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鎏金佛像最简单的鉴别方法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铁律”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铁律”](https://img.taocdn.com/s3/m/4adfdd1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78.png)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铁律”作伪的佛像一般都比较重,一是因为制作者不知道原物的重量,随意铸成;二是因为伪作存世短,没有一个长时间氧化腐蚀的过程,所以分量偏重。
当然亦有走向另一极端的,浇铸的胎体过薄,分量很轻,甚至有一种失重的感觉。
蛤清铜佛像以刺头居多,有的刺头顶上有肉瘤,大耳,下颏有一道肉褶,脖有一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
胸前有的铸有“ㄊ”字,披袈裟、袒胸、盘坐,掌心一般皆朝上。
莲形或山形座相对前代高,底座无锉痕。
铭文或于座腿前。
坐姿多样,腿或一盘一掉,或一拱一掉。
宋喀巴皆戴“ ”形帽。
色重显红,金水发黄厚。
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主要是金铜佛像,而且以明清时期金铜佛像居多。
现在拍卖会上,比较常见的要属藏传和汉传两种系列的佛教造像,相对来讲,藏传佛像的拍品更多,而且目前留存下来的佛像又比较成系列,特别是其中明清时期的佛像,代表了藏传佛教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工艺和材质都更为讲究,也更有观赏性,所以在市场上一直受到藏家的青睐。
21世纪,鎏金佛像市场不断攀升,收藏热潮影响到国内。
2004年11月,香港佳士得的一尊明15世纪大威德明王鎏鎏金佛像,以1906.2万港元成交,成为当时鎏鎏金佛像成交记录中者。
2004年德国纳高秋拍会上,一件明永乐铜鎏金四臂观音菩萨坐像,以22万欧元成交。
2004年,内陆的佛像市场逐渐兴起。
北京翰海秋拍,首次集中推出了111件佛像拍品,以82%的成交率、2712.9万元的总成交额在中国佛像艺术品拍卖史上写下了新的一页。
中国嘉德的首场“尊崇之美——中国传统佛像艺术品”专拍会,成交率为57.8%,成交额1288.8万元,许多拍品的成交价都较起拍价格有30%至70%的升幅。
获得国内收藏界的普遍关注。
藏传佛教是藏语系佛教,也叫喇嘛教,是佛教传入中国西藏的分支。
藏传佛教所制作的佛像与我们汉传的佛像在外型上有明显的区别的,但是目的都是教人行善。
它主要聚居地区(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蒙古、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俄罗斯的卡尔梅克、图瓦和布里亚特。
金铜佛像收藏鉴定方法
![金铜佛像收藏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c7a44c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2.png)
金铜佛像收藏鉴定方法对于金铜佛像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懂得一些辨伪的方法是必要的。
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了金铜佛像收藏鉴定方法,一起来看看吧!金铜佛像收藏鉴定方法如何鉴别一件金铜佛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造型的鉴定每个时期的金铜佛像都有它的风格特征,根据其突出的造型特点来进行鉴别。
1、面相和姿态。
佛像的面相与姿态是鉴定佛像的关键。
包括面部的五官和表情、身材的比例,以及或坐或卧或立的姿态。
2背光与台座。
佛像的背光和台座是鉴定佛像的参照。
例如区别佛、菩萨、罗汉,可以根据有无头光和身光,以及台座的不同式样、做工,作为断代的依据。
还可以根据台座的样式进行鉴别,佛陀和菩萨多安置在莲花座上,而罗汉则位于蒲团座上。
3.手印与持物。
佛像的手印和持物有严格的规定,根据佛像的手印和所持的法器,可以判定佛像的类别,例如大多数佛陀手中不持物,只以手印示意。
而各种菩萨、护法手中的持物也有严格的区分。
(二)铸遗技术的鉴别古代金铜佛像一般用失蜡法和模具法铸造。
由于古代铸造技术高超,造像的器壁较薄,用手敲击的声音比较清脆、集中,就是行话中的“手头”和“声响”。
作伪者不知道原物的重量,随意铸成,作伪的佛像不是过厚就是过薄。
胎体过厚或过薄的伪作,用手敲击,前者铜声混浊,后者铜声脆而散。
古代工匠有着丰富的铸像经验,注意佛身、背光、佛床之间的比例,一般下重上轻,或者将背光加重来校正器物的重心。
但是作伪者无法顾及,佛像就做得十分单薄,尤其是佛的背光铸造得均衡、呆直.给人重心不稳的感觉。
(三)包浆的鉴别包浆是鉴别金铜佛像的重要依据之一,指器物表面没有浮锈,氧化层均匀覆盖通体,呈现一种自然、莹润的光泽。
金铜佛像的包浆有生坑和熟坑两种:生坑是指新出土的金铜佛像,表面一般氧化的较严重。
作伪者仿造生坑的佛像,一般作漆斑,色泽不润,刺眼,行话“发贼”。
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辨别:一是用双手搓热触摸器物后,手上有铜腥味;二是用热碱水刷洗器表,假漆容易脱落。
鎏金铜佛像究竟如何判断出真伪
![鎏金铜佛像究竟如何判断出真伪](https://img.taocdn.com/s3/m/0843ac73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30.png)
鎏金铜佛像究竟如何判断出真伪对于以真品为母本翻模制作出的造像,粗看时有旧气,但只要仔细辨别佛像的脸部、手足部和衣纹细节,就能判断出真伪,这些细节之外的精细程度,肯定与真品无法比,同时,还可以从工艺上作对比。
老佛像都要经过严格的手工处理,在面部表情、服饰上都经过细致的雕塑技法处理,尤其是每件佛像的底座,几乎都能找到人工加工痕迹,仿品则有机器打磨的极有规律的加工痕迹。
中国人大都有佛、道、儒情节,相信因果轮回人心向善,而佛教的受众面尤其宽,很多收藏佛像的人,首先是想借此研究佛家的历史和思想。
不过更多人收藏佛像还是从其艺术性考虑的,中国传统艺术有建筑、绘画、雕塑三个门类。
佛像无疑支撑着中国的整个雕塑体系。
佛像,尤其是汉地佛像,每个神态都不一样,光是面貌就反映了那个时代,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一种审美。
铜鎏金佛像能很好的体现出佛教的庄严、神圣、慈悲的精神。
所以在造型的制作上,尼泊尔铜鎏金佛像都是严格遵循佛教的教义规范和度量经所规定的度量仪轨进行创作的。
明代永乐至宣德的32年间(1403—1435),鎏金佛像造型之精美,工艺之高超,纹饰之秀丽,均达到历代的最高水平。
因而明代的鎏金佛像,也成为财富殷实的藏家们追捧的对象。
我国的鎏金技术自战国以来就大放异彩,特别是以两汉最为普遍。
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银混合熔化后,涂在铜器表面,经温烤后固着,再加以打磨即成。
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
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
它的出现始于两汉时期,盛行于隋唐,一直延续至明清,跨度2000多年。
作为佛教的器物,制作精美、纹饰绚丽的鎏金铜佛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反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历朝历代的鎏金铜佛像又有各自不同的造型、工艺特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研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藏传佛像的价格一般高于同类型的“寂静相”藏传佛像,这是辨别藏传金铜佛像价值的一个原则。
鎏金铜佛像该怎么鉴定
![鎏金铜佛像该怎么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56f841d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5b.png)
鎏金铜佛像该怎么鉴定尼泊尔的铜鎏金佛像,是用青铜作为胎体,制作成型后表面鎏金。
在国内,铜鎏金佛像最早开始于两汉时期,盛行于隋唐,延续至今。
识别佛像的真伪,必须从造型、时代和工艺三方面来进行鉴别。
像基本的标识和坐骑、铜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严格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造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
佛像中有一种鎏金工艺,多用于铜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
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鎏金是自先秦时代即产生的传统金属装饰工艺,是一种传统的做法,至今仍在民间流行,亦称火镀金或汞镀金。
在东周和汉代以后均颇为流行,是当时最值得称道的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之一,先后称为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
藏佛与汉佛也不一样,藏佛胸高乳大,汉佛胸平乳小。
还有,嵌松石者多为藏佛,刺头者皆为汉佛。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11面观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传佛教鎏金铜造像。
在流传的过程中,‘金身’已成为佛像的标准特征,而铜的颜色和金子差不多,虽然会因为纯度不同促销紫红、金黄色等,但是相对其他材质,铜更接近金色,因而在给佛像塑造金身的时候,都会用到铜。
不过,因为铜会氧化且纯度不同会导致佛像变色,所以,为了让佛像保持色泽,会给铜佛像进行鎏金,以保持佛身长久不坏,持久永恒,这也是尼泊尔匠人制作金铜鎏金佛像的必要环节。
据相关资料表明,明代藏传金铜佛像的兴起推动了整个汉地金铜造像的发展,而汉地雕塑中大型金铜佛却较少。
西晋以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为佛教信仰的传播提供了的宽广的民间土壤;另一方面,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国北方,它们的文化传统与来源于西域的佛教更易于相互认同。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最佳方法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最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8e06f2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41.png)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最佳方法近年来,明清佛像在香港和中国内陆的拍卖屡创新纪录。
藏家们对于精致工艺,品相完好的佛像有更高的收藏欲望,近年某场的春拍开始,佛像价格的走势就是直线上升。
这件明永乐时期,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就被拍出1.16亿的高价,到现在为止还是记录的保持者,这轰动了整个收藏界。
也是因为如此,之后的明清佛像市场一路飙升,许多藏家手上的佛像也因此拍出不错的数字。
世面所见鎏金佛像、佛具,早期出土器多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鎏金佛像、立像、鎏金佛像等,传世品多为隋唐以后的,明清鎏金佛像占多数。
而明代永乐、宣德宫廷造像造型及藏传佛像尤为精美,着称于世。
而我所鉴的多为清末至民国期间各地大量铸造铜佛像。
历代铜佛像鉴定较为复杂,本文仅针对明清佛像的制作工艺特征,谈几点今仿与古佛像差异处,来辨别真伪的方法。
利用水银加温黄金,便其熔化,并涂抹至铜佛像表面,再经过高温返原,得出的带金质的铜佛像叫鎏金佛像。
鎏金佛像造型优美、纹饰绚丽、宝光四射,深受广大信众的喜爱。
也许谁也未曾想到,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宗教制品--佛像在当今不仅成了收藏品,还成为艺术市场上的新宠。
古代金铜佛造像的收藏群体比较庞大,近几年来,佛教造像艺术品,十分火爆,实力派藏家层出不穷,国内外收藏家们,所收藏的佛教造像艺术品.佛造像作为立体雕刻艺术的一个品类,撒播时刻长久,从开始的石刻大佛发展到泥塑佛像、木雕佛像、铜鎏金佛像等,可谓品种繁复。
作为一个较特别的收藏品类,佛像以其浓郁的宗教颜色和深沉的文明内在受到释教信徒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喜爱。
藏地锻造的佛像封底是将底沿往内收击打包住底盖。
内陆锻造的佛像封底选用剁口法,即在佛像底沿剁出铜刺,以铜刺来固定底盖。
底盖中部通常都用阴线刻有徽标。
内蒙多伦封底嵌入莲座底边较深(在5至10毫米间)。
清代佛像封底多见边口刮封铁红腻子景象。
鎏金佛像在长年供奉香火熏燎,较厚的积尘,清理时宜用棉签蘸5%的柠檬酸水擦拭,只去除积尘不要伤及数百年的自然包浆,如将佛像擦的黄亮,对佛像是一种有形的破坏,价值大跌。
鎏金铜佛像都有哪些特征及鎏金铜佛像的鉴定方法
![鎏金铜佛像都有哪些特征及鎏金铜佛像的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64b0d4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5.png)
鎏金铜佛像都有哪些特征及鎏金铜佛像的鉴定方法熟练的师傅会用极快的速度,将分量准确的金属溶液灌注进一个个模具中,同时,一个助手将树脂扔进浇筑了金属液的模具中,防止金属在冷却的过程中接触氧气氧化。
在完全冷却之后,将灌注了金属溶液的模具侵入水中,然后除去外面的泥模具,漏出了金属雕塑的最终形体。
汉和十六国时期,佛像方脸,面目平和,头发平直,为坐式。
这一时期的佛多为单的,尺幅较小。
例如1989年1月,四川绵阳何家山东汉晚期崖墓出土一株铜质摇钱树,树干上铸有佛像5尊,每尊高6.5厘米,头后有横椭圆形光,头顶有肉髻,双眼微从事,两耳较大,上唇有髭,穿通肩袈裟,右手施无畏印相,左手拳执,结跏跌座佛衣下垂呈"U"形,绕于手腕,垂于足前,这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铜佛像了。
1972年,甘肃泾川县玉都有乡出土一铺带华盖鎏金青铜佛像,高19厘米(包括伞盖、底座),重0.5公斤,由可拆卸的四部分组成:华盖、背光和头光、置于狮子莲花座上的佛身、四足底座。
小巧玲珑,工艺精湛。
笔者考证,它的铸造和流传到泾川的时代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的十六国时期,造型上继承绵阳摇钱树上的佛像特征。
佛像对铸造工艺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佛像的细节处理上,这尊佛像底座莲瓣微微上翘,袈裟的褶皱,还有佛像头顶的螺发,都惟妙惟肖。
“佛像市场的第一轮高峰期出现在2006年至2008年,2009年到2011年市场有所调整,从2012年开始市场又开始进入第二轮高潮。
今年到明年是佛像市场的第二轮高峰,可能在2015年又会经历一个调整时期。
”佛像拍卖经历了6年的风风雨雨,其中既有高潮又有市场低迷的时候。
从2006年起至今,佛造像拍卖从总体上呈现出平稳上升的态势。
金器的保护通常指的是金的合金,如在金中掺银、铜、铁等,鎏金的金器腐蚀则主要来自胎基的金属。
从看整体很像,但真拿在手中就会有过重或过沉的感觉,铜质也很硬,锈色也不自然,鎏金都是以电镀法镀鎏金,光泽极不自然。
鎏金佛像辨伪:指缝等“死位”一定存在砂眼
![鎏金佛像辨伪:指缝等“死位”一定存在砂眼](https://img.taocdn.com/s3/m/36e7995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52.png)
鎏金佛像辨伪:指缝等“死位”一定存在砂眼鎏金佛像辨伪:指缝等“死位”一定存在砂眼周三的下午,飘着春雨,在文昌北路的岭南古玩市场。
从事古董行业三十余年的资深藏家老地,正在打理店铺。
目睹过佛像交易市场的起起落落,老地坦言现在的广州藏家出手过于谨慎,每个周二来这里“赶墟”的买家九成都是外地人。
他建议消费者在请购佛像时,可留意手指缝、胳肢窝等“死位”有无砂眼,并留意黄金成色的沧桑感,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买入赝品。
——广州本地资深藏家老地为“辨伪”支招精美鎏金佛超过33厘米的非常少见在老地的店铺,记者看到两尊二十多厘米高的鎏金铜像,沧桑的岁月并没有把其庄严曼妙的姿容遮掩。
老地介绍,这两尊佛像都出自明朝宣德时期的“天家”作品,一尊莲座底部刻有经文,另一尊则镶嵌有绿松石,市场价都已经过百万元。
“永乐的会更贵,而乾隆时期的没有这个价了,会低一些”,他说,“鎏金佛像以乾隆时期为分水岭,过了乾隆就不靓了,那时国家开始孱弱,铸造质量打折,不舍得下金,所以成色不足。
盛唐、永乐宣德、康雍乾等都是高峰期。
”纵观历年拍场上的鎏金佛像,大规格的并不多见。
对此,老地介绍说,精美的鎏金佛,超过33厘米的非常少见,超过24厘米的都可以算是精品了,而一般的都只有十几厘米高。
这是限于制作工艺和成本,规格越大,成本越高。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鎏金佛像,无论是否有款识证明其御制身份,只要是大尺寸,造型精美,其价格必定会上涨,升值的空间较大。
店里还藏有一尊据说出自宋朝的千手观音,记者看到,其至少有50厘米高。
老地说,这是泥金而不是鎏金,就是把金粉直接涂于其上制作完成,表面会比鎏金的看起来略显粗糙,这种佛像的价位现在也在百万元以上了。
在手指缝、胳肢窝、莲花瓣上,仿品会有砂眼鎏金佛像相对比较珍贵,那么造假者多不多?老地坦言,有,但是只要掌握了一些技巧,就可以分辨真赝。
鎏金佛像的制造工艺繁琐,增加了它的价值。
老地介绍,佛像的铜胎做好并打磨之后,就进入鎏金的工序,工匠用水银溶解黄金变成“金泥”涂抹在佛像上,然后将烧红的无烟木炭放在扁形的铁丝笼中,用金属棍挑着,围着抹金的地方烤,使水银蒸发,最后把镀金压平。
收藏明清金铜佛造像的最基本的四个鉴定方法总结
![收藏明清金铜佛造像的最基本的四个鉴定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2c5db1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f.png)
收藏明清金铜佛造像的最基本的四个鉴定方法总结
金铜佛造像的历史悠久,传承至今每个朝代的金铜佛造像都有各自时期鲜明的特点,凭借那些特征有很多一眼就能看出金铜佛造像所处的年代。
清朝无论是政治体制还是文化基本上都是照搬的明朝,他们的佛造像艺术也有了很多相似之处。
不是专家的话,有时候很难分辨明清金铜佛造像的区别在哪里。
对于现在普通的明清金铜佛造像的收藏者来说,可以通过掌握下面关于明、清汉传佛教金铜佛造像在造型和做工上的特点的四个鉴定方法,来加以区分。
一是,明代鎏金铜佛像很少,当然但凡鎏金,那佛像均有“金水厚重,色显红色”的特点。
而清代铜佛像大多数都鎏金了,其镀金佛像具有“金水薄淡,色显黄色”的特点。
二是,看明、清金铜佛像的底座,虽然在造型上没有大的区别,但是在底部有细微的不同:佛座底部周围微圆,没有锉痕者是明代作品;佛座底部周围平坦而且有明显的锉痕者是清代的。
三是,很简单用打胎法制成的铜佛像,都是清代出品,拿起来用手掂量一下,手头特轻的往往就是清代铜佛像。
四是,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在金铜佛造像的脸部下颌处一般会有一道肉褶,脖颈上也有一道至四道肉褶,假如那些肉褶越多,说明铜造像的年代也越近。
鎏金铜佛像的鉴定方法
![鎏金铜佛像的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4ee640c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d.png)
鎏金铜佛像的鉴定方法由于佛教和黄金有诸多不解之缘,为佛像贴金成为佛教传统中重要的佛事。
有人说,贴金代表最高的崇敬,因为金非常难得,所以能显示出对佛的礼敬。
并且用金装饰过的佛像更显庄严,会令人生起欢喜心,近而想亲近佛法。
从实用的角度讲,透过金的金属稳定性,可以让佛像保存更久。
明代铜佛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宗教制品--佛像在当今不仅成了收藏品,还成为艺术市场上的新宠。
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坐像破天荒地拍出了1.23亿港元的天价。
全新铸造者基本有依照物,尽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甚至十分接近,但总不免有破绽。
比如笔者曾过手一铜像,一眼看去绝无毛病,造像特征、雕刻风格等都可以被认为是宋初的菩萨铜像。
铜像为半跏坐式,一足踏下座,由于这类菩萨像是像与座分铸,可装合、脱卸,因此座与菩萨像之足底是一个嵌合的接触点,座上是一榫头,足底则凹入一小块,似有半厘米深。
近年来,明清金铜佛像在香港和内陆拍卖市场屡创天价。
2010年北京瀚海秋拍,一件清康熙大成就者嘎巴拉铜像在秋拍以1792万元成交。
在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尊明清金佛造像“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以2.36亿港元成交,刷新了中国单体佛造像成交的价格纪录。
佛像的肌肤感刻画细腻到位,尤其是手的姿势,身体的坐姿,下俯的双眼,把一尊抚悯人世,证悟得道的释迦牟尼刻画的淋漓尽致。
整像造型端庄,权衡合度,工艺精湛,鎏金灿然,极富皇家风范。
关于喜欢收藏金铜造像的人来说,只要真正感兴趣,真的喜欢,你的收藏才会有动力。
如果想要通过收藏金铜造像来增值、甚至是发财的话,一般来说几率不是很高。
受到一件器物,即使别人除了高价,我也不想卖,这才是真正的古玩收藏假。
至于如果自己玩透了、研究透了,觉得没有保留的意义了,将其让给朋友、互通有无,或者是让其流向市场,也不是不可取的。
古董收藏之鎏金铜佛像的断代与鉴定
![古董收藏之鎏金铜佛像的断代与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f06e5e1fa216147917112858.png)
古董收藏之鎏金铜佛像的断代与鉴定鎏金铜佛像是指: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
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
到民国,乃至现代的港台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使用。
鎏金铜佛像的断代和鉴定是件比较难的事,但如能加以科学考证和分析,是会识别出真假的。
下面艺粹网就介绍几种方法给大家:看造像特征以断代,各时代的佛像有各时代的造像特征。
这是我们断代的主要依据。
汉和十六国时期,佛像方脸,面目平和,头发平直,为坐式。
这一时期的佛多为单的,尺幅较小。
北朝(北魏以后),佛像头为盖碗式,长脸而瘦,高鼻大耳,闭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额发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
有的结跏跌坐,有的盘腿坐,掌心朝上。
佛座或为点腰较矮的须弥座或为4足方座。
有的头攮项光,有的身后有背光,皆尖,周围作有火焰纹。
另外艺粹网还提醒,北魏造像还有一显著特点是主佛两旁常为1至2菩萨,多为立姿。
隋唐时期铜铸造像,头扎莲花冠,脸庞发圆,腮发胖,高额髻,身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下着百褶裙,垂于双足。
座下有双层4足高床或单层4足,项或背光为较粗的尖楣形。
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
有的腿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于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
衣裙稍有褶,掉于腿后,左手盘于腿上,右手于腹前伸。
佩戴缨络,身坐两层莲花的细腰圆座。
宋代出现了普贤、文殊、观音铜像,坐于长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狮背、狲背上。
蛤清铜佛像以刺头居多,有的刺头顶上有肉瘤,大耳,下颏有一道肉褶,脖有一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
胸前有的铸有“ㄊ”字,披袈裟、袒胸、盘坐,掌心一般皆朝上。
莲形或山形座相对前代高,底座无锉痕。
铭文或于座腿前。
坐姿多样,腿或一盘一掉,或一拱一掉。
宋喀巴皆戴帽。
色重显红,金水发黄厚。
艺粹网在研究各种佛像的时候发现,藏佛与汉佛也不一样,藏佛胸高乳大,汉佛胸平乳小。
嵌松石者多为藏佛,刺头者皆为汉佛。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常识,你都知道吗?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常识,你都知道吗?](https://img.taocdn.com/s3/m/11249f1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e5.png)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常识,你都知道吗?金铜佛像的漆色有生坑和熟坑两种:生坑是指铜佛像表面由于种种化学反应引起的质变,自然地、一层层地产生漆蚀,在器表形成或绿、或红、或蓝、或紫的漆色, 这种漆色与物体合一,深浅度基本一致,坚实匀净,呈现出莹润而自然、美妙而诱人之感。
但伪作的生坑漆斑,不论绿、红、蓝、紫诸色,均不润而发出刺眼之色, 行话称“发贼”,而且这种假漆容易脱落。
在中国明清铜器收藏的种类里,明代的宣德炉因其稀少珍贵,早在90年代初期就受到收藏家们的追捧,除了名扬天下的宣德炉之外,明清时期铸造佛像的技艺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成为当今古代佛像投资市场的主体。
鎏金,鎏原意为美丽的金属,铜、银器用鎏金技术装饰美化其表面的,即称鎏金器。
从历代发掘的钟鼎器、兵器、车器、钱币与玺印等文物看,鎏金工艺始于春秋战国,到了汉代已能熟练的应用,是当时最值得称道的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之一。
利用水银加温黄金,便其熔化,并涂抹至铜佛像表面,再经过高温返原,得出的带金质的铜佛像叫鎏金佛像。
鎏金佛像造型优美、纹饰绚丽、宝光四射,深受广大信众的喜爱。
康熙帝雄才大略,立身治世赫赫于史,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执政61年,平三藩、收台湾、安西藏,基本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大业。
在治国之道上,康熙帝推崇以儒治国、以理治国,然而出于团结西藏和众蒙古部落的政治需要、渴望绵延福寿的心理需要、以及受到孝庄文皇后虔信佛教的影响,康熙帝的政治生涯和私人生活都与佛教产生了深刻的联系。
明代时期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造像”,此时的造像面相饱满、造型优美,艺术水平极高。
到了清代,造像则继承了明代的风气,做工精细,是藏传金铜造像的高峰期。
铜造像素以衣饰华丽精美、装饰丰富繁缛称著于世,尤其是宝冠、缨珞、项饰、耳珰的精细雕刻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此件造像简洁生动,质感极强,所用铜质之精,鎏金工艺之美,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神情表达之准确,洵为有明一代佛教造像的上乘之作,无论在铜质与鎏金上,皆呈现出细腻之工艺技法。
鎏金佛像鉴定要领
![鎏金佛像鉴定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13896d23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1.png)
鎏金佛像鉴定要领1:明清时期铜佛像极少有明显的铸造沙眼,但是新佛像会出现很多明显的沙眼,这种沙眼结构呈现出较深的小口,内部孔洞大的现像。
这是由于现代铸造技术,和铜质材料造成的工艺技术缺陷。
虽然老旧佛像偶有沙眼但都进行过工艺处理,有修饰的工艺痕迹,而且沙眼的结构与新品不同。
这是新与老的一条对比证据。
2:凡是老旧佛像的眼、眉、鼻、嘴,以及精细纹饰线条,在铸造完成以后均进行刮铲修磨,有些仍然有明显的手工刮研的工艺痕迹。
虽然新品成形后也釆用刮刀,扁铲进行修佈,但是从刮铲修饰痕迹上看,处理的非常粗糙。
不但偷工,而且有现代工艺处理的工艺痕迹,这便是新老真伪的一条证据。
3:老旧佛像比较容易触摸的突出部位,例如鼻头、帽饰、手指、肩膀、莲花座等,由于经过几百年的养护擦拭,会造成鎏金层越来越薄,从而曝露出铜底的现象。
而新品也伪造这种长期擦拭磨损的特征。
但有些触摸不到的,例如眉下、眼带下、鼻沟等,一些触摸不到的部位,也伪造出鎏金层被磨损的现象。
有的新品还会出现片状的脱层,这些都是新品伪造的有力证据。
4:有的新品佛像的胳膊、手指、脚指的骨胳肌肉部位,出現造型结构和比例失调的状况。
这是由于伪造者缺乏基本的绘画和雕塑,基本功造成的结果。
老旧佛像没有这种现象。
5:老旧佛像莲花座底边,会出现刮铲的修磨工艺痕迹,有的进行过精细的修磨,使底边没有明显修磨的痕迹。
而且长期放置供奉,底边会出现老化氧化的特征。
但是新品的底边部位会出现沙轮机或锉刀快速磨削的特征,这是新老不同的证据。
除了以上新老佛像常见的区别证据之外,新老还包括头饰的朱砂涂层;佛像后脑发絲的线条工艺;佛像纹饰;服饰铸造棱角部位的清晰度等等,有很多部位新与老都存在着证据。
但是一直以来,传统的鉴定新老真伪,只评借经验和感觉,这种鉴定理念,既使把新老佛像放在一起,经过对比结论是正确的,对真伪的解读也只局限于。
真的看上去舒服,赝品看上去别扭,却无力解释真在哪里,假又假在何处。
而客观科学的鉴定是要掌握真品的材料、工艺、造型、结构、氧化等,全方位的进行真伪的举证,要用真的标准和证据,揭露赝品的伪装。
佛像(鎏金)年代及其鉴定方法
![佛像(鎏金)年代及其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cdf05f7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1d.png)
佛像(鎏金)年代及其鉴定方法佛像作为宗教崇拜的对象,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宗教性。
佛像体现佛教的庄严、神圣、慈悲的精神。
所以在造型的制作上,它必须严格遵循佛教的教义规范。
这就决定佛教造像中佛、菩萨、罗汉、明王、护法、祖师等造型。
二是社会性。
造像是要被来人崇拜,就必须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在不同的时代,为了让人们理解和接受佛教精神,要迎合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
这就使得各个时代的佛教造像,体现出各自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三是艺术性。
无论是宗教性也好,社会性也好,都必须用艺术手来段进行加工。
其材质有玉、金、银、铜,木,泥胎和花岗岩等。
各种材质的佛像都必须从、造型、时代、工艺等方面来鉴定、欣赏。
(1)鉴定铜佛像是一种立体的雕塑艺术,有镏金、泥金之分。
鉴定要从以下几点:面相和体形、手印与坐姿、标识与坐骑、及细部与装饰以及材料与质地等,有铭文看铭文。
首先,佛像的面相与体型,是鉴定佛像的关键。
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现力、整体的风格等等,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差异很大。
清代三代、嘉、道时期的造像,体态面相就不同。
再者,通过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仔细观察和对照,来正确地为一件佛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
正确的定名是正确鉴定的前提。
其后,是细部刻画和佛座的装饰风格,比如,明代莲花座与清代莲花座上的莲瓣装饰,明代莲瓣精细而长,且瓣与瓣中有小型三角装饰,而清代莲瓣则显得粗壮,瓣与瓣间也无装饰。
再有材料与质地,这是鉴定中最为直观的。
铜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
不同的时期铜质不同。
同样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手感沉,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
年代久的佛像,手感也较轻。
这和古钱币收藏有共同点。
藏传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在脸部鎏金或贴金。
最后要注意铭文和题记。
铭文与题记是佛像本身提供给我们的最精确一种文字鉴定方法。
(2)辨伪铜佛像不再是纯粹的崇拜偶像,它是一种带有强烈宗教文化色彩的艺术品,因此作伪的佛像也如洪水般泛滥于市场之上。
古代铜鎏金佛像鉴定方法
![古代铜鎏金佛像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01f894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f.png)
古代铜鎏金佛像鉴定方法“佛像”指释教造像。
金铜佛像是用铜锻造,表面鎏金或不鎏金的佛像。
汉传和藏传是其两大支柱。
现如今在市场上常能见到的是明清期间的著作,以藏传佛像居多。
汉传主要承受的是印度显教流行期的犍陀罗、马土腊等几种造像风格和办法,外型相对简略,形象宽厚温文,大多是一头二臂,以寂静像居多;藏传主要承受的是印度密教期的东印度、尼泊尔、斯瓦特、克什米尔等几个艺术流派的影响,外型以愤恨像居多,多为多面多臂或异类身,有坐、立、舞等各种姿态。
下面讲讲明清金铜佛像判定的几个要点:一、铜材明代汉传佛像通常用青铜,藏传佛像通常用红铜;清代汉传、藏传佛像才有用黄铜锻造的,但乾隆期间汉传佛像也有用红铜锻造的。
因而,明代款式的佛像只需显露哪怕是米粒巨细的黄铜色,就必是新仿佛像无疑。
二、铜质古人基于信仰,把锻造佛像看得非常神圣,故不管用何种铜,皆原料精巧;而新仿佛像为节省成本,通常用粗铜、杂铜锻造,因而佛像底边过厚或厚薄纷歧,乃至有残缺。
三、规制明清锻造佛像有严厉的规制(仪规),各部位的份额、结啥手印、啥佛或菩萨等持啥法器、佛与菩萨各坐啥底座等等都有定规;佛像全体端庄高雅,面庞慈祥,各部位写实性强、外型精确。
如果是官铸佛像,则官款的方位必在底座前面,不可在底座后边。
若镶嵌,则多是绿松石、青金石。
新仿佛像则通常不合规制。
四、技术(一)锻造技术。
传统佛像多选用失蜡法(又名剥蜡法、拨蜡法)制成范摸而锻造。
其过程是:1.先制泥芯,用6个圆钢筋或三根8号铅丝扎成骨架,挂约5毫米泥料、稠粥状细泥料塑成型芯,泥料多为炭末泥(由通过箩筛的炭末、细砂、粘土构成)与三合土。
2.在泥芯上贴蜡片,又称“捏蜡”;贴好后,用硬木做的“压子”拨塑各个细部,五官、衣纹等,制造成蜡型。
焊修附饰物,如背光、衣带等附饰,用手捏出大形,粘附后再细刻。
烫焊浇注冒口系统,大、中型铸件加芯撑(多为手艺铁打四棱方钉或扁铜钉),小型佛像不加芯撑。
3.在蜡型上贴外层背料,亦即包裹泥衣,俗称“糙泥”。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几个问题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acf8c0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0.png)
鎏金铜佛像鉴定的几个问题2006年10月7日,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佛像以1.2359亿港元拍出。
当天下午,备受关注的“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在港开拍,其中一尊高 72.5厘米的“大明永乐年施”铭款大型鎏金释迦牟尼佛像以1.166亿港元成交,加上佣金达1.2359亿港元,成为世界范围内最贵的中国佛像。
至此,大家才知道佛像原来这么有价值,开始关注这个领域。
古代的金铜佛像或其它木质、陶瓷等材质的佛像,在长时期受人们供奉时被烟火熏染过,或是长时期埋藏于地下。
只要对其仔细进行嗅别,一般都可以嗅到烟火、发霉或发朽的味道,而现代仿制品则完全没有这种味道,即便是有些伪品用烟熏或埋于地下等作旧方式处理,也难免露出破绽,或烟火味过浓,或泥土味太重,容易被行家识破。
明清时期铜佛像极少有明显的铸造沙眼,但是新佛像会出现很多明显的沙眼,这种沙眼结构呈现出较深的小口,内部孔洞大的现像。
这是由于现代铸造技术,和铜质材料造成的工艺技术缺陷。
虽然老旧佛像偶有沙眼但都进行过工艺处理,有修饰的工艺痕迹,而且沙眼的结构与新品不同。
这是新与老的一条对比证据。
清朝前期,为了免除兵戈之乱,限制民间铜矿开采,铜矿及其他稀有金属矿的开采权多在政府手中,这一时期的铸铜技术较为发达。
康熙时期的宫廷造像多为黄铜合金铸造,铜质精良、细腻,比重很大。
因此,康熙时期宫廷造像做工精细、造型端庄、金水较厚、铜质细腻、手头沉重、硬度较高、铜胎较厚。
其佛像特点具体表现为:面相丰圆适中,比较秀美,五官写实,双眼是写实性的,上眼脸呈弧形,略有上扬的感觉,早起莲瓣满布台座一周,时代愈后,台座背面莲瓣越简略,变成一块如意云头开光,佛像颜色偏暖,菩萨像有两条飘带从双肩优美的向两侧甩出,衣饰有刻花,工艺精益求精。
目前,对鎏金铜器或银器上的锈蚀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则是以化学方法为主。
另一种以机械方法为主,利用化学药品来分解软化器物上的绿锈,再用手工工具及一些小型电动机械来除去器物表面的锈层。
鎏金铜佛像的真假怎么鉴别
![鎏金铜佛像的真假怎么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57fa1a5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e3.png)
鎏金铜佛像的真假怎么鉴别历经时间越久、佛像本身越完整的佛像,收藏价值也更高,回到最初的话题,也只有铜鎏金佛像才可以做到保存时间长久且佛身完整。
东汉至西晋时期,佛教传入我国,此期的佛像,只相当于民间崇拜的神,与中国本土的神仙、鬼怪、巫术及祖先一起被供奉从东晋十六国开始,特别是南北朝时期,是佛教造像艺术全面发展的时期。
元明清时期,寺庙造像是佛像艺术的主流方式,壁画、木雕、金铜等造像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13世纪在青藏高原兴起的藏传佛教,为佛像艺术注入新的血液。
可能很多人都要问上一句,佛像怎么这么贵呢?实际上,佛像在拍卖市场自2000年以后就开始上涨,尤其是上面提及的这些佛像,因为年代久远,存世数量少,保存难度也高,因而格外珍贵。
加上近年来收藏市场的火热,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收藏界,因而这些具有极高的宗教、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佛像,价格一路水涨船高。
掺铜的鎏金佛像易出现绿色的薄锈,可用酸类或氨水除锈。
掺铁的鎏金佛像易出现红锈,可用盐酸去锈。
有些时候,鎏金佛像表面会残留有石灰质锈壳,可用1%的稀硝酸溶液局部擦拭除净;表面的有机类污垢,可用2%的NaOH溶液浸泡几分钟除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表面的灰尘,由于纯金很软,尽量要避免反复擦拭,最好是用软毛刷或者软羚皮拂拭。
遇到难以去除干净的,可用乙醚、苯、中性肥皂沫或者10%氨水来清洗,再用蒸馏水反复冲洗、烘干。
老旧佛像比较容易触摸的突出部位,例如鼻头、帽饰、手指、肩膀、莲花座等,由于经过几百年的养护擦拭,会造成鎏金层越来越薄,从而曝露出铜底的现象。
铜鎏金佛像的由来,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但初期只被视作神仙道术的一种,流行不广。
全新铸造者基本有依照物,尽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甚至十分接近,但总不免有破绽。
比如笔者曾过手一铜像,一眼看去绝无毛病,造像特征、雕刻风格等都可以被认为是宋初的菩萨铜像。
铜像为半跏坐式,一足踏下座,由于这类菩萨像是像与座分铸,可装合、脱卸,因此座与菩萨像之足底是一个嵌合的接触点,座上是一榫头,足底则凹入一小块,似有半厘米深。
鎏金佛像如何鉴别
![鎏金佛像如何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7514e27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36.png)
鎏金佛像如何鉴别佛像是造像数量最多的一类。
包括、强巴佛、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等等。
广义概念的佛像也包括菩萨等佛教所有造像。
菩萨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例如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他们的造像显得亲切、庄严,表现了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
佛像种类在佛教寺院中,供俸着许多种佛像,因为其身份不同,佛像的形象、材料、种类也不相同,佛相依其身分,可分为佛、菩萨、明王、天等数种。
自1995年,有藏家开始收藏明代和清代的鎏金佛像。
这个时期,带有皇家款以及一些工艺和金水好的铜佛像,市值不过几千元或者万元而已,但现在拍卖均在几千万的价位上。
在市场上,一般的鎏金佛像也只有几千元,但是现在的市场价格也上升到了几十万的价位。
由于收藏需求越来越大,这便刺激了伪造老旧佛像的现代赝品大量充斥市场。
有的高精尖的赝品甚至混入了拍卖行。
其实只要我们客观科学的掌握了真品的标准和证据以后,便能够使赝品的假像曝露无疑。
任何伪品都逃不出“线条绵软、表情甜俗” 这八个字来。
一、造型的鉴定每个时期的金铜佛像都有它的发展规律和风格特征,我们可以经过多接触实物,细心观察实物,或者参考有关佛像图册和考古资科进行比较分析。
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
明代汉传佛像通常用青铜,藏传佛像通常用红铜;清代汉传、藏传佛像才有用黄铜锻造的,但乾隆期间汉传佛像也有用红铜锻造的。
因而,明代款式的佛像只需显露哪怕是米粒巨细的黄铜色,就必是新仿佛像无疑。
全新铸造者基本有依照物,尽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甚至十分接近,但总不免有破绽。
比如笔者曾过手一铜像,一眼看去绝无毛病,造像特征、雕刻风格等都可以被认为是宋初的菩萨铜像。
铜像为半跏坐式,一足踏下座,由于这类菩萨像是像与座分铸,可装合、脱卸,因此座与菩萨像之足底是一个嵌合的接触点,座上是一榫头,足底则凹入一小块,似有半厘米深。
鎏金铜佛像的辨别
![鎏金铜佛像的辨别](https://img.taocdn.com/s3/m/4a0fc63c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5a.png)
鎏金铜佛像的辨别佛像是铸造的不是锻造,铸造有沙模和失蜡法两种方法,切不可混淆两种不同的工艺,锤碟法工艺勉强可以说锻造,如果是不加热就捶打,那属于冷作钣金的范畴。
介绍知识,用词要严谨,以免以讹传讹。
利用水银加温黄金,便其熔化,并涂抹至铜佛像表面,再经过高温返原,得出的带金质的铜佛像叫鎏金佛像。
为了保证佛像铸造后是中空的,那么在蜡模具中央还要灌注这种泥浆,用泥浆填充中心空间。
在当代雕塑铸造里,我们用砂浆混合物代替了牛粪混合物,失蜡法本身程序仍然如出一辙。
古法多以自然材质为主,而随着我们当代科学技术的提升,合成物代替了很多自然材料。
佛文化在历史长河发展中,地方文化区域也有了不同的方向,大致可分为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文化不同,佛像的面相造型也不同。
铜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
不同的时期铜质不同。
同样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手感沉,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
年代久的佛像,手感也较轻。
这和古钱币收藏有共同点。
藏传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在脸部鎏金或贴金。
西晋以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为佛教信仰的传播提供了的宽广的民间土壤;另一方面,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国北方,它们的文化传统与来源于西域的佛教更易于相互认同。
因此,佛教在十六国时期得以迅速生长,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
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最早一批高僧,他们得到了胡族统治者的大力扶持。
西域僧人佛图澄被后赵石虎尊为"大和尚",他不仅宣讲佛教,还参与军政机要;佛图澄的弟子道安被前秦苻坚迎至长安,领众数千人,他制定了僧团法规仪式,为以后汉族地区的寺院制度奠定了基础;5世纪初,龟兹僧人鸠摩罗什来到长安,在后秦君主姚兴的扶持下主持译经,他不仅系统译出了大量大乘空宗佛典,还培养出僧肇、竺道生等一代建设中国佛教的优秀学者。
十六国还是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时代,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早期石窟寺开凿于这一时代,现存佛教造像也始见于此时。
鎏金铜佛像的真伪
![鎏金铜佛像的真伪](https://img.taocdn.com/s3/m/e223352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1e.png)
鎏金铜佛像的真伪铜佛像一般是指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
这种佛像始见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
到民国时期,乃至现代的港台、东南亚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普遍使用。
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清代(公元1644-1911年)继续尊崇藏传佛教,佛像艺术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期。
康熙、乾隆二朝制作的藏传铜佛像为清代宫廷官样,代表了清代内陆藏传铜佛像的最高水平。
其中,清康熙宫廷造像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融合了明代汉地造像和西藏地区造像的特点,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造像,从而开启了清朝造像的新风尚。
虽然现存造像数量较乾隆一朝有所不及,但却因此时期造像做工精美,造型端庄、大气,而受到世人的喜爱,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中尤为坚挺。
虽然近年来,很多佛教都拍出了“天价”,但实际上,国内藏家的佛像收藏历史并不长,也就30多年的时间。
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时候,搞佛像收藏的基本上都是外国人,鲜有中国人的身影,为啥呢?那时候人穷,大家都没钱,当吃饱肚子都成为问题的时候,精神层面的东西根本不会想到。
直到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佛像市场才开始慢慢形成,但依旧是个“小众市场”,关注的人并不多。
鎏金佛像不需要特别的保存环境,室温下软纸包裹后存放于囊盒之中即可。
比较复杂的是鎏金银器物。
一般地,器物本体多数都是青铜材质,表面会出现大量铜锈。
这些铜锈严重影响了鎏金器物的美观,应该予以去除。
老旧佛像莲花座底边,会出现刮铲的修磨工艺痕迹,有的进行过精细的修磨,使底边没有明显修磨的痕迹。
而且长期放置供奉,底边会出现老化氧化的特征。
但是新品的底边部位会出现沙轮机或锉刀快速磨削的特征,这是新老不同的证据。
宫廷造像以形式规整、工艺精湛而著称,体现不同朝代的主流风尚与统治阶级的喜好。
清代宫廷大量建造佛教殿堂,其造像往往使用贵重的材料并施以繁複的工艺精心製作,所铸造像尤其具有皇家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假鎏金佛像最简单的鉴别方法
文良铜雕厂是河北专业的鎏金铜佛像的鉴定应以类型、轻重、颜色等为切入点,发掘凝固在佛像上的历史痕迹。
类型:中国古代鎏金铜佛像艺术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两大部分,要区分风格差异;搞清青铜成分或鎏金等质地;结合时代特征综合判断,以标准器作为真伪依据,判断铜铸佛像是否属于新仿,是否进行过做旧处理。
真假真假颜色:古代佛像被放在佛龛上供奉,久历人间烟火,日月侵蚀,特别是鎏金铜造像表层颜色暗淡,在阳光下折射回来的光线柔和。
新仿、做旧处理过的铜铸佛像折射光线较刺眼。
质量:古代佛像所用铜质较纯,质量重,特别是浇铸器物有厚度。
仿制鎏金铜佛像一般铜质不纯,质量轻,使用合金材料。
工艺:受古老的生产工艺限制,浇铸成型后的佛像要经过细致雕塑技法处理,表情、服饰、底座加工痕迹清晰可见。
现代铜铸佛像使用机制打磨,生成极有规律的加工痕迹。
嗅觉:古老的铜质佛像,经长期供奉、烟火熏蒸,可以嗅到烟火味道;倘若长期埋藏于地下,可以嗅到发霉、发朽的味道。
而现代仿品嗅到的是化学腐蚀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