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家是什么》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家是什么》含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听懂并反应出文中涉及到的一些家庭成员的名称;2.在文中了解到家人关系的基本概念;3.学会以口语的形式表达对于家庭的看法和情感。
能力目标1.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分享观点;2.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家是什么》是一篇以家庭为话题的故事,它包含了家庭中各个成员的简单介绍以及家人关系的表达方式。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新知在学生进入教室前,教室中应放置有多张包含家庭成员名称的图片,教师在自我介绍后,再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复习熟悉家庭成员的称呼,例如mother、father、grandma、grandpa等。
第二步:阅读故事教师向学生朗读故事,让学生家庭成员的描述,并帮助他们理解内容。
第三步:合作讨论将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把故事中的每一个家庭成员单独拿出来讨论,分享在他们的家庭中有类似的亲戚,以及他们对其关系的看法。
在讨论的同时,需要提醒学生彼此尊重,不可发表侮辱性的言论。
第四步:入门练习教师放置有多张与故事有关的图片,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填写名字、描述和关系,再询问他们的意见,让学生尝试以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第五步:个人表达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都可以分享他们对于家庭的看法,以及他们感受到的情感,例如温暖、关爱、责任等等。
第六步: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反思,让他们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以及自己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的环节非常重要。
通过分享,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向同伴和教师展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也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的意见,并加强了沟通和协作的技能。
在入门练习的环节,教师可以发现学生们以前可能对一些家庭成员的关系不是很清楚,但随着练习的进行,他们逐渐理解了这些关系的含义,也学会了如何表达出来。
此外,在学生个人表达环节,教师发现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提高。
特别是在表达时,选择恰当的单词和短语是关键。
幼儿园中班语言优秀《家》教案
幼儿园中班语言优秀《家》教案幼儿园中班语言优秀《家》教案1活动目标1、学习儿歌《家是什么》,并尝试创编儿歌。
2、感受家庭的温暖,增进对家庭成员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3、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家人、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4、幼儿活动时遵守秩序的观念。
5、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1、趣味练习:找一找你的家人。
2、照片:全家福、纸盒一个。
活动过程一、导入谈话的形式:讲讲我的家,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
引导幼儿说说谁接送自己上幼儿园的,家里都有谁。
二、展开1、出示全家福照片,互相介绍自己的家人。
问:这是谁?爸爸(妈妈或其他家庭成员)是什么样的?从外貌、性格等方面介绍。
2、游戏:抽照片、猜名字。
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1)请幼儿将“全家福”照片放在纸盒里。
教师或幼儿先后抽出照片,请其他幼儿仔细观察,猜猜照片是哪位小朋友的家人。
(2)请该幼儿介绍照片上的人员、拍照时发生的趣事以及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3、谈话: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感受家庭的温暖。
激发爱父母、爱家的情感。
(1)爸爸在家干什么?妈妈呢?自己在家干什么?(2)爸爸妈妈是怎样关爱你的?引导幼儿说说爸爸妈妈关爱自己的一两件事。
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有爸爸、有妈妈,他们每天都在为家忙碌着,爸爸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关爱爸爸妈妈?想想自己应该为家人做些什么呢?4、欣赏散文诗《家是什么》,感受家的温暖,并尝试创编儿歌。
联系生活体验,请幼儿说说家是什么,鼓励幼儿创编儿歌。
附儿歌:家是什么家是什么?家是一间房,一盏灯,一张柔软的床。
有了房,不再担心风吹和雨打。
有了灯,不再害怕夜晚没有星星和月亮。
有了床,累了,困了,可以睡上甜甜的觉,做个美美的梦。
家是什么?家是一轮太阳。
爸爸妈妈欢乐的笑容,合成一缕温暖的阳光。
教学反思: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
《家是什么》教案
《家是什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五册第五单元“家国情怀”章节,详细内容为《家是什么》。
课文通过描绘家的内涵和意义,让学生理解家的本质,感受家的温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正确朗读课文;学会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家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讨论、分享,提高表达与倾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家庭责任感,增强对家的珍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家的内涵,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家的认识。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学会正确朗读,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单、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家的氛围。
3. 课文学习: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家的内涵,学习生词、短语。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为例,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对家的认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用具体事例描述家的意义。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的认识,提高表达与倾听能力。
8.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提醒学生关注课后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1. 家的内涵:温馨、关爱、陪伴、成长2. 家的意义:心灵的港湾、生活的依托、情感的归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是什么”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阅读与家庭、亲情相关的文章,增强对家的认识,培养家庭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2. 教学难点:理解家的内涵,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家的认识。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我家是动物园教案及反思
我家是动物园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我家是动物园》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们认识动物园,了解动物园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有关动物园的词汇,有效地向别人讲述动物园的故事。
2.情感目标:让学生们在学习动物园的过程中,培养起对国家重要资源的重视,并感受观赏动物的惊喜心情。
三、教学重点:围绕“我家是动物园”这个主题,重点学习有关动物园的知识,并培养学生对动物园的重视,以及增进学生对生物资源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情景描述:提前准备动物园的图片,绘本《我家是动物园》,以及一些其他动物园的图片用户形象的描述动物园的内容。
(2)教具准备:可以准备与动物园有关的词汇卡片供学生学习使用,以及录音机等教学辅助工具也可以准备好。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先给学生准备一些动物园的图片,从而让学生对动物园有所了解,然后引导学生猜测图片中的动物,最后让学生介绍曾经去过的动物园。
(2)认知环节:师生共读绘本《我家是动物园》,学生说出书中出现的动物,并且讲述书中故事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动物园以及动物如何生活。
(3)应用环节:教师准备一些有关动物园的词汇卡片,让学生能够有效的运用词汇,描述动物园,以及学会利用动物园词汇进行问答互动。
(4)总结环节: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的体验,以及对动物园的体会,最后师生一起唱唱动物园英文歌曲。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反思让我感觉到,动物园的存在既有科学教育的意义,又能增进孩子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了解和保护,让孩子们能够体会到大自然的风采,更深地领悟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孩子们在感受动物的惊喜心情的同时,也让他们对大自然的保护有了更深的体会。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家是什么》及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家是什么》及教学反思活动目标1、感受散文的温馨与甜蜜,萌发爱家爱亲人的情感。
2、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交流自己的经验。
3、理解散文内容,了解借用物体表达心中感受的比喻方法。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理解散文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准备1、利用歌曲《让爱住我家》,创设“温馨交流”情境。
2、利用散文录音,创设“安静倾听”情境3、利用《家是什么》的课件,创设“视听结合”情境。
4、利用散文图谱,创设“快乐朗诵”情境。
活动重难点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的温馨与甜蜜。
了解借用物体表达心中感受的方法。
活动过程(一)利用“温馨交流”情境,感受家的美好问题:1、从歌曲里你听到了什么?2、小朋友喜欢家吗?说说你喜欢家的理由。
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家里的每一样东西都让我们感到很亲切、很熟悉。
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有关“家”的散文……(二)利用“安静倾听”情境,初步感知散文内容问题:1、这首散文的题目是什么?散文里说家是什么?2、灯有什么用途?屋檐是什么?有什么用处?床是用来干什么的?3、为什么作者把家说成是灯、屋檐、床呢?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散文……(三)利用“视听结合”情境,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容,了解家中的物品带给我们的感受为什么说家是一盏灯?(明亮和安全)一个屋檐?(遮风挡雨)一张柔软的床?(放松舒服)一轮太阳?(温暖、快乐)小结:家是一个温暖舒服,能够避风挡雨的地方,是让我们身心放松,为我们带来快乐的地方。
原来,作者是利用这些物体来表达了自己对家的感受。
(四)利用“快乐朗诵”情境,再次感受家的温馨,理解家的含义问题:1、今天我这首优美的散文做成了图谱,先自己试着来说一说,看看谁能看懂这些小标志?谁想来试着说一说?2、这么温馨、甜美的散文,我们朗诵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语速舒缓、声音优美,注意停顿)3、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遍。
小结:小朋友,家不仅可以说成是一盏灯、一个屋檐,家还以是很多带给我们快乐的东西。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家是什么》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家是什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我爱我家》,详细内容为“家是什么”。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幼儿理解家的概念,感受到家的温暖,学会表达对家的爱。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家的概念,能够描述家的样子和家庭成员。
2. 感受到家的温暖,学会表达对家的爱。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表达对家的爱。
教学重点:理解家的概念,感受到家的温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卡片、挂图、录音机、磁带。
2. 学具:画纸、彩笔、贴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场景。
(2)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在哪里见过?”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挂图展示不同的家庭场景,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家庭成员。
(2)教师提问:“你们能说出自己的家庭成员吗?他们都是谁?”(3)教师讲解“家是什么”,让幼儿理解家的概念。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分发画纸、彩笔,让幼儿画出自己的家庭成员。
(2)幼儿互相展示作品,并说出家庭成员的名字。
4.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家是什么”2. 板书内容:(1)家的概念(2)家庭成员(3)家的温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的家庭成员,并写上他们的名字。
答案示例:爸爸、妈妈、我2. 作业要求:用彩笔描绘,形象生动,字体工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家的概念的理解程度,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进行家庭访问,了解不同家庭的生活环境。
(2)开展“我爱我家”主题活动,让幼儿通过绘画、唱歌、讲故事等形式表达对家的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表达对家的爱。
2.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情景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家的兴趣。
2024年中班语言教案《家》
中班语言教案《家》教案名称:《家》课时:1课时年级:中班教材来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家的含义,知道家是由家人组成的,家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简单的词语描述自己的家人。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能够观察并描述家人的外貌特征。
4.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能够用画笔描绘出自己的家人。
二、教学内容1.了解家的含义,知道家是由家人组成的,家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2.学习用简单的词语描述自己的家人。
3.观察并描述家人的外貌特征。
4.用画笔描绘出自己的家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家的含义,知道家是由家人组成的,家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2.教学难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简单的词语描述自己的家人。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家的含义,知道家是由家人组成的,家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家人的外貌特征。
3.游戏法: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简单的词语描述自己的家人。
4.绘画法:让幼儿用画笔描绘出自己的家人,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五、教学准备1.课件:家的含义、家人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图片。
2.绘画材料:画纸、彩笔、水粉等。
3.游戏材料:家庭成员卡片、小礼物等。
六、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家的含义、家人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
2.讲授:教师讲解家的含义,让幼儿知道家是由家人组成的,家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3.情境教学:教师创设情境,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家人的外貌特征。
4.游戏环节:教师组织游戏,让幼儿用简单的词语描述自己的家人,奖励表现优秀的幼儿。
5.绘画环节:教师指导幼儿用画笔描绘出自己的家人,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6.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引导幼儿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
七、作业布置1.回家后,向家人表达自己的关爱,如说一句关心的话、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等。
《家是什么》教案通用
《家是什么》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家是什么》。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家的定义、家的功能、家的意义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家的内涵,体会家的温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短语,学会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家的温暖,培养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学习,生词、短语的掌握,家的内涵的理解。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家的温暖,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家庭生活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的认识,引出本课主题。
2. 课文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b.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生词、短语。
c. 学生跟读课文,体会家的温暖。
3.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关于家的定义、功能、意义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家的内涵。
4. 随堂练习: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描述自己的家庭生活。
5. 小组讨论:讨论家的重要性,分享各自的家规、家风。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家是什么2. 课文结构:定义、功能、意义3. 生词、短语:温馨、和睦、关爱、陪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家”造句。
b. 以“我心中的家”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1. a. 例如:我们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让我在疲惫时得到休息。
b.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学习、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家的内涵,体会家的温暖。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需在以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采访家人,了解家庭的历史、家规家风,增强对家庭的认识和热爱。
《家是什么》教案
《家是什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家是什么》。
教学内容包括: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家的意义;学习生字词,并能熟练运用;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家的温暖与意义。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领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家的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家是什么?”引发学生对家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家的温暖。
同时,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 讲解课文(1)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义。
(2)课文内容分析:分段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的理解。
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生字词进行表达。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一句话:“家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并学会运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句子,如:“学校是______的地方。
”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家是什么》2. 生字词:温馨、港湾、依靠、呵护、关爱等。
3. 课文结构:总分总4. 作者写作技巧:排比、设问、对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家”为题,写一篇作文。
我的家我的家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
在家里,我可以感受到爸爸妈妈的关爱,可以无拘无束地玩耍。
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让我在风雨中有所依靠。
我爱我的家。
2. 课后反思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拓展延伸:通过查找资料、阅读相关文章,了解更多关于家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4. 例题讲解的深度5. 板书设计的结构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中班散文诗家是什么》教案反思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键词或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想所感。
-小组合作与交流:在小组互动环节,学生可能存在合作不顺畅、交流不积极等问题。
-例如:教师应提前明确合作要求,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并在互动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开展合作与交流。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诗的基本概念。散文诗是一种既有散文的自由形式,又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文学体裁。它是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的一种美的方式,能够培养我们的语言感觉和想象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教材中的散文诗作品。这个作品展示了散文诗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世界,以及它如何激发我们的情感和想象。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孩子们了解和欣赏散文诗。我发现,通过提问和生活实例的引入,孩子们的兴趣很快被激发起来,他们对于这种既有散文的自由,又有诗歌韵律的文学形式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注意到有的孩子对于散文诗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些吃力。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因此,我使用了更多的图片和肢体语言来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散文诗的特点,效果似乎不错。
2.培养幼儿的文学素养:引导幼儿欣赏、理解散文诗,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大胆想象,创新表达,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4.培养幼儿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互动,让幼儿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家是什么》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家是什么》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家庭与社会》第二节《家是什么》。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家的含义,通过故事、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幼儿感受家的温暖,学会表达对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家的含义,能够理解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
2. 学会表达对家的情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家的特点。
3. 培养幼儿关爱家人,珍惜家庭和睦相处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家的深层含义,学会表达对家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幼儿关爱家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故事书、家庭照片、音乐播放器等。
2. 学具:画纸、彩笔、贴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家庭照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照片中的家庭成员,让幼儿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2. 故事分享(5分钟)教师讲述故事《家是什么》,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家的温暖场景,让幼儿理解家的含义。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你的家是什么样子?你最喜欢家里的哪个角落?”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家。
4. 课堂讨论(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家庭的故事,引导幼儿学会表达对家的情感。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发放画纸和彩笔,让幼儿画出自己的家庭,并用贴纸装饰。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讲述画作中的家庭成员和温馨场景。
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家是什么》2. 板书内容:家的含义:温暖的港湾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等表达对家的情感:我喜欢我的家,因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的家庭,并简单描述家庭成员和温馨场景。
2. 答案示例:我的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
我最喜欢家里的客厅,因为那里有我们全家的照片,还有很多玩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幼儿理解家的含义,学会表达对家的情感。
《家是什么》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优秀6篇)
《家是什么》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如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家是什么》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大班幼儿园语言教案篇一活动由来:在玩沙的时候,班中的孩子对沙坑上的鞋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搬着脚看着沙地上的鞋印,叽叽喳喳的说着:“我的鞋能踩出花纹来”“我的和你的不一样”“我的鞋印比你的好看”这时班中的耿磊小朋友问:“老师、为什么鞋底上要有花纹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孩子们逐渐对身边各种的花纹产生了兴趣,便形成了今天的主题。
活动目标:1、通过探究使幼儿了解花纹在生活中的用途,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视觉的概括能力。
2、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创造的能力。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利用玩具柜背面创设“请你参与”问题栏:鞋底上为什么要有花纹?你知道哪些花纹?花纹都能用来做什么?利用空白墙围及玩具柜背面创设“我给花纹照个像”“神奇花纹变变变”等板块,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信息区:增添各种花纹装饰图案及线条装饰欣赏图片、书籍。
美工区:提供各种花纹装饰的欣赏艺术作品基拓印工具材料。
益智区:花纹排序玩具利用家长专栏向家长展示主体活动网络图。
出示本主题教育目标及主要内容资源:图书资料:《植物动物图案》《黑白线条画》《生活艺术装饰》等网络资料:有关民族服饰、自然景观等花纹的图片边环境:幼儿身边的生活环境。
主题网络图主要活动:1、鞋底为什么有花纹2、花纹大搜索3、会排队的花纹活动一《鞋底为什么有花纹》活动目标:通过此活动,培养幼儿大胆猜想并表述的能力,使幼儿了解鞋底花纹的防滑作用。
活动形式:小组活动活动准备:轮胎、脚垫设计意图师幼互动教育反思个别幼儿的问题呈现了集体的需要,及时抓住这个教育契机,为幼儿提供探索的可能教师让幼儿亲自触摸,感知花纹的作用。
《家是什么》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家是什么》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家与家人》,详细内容为“家是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理解家的概念,感受家的温暖,学会表达对家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家是什么,理解家的重要性。
2. 学会表达对家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理解家的概念,感受家的温暖。
难点:学会表达对家的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图片:家庭生活场景的图片。
2. 画纸、画笔、彩泥等绘画材料。
3. 录音机、音箱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家庭生活场景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吗?”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家庭生活,引导幼儿感受家的温暖。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家是什么”,让幼儿理解家的概念。
通过实例讲解,让幼儿明白家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的喜爱。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表达对家的感情。
4. 语言表达(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对家的感激之情,如:“我最喜欢家里的……,因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与幼儿一起反思本节课的学习,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家、爱护家。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家是什么》2. 内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幸福的源泉家是成长的摇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心中的家画一幅表现自己家庭的画,并写一段描述画中内容的话。
答案示例:我心中的家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有爸爸妈妈、弟弟和我。
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玩耍,度过快乐的时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家的理解和感情表达,以便于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家庭生活,增进家园共育。
开展家庭主题的系列活动,如制作家庭相册、举办家庭故事会等,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家,培养家庭责任感。
家是什么大班教案
家是什么大班教案一、教学内容1. 家的定义:家是爸爸、妈妈、孩子组成的温馨小屋。
2. 家的功能:家是人们休息、吃饭、玩耍的地方,是我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帮助的地方。
3. 家的温暖:课文通过描述家人间的关爱和陪伴,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心家人的情感。
3.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到家的温暖,培养关爱家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作业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家庭温馨的视频,让孩子们回忆起自己的家庭生活,引导他们思考家的意义。
2. 课文阅读(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
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内容讲解(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如家的定义、家的功能、家的温暖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家的重要性。
4. 实践环节(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的家庭,以及家庭中的温馨时刻。
5. 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画一幅家庭温馨的画面,并写上自己对家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家的定义、家的功能、家的温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画一幅家庭温馨的画面,并写上自己对家的理解。
2. 答案:画面中包含爸爸、妈妈、孩子,表现家庭的温馨氛围。
文字部分能表达出对家的理解,如“家是温馨的小屋,有爱就有温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家是什么》,让孩子们认识到家的重要性,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实践环节,学生们能积极参与,用语言和画笔表达出自己对家的理解。
但在内容讲解环节,部分学生对家的功能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们收集家庭温馨的故事,下次课堂分享,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的情感。
小学三年级语文《家是什么》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家是什么》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家是什么》原文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
当警察说让我送你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
”警察指着远处的别墅说:“那是什么?”“那是我的房子。
”富翁说。
在我们这个世界,很多人都认为,家是一间房子或一个庭院。
不过,当你或你的亲人一旦从那里搬走,一旦那里失去了温馨和亲情,你还认为那儿是家吗?对名人来说,那儿是故居;对一般百姓来讲,只能说曾在那儿住过,那儿已不再是家了。
家是什么?1983年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贴切的注解。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
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他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堂华屋,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
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家是什么》教案【教学目标】1、能独立理解本课7个生字:"洛、杉、矾、墅、卢、辗、篱"。
积累"竹篱茅舍、高堂华屋、辗转数地"等词语。
2、准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
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富翁和热拉尔所说的话。
能根据提示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初步懂得有了亲情、有了爱才有真正的家。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家说说你的家。
2、出示:家,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堂华屋,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
3、出示课题:家是什么二、整体感知1、课文讲了两个真实的故事。
板书:故事2、出示富翁和热拉尔说的话,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他们俩为什么这么说。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也能够提出来。
中班家是什么教案
中班家是什么教案篇一:中班语言活动家教学设计中班语言活动《家》教学设计和政县第二幼儿园李峰兰活动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大胆进行表述与朗诵。
2.在表演中进行仿编,体验仿编的乐趣。
活动准备1.画有蓝天、树林、草地、河水、花儿、幼儿园大幅背景图。
2.制作好的小鸟、蘑菇、小兔、花儿、水草、小朋友教具。
3.根据内容制作的头饰若干。
4.根据内容制作的框架图片。
5.蓝天、树林、草地、河水、花儿、幼儿园等背景。
活动环节一、引起兴趣(一 )、出示“家”的背景图1、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张图片,谁能告诉我,图片上都有什么呢?幼儿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强调:这是蓝蓝的天空,这是密密的树林。
2、刚才小朋友们都回答的非常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上究竟都有一些什么呢?教师边指着图片边说:有蓝蓝的天空,有密密的树林。
3、猜猜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会是谁的家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散文诗,诗的题目叫做《家》(二)、朗诵散文诗1.教师用较慢的语速朗诵,强调重点。
教师提问:这首散文诗的题目叫什么?你在诗歌里听到了什么?2.教师边出示教具边朗诵。
教师提问:你在诗歌里听到了什么呢?幼儿回答,教师出示框架。
3.看框架,师幼在座位前共同完整朗诵散文诗。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把这首散文诗朗诵一遍好吗,会念的小朋友念重一点,不会念的小朋友念轻一点。
4.教师念前半部分,幼儿念后半部分。
师:现在我要请小朋友们跟我合作来朗诵这首散文诗,我念前半部分,小朋友们念后半部分好吗?5.男孩子念前半部分,女孩子念后半部分。
(上台)师:现在我要请男孩子和女孩子到台上来站成两排一起来朗诵这首散文诗,男孩子念前半部分,女孩子念后半部分,我们比比看,谁念得更好。
6全体幼儿到台上边做动作边朗诵这首散文诗。
师:现在我请全体小朋友到台上来朗诵这首散文诗,念的时候请你配上动作好吗?(三)、集体创编1师:今天,我们学了一首好听的散文诗,名字叫《家》,现在我们要来创编一首新的儿歌,我这里有一些头饰,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呢?谁愿意来表演啊?还差一个小朋友哦。
家是什么,幼儿园家是什么教案
家是什么,幼儿园家是什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社会认知领域教材《我爱我家》的第三章“家是什么”,详细内容包括:1.家的定义与功能;2.家庭成员的认识;3.家的情感表达;4.家的环境布局。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家的定义和功能,认识到家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和责任感。
3. 培养幼儿对家的情感,懂得珍惜和感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家的情感表达,培养家庭责任感。
重点:让幼儿了解家的定义、功能以及家庭成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挂图、卡片、家庭照片、视频等。
学具:画纸、彩笔、贴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出示家庭照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照片中的家庭成员。
(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家庭成员的照片,让幼儿介绍家庭成员。
2. 教学新课(10分钟)(1)教师展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中的家庭场景。
(2)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家的定义、功能以及家庭成员的认识。
(3)教师通过视频、卡片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家的环境布局。
3. 例题讲解(5分钟)(1)出示例题:“小明的家在哪里?他的家里有哪些人?”(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
4. 随堂练习(5分钟)(1)教师发放画纸、彩笔等材料,让幼儿画出自己的家。
(2)幼儿在画纸上描绘家的样子,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家的好处,培养幼儿对家的情感。
(2)邀请幼儿分享画作,表达对家的喜爱和感恩之情。
六、板书设计1. 家的定义:家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有爱、有亲人。
2. 家的功能:提供生活所需、情感寄托、教育成长等。
3.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的家,并介绍家庭成员。
答案示例:我画的是我的家,这是爸爸,他在工作;这是妈妈,她在做饭;这是爷爷,他在看报纸;这是奶奶,她在照顾弟弟。
2. 情感表达作业:写一段感谢家人的话。
示例: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对我很好,我很爱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家是什么一、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极富真情的文章,笔墨不多,却情感真挚,文章语言浅显易懂,但颇耐人寻味。
通过两个不同的事例向我们揭示了“家”的含义。
课文第1、2节讲述在美国洛杉矶,一位富翁虽然有别墅,但醉卧街头,没有亲人照管,警察要送他回家,他却说自己没有家,接着作者发出议论:即使有了房子或者庭院,但没有温馨和亲情也不能算有家。
第3、4节讲述卢旺达的热拉尔一家原有40口人,战乱后他只找到5岁的女儿,但他觉得又有家了。
其中第3节是两个故事的过渡段,用“家是什么?”这个问题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第5节总结全文,说明“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
学生分析: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本课中我采用多样的理解赐予的方式,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到达对课文的认知。
通过出示高堂华屋、竹篱茅舍的图片,使学生直观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复述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卢旺达内战的资料,用录相或短片的形式放给学生看,可加强学生体会理解“热拉尔”的境遇,从而理解“悲喜交集”。
同时“卢旺达”本国及周边国家的地图,能帮助学生理解“辗转数地”一词。
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读正确课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第二节中,“然而”一词所带有的转折意思及带有反问意思的问句都是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行体会,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节的学习中,既是解释“家是什么”,又是为学习理解两个具体事例而作的铺垫。
教师可以通过抓住三个“有时在”,让学生通过自由读、男女生分节读,老师引读等反复朗读,知道家可以在高堂华屋,可以在竹篱茅舍,更可以在无家可归的人群里。
课堂中朗读形式的多样,可以激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读有所悟、学有所得。
复述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卢旺达内战的资料,用录相或短片的形式放给学生看,可加强学生体会理解“热拉尔”的境遇,课堂上,更要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抓住①热拉尔辗转哪些地方?②他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寻找亲人?③他悲喜交集些什么?指导学生复述,通过学生的复述,进一步理解“辗转数地”“悲喜交集”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绳子6个,读准文中的四个多音字,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辗转数地”“悲喜交集”“高堂华屋”“无家可归”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喜欢的词句。
2、又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想象将第二个故事情景说具体。
3、通过学习理解“家”的真正含义,懂得有了爱,才又真正的家。
三、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所传递的亲情与爱。
2、理解文章最后一节。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板书课题:家是什么1、师:谁来读读这个课题?(生个别读)能带着疑问的口气读吗?(齐读)2、师:文章的题目像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大大的疑问:“家是什么?”让我们先把目光集中在这个家字上。
学过这个家字吧!3、师:那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你的家?(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有的向大家介绍了家里的摆设、居住环境,有的介绍了家里的亲人,有的表达的是父母对你们的爱。
二、了解故事,提出问题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关于“家”的小故事,想不想听?那么,认真听,听清故事讲了什么,并发现故事所要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
(1)出示图片了解“洛杉矶”,理解“富翁”。
师:故事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
教师简要介绍:洛杉矶是美国西部一座最大的城市,正像图中看到的,它非常美丽、繁华。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富翁。
故事中的那个醉汉其实就是——富翁,一个非常有钱的男子。
(2)师:请你轻声读读这个故事,根据下面的提示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出示:在美国洛杉矶,有个富翁,警察要,结果富翁。
(预设:在美国洛杉矶,有个富翁喝醉酒躺在街头,警察要他送回家,结果富翁说他没有家。
)师: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我们往往可以抓住那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和主要人物的表现。
(3)师:这个故事就是围绕警察与一个富翁的对话展开的。
听了他们的对话,你有疑问吗?问题归纳:为什么富翁把他的家说成是他的房子?为什么富翁明明有家,却说自己没有家?师:有房子却说没有家,这是怎么回事?(板书:房子≠家?)这个问题留一留,请听第二个故事。
2、听第二个故事出示图片了解“卢旺达”,主人公名叫“热拉尔”师:这件事发生在——卢旺达。
教师简要介绍:非洲卢旺达是非洲中东部的一个国家。
1983年发生的内战给卢旺达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热拉尔。
(2)师:请你读读这个故事,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也来概括一下它的主要内容。
出示:在,有个叫热拉尔的人,于是他说自己。
(教师预设:在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个叫热拉尔的人辗转数地找到了女儿,于是他说自己又有家了。
)(3)师:这回你又想知道什么?——生质疑。
〔板书:女儿=家?〕3、师:那个富翁拥有别墅却说“我没有家”,热拉尔没有了房子,只有5岁的小女儿却说“我又有家了”,家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解词语1、自读课文师:自己读读全文,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并想一想:家是什么?课文中有一个段落告诉了我们答案,把它找出来,打上星号。
2、检查自读情况。
3、师:文章中那一小节揭示了家的含义?(1)出示: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屋华堂,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
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一生读)(2)师:这段话中,有两个比较陌生的词语。
出示:竹篱茅舍、高堂华屋谁能读正确?(3)师:你们看,(出示图片)这就是——高堂华屋。
它外观气派,内部装修华丽、考究。
当然文中的别墅就是高堂华屋。
这是(出示图片)——竹篱茅舍。
它简陋、破旧、寒酸。
而“竹篱茅舍”、“高堂华屋”又是一对反义词。
(4)师:同样,在这一小节中也有两个意思相反的层次。
引读:不管这个家是——高堂华屋,还是——竹篱茅舍,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但是有了亲情就有了——家。
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无家可归的人。
四、学习3、4节,想象复述1、师:课文用卢旺达难民热拉尔的故事说明“家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请一个学生读第3、4节热拉尔的故事。
2、师:有两个词语中出现多音字,请读准字音。
出示:离散.(sàn)丧.(sàng)生辗转.(zhuǎn)数.(shù)地。
3、师:读了刚才的故事,你能试着说说离散丧生是什么意思?(和亲人失散,失去生命。
文中指热拉尔一家40口人,有的和他失散了,有的死去了。
)师: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他面临的不仅是长途跋涉的辛苦,还要冒着生命危险,你看(出示画面:战火、饥饿、病痛)4、师:难怪找到了女儿,热拉尔的心情是——悲喜交加,他悲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注意联系上下文)他悲的是——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
喜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他又有家了。
5、师:父女俩见面了,那是怎样一幕情景呢?出示练习:父女俩相聚了……热拉尔小女儿(1)边看边出示一些关键词语:目瞪口呆、紧紧相拥、轻轻抚摸、泪如泉涌……(2)师:请你选择词语,根据提示展开想象,说一说父女俩见面时的情景。
6、师:热拉尔找到了女儿,就是找到了亲人、亲情,也就找到了自己的家。
(擦去板书第二个问号)配音感情读第4节7、小结:这就是家,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屋华堂,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
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无家可归的人。
读第五自然段。
五、学习1、2节,感悟真情1、师:让我们再来看看美国富翁的生活。
一生读1-2小节富翁为什么说他只有房子而没有家?(可能没有亲人,可能有亲人但没有亲情;可能自己曾经伤害过亲人,众叛亲离。
)师:这个醉汉可是当地的富翁啊!拥有的是别墅——高堂华屋。
没有的又是——亲情、爱。
从哪儿看出他失去了这些?(醉卧街头无人问津)2、指导朗读富翁和警察的对话。
3、正如第2小节中写到的那样出示并引读:当你或你的亲人一旦——从那里搬走,一旦——那里失去了温馨和亲情,那儿还是家吗?不是家是什么?对名人来说——那儿是故居;对一般人老百姓来讲——只能说曾经在那儿住过,那儿已不是家了。
师:所以说家不一定指房子,有了房子并不一定表示有了家。
(擦去第1个问号)4、让我们再读第2节,体会家与房子的区别。
5、师:美国富翁的故事告诉我们:物质上的富有并不代表精神上、情感上的富有,家财万贯换不来真情,也换不来爱。
6、那么家究竟是什么?(板书:亲情关爱)六、总结全文,拓展小诗:师:一个美国富翁和一个卢旺达难民关于家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无论生活在哪个国度、无论居住在竹篱茅舍还是高堂华屋,无论身处战争或是和平,只要有了亲情有爱就有了家。
1、伴随着抒情的音乐,一起读读最后一小节:2、能够记住这段话的一起来说: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没有的人和,才是的人。
3、铺垫夹叙夹议:师:这篇课文除了讲述两个故事之外,又穿插了作者的两段议论,一段在第2小节,一段就是最后一小节,这种一边叙述一边议论的写作方法,叫——夹叙夹议。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接触到。
4、师呈现关于家的小诗(大屏幕出示)教师朗诵:七、练习设计:续写一节小诗,念给爸爸妈妈听。
师: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更加珍惜自己的亲人和家庭。
八、板书设计:16、家是什么亲情关爱房子≠家?女儿=家?九、教学反思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单是老师讲出来的还要有学生去读,去悟。
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机会,教师则是通过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和积累。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作了精心的处理,注重从整体着眼,明确课堂的难点和重点,围绕“家是什么”这个问题开展朗读教学。
学生在反复地朗读——①初读(感知性读)②研读(理解性读)③品读(情感性读)。
最终体会到“家”的真正含义。
二、利用媒体,解决难点。
“悲喜交集”一词的理解是课文第4节的难点,三年级的小朋友是难体会的。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填空题,“当热拉尔冒着生命危险辗转数地,找到自己的亲生骨肉时,不禁悲喜交集,悲的是(),喜的是(),他终于又有家了”。
填空题只是从字面理解“悲喜交集”。
为了让他们深入体会这一复杂的情感,我在后面环节中插入了影片中的一个感人片段。
通过影片的直观画面,人物的激情演出,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深刻体验了“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用教师所给的词,并根据影片的画面加上合适的神态和语言描写,把悲喜交集的感受叙述出来,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样做,使得学生对“家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的认识水到渠成。
三、重视想象,发展思维。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第一个故事中富翁把家说成是“我的房子”,这是课文的一个难点,阐述了“有房不一定有家”的深奥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