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获奖说课课件ppt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说课稿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掌握明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掌握明代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明代文化的繁荣。
3.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手工艺品制作、绘画作品创作等。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总结收获与不足。
2.教师反馈: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4.明代科技:明代科技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如李时中、宋应星、徐光启、徐霞客等。
5.明代文学:明代文学以小说、戏剧最为繁荣,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牡丹亭》等。
6.明代艺术:明代艺术风格多样,以绘画、雕塑、建筑为主要表现形式,涌现出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和作品。
3.清代前期:概述经济、文化的特点,以及与明代的关系。
板书风格将采用提纲式,以关键词、时间线、图表等形式呈现,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强化重点,便于记忆和理解。为确保板书的有效性,我会:
-在课前精心设计,确保内容完整、逻辑清晰。
-在课堂上适时更新,保持与讲授内容同步。
理论依据:讲授法能够高效地传递大量信息,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2.案例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作品等,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说课稿
5.评价激励: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情境教学。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
2.应对措施:针对学生理解不深入的问题,我将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针对学习兴趣不足,我将尝试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等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时间安排上,我会尽量精讲精练,确保教学效果。
3.评估教学效果:课后,我将通过作业、课堂表现、学生反馈等途径评估教学效果。
4.反思与改进:(1)针对学生掌握不扎实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复习;(2)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自我反思,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3.确保清晰简洁:在板书设计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几点:(1)关键词突出,使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2)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描述;(3)逻辑清晰,体现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教学反思
1.预见问题与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成就之间的联系理解不深入,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此外,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平衡讲解与互动也是一个挑战。
2.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课堂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小组讨论报告、历史人物扮演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课后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讨论、答疑,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能够分析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与文学、艺术、科学的发展之间的联系。
4.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对后世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分析明朝至清朝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特点。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如通过比较不同朝代的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探讨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关系。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组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问题,如“明朝农业的发展”、“清朝商业的繁荣”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认识不足,难以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与文学、艺术、科学的发展之间的联系。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朝至清朝中叶的经济发展特点,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情况。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短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朝至清朝中叶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氛围。
2.利用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展示明朝至清朝中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以及文学、艺术、科学发展的地域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如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并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3.组织小组成果展示,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交流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说课稿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鼓励每个成员发表意见,共同形成结论。
3.小组报告:每组选取代表进行课堂报告,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提供反馈和评价。
2.教学难点: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的变革及其影响;明至清中叶文化发展的特点。
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1.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史料,引导学生了解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状况,使学生产生兴趣。
2.抓住关键问题,如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文化成就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讲解。
3.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针对他们的问题给予解答,同时引导学生相互之间提供帮助和反馈。
4.提供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布置情况如下:
1.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完成一份关于明至清中叶经济文化发展的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4.结合现实,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和过程。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较为感兴趣,但对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内容可能兴趣不浓。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让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特点,认识我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
3.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欣赏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讨论资本主义萌芽时,有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会在明朝中叶产生?”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分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历史现象,让学生学会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 Nhomakorabea下三个方面:
1.观察与分析。组织学生参观实物展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明朝商业经济的繁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小组分享。组织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借鉴,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的反思与评价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1.学生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2.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方式采用“情境体验”法。上课之初,我带领学生参观了一场关于明朝市井生活的展览,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明朝商业经济的繁荣。通过这种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本节课主题的思考。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课说课稿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例如对明朝和清朝的基本认识,以及对古代经济、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然而,以下学习障碍可能存在:
1.对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线索的混淆,难以构建完整的历史框架;
2.对经济与文化发展内在联系的理解不够深入,可能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识;
3.缺乏对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分析能力,难以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2.安排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合作探究明清时期某一经济文化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
3.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历史人物,分析其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决策和影响;
4.组织课堂辩论,让学生就某一历史观点进行辩论,锻炼他们的辩证思维和表达能力。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对抽象历史概念的理解困难和课堂参与度不高。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适时调整教学节奏,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用具体实例来解释抽象概念。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对难点进行针对性讲解,以及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通常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15-16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认知水平逐渐提高,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学习兴趣广泛,但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具有浓厚兴趣,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对此不够敏感;学习习惯方面,大多数学生已形成一定的学习规律,但自律性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励。
(新)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讲解教学课件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 利玛窦到达广州,自制《万国 图志》。 《坤舆万国全图》 万历三十年(1602年),太 仆寺少卿李之藻绘制成图,曰 《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 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现美洲的 世界地图。
(新)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解教学课件
2、中学西渐
中学西渐:翻译四书五经
富室之称雄者, 江南则推新安,江北 则推山右。新安大贾, 鱼盐为业,藏镪有至 百万者,其他二三十 万,则中贾耳。山右 或盐,或丝,或转贩, 或窖粟,其富甚于新 安。新安奢而山右俭 也。
——(明)谢肇淛 《五杂俎》卷四 《地部二》
(新)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解教学课件
2.社会经济的局限 (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2)明清中期 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
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新)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解教学课件
(3)清朝中期
曹雪芹创作长篇小说《红楼梦》,以贵 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 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 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 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陆王心学 背景:程朱理学日益僵化 形成: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 “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 理”。 意义: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 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新)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解教学课件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说课稿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是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教材通过对这一时期经济领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文化领域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进行阐述,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在明清时期的繁荣与变迁。
本部分内容在历史学科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既是对唐宋以来经济文化发展的延续和总结,又为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对中国古代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图表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明至清中叶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理解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掌握明至清中叶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图片、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明至清中叶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如农业的多种经营、手工业的新发展、商业的繁荣。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说课稿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如对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有一定的了解。前置知识或技能主要包括对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的基础认识。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对明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清代康乾盛世及其后经济与文化变革原因的分析。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不足,导致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深入理解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说课稿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属于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15课。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位于中国古代史的高中阶段,承前启后,连接了唐宋时期的繁荣与近现代的历史变革。主要知识点有:明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清代的康乾盛世及其后的经济与文化变革;明至清中叶的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与特点。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从明代的农业发展入手,介绍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提高,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然后,转向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分析手工业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活动的繁荣,以及其对文化的影响。接着,讲述清代的康乾盛世及其后的经济与文化变革,引导学生理解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在讲授过程中,通过提问、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
(三)互动方式
在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时,我计划采取以下方式:首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我会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可以就特定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此外,我还会组织角色扮演、模拟历史场景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这些互动方式旨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明代白银货币化微课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了解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过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掌握明代白银货币化背景下,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4.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1.故事导入:以一则生动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4.史料实证: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史资料,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证能力。
5.总结归纳:在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归纳,梳理和总结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帮事导入: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加投入课堂。
2.问题驱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互动交流,深化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明代白银货币化微课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案例背景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明代白银货币化”是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重点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及其对当时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白银货币化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从而加深对明代经济发展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深入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通过故事导入、史料实证等方法,生动形象地了解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背景和过程。
第四单元第15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5.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他们在面对国家和社会问题时,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决策。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明至清中叶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场景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生活氛围。
2.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古代农业生产、手工业制作和商业交易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古代经济活动的特点。
3.创设历史人物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和解决当时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明至清中叶我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掌握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2.掌握明至清中叶我国文化成就的主要表现,如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并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3.通过对比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发展,认识到明至清中叶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及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3.通过对比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发展,总结明至清中叶我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让学生通过作业环节,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第四单元第15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旨在通过对中国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理解封建社会晚期的历史特点,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同时,结合世界历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说课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游湖借伞
赠银定亲
离间夫妻
水漫金山
永镇塔底
不同的版本
特殊时空 社会背景
——摘自蒋勋《舞动白蛇传》
四大民间故事之《白蛇传》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从民间故事《白蛇传》演变看明清社会之变
一
二
三
四
说课板块
选
课
教
课
题
程
学
后
缘
分
设
反
由
析
计
思
选题缘由
➢反映明朝中后期市井生活 ➢为社会之变提供史料支撑 ➢中西作品相对比突破难点
苏州:
发配苏州-成亲-盗衣获罪
镇江:
发配镇江-开生药店-金 山寺烧香
杭州:
永镇雷锋塔
——整理自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情节一:夜航船
产,傍明水代之环地太,湖无地农一区业旷已土是商,“品一桑化望叶郁宜然蚕”,。民以此为恒
——节选自《万历湖州府志》卷三
情节二:生药店
许宣身份之变: 唐:盐铁使之子 宋:统制官之子 明:生药店老板
联系现实,以史为鉴,尊重传统文化,关注国家发展。 (家国情怀【水平3、4】 )
教学设计之重难点
明的突的选至 新破转多清变:变种以中化作史《叶。为料白经课,蛇济程 引传与主 导》思线 学在想, 生明出研精清现 历史读解思释考。
教材 唯物史观 学情
长时段 课标 大单元
陌生:隐 藏的危机
经济思想
重
学情 新变化 教材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课程分析之教材
➢单元核心: 盛世危机
➢本课地位: 近现代贯通、
中西方关联、 诸上单承元融合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20202021年高一历史上学期说课稿
3.明至清中叶的社会变迁,如政治制度、社会阶层、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特点,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发展趋势以及相关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详细描述明至清中叶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
4识点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填空题、选择题和判断题,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特点及其影响。
3.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历史人物,讨论明至清中叶的社会变迁及其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采用情境导入法,以一段明至清中叶的历史纪录片片段作为开篇,展示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成就。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旁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随后,我会提出一个引导性问题:“你们认为,在明至清中叶,我国的经济和文化有哪些显著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4.可能缺乏将历史事件与当代社会联系起来的思考习惯。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如现代经济发展与古代经济的联系,来增强学生的共鸣。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纪录片、互动图表等,形象地展示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成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20202021年高一历史上学期说课稿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说课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陆王心学 和宋明理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六、教学过程
二、思想之变 特点:“承古萌新”——对传统主流思想的反思与批判
思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该如何评价心学?
对比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认识“理” 理在心外
理在心内
同 实现“理” 格物致知 致良知、知行合一
(向外求理) (向内求理)
相 世界本原 理是世界的本原 同 思想实质 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维护专制统
经营形态 官营 私营 家庭
经营方式
产品特点
发展概况
从征役制到
雇募制,强制劳 动和超经济剥削
原料和产品由 政府调拨定制、 不计成本、不 入市场
至明代前期,一 直居主导地位
唐以前是家庭小 作坊,明中后期 出现雇佣劳动关
系
从事商品生产、 以盈利为目的
春秋战国出现, 明代中叶占据主 导地位
影响评价
优势:有利于手 工业技艺的提高 劣势:缺乏竞争 引起了工匠的不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局限
难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局限;明 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五、教法、学法
(地域性商帮)
教法:图示法、直观演示法、材料分析法 学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
阅读“历史纵横”,分析明清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明清中国由一个比较单一的农业社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半学期的中国古代史,对明清 优势 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对知识敢于质疑、善于
思考,探究历史问题的热情较高。
对明清历史的认识碎片化,未建立起知识结构,对 不足 中外历史的关系的认识也是割裂的,不易理解18世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实物、图片、文献等,让学生在感知历史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明至清中叶农耕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科技文化的辉煌。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我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此外,本节课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为我国未来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提供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讲授新知
1.明至清中叶农耕经济的发展
a.介绍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特点,如种植业的区域化、专业化。
b.讲解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
c.分析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原因,如政策支持、人口增长等。
2.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a.介绍手工业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如棉纺织业、瓷器制作等。
1.情境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本教学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情境式教学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氛围。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问题导向,培养思辨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分析、判断和推理。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说课稿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是高中历史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新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在文化方面,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成果丰硕,呈现出承古萌新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发展状况,还能为理解近现代中国的变革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明至清中叶这一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还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
高中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理解较为抽象的历史概念和现象时,可能会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明至清中叶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如农业的新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繁荣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掌握这一时期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如思想领域的新思潮、文学艺术的新形式、科技的新成果等;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史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文化繁荣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至清中叶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如农业的多种经营、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就,如王阳明心学、明清小说等。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共同完成任务,深入研究明至清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特点。
3.组织小组汇报、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4.通过对明清时期文化艺术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展示图片等形式,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明至清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氛围。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特点尚不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为载体,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启发性问题、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这一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帮助他们直观地了解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知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至清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伟大成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良好态度,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纲要(上)第15课_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说课课件
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商业活动图,学生可将碎片化的史料信息进行重新 整合,建构历史事件、人物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得出历史解 释;通过思考经营风险,分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阻碍,为“黄 昏”的逼近埋下伏笔。
教学过程
夕阳无限好·解读李渔大事记
李渔·生平大事记
祖籍:浙江
1657-1675年,迁南京。继续创作小说,戏曲,
内容主旨: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的蜕变与危机,帮 助学生认识明清这一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出现的新经济与新思潮。 但由于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这些新的生产因素逐渐丧失了它 的生机。失去了发展机遇的中国,正一步步走向百年危机,正所 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通过活动设计、史料研读、中西对比等形式,了解明清时 期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分析明清之际新经济、新思
角色一:丝绸商 时间:1611-1680 地点:苏杭地区 要求:请根据所给条件,结合时代背景运用所学, 完成任务 设计你的商业活动图: (提示:原料产地、生产模式、样式设计、市场选 择、运输方式、交易方式等) 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角色二:大宗玉米贩运商 时间:1611-1680 地点:广州地区 要求:请根据所给条件,结合时代背景运用所学, 完成任务 设计你的商业活动图: (提示:原料产地、市场选择、运输方式、交易方 式、沿途休息地选择、商人组织等) 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教法学法·新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唯物史观
理解经济新思潮与 具体历史时代的关系
史料实证 文献、数据等多元史料
梳理内在理路
家国情怀 大局观念、世界意识
历史解释
政治思想和社会史的 多元立体解读
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法 史料探究法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第四单元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本课通过四个子目(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科技)讲述明清经济与文化的概况,从而认识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落后的经济、文化根源,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明清经济与文化》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明清经济与文化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明清社会经济的特点及影响;从经济、文化角度理解明清社会经济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原因,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征;明清科技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明清进步思想及科技文化反映了明清经济的繁荣特点,从古代传统文化的地位及影响,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1.重点:明清经济的繁荣与进步思想及科技文化2.难点:多角度认识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耕织图·耙耨》,是清康熙时命人在南宋同名图画基础上改绘而成的,描绘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右图是明清时期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
大家思考一下,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如何?又有哪些文化成就?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
是非哉,岂反其对无以是孔非子哉的?咸是以非孔为子是之非是,非提为是倡非个,性故解未放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待取料足二于:否孔夫子天定,生孔则一子千人的古,权以自威前有无一孔人子之,用终,不不得待为取人给乎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
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主张“格物致知”
陆王主张“致良知”,进行内心的反省
3.哲学类别不同 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程 朱 理 学
二程 朱熹
宇宙之间 一理而已
格物 致知
元明清时期的 统治思想, 影响海内外
陆 王 心 学
陆九渊 王阳明
宇宙便是 吾心, 吾心即是 宇宙
发明 本心
古代重要思 想,影响海
致良知 内外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 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
顾炎武
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
(1613-1682)
王夫之
船山先生 明末清初
(1619-1692)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1)李贽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人,明代 官员、思想家、文学家。著有《焚书》、《续焚书》、 《藏书》等。他26岁中举,由于不拘于官场和礼教的束缚, 所以为官20余年辗转各地任中下级官员,经历坎坷。1580 年辞官,后专心从事讲学和著书,61岁削发为僧。因其批 判社会现实,最终以“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入狱,不堪 迫害自杀身亡,时年76岁。
陆
(1)代表人物:王守仁
九
(2)思想主张:
渊
①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王 守 仁
②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强调“知行合一”。
(3)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 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陆九渊思想
宇宙观: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心即天理,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原在人的意 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
——《中外历史纲要》(上)89页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 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回合交融,日益 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开始直接同世 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美洲的黄金、白 银、玉米、烟草……等运往各地销售……
新航路的开辟,不同文明间交流增多
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911)的人丁 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税,以后“滋生人丁,永 不加赋”。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了“摊丁入亩”的方 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 些税制改革对我国人口的增长有重要意义。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 制君权;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 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3)顾炎武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汉族,苏州府昆 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 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 儒,学者尊为亭林先生。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 《日知录》等。
从明代中叶到清朝乾隆末 年,有一支商帮称雄中国 商界300多年,那就是徽 商。在辉煌的数百年间, 徽商造就了一批享誉中华 大地的的百年老字号,有 的至今还熠熠生辉,这不 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历史 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尽管 徽商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 但是今天的"徽商"面临着 尴尬的境地:在目前各类 财富排行榜中,少有安徽 人的身影。
“知行合一”
陆王心学之王阳明: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 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 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
无花心自外开心之自外物落,,无山同物中我树心上有的何 相“关你?不心来”外看王此守无花仁理时回,答此:花
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 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 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 在你的心外。”
良知即天理。
徽商遗产:徽商大宅院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3.商业领域
(3)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
景德镇
佛山镇
汉口镇
朱仙镇
晋商,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令国人 瞩目,它们举商贸大业,夺金融之声,票号汇天下,在 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富可敌国,曾经一度垄断中国票号 汇兑业,而且插足于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向欧 洲市场,曾有“中国威尼斯商人”之称。
“格物致知”(学习、实践)
“致良知” (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商场着火了--
程朱理 学代表
陆王心 学代表
反复观察火情, 寻找逃生方法
闭目静坐,想象着 火会自生自灭,千 万不能乱了方寸。
心学出现的意义:
二.明清儒学的发展
李贽
温陵居士 明末
(1527-1602)
黄宗羲
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
(1610-1695)
朝代 战国 两汉 时期
唐代 宋代
明清
商业都会
发展概况
明清时期的商业
1、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明清时期:形成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
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银元
户部官票
明清时期的商业
1、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2、长途大额贸易发展
3.商业领域
(1)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2)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1)李贽
思想 主张
历史 评价
(1)提倡个性自由 (2) 反对孔孟权威,反对儒家传统伦理道 德标准。
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 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 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2)黄宗羲
黄宗羲(1610 —1695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 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 清初三大思想家;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著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帮 • 山东商帮--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 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明清时期的商业
1、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2、长途大额贸易发展 3、出现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4、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质变”还是“量变”: 再看明至清中叶社会之变
明 清 时 代
经济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依
——《焚书》
材料三:穿衣吃反饭对即理是学人家伦“物理存,天除理却,穿衣灭吃人饭欲,无”伦,物认矣为。穿世衣间吃种种饭, 皆衣与饭便类耳是。人伦物理
——《焚书》
材嫁司料马四相:李抨如贽击“说当封:大建“喜社有,会好何女男耻子尊为便女?立”卑家,,提何倡必男男儿女?平”等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
——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
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资本主义萌芽
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新现象——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原因:生产力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 产生时间:明朝中后期 产生地点:江南地区 行业部门:丝织业等 标志:出现机房——手工工场 本质特征:雇佣关系(即早期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在远古时代,中国丝织生 产,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 繁盛之地。其后逐渐演变 为“南盛北衰”,迄至宋 代,中国的丝织生产中心 已经移到江南地区,尤以 苏州、杭州、南京和广州 等地为盛。
——《明神宗实录》 卷361 材料二: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 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 (yongsun)计。 大户一日之机 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xiao),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 西台漫纪 》卷 4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 行生产。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清朝绘画焦秉贞的《耕织图》
课程标准
1、了解明到清中叶经济与文化领域发生的变化 2、探讨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及思想文化发生变化的原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农业领域
农业呈现出的什么变化?
材料:明朝中期人李诩在《戒庵老人漫 笔》中记载了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的事迹。 他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 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 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 池上猪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 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 产品拿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 三倍”。... ... 类似情况,从明中期 起逐渐多见。
本质不变 然占据压倒优势。
政治 专制体制高度强化的同时日益走向僵化
的
局
限
思想 日益僵化的程朱理学依然占据统治地位
文化 科技发展缺乏创新
“执着坚守”还是“固执保守”: 再看明清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资产阶级革命
壮硕弱冠
小农经济绝对优势
vs
专制体制高度强化 程朱理学占据主流
闭关锁国
垂垂花甲
天朝上国的迷梦
正当西方国家大步迈入近代工业文明的时候,中国 社会仍旧迟滞不前,埋下了落后挨打的伏笔。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的形成 (1)程朱理学成为官学后,日益僵化。明朝中期,王守仁 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 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