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技术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初探

笔者发现,当前课堂普遍存在一个现象:课堂上教师讲解为主,教师不断地提问,少部分学生回答正确了,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而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听课,发言更是少数,“是”“对”“好”,学生有气无力的回答成了课堂上学生存在的证明,这是怎么了?究其根本,是因为传统课堂将教学过程简化为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过程,更多地是追求认知性目标,而漠视了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等目标,课堂上无法真正实现“我有主张、我有观点,我想表达”,更无法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相互沟通、碰撞,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了。怎么办呢?一年来,笔者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引领,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为途径,深入探索新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模式变革的研究,有了初步探究的成果。我认为,新技术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以下三个环节。一、依托新技术课前“预学”

“预学”也就是“先学”。课前投放微课、预学单、课前测等将学习内容前置,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要完成看视频、做作业、查阅相关链接的学习材料等任务,对学习内容有了初步地理解和认识,更能帮助学生实现达到高效学习。

1、实现主动探究

在新技术支持下课前投放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最佳的学习情境,有的学生可以重复学习,反复思考,有的学生可以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进行深度学习。最大程度上赋予学生“有选择的自由”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了成功的机会。在新技术支持下,课前预学过程还实现了学生参与评价,互评共学。预学时,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同学更多的“赞同”,许多学生实现了主动探究。正如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更多的是借助他人的肯定,当学生感受成功

的喜悦,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2、实现共享智慧

“你的朗读如果能加上自己的体会,把小嘎子

的机灵读出来会更棒!”“你的这个字写错了,

给你个建议,把它编成儿歌会让自己轻松记住哦。

我就是这样做的:'德'的右边部分我记成'十四个

人一条心'就不会写错啦,你试试。”“你分享的

图片太好了,我还搜集了一些非洲贫困的图片会不会让我们对非洲的了解更全面呢?”在新技术支持下,课前预学过程实现学生互评共学,学生从封闭的自我学习走向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学生交流获得知识的情感与体验,分享彼此的思考与经验,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影响,营造了相互合作、共享智慧的良好学习氛围。

3、实现“以学定教”

学生课前预学后,教师通过新技术,依靠数据的流动来组织、管理、评价与干预,教师对学生的“预学成果”已经心中有数,更对学生的学习难点,疑问有了清醒的认识,促进教师教学调整,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的、有针对性的学案,达到学案设计优化,课堂成为教师、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学堂”。初步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综合学习:家乡的地名》时,我只是将学习家乡的历史文化, 感受家乡地名的历史内涵作为课堂教学重点,但通过学生课前预学阶段,从形成的数据上分析,发现孩子们已经不再满足了解家乡地名,学习家乡历史文化,而是大胆创新,想参与家乡建设,做家乡的小主人。因此上课时,我将“学习编创家乡地名儿歌”以及“给家乡在建大桥取名”作为本课重点。上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为家乡在建的大桥取名,如何创编家乡地名的儿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兴趣高涨,不仅提升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主人翁的意识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能力。

二、依托新技术课中“融合”

由于学生在课前预学达到了最大效,教师在课上可以不用重复讲授课程内容,而是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可支配的时间:要么自主探究,要么互帮互学。教师

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深化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创新,课堂实现大融合。以北师 家乡的地名》为例。 课前,在完成预学单时,学生有的走进家乡的

街道,有的走进家乡的乡镇,有的走进家乡的景区;

有的采访,有的上网搜索资料,有的实地拍照;搜 集

来的地名及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容量大。学生 交

流时,有声音、图片、文档,真可谓实施多样,内容丰富,充实课程教材的“留 白”,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认知与心育水平,学生在分享交流过程中引发师生共 鸣,形成共背一首诗,共说一个故事的氛围,实现学习成果的融合。课堂上,没 有“教师不断问,学生不断答”的场面,没有“教师不断讲,学生不断记”的场 面,你看到的是每一个学生利用新技术将自己的主要学习成果在小组中进行交 流,不断产生碰撞,不断产生新的疑问,不断合作解决的过程。

2、学科的融合

相信许多老师都已经发现,光靠“一支粉笔”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生 了。所以,在课堂上,在新技术的帮助下,语文课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语文课,它 运用新技术,让歌曲、朗诵、舞蹈、绘画、动画走进语文课堂,让科学、美术、 音乐科与语文科进行了恰当的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让语文 课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家乡的地名》课堂上,你可以听见孩子们古诗词的录音 分享,你可以看见孩子们展示的多姿多彩的家乡风光图片、绘画作品,你可以欣 赏到有关家乡的歌曲的演唱,甚至可以品尝到家乡的各种食物 ...

3、教育合力的融合

(1) 教师群体合作

新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倡导课程的综合化。综合课程的实施使教师之间的合作 变成了必需。任何教师不可能具备所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实施综合课程需要教 师之间互补与合作。

(2) 教师家长合作

常常可以听见老师们抱怨家长的不配合,但试问您的课堂有家长的参与吗? 老师们是否有想过正是因为他们与课堂教材、孩子的剥离,家长无法参与学生学大版四年级上册《综合学习:

1、学习成果的融合

习过程,只是看到结果,所以家长们也常常显得有心无力啊!在新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我们可以让家长也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实现了家长课前参与,共同学习。课后家长还可以通过平台上保留的学习作业,了解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实现课内外、家校融合。我在上《家乡的地名》时,课前布置家长与孩子们一同完成搜集家乡地名的任务,课后再一起当当“城市的规划师”共同设想规划。这样一来,学习者不仅是学生,还有家长,实现了学习者多、资源多、互动多,学习效果自然更好。

4、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长期以来,语文的教学都存在着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轻视语文能力的培养问题,学生学习语文都仅仅只是为了考试,无论是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还是合作能力、探究能力都在课堂上被禁锢和扼杀。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课堂,可以实现从传统教室到计算机教室,一对一的人机交互学习模式;可以实现微课导学,学生先学、反复学、独立学,发现问题并带到课堂上进一步学习;可以实现学生不再只是单方面依赖教师课堂学习,而是基于网络的交互式学习。他们的知识来源于互联网、其他学生和教师,他们不再是通过课堂掌握知识而是把知识扩充到一个更广泛的领域;可以实现课前,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和建构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提取、重组;课上,学生通过教师、学生、计算机网络三位一体的有机合作,开展交互式学习;课后,交互式学习在继续,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探究创新。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激发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化思维,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融合。

三、依托新技术课后“开放”

1、作业的开放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

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

程,做作业本身也就是一个学习过程。从这点上说, 开放

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充满个性的作业最有价值, 最能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的有效训练方式。笔者认为课后如果能在“学生为本”教学原则的指导下,依托新平台新技术将作业开放,能帮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家乡的地名》课后,我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发现家乡的空地,当一当城市的规划师。学生们有的结合家乡红色资源,建设博物馆。有的结合家乡绿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