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系列中农民形象的解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奂生系列中农民形象的解剖

--读高晓声《陈奂生系列》

11广电李光伟学号:201140112128

“我写《陈奂生》,我的情绪轻快而又沉重,高兴而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情况改善了,我们确实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这篇小说,解剖了陈奂生也解剖了我自己,希望借此来提高陈奂生和我的认识水平、觉悟程度,求得长进。”——高晓声。

高晓声对陈奂生的解剖深刻,展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他积累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和观察,对中国农民的性格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无有足以称道者。他们是一些善于动手而不善于动口的人,勇于劳动而不善思索的人;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了欺骗会无所察觉;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很少幻想,他们最善务实。他们活着,始终抱着两个信念:一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相信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活下去;二是坚信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但是,他们的弱点确实是很可怕的,他们的弱点不改变,中国还会出皇帝的。”作为小农生产者性格心理的两个侧面的并存交错:善良与软弱、纯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生活的韧性和容易满足的浅薄、讲究实际和狭隘自私等等。

陈奂生系列对农民心理深入开掘,揭示了人物性格和作品的题蕴。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陈奂生吧。

陈奂生是一个勤劳、憨厚、质朴的农民。在《漏斗户主》中,他长期被饥饿所纠缠着,并不懒惰却无法摆脱困境,对现实失望却又并不放弃努力。他诚实守信,每次借米倒还期他定会想法按时还上。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已经是“漏斗户主”了还能再失掉信用吗?”他直头直脑,体贴人。例如他老婆嫁过来没带来口粮,别人劝他到娘家去要,他反说:“他们连人都肯给我,这点粮叫我怎么开口呢?”他是个容易满足的人,总是说自己的老婆虽然有些缺陷但嫁了他这样的那人倒也可怜,怎么能再去勉强她呢。他精打细算把家里的每一粒粮食都充分计算在生活上,体现了小农生活的不易和被逼出来的智慧。

陈奂生农民小生产者的软弱性也体现在这其中。在粮食增产后满以为自己会摆脱漏斗户主的帽子,可是不合理的费分配方式使得他的美梦破灭。他也曾想抗议,但看到抗议的人都被臭骂一顿,心中的不满就变成了无奈,只得彻底认输当漏斗户主了。在新社会里,许多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他却愚蠢的没有找到。整天的忙碌于借粮,反抗意识被压制,虽饿着肚子也得继续干活,因为再不干更没得吃了。他也曾想过向上级反映一下自己的想法,但堂兄陈正清很坚决的拒绝替他些信,因为在那个年代他的想法是很危险的。陈奂生就此沉默了,消沉了。这些都表现了他小农的软弱性、局限性。

在《陈奂生上城》中更多的则是对陈奂生两面性的描写。《陈奂生上城》发表于1980年,是这一“系列”中最为精彩的一篇。这里的陈奂生已不再为饥饿所累了,小说通过主人公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及其微妙的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尤其精彩的是在招待所的一幕,他在病中被路过的县委书记送来,第二天结帐时听了大吃一惊。对刚刚摆脱饥饿的他来说,五元钱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作者对陈奂生

付出房钱前后的心理变化作了细致的开掘。

在付出五元钱之前,陈奂生是那么自卑、纯朴,他发现自己住在那么好的房间里,感到了父母官的关怀,心里暖洋洋的,眼泪热辣辣的,盖着里外三层新的绸被子,不自觉地缩成一团,怕自己的脚弄脏了被子,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怕把地板弄脏,连沙发椅子也不敢坐,惟恐瘪下去起不来。而在付出五元钱之后,他心中完全相反的一些因素,一种破坏欲,一种损人不利己的心理便发作起来,他用脚踏沙发,不脱鞋就钻进被窝,并算计着要睡足时间。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对人物心理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尽了这个农民的各个心理侧面。

陈奂生的心理又从破坏欲的发泄转变成自我安慰:既然一夜就住了五元钱,那么索性就去买个新帽子戴戴,在五元钱的刺激下,他长期养成的俭节被轻易放弃了。但当他想到,如此那五元的住宿费还是无法向老婆交帐时,便只好用“精神胜利法”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认为由县书记送去花五元钱住一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荣耀,于是他“仅仅用五元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在通常只有一个层次的激发点上,作者发掘出了好几倍的心理内涵,充分的喜剧风格使陈奂生的形象达到了作者从未达到的高度。每一个层次的挖掘,都体现了规定人物,规定情景中的规定心理,都体现了现实主义典型塑造的独特性,但同时都是以其独特性展示了七八十年代之交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所共有的心理倾向,即作为小农生产者性格心理的两个侧面的并存交错:善良与软弱、纯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生活的韧性和容易满足的浅薄、讲究实际和狭隘自私等等。

在《陈奂生专业》的一篇中我们欣喜的看到了陈奂生的成长。暂时离开土地的在书记和厂长的劝说下当了采购员。采购员,“漏斗户主”似两个完全不沾

边的词汇却都让陈奂生赶上了。这篇中作者集中表现陈奂生用诚实与勤劳的到了五吨材料。他不爱占人便宜,请吴书记帮忙期间,住在他家,不好意思白吃白喝,就帮他院子变成了极好的菜畦;在得到新朋友林真和的帮助后,很爽快的答应的给他一吨的请求;在将货物托运的时候不想占厂里的便宜,便雇了平板车。这些都说明了他内心的朴实。他的淳朴是他想不明白:“为什么出力流汗拖板车却没有报酬?为什么不出力气却赚大钱?为什么吴书记写条子求援两吨搞不到?为什么刘主任跑一趟就答应了五吨?”他虽然成长了,可依然是个农民,地地道道的农民,官场、社会的许多事他是不会明白的。

在《陈奂生包产》中,我们看到陈奂生的生活都得到了巨大改变。物质丰盈了,精神成长了,队长对他好,厂长对他好,书记对他好。关于包产的政策他不了解,害怕自己会吃亏,继续当采购员又要去找吴书记,他觉得这样不好,不想给吴书记带来麻烦,可厂里的劝说使他动了心,他只能在沉默中纠结着。当他准备再去找吴书记时,堂兄陈正清说想发财叫别人犯错,这是缺德的事。陈奂生面红耳赤,两眼落泪。一个淳朴的农民在此刻觉醒,他不能再干损人利己的事了。陈奂生醒过来了,他果然没有再去找吴书记。想着包产以后,只要勤快、肯学,总能赶上大家的。他记得,从前的油绳,自己也不会做,也不会卖,都是向人家学来的,难道以后倒反不能学了吗?!于是,陈奂生又信心十足了。

纵观陈奂生系列的这几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高晓声对农民灵魂深处的解剖。写出了小农生产者性格心理的两个侧面的并存交错:善良与软弱、纯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生活的韧性和容易满足的浅薄、讲究实际和狭隘自私等等。但更多的则是同情与善意。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以陈奂生为代表的农民物质的丰盈于精神的成长。他们是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