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选入教材中的篇目梳理及分析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经典作品解读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经典作品解读人教版语文教材自问世以来,深受广大学生和老师的喜爱。
其中,教材中所包含的经典作品更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作品的内涵。
一、《朝花夕拾》─ 鲁迅的散文艺术《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必读文本。
这部作品以鲁迅童年时期的真实经历为背景,描绘了那个破旧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作者通过对儿时的回忆,以纯净的语言、生动的细节和真诚的感情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他独到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思维让读者对社会的不公与黑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激起了改革的欲望与动力。
二、《红楼梦》─ 曹雪芹的文学巅峰《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的巨著,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高一上册的必读文本。
这部小说以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为核心,揭示了封建社会家族的兴衰之道。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和精致的描写,勾勒了一个真实又虚幻的红楼世界。
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作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多变,让读者能够深深地为之感动。
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对封建社会的深刻反思和人性的研究。
三、《西游记》─ 吴承恩的奇幻之旅《西游记》是吴承恩创作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必读文本。
这部小说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人物为主角,讲述了他们西天取经的故事。
小说采用了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奇幻元素,将东方文化融入其中,构建了一个奇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安排,让读者领略到了他对社会道德和人性问题的思考。
《西游记》中除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精彩的武打场面外,更体现了作者对理想追求、人性救赎和团结友爱的思考。
这些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草房子》─ 曹文轩的童话世界《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一部童话小说,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必读文本。
从先后三套高中语文教材看鲁迅作品的选用情况及引起的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
从先后三套高中语文教材看鲁迅作品的选用情况及引起的思考笔者案头有上世纪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的三套高中语文教材,现将鲁迅作品在这三套教材中的选用情况介绍如下:第一套即1990年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共6册,选鲁迅作品10篇,计有《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呐喊〉自序》《为了忘却的记念》《祝福》《药》《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阿Q正传》(节选)《杂文二篇》《范爱农》等。
第二套即2002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共6册,选鲁迅作品7篇,计有《?呐喊?自序》《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灯下漫笔》《药》《阿Q正传》。
第三套即2007年版的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册、选修2册,共7册,选鲁迅作品3篇,即《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
上述情况清楚地说明一个事实:鲁迅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篇目数量被逐次压缩减少,尤其是在现行教材中已只有三篇之数了,就连生动表现鲁迅当年弃医从文心路历程的《〈呐喊〉自序》也都给删减了。
前些时间,面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大撤退”的强烈质疑,有关方面人士回应说:“只是非常小的微调,事实上没有作太大的调整”。
据笔者所知,初中语文教材可能是“微调”,高中语文教材也算是“微调”吗?还有一种解释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课文篇目减少了,所以鲁迅作品也相应减少,这一解释更是掩耳盗铃。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加选修共7册,两册选修课本其实在许多地方也都作为必修了。
课文篇目究竟从哪减少的呢?可见,不论如何解释,都掩盖不了鲁迅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被大量压缩减少的事实。
中学语文教材大幅缩减鲁迅作品而遭到广泛强烈地质疑,这表明当今社会对鲁迅及其作品仍是十分认同的。
其原因即如钱理群先生所言:“鲁迅不是一般的文学家,而是具有原创性的、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
这样的作家,每一个民族都不多,比如英国有莎士比亚、俄国有托尔斯泰、德国有歌德等等。
”“他们的作品,总是成为国民教育的基本教材,他们作品的教学,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性工作”(《长江日报》2014年10月28日)鲁迅作品,不论小说还是杂文,所给人的都不是一些阿猫阿狗、花哨消闲的东西,而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丑恶的揭露批判。
初中现代文名篇解读梳理
初中现代文名篇解读梳理现代文名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修内容之一,是学生们接触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名篇的解读梳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内涵,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下面将对几篇常见的初中现代文名篇进行解读梳理。
1. 鲁迅的《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朱自清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愤懑与不满。
作品中,朱自清描述了一个因受封建教育束缚而变得疯狂的人的形象,从而暗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局限与迷茫。
这篇作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强烈的情感表达,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
2. 郭沫若的《祝福》《祝福》是郭沫若的散文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一个少年与一名传教士之间的真挚友谊,探讨了人性、友爱和宽容的主题。
在作品中,郭沫若以犬子的视角描绘了少年与传教士之间的故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表达,传递出对人与人之间友谊的珍视和对和平的向往。
3. 茅盾的《子夜》《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情感变化,揭示了封建家庭的压抑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一个普通女子的婚姻和生活,通过细腻的文笔和深刻的描绘,给人以强烈的触动和思考。
4. 骆驼祥子《祥子的打算》《祥子的打算》是骆驼祥子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述主人公祥子为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而艰难努力的过程,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
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祥子的努力和坚持,通过真实生动的故事情节,唤起读者对社会不公、个人命运的思考与关注。
5. 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两位女主人公的生活和命运的描述,描绘了旧社会的封建残酷和新时代的光明与希望。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追求自由的梦想,从而引起了读者对封建道德观念的思考。
以上所提及的几篇名篇分别代表了不同作家和不同主题的创作风格和思想,通过对它们的解读和梳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文的内涵和意义。
初中语文鲁迅作品选文特点及教学重点分析
初中语文鲁迅作品选文特点及教学重点分析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坚韧的战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中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悟,把握鲁迅精神,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是充盈学生精神世界的文化大餐之一,有助于学生养成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
对于当下的中学生语文学习来说,鲁迅作品有利于学生阅读、反思,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艺术品味的涵养;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学生能通过鲁迅作品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的变化和语言的声音。
初中语文课本共收录了鲁迅的9篇文章:其中有两篇选自《野草》(《风筝》《雪》),三篇选自《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选自《呐喊》(《社戏》《故乡》《孔乙己》),一篇选自《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其中阅读课文(除了文言文、诗歌、写作之外的课文)总数为篇,鲁迅作品约占7%。
从这个比例来看,鲁迅作品可算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头戏,直接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从作品的体裁上看,几乎涉及鲁迅创作的所有方面。
可见,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地位。
为了更好地发掘鲁迅作品的深层文化意蕴与体会作品当中的诗意,鲁迅作品通常在中学语文课上就是四书课文,就是属阅读教学。
根据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自学必须特别强调和协同科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扩散和协调发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学语文课堂孜孜以求的鲁迅作品教学目标包含:领略存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和多样的人文内涵。
对于鲁迅作品,茅盾评论说:“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这些“新形式”,除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外,当然还包括他特有的语言风格。
其语言结构的繁复、修饰语的叠加、标点符号的活用,都是同时代作家所不可比拟的。
这一点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诸多篇目中,都能感受得到。
例如,《故乡》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话语方式的对照,《孔乙己》中孔乙己表现出来的失语症等等。
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目分析
刘丹(广州鲁迅纪念馆,广东广州 510110)近年来,每当新学期伊始,或有新版中学语文教材出版,总会有关于鲁迅作品选目的爆炸性新闻和热烈讨论,题目和焦点总是充斥着吸引眼球且有摧毁性的“大撤退”、“过时”、“滚出”等字眼,这些争论的论据似乎很充足,其一,鲁迅作品的重点篇目比如《阿Q正传》被删了;其二,鲁迅作品的总体数量在减少。
从这些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鲁迅作品的敏感与关注?鲁迅作品真的面临“过时”危机,要“大撤退”了吗?本文就这个问题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依据,梳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选目,总结其变化规律并尝试分析原因,以期还原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巾发展更替的全过程,为近年来对鲁迅作品的讨论提供一些借鉴。
一、梳理与回顾作为白话文创作的典范,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作品就开始被选人当时的诸多国文类课本。
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是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其中收录了《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兔和猫》和《论雷峰塔的倒掉>6篇作品。
之后的近20年中,在已出版的73种国文课本中,有近50余种收录有鲁迅作品。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叶绍钧等主编,1923-1924年初版的《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其中选人《鱼的悲哀》《鸭的喜剧》《故乡》《孔乙己》4篇作品;傅东华主编,1933~1935年初版的《复兴初级巾学同文教科书》,收录《秋夜》《风筝》《马上日记》《鸭的喜剧》《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维新与守』日》6篇作品;夏丐尊、叶绍钧合编,1935~1938年初版的《国文百八课》,收录《秋夜》《风筝》《孔乙己》《鸭的喜剧》4篇作品.进入40年代,在曰前所见的通行于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的22套国文教科书巾,有20套都选人了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统一编写中小学教材,供全国中学使用。
1951年,在解放区语文课本基础上修订出版的第一套初级、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在全同正式使用,共选人鲁迅作品9篇;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新编的中学文学、汉语课本增至14篇;1958年,人教社重编综合性语文课本,1959、1960年均有修订,鲁迅作品篇日增至20篇;1964年新编的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回落至15篇。
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目分析
回落至 1 5篇 。 从所选篇 目来 说 , 这一时期 的鲁迅作
品选 目基本奠 定 了解放 后 至今这 半个 多世 纪 中学
学语文教材为依 据 , 梳理 中学语文课本 中的鲁 迅作
品选 目, 总结 其变化规律 并尝试 分析 原 因 , 以期还
鲁迅作 品选 目的基础( 具体 选 目见表 1 ) 。
囫
^
表 1
人教版第一至第四套 中学语 文教材 收录鲁 迅作品统计表教材收录鲁迅作品统计表
散 文
一
小 说
杂 文
总数
小说
杂 文
总 数
件小事 我们不再 受骗 了 纪念刘 和珍 君 “ 友 邦惊诧” 论 为了忘却的纪念
9
第一套 藤野先生 1 9 5 1
.
.
电拳疆 塞糍
作 瀵辱 栎
口 刘 丹
( 广州鲁迅 己 念馆 广东广州 5  ̄ O l l O )
近年来 , 每当新学 期伊 始 , 或有 新版 中学 语文
教材 出版 , 总会有 关于鲁迅作 品选 目的爆 炸性新 闻 和热烈讨论 , 题 目和焦点总是充斥着 吸引眼球 且有
文革期间人教社被迫解 散 , 已编辑 出版 的全 国 通 用教材 被全 国各地 自行编 写的 五花八 门语 文课
原鲁迅作 品在 中学语文课本 中发展更替 的全过 程 , 为近年来 对鲁迅作 品的讨论提供一些 借鉴。
一
、
梳理与 回顾
本 取代 。 1 9 7 8 年, 新编全 日制十年 制 中学 教材在 全
选 目见 表 2) 。
国文教科 书》 , 收录《 秋夜》 《 风筝 》 《 马上 日记》 《 鸭 的 喜剧 》 《 聪 明人和傻 子和奴才 》 《 维新与守 旧》 6篇作
鲁迅散文选对鲁迅散文的赏析与解读
鲁迅散文选对鲁迅散文的赏析与解读鲁迅先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字,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他的散文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既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扭曲,也呼唤着人性的觉醒与救赎。
在本文中,将对鲁迅散文选进行赏析与解读,以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和价值。
一、《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笔法和刻画人物的精准度,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疯狂和不公。
故事讲述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叙述者,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写和对自己内心的狂妄幻想,揭示了社会现实的丑恶与人性的扭曲。
在赏析这篇散文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首先,狂人代表了鲁迅对当时中国社会腐朽状况的愤怒和呼吁。
他通过夸张的叙事和对格局的扭曲,揭示了社会中普通人的无知、傲慢和偏见。
其次,狂人内心的幻想反映了个体在压抑和束缚之下的无法承受之虞。
最后,整篇散文通过狂人的视角,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展现了社会的荒谬和矛盾,进一步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深思。
二、《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另一部非常有名的散文作品,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和内心变迁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困境和体制造成的无法逃避的命运。
在这篇散文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塑造,既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尊严和价值缺失的现实,也通过对阿Q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探讨了每个普通人面临生活苦难时的心理状态。
故事中,阿Q以被动和消极的态度面对各种压迫和打击,表现出了传统社会中个人尊严的崩溃和人性的裂变。
通过对《阿Q正传》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弱势群体命运的拷问和对生活困境的思考。
故事中的阿Q是多数中国人民的写照,他们在封建制度下生活着,受尽压迫和歧视,承受着贫困和不公。
阿Q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集体悲剧,呼唤着社会变革的到来和个人尊严的重建。
总之,《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作为鲁迅散文选中的代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写作风格,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扭曲,探讨了人性的困境与救赎。
鲁迅作品选入教材中的篇目梳理及分析
三、鲁迅小说“含蓄”的原因
我把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性理解为“含蓄”。即不直接表露出来, 而是通过文学的形式,以较为曲折委婉的手法表达出自己对 社会人生的认识和看法,读者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 的思考过程,从而体会和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有 “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同感和共鸣,从而留下更为深刻的印 象。 鲁迅生活在白色恐怖之中,他没办法明确地表达自己所有的想法。 时势所迫,倒是造成了很符合小说创作规律的作品——给读 者以发挥想像的空间,这是其小说含蓄性的原因。 这种含蓄不知是不是鲁迅有意识的行为?鲁迅毕竟不是正规的文 学专业毕业,没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以他所受的文学教育, 可能不是他的有意识行为。那么,这种含蓄是时代特征在鲁 迅小说中的表现,可以说是那个时势造就了鲁迅小说的特征, 也就造就了伟大的鲁迅。 以鲁迅的悟性,他从小就有对文学的爱好和大量的阅读,这种含 蓄又应该是他通过阅读写作而“悟”出来的,应该是鲁迅在 创作中的有意识的行为。那就是说,鲁迅以他的天才成功地 理解了小说创作的规律,并有意识地运用于创作的实践。
第中学教材中的选文篇目 中学教材中的选文篇目
《论“花边文学”》(以上1篇杂文在杂文集《花边文学》中); 《战士和苍蝇》(以上1篇杂文在杂文集《华盖集》中); 《无花的蔷薇》、《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 》、《可惨与可笑》、《记念刘 和珍君》(以上5篇杂文在杂文集《华盖集续编》中); 《〈阿Q正传〉的成因》(以上1篇杂文在杂文集《华盖集续编的续编》中);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哭范爱农》、《题〈彷徨〉》、《自嘲》(以上4 篇在《集外集》中); 《题〈呐喊〉》、《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自题小像》(以上3篇在《集外 集拾遗》中); 《捣鬼心传》、《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为了忘却的记念》、《我怎么做起小 说来?》(以上4篇杂文在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中); 《门外文谈》、《拿来主义》、《忆刘半农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上 4篇杂文在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中); 《白莽作<孩儿塔>序》(以上1篇序言在杂文集《且介亭杂文末编》中)…… 因为教材屡有变迁,早已打破了人教版一统天下的格局;而且人教版本身 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当然,相对于地方教材,这种变化较小,是相对比较 稳定的。所以,对以上61篇文章选入教材与否的记忆肯定有错,可能有遗漏, 也会有没被选进过教材的。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分析
2021年5 期 总第 610 期新一代New Generation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分析王博(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2)摘要:鲁迅的作品教学难度较大,学生难以理解文章内涵,但是鲁迅的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比例一直很大,此次更是有七篇作品入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本文就将主要以这七篇文章为例,详细分析其内容与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人文素养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也是反抗封建旧思想的文学家。
鲁迅作品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文学方面,更是在思想方面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他的作品很受欢迎,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作品最多的作家,足有七篇文章。
一、入选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内容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鲁迅作品七篇文章是:七年级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的《藤野先生》与《社戏》、九年级的《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与《孔乙己》。
这七篇作品由浅入深,前后勾连,有针对性的构建学习层次,使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就将主要以这七篇文章为例进行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都是作者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回忆体散文。
前者描写了鲁迅先生的童年求学生活,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的对比衬托关系,表现了一个适合儿童身心发展,另一个妨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从而对封建旧教育进行批判。
后者是作者怀念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一篇文章,刻画了即封建愚昧又善良朴实的长妈妈,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长妈妈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恩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在《藤野先生》中,记述了鲁迅先生在日本求学的具体经历,阐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情感变动,蕴含着着浓厚的爱国之心,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于藤野先生的思念之情,对他为人正直、不狭隘、没有民族偏见的崇高品格的敬佩之情。
《社戏》叙述了“我”十一二岁时同伙伴们看社戏的经历,塑造了乡村人民性格淳朴、善良好客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乡村之中自由欢乐的画卷,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
七年级下册鲁迅作品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鲁迅作品知识点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巨大。
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程中,我们也学习了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鲁迅作品的知识点吧。
一、《药》《药》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因为久病不愈而受到父亲凌虐的故事,表达了对于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批判。
这篇文章中注意点有:1. 描述细腻生动:鲁迅先生通过描写小女孩的病情细节,让读者可以感同身受,从而更能体会小女孩的痛苦。
2. 运用叙事技巧:鲁迅先生运用了倒叙的叙事方式来突出小女孩的遭遇,并不断加深读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心。
3. 阐述主题:这篇文章通过小女孩的遭遇,表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是对现实的揭露与批判。
二、《风波》《风波》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代表作,讲述了一个无辜的妇女被官员强行强奸,最终却要由妇女自己承担罪责的故事。
这篇文章中需要注意的点有:1. 对官场腐败现象的揭露:鲁迅先生通过描写官员以权谋私、欺压百姓的行为,表达了对官场腐败现象的批判。
2. 通过描写女性形象,表现社会问题:在《风波》中,鲁迅先生通过女主人公的形象描写,表达了对女性在封建社会地位低下、沦为附庸的不满。
3. 对人性的思考:作品中表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包括忠诚和背叛、正义和邪恶等,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本质。
三、《一件小事》《一件小事》以小林家的故事为主线,反映了乡镇小民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幸与艰辛。
这篇文章中需要注意的点有:1. 描述自然,吐露真情:鲁迅先生的作品表现出淳朴、真实的乡村风貌与人情世故,让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小林家的生活状态。
2. 反映社会矛盾:《一件小事》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穷人的苦难、无奈与不幸,曲折而抒情的描写,独具特色。
3. 对封建道德的挑战: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的个性和行为进行塑造,深刻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的挑战和思考。
以上就是我们在七年级下册语文课程中学习的鲁迅作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名著,同时也可以接触到作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朝花夕拾每章中的批判摘抄加赏析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全书分为二卷,共十章。
每一章都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其中夹杂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在本文中,我将对朝花夕拾每章中的批判摘抄进行深入的赏析和评价,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和品味这些精彩的文字。
第一章《狂人日记》中,鲁迅以狂人的口吻,对当时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极具讽刺意味的描述。
在这其中,作者通过狂人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狂人在文中对官场、旧民风、封建伦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对这些社会现象的愤懑和无奈。
对于这部分内容,我认为作者通过狂人的形象,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融入其中,使得批判更富有力度。
第二章《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这一形象的刻画,探讨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崇乡爱土、逢迎违和、以及怀抱僻见等问题。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阿Q心理的描写尤为深刻,透过阿Q的自我安慰与幻想,呈现出了封建社会中民族自卑感和动荡不安。
这部分内容凸显出了鲁迅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批判,在揭示社会矛盾的也让我们反思了自身的处境和责任。
第三章《药》中,鲁迅通过药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我国现实的关切和担忧。
作者通过对药的形象的多重解读,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对于现实之痛的深刻认识。
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对于我国现实的思考,同时也对于社会救亡的呼唤。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鲁迅以其独特的眼光和深刻的见解,对我国封建社会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和抨击。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我国人的生活面貌和心理状况,对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谴责。
通过对朝花夕拾每章中的批判摘抄的赏析和评价,我深切体会到了鲁迅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对于民族精神的不懈追求。
归根结底,朝花夕拾每章中的批判摘抄,不仅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更是鲁迅对于中华民族振兴的激烈呼唤和殷切期盼。
我深信,通过对这些文字的深入品味和思考,我们能够更清晰认识自己和社会,更坚定走向真理和进步。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研究
-教I材玛设-2021/04部循版初中语文毅材中鲁迅作品的选.循列究◎陕西/申朝晖张卓牛皎摘要:鲁迅的作品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拟对比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鲁迅作話选编问题,阐述鲁迅作品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编状况。
从鲁迅作晶的思想精神以及艺术风格、符合中学生认知等三个方面,剖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鲁迅作品的原因。
提出教学建议:增加鲁迅作話选编的文体、注意作品的递进性、适当对鲁迅作品中的语言进行规范化处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了解鲁迅及其作岛。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编研究当前课程改革正处于火热进行中,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使用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集中关注。
对教材中鲁迅作品进行研究,就教材编写人员来说,有助于对其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价。
同时,对日后教材版本的更新提供了借鉴。
就教师而言,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帮助教师理解教材,从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学生而言,可以提升对鲁迅作品学习的兴趣,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因而,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的选编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概况(一)鲁迅作品的选编数量鲁迅共有7篇作品被选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
在初中语文教材143篇课文中,所占比例高达4.9%。
鲁迅也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作品数量入选最多的作家,这从侧面说明了鲁迅作品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性。
(二)鲁迅作品的选编篇目概况及其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选入9篇与鲁迅相关的文章,其中有7篇为鲁迅作品,1篇名著导读,1篇纪念文章;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选入8篇与鲁迅相关的文章。
其中有6篇鲁迅作品,1篇名著导读,1篇纪念文章。
笔者通过部编版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编篇目对比,具体阐述鲁迅作品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编概况。
1•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5篇鲁迅作品与苏教版教材中选入的鲁迅作品相同,分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戏》《故乡》《孔乙己》。
部编版教材中选自鲁迅《野草》的课文
一、引言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野草》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课文在部编版的教材中被广泛选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素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部编版教材中选自鲁迅《野草》的课文,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以及对学生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二、课文概述《野草》是鲁迅在一段时间内写的多篇散文集合,其中包含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部编版教材中选自《野草》的课文主要涵盖了鲁迅的《狂人日记》、《癞子和和尚》、《药》等篇目。
这些课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主题分析部编版教材中选自鲁迅《野草》的课文涉及了多元的主题,如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人性的观察、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等。
通过《狂人日记》和《癞子和和尚》等篇目,鲁迅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们的心理困境,以及对这些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传统封建社会的抨击和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作家对于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思想内容部编版教材中选自鲁迅《野草》的课文充分体现了鲁迅的独特思想。
他以鲜明的个性和饱满的情感,探讨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弊病和人们的心灵困境。
他通过对传统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近代社会的关注,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药》这篇课文中,他更是以深刻的思辨和犀利的语言,探讨了人与命运的关系,揭示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的荒谬。
鲁迅的思想内容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也对今天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艺术特点部编版教材中选自鲁迅《野草》的课文在艺术上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他的写作风格简洁明快,语言生动有力,对细节的描写富有感情,这些都使他的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鲁迅还擅长通过对话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的性格更加丰满真实。
在描写背景和环境时,他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作品更富有魅力和感染力,深受读者喜爱。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小说解读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小说解读第一篇: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小说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小说解读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所以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视角: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药》里,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袄”暗示了华老栓一家生活的拮据,正面展开描写的是他们一家的精神愚昧;在《故乡》里,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闺土的贫困,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祝福》的深刻性正是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
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显示灵魂的深刻。
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
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但鲁迅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这种精神病态的病态社会:鲁迅由此而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吞噬人的灵魂,如《阿Q正传》最后的描写。
但作者最终的指向是“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
鲁迅的这些努力,体现在他的小说里,就演化为:“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总览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几篇小说,都只有一个动作:看;他的小说中人物间也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了“看/被看”的二元对立。
且看《祝福》里的这段描写:祥林嫂的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她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人们如何反应呢?“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人们真正的理解与同情,却通过“看(听)”的行为,转化为可供消遣的“故事”;这些乡村老女人们正是在“鉴赏”他人(祥林嫂)的痛苦过程中,“鉴赏”自己的表演(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并从中得到某种“满足”(自我崇高化),同时叉在“叹息”、“评论”中,使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
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及其解读
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及其解读东莞中学语文科张兰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录及其读解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其变化与进步主要表现为政治性的逐渐淡弱和人文性的增强,尤其是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影响强有力的注入,彻底改变了十七年与文革时期对鲁迅文本的革命化阐释。
本文旨在梳理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及其解读的历史状况,,并对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实践提出建议。
关键词:鲁迅作品;中学语文教材;反思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作品几乎是作为第一批现代白话文学作品的典范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尝试新文学创作仅仅两三年时间后,国内各书局和各省教育厅及一些著名学校,就开始在他们各自编写的国文或者国语类课本中,选编已经发表出来的鲁迅作品。
建国以后,鲁迅作品的选编在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呈上升的趋势,甚至有很多作品得到国共两党的政权的共同认可,就是在政治矛盾十分敏锐的文革时期,鲁迅的作品也大受选编者欢迎。
当然这一时期鲁迅的作品同其他许多文学作品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选编者扭曲地读解其中的精髓,造成这一时期文学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日趋健全,在中学语文选编过程中对鲁迅作品仍表现出特别的偏爱。
在科学删减的基础上,又新选了不少篇目,体现了选编者的时代意识和文学眼光,在保证鲁迅经典性作品基础上,又考虑到广大师生的接受难易程度。
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教材改革显示,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数量已经减少。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史和我们中学语文教育的走向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本文旨在梳理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及其解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鲁迅作品的选编和教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语文教学开始有了自己的体系,在教材选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鲁迅作品也渐渐摆脱了政治任务的“枷锁”,向人文教育迈进,并在实践中开辟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领域。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篇分析以及对于作品重新解读的思考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篇分析以及对于作品重新解读的思考作者:邹阳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25期摘要:鲁迅的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了一代代中学生,对于他们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培养语言与写作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中收录鲁迅作品情况的分析以及对于教材中鲁迅作品重新解读的思考这两个方面展开,对于鲁迅作品的最新调整做一个较为深入的分析,进而对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重新解读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鲁迅作品;初中语文教材;作品选录;作品解读1 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收录鲁迅作品情况的分析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坚持以“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语文素养”重在听、说、读、写基本知识和能力,“人文精神”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以文化人。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录鲁迅作品也贯彻了这两点,选取了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以及文中富涵人文精神的作品。
接下来将对于最新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的选录情况做一个较为深入的分析。
图1.1 2017年前后人教版初中与部编本教材收录鲁迅作品篇目的情况从2017年9月开始,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即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
从图1.1可以看出,鲁迅作品的收录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风筝》和《雪》被删除,同时作品的年级分布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以前的七下被移到了七上,《阿长与》从原来的八上被移到了七下,《藤野先生》从之前的八下被移到了八上,《社戏》从开始的七下被移到了八下。
如何选录鲁迅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编著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因为每一次调整,社会与大众都有会自己的解读与意见,承受着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录要考虑到作品的适宜性。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备课参考且彷徨且呐喊——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四学段之鲁迅作品教学分析
备课参考且彷徨且呐喊——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四学段之鲁迅作品教学分析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是中华大地上的民族魂。
可时至今日,有些教师直呼鲁迅作品是语文教学的鸡肋,学生也自编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先生的作品就如此恐怖吗?华东师大王铁仙教授坦言:“中学语文教材绝不能没有鲁迅。
”我个人也以为:回避鲁迅确实是回避历史困难,丢掉鲁迅就少了一座仰望的高山。
先生一路彷徨,一路呐喊,为的确实是唤醒拯救国人日渐麻木的灵魂,咱们有什么理由不将这份馈赠倍加珍爱呢?下面我将针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四学段中鲁迅作品教学进行说教材,呼吁列位同仁与鲁迅精神同行!第一章:高屋建瓴说课标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大体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踊跃提倡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尽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对“阅读”的大体要求是;分析文本要紧内容;了解经常使用修辞方式及作用;体味推敲重要文句在文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有效信息资料帮忙阅读;学会制定阅读打算;每一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总量很多于260万字。
对阅读深层要求是: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观点;能合作、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了解多种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写虚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会作品内涵,取得有利启发;对动人的情境形象有自己的体验;体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对“写作”的要求是:写记叙性的文章;表达用意明确;内容具体充实;能从文章中提取要紧信息进行缩写;能依据文章大体内容和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改写。
第二章:丝丝入扣说教材一、编写结构鲁迅作品入选教材的共有9篇,既有小说、散文、散文诗,也有杂文。
它们是几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散布结构如下:七年级上册:无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第四单元《社戏》(小说)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阿长与〈山海经〉》(散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散文集)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藤野先生》(散文)、第二单元《雪》(散文诗)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故乡》(小说)、第四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杂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小说)二、编写特点一、散布递进化:七年级所占比重小,八九年级所占比重大.二、文体多元化:所选作品文体不一,有小说、散文、散文诗,也有杂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一向对鲁迅先生敬爱有加,就是前几年 有一些所谓的新潮的看法中掀起的对鲁迅的 所谓不同看法时也没有丝毫的动摇。 从小就读鲁迅作品,究竟有多少篇已不 记得了。中学教材中从一部作品中选入教材 最多的是《呐喊》和《史记》;选入作品最 多的作家,一是鲁迅,从小说到散文到杂文, 二是毛泽东,多是他的论说文。
总之,是时代造就了鲁 迅,也是鲁迅抓住了时代给 予他的机遇。鲁迅是在自救, 也是在救人。现在出不了鲁 迅,太祥和。但我们宁可不 要鲁迅,也不要鲁迅的时代。
现行人教社普高版教材中鲁迅作品篇目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 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有鲁迅 作品如下: 《<呐喊>自序》(第一册),《祝 福》、《拿来主义》(第二册), 《记念刘和珍君》、《灯下漫笔》 (第三册),《药》(第四册), 《阿Q正传》(第五册)。共六册书 (第六册没选)7篇文章。
第中学教材中的选文篇目 中学教材中的选文篇目
《论“花边文学”》(以上1篇杂文在杂文集《花边文学》中); 《战士和苍蝇》(以上1篇杂文在杂文集《华盖集》中); 《无花的蔷薇》、《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 》、《可惨与可笑》、《记念刘 和珍君》(以上5篇杂文在杂文集《华盖集续编》中); 《〈阿Q正传〉的成因》(以上1篇杂文在杂文集《华盖集续编的续编》中);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哭范爱农》、《题〈彷徨〉》、《自嘲》(以上4 篇在《集外集》中); 《题〈呐喊〉》、《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自题小像》(以上3篇在《集外 集拾遗》中); 《捣鬼心传》、《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为了忘却的记念》、《我怎么做起小 说来?》(以上4篇杂文在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中); 《门外文谈》、《拿来主义》、《忆刘半农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上 4篇杂文在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中); 《白莽作<孩儿塔>序》(以上1篇序言在杂文集《且介亭杂文末编》中)…… 因为教材屡有变迁,早已打破了人教版一统天下的格局;而且人教版本身 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当然,相对于地方教材,这种变化较小,是相对比较 稳定的。所以,对以上61篇文章选入教材与否的记忆肯定有错,可能有遗漏, 也会有没被选进过教材的。
对鲁迅小说的几点看法
一、鲁迅小说的成就 鲁迅是以小说成名的,当他创作了《狂人日记》的时 候,这篇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作品就奠定了他在文 学史上的地位。其后他在较短的时间内创作了一系列 的小说,先后结集成《呐喊》和《彷徨》。 我们可以看到上面所列中学教材中的文章,这两个小 说集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鲁迅被称为“民族魂”,这与他后期创作中以杂文为 武器,像匕首和投枪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有很大的关 系,但同时也是与其早期小说中的对国民性的思考, 对劣根性的批判分不开的。 鲁迅的小说将小说的社会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引起了 阅读者深刻的思考,而且这种思考在过去有,在现在 有,肯定会延续到更为久远的将来。
第中学教材中的选文篇目 中学教材中的选文篇目
鲁迅的作品从初中到高中几乎每一册都有,我把《鲁迅全集》的目录仔 细地研究了一遍,曾入选过中学教材可能有: 《<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 《药》、《阿Q正传》、《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 天》(以上10篇小说和1篇序言在小说集《呐喊》中); 《祝福》、《伤逝》、《孤独者》、《示众》(以上4篇小说在小说集《彷徨》 中); 《铸剑》、《起死》(以上2篇小说在小说集《故事新编》中); 《范爱农》、《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以上4篇散文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秋夜》、《我的失恋》、《风筝》、《好的故事》、《立论》、《这样的 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以上7篇散文在散文诗集《野草》 中); 《文学和出汗》(以上1篇杂文在杂文集《而已集》中);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友邦惊诧”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 文学和前驱的血》(以上3篇杂文在杂文集《二心集》中);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论雷峰塔的倒掉》、《娜拉走后怎样》、 《论睁了眼看》、《灯下漫笔》(以上5篇杂文在杂文集《坟》中);
我不是一个宿命论者,但我明白,机遇对一 个人的成功的重要性。从辩证法的角度讲,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 的偶然,必然性中有偶然性,偶然性中有必 然性。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是这许多因素集中在一起的结果。如果说对 我有所启发的话,除了要更认真地研读、去 解读、去领会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外, 还要明白: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我 们只有首先自己努力,才有可能在机遇到来 时紧紧抓住。
凭吊先生墓
曾到过鲁迅公园,看过他的故居, 瞻仰过他的墓地,参观过他的纪念馆。 前几天又去了绍兴,看了他的故居, 看了他的百草园,看了三味书屋,还 看了他的祖居,去了新建的鲁镇风景 区。 先生70周年的忌日(1936年10月 19日)前半个月,我漫步于虹口区鲁 迅公园。心有所感,成就此文。
凭吊先生墓
现行人教社普高版教材中鲁迅作品篇目
相应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 学(必修)语文读本》中,有鲁迅作品如下: 《自嘲》、《未有天才之前》、《我怎样做起小 说来》(第一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隔膜》、《一点比喻》、《捣鬼心传》(第二 册),《为了忘却的记念》、《灯下漫笔》、 《春末闲谈》、《题辞》、《白莽作〈孩儿塔〉 序》、《鲁迅警世名言》(“先觉者与群众”、 “关于奴隶和奴才”、“国民性批判”,收了鲁 迅文章中的言论共44则)(第三册),《狂人日 记》(第四册),《〈阿Q正传〉的成因》、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示众》(第五 册)。共六册(第六册没有选),17篇文章。 以上教科书和读本共有24篇。
2006年10月3日,星期四,晴。 来上海快一个月,去了几个地方。今后永远“不会忘却的 记念”是对先生墓的凭吊。高中有一篇课文《世间最美的坟 墓》,茨威格描述了托尔斯泰墓的简朴无华,先生的墓也是如 此。虽有主席题词的“鲁迅先生之墓”金光闪闪,但先生所在 的只是一方不大的水泥浇铸的所在,上面有凭吊者敬献的一支 鲜花,那花鲜红,富有生机,正如先生的精神。但花很快会败 的,先生的精神长盛不衰。墓前两株高大的白玉兰郁郁葱葱, 虽非开花时节也可想见开花时的盛况。我真想也献上一支花, 来表达我的敬意,或恭敬地鞠躬,但我知道,这并非先生所期 望的。先生已故去70年,对于后人的评论早已无法知道,或许 先生对于近年的一些非议也不会放在心上。先生已不在乎伟大 与否,我们却知道飞虫流萤的嗡嗡是没什么价值的。先生是平 易近人的,墓前台阶上坐着几个人,有两位老人、有两位孩子, 也有两个中年人。而我或许只是匆匆的过客,瞻仰陵墓与否都 不会影响泰山之一抔。 公园中绿树浓阴,几片空地上有专门跳舞之处,有羽毛球 场地,有演奏音乐的,他们才是先生所看到的生机和未来。 先生的墓前正在建一尊塑像,没有完全建好,我无法瞻仰 那造型。但我的心中何尝没有先生的影子呢?
二、鲁迅小说取得成就的原因
变革的时代容易出伟人。古人说“家国不幸诗人幸”,小说也是如此,变 革的时代,特别是思想大变革的“五四”时期,为鲁迅的小说创作提供了 丰厚的营养来源。试想没有“五四”时期的思想变革,对封建文化的批判, 怎会有《狂人日记》的诞生? 还用“家国不幸诗人幸”,接着说一句“诗人不幸文学幸”。 鲁迅祖父因 “科场舞弊案”入狱,年仅三十七岁的父亲忧郁成疾,在鲁迅十六岁时病 逝。从此,周家家徒四壁,生计几乎无法维持。鲁迅在《〈呐喊〉自序》 中,给我们描绘出的家庭生活的变故,正是文学史上的大幸,鲁迅在承受 个人家庭不幸的时候,有了一个以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感悟为出发点, 来思考社会人生的机遇。正如他自己所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 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 序》)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 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 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 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 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 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 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 怀念着,描写着。的思想性理解为“含蓄”。即不直接表露出来, 而是通过文学的形式,以较为曲折委婉的手法表达出自己对 社会人生的认识和看法,读者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 的思考过程,从而体会和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有 “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同感和共鸣,从而留下更为深刻的印 象。 鲁迅生活在白色恐怖之中,他没办法明确地表达自己所有的想法。 时势所迫,倒是造成了很符合小说创作规律的作品——给读 者以发挥想像的空间,这是其小说含蓄性的原因。 这种含蓄不知是不是鲁迅有意识的行为?鲁迅毕竟不是正规的文 学专业毕业,没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以他所受的文学教育, 可能不是他的有意识行为。那么,这种含蓄是时代特征在鲁 迅小说中的表现,可以说是那个时势造就了鲁迅小说的特征, 也就造就了伟大的鲁迅。 以鲁迅的悟性,他从小就有对文学的爱好和大量的阅读,这种含 蓄又应该是他通过阅读写作而“悟”出来的,应该是鲁迅在 创作中的有意识的行为。那就是说,鲁迅以他的天才成功地 理解了小说创作的规律,并有意识地运用于创作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