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知觉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第4-6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第四节 知觉的组织
心理学把由感觉到知觉的选择处理过程称为知觉的组织。其中最 主要的组织原则有四种。 一、相似原则 按刺激物相似特征组成的个体知觉经验倾向。 二、接近原则 按刺激物间距离关系组成的个体知觉经验倾向。 三、闭合原则 个体运用经验补充或删减刺激物线索以获得有意义或合乎逻辑的 知觉经验。如图4-5 四、连续原则 指心理上的连续,如图4-6
第二节 感觉的测量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宜性刺激的感觉能力。 (二)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者刺激变化的强度,或 者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它是测量人的感 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 1.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 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强度)的能力。 二者呈反比关系:值越低(刺激量越小),感受性越大。
第五节 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人根据自己当前的需要与兴趣,对某些有意义的刺激物进行选 择加工的过程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被选择进行加工的刺激信息,称为知觉的对象,而同时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其他刺激信息称为知觉背景。
(一)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强度大,对比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对象。 2.在空间上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尤指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知 觉组织原则的客观刺激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对象。 3.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着的客观事物,容易成为个体的知觉 对象。 4.维度变化多的客观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 反映。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问题:1.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2.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3.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4.促进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
从这一章起,我们开始进入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部分的学习。
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弄清“认知”和“认知发展”这两个概念。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
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方面。
由于人对客观事物(自然、社会、人)的特征和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以及它们对人类及自身的意义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因此,它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
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是指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所谓认知结构的变化,指的是构成儿童认知活动整体的各种成分(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所谓认知能力 (即智力)的变化,则是指儿童认识活动各方面的“能力特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的形成。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是认知活动的开端。
如果用信息加工论的观点来看待整个认知过程,那么,“认识自感知始”这一点,就变得更加清晰。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输入)、编码、储存、提取(输出)和使用的过程,有点像计算机的整套运作程序。
在这个程序中,信息的输入是第二个环节。
而人接受信息是靠感觉和知觉来进行的。
如果没有感知觉这个联系大脑和客观现实的通道,“心理”就会为成一片荒宪'的沙漠、一个沉寂的死港。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呢?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
尤其是感觉,它仅仅是身体内部或外部某种刺激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进而经传入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而产生的一种单一的心理映象。
心理学知觉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知觉的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而知觉则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知觉是指人们通过感官器官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理解的过程,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方式。
这篇文章将围绕心理学知觉展开讨论,深入探究其定义、分类、影响因素以及实验研究等方面。
一、知觉的定义在心理学中,知觉被定义为通过感知与理解感官刺激来对世界进行意识化的过程。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通路,感知周围环境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经验、情感和行为。
知觉的过程包括刺激接收、感知筛选、意义组织和认知解释等环节,涉及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心理过程。
二、知觉的分类知觉根据感官通道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视知觉、听觉和触觉。
视知觉指的是人们通过眼睛感知周围世界的信息,包括形状、颜色、运动等。
听觉则是通过耳朵接收声音刺激,感知语言、音乐等声音的特征和含义。
触觉包括皮肤、肌肉、关节等感知器官,能够感受到温度、压力、质地等外界刺激。
除此之外,还有嗅觉和味觉也是人们重要的感官通道,它们负责感知气味和味道等。
三、知觉的影响因素知觉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许多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
身体条件是影响知觉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年龄、性别、健康状态等。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能力存在差异,儿童和老年人相对而言会受到一些限制。
在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对某些刺激的感知和理解也有所差异。
此外,一些疾病或身体状况也会影响感官通路的正常功能。
认知因素也对知觉起到重要影响。
人们对于已有的经验、知识、文化和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对刺激的感知和理解。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期望、注意、记忆以及情绪等因素都会对知觉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当我们具有某种期望时,可能会更容易注意到与这种期望相关的刺激。
四、知觉的实验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知觉过程和其影响因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其中,一些经典的实验被广泛用于研究知觉现象。
例如,Gestalt心理学家进行的近距离倾斜线条实验,揭示了人们在感知图像时候的整体性和整合性倾向。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 第6章
按照表达情绪的身体部位来区分,可分为三种类型:其 一,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即面部的情绪表达;其二, 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身体各部分姿态的情绪表达; 其三,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是言语中声调、快慢、 音色随情绪产生的变化。
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
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研究
第五节 内隐社会认知 •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 五、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它因素
(一)知觉者的情绪状况
知觉者情绪状况,直接影响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与解释。
(二)投射作用
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投射作用使人将自己具有的特征看成别人具有。
(三)内隐的人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人格的独特见解体系。体系中个性品质相互联系, 其中某个特征占重要位置,可据此进行推断(Kelly,1955) 。
30 25 20 15 10 5 0 控制组 实智商提 高数多于控制组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
认知启发(cognitive heuristics):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 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 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它是人们经常快速 、简便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很容易出现偏差。
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6章 知 觉【圣才出品】
第6章 知 觉一、单项选择题1.“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
[统考2007研]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答案】C【解析】知觉选择性是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B项,知觉整体性是个体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C项,知觉理解性是个体在知觉过程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词加以概括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
D项,知觉恒常性是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的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象的过程。
根据题意,同一个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知觉经验背景的人对它的组织加工是不同的,由此形成的知觉经验也就会存在差异。
2.把图6-1知觉为圆形时,遵循的知觉组织原则是()。
[统考2007研]A.闭合原则B.连续原则C.相似原则D.邻近原则【答案】A【解析】知觉的闭合原则是指人倾向于将图形刺激中的特征聚合成形,即使其间有断缺之处,也倾向于形成一个连续的完整形状。
B项,知觉的连续原则是人倾向于把具有彼此连续或运动方向相同的刺激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觉活动。
C项,知觉相似原则是人倾向于把大小、形状、颜色、亮度和形式等物理属性相同或相似的刺激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觉过程。
D项,知觉的邻近原则是人倾向于在视野中,把在时间或空间上相邻或接近的刺激物知觉为整体。
根据题意,人在知觉过程中,常常会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对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补充或简约,借以获取有意义的或合乎逻辑的知觉经验。
因此,人在知觉上图时,在心理上将断续的线条闭合起来,产生主观轮廓而形成了完整图形的知觉经验。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深度知觉单眼线索的是()。
[统考2007研]A.空气透视B.结构梯度C.运动视差D.视轴辐合【答案】D【解析】深度知觉也称立体知觉、距离知觉,是人将远近物体判断或辨识为立体的视知觉。
自考《普通心理学》各章重点
《普通心理学》各章重点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心理学的由来及发展,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历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方法。
本章重点如下:〔一〕基本概念:感应性P8、心理、心理状态P5、认知过程P2、情感过程P3、意志过程P4、个性P4〔二〕思考题:1、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怎样证明?答:动物对生物学刺激做出反应,说明心理现象产生。
蚯蚓试验证明。
2、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有何本质区别?答:语言的出现,产生了思维,对事物本质做出反应。
3、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如何证明?P7答: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脑的发展导致心理的发展。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如狼孩等〕〔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应。
4、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有何根据?P15-165、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意义?P18〔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基本概念:神经元P27、突触P29、本能、反射P49、反射弧P49、反馈P49、兴奋过程P47、抑制过程P47、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P50、第一信号系统P53、第二信号系统P53〔二〕思考题:1、简述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P29-30答:突触的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突触的机能主要是使神经元之间发生联系,进行通讯联络,使神经冲动有效地在神经系统内传导。
2、为什么说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有何根据?P303、简述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的功能。
P334、简述动力定型的形成过程。
P48〔考过〕5、哪些事实证明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非对称的?P446、R.W.斯佩里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P467、第二信号系统对人的心理活动有何重要作用?答:第二信号系统是人们获得间接知识和经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
8、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有何区别?P529、简述言语机能联合区的功能。
知觉心理学
1、图形——背景之间的知觉差异
• Rubin提出如下3点图形和背景之间的主要差异
– 图形具有“事物”的特性,图形形状的边界形成轮廓; 相反,背景具有“物质”的特性,相对来说没有形状。
–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距离较近,并且在背景的前面; 而背景没有明确的定位,在图形的后面连续伸展。
– 与背景相比,图形看起来印象更为深刻、更明显和更 好记忆,而且,图形一般表现为有意义的形状,而背 景的形状不一定有任何意义。
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3)
• 陈霖等人经过深入研究后创造性地指出,如果 拓扑性质的确是视知觉的基本单元,在生物进化 链中,分辨拓扑性质的能力应当是各种生物视觉 系统具有的共同功能;因此蜜蜂的简单视觉系统 尽管不能分辨简单几何图形,却应当能够分辨大 范围拓扑性质。这一推论对拓扑知觉理论提出了 超越常识的挑战。结果,他们进行的系统实验强 有力地证实了这个推论。更有意思的是,实验表 明,蜜蜂几乎不需要训练就能够分辨拓扑性质, 其分辨能力带有一定的先天性。
(一)图形—背景知觉
• 丹麦心理学家Rubin指出,图形(figure)是指 独立的、具有明确形状的部分;视野中的其余部分 称为背景(ground)。
• 是由什么因素决定视野中的哪些部分被知觉为图 形,哪些部分被知觉为背景呢?
• Rubin认为:如果有两个同质的、但颜色不同的 部分,其中一个部分面积较大,并且包含着另外一 个部分,那么较小的、被包围的部分被看作图形的 概率极大。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2)
• 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不难,但人们始终没有能找到 答案,最后问题提到了大数学家欧拉那里。欧拉以深 邃的洞察力很快证明了这样的走法不存在。欧拉是这 样解决问题的:既然陆地是桥梁的连接地点,不妨把 图中被河隔开的陆地看成A、B、C、D4个点,7座桥表 示成7条连接这4个点的线。
心理学 知觉讲解
2.3.2 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知觉对象的特点 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知识经验 实践经历 兴趣爱好 言语提示
2.4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 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知觉的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方向恒常性
联系
区别
感觉 sensation
知觉 perception
均为人脑对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 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 对物体整体属性的反映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 孤立的感觉存在。感觉
是知觉的基础
单纯的反映 单一分析器活动
包含主观选择过程 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
1.3 知觉的三个阶段
感觉
(把物理能量转换成大脑能够识别的神经编码的过程)
棋盘? 鸟? 鱼?
2.1.1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
客观刺激物本身的因素: 刺激物强度大 刺激物与周围环境对比明显 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事物 变化多的刺激
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已有知识经验等。
2.2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总是被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你是在对世界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去解释感受
知觉理论
先天
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更强调内在结构(先天)
在知觉经验中的作用。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成员如库尔特·考夫
格
卡、沃尔夫冈·苛勒、马克斯·威特海默等主张心理现象只是被看
式
成有组织和结构的整体而不是分解成原始的知觉单位时才可以被
塔
理解。
理
论
2.3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去理解和解释事物。
心理学知觉名词解释
心理学知觉名词解释
心理学知觉名词解释
知觉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在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中,对外部世界的整合和理解。
知觉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到感知、记忆、理解和决策等方面。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可以将输入的信息整合成有意义的图像或概念,并对其进行分类、定位和解释。
知觉的具体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其中一种分类方法是按照知觉的主动程度来划分,主动知觉是指人们主动参与并控制的知觉,而被动知觉则是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发生的知觉。
此外,知觉还可以按照信息加工的方式进行分类,包括直接知觉、间接知觉和混合知觉。
在心理学中,知觉被广泛研究,因为它与许多心理现象密切相关,如记忆、学习、判断和决策。
知觉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还可以为许多应用提供支持,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推荐。
除了对知觉本身进行研究外,心理学还涉及到许多与知觉相关的应用领域。
例如,在教育领域,知觉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视觉语言处理领域,知觉的研究为机器翻译、图像分类和目标检测等任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知觉是心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和有趣的概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还可以为许多应用提供支持。
未来,随着知觉技术的不断发展,它还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收益。
《心理学知觉》课件
指人在知觉过程中,将客观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
详细描述
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倾向于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而不是单独地感知各个部分。这 种整体性使得人在知觉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把握事物的整体特征,从而提高认知效率。
总结词
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和解释刺激物。
04
知觉与心理活动
知觉与记忆
总结词:相互影响
详细描述:知觉和记忆是相互关联的心理过程。知觉对记忆有重要影响,我们通 过知觉获取的信息会在记忆中留下印象,帮助我们回忆和识别事物。同时,记忆 中的信息也会影响我们的知觉,我们可能会根据过去的经验来解释和感知新的事 物。
知觉与想象
总结词:相互促进
详细描述:想象是创造性的心理过程,它可以在知觉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和概念。而知觉则可以 为想象提供基础和灵感,帮助我们将想象的事物具体化。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甚至无法区分知觉和想 象之间的界限,两者常常相互融合。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 时间流逝的感知和判 断。
时间知觉受到许多因 素的影响,如情绪、 注意力和生理节律等 。
时间知觉的分类包括 绝对时间知觉和相对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指个体对物体运动状 态的感知,如速度和方向等。
运动知觉的分类包括运动觉察、 运动判断和运动追踪等。
运动知觉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 意义,如驾驶、体育运动和舞蹈
等。
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是指个体对物体远近和深浅 的感知。
深度知觉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如阅读、驾驶和识别物体等。
深度知觉的分类包括单眼深度线索和 双眼深度线索。
03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
心理学之知觉知识概要
心理学之知觉知识概要知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知觉•人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
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它的意义,就是知觉(perception)。
•知觉以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觉察(detection)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
分辨(discrimination)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来。
确认(identification)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范畴。
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 up processing)或数据驱动加工(date driven processing)。
•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得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top downprocessing)或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 driven processing)。
三、知觉的生理体制•在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察器,他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做出反应。
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上实现对刺激性质的整合。
•我们可以把视觉系统粗略地分成腹侧和背侧系统。
腹侧系统从枕叶到颞下回,主要负责处理物体形状的信息,因而也称为“What”系统,物体识别需要的形状加工就在这里发生。
背侧系统从枕叶到顶叶,主要负责处理空间和位置的信息,因而也称为“Where”系统。
四、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
普通心理学-第六讲---知觉
第六讲知觉第一节知觉一般概念一、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对事物整体认识知觉形成:来自感觉器官信息提供了某种颜色、边界、形状等个别属性,经头脑加工知觉几种作用:1觉察:发现事物存在,还不知道它是什么2分辨: 把一个事物或事物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事物属性区别开来3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历与当前获得信息,确定知觉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范畴知觉与感觉联系与区别:二、知觉两种加工方式自下而上:对事物感觉特性加工叫自下而上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自上而下:人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这些信息称作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三、知觉种类1、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特点〔是否属于人〕,可以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与社会知觉〔对人知觉〕。
2、按照知觉所凭借感觉信息来源〔知觉时起主导作用感官〕不同,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等,〔可以说,有多少感觉,就有多少知觉〕3、根据事物具有时空与运动特性,把知觉区分为空间知觉〔对物体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征知觉〕、时间知觉〔对客观现象持续性与顺序性知觉〕与运动知觉〔对物体静止与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知觉〕。
4、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分为正确知觉与错觉而下: 人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这些信息称作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第二节知觉特性一、知觉对象与背景—知觉选择性对象与背景相互转换;知觉定势: 对一个物体知觉,不仅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特点,而且还要受到其发生背景与时间因素影响。
因此知觉是一个复杂过程。
知觉对象与背景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知觉对象受背景制约,背景也影响知觉对象。
在均匀化知觉域中不可能有知觉对象,因而也不可能有知觉背景。
如空虚视野实验。
知觉对象与背景相互转化在双关图形〔也称可逆图形或两可图形〕中表现更为清楚。
二、知觉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知觉整合作用:整体优先. 知觉整体性作用:表达了知觉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能力,有时会忽略局部或细节特征三、知觉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根据自己知识经历,对现时感知事物进展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含义,从而标示出来特性称为知觉理解性(sensory comprehension)。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4章 注 意——第6章 知 觉)【圣才出品】
9.根据感觉特征选择刺激信息,并按“全或无”原则加工处理,在知觉水平上进行认 知分析的注意模型是( )。
A.衰减器模型
5 / 49
8.在下列选项中,对“鸡尾酒会现象”的解释所支持的注意认知理论是( )。 A.衰减器模型 B.反应选择模型 C.过滤器模型 D.资源分配模型 【答案】A 【解析】鸡尾酒会现象指当你在拥挤的室内正和某人交谈,忽略了别人的谈话声和一般 噪音,突然别人谈话中提到了你的名字,马上会引起你的注意。注意的衰减理论可以对这一 现象做出解释,该理论认为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它不是按“全或无”原则, 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当输入的信息通过过滤器受到衰减时,由于强度减弱,不能被识别, 但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的激活阈值较低,因而能被激活、被识别。
5.听表走动的滴答声,会感到时有时无。这种周期性变化的注意现象是( )。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起伏 【答案】D 【解析】注意的起伏是指人在感知事物时,注意很难长时间地保持不变,而是表现为周
3 / 4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检验注意过滤器理论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是( )。[统考 2008 研] A.双耳分听 B.语义启动 C.双任务操作 D.视觉搜索 【答案】A 【解析】双耳分听、双任务操作及视觉搜索都是注意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范式,分别注重 研究注意的不同侧面,双耳分听范式关注注意的选择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双任 务操作范式关注注意的分配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视觉搜索范式关注注意的集 中指向性。语义启动的范式是研究语义知识在大脑中是如何存储的主要研究手段。
7.学生上完一节课后,不受该课内容的影响,自觉做好上第二节不同内容课的准备。 这种注意品质是( )。
心理学 知觉
四、错觉种类: 大小错觉 缪勒—莱耶错觉:箭形错觉
四、错觉种类:
大小错觉
潘佐错觉(铁轨错觉)
四、错觉种类:
大小错觉
垂直—水平错觉
四、错觉种类:
大小错觉
贾斯特罗错觉
四、错觉种类:
大小错觉
多尔波也夫错觉
四、错觉种类:
月亮错觉
四、错觉种类:
形状和方向错觉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 1.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物体整体
属性的反映,因此,感觉是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 机组成部分,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 客观事物的,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而存在于知 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 区别: 1.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 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 的、整体的反映。
调节作用只在几米(1米-2米)范围内有效,而且不是很精确。 ②双眼视轴的辐合
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辐合 可用辐合角来表示,物体近,辐合角大,物体远,辐合角小。根据 辐合角的大小,人们也能获得距离的信息。
③双眼视差
双眼视觉线索的双眼视差是产生物体立体知觉的重要依据。
⑥运动视差与 运动透视
2.双眼线索——两眼视差 人眼在观看不同距离的物体时,会出现调节和辐合等一系列变化,
对人们分辨物体的距离有一定意义。
①水晶体的调节
调节是指水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看远物时, 水晶体比较扁平,看近物时,水晶体比较凸起。水晶体曲度的变化 是由改变睫状肌的紧张度来实现的。
3.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 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比感觉要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 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 的结果。
心理学考试重点考点
第一章绪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包括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务地特征与联系的心理活动。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是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一定的动机激励下,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
2、认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的关系: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而后两者可以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推动人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发展和深入。
第二章个性心理1、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它是人的心理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是多种心理特征地独特组合,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差异。
第三章暂时神经联系1、什么叫做“暂时神经联系”?暂时神经联系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本来对动物有机体没有意义的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在大脑的相应区域引起了兴奋,同时无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的另一区域也引起了兴奋,经过不断反复,两个兴奋中心之间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从而形成条件反射,这是高级神经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
2、心理活动的反映形式有哪些特征?(1)它不仅能对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做生物学上的反映,而且能对刺激物的信号意义做出反映,后者是心理现象产生的标志。
(2)心理的反映形式是在个体的生活中不断形成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3)心理的反映是通过高级神经活动的分析和综合过程实现的,并随着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育完善而不断提高其分析综合水平的。
3、意识的概念是什么?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知觉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知觉第六章知觉一、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含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和感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来自于感觉,但不同于感觉感觉与知觉的联系和区别:联系:(1)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感性认知阶段;(2)感觉与知觉之间是连续的,知觉的产生必须以各种各样形式的感觉存在为前提,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3)感觉和知觉是同时进行的,通常两者是融为一体的,成为感知觉区别:(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心理过程,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是加入了个体主观因素的复杂的心理过程;(2)感觉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而知觉则有很大的个别差异(3)分析器是产生感觉、知觉的基础。
感觉的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许多属性。
(4)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知识和经验,知觉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二)知觉的组织原则(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的过程就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所以,对象和背景的关系是知觉组织基本的原则。
对象和背景相互依赖,又可以相互转换。
图形组织还有其他一些原则:1. 邻近性:空间和时间上比较接近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图a;2. 相似性:相似的事物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图b;3. 对称性:对称的部分容易知觉为一个整体,图c;4. 良好连续:连续的事物容易知觉成一个整体,图d;5. 共同命运:当视野中的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运动变化时,人们容易把它们知觉为一个整体,图e;6. 封闭:可以把事物知觉成一个整体,把缺少的部分补充上来,图f;7. 线条朝向:视野中同朝向的线条容易组成一个整体;8. 简单: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一个整体。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特征: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学的任务:陈述人的心理现象,解释人的心理现象,预测人的心理现象,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5、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晤谈法),测验法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1、神经元结构主要由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两部分组成。
2、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3、神经回路: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主要有两种,辐射式,聚合式。
4、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神经。
5、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脑干,间脑,小脑)。
6、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7、抑制过程分为:无条件性抑制(外抑制和超限抑制),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8、动力定型:指由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依次出现。
9、第一信号体系:用具体事物作为前提刺激而建立的前提反射体系。
10、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1、内分泌系统: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实现对有机体的控制与调节。
12、人有两种腺体:导管腺体(外分泌腺),无导管腺体(内分泌腺----激素)。
1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和性腺。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1、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初级阶段的属性,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感应性:是指生物有机体能够对与其生命活动具有直接关系的刺激作出反应,表现为趋利避害的生物特性。
3、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4、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已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5、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1、意识有对客观环境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类能够把自己同自然界相互区别开来,使人作为主体而与客观天下对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吉布森与沃克 • 被试:6个月到14个月大的婴儿和刚出生的小动物 (为了排除后天经验的作用) • 视涯仪 • 自变量:视崖的深浅,它有两个水平,一为”视 崖”,另一为”浅滩”; • 因变量:婴儿爬向视崖边缘的行为,也有两个水平, 爬或者不爬(也记录每次“犹豫”的时间)。 • 对于小动物来说,因变量为是否出现明显的防御行 为或是全身肌肉紧张等。 • 结果2/3的婴儿感觉到了视涯的深度,说明深度知 觉不受后天经验的影响
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3)
• 陈霖等人经过深入研究后创造性地指出,如果 拓扑性质的确是视知觉的基本单元,在生物进化 链中,分辨拓扑性质的能力应当是各种生物视觉 系统具有的共同功能;因此蜜蜂的简单视觉系统 尽管不能分辨简单几何图形,却应当能够分辨大 范围拓扑性质。这一推论对拓扑知觉理论提出了 超越常识的挑战。结果,他们进行的系统实验强 有力地证实了这个推论。更有意思的是,实验表 明,蜜蜂几乎不需要训练就能够分辨拓扑性质, 其分辨能力带有一定的先天性。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
•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 但我们并不把他们感知为个别独立的部分,而总 是把他们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这种特性称 为知觉的组织性。
格式塔学派对知觉的组织性进行了很多研究, 提出知觉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和组织起来的; 对象知觉并不是对象个部分简单的相加,而是各 部分有机组成的,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同时提出了一系列的组织原则。
• 于是“七桥问题”就等价于图中所画图 形的一笔画问题了。欧拉注意到,每个点 如果有进去的边就必须有出来的边,从而 每个点连接的边数必须有偶数个才能完成 一笔画。图3的每个点都连接着奇数条边, 因此不可能一笔画出,这就说明不存在一 次走遍7座桥,而每座桥只许通过一次的走 法。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4)
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2)
• 陈霖教授是我国很早提出拓扑性质知觉 理论的科学家,他认为人类视知觉过程是 从大范围拓扑性质开始的。而在国际知觉 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特征分析理论却认 为,知觉过程是由局部性质到大范围性质, 首先知觉的是“线段朝向”等图形简单部 分及其局部几何特征。观点尖锐对立的双 方均以蜜蜂作为研究对象。
Figure-ground discrimination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 Figure(right ): Examples for 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based on differences in a) Luminance; b) Colour; c) Orientation of line elements; d) Presentation time (here, the points within the rectangle were presented with a time delay relative to the points of the surround - the lines outlining the rectangle were not shown).
2、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 拓扑学(topology)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 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 这种不变性质和关系就称为拓扑性质。 • 所谓拓扑性质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1)
• 18世纪在哥尼斯堡城(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普莱格尔河 上有7座桥,将河中的两个岛和河岸连结,如图1所示。城 中的居民经常沿河过桥散步,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能否 一次走遍7座桥,而每座桥只许通过一次,最后仍回到起 始地点。这就是七桥问题,一个著名的图论问题。
(二)意识和知觉
• 盲视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 • • • • (一)图形—背景知觉 (二)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四)影响形状知觉的因素 (五)知觉定势
(一)图形—背景知觉
• 丹麦心理学家Rubin指出,图形(figure)是指 独立的、具有明确形状的部分;视野中的其余部分 称为背景(ground)。 • 是由什么因素决定视野中的哪些部分被知觉为图 形,哪些部分被知觉为背景呢? • Rubin认为:如果有两个同质的、但颜色不同的 部分,其中一个部分面积较大,并且包含着另外一 个部分,那么较小的、被包围的部分被看作图形的 概率极大。
• 2、间接知觉
–以Gregory为代表 –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 –知觉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 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总地来说,间接知觉理论认为刺激本身的信息是 模糊的、不完整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 的,所以个体必须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刺激信 息作出推断、评价和解释,才能实现对刺激的真正 知觉。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相结合,即刺激信息和 内部经验的匹配。
– 与背景相比,图形看起来印象更为深刻、更明显和更 好记忆,而且,图形一般表现为有意义的形状,而背 景的形状不一定有任何意义。
2、图形——背景和知觉组织
• Von Senden通过研究一位先天性白内障成人患 者手术后的知觉特点,提供了形成图形——背景 分离的基本组织倾向的例证。视力刚刚达到正常 时,患者还不能区分和认识不同图形,但表现出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能力。这意味着对于图形和 背景的区分是不需要学习的,不依赖过去经验。 • 即使是只具有较少的视觉经验的低等动物以及 某些种系的昆虫也能从背景中辨别出图形。 • 因此,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过程中基 本的和基础的环节。
4、拓扑不变性质和似动现象
• 运动竞争技术
a
b
c
(四)影响形状知觉的因素
• 1、掩蔽(masking) • 只要刺激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那么刺 激之间就会互相干扰或掩蔽对方的知觉。 在视觉掩蔽中,对目标刺激物的知觉会受 到同时或时间上接近的掩蔽刺激的影响而 变得模糊。 • 根据掩蔽刺激呈现的时间不同,可将之 分为前项掩蔽和后项掩蔽。
Fear perception: Ca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awareness measures be dissociated?(1)
• Figure. Backward masking paradigm. Fearful, happy, or neutral target faces were shown for 17, 25, 33, or 41 ms and were immediately followed by a neutral face mask that was shown such that the target plus the mask lasted 100 ms. Subjects were first asked whether fear appeared at any time in the display. They were then asked to rate the confidence of their initial response by using a 1-to-6 scale (from low to high confidence).
• 前面讲的欧拉在解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的时候,他画的图形就不考虑它的大小、 形状,仅考虑点和线的个数。这些就是拓 扑学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简单地说,拓扑就是研究有形的物体在 连续变换下,怎样还能保持性质不变。
•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5)
• 在拓扑学里不讨论两个图形全等的概念,但是 讨论拓扑等价的概念。比如,尽管圆和方形、三 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同,在拓扑变换下,它们都 是等价图形。换句话讲,就是从拓扑学的角度看, 它们是完全一样的 • 在一个球面上任选一些点用不相交的线把它们 连接起来,这样球面就被这些线分成许多块。在 拓扑变换下,点、线、块的数目仍和原来的数目 一样,这就是拓扑等价。一般地说,对于任意形 状的闭曲面,只要不把曲面撕裂或割破,他的变 换就是拓扑变幻,就存在拓扑等价。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2)
•
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不难,但人们始终没有能找到 答案,最后问题提到了大数学家欧拉那里。欧拉以深 邃的洞察力很快证明了这样的走法不存在。欧拉是这 样解决问题的:既然陆地是桥梁的连接地点,不妨把 图中被河隔开的陆地看成A、B、C、D4个点,7座桥表 示成7条连接这4个点的线。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3)
•
•
Max Wertheimer
Kurt Koffka
Wolfgang Kö hler
1、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
• (1)接近性 • 在空间上、时间上比较接近的成分容易组 织成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 (2)相似性 • 在物理特性方面相似的成分容易组织在 一起形成整体
• (3)连续性 • 以相等方向,如沿着一条直线或简单的 曲线排列的成分,一般被知觉为整体。
• 评价: 吉布森和沃克从一个侧面验证了深度知觉的确具有先 天性。但是,要完全证明知觉纯粹直接性、先天性的实验 看来都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我们不能在婴儿或动物出生的 同时,对它们进行实验,我们不可能从知觉中完全剥离经 验的成分
• 4、间接知觉实验 • 间接知觉论并不完全否认直接知觉的存在,只是 在肯定刺激信息基础上,更强调经验信息,即当经 验信息和刺激信息互相协调时,它们共同作用,形 成知觉;当互相矛盾时,经验信息往往会压倒刺激 信息,在知觉中占据主导地位。 • 由于经验信息和刺激信息相互协调时,很难辨别 两种信息是否真的在共同起作用,所以间接知觉论 的基本验证方案往往是创造经验信息和刺激信息相 矛盾的情境,来分离只有刺激信息独立作用时和只 有经验信息参与时的两种不同知觉。为此,研究者 设计了不可能图形、特殊的三维图形和错觉图。
• (4)共同性 • 根据共同性原则,以相同方向运动的 成分被知觉为一个整体。这是在相似性基 础上的组织过程,是其在运动成分上的应 用。
• (5)对称性 • 平衡的、对称的图形与非对称图形相比,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