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翻译的性质 策略和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翻译的性质、策略和方法

2.1 什么是翻译?

定义林林总总,可谓太多,但有一点很明确,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它牵涉到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内容,是一种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inter-culture)、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是把“原语”SL(Source Language)的语言、文化信息用“的语”TL(Target Langue)的语言形式进行转达的活动,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一种媒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一种更换语言形式和转移信息内容(包括思想、意义、情感、修辞、文体、风格、文化等)的复杂的思维及表达活动(毛荣贵)。而对这一活动规律的探讨和研究必然牵涉到哲学、美学、思维学、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说,翻译是一门科学。

翻译还是一门艺术。在翻译实践中,离不开直觉(instinct)、推敲(word-weighing)、灵感(inspiration)、顿悟(insight)等艺术思维方式,离不开各种艺术手段和技巧的运用。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展示的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在不悖原文的基础上,力求尽量完美地再现原文的语言艺术风采。

翻译更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积累,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见识。译者虽不需通晓各门专业,但至少应是一位“杂家”。翻译离不开原文文本和译文读者,否则成为无本之木、无的之矢,谈不上“翻译”二字,因为它离不开原文的限制。因而有人说它是“戴着镣铐跳舞”,不能长袖舒展,随心所欲。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常常为一词一句的理解和表达而煞费苦心,固有“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之说。

从形式上看,翻译有口译、笔译之分。口译又可分为交传(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两种形式。各自的标准和要求也不一样。口译强调“快捷、准确”(quick and accurate response)和“通顺”(smoothness),笔译则要求在“准确”与“通顺”的基础上,还要深究原文内涵,讲究行文用字自然得体、通顺地道。

而按体裁划分,翻译又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经贸翻译、时政翻译、法律翻译、旅游翻译、公文翻译、医学翻译以及广告宣传翻译等等。除文学翻译外,其它体裁大多归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

2.2 什么是应用翻译?

应用翻译,英语又称为pragmatic translation,practical translation或applied translation。(方梦之[M],2003:前言),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它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其范围几乎涵盖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大不同于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的文学翻译。就内容来看,它几乎囊括了除文学翻译以外的所有作品,“包括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而就文本体裁而言,它“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方梦之[J],2003),甚至还包括各种通俗读物。

从文体特征来看,“信息性、诱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方梦之[J],2003)。信息性是指突出传递真实世界的客观信息和现象,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它往往重内容而

轻形式,为突出信息传递的效果不惜改变原文形式;诱导性是指此类文本大多带有公共宣传品(publicity)的性质,功能上突出译文效果和读者反映,注重译文的可读性与读者的接受和理解,重在效唤起读者去体验去行动,因而往往出于现实的甚至功利的目的,在原文与译文的功能上,它更倾向于译文而不是原文;匿名性则是指这类文本大多缺少个性,大有“官样文章”、“安民告示”一类文本的特征,作者的身份往往处于一种“匿名”(anomymous)的地位。在原文与译文形式的关系上,一般不太顾及原文,大多按译文固有的格式和规范行文布局、选词用字,原文的作用仅仅只是“提供信息”(offer of information),译者在提取原文信息时,一般不会考虑原作者是谁。

应用翻译讲究“客观真实”、“言之有物”,它行文用字提倡“准确地道”和“通俗流畅”,遵循的是一种读者“喜闻乐见”而又能“雅俗共赏”的审美标准。它偏重实用性和交际目的,功能上更像商品广告,带有十足的功利性色彩,目的就是要吸引读者,最大限度地获取推销“商品”的预期效果。

2.3 翻译的策略:异化与归化

就翻译策略而言,不外两种,即“异化”(foreignization)与“归化”(domestication)。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曾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如果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他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根据上述两种翻译情况,施莱尔马赫提出了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这就是今天“异化”与“归化”翻译的核心。所谓“异化”翻译,亦指以源语文化为中心,译文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域性(foreignness)色彩,保留源语与译语的语言文化差异。具体说来,异化翻译包括以下特点:(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张美芳,1995:20)。

例如,毛泽东先生当年不同意将“纸老虎”一词的翻译为“scarecrow”,而自己提出了“paper tiger”这一名词,就是一个极好的“异化”成功的例子。很明显,“paper tiger”一词明显是按他的理解而译出来的,是一种典型的汉语思维方式(纸——paper;老虎——tiger),但一经使用,却是那么准确传神,既表达了毛泽东的本意:纸做的老虎外表吓人却一通就破,又让英语读者觉得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确比“scarecrow”要好,因而得到英语读者的认可而进入了他们的语言词库。

而今天,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更多大量带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鲜活字眼和新鲜事物的语言表达,也正随着对外开放和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入而被国外读者所了解和接受,例如“market basket”(菜篮子)、“rice bag”(米袋子)、“iron rice bowl”(铁饭碗)、“let some get rich first”(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三讲”(Three Stresses:stress study,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integrity)、“three represents”(三个代表)等一类的表达,用“异化翻译”的手法直译出来,既准确反映了中国的实情,又富有异域色彩,都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异化”译例,并且多次见诸于Newsweek,Times等国际知名英语刊物。

当然,也有不少带有西方色彩的鲜活字眼同样进入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如“蹦迪”、“泡吧”、“卡拉OK”、“酷”、“high一下”、“粉丝”(fans:歌/星/影迷)、博客(Blog:Weblog(网络日志)的简称)、cosplay(Costume Play,“角色扮演”,一般是指借由穿着特定服饰来扮演动漫、游戏以及影视中的某些人物,也称为“动漫人物表演秀”)、PK(“Player Killing”的缩写,指电游中玩家与玩家间的较量,以一方生命的终结为直接目的所进行的对抗,引申为“单挑/对决”。也有“penalty kick”一说,即足球中的“点球大战”,都指“生与死的较量”)等,还有“立交桥”(flyover)、“随身听”(walkman)、“易拉罐”(ring-pol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