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传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文化传播

研究视觉文化,我认为首先我们必须得弄清楚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范畴、疆域是什么?这样往往就需要给“视觉文化”作一个界定,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理论框架出发来对其界定,于是我们看到了从后现代主义、后工业时代、后殖民主义、结构主义、文化研究乃至传媒技术和艺术等的角度所给出的定义。视觉文化研究相对来说是一个新兴流行的研究,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 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 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下面我将重点陈述中西方视觉文化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和代表性观点,以及他们的主要研究方法。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文化理论与批评家米克•巴尔(Mieke Bal)否认视觉文化是一门学科,他认为视觉文化研究需要借助于其他的多种学科,比如已有的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还有其他本身就比较年轻的学科,如电影研究或者传媒研究。他主张,视觉文化研究的对象与由对象所定义的学科如艺术史和电影研究应当区分开来,前者应该把视觉性的中心性作为“新”的对象。在巴尔看来,视觉文化研究缺乏自身独立的研究体系和方法,需要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但是他又强调,就研究对象来说,视觉文化研究不是简单的从属于其他学科,成为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视觉文化研究应当在对象上与艺术研究和传播研究区分开来,合理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从而整合成自己的研究体系。

英国学者尼古拉•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视觉文化,就其本质来说,视觉文化体现为“视觉性”,它是研究后现代文化最为有效的研究策略。在米尔佐夫看来,视觉文化要重点研究文化中的权力分配、性别政治、种族意识等,可以说他是将视觉文化研究纳入了文化研究的范畴。而且他认为视觉是一个可变的、解释性的研究机制,主要是考察日常生活中个人和群体对于视觉媒介的反应。

美国学者依雷特•罗戈夫(Irit Rogoff)也对视觉文化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他说:“首先,我们必须指出,它所涵括的范围远远超越图像研究,甚至是最开放和跨学科的图像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在他看来,视觉文化打开了一个完整的互文本世界,在其中对图像、声音以及空间构图的解读及相互作用又依赖于彼此的关系,且视觉文化的意义在于为视觉场和可视领域里的意义的持续移置提供了视觉上的阐明。可以看出,这里视觉文化就是对互文本世界的考察,是对可视领域的事物提供意义阐明。

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巴纳德(Malcolm Barnard)认为视觉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视觉文化强调的是这个属于的文化方面,它所涉及的是视觉文化氛围中形成和通过视觉文化传播的价值观念和个性特征。巴纳德倾向于采用狭义概念,在他看来,视觉文化所强调的正是其视觉方面的内涵,它在某种程度上把人类生产和消费的二维和三维的可视物品视为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它有可能包括艺术和设计的所有形式,同样也包括个人的或与身体有关的视觉现象。

中国视觉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我认为主要是孟建、周宪和田少煦。

2002年6月中国第一个视觉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成立,该中心是全国最早关注视觉文化传播的研究机构,并正在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重镇,标志着我国视觉文化传播研究领域开始起步。同年孟建教授发表论文《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指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此文章将视觉文化传播和研究学结合起来研究,开拓了视觉文化研究的新视野,开启了国内视觉文化研究的大门。孟建认为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 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他主要以视觉文化传播为契机或者在视觉文化传播理论的相关框架下,解析现实社会的具体现象。

田少煦是深圳大学海志楼视觉传播的带头人,多年致力于数字媒体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探索,主讲课程:设计基础、广告设计、标志与CIS设计、数字色彩、数字图形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等,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播设计、中国民间工艺文化,将计算机、美术和传播结合。

目前新媒体发展迅速,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学习方式,同样它也给视觉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更加宽阔的发展空间。我主要收集是微电影和试衣机器人模特这两个例子,并且分析它们转为实际应用或产业化的可能性。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各种具有视频功能的手持移动设备,如3G手机,手机电视等,具有无线移动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和其它移动视频接收设备)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微电影是伴随着近几年我国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大势兴起而出现在我们视线中。它的低门槛,广谱性与参与互动性适合了新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是信息技术革命下的web3.0.

分析微电影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主要就是讲它的盈利模式和上下线的问题,其实在目前微电影已经有了初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影视制作公司开始拍摄微电影用来宣传旗下艺人,它投资小回报大使它很受投资者的欢迎。具体来说我觉得它未来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植入广告,在看过《非诚勿扰2》后,不少观众都对片中的植入广告表示反感。而在网络电影中植入广告,观众却不好意思开骂,因为在网上看视频不需要付费。网络电影和广告植入相结合,可以从创作之初便结合广告元素进行创作,改变了以往影视作品创作后期广告硬性植入从而导致的观众抵触情绪,而播出平台也能收获巨大的点击量以及广告收益,“可以做到让投资人、媒体、创作者、观众四方得利”;二,点击率,现如今社会是一个眼球经济社会,点击率意味着吸引眼球,吸引眼球自然能够创造经济效益,不管是影视公司对自己艺人的宣传还是政府部门出资制作的城市宣传,我觉得很多也可以采取微电影形式;三,观影票房,现如今说到票房肯定很多人都觉得有点不可能,谁会花钱去电影院看微电影,但是我觉得微电影有很大的票房发展空间,它可以和娱乐场所进行合作,现如今很多娱乐场所都拥有自己的电影院,可以将微电影的播放平台扩大。记得我在广州长隆欢乐世界的时候就有在里面看过只有二十分钟4D的微电影,感觉很新奇也很不错。再说,微电影的内容由谁生产,从电视台到手机运营商,从影视制作公司到唱片公司,大家都有各自的资源和理由参与其中。拍摄微电影的门槛虽然不高,但是随着旧媒体开始考虑跨媒体,真正有竞争力的新媒体内容很可能既需要跨媒体的能力,又需要针对行的制作,而这不是大街上随便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而微电影的平台很多,只要可以播放视频的平台都可以考虑,选择何种媒体(主要是新媒体)要靠制作人的决策和考量。

另外我还想说一个就是试衣机器人模特,我觉得它也属于一种视觉文化传播(呵呵,不

知道是不是,请教老师),据英国《每

日邮报》14日报道,一种试衣机器

人模特即将掀起一场服装网购的革

命,这种机器人可以根据购物者在

网上输入的身材尺寸而变换体型,

从而使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试

衣效果,这也就解决了人们网购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