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金铜佛像的真伪辨别
古代铜鎏金佛像鉴定方法:这四点你都知道吗?
古代铜鎏金佛像鉴定方法:这四点你都知道吗?“佛像”指释教造像。
金铜佛像是用铜锻造,表面鎏金或不鎏金的佛像。
汉传和藏传是其两大支柱。
现如今在市场上常能见到的是明清期间的著作,以藏传佛像居多。
汉传主要承受的是印度显教流行期的犍陀罗、马土腊等几种造像风格和办法,外型相对简略,形象宽厚温文,大多是一头二臂,以寂静像居多。
藏传主要承受的是印度密教期的东印度、尼泊尔、斯瓦特、克什米尔等几个艺术流派的影响,外型以愤恨像居多,多为多面多臂或异类身,有坐、立、舞等各种姿态。
下面讲讲明清金铜佛像判定的几个要点:01铜材明代汉传佛像通常用青铜,藏传佛像通常用红铜;清代汉传、藏传佛像才有用黄铜锻造的,但乾隆期间汉传佛像也有用红铜锻造的。
因而,明代款式的佛像只需显露哪怕是米粒巨细的黄铜色,就必是新仿佛像无疑。
02铜质古人基于信仰,把锻造佛像看得非常神圣,故不管用何种铜,皆原料精巧;而新仿佛像为节省成本,通常用粗铜、杂铜锻造,因而佛像底边过厚或厚薄纷歧,乃至有残缺。
03规制明清锻造佛像有严格的规制(仪规),各部位的份额、结啥手印、啥佛或菩萨等持啥法器、佛与菩萨各坐啥底座等等都有定规;佛像全体端庄高雅,面庞慈祥,各部位写实性强、外型精确。
如果是官铸佛像,则官款的方位必在底座前面,不可在底座后边。
若镶嵌,则多是绿松石、青金石。
新仿佛像则通常不合规制。
04技术一锻造技术传统佛像多选用失蜡法(又名剥蜡法、拨蜡法)制成范摸而锻造。
其过程是:1、先制泥芯,用6个圆钢筋或三根8号铅丝扎成骨架,挂约5毫米泥料、稠粥状细泥料塑成型芯,泥料多为炭末泥(由通过箩筛的炭末、细砂、粘土构成)与三合土。
2、在泥芯上贴蜡片,又称“捏蜡”;贴好后,用硬木做的“压子”拨塑各个细部,五官、衣纹等,制造成蜡型。
焊修附饰物,如背光、衣带等附饰,用手捏出大形,粘附后再细刻。
烫焊浇注冒口系统,大、中型铸件加芯撑(多为手艺铁打四棱方钉或扁铜钉),小型佛像不加芯撑。
3、在蜡型上贴外层背料,亦即包裹泥衣,俗称“糙泥”。
金铜佛像收藏鉴定方法
金铜佛像收藏鉴定方法对于金铜佛像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懂得一些辨伪的方法是必要的。
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了金铜佛像收藏鉴定方法,一起来看看吧!金铜佛像收藏鉴定方法如何鉴别一件金铜佛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造型的鉴定每个时期的金铜佛像都有它的风格特征,根据其突出的造型特点来进行鉴别。
1、面相和姿态。
佛像的面相与姿态是鉴定佛像的关键。
包括面部的五官和表情、身材的比例,以及或坐或卧或立的姿态。
2背光与台座。
佛像的背光和台座是鉴定佛像的参照。
例如区别佛、菩萨、罗汉,可以根据有无头光和身光,以及台座的不同式样、做工,作为断代的依据。
还可以根据台座的样式进行鉴别,佛陀和菩萨多安置在莲花座上,而罗汉则位于蒲团座上。
3.手印与持物。
佛像的手印和持物有严格的规定,根据佛像的手印和所持的法器,可以判定佛像的类别,例如大多数佛陀手中不持物,只以手印示意。
而各种菩萨、护法手中的持物也有严格的区分。
(二)铸遗技术的鉴别古代金铜佛像一般用失蜡法和模具法铸造。
由于古代铸造技术高超,造像的器壁较薄,用手敲击的声音比较清脆、集中,就是行话中的“手头”和“声响”。
作伪者不知道原物的重量,随意铸成,作伪的佛像不是过厚就是过薄。
胎体过厚或过薄的伪作,用手敲击,前者铜声混浊,后者铜声脆而散。
古代工匠有着丰富的铸像经验,注意佛身、背光、佛床之间的比例,一般下重上轻,或者将背光加重来校正器物的重心。
但是作伪者无法顾及,佛像就做得十分单薄,尤其是佛的背光铸造得均衡、呆直.给人重心不稳的感觉。
(三)包浆的鉴别包浆是鉴别金铜佛像的重要依据之一,指器物表面没有浮锈,氧化层均匀覆盖通体,呈现一种自然、莹润的光泽。
金铜佛像的包浆有生坑和熟坑两种:生坑是指新出土的金铜佛像,表面一般氧化的较严重。
作伪者仿造生坑的佛像,一般作漆斑,色泽不润,刺眼,行话“发贼”。
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辨别:一是用双手搓热触摸器物后,手上有铜腥味;二是用热碱水刷洗器表,假漆容易脱落。
鎏金铜佛像该怎么鉴定
鎏金铜佛像该怎么鉴定尼泊尔的铜鎏金佛像,是用青铜作为胎体,制作成型后表面鎏金。
在国内,铜鎏金佛像最早开始于两汉时期,盛行于隋唐,延续至今。
识别佛像的真伪,必须从造型、时代和工艺三方面来进行鉴别。
像基本的标识和坐骑、铜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严格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造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
佛像中有一种鎏金工艺,多用于铜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
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鎏金是自先秦时代即产生的传统金属装饰工艺,是一种传统的做法,至今仍在民间流行,亦称火镀金或汞镀金。
在东周和汉代以后均颇为流行,是当时最值得称道的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之一,先后称为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
藏佛与汉佛也不一样,藏佛胸高乳大,汉佛胸平乳小。
还有,嵌松石者多为藏佛,刺头者皆为汉佛。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11面观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传佛教鎏金铜造像。
在流传的过程中,‘金身’已成为佛像的标准特征,而铜的颜色和金子差不多,虽然会因为纯度不同促销紫红、金黄色等,但是相对其他材质,铜更接近金色,因而在给佛像塑造金身的时候,都会用到铜。
不过,因为铜会氧化且纯度不同会导致佛像变色,所以,为了让佛像保持色泽,会给铜佛像进行鎏金,以保持佛身长久不坏,持久永恒,这也是尼泊尔匠人制作金铜鎏金佛像的必要环节。
据相关资料表明,明代藏传金铜佛像的兴起推动了整个汉地金铜造像的发展,而汉地雕塑中大型金铜佛却较少。
西晋以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为佛教信仰的传播提供了的宽广的民间土壤;另一方面,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国北方,它们的文化传统与来源于西域的佛教更易于相互认同。
真假鎏金佛像最简单的鉴别方法
真假鎏金佛像最简单的鉴别方法
文良铜雕厂是河北专业的鎏金铜佛像的鉴定应以类型、轻重、颜色等为切入点,发掘凝固在佛像上的历史痕迹。
类型:中国古代鎏金铜佛像艺术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部分,要区分风格差异;搞清青铜成分或鎏金等质地;结合时代特征综合判断,以标准器作为真伪依据,判断铜铸佛像是否属于新仿,是否进行过做旧处理。
真假真假颜色:古代佛像被放在佛龛上供奉,久历人间烟火,日月侵蚀,特别是鎏金铜造像表层颜色暗淡,在阳光下折射回来的光线柔和。
新仿、做旧处理过的铜铸佛像折射光线较刺眼。
质量:古代佛像所用铜质较纯,质量重,特别是浇铸器物有厚度。
仿制鎏金铜佛像一般铜质不纯,质量轻,使用合金材料。
工艺:受古老的生产工艺限制,浇铸成型后的佛像要经过细致雕塑技法处理,表情、服饰、底座加工痕迹清晰可见。
现代铜铸佛像使用机制打磨,生成极有规律的加工痕迹。
嗅觉:古老的铜质佛像,经长期供奉、烟火熏蒸,可以嗅到烟火味道;倘若长期埋藏于地下,可以嗅到发霉、发朽的味道。
而现代仿品嗅到的是化学腐蚀味道。
怎样快速鉴别铜佛像新老?
怎样快速鉴别铜佛像新老?
铜佛像收藏向来是收藏领域的热门,一尊清代的铜佛像真品基本上都是十万人民币起拍,精品几百万成交都很正常,但是作为新仿品是没有古董意义的收藏价值,只可以用来供奉。
那么如何快速鉴别铜佛像的新老呢?
首先看材质,明代以前的铜佛像基本上都是青铜工艺,明代到清初基本上都是红铜,清中到民国基本上都是黄铜。
所以从材质上可以简单断代:如果一尊明代风格的铜佛像用黄铜制作,显然就是新仿;如果一尊清代风格的铜佛像用青铜工艺,显然也是不符合时代特征的。
判断一尊铜佛像的时代风格,主要看开脸,明代佛像开脸比较饱满圆润,一般都是双眼皮,而清代佛像开脸比较瘦削硬朗,一般都是单眼皮。
还有就是看包浆。
老铜佛像的包浆不可能是通体一色,在手经常触摸的地方必然会有明显的露铜点,且跟周围包浆有自然过渡,底部也有长期磨损的露铜点。
最重要的是看铜佛像的底部。
底部有的是有封板,有的没有,有封板的是装藏底,年份比较早。
如下图所示是真品底部特征:
新仿品的封底一般都是电焊接底,跟传统的手工敲压明显不同,如下图所示,都是新仿品底部特征:。
古代小金佛鉴定事情
古代小金佛鉴定事情小金佛是指以金铜制成的佛像,体积较小的一种佛教造像。
在古代,小金佛作为信仰的象征,被用于供奉和崇拜。
由于历史悠久,很多小金佛在市场上流传,但并不是所有的小金佛都具有高度的收藏价值。
要进行古代小金佛的鉴定,首先应该看外观和材质。
古代小金佛的外观通常是佛像坐姿,莲花座,手持法器的形象。
其造型精致,线条流畅,细节做工考究。
古代小金佛的材质多为金铜合金,具有一定的质感和光泽。
其次,鉴定小金佛的年代也非常重要。
古代小金佛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
通过小金佛的款识、铭文或与历史事件相关的特征来确定其年代。
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与专业的鉴定机构或权威专家进行深入的交流和验证,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小金佛的保存状况也是鉴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代小金佛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尤其是保存完好的品相更为珍贵。
应检查小金佛的表面是否有铜锈、腐蚀或磨损的痕迹,并特别留意是否有修复的迹象。
原汁原味的小金佛更有收藏价值。
最后,要鉴定小金佛的真伪,可以通过重量、密度和色泽等方式来进行比较。
真正的小金佛应该具有一定的重量和密度,金铜合金的颜色通常是金黄色,不过也要注意不同年代、地区和手工制作技艺所带来的差异。
在市场上,有很多形制类似的仿制小金佛,造型和材质上很难与真品区分。
因此,进行小金佛鉴定时需要慎重,并且最好参考专业的鉴定机构或艺术品专家的意见。
总之,古代小金佛的鉴定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外观、材质、年代、保存状况以及与专业鉴定机构或权威专家的交流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通过专业的鉴定才能判断小金佛的真伪和价值,并进行正确的收藏和保管。
这对于爱好古董与文物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可以保护自身权益,还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化的精髓。
铜金佛像辨认
明清金铜佛像时代特征及鉴识要领十七世纪白勇保护法佛像□文/图张娟近年来,金铜佛像在拍卖市场可谓大放异彩,受到了各路藏家的极力追捧,成交价格也屡创新高,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一场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坐像”竟以1.2359亿港元成功拍出,创下中国佛像艺术品迄今为止世界拍卖最高纪录。
由此可见,金铜佛造像有着广阔的投资前景和升值空间。
金铜佛像市场火了,随之而来的赝品也应运而生。
目前最常见的一些粗制滥造的新佛像,大都散见于全国各地古玩集市,售价也很低廉,藏家一般很容易辨识。
较难识别的是一些按照真品精心仿造的金铜佛像,这些佛像制作也很精致,有些表面还刻意进行作旧处理,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藏家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
如何识别金铜佛像的真伪,我省著名文物专家王长启认为必须从造型、时代和工艺三方面来进行鉴别。
像基本的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严格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造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本文重点以目前市场经常能见到的明清佛像为例加以介绍。
明清金铜佛像的时代特征专家王长启说,明清金铜佛像主要有以下时代特征:明代佛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
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
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莲座边缘有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
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
清代佛像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目传神。
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为宽大。
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得极为精美细腻。
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正光二年”铭金铜佛辨伪分析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正光二年”铭金铜佛辨伪分析正光二年铭金铜佛是唐代的一件重要文物,被认为是国家宝藏级的艺术品。
该文物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近年来有人质疑该佛像的真实性,有必要对其进行辨伪分析。
关于佛像的年代问题。
正光二年是公元671年,根据历史记载,该时期为唐中期时期,是佛教文化繁荣的时期。
该佛像的风格符合唐代佛教艺术的特点,比如佛像庄严肃穆、特征明显等。
从年代上来看,该佛像是符合正光二年的特征。
需要对佛像的材质进行分析。
目前无法直接观察佛像的材质,但可以通过图像进行初步判断。
唐代雕塑常用的材质为青铜,而该佛像的外观颜色呈现金黄色,金铜合金是唐代常用的创作材料之一,所以金铜合金制作的佛像也在唐代流行。
从材质上看,该佛像的金铜合金制作是符合唐代的特征的。
需要对佛像的风格和造型进行分析。
佛像的风格一直是辨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正光二年铭金铜佛的风格符合唐代佛教艺术的特征,比如佛像庄严肃穆、身姿端庄、面容圆润等,这些特征都与唐代佛像的风格相吻合。
而且,佛像的细节处理也非常精细,线条流畅,表达了唐代佛教艺术的高超技艺。
从风格和造型上看,该佛像是符合唐代佛教艺术的特征的。
需要对铭文进行分析。
正光二年铭金铜佛的铭文是佛教经文和日期的组合,据说是为了纪念唐文宗嗣德2年(即正光2年)举行的佛事活动而制作的。
铭文内容与正光二年的历史事件相符,从铭文上看,该佛像是符合正光二年的铭文特征的。
从年代、材质、风格和铭文等方面的分析来看,正光二年铭金铜佛可以认定为一件真正的唐代艺术品。
尽管存在辨伪的可能性,但目前的证据足以支持该佛像的真实性。
在对该佛像进行辨伪时,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鉴定,才能最终确定其真伪。
铜佛像鉴定方法有哪些
铜佛像鉴定方法有哪些佛教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铜佛像作为其文化遗产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对于热爱佛教文化的人来说,收藏一件铜佛像既能品味美丽的佛教文化也能增加文物价值感。
但是,鉴别铜佛像的真伪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本文将从外形、材质、工艺等角度分析和介绍铜佛像的鉴定方法。
外形鉴定在铜佛像外形方面,鉴定真伪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察脸部特征真正的铜佛像一般都是通过手工锤打,其细节处理处非常精致,拥有真实、丰富的面部表情。
而仿制品通常是通过机器制作或模具铸造,面部通常呈现出机械化的“呆板”效果。
观察手脚细节真正的铜佛像手脚关节处弯曲自如,五指或三手指之间都有足够的距离,指尖的细节非常清晰。
而仿制品则由于机器加工的原因,手、脚之间的距离过近,手、脚之间的区别不明显,指尖处理较为模糊。
观察服饰搭配铜佛像的服装细节在整体感觉上也很重要。
真正的铜佛像服装造型比较自然、细节处理清晰,饰品比较精致,而仿制品的服装处理往往显得粗糙,饰品的轮廓比真品更加笨拙。
材质鉴定铜佛像材质的真伪程度,绝大部分在铜的含量检测上。
铜佛像的材料通常包括普通铜、暗铜、宝石铜等。
如果是真正的铜佛像,那么经过检测铜的含量应该达到90%以上;而仿制品则铜含量不足,掺杂了大量的其他金属。
在材质鉴定的时候,还可以通过铜佛像的重量来判断其真伪。
真正的铜佛像由于原材料价格昂贵,一般都比较重。
而仿制品的材质通常采用铸造或铜合金制作,铜含量不高,重量往往较轻。
工艺鉴定铜佛像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两种,手工锤打和铸造。
其中,手工锤打铜佛像是现代铜佛像制作者所倡导的方式,是制作真正铜佛像的关键。
真实的铜佛像承袭了古时候的制作方法,铸造出来的铜佛像显得不够真实、细节不够清晰,同时通常较为粗糙。
除此之外,手工锤打铜佛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细节处理精致。
铜佛像的细节亲手制作出来,显得非常细腻、丰富,而铸造的仿制品由于生产制作方式的差异,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总结根据以上介绍,我们可以找到铜佛像真伪的判断因素,即:细节精细度、重量、材料中铜含量、制作工艺等四个方面。
金铜佛像鉴定方法
金铜佛像鉴定鉴定的最初基本功和最起码的鉴定要素就是读书。
中国古代金铜佛像包括古代史、佛教史、雕塑艺术史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越深越丰富,鉴定入门就越容易。
老古董商鉴别铜佛像,没有科学仪器测定,仅凭眼看、手摸、耳闻、鼻嗅、舌舔,即通过感官之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感受,加以判断、推理,辨别其年代与真伪。
尽管现代社会科学发达,鉴定文物还是靠人的器官感受和大脑长期的经验积累及知识储存。
因此这种老而落后的方法,倒亦有不少可取之处。
鉴别金铜佛造像的真伪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看材质。
金铜佛像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它铜合金等,但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
(辽代佛像造型)其次是看造型。
每个时期的金铜佛像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和风格特征,我们可以经过多接触实物,细心观察实物,或者参考有关佛像图册和考古资科进行比较分析。
一般说来,伪器有全新铸造成像和拼凑嫁接改造两种。
全新铸造者基本有依照物,尽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甚至十分接近,但总不免有破绽。
比如笔者曾过手一铜像,一眼看去绝无毛病,造像特征、雕刻风格等都可以被认为是宋初的菩萨铜像。
铜像为半跏坐式,一足踏下座,由于这类菩萨像是像与座分铸,可装合、脱卸,因此座与菩萨像之足底是一个嵌合的接触点,座上是一榫头,足底则凹入一小块,似有半厘米深。
而伪品菩萨像缺座,由于造形与其他真品完全一致,亦作半跏坐式,因此理当有莲座相配,而且应在足底部找到与座接触的凹块;但此像不见,只是在足底浅划上一个四方形痕迹,可能是作伪者见到的真品无莲座,见足底有一凹入部分,不知何意,随意模仿一下,故留下了一个并不显眼的作伪漏洞。
另一种是拼合、改造的佛像。
这种造假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两件佛像都是残器,如甲物主尊部分在,失背光、佛床等,而乙物仅存背光、佛床,于是作伪者合二为一,把两件毫不相干的佛像拼成一件完整器物,甚至出现缺乏常识地将唐代佛床、背光拼合在北魂佛像上的笑话。
铜佛像真假的鉴定方法
铜佛像真假的鉴定方法铜佛像,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崇拜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佛教信仰中更是如此。
众所周知,铜佛像象征着佛教的至高无上的信仰与敬畏,其造像工艺也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然而,由于铜佛像的制作、加工过程繁琐而又复杂,加之铜材料的市场价格较高,使得铜佛像的制作与出现了一些不良商家将劣质产品冒充真品的情况,从而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因此,铜佛像真假一直是广大佛教信徒和广大市民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介绍一些铜佛像真假鉴定的方法,以帮助大家分辨铜佛像真伪。
一、看铜佛像的尺寸与外观造型铜佛像的尺寸与造型除了可以直接展现铜佛像制作技艺与水平外,也是鉴别铜佛像真假的一项重要手段。
一般情况下,真正的铜佛像制作高超、精细,刻画有心意和含义,形神兼备,不同尺寸的佛像各有特点,显得缜密而自然,而且还有良好的比例和协调。
假冒的铜佛像则往往造型不专业,缺乏生动感,甚至可能一些零件安装得不够稳固,大小不合理手感不佳等,较为粗糙。
二、留意铜佛像的质地与重量铜佛像的质地和重量也是铜佛像真假鉴别的重要手段。
真正的铜佛像大都制作用上等材料,铜质量利用率高,常常重量相对较重。
而假冒铜佛像由于材料质量差,工艺粗糙等问题,明显不及真品,质地不均匀,颜色不自然,重量也不足以达到正常要求。
三、观察铜佛像的表面纹路铜佛像的表面纹路是鉴别铜佛像真假的重要手段。
一个好的铜佛像,表面起伏不大,铜的肌理清晰,纹路深浅合理,铜色由淡到浓,渐变清晰。
而假冒的铜佛像则表面颜色单调,肌理不清,纹路不自然,迹象明显地不如人意。
四、铜质量的密度与声音铜的密度、硬度决定了铜质量的大小和重量。
我们可以采用掂量铜佛像的重量来鉴别真假,一般真品的铜佛像相对较重;而假品则相对轻便,质量明显不足。
另外,用手轻敲铜佛像,如果能够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那么说明这枚铜佛像的质量很好,是真品。
五、考虑铜佛像的来源与品牌铜佛像的来源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最好选择制作工艺非常高超、名气很好的清一色店铺购买,以保证购买的铜佛像正品。
如何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的真伪
如何从制作角度鉴别古铜佛像的真伪目前,世面上所见的古铜佛像,早期出土器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鎏金佛坐像、立像、鎏金佛造像等。
而今传世品多为隋唐以后的,明清佛像占多数。
其中,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及藏传佛像尤为精美,著称于世。
“清代采用失蜡法铸造,又称拔蜡法,多制作铜佛、佛具、斋器。
佛器作坊多集中在北京‘外观’、山西五台山、西藏拉萨、青海湟中、内蒙古多伦、四川成都、山东潍坊、江苏苏州、云南昆明与保山、广东佛山等地。
”据华觉明《中国冶铸史论集》介绍,北京地区的民营铜器作坊,清乾隆年间有熔铜大局六处,铜铺432座。
其中以铸造佛像为主的作坊,聚集在安定门外的“外观”,到清末民国初年还有十多家,百余名工匠,较出名的铺号有涌泉、涌成、涌和、利生祥、恒利等。
一般来说,北京的失蜡法铸佛技艺多为山西牛村传过来,山西牛村大概是侯马地区的春秋晋国铸铜遗址所在地。
但是在清至民国时期,内蒙古多伦有多处造佛像场所,佛像比北京及其他地方造的好,制作工艺水平很高。
民国以前古铜佛像的铸法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关于古代铸佛像中有记述:“铸仙佛铜像,作铸模的方法与朝钟同,但钟鼎不可由几部分接合,而铜像则可由几部分接合铸造,故浇注时力省事。
但接模之法,要求很高。
”这大概可以了解到宋、辽、金、元及明代时期的铸大型铜钟与仙佛像的方法。
就是用泥作模骨(内芯模),用石灰、三合土制成,不使有丝毫裂隙。
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涂抹在上面约数寸厚。
油、蜡配方是牛油占十分之八,黄蜡(蜂蜡)占十分之二,夏天不操作,因为油不凝结。
油蜡涂固后,在上面雕刻造型、纹饰、铭文,细心操作。
然后将捣碎并筛过的绝细土与炭粉调和成泥,逐层涂在油蜡上数寸,使外模里外彻底干实,在外面用火力熔化其中油蜡,油蜡从铸模下部内外模交合的孔隙中溶流净尽。
则内外模间的中空部分,就是以后铸出佛像形状的地方。
流出一斤油蜡所空出的部分,可灌注十斤铜。
塑铸模时用十斤油蜡,便要准备一百斤铜,模中油蜡溶流尽,就该熔铜。
金铜佛像的辨别
金铜佛像的辨别金铜佛像作为宗教崇拜的对象,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它的宗教性。
佛像体现佛教的庄严、神圣、慈悲的精神。
所以在造型的制作上,它必须严格遵循佛教的教义规范,也就是造像仪规。
藏传佛像的32相,80种好,3000多种佛像造像造型。
这就决定了佛教造像中佛、菩萨、罗汉、明王、护法、祖师等等造像的造型。
二是它的时代性。
造像要有人崇拜,就必须与当时现实社会息息相关,在不同的时代,为了让人们理解和接受佛教精神,就要迎合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
这就使各个时代的佛教造像,体现出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
不同时代的加工工艺水平不同,也能为我们定代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是它的艺术性。
无论是宗教性还是社会性,要体现出来,都必须经过艺术手段的加工。
所以,对于金铜造像必须从造型、时代和工艺三方面来欣赏和鉴定。
1。
鉴定佛教进入中国二千年了,佛教思想如一颗种子,落入土地后一禾三穗会结出诸多果实;一部佛典经过再三翻译,又经摘要、问答、论释后,会衍生出许多旁支学问,另立出许多宗派。
佛教造像也一样,各时期传入的有限的印度造像如同种子,在各时代、各地域形成不同风格的造像。
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成熟,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像在中国工匠的手中逐渐脱离原有风格,加入了中国自身的造像形态,建立、发展成独特的中国佛像,在这艺术融汇、交流中,呈现出各时代多姿多彩的鲜明特色。
所以,要正确鉴定佛像必须具备四方面的知识概念,这就是地理概念、历史概念、文化概念和宗教概念,这就是要了解中国和古印度的历史,了解佛教产生和发展的有关知识。
这样对我们正确判断和选择收藏是极为有益的。
金铜造像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体艺术,其主题是一致的,即都为“人”像,不同的只是其面部表情、手印、服饰、坐姿及周围的陪伴物、台座、持物等等而已。
因此,我们可以把一般的鉴定要点归纳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与坐姿,三看标识与坐骑,四看细部与装饰,五看材料与质地,六看铭文与题记。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正光二年”铭金铜佛辨伪分析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正光二年”铭金铜佛辨伪分析
“正光二年”铭金铜佛是一件文物,现存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它通高60.5厘米,通宽36.8厘米,通厚32.4厘米,重18.4千克,是一尊泥金倒铸佛像,头戴五佛冠,身披上戎衣、下戎裙,肩挂锁子,双手放于胸前结印相,态度庄严恭谨。
在胸腹部上,亦即胸前
佛光的两侧,以铭文形式记录下了参与制作佛像的具体时间和人员。
铭文内容为“大明正光二年春二月辛未官簿襄平州台州府保定县卢进荣等造”,意为
制作时间为大明正光二年春二月,制作地点为保定县,制作人员为卢进荣等人。
这件文物
是我国明代的佛教艺术品,同样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尤其体现了明代佛教和金铸技
艺的高超水平。
然而,因为之前出现了伪造泛滥的情况,该文物更需要进行详尽的辨伪工作。
首先,我们可以从该文物的铭文入手,铭文用的是明代的汉文,且承认佛像的制作、
时间、地点等详细内容。
这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信息。
同时,铭文上刻有“正光二年
春二月”,符合明代制作佛像的时间特点。
因为明代佛像不会在腊月制作完成,而年初和
二月正是制作佛像的重要时期。
这样来看,铭文的时间说明是合理的。
其次,我们再从金铜佛像的佛相、服饰、铸造工艺、英文字型和铸造成色等方面入手。
通过与其他明代金铜佛像的对比发现,该文物与明代金铜制品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头戴五
佛冠、身披上戎衣、下戎裙等明代金铜佛像的特征,铸造工艺也十分相似。
同时,该文物
的英文字型也非常符合明代的特点,与明代的铭文研究相吻合。
铸造成色方面,该文物外
表上有天然的氧化痕迹,且没有过多的人工补色,这一点也大大增加了其真实性。
铜像新老辨别方法
铜像新老辨别方法铜质雕像是一种非常古老而有价值的艺术品,不仅代表了历史和文化,也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雕经过氧化和环境作用,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在评估和辨别铜像的年代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下面我将从材质、表面特征和工艺等方面介绍一些辨别铜像新老的方法。
首先,通过观察材质来辨别铜像的新老。
铜像通常由铜和其他合金制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铜像的成分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例如铜和其他合金的含量会有所不同。
对于较新的铜像来说,含铜量较高,色泽较为鲜亮,具有很高的光泽度。
而较老的铜像由于氧化和污染的原因,色泽会发生变化,通常会有暗化、斑点、斑驳和绿锈等痕迹。
因此,通过观察铜像的色泽,可以初步判断铜像的新旧程度。
其次,观察铜像的表面特征可以进一步辨别其新旧。
较新的铜像因为经过精细的加工和抛光,表面通常会非常光滑细腻,铜料质地均匀一致,雕刻细节清晰。
而较老的铜像由于年代久远,经过了时间的冲刷和氧化作用,表面会出现一些纹理和皱纹,雕刻细节不再那么清晰。
此外,在观察铜像的表面特征时,还可以留意一些痕迹,例如划痕、损坏、修复痕迹等,这些也是辨别铜像新旧的重要依据之一。
另外,通过观察铜像的工艺和风格,也可以辨别其新旧。
铜像的制造工艺和风格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发生改变。
例如,古代的铜像通常采用锤炼、压制和浇铸等工艺制作,制作过程较为繁琐。
而现代铜像多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机器制造,制作速度更快。
此外,铜像的风格也会随着时代而变化,例如古代的铜像常常采取寓意丰富、神圣庄严、雕刻精细的风格,而现代的铜像则更注重艺术创新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因此,通过观察铜像的工艺和风格,可以初步判断铜像的年代和制作时期。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辨别铜像新旧不仅仅通过观察铜像的细节特征,还需要结合历史文献和专业的鉴定技术进行判断。
历史文献中可能会有铜像的制作年代和制作者的相关信息。
而专业的鉴定技术,例如化学分析、射线检测和电子显微镜等,可以进一步判断铜像的材质成分和制作工艺,提供科学性的辨别依据。
古代青铜佛像失蜡法鉴定特征
古代青铜佛像失蜡法鉴定特征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古代青铜佛像失蜡法鉴定那些事儿。
你说这古代青铜佛像那可真是宝贝呀!那精美的工艺,栩栩如生的模样,谁见了不喜欢呢?可要是碰到个假的,那不就亏大啦!所以啊,学会怎么鉴定就特别重要啦。
咱先说说这失蜡法做出来的佛像有啥特点。
你想想啊,就好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大师在精心雕琢一件绝世珍宝。
那线条,那弧度,得多流畅自然啊!真的失蜡法铸造的佛像,表面会特别光滑细腻,就跟那刚剥了壳的鸡蛋似的,可舒服啦。
而且啊,细节之处见真章,那些纹路、装饰,都精致得很呢,绝不会有那种毛毛糙糙的感觉。
再看看佛像的整体造型。
哎呀呀,那真的和假的差别可大了去了。
真的往往比例协调,看着就特别舒服、特别和谐,就好像一切都是恰到好处的安排。
假的呢,可能就会这儿歪一点儿,那儿斜一点儿,怎么看怎么别扭。
这就好比一个人站得笔直和歪七扭八的区别,很明显就能看出来呀!还有啊,这颜色也能透露不少信息呢。
经过时间洗礼的古代青铜佛像,那颜色会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深沉而内敛,可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假颜色能比的。
你要是看到一个佛像颜色特别鲜艳、特别扎眼,那可得多留个心眼儿啦!咱再说说这铸造的痕迹。
真的失蜡法佛像,在一些角落里、缝隙里,可能会留下一些细微的痕迹,就像是岁月留下的小秘密。
这些痕迹可不是瑕疵,反而是它们真实身份的证明呢!假的呢,往往就做得太“完美”啦,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
你说这古代青铜佛像是不是很神奇呀?就像一个藏着无数秘密的宝盒,等着我们去慢慢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咱可得瞪大了眼睛,仔细分辨,可别让那些假东西给糊弄了。
总之啊,鉴定古代青铜佛像失蜡法可真是一门大学问,要多观察、多比较、多学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众多的佛像中找到那些真正的宝贝,领略到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别小看了这些佛像,它们可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情感呢!让我们一起好好去发现它们的美吧!。
老铜佛像咋鉴别新老 [佛像收藏鉴别的方法]
老铜佛像咋鉴别新老 [佛像收藏鉴别的方法]佛像收藏多以铜佛像为主。
其实木质、泥质不易保管收藏。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佛像收藏鉴别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佛像收藏鉴别的方法1、佛像的面相与体型,是鉴定佛像的关键。
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现力、整体的风格等等,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差异很大。
清代三代、嘉、道时期的造像,体态面相就不同。
2、通过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仔细观察和对照,来正确地为一件佛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
正确的定名是正确鉴定的前提。
3、细部刻画和佛座的装饰风格,比如,明代莲花座与清代莲花座上的莲瓣装饰,明代莲瓣精细而长,且瓣与瓣中有小型三角装饰,而清代莲瓣则显得粗壮,瓣与瓣间也无装饰。
4、材料与质地,这是鉴定中最为直观的。
铜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
不同的时期铜质不同。
同样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手感沉,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
年代久的佛像,手感也较轻。
这和古钱币收藏有共同点。
藏传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在脸部鎏金或贴金。
5、要注意铭文和题记。
铭文与题记是佛像本身提供给我们的最精确一种文字鉴定方法。
佛像的收藏注意事项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收藏”这个概念,它其实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收”;二是“藏”。
“收”是过程,“藏”是收藏家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要完成收藏的目标,“收”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收真收假,收好收坏,收藏范围与方向等都要在这个过程中计划好、判断好;而要保证这个过程的质量,最终则取决于收藏者的鉴赏能力。
因此,可以说鉴赏能力是收藏的重要基础。
收藏佛像是这样,收藏其他类文物亦是如是。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鉴赏佛像的能力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熟悉佛像的名称、来历、宗教内涵与功用、历史影响、形象特征及其变化;二是熟悉佛像的时代与地域风格特征,以及不同材质佛像在不同时代和地域工艺特征;三是多看历代佛像实物及图册,多看佛像仿伪作品,培养辨别真假佛像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藏
美术报/2004年/03月/20日/第010版/
早期金铜佛像的真伪鉴定
季崇建
中国早期金铜佛是指三国两晋十六国这段时期的作品。
由于存世较少,且多无明确纪年,因此在鉴别其真伪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在这里,我们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出自十六国时期的作品,因为十六国前完整的单体造像几乎不可见,事实上,中国金铜佛像发展早期的主体部分亦仅限于五胡十六国这一时段内。
就目前的实物资料看,十六国时期中可以称得上绝对标准器的只有收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的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释迦牟尼佛鎏金铜像)这一件(而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夏胜光二年 佛鎏金铜像则存疑),如果以此作为基点,前后顾盼的话,可以将十六国金铜佛像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又各具特色的早、中、晚期。
根据现有的实物分析和其他考古资料作为佐证,可以把后赵建武四年像视为中期作品,而如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收藏的(释迦牟尼佛鎏金铜像)则是十六国偏早的作品。
此像头作高肉髻,白毫相,脸庞稍长,颊部颇丰腴,眉修长而通于鼻梁,双目微开,耳大嘴小,有八字胡,其面相的总体特征与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供养人形象比较接近。
双手合前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矩形高座上,座前左右各铸一张口吐舌的护法狮,中有宝相花图案,这种印相、坐姿及佛座样式代表了当时金铜佛像的基本特征和规范化形式,并一直传承至北魏初期。
在服饰的处理上,仍基本依循西来造像的法则,通肩斜裹着袈裟,由左肩斜裹向右方,然后甩向背后,衣纹垂褶偏向右侧,线条均衡柔缓,转折圆滑流畅,表明其受印度秣菟罗式造像风格的影响较深。
在佛像两肩后还出现火焰出脊,这种!火焰式∀,源出#佛本行经∃所载释迦牟尼在降伏外道时!身上出火身下出水∀的神变传说,后逐渐演变为火焰纹的背光。
日本新田氏亦收藏一件同类作品,其总体风格与前者一致,但在局部处理上可以看出一些颇具新意的特征:高耸的磨光肉髻,合掌禅定印的掌心已开始向内倾转,下摆的衣纹走向逐渐成为对称的!回∀字型,矩形的佛座亦呈高升趋势。
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那尊最著名的后赵建武四年造(佛鎏金铜像),是我国现存最早明确纪年的立体雕塑佛像。
佛作高髻,发纹刻划精细,额际宽平,下颚部渐收。
柳眉杏眼,眼睑刻划细挑深长,鼻梁平挺,人中深凹,嘴角微微上翘,含有一丝笑意。
神情温静,面貌端庄,俨然汉人形象。
著通肩式大衣,圆领,衣褶自两肩由胸前下垂,呈U形重叠状,而衣褶线条的高突程度亦较前有明显减退;衣摆两端搭过肘部外展,对称而具飘动感。
双手合前,作禅定印相,五指纤长,刻划细腻。
结跏趺坐于高佛座上,座正面外缘细刻花纹,中有三个插孔,应为配饰双狮及宝相花之用。
这是一件佛造像由西天传来,遂被中土接受并开始汉化演进的典型实例。
实物资料表明,十六国中期或晚期,乃至北魏初年的金铜小像,基本依循如建武四年像的创作模式,尽管制作工艺没有那样精到,但总体风格大同小异。
有趣的是,这些金铜佛大多以组合搭配的形式出现,并由此增加了新的内容,颇具趣味性。
比如1955年河北石家庄北宋村出土的释迦牟尼佛及其眷属组合式鎏金铜像便是最具代表性的。
整体由华盖、背光、佛床、佛
主及眷属像四部分组成,其基本形貌接近后赵建武四年铜像,唯内容大为丰富,有背光,呈葫芦状,主尊旁浮雕二弟子,憨厚虔诚,生动有趣;背光上部居中一化佛,其左右又各饰一飞天,形象古拙,衣带飘扬,手捧莲枝,犹如神话中的天女,它们与酒泉北涼马德惠造石塔上飞天形象比较相似;华盖有柄插入背光,周缘留有十数个小孔,挂鸡心形饰片,象征悬铃;佛座底部有插口,佛床上则设榫口,佛床为四足方形,样式简单。
1975年在甘肃泾川县玉都乡又出土了一件有华盖、背光、佛床,形式完整的(释迦牟尼佛鎏金铜像)。
从内容上看,它比河北石家庄北宋村出土的那件铜像要简单些,但制作工艺上所表现出的精细程度则优于前者。
比如圆领沿口细刻曲折纹,床前及足部表面均满刻花纹,尤其是背光及头光外层浮雕莲瓣纹,内层为满地纹饰,这种强调装饰效果的表现形式,已经显露出一种逐渐远离西域作风的特征,更接近于本民族的审美情趣。
就目前所知所见,比较靠得住的这类作品大约在十数件左右,但大多均失华盖、背光及佛床,仅存佛像主体部分,它们的形貌风格一致,有的还如同出于一人之手,或产生于相同的作坊。
不过这类无华盖、背光及佛床的佛像赝品甚多,可能是仿造方便的缘故。
我曾见到有些专家同行撰文著书,其中所例数尊同类小像,实不敢苟同。
归纳起来,有几点值得注意:以十六国金铜小像质地论,多青铜质,甚少红铜,表面鎏金基本牢固,外附锈蚀者较为可靠,而有的金色稀疏,或触手即有脱落感,十分可疑;以外形论,尽管岁月悠久,但基本轮廓应较为清晰,并不像有些实物线条模糊,圆混不清,线缝间隐约嵌些金色,缺乏凹凸感;以构造论,要看清其背部或头后有插架,底部空心,可插入床上,有的赝品底部实心,背部亦无插架;以形体论,由于佛像本身只是组合体的一部分,其背部紧贴背光,所以整个身躯有一种扁平感,背部更见平坦,但有的赝品背部呈弧状,说明仿冒者以为此类作品是独立的圆雕物。
总结前论,我们试将十六国时期金铜佛像的面相、衣着、装饰、印相、姿势、佛座和佛床诸方面的断代标准罗列如下,仅供参考:
一、面相
头作高肉髻,其脸型早期的比较丰圆,稍后则下颚渐收,宽额大耳,柳眉杏眼,眼睑微开,呈下视状;早期的留八字胡,若西域人形象,中期开始已具汉人的容貌特征。
二、衣着与装饰
十六国初的佛坐像身穿通肩斜裹袈裟,即由左肩斜裹向右方,然后甩向背后,衣纹垂承偏于右侧,褶纹呈双线,稜条突出,垂于胸前之褶纹间距左窄右宽,臂部的褶纹则圆转均衡。
领口呈V型,下摆贴于腹前遮过座沿,呈自然垂落状;中期开始着圆领通肩袈裟,褶纹以阴刻线型表示,垂褶于胸前,呈U型,并均衡对称重叠至腹前,下摆两端搭过肘部外展而具飘动感;晚期的佛装基本承中期风格,亦略有变异,领口呈宽带形,胸前之垂褶为直硬的凵状,下摆两端搭腕遮于双膝内侧,垂于腹前之襞褶则呈!回∀纹状或半圆状重叠遮过座沿。
佛的立像亦着圆领式通肩大衣,衣褶呈圆弧状重垂于前身,下摆过膝垂落有飘动感;菩萨立像则裸上身,佩胸饰,戴头圈、臂钏,帔巾自肩垂于肘部,一端过肘垂落于体侧,一端挂于身前又上绕过肩垂于背后,重叠之线条表现得流畅圆转。
下着长裙,褶襞垂落过膝,纹理以双线刻划,均衡而有规律。
但这些仅仅是早期作例的断代标准,因为十六国时期佛或菩萨立像是极少发现的。
三、印相
早期菩萨立像一般均是右手抬肘,掌心向外,作施无畏印;右手曲肘,掌心向上,并用食指及中指夹提净瓶。
佛立像亦右手作施无畏印。
十六国时期金铜佛坐像的印相完全一致,双手合前,作禅定印相。
早期的印相是合掌后两掌心均向上;中期开始掌心稍向内倾;晚期则完全是掌心向内,掌背朝外。
四、姿势
这时期立像的姿势为:两腿叉开,略有前
后,这种被称为!经行像∀的姿势颇具形象化。
坐像则均为结跏趺端坐,前后时期基本雷同,并一直沿袭下去。
五、佛座与佛床
坐像一般都结跏趺坐于矩形佛座上,佛座之正面多雕以双狮,中置宝相花。
早期的佛座偏扁,下不设佛床,仅见扁平座基;双狮的形象比较写实生动,多为高浮雕;宝相花或有或无,有者亦较写实,以浅浮雕表示。
中期以来的佛座明显升高,但无设佛床,座前多饰双狮及宝相花、浮雕,比较形式化,抽象简略。
晚期的佛座样式与中期雷同,亦有浮雕双狮设于座正面两侧,而中间的宝相花或浮雕、或线刻,以后者居多。
座下有四足方床,座床间的连接为插嵌式,可以分合。
床面一般呈坡形,床四足略外侧,床框与床足内侧有的呈曲折状的火焰状,其表面亦有被饰以细刻莲花纹或其他植物纹样,它为北魏开始以四足方床作为一种定式开了先河。
立像中的菩萨像均赤足立于扁圆座上,佛像则赤足立于覆莲式圆座上,但这种样式颇为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