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论

合集下载

文化传播学

文化传播学

文化传播学(子)绪论1、文化的含义:指的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人的思维、言行以及知识、信念、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2.文化的特性:流动性、稳定性、象征性、共享性、创造性。

3.传播的定义: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4.文化与传播的关系:(1)传播是文化存在与流变的载体。

(2)传播是文化价值实现的主要手段。

(3)传播技术与形态直接塑造着文化生产的方式。

(4)传播对文化的代际传承有着深刻的影响。

5、文化传播的含义:是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并使一定的受播者得到影响的过程。

6、文化传播的意义:文化传播是文化变迁的动力,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文化传播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同时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文化传播已成为当代与未来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与关键性因素。

7、文化传播的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沟通与社会化功能、文明传承与进化功能。

8、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9、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

核心思想: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观点: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不同感官与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从另一角度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与自主性的过程。

10、“知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1、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第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第二,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

第三,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

第四,对信息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与记忆方面的差异。

企业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综述

企业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综述

企业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综述文化一经产生,就会向外传播,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企业文化的传播,既可增加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又可对外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目前,在学术界,对企业文化传播(沟通、展示)的研究已涉及其内容、手段、方式、范围、条件、行为差异等多方面内容,且跨文化沟通一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从文化与传播的关系看,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是传播的同义词,实际上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同构、同质。

”(1)传播对文化的影响不仅是持续而深远的,而且是广泛而普遍的,也许正是这一原因,传播被视为文化的工具。

有学者认为,文化的传播是由文化的特点内在决定的。

“第一,文化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第二,文化具有选择性。

第三,文化对符号的依赖性。

第四,文化具有变化性。

第五,文化具有民族中心主义倾向。

”(2)从文化与管理的关系看,文化因素对管理的影响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因为它渗透在管理的每项职能之中。

根据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约翰·科特的观点,在当今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文化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文化的传播,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企业范围内的传播,可以使企业所有员工共享企业的共同目标、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并最终将企业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通过自身行为表现出来,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竞争力。

在企业外部环境中的传播,可以使有关机构、群体、个人更好地了解本企业,如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政府机关、消费者的沟通,企业的各种宣传、公关活动,都更有力地塑造和传播了企业形象,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誉度。

国内外对此的研究,体现在企业文化传播的内容、手段、方式媒介、范围、条件、行为差异等方面,虽然学者们可能并没有用上明确的传播一词,但就他们研究涉及的领域及所使用的概念可视为与传播相近,相关的如“沟通”、“展示”等术语,都显示了他们在上述几方面已取得很多研究成果。

LoCalhOst一、企业文化传播的内容企业文化的传播,应是对企业文化的全面内涵和组成要素进行全方位的推广。

浅论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

浅论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

浅论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论文关键词:文化传播媒介文化信息文化媒介论文摘要;一部人类丈明史就是一部文化传播史,一部媒介发展史和变迁史。

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

文化传播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依次递进和全加的过程。

文化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嫌介文化的发展。

本文从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关系、当代文化的嫌介化及嫌介文化化等三方面入手。

弄清当代丈化传播与媒介丈化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徒进当今煤介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时代,文化传播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表征和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和工具。

文化传播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的关键是媒介文化,它决定着文化传播的速度、内容和范围。

所谓煤介文化是指传播者借用传播媒介在实施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总和。

它包括“具有多重功能的整个体系、媒介运作方式及其中的符号、意义和价值观,还包括媒介生存于其中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多种变数”。

它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它构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人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它制约着人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地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总而言之,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

于是,媒介文化变成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人们淡薄了文化传播,更没有媒介文化意识。

2003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以后,人们的文化传播、媒介文化意识不断加强,不仅重视了文化传播的研究,而且也有一些学者对媒介文化的功能、作用、特性进行探讨。

但研究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几乎是空白,本文就此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促进当今媒介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要弄清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的关系,可从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关系、当代文化的媒介化及媒介文化化等三方面人手。

文化传播理论

文化传播理论

文化传播理论
文化传播理论是指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信息传递在不同文化群体之间传播文化知识、习惯、价值观和其他文化等。

它主要指导文化传播行为,努力实现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文化传播理论可以被分解为三个基本部分:文化来源、文化传播媒介和文化接收者。

文化来源是指文化传播的源头,可以是文学、媒体、宗教、社会团体等,它们传播的信息往往具有文化特征。

文化传播媒介是指信息的传输途径,可以是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

文化接收者是指接收文化信息的群体,它们可以是政治人物、媒体人物、家庭成员、学生等。

文化传播理论的实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文化传播者必须了解文化环境,以便发展有效的传播策略。

其次,文化传播者必须了解文化的特性,以便更好地传播文化信息,例如文化传播者可以运用艺术、音乐、文学等传播文化。

最后,文化传播者必须了解文化接收者的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文化信息的传播。

文化传播理论是一门重要的学习,它可以帮助文化传播者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公平性,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

文化传播辩论辩题

文化传播辩论辩题

文化传播辩论辩题正方,文化传播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影响。

文化传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它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还能够提升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首先,文化传播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其次,文化传播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比如,音乐、电影、文学作品等都是通过文化传播得到广泛传播,让人们在享受美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滋养。

最后,文化传播可以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让后人能够了解和继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因此,文化传播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是一种有益的社会活动。

名人名句,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说明了文化传播对个人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够真正领会文化的内涵。

反方,文化传播对社会和个人的消极影响。

文化传播虽然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影响。

首先,文化传播可能会导致文化的同质化,使得各种文化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魅力。

例如,全球化的影响下,许多国家的文化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本土文化逐渐式微。

其次,文化传播也可能会引发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危机,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比如,一些文化传播活动可能会引发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引发文化冲突。

最后,文化传播也可能会对个人产生消极影响,比如过度追求流行文化,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导致人们的精神世界贫乏。

经典案例,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国家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导致了文化认同危机。

比如,一些年轻人过度追求西方文化,忽视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导致了文化认同的危机。

结论,文化传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在积极促进文化传播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避免文化的同质化和文化冲突。

只有这样,文化传播才能够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文化传播学

文化传播学

文化传播整理整理人:朱天1.施拉姆传播“三要素”施拉姆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文化传播的定义人们社会交往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

3.文化传播的特征(1)社会性(2)目的性(3)创造性(4)互动性(5)永恒性(6)开放性(7)多元性(8)融合性4.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关系(1)物质文化:前提、基础,最活跃,最易变动(2)制度文化:协调、保证,中介环节,最敏感最具弹性(3)精神文化:核心与根本,最核心最稳定、最不易变动5.文化的属性(1)整体性(社会生活模式)(2)阶级性(阶层)(3)民族性(4)区域性:大河、海岸、森林(5)稳定性(6)流动性(7)历史连续性6.文化传承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文化从一代人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特点(1)人为性(2)时间性(3)延续性(4)继承性7.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民间民俗文化(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工艺)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8.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1、中国传统文化:太极图、圆满、优美、包容性强2.西方文化传统:十字架、锋芒毕露、刚劲有力、发散型(基督教救世文化)9.世界媒介体制的三大类型(一)媒介文化的外部力量1、政治力量(官方控制)(1)商业经济型(2)政治宣传型(3)社会公益型2、经济力量(广告、媚俗)3、文化力量(主流、《南方周末》)(二)媒介文化的内部力量1、传播者:采、编、录、播2、媒介本身的特性:画面(大众)文字(精英)3、传播受众10.媒介文化有哪几种表现形态1、塑造媒介形象:政治、商业、文化明星2、协调社会生活:缓解焦虑3、形成舆论热点4、快乐的使者:游戏、娱乐、愉悦、KTV、MTV、卡拉OK、CD、DVD、VCD、电子游戏机11.比较文化的特点12.媒介文化在当代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作用13.物质文化的定义1.源于自然环境之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文化,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成技术等。

文化传播学派

文化传播学派

第三章文化移动和传播一、传播论学派(一)背景1、19世纪早期的进化论派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但缺乏佐证材料,有先验论之嫌。

2、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而帝国主义者是不愿意继续进步的,也不允许殖民地国家独立地进步,即把资本主义文化传播或移动到殖民地国家。

传播学派恰好成为反进化论的先锋。

以上是重要时代背景。

(二)以传播的理论来解释文化,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的《原始文化》一书于1871年发表以来,便广为人类学家所用。

有的欧洲人类学家论证说,全部文化开始于一个或多个特殊区域,然后向全世界传播,这种认为所有文化有一个共同起源的观念,通称为传播主义。

(三)传播学派在德语国家最为盛行。

传播学派一般被称为德澳传播学派,在德语国家分成三支,一支以弗罗贝纽斯为首,一支以格累布奈尔为首,一支以施米特为首。

其理论核心:认为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认为文化采借多于发明,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区域)相交的结果;认为进化论忽略传播迁徙;传播学派便从传播角度重构了人类文化史。

二、拉策尔(F.Ratzel,1844—1904)1、拉策尔原是地理学家,后转而从事民族学研究。

他据巴斯蒂安的地理环境概念,发展成地理环境学说,或称人类地理学派。

(1)著作之一《人类地理学》(1882-1891)一书,强调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人类的分布、社会现象和其发展进程。

(2)拉策尔认为,不考虑运动性这一本质问题的人类学研究,都将是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东西。

(3)拉策尔试图描绘出一幅人类及其文化的地面分布图 1)拉策尔特别重视物质文化,认为它保持的时间长;2)认为研究文化的地理分布对于研究各族历史有特殊的价值。

3)如果在分隔很远的两地域中,有一致或相似的文化特质,则两地文化必定存在着历史上的同根关系或某种联系。

(4)我们认为拉策尔的上述理论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如单凭文化特制的相似来确定其历史上的同根关系,证据似嫌不足。

传播理论和文化传播

传播理论和文化传播

传播理论与文化传播摘要: 传播理论和文化传播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的重要内容,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有关传播的问题。

本文旨在比较分析传播理论与文化传播。

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传播理论及其特征,其次介绍文化传播及其特征,然后比较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差异,最后总结出传播理论和文化传播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传播理论;文化传播;比较;分析传播理论与文化传播传播理论和文化传播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的重要内容,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有关传播的问题。

本文旨在比较分析传播理论与文化传播。

首先,从本质上说,传播理论是关于传播的学术理论研究,它是一种通用的学术视角,旨在提供一种关于传播理念和活动的理论支撑。

传播理论表明,传播是一种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思维形式,它是发展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并影响社会意识形态、传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不仅能帮助传播研究者深入研究传播过程,而且能够使传播手段更加有效。

其次,文化传播是一种传播视角,它把传播过程的主体和背景的文化因素结合起来,而传播过程的核心是文化的传递。

文化传播强调文化的传播本质,指出文化传播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内在相关的传播活动,文化传播是文化产生、可持续发展、扩散和发展的主要传播方式。

文化传播有助于我们了解传播行为的内在机制,进而指导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最后,从以上对传播理论与文化传播的对比分析可知,它们之间各自有独特的不同特点。

传播理论是一种普遍的学术视角,主要关注于传播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思维形式,而文化传播则强调文化传播的本质,以文化传播作为文化产生、可持续发展、扩散和发展的主要传播方式。

传播理论和文化传播作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学科,互相依存、相互促进,从而有助于提高传播的效率。

综上所述,传播理论和文化传播都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的重要内容,它们拥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尽管它们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也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有助于提高传播效率。

文化传播的过程理论

文化传播的过程理论

二、符号与传播 (一)符号的意义
罗兰巴尔特 使用符号的双方——编 码者和解码者之间有 “彼此可进入性”、 “心灵的共同性和共享 性”。
了解主体间的互动首先需要了解“主体 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特征。 某物的存在有赖于不同心灵的共同特征, 这个共同特征就是主体间的。心灵的共 同性和共享性隐含着不同心灵和主体之 间的互动作用和传播沟通,这便是他们 的“主体间性”。一个心灵不仅能够体 验到其他心灵的存在,而且包含着与其 他心灵沟通的意向。
和歌山县的新宫阿须贺神社附近
日本前首相羽田孜曾到 徐福村揭“友好碑”
江苏赣榆
山东龙口
河北沧州市盐山县千童镇
三、瓦釜效应——杜骏飞
大众传媒在更有意义的新闻事实上无所作为,更无意义或更 有负面意义的新闻角色则易于煊赫一时。黄钟奈何毁弃,瓦 釜居然雷鸣。
瓦釜的反常性和娱乐性受到媒体的最大注目,缺乏理念的媒 体出于市场价值的考虑,将自己的关注度与受众的好奇心联 系起来,从而使瓦釜在媒体话语中成功地主流化。黄钟不为 为博取出位而取悦媒体,更不会为娱乐大众而罔顾理性与尊 严。于是,在以注意力为唯一信条的媒体那里,他们便日益 自我边缘化了
曾在上海地铁站发过成千上万份征婚传单,也曾在电视 台情感类节目上公布七大极为苛刻的征婚条件,誓嫁 1.76-1.83米的清华或北大硕士生,并且长得要阳光、 帅气。因各种雷言囧语层出不穷、开出令人咋舌的高标 准征婚条件,罗玉凤一“炮”而红,引起各路媒体和广 大网民的关注,被网友戏称为“宇宙无敌超级第一自 信”。史记 Nhomakorabea淮南衡山列传
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 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 男、男百童女止此国,今 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 千余里,有山名“富士”, 亦名“蓬莱”……徐福至 此,谓“蓬莱”,至今子 孙皆曰“秦氏”

文化传播学期末论文

文化传播学期末论文

文化传播学期末论文文化传播学术研究领域关注的是如何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受众,以及受众如何理解和接受这些信息。

这个领域涵盖了各种媒体和传播渠道,包括电视、广播、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传播学术研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文化传播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文化传播有助于传承和保护本土文化。

通过各种媒体和传播渠道,国家可以将本土文化推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

这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促进了文化多样性。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传播学术研究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学术研究可以帮助媒体和传播机构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

通过分析观众的反馈和市场调查等数据,媒体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内容和传播策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其次,学术研究可以揭示文化传播的影响和效果。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传播形式的影响和受众的反应。

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可以帮助媒体机构更好地制定策略,还可以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指导,促进文化传播的发展。

同时,学术研究还可以推动文化传播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传播形式和技术,学者可以发现新的传播途径和方法,从而提供更多样化和高效的文化传播服务。

这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具有积极影响。

总之,文化传播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而文化传播学术研究则为文化传播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持。

通过研究受众需求、分析影响力和推动创新,学者们不断推动着文化传播的进步和发展,为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做出了贡献。

未来,文化传播学术研究领域还将继续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文化传播体验和服务。

文化人类学传播理论

文化人类学传播理论

西方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介绍传播理论人类学中的传播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活跃于20世纪初,并形成传播学派,又称“传播论学派”或“传播论派”等,主要由德国、奥地利和英国的学者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学者F ·格雷布纳、奥地利学者施密特(W .Schmidt)和英国学者史密斯(G .Elliot Elliot Smith)Smith)等。

传播理论是在德国传播主义的先驱、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拉策尔(Fnedfich (Fnedfich Ratzel,1844Ratzel,1844—1904)提出的文化移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他在1882一1891年出版的《人类地理学》一书中,反对巴斯蒂安的“心理一致”说和“独立发明”说,提出文化移动论,从文化空间的角度,即从地理环境和民族移动的角度说明文化传播的过程。

他主张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的决定因素,它造成了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

它造成了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

他首次阐述了文化传播现象,他首次阐述了文化传播现象,他首次阐述了文化传播现象,并认为文化传并认为文化传播是民族迁徙造成的。

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发展了拉策尔的文化移动论,提出较为完整的文化传播理论。

虽然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传播理论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理论却是相同的,即他们均与进化学派唱反调,强调文化传播在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的重要意义,以文化传播原理解释世界各地区、以文化传播原理解释世界各地区、以文化传播原理解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相似性。

各民族文化的相似性。

各民族文化的相似性。

其理论要其理论要点如下:其一,人类创造力有限,人类创造力有限,独立发明的能力很差。

独立发明的能力很差。

独立发明的能力很差。

一种文化被发明或创造出来一种文化被发明或创造出来之后,便向四周传播,从被创造的地方(原点)慢慢扩散出去,跨越空间,一圈又一圈地向外传播,最后传遍世界各地。

其二,文化现象与历史现象一样不会重复,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只有一次被创造,在不同的地区两次或多次创造相同的文化现象是不可能的。

文化人类学八大理论学派简说

文化人类学八大理论学派简说

二、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是功能主义学派的分支之一,它强调仪式的内在结构和它是 如何与社会的其他方面相互的。该学派认为,仪式是通过其内在的结构和元素 来传达社会意义和价值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 马塞尔·毛斯。
三、文化相对主义学派
文化相对主义学派是人类学中的另一个主要理论学派,它强调仪式的文化相对 性和多样性。该学派认为,仪式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 有相对的价值。文化相对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弗朗茨·博 亚斯和人类学的女性主义学派。
谢谢观看
六、女性主义学派
女性主义学派是人类学中的重要理论学派之一,它强调仪式中的性别和性取向 问题。该学派认为,仪式是一种性别化的社会行为,它往往反映和强化了社会 中的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关系。女性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玛 格丽特·米德和盖尔·卢宾。
总之,仪式研究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有着多种多样的理论学派和观点。 这些理论学派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仪式的本质、功能、结构、文化相对性、认 知和表演等方面,为我们理解和研究仪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六、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认为文化现象是由不同部分之间相 互作用和相互依赖而形成的有机整体。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他认为对于文化现象的理解需要从整体入手,分析 不同部分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文化现象 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五、文化传播论
文化传播论主要研究文化的传播过程和方式,认为文化现象是在不同地区和群 体之间传播的。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韦勒,他 认为文化的传播是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传播论的研究方法主要 是对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传播规律和路 径。

文化传播辩论辩题

文化传播辩论辩题

文化传播辩论辩题正方,文化传播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远大于消极影响。

作为正方辩手,我坚信文化传播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远大于消极影响。

首先,文化传播可以促进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正如著名学者斯蒂芬·茨威格所说,“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我们相互交流与理解的桥梁。

”通过文化传播,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增进彼此的理解与友谊,从而减少文化冲突与误解。

其次,文化传播有助于提升社会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

例如,电影、音乐、艺术等文化作品通过传播,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社会的文化品位。

正如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所说,“音乐是上帝赐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

”文化传播不仅可以让人们享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促进社会的文化繁荣。

最后,文化传播还可以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价值观念的提升。

例如,通过文化传播,可以弘扬正能量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念,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正如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所说,“文化是人类心灵的照明灯,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因此,文化传播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远大于消极影响。

反方,文化传播对社会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

作为反方辩手,我认为文化传播对社会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文化传播可能会传播负面价值观念和不良行为。

例如,一些低俗、暴力、色情等内容通过文化传播媒体广泛传播,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其次,文化传播可能会加剧文化冲突与文化侵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对抗也日益凸显。

文化传播媒体的广泛传播,可能会加剧文化冲突与文化侵蚀,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正如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所说,“文化冲突是未来世界的主要矛盾之一。

”。

最后,文化传播可能会导致社会的精神污染和文化同质化。

随着文化传播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产品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广泛传播,导致社会的精神污染和文化同质化。

文化传播学课件1第一章文化传播学导论

文化传播学课件1第一章文化传播学导论
• 文化传播的效果研究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也具有下述双重含义: 一是预设的传播效果,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 度和行为的变幻。二是预设之外的传播效果。这种传播效果指的是,传播活动尤其 是基于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 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第一章 文化传播学导论
01 基本概念与核心议题 02 文化传播的功能与意义 03 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核心议题
• 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英文为“communication”,有传播、交流等多种含义。一般我们在使 用这个概念时,多指“信息”从“信源”出发,经由渠道到达“信宿”。早期,传 播概念强调的是,信息的单向传递和意义再造。但作为一个开放性词汇,“传播” 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事实上,除了单向度的传播与分享之外,传播的另外一层 含义就是,“双向的或共同的互动交流机制”。就实践层面而言,“传播”就是人 类运用符号并经由媒介来交流信息、传递感情和交流意义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知识链接
• 初级群体-广场舞大妈 :
“Dama”,又称“广场舞大妈”、“中国大妈”,本意是指那些 热情冲动、精力充沛,但有时也会盲从算计的离退休女性群体。 她们形成文化体公共体的方式,比较特殊。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 初级群体,“Dama”有某种非组织关联,其成员间情感色彩浓厚。 在演变过程中,这一初级群体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准组织结构形态。 “领舞者”在这样的群体中起着结构形塑的重要作用,“口信约定” 是广场舞大妈沟通信息的主要方式。这一群体的社会影响力,甚 至国际认知度都在增强。2013年4至6月,国际金价下跌,许多中 国消费者纷纷抢购黄金,其中包括“中国大妈”这个特殊的社会 群体。她们甚至被称为“影响全球黄金市场的一支主力军”。不 过,《华尔街日报》在专门创造并推广“dama”这个概念时带有 一定的贬义。他们认为,“中国大妈”是擅长利益计算但缺乏能 力眼光的社会群体。

文化沟通与传播的理论

文化沟通与传播的理论

文化沟通与传播的理论在当今愈加紧密的世界面前,文化沟通和传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各种信息和观念的交流,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发展。

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交流时也会带来诸多挑战和难点,需要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本文将重点介绍关于文化沟通和传播的理论和模型,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这些理论进行探讨和分析。

首先,文化的复杂性就决定了跨文化沟通的难度。

人们的信仰、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这时候文化沟通理论以及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学者提出了多种文化沟通模型,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霍夫斯泰德的跨文化交际模式、艾德哈特的跨文化行为模型和韦顿和黄的函数跨文化沟通模型。

霍夫斯泰德的跨文化交际模式是跨文化沟通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型。

它提出了五个不同文化差异的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女性的社会角色、不确定性规避和短期/长期导向。

这五个维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艾德哈特的跨文化行为模型则强调了跨文化沟通中的语境。

他认为一个人对待某个语境(包括时间、空间、身份和信息)的态度反映了他们的文化背景。

对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理解,就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合其中。

韦顿和黄的函数跨文化沟通模型则从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出发进行研究。

他们认为跨文化沟通中每个人都会扮演“发送者”或“接收者”的角色,并且这仅仅只是沟通的最表面层次。

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是某些关系和力量的产物。

因此,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理解相关背景和文化内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沟通。

此外,在关于文化传播的研究中,有三个比较重要的理论:信息扩散理论、解释机制理论和媒体批判理论。

信息扩散理论源于传染病学,它尝试解释为什么某些想法和行为可以在群体中像病毒一样快速传播。

解释机制理论则设计了一种解释媒介的传播的方法。

媒体批判理论则从媒体扮演的角色出发评价媒体是否对公众产生了积极影响。

文化传播议论文800字

文化传播议论文800字

文化传播议论文800字人们都说好习惯应该从小培养,所以,我的父母亲从小就教育我要讲文明、懂礼貌,还让我读了许多关于讲文明的故事,其中有- -段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今天没了,没关系,因为明天会再来。

钱没了,没关系,因为还可以再赚。

但是文明没了,你就失去了人类最基础的道德。

”现在,公共汽车上,学校里,到处都贴着文明标示语,呼吁大家注重文明礼仪,尽管这样,还是有个别人做出乱扔垃圾,随口吐痰,随意践踏草坪这样不文明的行为。

我个人是注重文明的小学生,就拿昨天来说,妈妈带我去超市,在购物的时候,我们有一样商品不想要了,我并没有随手放在一边,因为我想到这样可能会给其他顾客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我还是坚持不嫌麻烦的找到了它的位置,并把它放在了原来的地方。

促销员阿姨看见了,夸我是个懂事的女孩!我喜欢做一些文明的行为,同时也讨厌那些没有素质,没有修养的人。

有一次,我与妈妈坐班车回家时,我看到前面一-位大婶在啃着刚买来的青苹果,- 边啃还一边往座位旁吐着皮,看她那吃得津津有味的模样,还不知道旁边人正以厌恶、嫌弃的目光盯着她呢!这两个例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讲文明,懂礼貌的人,人夸奖;没素质,没修养的人,人人唾骂!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讲文明的好市民,我只想让那些少数不讲文明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后,也能做到讲文明懂礼仪!我还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事情:在某国一个着名的旅游景点里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来游玩。

同中国一样,那里也有着许多的环境标语,但那儿的所有的告示牌都写着醒目的中国字!无疑问,他们对我们中国人的素质表现出了不相信,他们把中国人的尊严放在哪里?难道中国就是像他们所想的那样没素养,不讲文明的国家吗?不!不是的,每个作为中国的子孙都爱这个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祖国!所以,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是最讲文明的国家,光说不算,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做文明的传播者,与文明同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些问题,文化传播研究也必然要表现出自己的关注
和思考。
文化传播何以可能?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它呢?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时代。加世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 a
一68一
纪人类最大的遭变是文化传播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
活的全面渗透。文化传播将是21世纪文化研究最重
要的主题和中心视界之一。文化传播作为人类存在
能都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展开的。
.文化传播既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同时也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传媒的世界化和世界的传媒化是当今时代
的一个显著特征。透过传播认知文化、认知社会和人
类自身,将成为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场变革。
一、文化传播:人·媒介·社会
文化传播(Cultural ation)与人的精神
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正如美国文化传播大家威尔伯
·施拉姆(Wilbur Schramm)所言:“我们既不完全像
神,也不完全像动物。我们的传播行为证明我们完全
是人。”川文化传播总是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交织
在一起,成为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
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交往活动。正如人的生存离不
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我们如何理解周围的世界?如何
理解我们的社会?历史上人们彼此是如何交往的?文
化传播的本质及其特征何在?媒介变迁与社会发展
和人类文明有何内在关联?是媒介在控制人还是人
在控制媒介?如何理解文化传播的功能及其与人的
全面发展的关系?文化传播在当代的表现形态是什
么?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境况如何?如此等等。对于这
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或明晰或含糊地涉及传播。”〔,’
这些描述说明了文化传播的可能性、普遍性以及在
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和发展的表征和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武器和工具。文化传播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
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传播。事实
表明,文化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度地卷人我
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同人类朝夕相伴,如影随形,
与生俱来,共同绘制出人类历史的壮丽画卷。我们可
以说,文化传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样式,是人类社会
交往活动充满了许多让人费解的谜,以致有学者把
它称为20世纪哲学最大的难题,即“主体际困境”。
主体际何以可能成立?人与人之间何以可能交流?人
与人何以可能通过交流建立多极主体共在的共同
体?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智慧的哲学家们。
人之为人从传播起。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他
的文化传播方式,也可以说,一个人的文化传播方式
·施拉姆(Wilbur Schramm)称文化传播“是社会得
以形成的工具。”社会学家查尔斯·科利(Charles
Coughlin)认为文化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和发
展的机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征和通过空间传达它们
和通过时间保存它们的手段。”人类学家爱德华·萨
皮尔(Edward Sapir)强调:“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
也拓展了人类生命存在的时空形态。因此,只有通过
文化传播的研究,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动态过程中,
方能真正把握住文化。显然,文化传播是文化研究之
网的“纽结”,抓住了文化传播,也就抓住了文化研究
的关键。
传播是促进文化变革和创新的活性机制。文化
不是一个被动凝固的实体,而是一个发展变动的过
最普遍、最重要、最深层和最复杂的现象之一。
传播是人的天性亦是文化的本性。走进历史和
现实深处我们便会发现,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文化
传播的历史。文化传播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
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文化传播冲破各式各样的社会
藩篱,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是历时性和共时
性的过程。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变迁与转型、差异与
递扩散和迁移继传现象,是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
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是人
类生存符号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是传播者的编码和
解读者的解码互动阐释的过程,是主体间进行文化
交往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文化与传播是互动的和一体的。文化的传播
功能是文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功能,·文化的其它功
.艺术总论
文化传播论
0庄晓东
.人之为人从传播起。传播是人的天性亦是文
化的本性。文化传播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其为
“类”。
.文化传播拓展了文化时间和文化空间,从而
也拓展了人类生命存在的时空形态。文化传播可谓
左右旁通,环环相扣。文化传播是文化研究之网的
“纽结”,抓住了文化传播,也就抓住了文化研究的关
冲突、整合与创新、生产与再生产,都与文化传播紧
密关联。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最富有人性和人情的社
会活动,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其为“类”。一句话,
文化传播与人类文明共振起伏、互动互进、休戚相
关。没有文化传播,便没有人类的文明。文化研究富
于变化,确实很难把握。文化传播可谓左右旁通,环
环相扣。文化传播拓展了文化时间和文化空间,从而
程,是一个“活”的流体。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
态”的;文化既是“名词”又是“动词”。说到底,人类文
化是一个不断流动、演化着的生命过程,文化一经产
生就有一种向外“扩散”和“传递”的冲动。传播是文
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
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文化的差异性、社会性和
符号性使文化传播“势所必然”并成为可能。威尔伯
开空气一样,我们也离不开文化传播。英国学者特伦
斯·霍克斯(Terence Hawkes)认为,“人在世界上的
作用,最重要的是交流。”‘“〕当代人对社会生活的阐
释,当代人的文化实践活动和文化创造活动都与传
播息息相关。文化传播成了当代人类的主要生存方
式和生存空间。
我们谈论文化传播,也就是谈论我们的文化和
键。
.传播是促进文化变革和创新的活性机制。传
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一切文化都是在
传播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
.文化传播产生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文
化传播深度地卷人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当代
人类的主要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
.文化传播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