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自然观(共2篇)
中国古代自然观(共2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古代自然观篇1浅谈中国古代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
中国古代自然观主要有:(1)阴阳五行说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本是指没有日光。
到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
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等。
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
(2)八卦说早在殷周时期的著作《周易》之中的八卦说,《周易》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以看作是宇宙的生产过程。
“太极”是宇宙的总根源,也就是指元气,古人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
八卦中对立的卦象以刚柔相济表示事物的相互转化,蕴含着朴素辩证法思想。
(3)天人合一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人采用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代人认为,人是天(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的行为的根据,一定要在天的行为中寻找。
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4)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学派的人不相信鬼神之说,摒弃所谓的“天人感应”。
其中代表人有汉代的王充、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杨泉、南朝宋时的思想家何承天、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等。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
2.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
3. 人有生即有死。
4. 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发展张载的气化论,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把荣枯代谢、推移吐纳看作是宇宙的根本法则。
他认为任何生命体都经历着胚胎、流荡、灌注、衰减、散灭诸阶段。
简述人类自然观历史演化及特点
1.简述人类自然观历史演化及特点古代朴素自然观(公元前7世纪—前5世纪)→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公元5世纪—15世纪)→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的自然观(16—18世纪末)→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8世纪末—19世纪末)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有笼统性,直接性,模糊性;埋藏着宗教迷信的种子.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特点:一方面具有理论性和自觉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宗教迷信和唯心论的特点.或者说,这种自然观是神学家自觉的将宗教神学和哲学唯心论相结合而成的反科学的理论.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它作为总观点,其“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它认为自然界始终如此,如果说变化,也只是物体在空间中扩张,而无时间上的发展历史;只有物体的机械位移和动量转换;上述变化,其原因在物体的外部,即外力推动,而不在事物的内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科学实验和科学事实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联系的发展的看待自然界。
唯物论,辩证法,科学性三者有机结合构成这种自然观的哲学基础。
9.谈谈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基本关系:1)人不能离开自然,又可以能动的改造自然界2)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也有受动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3)能动以受动为基础,后者制约着前者,特定实践的能动性都以特定受动性为依据4)能动又主导受动,人通过自觉活动来完善和发展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调控恩格斯说过: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键在于做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的发展不以损害后代的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为代价的发展,做到可持续发展要做好以下三个协调:a.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协调b.经济的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协调c.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10.简述科学哲学及其性质内容科学哲学是对科学的哲学研究,以作为认识现象的科学为对象.科学哲学的性质:科学哲学是处于科学和哲学之间的中层次的边缘学科,是比一般哲学层次低的哲学学科.科学哲学的内容:1)对各门学科的逻辑结构和经验内容的分析2)对科学知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分析3)对科学知识与科学家的关系的分析.科学哲学的内容是科学中以方法论为核心的哲学问题.11.简述科学与非科学分界标准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的发展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中的首要与基本问题.由于不同时期的不同学派对科学的理解不同,导致在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借问题上纷争迭起,壁垒森严.1)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确实可靠性标准即“任何理论要成为科学,必须放弃一切未经证明的东西;只要是被人的感觉或思想证明了的就可以归之于科学行列;反之则属于巫术,迷信之类.”2)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性标准即任何命题只要能被经验证实的才是有意义的,科学的;否则就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或形而上学的.3)波普尔的证伪性标准一个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就其划借问踢理论而言,仍然未能突破逻辑实证主义的窠臼.4)库恩的“范式”标准即“拥有了一个范式,有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这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任何一个学科在未形成一个共同的范式之前,只能处于前科学时期,而不配称为科学.5)拉卡托斯的理论进步标准他的划界标准在于理论是否产生新的事实或是否具备预见能力.6)费耶阿本德的虚无标准费耶阿本德宣科: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事业,它没有普遍的规范性方法可言.他否认了科学与宗教迷信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取消了科学与非科学划界标准的讨论.他的见解无疑是十分错误的,也是近乎荒谬的.7)新历史主义的划界标准新历史主义学派以夏佩尔,劳丹,麦克斯韦和格丁等为代表,新历史主义者继续坚持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相结合的历史主义传统,批判老历史主义学派的非理性主义的错误倾向.其中劳丹与夏佩尔分别代表了其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劳丹坚持以实用主义的观点“批判”老历史主义学派的理论,其实质是继续坚持非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夏佩尔则坚持以科学实在论观点批判老历史主义学派的非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从而把新历史主义理论引向了唯物主义.8)后现代主义的划界标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范·弗拉森与罗蒂等.后现代主义者通过对“客观”“真理”“实在”“理性”等概念的解构,彻底摧毁了科学作为知识典范的地位,从而根本取消了科学与文学艺术宗教神话等非科学文化的界限而走向彻底的相对主义.12.谈谈你对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的理解通过阅读对于划界标准的历史演变,我觉得要解决划界问题,全面揭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对它们进行辩证的综合分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生产力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物质(如水,火等)或某几种物质(如金、木、水、火、土等)或某种抽象的东西(如气、道、端、理等);物质与精神不可分离,灵魂不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统一。
(2)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自于其物质内部的矛盾运动;“在宇宙中,阴与阳两种基本力量处在永恒的矛盾中”;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自然界形成“天人合一”的关系;人类能够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本原,是决定事物运动和变化并赋予其特定秩序的内在原因,是自然物(包括人类)的本性,是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2)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
例如,泰勒斯、阿那颗西米尼、赫拉克利萨戈拉、留基波和徳谟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分别在存在、根、种子、原子、数中寻找万物的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要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
(3)宇宙是有形(箱子或者长方盒子)的、有限的(从原始混沌的洪水中生成和演变而来的);它是运动的(或围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或围绕太阳转动——“地动说”)。
(4)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人类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
3、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比较。
(1)在追溯自然界的本原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如古代中国的“元气说”或“五行说”和古希腊的“原子论”或“四因说”等。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的群居形式,他们的理论兴趣正是在这
种群居形式中推出了哲学家、科学家 的相应的全新态度.他们是追求和实践 理论并且只追求和实践理论的人.”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B.C.700-A.D.500)
古代哲学诞生的年代,自然哲学刚 刚萌芽,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 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一切有关 自然的知识差不多都包含于统一的 哲学之中。希腊自然哲学关于宇宙 本原的概念后来发展为形而上学的 最高原则。不同于神话的虚构、传 说和笃信的看待和研究世界的方式, 用新的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思考 世界的原因和秩序,这标志着人类 思想的一大进步。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 形式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 思想
三、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四、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历史 地位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形式
在原始社会,自然知识是以经验形式 存在于技术之中,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 到公元前2000年,尼罗河流域的埃及, 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的巴比仑,印度河流域的印度,黄河、 长江流域的中国,先后形成了奴隶制社 会的科学文明 。自然知识以科学的最初 形态出现。
哲学思想:
1.永恒的活火: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
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 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 尺度熄灭。”
泰勒斯(Thales,B.C.624-B.C.547)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的米利都 城的一个奴隶主贵族家庭,家庭政治显贵、经济富 足,泰勒斯均不屑一顾,而是倾注全部精力从事哲 学与科学的钻研。泰勒斯素有“科学之父”的美称。
哲学思想:“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 水” 从而,他否定了神创造一切的观点, 开创了从世界本身来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
试评述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试评述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两种不同的自然观,它们在对于自然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理解上有着显著的区别。
首先,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是一种以直观的方式理解自然界的哲学观点。
它认为自然界是统一的、和谐的,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
古代哲学家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如“天人合一”、“物极必反”、“矛盾的对立统一”等思想。
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人们认识和理解自然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然而,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也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它往往过于强调自然界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而忽略了自然界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知识的支持,它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描述也存在着主观性和片面性。
相比之下,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则是一种以机械论的方式理解自然界的哲学观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逐渐深入,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渐成为了当时的主流观点。
机械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这些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规律都是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验证的。
这种观点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然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它过于强调自然界的有序性和规律性,而忽略了自然界的变化性和多样性;同时,它也忽略了自然界中意识、目的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总的来说,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变化性,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则强调了自然界的规律性和物质性。
这两种观点在历史上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价值,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局限性。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我们需要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认识自然界。
因此,我们需要摆脱单一的自然观束缚,将不同的观点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更加全面、客观、科学的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选择题100道
一、选择题(单选)1、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2、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①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3、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①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②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③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④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4、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是: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②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5、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①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②引力、强力、弱力和摩擦力③引力、强力、弹力和电磁力④引力、弱力、电磁力和摩擦力6、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7、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是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8、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是: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9、与科学知识相比对于常识基本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4①不系统性②非批判性③历史性④反思性10、在穆勒五法中“结果相同,因子相异。
自然辩证法-古代朴素自然观
04
CHAPTER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影响与启 示
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古代朴素自然观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后来的哲 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朴素自然观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过度干预和破 坏自然环境。这种思想对后来的环境保护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自然规律的片面认识
古代朴素自然观往往只关注直观可见的自然现象,忽视了隐藏在背后的复 杂机制和规律。
受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科学局限性,古代人对自然规律的解释往往带有 主观臆断和迷信色彩。
古代朴素自然观对自然规律的描述过于简单化,未能全面、深入地揭示自 然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无法解释复杂自然现象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机械运动的结果,没有生命的存在,人类应当通过科学和技术来控制和改造自 然。
详细描述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机械运动的结果,没有生命的存在,人类应当通过科学和技术来控制和改造自 然。这种观点在近代科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如牛顿的经典力学等。机械论自然观对现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开发。
指导思想
古代朴素自然观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等理念。
实践应用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应用广泛,如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领域。
价值意义
朴素自然观的价值意义在于它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人类 更好地把握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特点
以直观观察和经验积累为基础,缺乏 科学实验和理论分析,对自然界的解 释带有主观性和猜测性。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古代朴素自然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一种以自然为本的思想观念,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朴素自然的,不受人为干预。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有:
一是自然主义。
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朴素自然的,不受人为干预,而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改变自然界的规律。
二是自然和谐。
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序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和谐的关系,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去改变它。
三是自然节制。
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去改变它,以免破坏自然的平衡。
四是自然自由。
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的自由,不要干预自然的运行,以免破坏自然的平衡。
总之,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自然主义、自然和谐、自然节制和自然自由,它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以免破坏自然的平衡。
自然辩证法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目录
• 古代朴素自然观 •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 古代朴素与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比较 • 现代科学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 对未来自然观的展望
01 古代朴素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定义
古代朴素自然观是一种基于直观经验和观察的原始自然观念,它没有经过系统的 理论化和科学化,而是以朴素、直观的方式描述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04 现代科学自然观的形成与 发展
现代科学自然观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现代科学自然观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 为手段,以实证的方法揭示自然界的 本质和规律的观念体系。
特点
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强调自然界的 客观性和物质性,追求对自然规律的 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认识。
现代科学自然观的形成过程
文艺复兴时期
随着科学方法的兴起,人们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重 视实证和经验,逐渐形成了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 究方法。
这种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由一种或几种基本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通过相互作用 和变化形成各种自然现象。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直观性
古代朴素自然观主要是基于人们 的日常经验和观察,没有经过严 格的科学实验和证明。
简单性
古代朴素自然观倾向于用简单的 概念和原理来解释自然现象,而 不是用复杂的机制和原理。
整体性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由各种机械运动所构成的,各种自然现象都可以通过力学原理来解 释。人们应该通过科学实验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和原理,并通过技术手段来改造和利用自然。这种自 然观强调对自然界内部结构和机制的深入理解,但往往忽略了整体性和和谐性。
对比两者的优缺点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优点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生产力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物质(如水,火等)或某几种物质(如金、木、水、火、土等)或某种抽象的东西(如气、道、端、理等);物质与精神不可分离,灵魂不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统一。
(2)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自于其物质内部的矛盾运动;“在宇宙中,阴与阳两种基本力量处在永恒的矛盾中”;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自然界形成“天人合一”的关系;人类能够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本原,是决定事物运动和变化并赋予其特定秩序的内在原因,是自然物(包括人类)的本性,是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2)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
例如,泰勒斯、阿那颗西米尼、赫拉克利萨戈拉、留基波和徳谟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分别在存在、根、种子、原子、数中寻找万物的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要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
(3)宇宙是有形(箱子或者长方盒子)的、有限的(从原始混沌的洪水中生成和演变而来的);它是运动的(或围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或围绕太阳转动——“地动说”)。
(4)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人类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
3、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比较。
(1)在追溯自然界的本原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如古代中国的“元气说”或“五行说”和古希腊的“原子论”或“四因说”等。
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一、引论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科学认识活动中,古人形成了一种感应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相互感应引起的。
自然感应论是在古代元气本体论基础形成的一种朴素自然观,对古代科学认识活动有着广泛而持久的重要影响。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人已初步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尚书·泰誓》指出:“天有显道”。
《左传》认为:“天事恒象”。
庄子告诫人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荀子则大声疾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此处的天即指包括天体在内的自然界。
通过古代哲人这类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性的肯定性论述,再结合当时的天文观测,日月食预报,以及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其他一些科学认识活动,即可看出我国古人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些简单规律已有相当的认识。
古人也把事物的基本规律称为“常性”。
《逸周书·常训》指出:“天有常性,人有常顺。
顺在不变,性在不改,不改可因。
”正因事物的常性不改,人类才能认识它,顺应它。
《吕氏春秋·不苟论》指出:“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
此天地之数也。
”因此,只要认识了事物的基本属性,即可把握其变化规律,指导认识实践。
自然感应论即是古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普遍属性的认识。
经过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反复观察和分析比较,古人形成了一种观念:许多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相互感应作用。
先秦典籍中,有关这种认识的论述很多。
如《周易·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吕氏春秋·召类》:“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相从”、“相应”、“相求”、“相召”均指事物间的感应现象。
《说文》:“感,动人心也;”“应,当也。
”在古代文献中,“感”表示能使事物产生内在变化的一种作用,如《周易·咸卦》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应”表示事物对外界作用的反应,即受外界影响后产生的变化,如《周易·大有卦》之“应乎天而时行”等。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生产力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物质(如水,火等)或某几种物质(如金、木、水、火、土等)或某种抽象的东西(如气、道、端、理等);物质与精神不可分离,灵魂不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统一。
(2)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自于其物质内部的矛盾运动;“在宇宙中,阴与阳两种基本力量处在永恒的矛盾中”;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自然界形成“天人合一”的关系;人类能够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自然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本原,是决定事物运动和变化并赋予其特定秩序的内在原因,是自然物(包括人类)的本性,是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2)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
例如,泰勒斯、阿那颗西米尼、赫拉克利萨戈拉、留基波和徳谟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分别在存在、根、种子、原子、数中寻找万物的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要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
(3)宇宙是有形(箱子或者长方盒子)的、有限的(从原始混沌的洪水中生成和演变而来的);它是运动的(或围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或围绕太阳转动——“地动说”)。
(4)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人类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
3、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比较。
感应论-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感应论——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摘要:感应论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对古代科学认识活动有过广泛的影响。
本文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自然感应论在古代各个科学认识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它的基本含义、基本特点及历史价值,并指出了它与天人感应论的区别。
关键词:感应论中国古代自然观一、引论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科学认识活动中,古人形成了一种感应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相互感应引起的。
自然感应论是在古代元气本体论基础形成的一种朴素自然观,对古代科学认识活动有着广泛而持久的重要影响。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人已初步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尚书·泰誓》指出:“天有显道”。
《左传》认为:“天事恒象”。
庄子告诫人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1]荀子则大声疾呼:“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此处的天即指包括天体在内的自然界。
通过古代哲人这类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性的肯定性论述,再结合当时的天文观测,日月食预报,以及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其他一些科学认识活动,即可看出我国古人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些简单规律已有相当的认识。
古人也把事物的基本规律称为“常性”。
《逸周书·常训》指出:“天有常性,人有常顺。
顺在不变,性在不改,不改可因。
”正因事物的常性不改,人类才能认识它,顺应它。
《吕氏春秋·不苟论》指出:“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
此天地之数也。
”因此,只要认识了事物的基本属性,即可把握其变化规律,指导认识实践。
自然感应论即是古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普遍属性的认识。
经过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反复观察和分析比较,古人形成了一种观念:许多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相互感应作用。
先秦典籍中,有关这种认识的论述很多。
如《周易·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吕氏春秋·召类》:“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自然辩证法——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ppt课件
八卦代表八种基本物象 乾为天, 坤为地, 震为雷, 巽(xùn)为风, 艮(gèn)为山, 兑为泽, 坎为水, 离为火, 总称为经卦, 由八个经 卦中的两个为一组的排 列, 则构成六十四卦。
8
我是王充,是东汉唯物主 义哲学家,一个无神论者。
自然界“的元物气体论,”大就到是我日创月造星的辰,,小到灰尘微生 物……,我究认竟为是……由我什的么“元组气成说的”? 这一问题一直 引发着人是具们有的唯好物奇主心义。性质早的在自西周初年,中国人 便提出"五然观行。说我"。的但观点是如用下一:种具体的东西作为 一切事物的本原,总是不能让人信服。
2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 义自然观是指古 代自然哲学家们 以古代科学技术 为基础,概括和 总结自然界及其 与人类关系所形 成的总的观点。
自然界和人类 到底是什么关
系呢??
古代科学技术3Fra bibliotek三、几种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五行说 八卦说 元气说
4
5
6
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 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 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
古代中国的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
一、中国古代自然观概述
中国古代主要是指旧石器晚期到中国 近代史开始之前的漫长历史。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 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
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 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 成朴素的自然观。
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 说”等。
后来,人们就想象某种抽象的东西演变出具体 的自然事物,这就出现了"元气说"。
9
1.天和地都是无意志 的自然的物质实体, 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 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 无为的结果。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西方古代朴素自然观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观
原子论
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在希腊文中是“不可分割”之意。原 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其根本属性就是绝对 充实,没有空隙。原子在质上只有形状,大小, 位置,排列次序的不同。
“虚空”,是空洞的无限空间,其特点是松散, 但虚空和原子同样实在。虚空是原子的运动场所, 原子由于内部没有空隙而没有内部运动,但可以 在外部的虚空中运动。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必然 产生碰撞,导致原子之间的结合和分离。
宇宙万物的生灭过程就是由质料向形式不断生成、转化的 过程。这种转化是有目的的。世界不是一个偶然的世界,而 是一个有序的、有组织的、有目的的世界,其中的所有事物 都有内在的运动趋向,向着由它们的本性决定了的目标运动 发展。
西方古代朴素自然观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
运动观与时空观
运动是潜能向现实、质料向形式的过渡;物质、运动、 时空是不可分割的,自然界是运动的,时间是运动的度 量,是物质运动的前后的数,空间有限,是包围物体的 限面,它们都依Fra bibliotek于物质及其运动。
西方古代朴素自然观
米利都学派的自然观
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B.C.587-B.C.526)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哲学家。米利都人。据说是 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
哲学思想: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是 无限的、永恒的、运动变化的。其运动形式有 稀散和凝聚两种。由于气的稀散化和凝聚化产 生了世界万物,万物也可转化为气。据记载, 他把灵魂也看成是气,这反映了他的朴素唯物 主义思想。
关于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恩培多克勒将全部宇宙演化 的历史描述为是两种外在的力量,即“爱”和“恨 (斗争)”的力量在斗争中此起彼伏,造成四种元素 的结合和分离,这样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中的尊重自然、顺应 自然、敬畏自然的观念为生态文明建 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 中,需要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推动 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古代朴素自然观中的一些思想也可以 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例如,“以德 治国”的理念可以引导政府在治理过 程中注重道德教化和社会风气建设; “以法治国”的理念可以引导政府在 治理过程中注重法治建设和公正司法 。这些思想可以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 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预防为主
古代医学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因此,注重通 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方式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的发生。
建筑艺术中的朴素自然观
仿生设计
古代建筑艺术中,人们注重仿生设计,将建筑物的造型和结构与自然界的生物形态相结合 ,如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拱和悬山屋顶等。
生态环保
古代建筑艺术中,人们注重生态环保,如采用天然材料建造房屋、设置庭院绿化等,以营 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尊重自然
古代建筑艺术中,人们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同时注重建 筑物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04
古代朴素自然直观性和表面性
古代朴素自然观主要基于直观的观察和经验,对自然界的认知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缺乏深入的科学探究。
缺乏科学实验验证
古代科学技术的局限性
缺乏科学认知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较低, 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主要基于 经验和直观感受,缺乏科学的认
知和解释。
缺乏实验验证
古代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术较为 简单,缺乏对自然现象的深入研 究和实验验证,人们对自然规律
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受宗教和迷信影响
在古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往往 受到宗教和迷信的影响,人们对 自然现象的解释往往带有神秘色
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自然观认为自然界中万物都有神灵守护,人类应该尊重
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将自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通过与自然
的交流来认识自己和世界。
例如中国道家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超越人类认知的神秘力量,这些力量无法被人类的理性解释。
例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
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人类理性无法理解的神秘存在。
而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自然是一个无限多样性的物质世界,物质
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
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万物的发展都是
由内在的矛盾推动而来。
人类是自然界中最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物种,但人类的认识只是对自然的一种片面认识,需要不断地通过实践和认
识来不断完善。
总之,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都
代表着对自然世界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每种观念都对我们认识世界的
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古代朴素自然观有哪些内容
•古代朴素自然观有哪些内容
古代朴素自然观,是古代社会的人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自然观,是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反映。
内容有:用“本原”概念来说明自然万物的初始状态和整体联系
用“矛盾”形态解释自然万物的运动特性和演化过程
用“数量”分析把握自然万物的精致构造和逻辑法则
用神化人性理解自然万物的内在灵性和美学底蕴,透露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统一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本原是“气”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恩培多克勒“火”“土”“水”“气” 是万物的本原
亚里士多德的物质观是他的“四因说”哲学观的反映
亚里士多德的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不过出自四个原因: “质料因”, “形式因”, “动力因”, “目的因”。
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由原子和虚空组成原子在冲撞中结合起来,形成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伊壁鸠鲁以自己的方式得出了原子量和原子体积。
原子不仅有直线运动,也有偶然的偏斜运动。
五行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阴阳说用阴、阳二气解释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原因。
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是“阴阳有序”,自然界出现反常现象是“阴阳失调”。
老子认为万物源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元气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弥漫的“元气”或“精气”构成的。
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气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虚空即气。
气的感应是物与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重要形式。
牛顿力学对机械自然观的影响。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是:以大自然客观具体事物的现象和某些表像作为事物普遍性的客观规律的根本属性和特征,比如把“气”、“水”、刚柔、软弱、明暗这些具体自然事物表面现象作为宇宙万物背后或深层的普遍客观规律的本质或实在本身。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
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
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
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一、引论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科学认识活动中,古人形成了一种感应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相互感应引起的。
自然感应论是在古代元气本体论基础形成的一种朴素自然观,对古代科学认识活动有着广泛而持久的重要影响。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人已初步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尚书·泰誓》指出:“天有显道”。
《左传》认为:“天事恒象”。
庄子告诫人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荀子则大声疾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此处的天即指包括天体在内的自然界。
通过古代哲人这类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性的肯定性论述,再结合当时的天文观测,日月食预报,以及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其他一些科学认识活动,即可看出我国古人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些简单规律已有相当的认识。
古人也把事物的基本规律称为“常性”。
《逸周书·常训》指出:“天有常性,人有常顺。
顺在不变,性在不改,不改可因。
”正因事物的常性不改,人类才能认识它,顺应它。
《吕氏春秋·不苟论》指出:“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
此天地之数也。
”因此,只要认识了事物的基本属性,即可把握其变化规律,指导认识实践。
自然感应论即是古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普遍属性的认识。
经过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反复观察和分析比较,古人形成了一种观念:许多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相互感应作用。
先秦典籍中,有关这种认识的论述很多。
如《周易·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吕氏春秋·召类》:“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相从”、“相应”、“相求”、“相召”均指事物间的感应现象。
《说文》:“感,动人心也;”“应,当也。
”在古代文献中,“感”表示能使事物产生内在变化的一种作用,如《周易·咸卦》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应”表示事物对外界作用的反应,即受外界影响后产生的变化,如《周易·大有卦》之“应乎天而时行”等。
当感与应连用时,前者表示主动一方的作用,后者表示受动一方的反应,正所谓“感而后应,非所设也。
”唐代孔颖达对此说的最为明白:“感者,动也;应者,报也。
皆先者为感,后者为应。
”因此,感应的基本含义是表示两事物间的作用与被作用过程。
从逻辑关系上说,感与应有主从之别,因果之分。
随着古代科学认识活动和自然感应观念的发展,宋明时期,古人认为不仅同类事物相互感应,而且异类之间也有这种作用,进而形成了一种泛感应论思潮。
作为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自然观,自然感应论的合理性如何?对古代科学认识活动有何影响?这些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基本内容。
二、自然感应论对声光电磁现象的解释声学现象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我国古人不仅很早即发现了乐器共鸣、声音共振现象,而且还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和应用。
《庄子·徐无鬼》描述声音共振现象时说:“于是为之调瑟,废于一堂,废于一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
”为何拨动一弦发宫音时,瑟中其它相应的弦也随之振动发出宫音,《庄子·渔父》用“同类相感,同声相应”加以说明,并认为这是事物的固有属性,是“固天之理”。
这种认识被古人普遍接受,成为一种基本的音乐常识。
《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和《史记》等都用这种观点解释声音共振现象。
基于对大量声学现象的观察思考,古人已逐步从感性经验上升为初步的理性认识。
汉代董仲舒对声音共振现象作了较为合理的总结:“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jiǎo@①然也。
试调琴瑟而错之,鼓其宫,则他宫应之。
鼓其商,而他商应之。
五音比而自鸣,非有神,其数然也。
”古人认为声音共振现象并不神秘,而是有其固有规律或必然性(即“数”)。
正因古人已掌握了这种经验规律,他们才能自觉地控制乐器共鸣现象。
据《异苑》记载,晋代博物学家张华曾根据同声感应的道理,用改变声源固有频率的方法消除了铜盘与宫钟的共鸣现象。
刘sǔ@②《隋唐嘉话》也载:“洛阳有僧,房中磬子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
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曹绍夔……出怀中错,lǜ@③磬数处而去,其声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曰: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应此。
”江湖术士因不懂同声相应之理,虽施千方百计终不能止磬之鸣。
曹氏因知晓声同则应的道理,轻易地破除了这一现象,两相对比,很能说明问题。
声音共鸣是两个固有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通过声波作用而产生的受迫振动现象。
古人没有振动频率概念,更不可能了解声音共振的物理机制,但古代乐律学已可算出音调与发音体几何形状之间的定量关系,已认识到律同则声同,声同则相应。
据此即可解释声学现象,指导有关实践。
同声感应说是古人根据有关现象作出的经验性猜测,在古代声学认识活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它虽然不能与现代声学理论同日而语,但从历史的观点看,仍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理论。
战国时期,我国古人即用阳燧(泛指各种金属凹面镜和透明体聚光镜)聚日光取火。
在阴阳分类观念影响下,古人认为火属阳,本于日,水属阴,本于月。
《淮南子·天文训》有“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的明确论述。
既然阳燧所取之火来自太阳,那麽远在天际的太阳之火如何能跨越苍穹瞬时即至呢?古人仍用自然感应论加以解释。
《淮南子·天文训》说:“物类相动,本标相应,故阳燧见日则然而为火,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
”方诸为古代一种金属或石质器皿,夜置户外承接露水以满足某些特殊需要。
上段引文是说,阳燧与日火同属阳类,方诸与月水同属阴类,它们分别具有本标关系;因同类相感,本标相应,故阳燧向日则火生。
《淮南子·览冥训》说:“阳燧取火于日,方诸取露于月,……阴阳同气相动也,”讲的也是这种意思。
东汉魏伯阳对这类现象论述的更为透彻:“阳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诸非星月,安能得水浆。
二气元且远,感化尚相通。
”只要气类相同,两物虽相距遥远,仍能感应相通。
古代铸造阳燧和阴燧(即方诸)要选择特定的时日,“五月丙午日午时铸,为阳燧。
十一月壬子日子时铸,为阴燧。
”这并无什么神秘之处,古人认为这两个时辰分别为一年中阳气和阴气最盛之时,取此时铸造阳燧和阴燧,目的是加强阴阳同类感应效果,提高所铸器物的性能。
尽管这种认识十分荒谬,但古人的主观愿望却是好的。
这是同类感应观念影响的结果。
毫无疑问,古人用感应论对阳燧取火现象的解释是不科学的。
要说明阳燧取火,需要较深入的光学知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值得称道的是,中国古人总是用自然的原因说明这类现象,不假其他因素,这是很可贵的。
司马迁认为同类感应现象是“物之自然”,王充把阳燧取火于日看成“天然”所为,都反映了古代唯物求实的认识方法。
我国古代对电磁现象的观察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
《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春秋纬》、《论衡》、《博物志》等大量古代文献都有关于电磁吸引现象的记载。
磁石为何吸铁?玳瑁何以引芥?这对于古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董仲舒即承认:“磁石取铁,……奇而可怪,非人所意也。
”东汉王充开始用感应论说明电磁吸引现象。
他指出:“顿牟(玳瑁)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
他类肖似,不能掇取者,何也?气性异殊,不能相感动也。
”王充认为,玳瑁与草芥,磁石与铁针,虽形质不同,但各属同类,同类则气性相通,相互感应。
此后,这种观点成为古代解释电磁现象的基本理论。
如晋代郭璞说:“慈石吸铁,玳瑁取芥,气有潜通,数亦冥会,物之相感,出乎意外。
”宋代张邦基也强调:“磁石引针,琥珀拾芥,物类相感然也。
”至迟在宋代,古人已认识到磁石吸铁不受其他物体的阻隔。
宋代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即指出:“磁石吸铁,隔碍潜通。
”明代王廷相在《雅述》中也指出:“气以虚通,类同则感,譬之磁石引针,隔关潜达。
”由上述可见,古人不仅把电磁吸引现象纳入了传统的自然感应论,而且针对这类现象的特殊性,又引入了气化作用机制,把弥漫不见的气看作传递电磁感应的中介,利用气的潜通、暗达、绕行等隐秘属性说明电磁作用的不可隔绝性。
当然,古人的这种解说是初浅的,要进一步说明“隔碍潜通”的道理,仅停留在这种认识水平上是办不到的。
因此,宋代陈显微无可奈何地说:“隔碍相通之理,岂能测其端倪?[11]明代王夫之也承认:“琥珀拾芥,磁石引铁,不知其所以然而感。
”[12]对于磁石吸铁现象,古希腊泰拉斯(Thales)曾用灵魂说加以解释,古罗马卢克莱修()用原子说予以说明,前者充满泛神论色彩,后者是形而上学思辨。
相比之下,我国古人用气化感应论对电磁作用的描述,其基本思想却与现代电磁场理论较为相似。
国内外不少学者把中国古代的元气与现代电磁场类比,从气化感应论的观点看,这种类比有一定道理。
三、自然感应论与潮汐成因说潮汐现象属于天体力学研究的内容。
中国古代对海洋潮汐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对其运动规律及形成原因进行了认真探索。
至迟在汉代,古人已认识到潮汐起落与月相变化相关。
王充首先指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大小满损不齐同。
”三国虞翻也指出:“水性有常,消息与月相应。
”[13]晋代杨泉认为:“月,水之精也。
潮有大小,月有盈亏。
”唐代窦叔蒙对潮汐大小随月相变化过程的描述最为详细:“涛之潮汐,并月而生,日异月同,盖有常数矣。
盈于朔望,消于fěi@④魄,虚于上下弦,息于tiǎo@⑤nǜ@⑥,轮回辐次,周而复始。
”[13]“fěi@④魄”指农历每月初二、三的月光,表示新月初见之貌;“tiǎo@⑤、nǜ@⑥”分别表示农历月底、月初时,月见于东西方之象。
窦氏较为准确地描述了潮汐随月相的周期性变化过程:每月朔望时潮汐最大,上下弦时最小,在朔与上弦之间(即“tiǎo@⑤魄”)和望与下弦之间潮汐逐渐变小,在上弦与望之间和下弦与朔之间(即“tiǎo@⑤”)潮汐逐渐变大。
关于潮汐的成因,古代有多种理论。
清人俞思谦在总结这类理论时指出:“古今论潮汐者,不下数十家,……其说不一,要以应月之说为长。
”[13]由此说明,在古代各种潮汐说中,自然感应说最具说服力。
古人认为,最有信者莫如潮,它一日两至,随月盈亏,准而有信。
潮汐升降与月相变化的同步关系,自然使古人把前者的产生原因归结为后者,认为潮汐是月与海水相感应的结果。
唐代封演的论述颇具代表性:“虽月有大小,魄有盈亏,而潮常应之,无毫厘之失。
月,阴精也,水,阴气也。
潜相感致,体于盈缩也。
”[14]宋代余靖对潮汐作过大量观察记录,针对有人把潮汐起落说成是海水的增减,他在《海潮图序》中指出:“潮之涨退,并非海之增减,而是月临于海,水往从之,是“从其类也。
”明末揭暄则将潮与月的关系与磁石吸铁、琥珀拾芥类比,认为它们都是同类感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