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小说
80年代小说复习资料
莫言,1981年开始创作,发表了《枯河》《秋
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透 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发表《红高粱》也倍 受关注。著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tai)之歌》《 十三步》《酒国》等,有《莫言文集》五卷。90年代 以后,莫言保持了比较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时有作品 问世,主要有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檀香刑》《四 十一炮》《生死疲劳》等。(P115 116)
伤痕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开拓性意义:
伤痕文学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 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在当代文学史上, 它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 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以强烈的批判性、 暴露性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开启了80年代文学 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 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在专制主义与 极左路线下人性遭摧残、人权被剥夺的悲剧, 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P102)
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除了上面两篇外,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 子》、王蒙《最宝贵的》、王亚平《神圣的使 命》、肖平《墓场与鲜花》、李陀《愿你听到这 支歌》、宗璞《我是谁?》和《弦上的梦》、陈 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孔捷生的《在小河那 边》、张抗抗的《爱的权利》、韩少功的《月 兰》、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和周克芹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汪曾祺的小说中随时插入的关于风俗民情和自然
景观,这不仅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还形成了他小 说的独特的结构方式。他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 而且这种结构方式开启了新时期小说的散文化的先河。 就叙述的语言质地方面而言,汪曾祺的小说俭省、疏 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不管是叙 述事件还是描绘景物,是写对话还是描写人物,都显 示出灵动、清逸的风致。汪曾祺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 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的方式, 充分显示了传统的讲故事的魅力,最大限度的缩短了 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使小说阅读有了听 的效果。(P114)
80年代小说的思想特征
80年代小说的思想特征20110211 25 何柳青整个80年代,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10年。
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恢弘的艺术创新和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世相人心,满足着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小说画廊。
(一)伤痕文学80年代小说的发展承接着70年代末期的伤痕小说。
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伤痕文学的发端之作。
小说揭示的是文化大革命给孩子留下的内伤,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
1978年8月,卢新华的《伤痕》发表,该小说写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所造成的悲剧,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残酷的“阶级斗争”和反动的“血统论”给人们心灵造成的重大伤痕,于是逐渐形成了伤痕文学的创作热潮。
主要作品有:郑义的《枫》、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的《芙蓉镇》、莫应丰的《将军吟》、王蒙的《最宝贵的》、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肖平的《墓场与鲜花》、韩少功的《月兰》等。
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美丽关系的严重破坏。
这阶段的文学主要集中于对社会和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缺少深刻的悲剧性思索。
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在美学风格上张扬和确立了丰富的悲剧意识,是社会主义当代文学第一批悲剧文学,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性质。
是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强化。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
二、人们发现了久违的悲剧精神。
80年代小说(1)
3、《钟鼓楼》
北京四合院里面几家从5到下午5点的生活。 薛家办喜事——薛大爷、大娘、薛纪跃、潘秀娅 荀家——荀大爷、大娘、蕈类、冯婉姝、郭杏儿 李家——李铠、澹台智珠 张家——张局长、张妻(医生)、女儿张秀藻 詹家——詹丽颖 韩家——韩一潭、韩妻 慕家——慕樱
三、反思小说
对城市文化的渴望与批判小月前本门门才才小月浮躁金狗小水英英石华福运废都庄之蝶废都庄之蝶唐宛儿牛月清柳月阿灿3精神返乡对乡村未来的忧虑唐宛儿牛月清柳月高老庄子路西夏菊娃蔡老黑苏红秦腔引生白雪夏风夏天义夏天智夏君亭高兴刘高兴孟夷纯五福张洁p103?创作三个阶段p103104美的追求女性命运思考荒诞感受美的追求女性命运思考荒诞感受?爱是不能忘记的?母亲钟雨老干部?沉重的翅膀?新时期第一部反映改革的长篇小说?郑子云陈咏明?田守诚保守派改革派四寻根小说?1985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
汪曾祺的诗化小说
刘绍棠——80年代高举“乡土文学”大旗
九、军旅小说
徐怀中P129 战争题材——军旅小说 战争过程 人物内心 塑造英雄 普通人“英雄”——复杂的英雄 代表作《西线轶事》 刘毛妹——英雄+玩世不恭的小青年 六个女兵——逐渐成熟的战士+英雄行为
高晓声P98
作品“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反映改革过程中农民文化心态有:
《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包产》《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出国》等 农民的奴性和“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缺乏做主 人的能力和意识 农村改革农民富裕能使农民恢复主人公意识
80年代小说概述(2)
• A、“天意难测。于是备了一桌肉饭,请来一位巫师。巫师指点:年成不好,
• B、杀牛占卜
• C、“爸爸爸”,“x妈妈”,莫非就是阴阳二卦。大家决定打一打这个活卦,于
是连忙拆了门板,把丙患抬到祠堂前。“丙相公”“丙大爷”,“丙仙”,汉子 们伏拜在他面前,紧紧盯住他,一双双眼球顶得额上的皱纹叠着皱纹。
• 6、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唱古;养猫保护族谱
徐星:《无主题变奏》描写了青年主人公“我”的日常心态,同时也描写了“我”
一、现代派小说产生的文化背景
• 1、时代的发展为新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探索留下空间,使得 不安分的作家接受西方现代文学观念,进行前卫探索成为可能。
• 2、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使引进西方现代文化思想、文学艺术成
为可能。
• 3、80年代前期文学创作,如“伤痕”“反思”“改革”等文学 创作,已无法满足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新一代作家首先做了反 叛者,从观念到艺术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荣辱、贵贱而烦恼。他在动乱年月中保持着安命处顺的人生态度,
• 二、对道家“无为而无不为”哲学观念的肯定
• 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没有办不到、做不好的事情。
• 王一生与十位高手车轮大战,因“清静无为”而战无不胜(无不 为):顺应生命的自然,“无为为体,有为为用”, 无为之中 产生有为,最终大获全胜。 • • A、不想与人竞争高下,反而获得“棋王”称号 B、比赛中物我两忘,自我与宇宙的完全融合,以至力挫群雄
二、现代派小说的探索与创新 • 1、叙事创新
• 颠覆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了一场叙事上的革命。【马
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 • 马原:“元叙事”“元小说”“后设小说” • 残雪:意象寓言 • ——重构时空次序、因果逻辑、情节结构……
80年代小说概述
陆文夫(彩色) 陆文夫(彩色)
陆文夫(黑白) 陆文夫(黑白)
陆文夫革大潮的兴起, 伴随农村和城市改革大潮的兴起, 改革文学也应运而生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沉重的翅膀》 张洁《沉重的翅膀》 柯云路的《新星》 柯云路的《新星》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反思小说
①标志: 标志: 茹志娟1979 1979年 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 人民文学》上的《 《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 了的故事》 了的故事》。
②创作群体特点: 创作群体特点: 第一,大都是“复出”的“右派” 第一,大都是“复出” 右派”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 谌容等 洁、谌容等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伤痕文 十年” 学”的“十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 社会历史
3、改革所激起的对新生活的向 往追求 铁凝《 铁凝《哦,香雪》【精炼含蓄】 香雪》【精炼含蓄】 》【精炼含蓄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主人公命运的坎坷和追求的 执著。 执著。】
现代派小说
被称为现代派小说的潮流可追溯到 王蒙的意识流技巧【《蝴蝶》】 【《蝴蝶》】。 王蒙的意识流技巧【《蝴蝶》】。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和徐星《 刘索拉 《 你别无选择 》 和徐星 《 无 主题变奏》 主题变奏》 一直延续到残雪和莫言的小说 自马原开始的先锋小说可以视为其 发展。 发展。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 主题变奏》 王朔的小说( 主题变奏》、王朔的小说(从群体 到个体) 到个体) ——消解正统文化 ——消解正统文化,注重个体的生 消解正统文化, 命感受;舍弃中心情节, 命感受;舍弃中心情节,采取调侃 方式。 方式。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 》【直觉经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直觉经 现代主义色彩】 验,现代主义色彩】
当代 80年代小说阅读篇目
80年代小说阅读篇目*刘心武《班主任》*庐新华《伤痕》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古华《芙蓉镇》《爬满青藤的木屋》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王蒙《布礼》*《蝴蝶》《活动变人形》李国文*《月食》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高晓声《“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贾平凹《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远山野情》《商州》《浮躁》《废都》张炜*《古船》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礼平《晚霞消失的时侯》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张承志《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朱晓平《桑树坪纪事》张抗抗《隐形伴侣》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血色黄昏》李锐《合坟》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邓友梅《那五》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冯骥才《神鞭》莫言*《红高梁》*《透明的红萝卜》*《天堂蒜薹之歌》《白狗秋千架》《酒国》《拇指铐》《师傅越来越幽默》《檀香刑》《生死疲劳》《蛙》《丰乳肥臀》郑万隆《老棒子酒馆》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格非*《迷舟》《唿哨》《敌人》《人面桃花》《边缘》《欲望的旗帜》孙甘露《访问梦境》余华*《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十八岁出门远行》《死亡叙述》《爱情故事》《现实一种》《世事如烟》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白云苍狗谣》《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方方:*《风景》《纸婚年》《黑洞》刘震云:《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官人》刘恒:*《狗日的粮食》《力气》《四条汉子》《陡坡》苏童:*《妻妾成群》《红粉》《1934年逃亡》《罂栗之家》《离婚指南》《平静如水》,长篇小说《我的帝王生涯》《米》《后宫》《刺青时代》。
80年代小说概述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孔捷生 《南方的岸》【回城后才发现自己 的位置应在农村,表现出强烈的回 归倾向。】
4、以农民问题为反思对象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身试法, 抵制极左政策。
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 女儿们》【 封建观念的束缚、极左政 策的扭曲,双重外力作用下农民变得 愚昧麻木】
①标志: 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 《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 了的故事》。
②创作群体特点:
第一,大都是“复出”的“右派”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 洁、谌容等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伤痕文 学”的“十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 社会历史
②学术界的文化热,促使“寻根文学”出现。 ③寻根文学的出现受到文学自身范畴的制约
与互动。
寻根小说的前奏
可追溯至80年代初汪 曾祺、冯骥才、邓友梅 等的文化地域小说。
寻根小说的特点
1、“文化性”色彩
①“向后看” ②“前瞻性” 时间上将视点对准久远的历史 空间上对准乡村民间,从中挖掘一个地区甚至一
韩少功《爸爸爸》具有整体象征意味的 现代主义倾向(丙崽)
2、从传统文化寻找现代人的精神支撑:
阿城《棋王》(吃、棋)、王安忆 《小鲍庄》(仁义)、张炜《古船》 (家族矛盾)——不再是民族、国家、 阶级、党。
3、从地域生活中发现生存的文化秘密
郑万隆《老棒子酒馆》“异乡见闻”系 列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 “葛川江”系列。
塑造这些人物时,采用象征性、意 念性的方法,注重人物身上的文化 特征,而非个人性格,常带有整体 性或类型性的特征。
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小说【个人推荐】
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说【个⼈推荐】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说80年代是⼩说繁荣的时代,不仅数量惊⼈,且影响⼒也是惊⼈的,为了便于回忆和查询,特别整理了本⽬录,本⽬录仅代表个⼈⽴场,不可能让⼤家都满意,仅供喜欢怀旧⼩说的朋友参考。
【⼩说有长、中、短篇,为了⽅便,现⼀并称为“部”】1.刑警队长/王亚平2.钟⿎楼/刘⼼武3.如意/刘⼼武4.⽴体交叉桥/刘⼼武5.故⼟/苏叔阳6.新星/柯云路7.花园街五号/李国⽂8.⼤林莽/孔捷⽣9.天⼭深处的⼤兵/李斌奎10.男⼈的⼀半是⼥⼈/张贤亮11.绿化树/张贤亮12.灵与⾁/张贤亮13.浮躁/贾平凹14.鸡窝洼⼈家/贾平凹15.倾斜的阁楼/航鹰16.北国红⾖也相思/乔雪⽵17.迷⼈的海/邓刚18.古船/张炜19.⾬沙沙沙/王安忆20.本次列车终点/21.流逝/王安忆22.69届初中⽣/王安忆23.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24.哦⾹雪/铁凝25.⾚橙黄绿青蓝紫/蒋⼦龙26.锅碗瓢盆交响曲/蒋⼦龙27.蹉跎岁⽉/叶⾟28.淡淡的晨雾/张抗抗29.那五/邓友梅30.远去的⽩帆/从维熙31.风泪眼/从维熙32.这是⼀⽚神奇的⼟地/梁晓声33.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34.雪城/梁晓声35.蓝屋/程乃珊36.内当家/王润滋37.我们这个年纪的梦/张⾟欣38.神鞭/冯骥才39.代价/陈国凯40.⾼⼭下的花环/李存葆41.⼭中那⼗九座坟茔/李存葆42.雷场上的相思树/江奇涛43.凯旋在⼦夜/韩静霆44.红⾼粱/莫⾔45.⼈⽣/路遥46.平凡的世界/路遥47.穆斯林的葬礼/霍达48.妻妾成群/苏童49.顽主/王朔50.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51.风景/⽅⽅52.烦恼⼈⽣/池莉53.摇滚青年/刘毅然54.初恋的回声/余易⽊55.⾎⾊黄昏/⽼⿁56.西线轶事/徐怀中57.沉重的翅膀/张洁58.新兵连/刘震云59.旷野/尤凤伟60.有⼀个美丽的地⽅/张曼菱61.⿊⾊的梦/史晨原62.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63.⽩⾊鸟/何⽴伟64.射天狼/朱苏进65.绝望中诞⽣/朱苏进66.棋王/阿城67.孩⼦王/阿城68.你别⽆选择/刘索拉69.芙蓉镇/古华70.爬满青藤的⽊屋/古华71.张铁匠的罗曼史/张⼀⼸72.犯⼈李铜钟的故事/张⼀⼸73.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史铁⽣74.⼭道弯弯/谭谈75.公主的⼥⼉/赵⼤年76.美⾷家/陆⽂夫77.⼈到中年/谌容78.那⼭那⼈那狗/彭见明79.蝴蝶/王蒙80.青春万岁/王蒙81.⿊骏马/张承志82.北⽅的河/张承志83.便⾐警察/海岩84.寻找回来的世界/柯岩85.夜幕下的哈尔滨/陈屿86.兵车⾏/唐栋87.铁床/海波88.沙海的绿荫/朱春⾬89.良家妇⼥/李宽定90.乡场上/何⼠光91.陈奂⽣上城/⾼晓声92.⼼⾹/叶⽂玲93.⼀路风尘/王⼩鹰94.鬈⽑/陈建功95.被爱情遗忘的⾓落/张弦96.驼峰上的爱/冯苓值97.天涯孤旅/奚青98.⼲杯⼥兵们/成平99.祸起萧墙/⽔运宪100.索伦河⾕的枪声/刘兆林。
八十年代的小说
八十年代的小说(二)第一节:寻根文学一、文学的寻根:1、时间:1983年~1984年间,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李庆西、郑万隆2、论文:韩少功:《文学的“根”》——被看着这一运动的宣言。
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共同点: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作家作品: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小说”系列,阿城的《棋王》,郑义的《远村》、《老井》4、目的:寻找民族文化精神,以获得民族精神自救的能力。
5、出现的原因:⑴对文革的反思由单纯的政治层面转向探索历史失误与民族文化心理沉淀之间的关系。
⑵对于传统文化的守成立场的生长。
⑶文学本身的动机:简单模仿西方不能使中国文学得到世界的认同。
二、“寻根”小说的艺术形态:1、对风俗、地域文化的兴趣。
特定地域的民情风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美感滋生的丰厚土壤,并有可能使个体命运与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表现融为一体。
2、作家对生活方式的现代变迁的重视。
作家细致考察某一地域的居住、饮食、衣着、语言、交际方式、婚丧节庆礼仪、宗教等,成为拓展创作视野的凭借。
陆文夫的《美食家》邓友梅写北京生活的小说,冯骥才的津门系列。
3、在思想倾向和价值估断上:对传统文化的复杂态度。
分为“规范”和“不规范”。
4、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作家把对生活场景、细节的真实描写和象征、寓言的因素结合起来。
(叙述方式、小说语言)三、代表作品分析:《棋王》: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1、作家简介:2、人物:王一生:一个在历史的漩涡中具有独立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他的整个人格中投射着久远的,富有无限生机的文化精神。
表现:对棋道的痴迷,吃饭。
车轮大战。
目的:小说在塑造王一生这个人物形象时,写出他的无为的人生态度和有为的创造力时,力图表现古代道家文化思想生命力。
80年代小说
2、《蝴蝶》 张思远——张主任、张书记、张老头、张部 长——究竟哪一个才是张思远?政治身份、 社会身份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在特定 的年代,个人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 现实+过去 3、《春之声》 岳之峰——右派的记忆——现实+过去 意识流手法
5、王蒙的创作特点:
• 创作主题的意识形态化,主要牵涉政 治问题以及极左路线从肉体到精神对 人的伤害; • 创作手法上使用意识流等现代小说技 巧; • 小说语言在简明、通俗之外追求陌生 化效果,有的小说较为幽默。
• 马原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 “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 • 马原小说常用的手法 – 把作者自己引入作品,基本语式是“我 就是那个叫做马原的汉子”——《虚构》 – 将叙事过程纳入叙事之中 – 叙述的平面化和故事的拼接性《叠纸鹞 的三种方法》
莫言
• 第一阶段:1981-1984年,发表了《春夜雨 霏霏》《售棉大道》《民间音乐》,第三人 称视角,现实主义风格,符合传统规范。 • 第二阶段:1985-1986年,爆发期,推出了 《红高粱家族》《球状闪电》《金发婴儿》 《爆炸》《枯河》《透明的红萝卜》,小说 技巧的运用,反传统。 • 第三阶段: 1987年以后,以《红蝗》发表 为标志。《丰乳肥臀》 《檀香刑》《酒国》 等。创作势头衰减。
3、《钟鼓楼》
• • • • • • • • 北京四合院里面几家从5到下午5点的生活。 薛家办喜事——薛大爷、大娘、薛纪跃、潘秀娅 荀家——荀大爷、大娘、蕈类、冯婉姝、郭杏儿 李家——李铠、澹台智珠 张家——张局长、张妻(医生)、女儿张秀藻 詹家——詹丽颖 韩家——韩一潭、韩妻 慕家——慕樱
三、反思小说
2、《班主任》
• • • • • 宋宝琦——小流氓 谢惠敏——班级团支部书记 石红——班干部 张老师——班主任 思想被四人帮用残酷的愚民政策打下的黑 色烙印,四人帮不仅糟蹋了中华民族的现 在,更残害着中国民族的未来——救救孩 子!
80年代小说(1)
2)、80年代中期对政治、社会问题的深入反思 《名医梁有志传奇》《说客盈门》《活动变人形》 3)、建国三十年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 《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2、《蝴蝶》 张思远——张主任、张书记、张老头、张部长— —究竟哪一个才是张思远?政治身份、社会身 份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在特定的年代,个 人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现实+过去 3、《春之声》 岳之峰——右派的记忆——现实+过去 意识流手法
王安忆《小鲍庄》
背景:农村小鲍庄 连日的暴雨 捞渣为救鲍五爷而死 成了县里被宣传的典型 鲍彦山一家从此“站起来了” “一个孩子的死让大家得到了好处” 小鲍庄中国乡村的代表
对于乡村落后文化的审视 对于乡村出路的忧虑
倡导“寻根”的代表性文章:韩少功《文学的 “根”》、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 理我们的“根”》等 寻“根”——民族之“根”——规范之外的东 西——正统儒家文化之外的民间文化、少数民 族文化
马原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 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 马原小说常用的手法 把作者自己引入作品,基本语式是“我就是 那个叫做马原的汉子”——《虚构》 将叙事过程纳入叙事之中 叙述的平面化和故事的拼接性《叠纸鹞的三 种方法》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的自传体作品 受尽苦难的十岁无名男孩黑孩自食其力,顽强 地活着——菊子唤起了他对于母爱的渴望—— 菊子与小石匠的爱情让她失去了母爱——小铁 匠与小石匠的搏斗中黑孩有了报复——偷萝卜, 寻找透明的红萝卜——被抓,逃进了黄麻地 小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和象征意味,红萝卜象征 着美好,也具有虚幻的意味。
80年代小说概说
救救被"四人帮" 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
宋宝琦 、谢惠敏
宋宝琦: 宋宝琦:一个文盲加流氓式的人物
野蛮、愚昧、 野蛮、愚昧、精神空虚
……唉,他那张脸啊,即便者为习惯的张老师,乍一看也不免浑 身起栗。并非五官不端正, 身起栗。并非五官不端正,令人寒心的是 从面部肌肉里, 从面部肌肉里,从殴斗中打裂过又缝上的 上唇中,从鼻翅的神经质扇动中, 上唇中,从鼻翅的神经质扇动中,特别是 从那双一目了然地充斥着空虚与愚蠢的眼 神中,你立即会感觉到, 神中,你立即会感觉到,仿佛一个被污水 泼得变了形的灵魂, 泼得变了形的灵魂,赤裸裸地立在了聚光 灯下。 灯下。
她发疯似地奔到2号房间,砰地一下推开门。 她发疯似地奔到2号房间,砰地一下推开门。一屋的 人都猛然回过头来。她也不管这是些什么人, 人都猛然回过头来。她也不管这是些什么人,便用力拨开 人群,挤到病床前,抖着双手揭起了盖在妈妈头上的白巾。 人群,挤到病床前,抖着双手揭起了盖在妈妈头上的白巾。 这就是妈妈──已经分别了九年的妈妈! ──已经分别了九年的妈妈 啊!这就是妈妈──已经分别了九年的妈妈! 啊! 这就是妈妈──现在永远分别了的妈妈! ──现在永远分别了的妈妈 这就是妈妈──现在永远分别了的妈妈! 她的瘦削,青紫的脸裹在花白的头发里, 她的瘦削,青紫的脸裹在花白的头发里,额上深深的 皱纹中隐映着一条条伤疤, 皱纹中隐映着一条条伤疤,而眼睛却还一动不动地安然半 睁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睁着,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妈妈!妈妈!妈妈……” 她用一阵撕裂肺腑的叫 “妈妈!妈妈!妈妈 呼唤着那久巳没有呼唤的称呼: 妈妈!你看看吧, 喊,呼唤着那久巳没有呼唤的称呼:“妈妈!你看看吧, 看看吧,我回来了──妈妈……” ──妈妈 看看吧,我回来了──妈妈 她猛烈地摇撼着妈妈的肩膀,可是, 她猛烈地摇撼着妈妈的肩膀,可是,再也没有任何回 答。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女人》 方之
《天云山传奇》 《李顺大造屋》 《芙蓉镇》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冬天里的春天》
《布礼》、《蝴蝶》 《人到中年》 《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泛指中国在1980年代开始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 流),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 文学现象。主要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 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 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 中国社会有广泛影响。
伤痕文学开端于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 上发表的小说《班主任》,其名称来源于复旦大学 一年级新生卢新华于1978年8月11日在《文汇报》 上发表的小说《伤痕》。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在此之前的中国小说中,自然一直主要 是作为环境因素的,而在这批作品之中 自然具有了主题的意义。
张承志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 创作,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 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 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 化学的思考.
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归去来》、 《爸爸爸》、《女女女》,阿城 的《棋王》、《孩子王》、《遍 地风流》,郑万隆的《异乡异 闻》,贾平凹的《古堡》、《远 山野情》,李杭育的《最后一个 渔佬儿》、王安忆的《小鲍庄》 等。
80年代小说梳理
80年代小说流派梳理伤痕小说(后期深化为反思小说)伤痕小说起始于刘心武于1977年1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于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小说”主要展现了“文革”十年灾难、揭露“文革”十年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心灵造成创痛。
它包括:以知青题材为主的“伤痕小说”,如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自传体小说《血色黄昏》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农村题材的“伤痕小说”;丛维熙所开创的“大墙文学”以及莫应丰的《将军吟》等揭露“文革”专制的“伤痕小说”,以及张弦的爱情小说,张贤亮的“章永璘”系列,甚至苏童一部分以“文革”中的“香椿树街”为背景以青少年为写作对象的作品,如《刺青时代》、《城北地带》等。
在这之后,一些创作上成熟的作家将伤痕文学进一步深化,进入反思阶段。
反思文学的出现以茹志鹃在1979年2期《人民文学》发表的《剪错了的故事》为标志。
反思小说更注重对人性和人的心理世界的再审视。
代表人物和作品: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而“改革小说”,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革文学在它的发展初期,侧重揭示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感应着时代的节奏,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反映。
随着改革的深化,作家们反映改革的视野更加阔大、眼光也日益深入;在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国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袭,表现改革对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的深刻影响。
“改革小说”在1983-1984年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创作高峰,自85年之后便逐渐消亡。
代表人物和作品:寻根小说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第二十九章80年代小说(原版)
韩少功——《爸爸爸》 韩少功——《爸爸爸》 ——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以 一种富于想象力的魔幻现实主义 手法, 手法,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 头寨的历史变迁, 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 凝滞、 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 形态。 形态。小说体现出强烈的主题理 性批判精神, 性批判精神,对这种文化状态的 各种劣根性内容给予深刻的揭露。 各种劣根性内容给予深刻的揭露。
反思小说
时间:1979至80年代初 时间:1979至80年代初 :1979 代表作品: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 代表作品: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 其他代表性作品有古华《芙蓉镇》 谌容《 其他代表性作品有古华《芙蓉镇》、谌容《人到中 张贤亮《灵与肉》 高晓声《 年》、 张贤亮《灵与肉》、高晓声《李大顺造 古华《芙蓉镇》 屋》、古华《芙蓉镇》等。 特征: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 特征: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 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与伤痕小说 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重于 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蒋子龙
年代文学中, 在80年代文学中,蒋子龙立足 年代文学中 于工业生产实际, 于工业生产实际,以宏广的视 野和敏锐的观察力, 野和敏锐的观察力,对当代中 国工业改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和深入地思考, 和深入地思考,使工业改革题 材小说创作与现实改革紧密相 连,并博得社会广泛的关注。 并博得社会广泛的关注。 代表作: 乔厂长上任记》 代表作:《乔厂长上任记》 《拜年》《开拓者》 拜年》《开拓者》 》《开拓者
改革文学
80年代小说
5.谌容与《人到中年》
(1936—),原名谌德容。 原籍四川巫山,生于湖北汉口.
►
《人到中年》 《懒得离婚》 《减去十岁》
► 《人到中年》为其代表作及成名作
《人到中年》
► 知识分子陆文婷因长年超负荷的工作晕倒,
揭示了普遍存在的中年知识分子生存问题。 ► 秦波(马列主义老太太)
‚我的同志哟 !”秦波不大客气地说:‚我们都 是共产党员,恕我直言,让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夫 来给焦部长动手术,这,是不是有些考虑不周 ..” 满脑子的特权思想——盛气凌人、自私霸道。 满嘴的马列主义——亲切自然、冠冕堂皇。
3.王蒙
► 1)、探索小说创作艺术的急先锋
六部意识流小说——放射性结构——对于历史和现实进行 了深刻的反思 《春之声》《蝴蝶》《海的梦》《布礼》《风筝飘带》 《夜的眼》
► 2)、80年代中期对政治、社会问题的深入反思
《名医梁有志传奇》《说客盈门》《活动变人形》
► 3)、建国三十年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 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
《蝴蝶》 张思远——张主任、张书记、张老头、张部 长——究竟哪一个才是张思远?
政治身份、社会身份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 ?在特定的年代,个人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
►
《名医梁有志传奇》
4.张贤亮及其小说
主要小说
《土牢情话》《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 克》《龙种》《灵与肉》(改编成电影《牧马 人》)《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 的菩提树》《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等
阿城《棋王》
► “文革”背景 ► 王一生——棋呆子,家贫,爱棋+爱吃
“吃”——生存需要 “棋”——精神追求 “呆”——文化性格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80年代小说
2 刘心武
3 陆文夫
①《美食家》(1983年1月)
★朱自冶 ★世俗化倾向 ②‚小巷文学‛
4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小人物命运的 悲喜剧
①自卑、纯朴
②破坏欲,损人利己
③自我安慰
5 张洁: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①《爱,是不能忘记的》(1979年)
②《祖母绿》(1984年)
③《方舟》(1982年) ★女性自我救赎 →‚姐妹情谊‛
★‚寻找男子汉‛:让女性塑造男人
6 谌容的《人到中年》 ①“笔力地沉重揭示了知识分 子在现实环境中的不公正待 遇。‛ ②女性的生存困境
7 汪曾祺 ①《受戒》:大地上涌动着的人生 欢乐 ②对‚小说‛概念的一次冲决
★淡化情节
打散、冲淡→插入成分→‚《受戒》……充 满 了水的感觉‛
★ 淡化冲突:‚克制陈述‛,‚除尽火气‛ (‚成人品质‛,即‚中国诗的最主要特 点,我们可能可以称之为‘成人品质’。 在中国文学的整个广阔幅度内没有任何幼 稚年少气盛的东西,而这种年少气盛品质 是欧洲诗歌的基础。‛) ★ ‚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暗示性 、 ‚留白‛ 如:‚芦花才吐新穗。银灰色的芦苇,发着银光,
★古典文学之神韵
镇上八景之一就是‚冬晨雾盖镇,所以,一到冬天,起来 早的的人就特别多。但起来早的大半是农民,农民起早为捡 粪,雾对他们是妨碍;小半是干部,干部看了雾也就看来雾, 并不怎么知趣;而能起早,又专为看雾,看了雾又能看出乐 来的,何人也?只有他韩玄子!(《腊月•正月》)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 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醉醒能述已 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蒋子龙:改革神话的书写 《乔厂长上任记》 (1979年2月)
八零年代小说
付5元房钱前后的心理变化。
• 付钱之前,自卑、纯朴、充满感激之情、 受宠若惊。
• 付钱后,破坏欲、糟蹋东西以泄愤的心理 支配了他;
• 自我安慰:5元白花了,何妨再买个帽 子。
• “精神胜利法”:转念想,吴书记送去 花5元住一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荣耀,于是 “仅仅用五元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被子 枕巾 大皮椅 地板 心理
• (1)、陈奂生形象分析
• ①、陈奂生具有勤劳、善良、憨实、厚道、 质朴等的美好品格。
• ②、作为从特定历史环境中走出来的传统 农民,他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旧时代的遗传 基因,他的身上还残存着极“左”路线的 长期统治造成的奴性、愚昧,自卑自贱, 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目光短浅和阿Q式的 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等弱点。
《狂欢的季节》。
(二)、关于“意识流小说”
• “意识流”这个名词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 家威廉·詹姆斯于1884年首先提出来的,最早是 一个心理学名词,意思是人的意识状态是像水一 样流动着的。
• 后来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从而使意识流小说创造者们有了进一步的理论根 据。
• 所谓意识流小说,就是直接表达人物的意识,表 达人物直接的内心独白或者间接的内心独白。西 方意识流小说,要求忠实地表现人的复杂的精神 世界的整体,即人的思维的全过程,包括非理性 和下意识,且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
摧残的结果,人不再成为一个正常人。
在小说中,章永麟的性功能具有很强的隐喻
色彩,决不单是一种生理现象。性无能象征着主
人公作为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与社
会生活中的放逐,这是一种政治力量的“阉割”,
对他具有巨大的摧残力量。在小说中,性能力的
丧失给主人公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精神压力,但章
80年代小说
、对于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对于人性的 深刻剖析。
反思小说
► 《绿化树》
章永璘(右派)——马缨花 ►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章永璘——黄香久 ► 在苦难的肉体磨难中所经受到的灵魂洗涤 的心理历程。 ► 回忆的方式反思阶级斗争给人带来的苦难 ,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两个典型 பைடு நூலகம் “小流氓”宋宝琦 性格特征是愚昧无知、精神空虚。 ► 团支部书记谢惠敏
显露部分:
穿着朴素、品行端庄、正直无私、积极上进
隐藏部分:
头脑僵化、教条古板、愚钝盲从、循规蹈矩 ► 思想被‛四人帮‚用残酷的愚民政策打下的黑色烙 印,四人帮不仅糟蹋了中华民族的现在,更残害着 中国民族的未来——救救孩子!
4、卢新华的《伤痕》
► 1954年出生,江苏如皋人 ► 1978年发表《伤痕》,时为复旦大
中文系一年级的学生。 ……盼到今天,晓华还没有回来。看到 小林,我更想她了。虽然孩子的身上没有像 我挨过那么多“四人帮”的皮鞭,但我知道, 孩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因此, 我更盼望孩子能早点回来。我知道,我已经 撑不了几天了,但我还想努力再多撑几天, 一定等到孩子回来…… ——卢新华《伤痕》
《班主任》、《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 绿叶》、《爱情的位置》
► 市井小说、自叙体小说、纪实小说等:以市
民生态和文化人的心态为主。80年代初期到 90年代
《钟鼓楼》《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 《风过耳》《四牌楼》《栖凤楼》 《钟鼓楼》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班主任》——伤痕文学的滥觞之作
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 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
《蝴蝶》 张思远——张主任、张书记、张老头、张部 长——究竟哪一个才是张思远?
80年代小说
5.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 1936~1990,四川省简阳市石桥镇人。作
品多关注农村生活。 ► 1963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 们》,获首届(1982年)茅盾文学奖 。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 “文革”之“伤”
许茂老汉——普通的老农 许秀云——许茂的四姑娘,普通的农村妇女 金东水——被撤职的党支部书记,妻早逝,一儿 一女 郑百如——人品恶劣,正得势的党支部副书记 ► 疗伤——颜少春——“党” 肯定 帮助 教育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概况
► 伤痕小说 ► 反思小说 ► 改革小说 ► 寻根小说 ► 先锋小说 ► 知青小说 ► 乡土小说 ► 市井小说 ► 军旅小说 ► 女性小说 ► 少数民族小说 ► 历史小说
一、伤痕小说
► 政治控诉与批判的小说 ► 1、概念
► 伤痕小说:以刘心武1977年发表在《人民
文学》上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由卢新 华的《伤痕》而得名,其创作一直延续到80 年代初期,主要是揭露和批判文化大革命这 场灾难性内乱给人民带来的精神和肉体上的 创伤。 ► 文学创作对‚文革‛模式的脱离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
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 树椿,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 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 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 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 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众 人都呆了,都不说话。外面传了半天, 眼前却是一个瘦小黑魂,静静地坐着, 众人都不禁吸了一口凉气。
2.代表作品
► 李杭育《沙灶遗风》《最后一个渔佬儿》
等“葛川江系列” ► 阿城《棋王》《遍地风流》等 ► 郑义《远村》《老井》 ►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 ► 郑万隆《异乡异闻》 ► 王安忆《小鲍庄》 ► 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 贾平凹“商州系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分子的没落感
• 知识分子失去了信仰之后精神无所皈依的 感觉。 • 右派知识分子的信仰是以革命文化为背景 的,这种青少年时代的文化烙印即使在他 们被放逐受难的时代也未曾消退。但是, 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革命文化遭遇转 型,支撑其精神信仰的文化体系面临坍塌, 又无法自然地融入新的文化或生活方式。
(二)、《李顺大造屋》与《陈奂生上城》
• 1、《李顺大造屋》 • (1)、主题:反思了造成农民窘困低下生存状 态的 主客观原因。 • (2)、人物: • 李顺大:是一位盲目崇拜、感恩戴德、懦弱 的人物。 • (3)、艺术: • 反讽意味的叙述;“双声话语”;悲喜剧相 融合的效果。
• 2、 《陈奂生上城》 • 《陈奂生上城》是“陈奂生系列小说”中 最为突出的篇。“陈奂生系列小说”由 《“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 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 战术》、《种田大户》、《 《陈奂生出国》 等小说组成,表现了以陈奂生为代表的新 时期农民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从物质生活 到精神生活不断改善和进步的历程。
• (1)、陈奂生形象分析 • ①、陈奂生具有勤劳、善良、憨实、厚道、 质朴等的美好品格。 • ②、作为从特定历史环境中走出来的传统 农民,他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旧时代的遗传 基因,他的身上还残存着极“左”路线的 长期统治造成的奴性、愚昧,自卑自贱, 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目光短浅和阿Q式的 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等弱点。
• 1)70年代末:现实主义 • 如《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表姐》; • 2)80年代初:借鉴意识流手法 • 如《春之声》、《杂色》、《海的梦》、《夜的眼》、 《蝴蝶》; • 3)80年代中后期:将现实主义与西方现代派手法相结合, 形成外谐内庄、肃穆冷峻而富有诗意的写作风格 • 《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活动变人形》; • 4)90年代:季节系列 • 如《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 《狂欢的季节》。
(二)、关于“意识流小说”
• “意识流”这个名词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 家威廉· 詹姆斯于1884年首先提出来的,最早是 一个心理学名词,意思是人的意识状态是像水一 样流动着的。 • 后来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从而使意识流小说创造者们有了进一步的理论根 据。 • 所谓意识流小说,就是直接表达人物的意识,表 达人物直接的内心独白或者间接的内心独白。西 方意识流小说,要求忠实地表现人的复杂的精神 世界的整体,即人的思维的全过程,包括非理性 和下意识,且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 • 代表作家有爱尔兰的詹姆士· 乔伊斯、英国的弗吉 尼亚· 沃尔芙。
(四)、苦难民间的情义——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 1、天灾人祸夹击下的苦难生存——形象、 情节与主题 • 2、剪裁生活的艺术
五、东方意识流 ——王蒙和他的《春之声》
• (一)、王蒙的创作历程:
• 王蒙,北京人,生于1934年, 我国当代才华横溢的作家,曾任 《人民文学》主编和文化部部长。 其创作活动自50年代始,贯穿 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文坛,成为 当代文坛上最富创新精神和创作 活力的作家之一。作品多,影响 大。
• 1、深刻的思想内涵 • “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 煮三次。” • 启示人们去认识历史和人生。 • 2、崭新的人物形象 • 章永璘:是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一个“熟悉的陌生 人”。有着青年诗人和接受改造的“右派分子” 的双重身份,具有偏重理性、善于思辨的性格特 征。这是一个在困厄的历史环境中,在劳动人民 美好思想感情熏陶下和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 而走上信仰马克思主义道路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典 型形象。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性政治学
• 章永麟被置入一个扭曲的社会背景之下,表 现出人的社会性对自然性的决定过程(章永麟的性 功能丧失),本身可理解为是那个荒唐年代对人性 摧残的结果,人不再成为一个正常人。 在小说中,章永麟的性功能具有很强的隐喻 色彩,决不单是一种生理现象。性无能象征着主 人公作为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与社 会生活中的放逐,这是一种政治力量的“阉割”, 对他具有巨大的摧残力量。在小说中,性能力的 丧失给主人公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精神压力,但章 却从这种痛苦中寻找升华,以强大的理性超越世 俗痛苦。
前
被子 枕巾 大皮椅 地板
不敢坐 光着脚 十分爱惜 生怕弄脏
后
衣服也不脱 干擦脸 扑通坐下去 不怕弄脏 任意作践
心理
—— 慨叹、遗憾
• ③、这一形象的意义:陈奂生性格,典型 地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 复杂的精神现象。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 弱地位没有自主权的同时物质精神又发生 了一定变化的农民的画像,是历史传统和 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
第一节
“伤痕文学”浪潮
一、《班主任》——伤痕文学的滥殇:问题小说的重新出现 1977年出现白桦剧本《曙光》、刘心武小说《班主任》、徐迟报告文 学《哥德巴赫猜想》被称为三只报春的燕子 。 刘心武,《人民文学》,1977年11月。 两个学生形象:时代畸形儿宋宝琦与“好学生”谢惠敏。 “一表一里,一显一隐,一浅一深”地揭示精神创伤,提出“救救孩 子”的问题。
(2)、艺术特色 ①、把人物置于最利于表现他的环境中,充 满喜剧色彩。 ②、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示人物的灵魂。 ③、幽默深沉,寓庄于谐。
四、 张贤亮
• (一)、苦难历程上的跋涉者
自身经验类型:《土牢情话》、《灵与肉》、 《初吻》、《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 • 社会经验类型:《邢老汉和狗 • 的故事》、《浪漫的黑炮》、 • 《河的子孙》、《龙种》等。
3、反思人民公仆的异化。
王蒙《蝴蝶》、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运用意识 流手法,借助于电影蒙太奇手法,利用时空割裂、时空交错, 按人的心理意识的流动来组织故事,通过全知叙事与主人公内 心独白的结合,对人民公仆异化为人民的主人进行沉痛的审视。
三、高晓声
(一)、生平与创作 1、生平(1928——1999): 1957创办刊物《探求者》被错划为右派,劳 改二十年,1979年重返文坛。 2、创作: 处女作《解约》,体现“探求”文学主张的作 品《不幸》,反思作品:《李顺大造屋》、《陈 奂声上城》等。
三、伤痕文学的特征
1、写灾难,写悲剧——文革的灾难,家庭 或个人的悲剧,苦难的场面,历史的创伤。这引 出了关于悲剧的诗论。 2、控诉的、批判的文学——控诉“四人帮” 的罪行,批判封建主义和文化专制给人戳下的精 神创伤。 3、人民的一种政治宣泄,同时充当了思想 解放的先锋,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学拉回到人学, 是新回归五四文学的人道主义。
3、《绿化树》的艺术成就
• (1)《绿化树》取材角度新颖,气势恢宏, 饱含激情。 • (2)从构思上讲,《绿化树》所展现的是 章永璘在苦难的年月里痛苦的、矛盾的、 追求的精神状态。这个内在的精神运动是 在三条线交织成的合力中演化着:A.自我 内省。B、《资本论》的启悟。C、筋肉劳 动者的感召。
• (3)用诗化的手段塑造人物,人物在升华 的过程中具有浓郁的诗意美,闪耀着理想 的光芒。 • (4)《绿化树》达到了同类作品所未曾 达到的心理描写深度。 • A、饥饿心理 • B、忏悔心理 • C、“原罪”心理 • (5)浓郁的哲理思辩色彩。
传统叙事与意识流小说的叙事的 区别:
• 传统小说是事实性叙事; • 意识流小说是亲历性叙述。
意识流小说艺术表现的特征
• A、大量运用内心独白 • B、随意使用联想 • C、具有诗和音乐的某些特点 • D、在语言及行文格式上追求新异,刻意求 奇。
(三)、王蒙意识流小说与西方 意识流小说的区别
二、历史反思文学的三个主题分支
1、反思极左政治路线给农村带来的经济破败及农民的悲剧命运;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1979年)——通过李顺大三十年造一座房子的 过程反省三十年的政治动荡给农民生活的干扰和打击。以一位普通农民的视 角展开中国当代农村社会生活的历史。 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儿女们》——借人物的命运演时 代风云,写历史变迁。用无数普通人在政治环境中的遭际、困苦反思历史给 人带来的苦难。
马缨花:落难者“梦中的洛神”
• 温柔多情而善待人生,美丽俊秀、善良机 智,泼辣而又狡黠,她身上带有我们民族 劳动妇女隽秀婉约的柔情,又带有粗犷豪 放的刚性,还放射着不同于传统妇女形象 的浪漫色彩,她大胆、炽热的激情,洋溢 着浓郁的诗意。她貌似放荡、落后、缺乏 文化,实则充满着对文化、文明和美好生 活的渴望,对理想爱情的执着追求,内心 蕴藏着巨大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
2、反省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A.鲁彦周《天云山传奇》——主人公罗群。表达知识分子的历史良知与 九死不悔地追求真理的品格。以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为主角,构成两 种知识分子的对立状态,一边是正义的化身,另一边是失却尊严的奴颜婢膝 的代表,形成对立冲突。以历史悲剧中的“君子”遭难来反省历史的倒转现 象。 B.冯骥才《啊》——主人公吴仲义在历史中对自身的反省。政治恐惧症, 在政治挤压下的人格丧失,自我失却,主体的自行消解,失却了中国知识分 子的文化批判力量。
年轻时代的王蒙和爱人崔方蕤。
王蒙的创作历程:
• 1、50年代:革命加青春
• 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9,处女 作。)、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1956.9,成名作、代表作之一。)。 • 典型地体现出王蒙早期创作的特点:革命 加青春。
“寻找我自己,信念加沉思。”
• 2、“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归来之后
二、1978年8月11日 主人公王晓华。从人伦关系叙述一个普通“文革”中的悲剧,写一 位母亲带着满身伤痕地离去与一位女儿永远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以母 女生离死别的情节进行政治的控诉。 →孔捷生《在小河那边》,郑义《枫》,宗璞《弦上的梦》,张洁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 玉兰》,莫应丰《将军吟》。
《红高粱》
《牧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