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1(1)
政府规制的理论与实践 环境规制
政府规制的理论与实践:环境规制前言政府规制是指政府通过立法、行政手段等途径,对社会中某些方面的行为进行限制、约束或者管理。
其中,环境规制是政府规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本文将从环境规制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探讨政府在环境规制中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并举一些实例讲解政府环保工作的一些做法和效果。
理论环境规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环境问题是公共物品,不属于任何人的私有财产,但却被人们共同享有。
同时,环境问题也属于外部性问题,即一个人的行为会对其他人的福利产生影响。
例如,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气,会导致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这种影响是无法用市场交易来解决的,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来进行规制。
2. 公平与有效性环境规制需要考虑公平与有效性。
环境规制的最终目的是保障每个人的权益。
然而,政府规制也可能会对一些企业的利益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在公平与有效性之间寻找平衡点。
政府规制需要遵循科学、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以确保规制的效果有效,且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公平地受益。
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不损害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能力。
环境规制需要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
政府需要制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同时鼓励企业投身于环保产业,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实践政府所做的环境规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与制度建设政府需要通过立法、修订现有法律来建设环境规制的法律制度体系。
例如,我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在环保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政府还需要制定一些环境规制的具体规章制度,例如,设立环保专项资金,加强对环保行业的监管等。
2. 环保宣传和教育政府需要加强对公众的环保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自觉性。
中国的环境规制政策
中国的环境规制政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保护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规制政策,以下将围绕“中国的环境规制政策”展开讨论。
第一步,以国家层面的环境保护法对环境进行规制。
在环境保护法中,对于污染排放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对于未经许可擅自排污行为进行了罚款、停业整顿等处罚措施,并且对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进行了赔偿制度的建立,这些规定保障了公民和企业的环境权益,加强了环境保护的实施。
第二步,以环境监管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环境规制政策。
环境保护部门通过制定环保法规、规章和监管制度等手段,强制执行环境保护措施,对污染企业进行环境执法监管,对其违法行为进行法制惩罚,同时,对于环境执法的不作为和渎职行为进行问责,强化了环境监管的力度。
第三步,加大环境保护的媒体宣传力度。
中国的媒体通过各种手段,让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了解和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传媒手段,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和环保法规,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第四步,倡导企业主体责任制。
中国政府提出了企业要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鼓励企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并扶持实施环保科技和积极开展环保投资,这种倡导企业主体责任制的政策,强化了企业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源头上控制了环境污染。
总之,中国的环境规制政策不断完善,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公民和企业的环境权益,有效的政策措施不断促进着中国环境保护水平的提升,但同时也需要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共同参与,共同致力于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让我们共同为美丽的中国环境努力!。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规制与治理机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规制与治理机制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环境规制和治理机制的研究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一、环境规制环境规制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保护环境而制定、实施和执行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划。
环境规制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监管环境保护行为和促进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环境规制包括几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主要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明确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责任,规定了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
同时,各地也相应出台了环保标准和规划,确立了环保目标和任务。
环境规制在推动环保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不够严格,违法成本过低;二是执法不力,监管不到位;三是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意识还存在差距。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加强公众环保宣传教育,加强环保意识和文化建设,培养环保从业人才,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公正性。
二、治理机制治理机制是指各类机构、组织、流程、制度、政策等组成的环保决策、实施、监督、评价和反馈体系。
治理机制是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条件,对于促进环境治理、推动环境保护、提高治理效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治理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政府治理、企业治理和社会治理。
政府治理是环境治理的主体和基础。
政府在环保方面应加强领导,建立科学的环保决策和监管机制,加强对环保行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此外,政府还应推进环保立法工作,制定管用的标准和规范,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并合理分配环保资源。
企业治理是环保治理的核心。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企业还应严格遵守环保法规、标准和规范,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建立环境监测和报告制度,实行环保责任绩效考核,加强环保监督。
我国环境规制政策
我国环境规制政策一、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污染排放、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不可忽视的问题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我国环境规制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环境规制政策的必要性1.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环境规制政策的出台旨在减少污染物排放,限制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降低环境风险和成本。
通过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推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我国经济将朝着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3.维护社会稳定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引发社会不满情绪和抗议活动。
环境规制政策的推进旨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社会稳定性。
三、我国环境规制政策的发展历程1.初步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我国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逐步开始实施环境规制政策。
重点领域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处理等。
尽管在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方面还存在不足,但这一阶段的努力为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逐步完善阶段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我国环境规制政策逐步完善并得到广泛实施。
《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环境法规相继出台。
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加入了一些国际环保组织和条约,提升了环境规制的国际化水平。
3.加强监管执法阶段21世纪初以来,我国环境规制政策进一步加强。
政府加大对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加强环境监管和处罚力度。
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环保产业扶持政策和经济手段,引导企业改善环境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四、我国环境规制政策的主要内容1.大气污染防治针对大气污染,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限制工业废气排放、实施车辆尾气排放标准、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等,以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环境规制
2.2.1.2环境规制的内涵环境规制作为社会性规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由于环境污染具有外部不经济性,政府通过制定相应政策与措施对厂商等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以达到保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具体包括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保护。
工业污染防治是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
与过去相比,中国工业污染防治战略目前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从浓度控制向总量和浓度控制相结合转变,从点源治理向流域和区域综合治理转变,从简单的企业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
与1995年相比,2004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废水、工业化学需氧量、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下降了58%、72%、42%、55%和39%。
与1990年相比,2004年全国每万元人民币GDP能耗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火电供电煤耗、吨钢可比能耗、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1.2%、29.6%和21.9%。
中国城市化率已从1995年的29.04%提高到2004年的41.76%。
针对城市化快速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使城市环境逐步改善,部分城市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与1996年相比,2005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增加了31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比例下降了39个百分点。
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建设国家园林城市,改善人居环境。
到2004年底,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1.66%,绿地率为27.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7.39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长3.51%、4.05%和3.7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翻了一番。
目前,全国已命名国家园林城市83个、园林城区4个,国家园林县城10个,并有12个城市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综上,只有做好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保护,并加强对环境的控制与管理才能有效地将环境改善,真正的做到环境规制。
第19课 环境规制(政府产业规制-麻省理工学院 Michael Pollitt)
1 4.23 政府产业规制第1 9 课:环境规制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概论l基本的规制手段l等效的规制手段l税收和目标l税收和补贴l复合污染源的规制和许可证l美国环保署(EPA)和美国的污染物规制l市场机制的未来基本规制手段l基本规制手段——命令和控制政策方法法——经济激励l税收l补贴l责任l许可证l复杂性——空间和时间——不确定性——效率和成本效率——周围环境差异和排放物差异规制作为谈判博弈的科斯定理l说明在有效的结论中所担当的角色:l基本的例子:公司排放污水——对公司来说,污水处理的主要费用是100美元——对市民来说,水的净化费是300美元——对市民来说,环境损害的价值是500 美元l拥有产权的污染受害者。
公司的最高出价是100美元,出价不包括对受害者的补偿,因此受害者拒绝接受,公司只好安装污水处理设备。
l拥有产权的污染者。
市民的最高出价是300美元,公司可接受的底价是100美元,因此,公司在谈判力量均等的情况下得到100+100美元l两种情况下结果相同,但花费不同。
哪种更优?命令和控制政策l管理者规定污染者必须采取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制定每个污染源的最大排污率(例如一组烟囱)。
美国环保署(EPA)制定工业技术标准并监督污染者达到这个标准。
l如果美国环保署能获得有效的充分多的信息,将使规制有效率。
l对违规行为要进行重罚。
为什么?l正方:结果的确定性和简单的监控和实施。
l反方:没有创新激励机制。
不等于减少污染的边际成本,这个结果并不令人乐观。
经济激励l费用或者庇古税(Pigouvian taxes)/补贴,其代表边际损害成本并且假定其等于减少污染的边际成本。
l许可证:买卖排放污染的权利。
市场使许可证具有了价格,也使公司面对边际损害成本。
l责任:通过采取行动使公司认识到对环境污染负有责任。
例如,使用排放的污染废弃物。
这给了公司降低污染的激励。
经济激励l正方:创新的激励,污染者付费和满足边际相等原则。
环境规制政策
环境规制政策
环境规制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标准等手段对环境进行管理和调控的政策。
其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制政策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排污和废物管理:针对工业企业、农业、城市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排污和废物排放进行管理,并建立相应的监测和处罚制度。
2. 大气污染控制:包括对工业和交通等来源的大气污染物进行控制,限制排放浓度或者总量。
3. 水资源保护:实施水源保护区划、水资源费征收等措施,保护水源地环境,严格控制农业、工业和城市的水污染。
4. 土壤污染治理:通过土壤环境保护法规、标准等手段,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机制,加强土壤污染源的管理和治理。
5. 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实施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红线划定,限制对生态功能区的破坏性开发。
6. 资源利用和循环经济:加强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和优化,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
7. 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和相关数据,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8. 环境行政执法: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和处罚,提高环境执法的力度和效果。
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需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转型。
环境规制的综合理论研究
环境规制的综合理论研究【摘要】二十世纪以来,绿色管理、可持续发展等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核心理念。
本文通过对环境规制内涵、分类以及有效性的研究,探讨了环境规制有效性及对企业的作用机制的影响。
【关键词】绿色发展环境规制规制工具有效性绿色发展是2002年联合国计划发展署结合中国国情指出的中国发展之路。
实施绿色战略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然而在此过程中经济与环境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环境形势日益严峻。
在中国这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大国中,由于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矿物燃料的规模使用引起的污染物排放造成了环境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粗放生产引发的环境问题也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规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问题,环境规制的制定和实施是必然的趋势。
那么,如何认识环境规制,怎样划分环境规制,如何对企业产生影响,以及有效性有哪些?围绕这些问题本文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环境规制的内涵学术界对环境规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最开始,环境规制被看做是政府以非市场手段对环境资源利用的直接调控,随后,由于环境税、补贴、押金退款、经济刺激手段的出现,对环境规制起到了良好的功效,因而环境规制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修正,归纳为政府对环境资源利用的直接与间接调控,不仅包括行政法规,还将经济手段和利用市场机制政策等纳入其中。
这一阶段,环境规制的制定和执行主体得以扩大,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产业协会、企业等。
二十世纪末,随着生态标签、环境认证、自愿协议的相继采纳,学术界再次对环境规制的内涵做出修正,指出除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和以市场为基础的刺激机制外,另添加了非正式环境规制。
二、环境规制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当前,对于环境规制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环境规制分为正式环境规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
其中,根据对环境规制实施对象的约束方式不同,正式环境规制分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和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型环境规制。
【司考要点】经济法环境保护法(上)
【司考要点】经济法环境保护法(上)一、环境规划制度★1.环境规划制定(1)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国务院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批准并公布实施。
(2)地方环境保护规划:级以上地方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批准并公布实施。
2.环境规划分类(1)时间:短期规划(5年)、中期规划(15年)、长期规划(20年、30年、50年)(2)效力:规划、规划(3)性质:污染控制规划、国民经济整体规划、国土利用规划3.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和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
一、环境规划制度★1.环境规划制定(1)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国务院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
(2)地方环境保护规划:县级以上地方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同级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2.环境规划分类(1)时间:短期规划(5年)、中期规划(15年)、长期规划(20年、30年、50年)(2)效力:强制性规划、指导性规划(3)性质:污染控制规划、国民经济整体规划、国土利用规划3.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
二、清洁生产制度1.清洁生产的实施(1)审核制度:地方政府应当对、和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2)清洁生产认证制度:企业原则二、清洁生产制度1.清洁生产的实施(1)审核制度:地方政府应当对排污超标、高能耗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2)清洁生产认证制度:企业自愿原则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环评先行,未环评,不得开工”:未依法进行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3.建设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的关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避免与的环境影响评价相重复。
已有的,予以。
有项目环评,不环评。
有规划环评,项目环评以环评为依据。
环境规制
41环境规制的内涵环境规制作为社会性规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由于环境污染具有外部不经济性,政府通过制定相应政策与措施对厂商等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以达到保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具体包括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保护。
环境规制是目前公认的纠正制度失灵的比较好的手段,已经被许多学者和环境规制部门所认同并付诸于实践。
环境规制目前包括的主要内容有:(1)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公共物品的特点就是一些人的使用不会排斥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
但是对于环境资源这种特殊的公共物品来说,一些人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有可能不考虑社会的公平性和整个社会的意愿,很容易发生“搭便车”的行为或是“公地的悲剧”。
所以明确地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斯蒂格利茨认为,产权私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权的分配。
能够保证经济高效率的产权应具有以下特征:产权必须明晰,避免产生不确定性;产权必须是排他的或专一的;产权必须是安全的;产权必须是可转让的;产权必须是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
(2)对环境资源进行合理定价环境规制的目的是将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促进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
对环境资源进行定价,意味着产品的价格中①曾国安.管制、政府管制与经济管制[J].经济评论,2004,(1):93.②植草益著.微观规制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27~28.③王俊豪著.政府规制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3.④张帆著.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6.42要包含环境资源的因素,企业或是将这种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或是自己内部消化,取决于产品的属性和价格需求弹性。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会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影响。
因此,对环境资源进行合理定价,能够促进企业加大对节能降耗研发的投入,促使对资源持续有效地开发利用。
在此基础上,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污染者负担原则1972年,OECD提出了污染者负担原则,即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污染者必须承担污染治理的责任,明确了环境损害中的责任赔偿者。
环境规制
六组
基本内容
经济发展与环境 环境规制的原因 环境规制的设置 波特假说 环境规制结论
一 经济发展与环境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技术政策 环境社会规则
一 经济发展与环境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的职能:资源的提供者(提供给生产和消费活动)
废物的接受者(接受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废物) 环境对消费的特殊职能:提供美丽的自然风光 —— 环境给人带来的总效用:U=f(C,O,J) 环境是稀缺资源,对其存在相互冲突的需求
F .O.Cs : Yi Ki : r (t ) Ki (t ) 1 ( A(t ) Li (t ))1 Ki Ki (t ) A(t ) Li (t ) Yi Li : w(t ) (1 ) Ki (t ) ( A(t ) Li (t )) A(t ) Li
一 经济发展与环境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条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 变化的曲线 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 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大的变化的时期,到达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 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
一 经济发展与环境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述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仍然是倒U形的
二 环境规制的原因
“公地的悲剧”意味着公共资源会遭到破坏 公共产品私人提供会不足 所以进行环境规制
二 环境规制的原因
环境污染的外部性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环境恶化的两大原因 环境破坏往往是人们的行为造成的。在市场可以正常工作的情况下, 市场机制是有效配置资源的手段。在市场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出 现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制造了借口,但是政府干预并不一定比市场失灵 更好,我们把政府干预的失败叫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是环境恶化的又 一个重要原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制度
国务院环保部——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社会发展规划 编制国家环境保护 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保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保 护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 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二、环境监测制度( “环境保护的眼睛”)
2)清洁生产信息制度。建立清洁生产信息交换中心和 信息传播网,示范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打破清洁生产信 息的地区、行业封锁,保证清洁生产信息渠道的畅通。
3)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交流制度。包括制 定清洁生产名录,审定、发布清洁生产的技术、 工艺,限期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制定清洁生产 的教育培训计划,精心组织对有关清洁生产人 员的培训等内容。
(三)监测分类(按目的分)——了解 监视性监测——主要是对不同功能区内的水、气等环境要素所进行的
长期的定点、定期监测。旨在了解和掌握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评价污染治理的效果,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
研究性监测——也称专题监测。主要是指为确定、研究从污染源排出
的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趋势、发展规律,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范围,污 染强度,对人体、生物体的影响和危害程度等所进行的监测。
征收排污费按下列程序进行:排污单位向环境保护 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其指定的监测单位进行核定;环 境保护主管部门发出缴费通知单;排污单位在收到缴 费通知单后向指定的银行缴付。
对环境影响很小
环境影响登记表
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不需要进行环境影 响评价
2.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
(1)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环评法》D10
a 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b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c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环境规制
一 经济发展与环境
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对环境保护领域中各种需要规范的事物的技术
属性所做的பைடு நூலகம்定,是除规划政策之外最重要的环境技术规则,在环境 保护工作中起基础性的作用
体系:国家级,用“GB”表示
强制性标准,即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 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如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 准
作用:解决内生变量问题: 解决随机误差项存在异方差和序列相关问题: 参数,一致、渐进正态性 J 统计量,渐进卡方性,可以检验模型及其参数。 变量分布未知问题
环境规制的计量分析 规制中的技术进步 企业的行为 家庭的行为 竞争均衡 比较静态分析 计量模型的设定
规制中的技术进步
Y (t) K (t) ( A(t)L(t))1 A(t) f (I ) f (sY (t)) f (K(t)),f ()0
一 经济发展与环境
环境技术政策
国家为保障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指导全社会在生产和生活中采用先进的环境技术,提 高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效果,引导环境技术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支持环境监督执法、环境影 响评价、环境监测、环保标准制定和修订等管理工作,所制定的对环境技术进行评估、示范、推广 和规范的相关政策。
推荐性体系(其他标准) ,用“GB/T”表示。 地方级 行业标准,用“HJ”表示
考虑到行为污染特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委托行业制定相 关 的标准。
一 经济发展与环境
环境社会规则
环境伦理
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何者为正当、合理
的行为,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界负有什么样的义务等问题。
“动物没有理性,又不会说话,所以,充其量只是 一台嘎嘎作响的自动机器,供人使用”。
我国环境规制手段
我国环境规制手段
为了有效防治和控制环境污染,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环境规制手段,主要包括:
1. 环境立法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2. 环境经济政策
包括环境税费、污染物排放交易、政府补贴等,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企业主动节能减排。
3. 总量控制
对重点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通过核定排放总量指标,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4. 环境准入制度
对新建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违法排污的企业实行区域环境限批。
5. 监测与执法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排污行为严惩不贷。
6.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积极推进环境信息公开,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7. 绿色金融
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工具,引导金融资源向环境友好型产业和项目倾斜。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多种手段,我国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仍面临严峻挑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不断完善环境规制体系。
中国环境规制
中国环境规制
中国环境规制是指中国政府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这些规制旨在限制和约束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行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福祉。
中国环境规制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固体废物处理、生态保护等。
政府通过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推动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采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
同时,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确保环境规制的有效执行。
除了法律手段外,中国政府还注重运用经济手段来推动环境保护。
例如,实施环保税、资源税等绿色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此外,还建立了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力量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
中国环境规制在推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
同时,环境规制也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然而,中国环境规制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环境压力依然较大;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和企业在执行环境规制时存在不到位、不严格等问题,影响了规制效果。
因此,中国政府需要继续加强环境规制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机制建设。
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来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环境规制资料
03 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
• 公众通过参与环保活动,监督企业行为,推动环境保护 • 特点:提高环境规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形成良 好的环保氛围
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环境规制的目的
• 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环境规制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01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
• 政府通过制定具体的污染排放标准和治理要求,对企业 的污染排放进行直接控制 • 特点:效果显著,但可能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影响产业 发展
0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
灵活运用市场激励型环 境规制,降低企业成本,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重视公众参与型环境规 制,提高环境规制的公
平性和有效性
中03国环境规制的现状与挑
战
中国环境规制的制度框架与实施情况
中国环境规制的制度框架
• 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 形成了包括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在内的环境规制体系
环境规制抑制企业技术创新
• 过度的环境规制可能导致企业创新资源不足,影响技术创新 • 环境规制可能导致企业技术创新方向偏离环保领域
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环境规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 环保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 • 环保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企业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 争力
环境规制降低企业竞争力
• 政府和企业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形成新的产业布局 • 高污染产业逐步向环境容量较大的地区转移
环境规制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环境规制英语
环境规制英语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的认识不断加深,环境规制英语逐渐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如何使用英语表达环境规制,如何理解英文规定的环境规制要求,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环境规制简介环境规制是对环境污染的监管与控制,旨在保护大自然环境及人类健康。
环境规制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包括了环境保护法、排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门发布的各项规定。
二、环境规制英文表达1.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环境规制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环境保护法3. Pollution Control Law:排污法4.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环境监测5. Emission standards:排放标准6.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环境影响评估7.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law:水污染防治法8. Air pollution control law:大气污染防治法三、环境规制的实施为了实施环境规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1. 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法律态2. 建立环境保护机构,加强监管3. 对有害污染物进行限制,颁布相关的排放标准4. 对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研究可行的排放措施,减少污染5. 加大环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减小污染风险四、环境规制的英文阅读下面以北京市排污许可证为例,进行相关英文阅读介绍:1. Beijing Municipal Drainage Certificate:北京市排污许可证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环保部门3. Discharge standard:排放标准4. Waste water treatment process:废水处理工艺5. Discharge monitoring:排放监测五、环境规制的英文写作对于环境规制的英文写作,可以首先阐述问题,然后再给出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区,亦是环境保护的敏感区,其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本文回顾了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效率的相关关系研究,力求在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一种联动互利机制,深入研究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不同规制政策和强度对其影响的差异。
本研究基于2000-2014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运用两阶段网络-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阶段效率进行测算,SBM DEA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异质效应。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界定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并构建理论研究。
运用文献查阅法和规范分析法,总结前人研究的基本观点,厘清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效率研究的脉络机理,提出“波特假说”等理论基础,提出本领域研究的不足和本文研究的突破口。
其次,基于理论机制视角探究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直接的关系。
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作用方向主要取决于“创新补偿效应”和“创新抵消效应”的比较。
此外,对环境规制政策工具进行类型划分,揭示规制政策的技术创新影响效果差异,探究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发挥作用的条件、途径及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效果差异。
再次,环境规制强度及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的测度及评价。
合理测度和评价环境规制强度和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是进行定量化研究的基础。
关于环境规制强度的测度及评价,寻找能够直接表征或间接替代环境规制强度的测量指标。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的测度及评价,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研究准确界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概念,基于两阶段创新价值链将创新过程划分为技术开发阶段和技术商业化阶段,从企业生产过程的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三个维度构-测量长江经济带工业建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BM NDEA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整体水平和两阶段效率水平。
最后,构建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空间计量回归模型,通过Moran I指数检验空间相关性检验,最后检验环境规制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异质效应。
研究结论表明:(1)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效率不高,不同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
(2)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自愿意识型环境规制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存在非线性的“U”型关系。
结合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从环境保护政策、及技术创新政策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高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设定合理的环境规制形式以促进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而打造我国绿色经济支撑带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图10幅,表9个,参考文献111篇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自愿意识型环境规制;空间异质性1 绪论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环境环保是我国基本国策,美丽中国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增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新目标。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核心区域发展中心,在我国经济版图中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依托黄金水道,重点建设长江经济带,将其发展建设明确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6年长江经济带GDP达33.3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3.1%。
长江经济带地区以占全国约1/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2/5以上的经济总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支撑带。
国家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战略。
2016年3月,国家有关机关单位联合发布《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提出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须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依托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构建全方位创新发展体系,到2020年新能力大幅提升,推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尤其是下游地区已成为技术创新集聚区。
以2016年为例,长江经济带累计研发投入6250亿元,实现技术市场成交总额2902亿元,其中累计专利申请数高达167万件,占全国专利申请数总量的半数以上。
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环境规制的实施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下游地区部分城市江段水体富营养化趋势严重,水资源的约束也已严重影响到周边城市的生活供水。
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的过度排放已形成了以重庆与南昌为中心的两大酸雨区,中下游地区呈现“空气区域性污染”特征,甚至长达1/3以上时间持续发生严重灰霾天气。
目前长江经济带环境承载力已然接近上限,为了扭转资源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的局面,近年来关于该区域的环境规制措施相继施行。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打造沿江绿色能源产业带”、“建设绿色生态廊道”的思路。
2016年2月出台了《关于加强长江黄金水道环境污染防控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2017年环保部、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布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更是进一步明确了长江经济带的环保要求和转型目标,规划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单位工业用水量相对2015年下降25%,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超过97%。
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近年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鉴于该区域环境问题突出且环境改善问题迫在眉睫,如何通过环境规制政策工具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来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双赢”已经成为新趋势。
环境规制作为政府环境政策工具,是促进产业创新的直接动力,进而在推动节能减排实现技术创新提升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的作用机理不同,其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效果如何尚缺乏研究,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作用机制。
从上文的描述来看,本文的研究主体“环境规制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彰显了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这一研究对评价环境规制的政策效果,调整环境规制工具组合运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本文研究结论力求对设定合理的环境规制形式以促进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做出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如何?如何对其进行测度及科学评价?(2)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工具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效果如何?不同环境规制工具是否存在显著差异?(3)环境规制工具如何影响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处于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环境规制效果是否不同?1.2 研究意义1.2.2 理论意义首先,发展和完善现有的环境规制理论。
推行绿色发展,关键是要以制度建设作为引导和保障,以绿色的方式实现发展。
现有研究采用单一变量衡量环境规制,本文通过区分环境规制类型和强度并分别对其进行分解和测度,研究采用不同类型和不同强度的环境规制所产生的技术创新差异,进一步丰富了环境规制的效应内涵,充实了环境规制的有效性检验。
其次,拓展了“波特假说”的内涵,提出了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非线性假说。
现存的大多文献中显示,我国环境规制线性相关于技术创新效率,即通过构建线性函数即可简单计算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但是,在本文的研究范畴中,认为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并不是简单地用线性函数就可以计算出来的,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是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存在拐点,意味着当环境规制小于一定数值时,其能够促进(或抑制)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而当环境规制越过这一程度时,其则反向影响技术创新效率。
也就是说,本文认为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就可以解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二者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非线性假说,并基于实证数据进行验证,有效地丰富了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理论。
1.2.2 现实意义本文剖析影响我国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揭示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从环境规制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提出系统化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政策体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指导性参考。
首先,为评估长江经济带规制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借鉴。
本文运用空间地理等政策评估方法,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环境规制在不同省份间横向差异以及不同时间段内的动态变化,通过对比数据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当前环境规制的状况,同时也能够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依据,在相关政策提议上也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升,随之发生改变的是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但是现实却是,生活环境每况日下,污染物日渐增多,因此研究环境规制的动态变化与区域差异,对人们了解我国治理环境污染做出的努力和贡献非常关键。
于此同时,还能够帮助我们对环境规制指标进行筛选,最终得到有效的衡量指标,在有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一定的方法进行测度,有助于正确测度我国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强度,并有利于正确阐释环境规制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
其次,为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的优化改进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区域化差异,为后续的政策提议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一方面政策能够反映出相关政策措施执行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出相关企业或行业针对环境规制等政策的敏感性,便于政府及时调整法律法规。
截至目前,学术界关于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量化研究十分少见。
因此,本文分阶段分类型探讨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能够分析环境规制强度在不同省域间的差异性。
显而易见,这能够为后续政策提及提供有效的依据,使得政策的提出有理可循,有据可依。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3.1 研究内容基于上述研究思路,首先,基于两阶段创新价值链将创新过程划分为技术开-方法评价我国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发阶段和技术商业化阶段,采用SBM NDEA技术创新效率在2000-2014年的变化;其次,将环境规制分成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和自愿意识型三种,运用综合指标对我国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强度进行测度;再次,本文应用环境经济学、空间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环境规制对我国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此外,根据理论分析框架,采用空间计量回归模型构建环境规制对我国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的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我国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作用效果;最后,提出改善长江经济带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