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教案及反思)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围绕“清贫”这一主题展开,通过讲述贫穷家庭的孩子拼搏学习的故事,引导学生对贫穷与富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奋斗精神。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贫困家庭的生活现状,认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感恩之心,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奋斗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贫困与富足的认识。
•引导学生感悟故事中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2. 教学难点•对贫困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如何引导学生用心感悟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讲解贫困家庭孩子拼搏学习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贫穷是否就意味着失败?”2. 学习新课(20分钟)1.朗读课文《清贫》,并解释生词和生字。
2.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心理变化。
3.组织课文朗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3. 拓展延伸(15分钟)1.以小组形式讨论问题:“你认为知识是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为什么?”2.让学生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交流分享。
4. 归纳总结(10分钟)1.整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主要思想和要点。
2.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贫困与富足的认识很肤浅,需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感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上就是本节课《清贫》的教学设计,希本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 反思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清贫》这篇课文描写的内容和主题。
2.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转变。
3.掌握本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
### 能力目标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6.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情感目标7.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生活的态度。
8.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身边的一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清贫》故事背景和主题。
2.分析文中角色的情感与转变。
3.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
### 难点4.感悟课文所揭示的道德意义。
5.帮助学生将课文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准备1.课文及相关教学资源。
2.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3.学生教材和参考书籍。
4.制定好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模板。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
2.提出问题或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富贵”。
### 第二步:课文学习3.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4.多角度分析文中角色的心理活动和价值观。
5.解释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第三步:情感体验6.进行情感共鸣讨论,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和观点出发感受故事。
7.开展角色扮演或小组演绎,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
### 第四步:拓展延伸8.点评课文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拓展讨论。
9.提出生活中类似情境,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五步:总结反思10.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11.要求学生填写反思表格,表达对课文和教学的认识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情感体验环节的参与度较高,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背后的道德意义。
然而,在词语解释和情感体验方面,仍有部分学生存在理解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指导。
未来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互动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专注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课文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
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 (6)
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6)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清贫》蕴含的主题。
2.细读文中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3.掌握生字词汇,强化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朗读诵读,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情感。
3.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和感受课文《清贫》中的情感。
2.背诵课文,体会语言的美。
难点1.理解生字词汇的意思,掌握词语的运用。
2.总结课文的主题,并进行组织表达。
三、教学过程导入导语本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清贫》,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温暖人心的故事,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清贫生活中真挚情感的表达。
让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读这篇文章,感受其中的真情实感。
学习课文1.听课文朗读录音,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2.学习生字词汇,掌握词语的意思和运用。
3.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表达。
4.背诵课文,体会语言的美。
拓展延伸1.读一读:老人把鸽子养在自己家中这一细节是作者怎样表达清贫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你又有怎样的体会?2.朗读诵读其他相关富有情感的文章,感受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反思通过今天的课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清贫》中蕴含的情感,对生字词汇的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未来的教学中,还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中情感的表达,并在写作和表达中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课《清贫》(第一课时)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二课《清贫》(第一课时)一、课文内容概述本课是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第十二课,题为《清贫》,是以一个清贫的家庭为背景展开故事的。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勤劳朴实的小女孩在家庭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她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节课的主题是关于贫困、奋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生词解释。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领会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3.培养学生爱心、乐观向上的品质,培养学生对贫困人群的理解与关爱。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生字词和生词解释的掌握。
2.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3.学生的乐观向上的品质培养。
难点1.课文中可能出现的比较难懂的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贫困与乐观向上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课文内容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一起学习小说《清贫》,通过阅读和讨论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勤劳的生活态度,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
教学方法1.清晰地讲解生字词和生词解释,确保学生掌握每个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3.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进行解答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设计一些互动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或故事引入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学习课文1.学生跟读课文,师生共同理解并解释生字词和难句。
2.学生小组讨论课文内容,然后进行汇报和分享。
3.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感情变化和人物性格。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1.针对课文内容,老师可以设计相关的写作或绘画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小故事演绎或角色扮演,体验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感情和人物形象。
六、课堂作业1.写一篇作文,讲述学生眼中的乐观向上。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筹、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
2.默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
3.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教学重点: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品质。
教学难点:能说出自己对“清贫”的理解。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结合历史背景,激情导入。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革命的征途上,无数先烈、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永远长眠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骄傲。
2.出示资料:方志敏烈士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在狱中度过的。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直至英勇就义,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方志敏一面坚持对敌斗争,一面本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完成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不朽文献。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清贫》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由单元导语导入,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结合历史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自己读课文,要求:①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做个标志。
②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出示本课生字,检查识记情况。
结合形声字特点识记。
读准多音字“吓”字音,组词识记。
3.反馈交流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体现学习自主性,本课生字以形声字为主,比较好记。
多音字“吓”,联系生活语境组词辨析,印象深刻。
文章层次清晰,抓住“被俘”主要内容,教师稍加点拨,能够准确划分。
)三、再读课文,体会方志敏的精神品质。
1.阅读“学习提示”,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了解《清贫》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蕴含的寓意。
•提升学生对于贫困与富有的理解和态度。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领会文本中的含义和哲理。
•分析文本中的情感并进行情感体验。
•思考自己对于贫困和富有的看法。
3.教学准备
•课文《清贫》的复印件。
•课件或板书准备。
4.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观看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出关于贫贱富贵的话题。
第二步:学习课文
•听读课文《清贫》,学生跟读。
第三步:课文理解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清贫》的主题和寓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要传达的思想。
第四步:情感体验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对于不同财富状况的看法和态度。
第五步: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找出身边具有“清贫”精神的人或事例,并分享。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侧重于贫贱与富贵的不同价值观念。
通过对于《清贫》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反思自己对于贫困和富有的看法,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
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思考,激发了学生对于品德修养的重视,增强了对于贫困人群的同情心和理解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故事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清贫”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体会贫贱与富贵的价值。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清贫》这篇文章中的故事内容,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贫困与富有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1. 理解文章内容,包括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2. 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
难点: 1. 通过故事的阐述,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财富的关系。
2. 帮助学生将情感融入对文章的理解中。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文章《清贫》的课件,图表等。
2.教学工具:黑板、笔、书籍等。
3.学生用品:笔、作业本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与贫困有关的小故事或者问题引入,让学生思考贫困与富有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学习《清贫》(15分钟)1.教师朗读文章《清贫》,学生跟读。
2.分段讲解文章的内容,询问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看法。
第三步:词语学习(10分钟)解释并讲解生词:清贫、盲人、善解人意、哽咽、勉励。
第四步:情感教育(10分钟)通过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贫穷与富有对一个人的影响,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第五步:阅读训练(15分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文章中的细节,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写读后感的作业,让学生总结这堂课的收获和感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清贫》中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贫困与富有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 (5)
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5)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清贫》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掌握课文中生僻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感悟人生真谛。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审视“清贫”生活的正面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情感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贫穷并非绝对消极,引导学生对贫困人群的尊重与同情。
2.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懂得珍惜自身所拥有的一切。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清贫》的主题和寓意。
2.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教学难点1.对清贫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2.帮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贫困背后的奋斗和顽强。
三、教学准备1.课文《清贫》的复印件。
2.课堂黑板、彩色粉笔。
3.课件或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贫穷”一词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清贫》,并与学生讨论贫穷的含义及对贫困人群的态度。
二、学习内容1.学生阅读课文《清贫》,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
三、教学重点1.通过教师讲解,理解课文中生僻词汇的意义。
2.讨论导读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四、拓展延伸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贫穷与富贵的价值观。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理解。
2.记述身边的一个贫困的故事,并简要谈谈你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主题词:清贫•生词:第一声、苦中作乐•寓意:生活质量与精神境界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观察到学生对贫穷的认识存在偏差,部分学生对贫穷的印象较为负面,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贫穷,并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品格。
以上是关于年级下册语文《清贫》教案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领悟这篇经典的课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反思【第1篇】上个星期我们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就《清贫》这篇课文进行了教学比武。
比武前我是满怀信心,可是在教学时却不尽人意,最后很多环节都省掉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有如下体会:这堂课我设计了如下环节: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方志敏的清贫。
2、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方志敏的“清”与“贫”。
3、学习作者的通过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应如何正确的看待清贫。
我觉得我的设计还行,可是课堂上却并非如此。
第一、二环节学生完成的还好,可是第三环节就糟糕了,在教学这一段时,我主要抓住了国民党的两个士兵的内容来学,让学生先找出描写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然后谈体会,学生都可以体会到国民党士兵的贪婪,最后让学生练习读,学生读不出国民党士兵的贪婪,在指导后还是不是很好,从这我深深地意识到我们的学生只会学一些皮毛,不会深入揣摩,这有待老师加强指导。
学习完国民党士兵的,再让学生找找描写方志敏的,学生只能找到一点,课堂上还有一个学生说,课本上就写这么一点,我趁机抓住了这话,问学生“知道为什么只写这么一点吗”,大多数学生说不知道,聪明的学生说出来了,这是侧面描写。
紧接着我简单介绍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别,然后出示了几个练习题。
学生很茫然。
由于这一环节花了很多时间,导致这节课没完成教学任务。
从这节课,我觉得我们一堂课并不要上一篇完整的课文,只要一个知识点达到了自己预订的目标就行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教学中通过对文本的勾画、默读、交流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深入地挖掘语言文字,品析重点词句,从而在读中理解、感悟,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
教后感: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此入手,通过方志敏与两个士兵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方志敏这个在革命年代与无数危险和艰辛连在一起的名字,直到今天,我们想起他,想起他的“清贫”,仍能感受出一份历史的厚重,为一种纯粹和高尚而震撼。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筹、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吓”。
2.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理解“清贫”的含义,体会方志敏的高尚品格,理解革命者的精神和信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作者资料)了解作者。
方志敏:(1899—1935),江西弋阳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先后领导赣东北、闽浙赣苏区反“围剿”作战,并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
1934年11月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5年1月在江西怀玉山区遭国民党军包围,在玉山陇首村被俘。
面对严刑和诱降,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
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2.解释课题:“清贫”,字典里是“清寒贫苦”的意思,在古代多用来形容读书人,本文主要指方志敏以及像方志敏一样的革命烈士。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教师纠正读音。
出示生字,学生朗读。
2.快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找出本文哪些自然段是叙事部分,概括主要内容。
(作者被俘,但是在他身上却搜不出一分钱,作者戏称自己的几套旧的汗褂裤和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是“传世宝”。
)三、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第2~8自然段,找出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明确:动作、神态、语言。
(1)动作①作者对国民党士兵的动作描写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第2自然段)摸、捏、拿、拉、盯、吼(第6自然段)捏(第8自然段)搜寻、塞、抢夺、望、说作者运用这些动词详细地将国民党兵士用尽一切办法掠人钱财的贪婪、丑恶嘴脸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经过这么详细的搜索,国民党兵士在方志敏身上到底找没找到他们所期盼的钱财呢而对他们搜索的结果,两个兵士达成了怎样的协议这些又说明了什么(明确:没有,只有表和自来水笔。
最后决定将表和自来水笔卖出钱来平分。
【推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由方志敏的一首 诗引发交流,交流有关 的信息,对方志敏同志 产生初步了解,激发兴 趣,导入新课。
国》《狱中纪实》等。 (2)读着这首诗,彼时彼地的悲壮立刻展现在我们眼前, 厚厚的冰雪,压得竹子喘不过气来。竹子只得低下了倔强 的枝头,低得快要触到地面了,但仍不肯倒下,一直坚持 到迷雾消散, 红日东升、 冰雪融化, 竹子重又挺直了腰杆, 傲然挺立。 4. 谈话导题:方志敏就像这竹子一样,是一个真正昂首挺 立的共产党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贫》 (板书课 题:清贫) 谁先来谈一谈:你认为“清贫”是什么意思? (生活清寒贫苦。) 5. 交流激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贫》 ,相信读完 文章之后, 大家会对方志敏的 “清贫”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 反思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案反思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贫穷但善良、勤劳的小女孩清贫的故事,通过清贫的生活,表现了她的坚强和乐观,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理解有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所表现的人物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有所欠缺,需要教师通过深入剖析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能够流畅地复述课文故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主人公清贫的坚强和乐观,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引导学生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细节描写的理解,以及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3.对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内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材料或图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展示一幅贫穷家庭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贫穷会对人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接着引入课文《清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4课《清贫》教案(共1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4课《清贫》教案(共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清贫》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掌握关键词汇的词义和用法;3.学习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课文提高语感;2.分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3.进行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感恩与珍惜的意识;2.引导学生珍爱现有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主旨,掌握关键词汇的词义。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情感。
三、教学过程1. 温故知新(1)复习前一课时内容,由学生朗读前文。
2.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文《清贫》标题,请学生猜测课文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让学生有所预期。
3. 阅读课文(1)听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
(2)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4. 深入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中的情感。
(2)学生表演课文中的片段,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与处境。
5. 情感交流(1)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情感交流,分享自己感悟到的感情。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所拥有的幸福,培养珍惜之心。
四、作业布置•完成《清贫》课后练习册部分的习题;•写一篇感悟文章,谈谈自己对课文中清贫与幸福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清贫》•人生何须富贵,人生何须多情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清贫》这一课文展开,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课文表演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文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感悟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恩与珍惜。
待下次教学,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先驱方志敏在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时,坚定信念,严守的机密,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员的高尚品质。
课文通过方志敏的事迹,教育学生要学习他的清贫精神,坚定信念,热爱祖国。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理解方志敏的高尚品质。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方志敏的事迹和时代背景不够了解,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通过课文学习热爱祖国、坚定信念的教育目标,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方志敏的事迹和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方志敏的清贫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坚定信念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方志敏的事迹和精神。
2.难点:深刻理解方志敏的清贫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坚定信念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方志敏的事迹和精神。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学习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情感教育法:通过对方志敏的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坚定信念的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文PPT:用于呈现课文内容,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3.相关资料:方志敏的事迹和精神的相关资料,用于课堂上讲解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清贫吗?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清贫精神?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清贫》。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呈现课文PPT,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反思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教学设计反思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家里贫穷,但是母亲教育他要正直、清贫的故事。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感受母亲的教诲对作者的影响,同时也能理解到清贫的含义,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道理和情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贫穷有一定的概念,但是对于清贫的理解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明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亲的教诲对作者的影响,明确清贫的含义,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母亲的教诲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明确清贫的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3.生字词卡片4.讨论问题清单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故事情节。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表现,给予鼓励。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教诲和清贫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推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推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具体章节为《清贫》。
本文描述了方志敏同志在狱中度过贫寒生活的故事,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质。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词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生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廉洁、珍惜生活、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清贫生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字典解决生字、新词问题。
3.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探讨方志敏同志的清贫精神。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文朗读: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清贫》2. 生字、新词:清贫、朴素、无私、勇敢等。
3. 课文结构:背景介绍、清贫生活、高尚品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清贫”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方志敏同志的其他作品,了解更多的革命事迹,培养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板书设计。
4. 作业设计。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第【1】篇〗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掌握本课词语。
2.流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用对话、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4.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5.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
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精彩人生。
二、交流资料:师:课前我们搜集了许多关于关于方志敏的资料以及小故事,谁先来把你搜集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从中你体会到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师:方志敏是一个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人,1935年1月被捕入狱后,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贫》(板书课题)谁先来谈一谈:你认为“清贫”是什么意思?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贫》,相信读完文章之后,大家会对“清贫”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解决疑难1.小组内交流预习中的疑难字词,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2.全班交流,解决疑难3.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师: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接龙读课文,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自由读课文初谈体会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一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六、品读课文交流感想出示中心问题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结合具体的字、词、句以及手中的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第【1】篇〗12.* 清贫【教学内容】教科书 P63~64 内容。
【教学目标】1. 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2.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 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体会清贫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显示如下材料:王守业,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前副司令员。
2006 年 63 岁的他因贪污一亿六千万元人民币,被中央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他是解放军目前为止公布贪污赃款数额最高且职务最高的军官。
在他作案的五年里有四年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干部”,还立过两次三等功。
文强,四川省巴县人,前一级警监,原重庆市司法局局长。
以受贿罪(受贿1211 万余元)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判处有期徒刑 10 年;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 8 年。
2010 年7 月 7 日,文强成为中国第一个被执行死刑的正局级公安局局长。
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罪犯都是国家高级官员,都是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金钱、权力、女色的诱惑下没能经受住考验,最终锒铛入狱甚至是走上死亡之路。
而在物质生活十分匮乏的旧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干部更需要金钱的给养,但他在金钱面前却保持着领导者的一身正气,在威逼利诱面前临危不惧。
他就是共产党的楷模——方志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清贫人生,感受他的高尚品德。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方志敏,江西弋阳人。
1922 年 8 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 年三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 10 军、红 11 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来把握人物特征。
教学中这个目标体现的不突出!2、了解并学着分析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3、通过……方式,体会课题“清贫”的含义及作者高尚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1、了解并学着分析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课题“清贫”的含义及作者高尚的精神内涵。
个人认为圈画的词语需要再斟酌一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今天我们需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清贫》,昨天已经布置了大家两条预习作业,首先我们来检查第一条,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 1 及您们找的材料,向大家介绍本文作者方志敏其人。
明确:方志敏:江西弋阳人,共产党员。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与红军第十军的创建者。
1935 年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时年 36 岁。
她的遗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什么?提问:接着,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完成我们的第二条预习作业,请瞧PPT。
请大家给这些词语加上注释。
明确:热望:热烈盼望激怒:刺激使发怒威吓(hè):用势力来吓唬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加注释的目的就是什么?二、分析课文: 提问:请同学们在文中圈划出这几个需要解释的词语,我们会发现这些词语在文中都属于人物的细节描写。
请同学们迅速找到这些词都就是对哪个或哪些人物的描写呢?明确:两个国防兵士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价值不大!提问:那么这两个国方兵士与我们的?主人公方志敏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 2 到 8 自然段,并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
明确:在这个不幸的一天,方志敏被捕。
国方兵士期望从她身上搜出钱财,最终毫无所得。
提问:在同学们刚刚给予解释的这些对国方兵士的描写中,大家认为这两个士兵就是怎样的人呢?请给予一定的分析。
这个问题太突兀!明确:贪财——热望,注目暴躁、凶恶——激怒、威吓提问:文中还有那些描写也突出了国方兵士的这些特征呢?明确:动作描写:摸、捏、搜,表现了士兵给方志敏搜身时的仔细,表现出士兵的贪财。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推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教案与反思推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清贫》,主要围绕方志敏的清贫故事展开,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让学生了解方志敏的崇高精神品质。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生词和句子,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方志敏的崇高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深入剖析方志敏的清贫精神。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方志敏的图片,简要介绍方志敏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词和句子,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课堂讲解:(1)学习生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词,解释词义,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2)句子解析: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3)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分析方志敏的清贫精神,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清贫精神。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题,指导学生答题技巧。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方志敏的清贫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清贫》2. 生词:俭朴、贫寒、廉洁、奉公3. 句子解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4. 主题:方志敏的清贫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清贫精神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践行清贫精神。
2. 答案:(1)清贫精神是指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精神品质。
(2)示例: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食物;不攀比物质条件,注重精神追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清贫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
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精彩人生。
二、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1.课前我们搜集了许多关于方志敏的资料及小故事。
谁来把你搜集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从中你体会到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
2.方志敏是一个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人,1935年被捕入狱后,在狱中写下了《清贫》《狱中纪实》《可爱的中国》等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贫》。
(板书课题)谁来谈一谈你认为“清贫”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想象读完文章后,大家会对“清贫”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本课生字,掌握词语。
2.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接龙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品读课文,交流思想
(一)出示中心问题: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结合具体的字词句以及手中的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要求:1.边读边画,品读词句,并在旁边做批注。
2.读完后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句子一: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
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作为共产党的高级将领,方志敏“十余年”“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难能可贵,值得敬仰。
而且他“经手的款项,数百万元”,他依然能克己奉公,甘于清贫,令人敬佩,可以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他的一生写照,他的清贫关键在清。
)
3.敌人“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还“坚不相信”,这些做法照应了上文哪句话?
句子二: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说明了不仅是方志敏一个人这样,甘于清贫,舍己为公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所具备的美德。
每个共产党员都能做到的事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认为夸张”足以说明当时国民党的军队极力追求个人利益,而共产党员是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人。
)
句子三: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
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方志敏被捕时身上仅有的两样东西都是革命工作所需,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可见方志敏所想所虑的都是革命事业,克己奉公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
句子四:方志敏与“士兵”的对话内容以及国民党士兵的情绪变化部分。
(1)面对凶恶贪婪的国民党士兵的要挟、威吓,方志敏微笑面对、从容应答,共产党员淡定伟岸的气度令人敬佩。
(2)敌人从“摸、捏”到“威吓”,这些动作描写形象的再现了国民党士兵的贪婪本性,也说明国民党军队从上到下都以发财为目的。
从中也凸显了“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的深意。
(3)国民党士兵的情绪变化进一步从侧面印证了方志敏清贫的人生信念和矜持不苟的革命信念,国方兵士确实没有钱的时候所流露出来的惊讶,恰恰说明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
句子五:第9自然段
(故事已经写完了,作者还要补叙第9自然段的内容,交代方志敏的全部家当只有“汗褂裤”和“缝上底的线袜”,而且被方志敏当成是“传家宝”,进一步说明方志敏的清贫。
)
(二)再谈清贫,升华感情
1.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此时此刻你对“清贫”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
2.相信大家对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有时候,“清贫”和“富有”是可以结伴而行的,你觉得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富有”又是什么呢?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感悟到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希望对同学们今后的成长能起到指导作用。
4.文中的“传世宝”“富翁们”各指什么?
[教学板书]
12*清贫
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舍己为公
国民党士兵贪婪自私
生活情景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的学习,我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方志敏的清贫。
再围绕“课文的哪些地方写出了方志敏的清贫?”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品读感悟,深入理解清贫,最后总结归纳方志敏的崇高品质。
这节课上,我做到了重点突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我课后冷静下来再回顾我教学的一些细节时,我发现,这节课如果能在一些方面有所加强会使这些细节更加精彩:首先,训练学生读的过程中,照顾的层次不完整。
朗读时如果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可能训练的效果会更好,朗读也容易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
其次,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安排有些短,环节进行得有些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