自然啊!真的失蜡法铸造的佛像,表面会特别光滑细腻,就跟那刚剥了壳的鸡蛋似的,可舒服啦。
而且啊,细节之处见真章,那些纹路、装饰,都精致得很呢,绝不会有那种毛毛糙糙的感觉。
再看看佛像的整体造型。
哎呀呀,那真的和假的差别可大了去了。
真的往往比例协调,看着就特别舒服、特别和谐,就好像一切都是恰到好处的安排。
假的呢,可能就会这儿歪一点儿,那儿斜一点儿,怎么看怎么别扭。
这就好比一个人站得笔直和歪七扭八的区别,很明显就能看出来呀!还有啊,这颜色也能透露不少信息呢。
经过时间洗礼的古代青铜佛像,那颜色会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深沉而内敛,可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假颜色能比的。
你要是看到一个佛像颜色特别鲜艳、特别扎眼,那可得多留个心眼儿啦!咱再说说这铸造的痕迹。
真的失蜡法佛像,在一些角落里、缝隙里,可能会留下一些细微的痕迹,就像是岁月留下的小秘密。
这些痕迹可不是瑕疵,反而是它们真实身份的证明呢!假的呢,往往就做得太“完美”啦,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
你说这古代青铜佛像是不是很神奇呀?就像一个藏着无数秘密的宝盒,等着我们去慢慢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咱可得瞪大了眼睛,仔细分辨,可别让那些假东西给糊弄了。
总之啊,鉴定古代青铜佛像失蜡法可真是一门大学问,要多观察、多比较、多学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众多的佛像中找到那些真正的宝贝,领略到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别小看了这些佛像,它们可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情感呢!让我们一起好好去发现它们的美吧!。
鉴别古代佛像年代的方法
鉴别古代佛像年代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通过材质鉴定。
不同年代的佛像有不同的材质,如明代以前的铜佛像基本上都是青铜工艺,明代到清初基本上都是红铜,清
中到民国基本上都是黄铜。
•根据佛像特征鉴定。
不同时期的佛像有不同的特征,如明代佛像开脸比较饱满圆润,一般都是双眼皮,而清代佛像开脸比较
瘦削硬朗,一般都是单眼皮。
•根据包浆鉴定。
老铜佛像的包浆不可能是通体一色,在手经常触摸的地方必然会有明显的露铜点,且跟周围包浆有自然过渡,底部也有长期磨损的露铜点。
民国铜佛像鉴定标准
民国铜佛像鉴定标准
民国铜佛像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对于民
国铜佛像的鉴定,需要综合考虑其历史背景、工艺特点、保存状况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下面将就民国铜佛像的鉴定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对于民国铜佛像的鉴定,需要对其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民国时期是中国
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民国铜佛像在风格、题材等方面与其他时期的铜佛像有所不同,需要通过对其历史背景的了解来进行鉴定。
其次,民国铜佛像的工艺特点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
民国时期的工艺水平相对
较高,铜佛像的制作工艺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鉴定时需要注意观察铜佛像的雕刻、铸造、打磨等工艺细节,以及其整体的造型、比例等方面的特点,这些都可以帮助鉴定者判断其真伪。
另外,民国铜佛像的保存状况也是鉴定的重要考量。
由于其制作材料为铜,容
易受到氧化、腐蚀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保存状况良好的民国铜佛像显得尤为珍贵。
在鉴定时需要仔细观察铜佛像的表面是否有明显的腐蚀、变色等情况,以及其底座、支架等部分是否完好无损,这些都可以帮助鉴定者对其真实性进行判断。
最后,民国铜佛像的来源和证书也是鉴定的重要参考。
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收藏资料等,可以了解到铜佛像的来源和历史渊源,同时,如果有权威的鉴定证书或专家的鉴定意见,也可以为鉴定结果提供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民国铜佛像的鉴定需要综合考虑其历史背景、工艺特点、保存状况、来源证书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全面、细致地观察和分析,才能对民国铜佛像进行准确的鉴定,确保其历史和艺术价值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
铜佛像鉴定方法有哪些
铜佛像鉴定方法有哪些佛教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铜佛像作为其文化遗产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对于热爱佛教文化的人来说,收藏一件铜佛像既能品味美丽的佛教文化也能增加文物价值感。
但是,鉴别铜佛像的真伪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本文将从外形、材质、工艺等角度分析和介绍铜佛像的鉴定方法。
外形鉴定在铜佛像外形方面,鉴定真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察脸部特征真正的铜佛像一般都是通过手工锤打,其细节处理处非常精致,拥有真实、丰富的面部表情。
而仿制品通常是通过机器制作或模具铸造,面部通常呈现出机械化的“呆板”效果。
观察手脚细节真正的铜佛像手脚关节处弯曲自如,五指或三手指之间都有足够的距离,指尖的细节非常清晰。
而仿制品则由于机器加工的原因,手、脚之间的距离过近,手、脚之间的区别不明显,指尖处理较为模糊。
观察服饰搭配铜佛像的服装细节在整体感觉上也很重要。
真正的铜佛像服装造型比较自然、细节处理清晰,饰品比较精致,而仿制品的服装处理往往显得粗糙,饰品的轮廓比真品更加笨拙。
材质鉴定铜佛像材质的真伪程度,绝大部分在铜的含量检测上。
铜佛像的材料通常包括普通铜、暗铜、宝石铜等。
如果是真正的铜佛像,那么经过检测铜的含量应该达到90%以上;而仿制品则铜含量不足,掺杂了大量的其他金属。
在材质鉴定的时候,还可以通过铜佛像的重量来判断其真伪。
真正的铜佛像由于原材料价格昂贵,一般都比较重。
而仿制品的材质通常采用铸造或铜合金制作,铜含量不高,重量往往较轻。
工艺鉴定铜佛像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两种,手工锤打和铸造。
其中,手工锤打铜佛像是现代铜佛像制作者所倡导的方式,是制作真正铜佛像的关键。
真实的铜佛像承袭了古时候的制作方法,铸造出来的铜佛像显得不够真实、细节不够清晰,同时通常较为粗糙。
除此之外,手工锤打铜佛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细节处理精致。
铜佛像的细节亲手制作出来,显得非常细腻、丰富,而铸造的仿制品由于生产制作方式的差异,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总结根据以上介绍,我们可以找到铜佛像真伪的判断因素,即:细节精细度、重量、材料中铜含量、制作工艺等四个方面。
铜佛像真假的鉴定方法
铜佛像真假的鉴定方法铜佛像,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崇拜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佛教信仰中更是如此。
众所周知,铜佛像象征着佛教的至高无上的信仰与敬畏,其造像工艺也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然而,由于铜佛像的制作、加工过程繁琐而又复杂,加之铜材料的市场价格较高,使得铜佛像的制作与出现了一些不良商家将劣质产品冒充真品的情况,从而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因此,铜佛像真假一直是广大佛教信徒和广大市民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介绍一些铜佛像真假鉴定的方法,以帮助大家分辨铜佛像真伪。
一、看铜佛像的尺寸与外观造型铜佛像的尺寸与造型除了可以直接展现铜佛像制作技艺与水平外,也是鉴别铜佛像真假的一项重要手段。
一般情况下,真正的铜佛像制作高超、精细,刻画有心意和含义,形神兼备,不同尺寸的佛像各有特点,显得缜密而自然,而且还有良好的比例和协调。
假冒的铜佛像则往往造型不专业,缺乏生动感,甚至可能一些零件安装得不够稳固,大小不合理手感不佳等,较为粗糙。
二、留意铜佛像的质地与重量铜佛像的质地和重量也是铜佛像真假鉴别的重要手段。
真正的铜佛像大都制作用上等材料,铜质量利用率高,常常重量相对较重。
而假冒铜佛像由于材料质量差,工艺粗糙等问题,明显不及真品,质地不均匀,颜色不自然,重量也不足以达到正常要求。
三、观察铜佛像的表面纹路铜佛像的表面纹路是鉴别铜佛像真假的重要手段。
一个好的铜佛像,表面起伏不大,铜的肌理清晰,纹路深浅合理,铜色由淡到浓,渐变清晰。
而假冒的铜佛像则表面颜色单调,肌理不清,纹路不自然,迹象明显地不如人意。
四、铜质量的密度与声音铜的密度、硬度决定了铜质量的大小和重量。
我们可以采用掂量铜佛像的重量来鉴别真假,一般真品的铜佛像相对较重;而假品则相对轻便,质量明显不足。
另外,用手轻敲铜佛像,如果能够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那么说明这枚铜佛像的质量很好,是真品。
五、考虑铜佛像的来源与品牌铜佛像的来源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最好选择制作工艺非常高超、名气很好的清一色店铺购买,以保证购买的铜佛像正品。
大明永乐年施铜佛像鉴定技巧
大明永乐年施铜佛像鉴定技巧
关于大明永乐年施铜佛像的鉴定技巧,以下是一些建议:
1.观察外观:永乐年间的铜佛像工艺精湛,线条流畅。
佛像面部表情端庄慈祥,衣纹流畅,肌肉线条饱满。
需要注意的是,年代久远的铜佛像表面会有氧化层,表面呈现出一种古朴的质感。
2.检查佛像底座:永乐年间的铜佛像底座往往有款识,如“大明永乐年制”等字样。
款识字体规整,字迹清晰。
此外,底座上的图案、纹饰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观察佛像细节:仔细观察佛像的衣纹、发丝、耳环等细节,永乐年间的铜佛像工艺精细,细节处理得当。
4.重量和质感:永乐年间的铜佛像材质较好,铜质纯度高,因此具有较重的重量感。
同时,上手触摸时,可以感受到铜佛像的质感。
5.了解历史背景:了解永乐年间的历史背景,对铜佛像的风格、工艺等特点有深入了解,有助于判断铜佛像的真伪。
6.寻求专业鉴定:如果对铜佛像的鉴定存在疑虑,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进行更为准确的鉴定。
铜佛像鉴定几种方法
铜佛像鉴定几种方法铜佛像鉴定几种方法商业房地产大亨王健林从上世纪80年代,就喜欢收藏,他曾开玩笑说,当初放弃部队和政府的铁饭碗,下海做生意,就是因为有钱才能搞收藏,买字画。
过去古玩行业的买卖和收藏,不像现在的商界和藏界理解的这么简单。
听前辈讲,过去北京城内的古玩铺以西四、东四、地安门和琉璃厂为主,店铺数量也不过只有三四十家。
珠宝玉器行业,主要分布在前门廊坊头条、牛街、花市,总共大约有四五十家。
除此之外,还包括崇文门外、花市和东小市的掛货铺(各种老旧杂货),以及地摊鬼市。
整个北京城也只有百余家店铺。
正规的古玩铺经营是,数量极其稀少的古玩精品,在整个古玩业界可以说,古玩商们都是经验丰富眼力好的专家。
商家主要服务几十位熟悉的收藏家。
记者了解到,明清金铜佛像近年来在香港和内陆拍卖市场屡创天价:2005年上海古玩古玩心秋拍,一件明铜师佛坐像以110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当时内陆拍卖市场佛像成交高价;2006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微博]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凭借1.166亿港元(7.7545,0.0028,0.04%)的成交价轰动一时;佳士得2010春拍中,一件明宣德制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以7010万港元成交,为当年开了好头。
如果对相关的佛像文化知识没有深入的理解,单凭借外观很难判断佛像的真正价值。
对于不懂的知识,要多向业内人士请教。
对于新入门的藏家更不要以大小、年代、佛教地位判断佛像的价格,要从工艺、款式、形态、传承等多方面的细节进行判断。
明代佛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佛像收藏一如西佛东渐,早亦由西方买家入手。
资料显示,1989年,一尊明代鎏金弥勒佛像在纽约苏富比[微博],以过21万美元成交。
上世纪90年代,一件明代鎏金铜观音,经苏富比拍出132万港元。
2004年,一尊明15世纪大威德明王鎏金佛像,在香港佳士得以1906.2万港元成交,成为当时鎏金佛像成交纪录之冠。
青铜佛像鉴定拍卖 古玩收藏鉴定拍卖技巧
青铜佛像鉴定拍卖古玩收藏鉴定拍卖技巧1、陶瓷类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窑口出品的陶瓷制品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色,例如所采用的原料、火候、造型、纹饰、手法等。
这些都可以从一些专业书上找到详细的说明。
即使用现代技术高仿的赝品,只要仔细观察比对,还是会发现赝品是无法做到完全一致的模仿。
常见的古玩鉴定真伪方法有:看刀法是否流畅自然;釉面无耀眼浮光;用兽皮去擦可见极细小的细纹;真正出土的古董陶瓷上的土锈是渗入到瓷器里的,而仿制品的土锈经过反复擦拭是可以去除的;听音,瓷器因年代、原料、窑口不同,敲击发出的声音也不尽相同。
要注意的是,有时候造假者为了做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会采取“拼接”的手法,就是一件瓷器由真假两部分拼接而成,通常这发生在一些残缺的真品上。
瓷器中,元青花、珐琅彩瓷尤为珍贵,然存世的真品凤毛麟角,可以说,现在市面上流传的十件中有九件是赝品或残缺品。
有意收藏此类古董的爱好者要尤为当心。
2、石类国人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待遇可以庇佑、安神、避邪等益处的说法,这几年古玉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一般古玉有传世玉和出土玉,传世玉即此玉经几代人的收藏、把玩,一般都保持了原色,这些玉都有一定的历史可循,我们可以以此根据从玉的种类、包浆、出处、工艺等方面一一印证。
另一种是出土玉,这些玉因为某些原因在近年出土并流入市场,因为它们长期埋于地下,通常会因为地下水、土质环境等影响而产生沁色,沁色分血沁、铜沁、土沁、水银沁等。
如果真是多年埋藏后出土的古玉,仔细闻,多少会有一些土腥味,而经化学药水浸泡过的则有一股刺鼻味。
也有特别残忍的造假者会把玉烧热,直接戳进牲口体内,形成血沁,这种情况下就要从玉的表面火烧裂纹、红丝纹理等方面去辨别。
另外,玉的包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鉴别要点。
古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包浆非常自然漂亮,而人工作出来的包浆难免会有些松散,很难做到完全天然浑成,仔细看,总会有种违和的感觉。
3、画类古玩鉴定书画类藏品,要从纸、墨/色彩、画风、笔触的流畅性等方面去观察识别。
鎏金铜佛像的识别和鉴定方法
鎏金铜佛像的识别和鉴定方法
具有一定意义的佛像收藏,关键还是要看工艺、材质、历史和题材几个方面,佛像都有着深厚的宗教美术渊源,一些稀有和重要的佛像题材是具有独特的文物价值。
这里要注意,佛像收藏并不是时间久远的收藏投资价值都大。
只有在遇到适合的佛像适合的价位,才可以考虑入手。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时传入我国。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量的佛教艺术品被制作,其中鎏金铜佛像以其优美的造型,绚丽的纹饰,宝光四射的魅力,在给人们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起到抚慰心灵的作用。
识别佛像的真伪,必须从造型、时代和工艺三方面来进行鉴别。
像基本的标识和坐骑、铜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严格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造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
佛像辨伪有章可循,并不难。
对于新品造像,可以看它的色泽是否自然陈旧。
老佛像外表包浆自然,色泽浑厚,新的鎏金铜佛像即便经过作旧处理,颜色还是比较刺眼。
尼泊尔铜鎏金佛像,作为宗教文化的一部分,是诸佛弟子所顶礼膜拜的对象,因为尼泊尔匠人千年来世代传承着经典铜鎏金佛像的制作工艺,因为他们所做的佛像也被公认为世上最殊胜的手工佛像,每位佛弟子都想拥有一尊尼泊尔释迦族所做的铜鎏金佛像。
西晋以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为佛教信仰的传播提供了的宽广的民间土壤;另一方面,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国北方,它们的文化传统与来源于西域的佛教更易于相互认同。
铜鎏金佛像不仅造型优美、形态各异,更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反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古代铜鎏金佛像鉴定方法
古代铜鎏金佛像鉴定方法“佛像”指释教造像。
金铜佛像是用铜锻造,表面鎏金或不鎏金的佛像。
汉传和藏传是其两大支柱。
现如今在市场上常能见到的是明清期间的著作,以藏传佛像居多。
汉传主要承受的是印度显教流行期的犍陀罗、马土腊等几种造像风格和办法,外型相对简略,形象宽厚温文,大多是一头二臂,以寂静像居多;藏传主要承受的是印度密教期的东印度、尼泊尔、斯瓦特、克什米尔等几个艺术流派的影响,外型以愤恨像居多,多为多面多臂或异类身,有坐、立、舞等各种姿态。
下面讲讲明清金铜佛像判定的几个要点:一、铜材明代汉传佛像通常用青铜,藏传佛像通常用红铜;清代汉传、藏传佛像才有用黄铜锻造的,但乾隆期间汉传佛像也有用红铜锻造的。
因而,明代款式的佛像只需显露哪怕是米粒巨细的黄铜色,就必是新仿佛像无疑。
二、铜质古人基于信仰,把锻造佛像看得非常神圣,故不管用何种铜,皆原料精巧;而新仿佛像为节省成本,通常用粗铜、杂铜锻造,因而佛像底边过厚或厚薄纷歧,乃至有残缺。
三、规制明清锻造佛像有严厉的规制(仪规),各部位的份额、结啥手印、啥佛或菩萨等持啥法器、佛与菩萨各坐啥底座等等都有定规;佛像全体端庄高雅,面庞慈祥,各部位写实性强、外型精确。
如果是官铸佛像,则官款的方位必在底座前面,不可在底座后边。
若镶嵌,则多是绿松石、青金石。
新仿佛像则通常不合规制。
四、技术(一)锻造技术。
传统佛像多选用失蜡法(又名剥蜡法、拨蜡法)制成范摸而锻造。
其过程是:1.先制泥芯,用6个圆钢筋或三根8号铅丝扎成骨架,挂约5毫米泥料、稠粥状细泥料塑成型芯,泥料多为炭末泥(由通过箩筛的炭末、细砂、粘土构成)与三合土。
2.在泥芯上贴蜡片,又称“捏蜡”;贴好后,用硬木做的“压子”拨塑各个细部,五官、衣纹等,制造成蜡型。
焊修附饰物,如背光、衣带等附饰,用手捏出大形,粘附后再细刻。
烫焊浇注冒口系统,大、中型铸件加芯撑(多为手艺铁打四棱方钉或扁铜钉),小型佛像不加芯撑。
3.在蜡型上贴外层背料,亦即包裹泥衣,俗称“糙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怎样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作者:贾文熙清代鎏镀金无量寿佛世面所见古铜佛像、佛具,早期出土器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鎏金佛坐像、立像、鎏金佛造像等,传世品多为隋唐以后的,明清佛像占多数。
而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造型及藏传佛像尤为精美,著称于世。
而我所鉴的多为清末至民国期间各地大量铸造铜佛像。
历代铜佛像鉴定较为复杂,本文仅针对明清佛像的制作工艺特征,谈几点今仿与古佛像差异处,来辨别真伪的方法。
清代以失蜡法铸造铜佛、佛具、斋器多集中在北京“外观”、山西五台山、西藏拉萨、青海湟中、内蒙多伦、四川成都、山东潍县、江苏苏州、云南昆明与保山、广东佛山等地。
据华觉明《中国冶铸史论集》介绍,北京地区的民营铜器作坊,清乾隆年间有熔铜大局六处,铜铺432座。
其中聚集在安定门外“外观”的佛作作坊,以铸造佛像为主,到清末民国初年还有十多家、百余名工匠,较出名的铺号有涌泉、涌成、涌和、利生祥、恒利等。
在雍和宫周边,崇文门外的东晓市也聚集着一些古佛器作坊。
北京的失蜡法铸佛技艺多为山西牛村传来,大概是候马地区的春秋晋国铸铜遗址所在地。
清末至民国时期,北平的三位著名佛作艺人门殿普、林普生均为山西长治人,樊振铎清末学徒时,他的师爷即是山西人。
清至民间时期,内蒙多伦有多处造佛像场所,佛像比北京及其他地方造得好,制作工艺水平很高。
在清代有名望的阿龙希、海桑岱等铜匠铺有七家,营业的字号有裕和永、庆圣德等五家铜像作坊,工匠多来自山西、河北,打铜胎制作佛像最为拿手,范模铸造用料工艺与北京相同。
传统佛作多采用剥蜡法、拨蜡法,其方法第一步先制泥芯,用6个圆钢筋或三根8号铅丝扎成骨架,挂泥料塑成型芯,内芯泥料多为炭末泥与三合土;第二步贴蜡片,又称“捏蜡”;第三步,用硬木做的“压子”拨塑各个细部,五官、衣纹等;第四步,焊修附饰物,如背光、衣带等附饰,用手捏出大形,粘附后再细刻;第五步,烫焊浇注冒口系统,大、中型铸件加芯撑(多为手工铁打四棱方钉或扁铜钉),小型佛像不加芯撑;第六步,挂内层约5毫米厚泥料,稠粥状细泥,今明清佛像多见内残留物为炭末泥,是由炭末经过箩筛的炭末、细砂、粘土组成;第七步,贴外层背料,俗称“糙泥”。
泥料有马粪泥和纸浆泥(马粪泥,干马粪搓碎过筛与粘土加水拌成;纸浆泥由粘土加炉灰末、纸浆、水捣拌而成);第八步,阴干后加热脱蜡,焙烧;第九步,埋包浇注;第十步,打碎内外范模;第十一步,毛坯经锉、磨、錾刻纹饰,用椴木炭将锉划痕磨抛光,再鎏金或涂泥金、贴金。
了解了铜佛制作工艺,大家就可以对照特征鉴别真伪了。
首先根据佛像外貌判定时代,再根据金色看脱金点及包浆。
明清时期内地汉传佛教造像多以鎏镀金、贴金、上金、泥金等装金处理,内地制造的藏传佛像也多有采用。
一般古代鎏镀金厚,成色发熟黄,前胸、盘腿膝盖、胳膊肘、衣摆等人手抚摸处,多为金脱落后发自内胎的氧化铜黑地子,肩弯、衣褶处多有积尘包浆。
贴金、涂泥金佛像易脱落地子,行话“见肉泥金”,即佛像泥金脱落面露出的地子。
元明时期有些藏传佛像制作中在镀完金后要做“上红”处理,将镀过金的佛像放在一种树皮红色液汁中煮,使黄金色呈紫黄金色。
而现代仿做的铜佛像多为电镀的,金层薄金色发青,露肉处脱金不自然,故意不镀金层或磨掉,再做化学处理。
电刷镀的金色虽正,但没有熟金感。
顺便提及一点,某些镀金明清佛像的金面可散见一些微粒黑点,属于正常。
铸佛铜合金中含有少量铅,铅以软夹杂形式存于铜体中,铜表铅微粒受存放环境影响发生化学反应,膨胀后顶破金饰面所致。
再看刻铭,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一般楷书阴刻“大明永乐年施”、“大明宣德年施”,凡有铸铭的均为后代仿器。
清代宫廷造佛像始于康熙年间,乾隆时期达到高峰。
六品佛楼造像通常有“大清乾隆年敬造”刻款及佛名、部属三种款。
也就是按藏传佛教修行必经过的六个次第(阶段),即般若品、无上瑜伽品父续、无上瑜伽品母续、瑜伽品、德行品、功行品———最高以大乘教般若品,上上品(又分无上阳体根本父续、阴体根本母续)、上品、中品、下品,共六品。
如不动金刚像的下沿正面刻“不动金刚”,背后下沿刻“德行根本”,秘密文殊宝利佛正面下沿刻佛名,背后下沿刻“瑜伽根本”四字,其他还有“般若品”、“功行根本”等。
看内壁残留物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首先在佛像内壁凹处找一找铸范残留物,如果有黑炭泥、灰色三合土属正常,如有白色石英砂块,必为现仿。
再看支撑钉,一般多为四棱铁钉,手工打锻的,有些佛像采用铜钉。
钉尖则多为弯曲的,这是由于铸造后掏挖内范芯时,用硬器砸弯的。
有的钉大、钉多较明显,有的钉小量少,但也是较易看到的。
有些铁钉齐根锈断了,用刻刀挖一下铁锈铁钉根子在铜内。
现有做假者用多块小疙瘩铁锈粘在内壁上,或用一截现代圆钉嵌在内壁上,再用酸咬蚀成铁锈状。
遇到这种有疑点情况时用刻刀挖一挖,如露出新圆钉、新铜底子必假。
再有一点看封底。
古代佛像制作完成按宗教程序还要装藏与开光,才能成为佛教徒供奉的神像。
装藏即在佛像内膛放一些佛教圣物,圣物主要是法身、生身舍利,具体为五部大陀罗尼咒、吉祥真言经咒卷,与大成就者所出舍利。
还要填充五宝、五甘露、五药、五香等金银珠宝和香料等。
大型佛像内置一根塔状“命根”木棍,上部用金汁、中间彩粉,下写墨书真言。
装藏完后要用紫铜板封底,藏佛封底是将底沿往内收敲打包住底盖,内地采用剁口法,即用刻刀在佛像底沿剁出铜刺,以铜刺来固定底盖。
底盖中部一般都用阴线刻“十字金刚杵”,防止邪魔歪道的袭扰。
十字杵因时代与地域不同,图样因地而异稍有不同。
内蒙多伦封底嵌入莲座底边较深在5至10毫米间,十字金刚杵图形较小,中心空圆圈或阴阳鱼,十字杵做镀金处理。
清代佛像封底多见还有一种边口刮封铁红腻子现象。
现假佛像封底十字杵图案乱来,刻线纹刀功不够,线条不顺畅。
有腐蚀纹的,线道口沿不是直角而是圆的。
多为现代烧焊封死的,少量有剁口靠硬砸将底座内边向内挤胀压住封底,或有剁刺不利,封底封不牢。
再者新做封底包浆不是自然生成而是人为做上的,较为明显。
藏传佛教造像流派藏传佛教造像流派金申藏传佛教是指公元7世纪起在西藏地区形成的以藏语为载体的佛教,有显密二宗。
其教派众多,教理繁奥,神祗更是庞杂。
藏传佛教极重视以美术弘扬教法(即所谓“五明”之一的“工巧明”),遗留的数量庞大的壁画、唐卡、雕塑等美术品是世界各国学者热心研究的对象,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地域和宗教方面的原因,藏传佛教艺术与毗邻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等地的佛像以及中国内地汉传佛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单尊的金铜佛像,易于流动,分布广泛。
可以说,分析其产地和时代特征是确切地把握佛造像的关键。
尼泊尔的佛像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与西藏毗邻,在古代也是印度的诸王国之一,释迦牟尼即诞生在尼泊尔西北的兰毗尼园。
《大唐西域记》卷七有“尼波罗国”,记其出赤铜钱,工巧,可见其国盛产红铜,工艺制作技术突出。
尼波罗国即尼泊尔。
我国晋代高僧法显于公元405年曾到尼泊尔巡礼。
唐代尼泊尔与吐蕃关系密切,松赞干布的二妃,一为尺尊公主,尼泊尔人,一为唐文成公主。
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尼泊尔造像风格与西藏乃至中原地区造像风格水乳交融。
元代,西藏萨迦派佛教在西北地区和元朝宫廷中流行,从西北的哈拉浩特(今内蒙古的额济纳旗黑城子)到北京的居庸关云台浮雕,乃至南方杭州飞来峰石窟都留下了西藏佛教的造像,其中有强烈的尼泊尔风格的影响。
元代入侍中国的尼泊尔工匠阿尼哥所造的藏式白塔,至今仍耸立在北京市内,举世皆知。
从风格上看,不论早晚期,尼泊尔造像的来源主要承继古印度笈多时代(约320~540年)马土腊系统的萨尔那特式风格,即身躯突显,大衣或裙如濡湿一般紧贴躯干,不注重衣纹刻划。
早期(7~9世纪)的菩萨像,特别是女性化的度母更有特色。
度母的腰肢细瘦,骨盆宽阔,向一侧扭曲成s形,重心落于一脚;乳房位置偏高,成球状;璎珞、臂钏、手镯等均较简朴,裙亦朴实无华。
比例似乎不够协调,上半身略显短,突出小腹和双腿,双腿壮硕浑圆。
10世纪后,尼泊尔的造像向华丽和写实化发展。
佛像的面相一般额较宽,整体呈倒置梯形,表情深沉内省,与克什米尔早期佛像的双眼圆睁、视线平视显著不同。
双耳垂极大,喜钻孔,当年或有耳环,后脱落未可知。
双肩宽厚浑圆,胸部饱满,趺坐的双腿敦实厚重。
不注重衣褶刻划,多为袒右肩式,有的在大衣边缘装饰纹样,在脚踝部也仅作出边缘线或纹饰,后期也有模仿汉族衣饰的造像。
菩萨像和女性化的度母身段较早期更为秀美,比例协调匀称,重心倾于一侧,裙部依然薄透,有的在双腿和胯部斜束一横带,右侧肩上斜搭一长珠链,很轻松自然地下垂,然后在横带上自然地曲卷一小弯再上折,这个写实性的细节很富表现力和生活情趣,在10世纪左右的造像上常可见到。
就冠饰而言,早期的较为朴素,晚期的趋于华丽高峨,其构成仍是三山式,有的冠正中饰弯月,可远溯西亚。
台座,早期的较单纯,有的莲花座以仰覆莲组成,莲瓣肥阔,直接以覆莲瓣触地。
晚期莲瓣小而瘦,由二三层组成,与同时期的西藏造像莲瓣样式极为接近。
尼泊尔佛像几乎是清一色红铜铸成,鎏金色亦偏橘黄色,多有磨蚀现象,在凸起处往往露出红色铜胎,与清代北京造像的鎏金法全然不同,这也是判定佛造像时代的依据之一。
又喜在宝冠、白毫、璎珞等处嵌宝石、松石等。
尼泊尔至今仍在按传统技术制作金钢佛像,仔细观察可对比新旧佛像的不同(图1~5)。
西藏西部造像西藏西部古代佛教的中心地和佛像产地皆属古格王国势力范围,大致相当于今阿里地区。
13至15世纪的藏西造像深受克什米尔佛像影响,比例匀称,身躯舒展,手脚写实。
宝冠、缯带、耳环玲珑剔透,细部凿刻花纹精美,再加上帔帛和卷草纹光背,极尽服饰之美,细部雕饰轻盈剔透,像背后要辅以梁架支撑各镂空部分,以起加固作用,有的背后饰物几乎纠结成网状。
整体造型呈三角形,特别是台座呈大梯形,底边外张。
莲瓣宽肥,尖端上卷,台座边缘饰连珠纹。
这种大梯形的台座是藏西佛像的显著特征之一,易辨识。
藏西佛像鎏金者较少,多为青铜制作,精美者在眼白、璎珞或台座敷布等细部嵌白银、红铜或嵌松石,色彩丰富。
大体上说,13至14世纪的作品还多浑厚优美,虽强调装饰性,但恰到好处。
此后的作品则过分矫饰,重在外表的玲珑华美。
17世纪后藏西的造像艺术即衰落了(图6~9)。
西藏中部造像一般将拉萨及偏南的日喀则及江孜这一大区域的造像风格统称为西藏中部样式。
早期西藏中部的铜佛像风格接近藏西风格。
多以黄铜为材料。
眼部有的嵌银,衣纹特别是腿部常见双阴刻线,空白处凿梅花点,因袭克什米尔的色彩极为浓厚。
佛像的衣饰多是所谓萨尔那特式的,大衣有如湿衣紧裹躯体,除领口、袖口及脚部简略刻划大衣的边际线外,基本上没有衣纹。
佛立像的大衣俨然如披风一般拖于身后,这种样式主要还是尼泊尔佛像最爱用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