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clp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药理名词解释1、离子障(ion trapping):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电解质,在体液内均不同程度的解离。
分子状态的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脂质层的现象。
2、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
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
4、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
5、肝药酶(非专一性酶):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上可促进药物转化的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6、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比,也称线性动力学(linear kinetics)。
TD:大多数药物属于、比率恒定、半衰期=0.69/k。
7、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也称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
TD:少数药物属于、半衰期可变。
8、稳态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等量等间隔连续多次给药,经4~5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称为~,亦称为坪值。
TD:消除药量与吸收药量相等、水平波动在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坪值波动与每次剂量和给药间隔呈正比、达坪时间与半衰期呈正比、首剂加倍立即达坪。
麻醉学复试名词解释简答题
名词解释:1。
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致不感到周身疼痛,称为吸入麻醉。
2。
全脊麻:行硬膜外阻滞时,如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人蛛网膜下隙而未能及时发现,超过脊麻数倍量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可产生异常广泛的阻滞,称为全脊麻.3。
MAC:即肺泡最小有效浓度,指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4。
靶控输注(TCI):是根据不同静脉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和药效学,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体重病人的自身状况,通过调节相应的目标血药浓度以控制麻醉深度的计算机给药系统。
5。
全凭静脉麻醉(TIVA):静脉全身麻醉将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称为静脉全身麻醉.6。
眼心反射:由强烈牵拉眼肌,或扭转、压迫眼球所引起,易见于眼肌手术、眼球摘除术和视网膜剥离手术过程,是一种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反射,表现为心动过缓、过早搏动、二联律、交界性心律和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引起心脏停搏。
7.高血压危象:收缩压高于250mmHg并持续1min以上的高血压状态。
8.静脉快速诱导:这是目前最常用的诱导方法,是病人经过充分吸氧后,先用镇静催眠或静脉麻醉药使病人意识消失,随即经面罩加压给氧,再用麻醉性镇痛药,接着静脉注射琥珀胆碱或非去极化类肌松药后进行气管插管的一种麻醉诱导方法。
9。
气管内插管:经过口腔或鼻孔经喉把特制的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
支气管插管:经过口腔或鼻孔经喉把特制的气管导管插入单侧支气管内困难气道: 面罩通气和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困难10。
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疼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称为全身麻醉.11.全麻的诱导:无论行静脉麻醉或吸入麻醉均有一个使病人从清醒状态转为可以进行手术操作的麻醉状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全麻的诱导。
GMP术语名词解释
GMP术语名词解释1、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2、GMP:GMP是在药品生产全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质药品的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础准则。
3、物料:用于生产药品的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等。
4、批号:用于识别“批”的一组数字或字母加数字。
用以追溯和审查批药品的生产历史(20100508,表示2010年5月第8批生产的药品。
)5、待验:物料在进厂入库前或成品出厂前所处的搁置等待检验结果的状态。
6、批生产记录:一个批次的待包装品或成品的所有生产记录。
批生产记录能提供该批产品的生产历史以及与质量有关的情况。
7、物料平衡:产品或物料的理论产量或理论用量与实际产量或用量之间的比较,并适当考虑可允许的正常偏差。
8、标准操作规程:经批准用以指示操作的通用性文件或管理办法。
9、生产工艺规程:规定为生产一定数量成品所需起始原料和包装材料的数量,以及工艺、加工说明、注意事项,包括生产过程中的控制等一个或一套文件。
10、工艺用水:药品生产工艺中使用的水,包括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
11、纯化水:为饮用水经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它适宜方法制得供药用的水,不含任何附加剂。
12、注射用水:为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水。
13、饮用水:达到饮用标准,可供人饮用的水。
14、洁净室(区):空气悬浮粒子浓度受控的房间。
它的建造和使用应减少室内诱入产生及滞留粒子。
室内其它有关参数如温度、湿度、压力等按要求进行控制。
15、验证:证明任何程序、生产过程、设备、物料、活动或系统确实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有文件证明的一系列活动。
16、批:在规定限度内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并在同一生产周期中生产出来的一定数量的药品。
实验诊断学名解与大题(医学生必备!)
实验诊断学名解与大题(必考)1.医学决定水平decision level,DL:是一种阈值,高于或低于该值,可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也可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决定对病人采取适当措施。
医学决定水平与参考范围不同。
2.贫血anemia: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通常称为贫血。
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小于120g/L,在年女性小于110g/L,即存在贫血。
3.红细胞比积HCT: 血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性的参数。
红细胞沉降率(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行的速率,简称血沉。
网织红细胞Ret:指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因其胞质内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嗜碱性物质凝聚成颗粒状,颗粒又可构成网织状,故称此红细胞为网织红细胞。
网状结构越多,表示该细胞越幼稚。
红细胞大小不均(amisocytosis):红细胞大小悬殊,直径可相差一倍以上。
这种现象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
见于增生性贫血如缺铁贫、溶贫、失血贫等。
球形细胞(sphel。
ocyte):直径小于6um,厚度增加大于2.9um。
细胞体积小,圆球形,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
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口形细胞(stomatocyte):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宛如微张口的嘴形或鱼口状。
靶形细胞(target cell):此种细胞的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又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染,状似射击之靶标。
有的中心深染区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出的半岛状或柄状。
珠障贫、异常血红蛋白病。
镰形细胞(sickle eell):形如镰刀状,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HbS病)。
棘细胞(burr cell):棘细胞外周呈钝锯齿状突起,刺细胞外周呈不规则,不匀称的棘刺状突起。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大全1.血常规CBC:全血细胞计数2.血量:动物循环系统内所含血液的总量3.红细胞计数RBC: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4.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5.白细胞计数WBC:指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循环池)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6.白细胞分类计数DC:根据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特征识别五种白细胞,测定其相对比值(百分率)以及观察其病理变化的一种检验方法7..血小板计数:即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出血与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中最常用的实验之一8.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9.抗凝剂:采用物理化学方法,除去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10.毒性指数:计算含有毒性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的比例11.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中比正常中性颗粒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 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12.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13.核象: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反应粒细胞的成熟程度.14.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15.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16.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17.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18.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19.退行性变白细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20.血细胞比容HCT.PCV:一定体积中的全血中的红细胞所占容积的相对比例2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体积的平均值,fl2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pg2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g/L24.出血时间(BT):在特定条件下,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的时间25.点彩红细胞: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26.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成为颗粒,经碱性染料染色后,细胞内可见深染的颗粒27.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干细胞分化的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人卫七)
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1.volatile acid:挥发酸。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最多的酸性物质是碳酸。糖、脂肪蛋白质在其分解代谢中,氧化的最终产物是CO2,CO2与水结合生成碳酸,碳酸可释出H+,也可形成气体CO2,从肺排出体外,所以称为挥发酸。
12.enterogenous cyanosis:肠源性发绀。亚硝酸盐、过氯酸盐及磺胺衍生物等氧化剂可使血红素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当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达到1.5g/dl时,皮肤、黏膜可出现青紫颜色,称为肠源性发绀。
13.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高原肺水肿。是指人在快速登上海拔2500m以上高原时,数天内发生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明显、咳嗽、咳出血性泡沫痰、肺部有啰等。这种由急性低张性缺氧引起的肺水肿称为高原肺水肿。
10.saline-resistant alkalosis:盐水抵抗性碱中毒。常见于全身性水肿、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严重低钾血症及库欣综合征等,维持因素是盐皮质激素的直接作用和低K+,这种碱中毒病人给予生理盐水没有治疗效果。
11.contraction alkalosis:浓缩性碱中毒。是指体内HCO3-总量不变,而细胞外液显著丢失水和氯化钠时所发生的一种碱中毒。
5.heat shock protein, HSP:热休克蛋白。在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细胞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主要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属非分泌型蛋白质,其基本功能为帮助新生蛋白质的正确折叠、运输和受损蛋白质的修复、降解和清除。
6.acute phase protein, AP:急性期反应蛋白。应激时由于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原因可导致血浆中一些蛋白浓度发生迅速变化。其中多数浓度增高,这些蛋白质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它们具有抗感染、抗损伤、抑制蛋白酶、参与凝血和纤溶等作用。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名词解释)
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名词解释1.血清:未抗凝全血经自然凝固或添加促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用于临床化学与免疫学检测等2.血浆:抗凝全血离心后上清部分为血浆。
3.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称为抗凝。
4.腺癌:发生于大支气管及段支气管以上的支气管黏膜鳞状化生上皮。
5.鳞癌:常发生于小支气管,尤以周围型肺癌多见。
6.核异质细胞:指细胞核发生异常改变,但细胞质分化正常的细胞,核异质表现为核的大小、形态异常、染色质增多、分布不均、核膜增厚、边界不整齐等。
7.乳糜尿:是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或深部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混浊,称乳糜尿。
8.凝溶蛋白:本周蛋白在pH4.9左右条件下,加热到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至90-100℃时溶解,而温度降低至56℃左右,又可重新凝固,故称凝溶蛋白。
9.晨尿:是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10.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11.HiCN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是指血红蛋白(SHb除外)中的亚铁离子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离子,血红蛋白转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
Hi与氰化钾中氰离子反应生成HiCN。
HiCN最大吸收波峰为540nm,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根据测得的吸光度值可求得血红蛋白浓度。
12.尿三杯试验:患者一次连续排尿,分别采集前段、中段、末段的尿液,分装于3个尿杯中,多用于泌尿系统出血部位的定位和尿道炎的诊断。
13.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结构,有时绕成“8”形。
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铅中毒患者等。
14.有核红细胞:为幼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找到,如出现属病理现象。
15.棒状小体(Auer body):是指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1-6μm。
2024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名词解释汇总
2024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名词解释汇总1 .血清:未抗凝全血经自然凝固或添加促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液体称为血清,用于临床化学与免疫学检测等。
2 .血浆:抗凝全血离心后上清部分为血浆,用于血浆临床化学、免疫学及凝血功能检测等。
3 .抗凝: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称为抗凝。
4 .缗钱状排列红细胞:当血浆中某些原因,如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含量增高时,可使红细胞表面负电荷降低,减弱红细胞之间的相互排斥力而互相连接如缗钱状,常见于MM o5 .Hayem液:是传统的红细胞稀释液,组成成分为NaC1Na2SO4和HgCI2,作用是调节渗透压、增强红细胞悬浮性和防腐。
6 .染色质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质中,呈圆形,1~2μm大小,染紫红色,可1至数个,为核残余物。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等。
7 .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结构,有时绕成"8"形。
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铅中毒患者等。
8 .有核红细胞:为幼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找到,如出现属病理现象。
9 .嗜多色性红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细胞较大,由于胞质中含有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的DNA而被染成灰蓝色,此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在增生性贫血时增多,溶血性贫血时最多见。
10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指在Wright染色条件下,胞质内存在碱性黑蓝色颗粒的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且胞质中RNA等变性的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见。
有铅、汞中毒时增多,常作为铅中毒的诊断筛选指标。
11 .低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的生理性中心淡染区扩大,甚至成为环形红细胞,提示其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12 .血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13 .网织红细胞: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此胞质内尚荐留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后,嗜碱物质凝集成颗粒其颗粒又可连成线,而构成网状结构。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字母数字··C-肽:是胰岛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裂而成的与胰岛素等分子的肽类物。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
··D-二聚体:是纤溶酶作用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分子标记物,在继发性纤溶时阳性或增高,而在原发性纤溶时不增高,是二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M蛋白:MM时,骨髓中有单一的浆细胞株异常增殖,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清和(或)尿中出现大量结构单一的免疫球蛋白,在血清蛋白电泳中现基底较窄而均匀的单峰,称为M 蛋白。
··TORCH:是指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
T即刚地弓形虫或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O即其它病原微生物(others),R即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C即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H即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 virus)。
这组病原体常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围生期感染,导致流产、死胎、早产、先天畸形和智力障碍等各种异常结果,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TORCH感染的抗体检查在许多地区已作为孕期检查的常规项目。
B··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4x10(9)/L为白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血病: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突变所致的恶性克隆疾病··棒状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状物质,一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
··本-周氏蛋白尿: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增高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
急救护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ICU答: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高科技现代化医疗设备,对危重病病人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
2、中暑答:高温或烈日曝晒等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体热平衡失调、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或脑组织细胞受损而致的一组急性临床综合征,又称急性热致疾患。
3、CVP答:胸腔内上、下腔静脉的压力。
经皮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主要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将导管插至上腔静脉。
CVP由四种成分组成:1右心室充盈压;2静脉内壁压力即静脉内血容量;3作用于静脉外避的压力,即静脉收缩压和张力;4静脉毛细血管压。
4、心脏骤停答:病人的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心脏骤停时心脏可以完全停止活动,也可能处于心室颤动状态。
5.MODS答:由创伤、休克或感染等严重病损打击所诱发,机体出现与原发病损无直接关系的序贯或同时发生的多个器官的功能障碍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6.中毒答:某些物质接触人体或进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与体液、组织相互作用,损害组织,破坏神经及体液的调节功能,使正常生理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
7.CPCR 答:对心脏骤停病人采取的使其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并尽早加强脑保护措施的紧急医疗救治措施。
包括基础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和延续生命支持三部分。
8.院外急救答: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动及途中救护的统称。
9.急性肾衰竭答:是一组由不同原因引起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临床上出现水盐代谢紊乱、酸碱失衡和代谢产物潴留。
二.简答题1、院外急救的原则6-7答:1先排险后施救;2先重伤后轻伤;3先施救后运送;4急救与呼救并重;5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6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2、急性中毒的救治原则144-145答:(一)立即终止接触毒物,1迅速脱离有毒环境;2维持基本生命。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内科学复习资料一、名解呼吸系统1.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2.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是指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原发综合征:指原发灶、引流淋巴管炎、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统称为原发综合征。
4.Koch现象:机体对结核菌再感染与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现象。
5.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储留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的综合征。
但必须除外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单纯性的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
6.LTOT:即长期家庭氧疗。
对COPD慢性呼吸衰竭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目的是使患者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达到P a O2大于或等于60mmHg和或S a O2升至90%以上。
7.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
分为急性和慢性。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阻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9.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诊断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慢性气管疾病。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11.呼吸道高反应性(AHR):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的过强或过早的敏感性增高反应称为AHR,其气道炎症是其产生吸道高反应性的基础。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科学。
健康:根据WHO的定义,健康是身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亚健康:指人们虽经身体检查没有患有疾病的客观依据,但具有发生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或倾向,常有虚弱感觉、诸多不适和各种症状的体验。
疾病:指人的身心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例如糖尿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
患病:指人对疾病的反应,这种反应个体差异很大,既反映了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又反映了病人的心理状态、角色功能、人际关系、价值观的影响及病人的文化背景和信仰等,它既取决于病人本人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也反映了周围的人对他所患疾病的认知和态度。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当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病人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诊断为COPD。
支气管扩张:是支气管慢性异常扩张的疾病。
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慢性炎症及支气管阻塞,导致支气管组织结构较严重的病理破坏而引起支气管腔的扩张和变形。
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和肿大的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合称为原发综合征或原发性结核。
结核球:干酪样坏死灶部分消散后,周围形成纤维包膜;或空洞的引流支气管阻塞,空洞内干酪物质不能排出,凝成球形病灶,称“结核球”。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如病人每年咳嗽、咳痰达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已知原因的慢性咳嗽,即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
阻塞性肺气肿:是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坏而无明显肺纤维化。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于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医学影像诊断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 CT值:是测定人体某一组织或器官密度大小的一种计量单位,通常称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 ,HU)。
2. 窗宽:是指CT图像上所包含的CT值范围。
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结构按其密度高低从白到黑分为16个灰阶供观察对比。
3. 窗位:又称窗水平。
是图像显示过程中代表图像灰阶的中心位置。
4. 流空效应:由于信号采集需一定的时间,快速流动的血液不产生或只产生极低信号,与周围组织、结构间形成良好的对比,这种现象就是“流空效应”。
5. PACS(Picture Archiving &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医学影像的存储和传输系统,它是放射学、影像医学、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的结合,它将医学图像资料转化为计算机数字形式,通过高速计算设备及通讯网络,完成对图像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及传输等功能,使得图像资料得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
6. 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肺野。
正位片上,两侧肺野透明度基本相同,其透明度与肺内所含气体量成正比。
为便于指明病变部位,通常将两侧肺野分别划分为上、中、下野及内、中、外带。
7. 肺纹理:胸部X线片上,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
主要是由肺动脉、肺静脉构成。
8. 肺实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构,如肺泡及肺泡垫。
9. 肺实变:肺泡内气体被病理性液体或组织的代替,常见于急性炎症。
10. 空气支气管征:是影像学术语,当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实变的肺组织形成对比,在实变区中可见到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称为支气管气像或空气支气管征。
是肺实变的重要征象。
11. 原发综合征:原发性肺结核时,肺部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称为原发综合征,X线呈哑铃状阴影,临床上症状和体征多不明显。
12. 中心型肺癌:是指发生于主支气管,肺叶及肺段支气管的肺癌。
外科学第七版名词解释(2)
外科学第七版名词解释(2)外科学第七版名词解释汇总动脉导管未闭:是指出生后动脉导管未闭合形成的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异常通道,若婴儿出生后12周动脉导管仍没有闭索称为。
法洛氏四联征:右室漏斗部或圆锥发育不全所致的一种具有特征性肺动脉狭窄和室间隔缺损的心脏畸形,包括主动脉骑跨、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和右心室肥厚。
贝克三联征(Beck三联征):临床表现为静脉压增高、颈静脉怒张、心音遥远、心搏微弱,脉压小、动脉压降低。
低心排综合症:是心脏术后常见的的并发症,病人表现为:BP低、CVP高,呼吸急促,动脉血氧分压下降、HR快、尿少、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
张力性气胸:气管、支气管或肺损伤处形成活瓣,使气体每次吸气时进入胸膜腔并积累增多,导致胸膜腔压力高于大气压。
创伤性窒息:钝性暴-力作用于胸部所致的上半身广泛皮肤、粘膜、末梢毛细血管淤血及出血性损害。
连枷胸: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使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区胸壁内陷,呼气时外突。
反常呼吸运动:连枷胸时胸壁出现反常呼吸运动;表现为吸气时软化的胸壁内陷,不随其余胸廓向外扩展,呼气时则相反。
纵隔扑动:胸壁软化时由于两侧胸膜腔压力不平衡使纵膈在吸气时移向健侧,呼气时移向伤侧,影响静脉血回心血流,引起循环障碍。
胸腹联合伤:下胸、上腹部开放性或闭合性损伤造成膈肌破裂,同时伴有胸、腹腔脏器损伤。
胸腔闭式引流:胸膜腔内插入引流管,管的下方置于引流瓶水中,利用水的作用,维持引流单一方向,避免逆流,以重建胸膜腔付压。
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的癌。
中央型肺癌:起源于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的肺癌,位置靠近肺门者。
甲状腺亢进: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循环中甲状腺素异常增多而出现以全身代谢亢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总称。
甲状腺危象:表现为高热(大于39℃)、脉快(大于120次/分),同时合并神经、循环机消化系统严重功能紊乱如烦躁、呕吐等。
桔皮样改变:乳腺癌晚期,淋巴液潴留,致乳-房肿胀,使皮肤毛囊呈现小凹。
临床检验基础-名词解释合集
血液一般检验(含仪器)1、抗凝: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去除或者抑制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
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剂或抗凝物质。
2、瑞氏染色:利用不同种类的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成分对瑞氏染色液中酸性及碱性染料的结合能力不同的特点,用瑞氏染色液将不同种类的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成分染成不同的颜色,以便进行显微镜检查的染色法。
3、红细胞计数(RBC):指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4、血红蛋白(Hb,HG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5、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
临床上通常以血红蛋白为标准。
6、网织红细胞(Ret):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未成熟)红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
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如煌焦油蓝、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
7、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的核酸变性、聚集形成颗粒,经碱性染料(如亚甲蓝)染色后,细胞内可见到深染的颗粒;若以Wright染色,则在粉红色的胞质中出现蓝黑色颗粒,故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8、红细胞比积(HCT/PCV):是指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
9、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以飞升(fl)为单位。
10、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以皮克(pg)为单位。
11、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单位为(g/L)。
1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CHCM):是RBC/HC直方图的平均值,参考区间在280~410g/L。
1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即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解答题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1.内生水:糖、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代谢到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部分少量的水,即内生水。
2.代谢性酸中毒:因体内酸性物质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所致。
3.休克:是机体在各种有害因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致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受损,微循环障碍为特点的病理过程。
4.有效循环血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
5.微循环:微动脉、小动脉和微静脉、小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6.CVP:即中心静脉压,指胸腔内上下腔静脉与右心房的压力,正常值为5~10cmH20。
7.麻醉:指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的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为手术治疗或其他医疗检查治疗提供条件。
8.全身麻醉:指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注射、肌内注射,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周身不感到疼痛。
它包括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
9.围手术期: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
它包括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3个阶段。
10.外科热:由于手术创伤的反应,术后病人的体温可略升高,变化幅度在0.1~1℃,一般不超过38℃,称之为外科手术热或吸收热,术后1~2日逐渐恢复正常。
11.急症手术:病情危急,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准备后迅速实施手术,以抢救病人生命。
如外伤性肝、脾破裂和肠破裂、胸腹腔大血管破裂等。
12.限期手术:手术时间可以选择,但有一定限度,不宜过久延迟,如各种恶性肿瘤的根治术等。
13.消毒: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14.灭菌法:是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手段将物品中活的微生物杀灭或除去,从而使物品残存活微生物的概率下降至预期的无菌保证水平的方法。
15.半坐卧位:适用于鼻咽部手术。
方法:将手术床头端摇高75°,床尾摇低45°,使病人屈膝半坐在手术床上;整个手术床后仰15°,双臂用中单固定于体侧。
外科护理学上册重要名词解释精选
外科护理学名词解释1.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锐减、组织灌流不足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应激反应2.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2个或2个以上重要器官或系统同时或相继发生功能衰竭3.中心静脉压(CVP):代表右心房和胸腔段静脉内的压力,其变化可以反应血容量和右心功能4.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 0.5表示无休克 >1.0-1.5表示休克 >2.0表示严重休克5.麻醉: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全部或部分失去感觉,达到手术无痛的目的6.全麻: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并抑制其功能,使病人全身疼痛消失的麻醉方法7.椎管内麻醉:将局麻药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隙,从而使部分脊神经发生可逆性抑制的麻醉方法8.蛛网膜下隙麻醉(腰麻):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阻断部分脊神经传导功能而引起相应支配的区域麻醉作用的麻醉方法9.硬膜外麻醉: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腔,阻断部分脊神经而引起其所支配的区域麻醉作用的麻醉方法10.全脊髓麻醉:为硬膜外麻醉最危险的并发症,系因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隙,将全部或大部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而引起的全脊髓神经阻滞的现象11.局麻:麻醉药物作用于周围神经系统并使某些或某一神经阻滞,广义上的局麻包括椎管内麻醉12.围手术期: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完成为止,包括手术前期、手术其及手术后期13.急症手术:病情危急,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准备进行充分准备并迅速手术,如外伤造成的肝脾破裂、肠破裂14.限期手术:手术时间选择有一定时限,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如各种恶性肿瘤的切除术15.择期手术: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进行,如一般的良性肿瘤的切除术16.外科感染热:又称外科吸收热,由于手术创伤的反应,手术后病人体温可略升高,一般不超过38℃17.营养支持(NS):指在饮食摄入不足或不能的情况下,通过肠内或肠外途径供给维持人体必须的营养素18.肠内营养(EN):指经胃肠道,包括经口和喂养管提供维持人体代谢所需营养素的方法19.肠外营养(PN):经静脉途径提供维持人体所需营养素的方法20.全肠外营养(TPN):当病人禁食时,所需的营养素均需静脉提供21.要素膳:是一种营养素齐全化学成分明确的无渣饮食22.感染:由病原菌侵入人体生长繁殖所导致的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23.外科感染: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感染,包括烧伤、创伤及手术等并发的感染24.二重感染:在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原有致病菌被抑制,但耐药菌株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感染25.疖: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26.痈:临近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27.机型蜂窝织炎:指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化脓感染28.丹毒:网状淋巴管炎,好发于下肢及面部29.破伤风: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30.挤压综合征:凡肢体受到长时间重物挤压致局部肌缺氧缺血改变,肌红蛋白血症、肌红蛋白尿、高血钾及急性肾衰为特点的全身改变31.根治性手术:包括原发癌所在的部分或全部连同周围正常组织和区域淋巴结整块切除32.甲状腺危象:甲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术后6-12h 病人出现高热(>39℃),脉快而弱(>120次/min)、大汗、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昏迷,常伴有呕吐,水泻33.疝:体内任何脏器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或缺损或空隙进入另一部位34.腹外疝:腹腔内的某一器官或组织,连同腹壁,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所形成35.倾倒综合症: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失去胃排空的控制,导致胃排空过速而引起的一系列综合症36.肠梗阻:肠内容物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37.机械性肠梗阻:各种机械性原因导致肠腔缩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38.动力性肠梗阻:肠壁本身无器质性病变,是神经反射或腹腔内毒素刺激肠壁肌肉功能紊乱,使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行39.狡窄性肠梗阻:伴有肠管血运障碍的肠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