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iblioteka Baidu
评析社会学派批评
A 与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比较: 社会学派以实证主义哲学为依据来考察文学与作家及时代生活的 联系,把文学当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偏重现象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批评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强调文学与社会经济制度、 政治的关系。注重作家的立场、世界观与创作的关联,考察文学 反映生活的深广度及作品的倾向,偏重本质的揭示。 B 与道德学派的比较:强调文学的人生价值,后者注重文学的教 化价值。 C 缺憾:以实证哲学研究,难免将文学真实与生活的真实等同, 批评中流于一些琐碎的社会现象的探索。 注重文学作品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分析,忽略作品的 艺术评价。
文学批评的文章样式:专著,论文,随笔。 论文:综合评论,文学作品评论,文学思潮评论,作
家评论等。
文学批评 Literature Criticism
广义的定义:有关文学的原理和理论, 文学的本质、创作、功能、影响,文学 的种类、手段、技巧、文学的起源和历 史。 狭义的定义:对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 重点在对它的评价上。 文学理论,批评理论,文学裁判。 文学批评&文学评论
文学批评的标准 中国:
孔子:“思无邪”,“兴、观、群、怨” 唐代:文以载道。 刘勰《文心雕龙》:“六观”标准。 钟嵘《诗品》:“滋味”标准。 金圣叹:人物性格标准。 李渔《闲情偶寄》:“情、文、风教”标准。 王国维《人间词话》:“意境”标准。
文学批评的标准
西方:
柏拉图《理想国》:对诗人描写的内容和人物的规约。 亚里斯多德《诗学》:关于戏剧创作的理论。 贺拉斯《诗艺》:寓教于乐。 郎加纳斯《论崇高》:“崇高”标准。 狄德罗《画论》,《论戏剧诗》:“启蒙文学”标准。 莱辛《汉堡剧评》:“市民剧”标准。 歌德《歌德谈话录》:“显出特征的”,“优美的、生气灌注的 整体”。 “别-车-杜”的标准:具有哲学和显明意识形态色彩的批评标准。
西方文学批评溯源
艾布拉姆斯之《镜与灯》: 世界
模拟说
作品客体说
表达说 实用说
作者
读者
四种批评方向
1 模拟说:源自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反映说 理论。 2 实用说:源自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诗学理论。15 世纪80年代英国的锡得尼在《为诗一辩》:“真正的 诗人”是“为了取悦和教诲两者去模仿的,而取悦是 为了推动人们去接受善的东西,如果没有愉悦,他们 就会像躲避生人那样躲避它”。18世纪还较为盛行。 3 表达说: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诞生,强调作品和 作者之间的关联。 4 客体说:20世纪以来,将评论的焦点集中于作品本身。
参考阅读书目
中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二十世纪欧美文论丛书》 《当代外国文艺理论译丛》 胡经之,张首映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 张隆溪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赖干坚编著《外国现代批评方法纵览》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文学批评方法论
传统批评方法和现代批评方法
传统方法:20世纪之前,承袭希腊文论“模仿 说”、“反映 论”,以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 真实性和深刻性,对读者的影响及其艺术性作 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关注内容的阐释。 现代文学批评:20世纪以后的多元格局。
文体批评的发展
诗文批评: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 金元,明清近代源远流长。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 学理论著作颇丰。 小说批评:萌芽于金元时期,明清发展较快。 戏曲:萌芽于金元时期。 现代批评:自五四时代展开了新气象:在传统批评理 论的基础上,拿来了西方的批评理论,20世纪80年代 批评理论复苏,以“雁行阵”接受实践西方“鱼贯式” 展开的百年批评理论,90年代与西方开始同步行进。
现象学哲学phenomenology 现象学哲学
哲学研究面对客体,探讨人如何认识世界,现象学则面向主体,探讨世界如何被 认识的问题。对于“世界”的存在:是主观感觉的综合;是脱离主体而独立的客 观存在;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交接点。 历史背景: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哲学饱受实证主义和主观主 义的分裂之苦,在心与物两极间摇摆。 A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理论:通过还原法寻求绝对的确定性。 “现象”:即本质,“回到事物本身”,具有本质性和意向性,是被直观到的。 “悬搁”,即“中止判断”。“存在的悬搁”和“历史的悬搁”。 还原三步论:a现象的还原:通过直观把握,获得意识。 b本质的还原:通过本质直观,获得多样意识中的普遍本质,即“共 相”。本质的获得使科学成为可能。 c先验的还原:获得纯粹意识的“意向性”(核心概念),意识总指 向某个对象,是有关对象的意识,而对象只能是意向性对象,是被意识到的客体, 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所在,不仅意味着朝向性,还有创造性(意识并非消极的接 受事物的印象,而积极能动地将印象综合为统一的经验。),意识的积极能动的 活动即所谓构造,它是先验的。意向性不仅是意识的本质特征,而且与先验紧密 相连,是先验自我的本质属性。先验的还原把人引向世界的始原问题,认为世界 是先验自我的构造活动。
现象学美学
波兰的罗曼•茵伽登:文学作品非物质的,非心理的实体,而是一 种“纯意向性客体”。通过层次结构理论,分析作品的基本结构, 认识作品的存在方式。 作品的内在结构 意境论 语词—声音 言 意群 图式化观相 象(境) 再现的客体 形而上品质 境中之意,境外之意 文学作品充满无数的“空白”和“未定点”,有待读者在阅读过 程中予以充实和具体化,借助想象和经验对作品空白和模糊点充 实,发展、实现潜在要素,这种具体化是读者的“再创造”。 “具体化”有两种:“寻求对艺术作品最忠实的具体化”,“寻 求放任自由幻想直到作品按个人的奇思怪想来具体化的程序”。 作品自诞生之日起,便拥有“永恒”而“历史”的生命,两者的 统一形成作品的动态本质结构。
古代文论范畴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先秦哲学范畴转化形成、确立了古代文论范畴。 1 “文质”:“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荀况学宗,而象物名赋,文质相称,故巨儒之情也”;“五言绝,尚真切,质 多胜文;七言绝,尚高华,文多胜质。” 2 “文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典论.论文》开创了以“气”论 文, “文气”成为论述创作规律,艺术风格,写作技巧的术语。 3 “虚静”:庄子之“心斋”、“坐忘”,荀子之“虚壹而静”转化为审美心理 和审美主体心理条件的认识。 南朝刘宋的山水画家宗炳提出“澄怀味象” 4 “形神”:“形具而神生”(《荀子》) “以形写神”以及重神轻形的画论对于文论有较大影响。 5 “虚实”:“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隐喻和写实的创作倾向,客观存在和主观虚构,实写和虚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 写的写作手法。
本体批评(Ontological Criticism),亦称内 在批评(Intrinsic Criticism)
研究对象是文学自身,探讨作品本文的内在规律。
比较文学批评:跨越时空,国界和语言 界限的文学比较
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文学批评方法论
道德学派批评 西方历史最为悠久的批评流派。主张文学 作品必须“寓教诲于娱乐”,即通过美感作用、 陶冶读者心灵,从而对社会产生良好影响。文 学批评应据一定的思想标准,通过对作品的形 象、主题的分析,揭示和评价作品在伦理道德 以至哲学方面的意义。 缺憾:道德或哲学评价取代审美批评,文学的 特性消融在道德、哲学的意义之中。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史
萌芽与奠基(先秦两汉时期):散见于诗集和诸子著作中, 儒家和道家的的思想渊源。 文学观念的演进与文论体系的建构(魏晋南北朝): 论著的数量和质量为后世罕见。从文学特质的自觉体 认,古代文论体系的创建,古代文论范畴的确立,到 批评意识的自觉和批评方法的形成。 古代诗文理论的演进(唐宋) 小说戏曲理论批评的兴盛和古典诗学的总结(明清) 晚清至民国时段的现代文学理论的变奏。 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效仿欧美文学批评理论的得失。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特点
1 批评资料的丰富性、杂糅性、分散性。 2 直观领悟和内省体验的思维方式。 3以精致含蓄的言语,象征和隐喻的艺术表述,强调文 学心得的具体可感性和理性启悟力,长于诗的韵味和 想象的驰骋,不重视形式化的逻辑推导。 4 理论批评的批评范畴、术语、命题模糊,具象且多义。 5 以抒情文学为正宗,倡导神在象外、象在言外、言在 意外的美学特征;以言志载道和兴观群怨为标准。 6 中国文字的单体独文和表意特点,使得文学修辞学发 达,诗文评论讲究练字练句,散文批评讲求整齐和谐 的俪偶和短长高下的气势特点
文学批评 Literature Criticism
文学批评亦可称谓文学评论:
语用习惯:语义渊源立论
“批评”源于科举制度“科场墨卷”上的眉批和总批。“批”:反手击 也。 “评”:裁判,“论”: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辨其虚实。
语用实际
概念界定:
以文学欣赏为基础,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分 析、研究,阐释评价,从而影响文学创作,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
传统文论术语
1 “兴会”:出自北宋沈约。心物会合所激发的创作情思和富于意趣的审 美领悟,即灵感到来的时候。 2 “隐秀”:出自刘勰,“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文之英蕤, 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 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 3 “体性”:作品体貌风格和作家才性的关系。“大人德广,其文炳,小 人德积,其文斑。”(《抱朴子》)。 “体”一为文章体裁类别(如《明诗》,《乐府》,《诠赋》,《颂 赞》,《祝盟》,《铭箴》,《碑诔》,《哀悼》,《史传》,《诸 子》,《诏策》《封禅》),二指文学作品的体貌风格(如典雅、远奥、 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糜);“性”乃作家之才性。 4 “品”:用于文学鉴赏活动。字义众多,有品类,众多,品味,品量, 品格,榜样、范式六义。在文学批评中有两种基本含义,一即品味、品 鉴之意,一为作名词之用,来标示批评对象的艺术特征和审美风貌,如 钟嵘的《诗品》以“品评”的方式来论述文学作品的上中下品。
现象学美学
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 如何界定审美对象:是为我们而存在的自在自为的对象,审美对 象的物的存在有赖于感觉活动,只有在知觉中才能实现的感觉物 的存在。 审美经验是一种知觉经验的形式,知觉经验包括三阶段:呈现, 再现和想象,反思和情感。要注意有效抑制想象和反思,审美知 觉的真正最高点存在于情感之中。 批评家使命:说明、解释、判断。作品是作者的意识的纯粹体现, 而非作者实际生活的再现。 日内瓦学派:20世纪50~60年代,其现象学批评接近文学实践, 被称为“意识批评家”。他们认为阅读作品的目地是体验作者的 经验模式(即作者意识与对象发生关系的个性方式),这种模式 潜于与作品之中,是作品个性风格的本原,批评家将作品中的作 家的深度经验模式作为批评对象。
20世纪西方现代批评的三次大转向 世纪西方现代批评的三次大转向
非理性转向:沿革浪漫主义理论,主要反映在人本主义文学理论 批评中,发端于19世纪的叔本华,尼采,20世纪非理性哲学的影 响。如表现主义批评强调对直觉的重视,精神分析学批评和原型 批评对潜意识领域的开拓,乃至德里达的解构批评要“涂去”概 念的逻辑表达方式。属现代阶段。 语言学转向:现象学和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如俄国形式 主义,英美新批评派,法国结构主义,属后现代阶段。 文化学转向:从文学作品本体研究向与其相关联的外部因素延展 的研究。如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研究。属后现代 之后阶段。
特征:摆脱对创作的依附,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 反理性倾向,淡化文学的教化和目的性,注重 审美和自我表现。 注重文学批评的客观性:相对于传统批评对文 学的评判,只做“解说”。
文学批评的模式
总体批评(Metacriticism),亦称外在批 评(Extrinsic Criticism)
研究文学与其外部因素之间的关联,涉及文学作品所 含的社会、历史、心理、道德、民族、文化等,亦考 察文学反映的现实自然世界,创作者,接受者。
社会学派批评
强调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既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又部分为社会所形成。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历史意义。理解评 价作品须把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和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基本理论和批评原则: 18世纪意大利的维柯是创始人。 19世纪:圣·佩韦:批评家的任务是探讨有关文学家、文学史的 种种确实的、实证的事实。 泰纳:文学创作和文学的发展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 力量。 把文学作品和社会历史背景(包括作家生活的年代、创作的 环境以及作品与文学传统的关系)、作家的生平联系,分析作品 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及其意义。,也被称为历史的—传记的批 评。盛行半个多世纪,直至30、40年代新批评崛起以后,其影响 才开始削弱。
评析社会学派批评
A 与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比较: 社会学派以实证主义哲学为依据来考察文学与作家及时代生活的 联系,把文学当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偏重现象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批评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强调文学与社会经济制度、 政治的关系。注重作家的立场、世界观与创作的关联,考察文学 反映生活的深广度及作品的倾向,偏重本质的揭示。 B 与道德学派的比较:强调文学的人生价值,后者注重文学的教 化价值。 C 缺憾:以实证哲学研究,难免将文学真实与生活的真实等同, 批评中流于一些琐碎的社会现象的探索。 注重文学作品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分析,忽略作品的 艺术评价。
文学批评的文章样式:专著,论文,随笔。 论文:综合评论,文学作品评论,文学思潮评论,作
家评论等。
文学批评 Literature Criticism
广义的定义:有关文学的原理和理论, 文学的本质、创作、功能、影响,文学 的种类、手段、技巧、文学的起源和历 史。 狭义的定义:对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 重点在对它的评价上。 文学理论,批评理论,文学裁判。 文学批评&文学评论
文学批评的标准 中国:
孔子:“思无邪”,“兴、观、群、怨” 唐代:文以载道。 刘勰《文心雕龙》:“六观”标准。 钟嵘《诗品》:“滋味”标准。 金圣叹:人物性格标准。 李渔《闲情偶寄》:“情、文、风教”标准。 王国维《人间词话》:“意境”标准。
文学批评的标准
西方:
柏拉图《理想国》:对诗人描写的内容和人物的规约。 亚里斯多德《诗学》:关于戏剧创作的理论。 贺拉斯《诗艺》:寓教于乐。 郎加纳斯《论崇高》:“崇高”标准。 狄德罗《画论》,《论戏剧诗》:“启蒙文学”标准。 莱辛《汉堡剧评》:“市民剧”标准。 歌德《歌德谈话录》:“显出特征的”,“优美的、生气灌注的 整体”。 “别-车-杜”的标准:具有哲学和显明意识形态色彩的批评标准。
西方文学批评溯源
艾布拉姆斯之《镜与灯》: 世界
模拟说
作品客体说
表达说 实用说
作者
读者
四种批评方向
1 模拟说:源自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反映说 理论。 2 实用说:源自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诗学理论。15 世纪80年代英国的锡得尼在《为诗一辩》:“真正的 诗人”是“为了取悦和教诲两者去模仿的,而取悦是 为了推动人们去接受善的东西,如果没有愉悦,他们 就会像躲避生人那样躲避它”。18世纪还较为盛行。 3 表达说: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诞生,强调作品和 作者之间的关联。 4 客体说:20世纪以来,将评论的焦点集中于作品本身。
参考阅读书目
中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二十世纪欧美文论丛书》 《当代外国文艺理论译丛》 胡经之,张首映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 张隆溪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赖干坚编著《外国现代批评方法纵览》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文学批评方法论
传统批评方法和现代批评方法
传统方法:20世纪之前,承袭希腊文论“模仿 说”、“反映 论”,以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 真实性和深刻性,对读者的影响及其艺术性作 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关注内容的阐释。 现代文学批评:20世纪以后的多元格局。
文体批评的发展
诗文批评: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 金元,明清近代源远流长。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 学理论著作颇丰。 小说批评:萌芽于金元时期,明清发展较快。 戏曲:萌芽于金元时期。 现代批评:自五四时代展开了新气象:在传统批评理 论的基础上,拿来了西方的批评理论,20世纪80年代 批评理论复苏,以“雁行阵”接受实践西方“鱼贯式” 展开的百年批评理论,90年代与西方开始同步行进。
现象学哲学phenomenology 现象学哲学
哲学研究面对客体,探讨人如何认识世界,现象学则面向主体,探讨世界如何被 认识的问题。对于“世界”的存在:是主观感觉的综合;是脱离主体而独立的客 观存在;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交接点。 历史背景: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哲学饱受实证主义和主观主 义的分裂之苦,在心与物两极间摇摆。 A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理论:通过还原法寻求绝对的确定性。 “现象”:即本质,“回到事物本身”,具有本质性和意向性,是被直观到的。 “悬搁”,即“中止判断”。“存在的悬搁”和“历史的悬搁”。 还原三步论:a现象的还原:通过直观把握,获得意识。 b本质的还原:通过本质直观,获得多样意识中的普遍本质,即“共 相”。本质的获得使科学成为可能。 c先验的还原:获得纯粹意识的“意向性”(核心概念),意识总指 向某个对象,是有关对象的意识,而对象只能是意向性对象,是被意识到的客体, 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所在,不仅意味着朝向性,还有创造性(意识并非消极的接 受事物的印象,而积极能动地将印象综合为统一的经验。),意识的积极能动的 活动即所谓构造,它是先验的。意向性不仅是意识的本质特征,而且与先验紧密 相连,是先验自我的本质属性。先验的还原把人引向世界的始原问题,认为世界 是先验自我的构造活动。
现象学美学
波兰的罗曼•茵伽登:文学作品非物质的,非心理的实体,而是一 种“纯意向性客体”。通过层次结构理论,分析作品的基本结构, 认识作品的存在方式。 作品的内在结构 意境论 语词—声音 言 意群 图式化观相 象(境) 再现的客体 形而上品质 境中之意,境外之意 文学作品充满无数的“空白”和“未定点”,有待读者在阅读过 程中予以充实和具体化,借助想象和经验对作品空白和模糊点充 实,发展、实现潜在要素,这种具体化是读者的“再创造”。 “具体化”有两种:“寻求对艺术作品最忠实的具体化”,“寻 求放任自由幻想直到作品按个人的奇思怪想来具体化的程序”。 作品自诞生之日起,便拥有“永恒”而“历史”的生命,两者的 统一形成作品的动态本质结构。
古代文论范畴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先秦哲学范畴转化形成、确立了古代文论范畴。 1 “文质”:“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荀况学宗,而象物名赋,文质相称,故巨儒之情也”;“五言绝,尚真切,质 多胜文;七言绝,尚高华,文多胜质。” 2 “文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典论.论文》开创了以“气”论 文, “文气”成为论述创作规律,艺术风格,写作技巧的术语。 3 “虚静”:庄子之“心斋”、“坐忘”,荀子之“虚壹而静”转化为审美心理 和审美主体心理条件的认识。 南朝刘宋的山水画家宗炳提出“澄怀味象” 4 “形神”:“形具而神生”(《荀子》) “以形写神”以及重神轻形的画论对于文论有较大影响。 5 “虚实”:“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隐喻和写实的创作倾向,客观存在和主观虚构,实写和虚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 写的写作手法。
本体批评(Ontological Criticism),亦称内 在批评(Intrinsic Criticism)
研究对象是文学自身,探讨作品本文的内在规律。
比较文学批评:跨越时空,国界和语言 界限的文学比较
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文学批评方法论
道德学派批评 西方历史最为悠久的批评流派。主张文学 作品必须“寓教诲于娱乐”,即通过美感作用、 陶冶读者心灵,从而对社会产生良好影响。文 学批评应据一定的思想标准,通过对作品的形 象、主题的分析,揭示和评价作品在伦理道德 以至哲学方面的意义。 缺憾:道德或哲学评价取代审美批评,文学的 特性消融在道德、哲学的意义之中。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史
萌芽与奠基(先秦两汉时期):散见于诗集和诸子著作中, 儒家和道家的的思想渊源。 文学观念的演进与文论体系的建构(魏晋南北朝): 论著的数量和质量为后世罕见。从文学特质的自觉体 认,古代文论体系的创建,古代文论范畴的确立,到 批评意识的自觉和批评方法的形成。 古代诗文理论的演进(唐宋) 小说戏曲理论批评的兴盛和古典诗学的总结(明清) 晚清至民国时段的现代文学理论的变奏。 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效仿欧美文学批评理论的得失。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特点
1 批评资料的丰富性、杂糅性、分散性。 2 直观领悟和内省体验的思维方式。 3以精致含蓄的言语,象征和隐喻的艺术表述,强调文 学心得的具体可感性和理性启悟力,长于诗的韵味和 想象的驰骋,不重视形式化的逻辑推导。 4 理论批评的批评范畴、术语、命题模糊,具象且多义。 5 以抒情文学为正宗,倡导神在象外、象在言外、言在 意外的美学特征;以言志载道和兴观群怨为标准。 6 中国文字的单体独文和表意特点,使得文学修辞学发 达,诗文评论讲究练字练句,散文批评讲求整齐和谐 的俪偶和短长高下的气势特点
文学批评 Literature Criticism
文学批评亦可称谓文学评论:
语用习惯:语义渊源立论
“批评”源于科举制度“科场墨卷”上的眉批和总批。“批”:反手击 也。 “评”:裁判,“论”: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辨其虚实。
语用实际
概念界定:
以文学欣赏为基础,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分 析、研究,阐释评价,从而影响文学创作,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
传统文论术语
1 “兴会”:出自北宋沈约。心物会合所激发的创作情思和富于意趣的审 美领悟,即灵感到来的时候。 2 “隐秀”:出自刘勰,“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文之英蕤, 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 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 3 “体性”:作品体貌风格和作家才性的关系。“大人德广,其文炳,小 人德积,其文斑。”(《抱朴子》)。 “体”一为文章体裁类别(如《明诗》,《乐府》,《诠赋》,《颂 赞》,《祝盟》,《铭箴》,《碑诔》,《哀悼》,《史传》,《诸 子》,《诏策》《封禅》),二指文学作品的体貌风格(如典雅、远奥、 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糜);“性”乃作家之才性。 4 “品”:用于文学鉴赏活动。字义众多,有品类,众多,品味,品量, 品格,榜样、范式六义。在文学批评中有两种基本含义,一即品味、品 鉴之意,一为作名词之用,来标示批评对象的艺术特征和审美风貌,如 钟嵘的《诗品》以“品评”的方式来论述文学作品的上中下品。
现象学美学
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 如何界定审美对象:是为我们而存在的自在自为的对象,审美对 象的物的存在有赖于感觉活动,只有在知觉中才能实现的感觉物 的存在。 审美经验是一种知觉经验的形式,知觉经验包括三阶段:呈现, 再现和想象,反思和情感。要注意有效抑制想象和反思,审美知 觉的真正最高点存在于情感之中。 批评家使命:说明、解释、判断。作品是作者的意识的纯粹体现, 而非作者实际生活的再现。 日内瓦学派:20世纪50~60年代,其现象学批评接近文学实践, 被称为“意识批评家”。他们认为阅读作品的目地是体验作者的 经验模式(即作者意识与对象发生关系的个性方式),这种模式 潜于与作品之中,是作品个性风格的本原,批评家将作品中的作 家的深度经验模式作为批评对象。
20世纪西方现代批评的三次大转向 世纪西方现代批评的三次大转向
非理性转向:沿革浪漫主义理论,主要反映在人本主义文学理论 批评中,发端于19世纪的叔本华,尼采,20世纪非理性哲学的影 响。如表现主义批评强调对直觉的重视,精神分析学批评和原型 批评对潜意识领域的开拓,乃至德里达的解构批评要“涂去”概 念的逻辑表达方式。属现代阶段。 语言学转向:现象学和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如俄国形式 主义,英美新批评派,法国结构主义,属后现代阶段。 文化学转向:从文学作品本体研究向与其相关联的外部因素延展 的研究。如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研究。属后现代 之后阶段。
特征:摆脱对创作的依附,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 反理性倾向,淡化文学的教化和目的性,注重 审美和自我表现。 注重文学批评的客观性:相对于传统批评对文 学的评判,只做“解说”。
文学批评的模式
总体批评(Metacriticism),亦称外在批 评(Extrinsic Criticism)
研究文学与其外部因素之间的关联,涉及文学作品所 含的社会、历史、心理、道德、民族、文化等,亦考 察文学反映的现实自然世界,创作者,接受者。
社会学派批评
强调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既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又部分为社会所形成。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历史意义。理解评 价作品须把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和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基本理论和批评原则: 18世纪意大利的维柯是创始人。 19世纪:圣·佩韦:批评家的任务是探讨有关文学家、文学史的 种种确实的、实证的事实。 泰纳:文学创作和文学的发展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 力量。 把文学作品和社会历史背景(包括作家生活的年代、创作的 环境以及作品与文学传统的关系)、作家的生平联系,分析作品 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及其意义。,也被称为历史的—传记的批 评。盛行半个多世纪,直至30、40年代新批评崛起以后,其影响 才开始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