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仡佬族傩戏传承困难初探
浅谈务川仡佬族傩戏
浅谈务川仡佬族傩戏发展田小琴摘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不错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人类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
仡佬族人生活在务川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这片沟壑重生的土地上用他们的智慧劳动,在劳动中她们创造出来很多优秀的文化.其中傩戏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既是一种古老的艺术,更是一种发展的艺术。
它将巫术、戏剧等等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独特韵味的戏种.关键词:傩戏;社会发展;巫术;一、务川仡佬族傩戏的来源据《仡佬之源》一书中记载殷周时期“姜子牙点将封神"制定了一种祭祀仪式,一直在朝廷沿用.秦汉以后,濮系民族居住的地区成为皇土,濮人已成臣民,濮人向朝廷敬献丹砂时“姜子牙点将封神”的祭礼仪式带回明间传承下来。
根据民间的唱本和口头文学逐渐丰富,改编成祭师与戏剧相结合的产物————-—傩戏。
这是戏剧最早的雏形,所以,傩戏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后来在各地各族都有,就仡佬族而言各地仡佬族也各有不同.因此,本文就仅谈谈务川仡佬族傩戏.二、务川仡佬族傩戏的配器1、早在殷商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和人类才从猿人类进化来不久头脑简单,所以配器也就比较简单。
道具傩戏的道具分为四类:神坛.案子,脸壳,小道具.神坛:是仡佬族人供奉神位的方桌。
在桌子上供奉着用木雕菩萨。
菩萨前面除了放着香炉外,还放着排带、卦、神棍牛角、师刀令牌等小道具。
菩萨背面挂着“中堂案子"。
案子:是两幅布质的壁画。
一幅叫中堂案子,中堂案子宽二尺七,高六尺,呈长方形。
画面上从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到阎王老爷、判官、小鬼等共有两百多个鬼神。
从天庭、瑶池到地狱的上刀山,下油锅。
另.一幅过桥案子.长一丈五,宽二尺七,画有五十个神仙腾云架雾在天空行走.脸壳:用木料雕塑,涂上颜色,有迎宾士地,汉朝将军,和尚,先锋等十多个。
小道具:1、排带:为一尺长的竹根上挂着无数彩色的布条。
仡佬族人用这些布条来做阴功的主人相赠,布带上写着主人的名讳,以示对神的敬意。
试论黔北仡佬族傩戏傩文化与民俗活动的关系
神的民俗在傩祭 中更加具体 , 每场傩祭都要请神 、 酬 神、 送神 , 《 如 秦童 挑担 》 开坛 ” 生八 郎请 神 , “ 甘 要请
三清大 道众尊 神 、 路 五 猖 神 、 五 阳元 八 庙 众 尊神 、 梅 山大 王与七 路 神 、 六曹 案 上 众 师尊 。傩坛 请 神 不 是 请 一个 指定 神 , 而是众 神 皆请 , 冲傩 和还愿 是黔北 仡 佬族傩 戏 的主要 功 能 , 地 万物 都 被 仡佬 人 赋 予 神 天 性 , 路神 祗 司 职 各 不 相 同 。请 神 目的 是 “ 开 五 各 砍 方 , 事安 康 ; 开 五 路 , 百 砍 家豪 大 富 ; 精 火 怪 砍 出 火 去 , 民清 吉保 安 康 ; 人 官非 口罪 砍 出去 , 金银 财 宝 砍 进 门。 ( 秦童挑 担 》 ¨ 这 其 中 寄托 着 仡 家人 多 少 ”《 )
任 正 霞 张 小兵 ,
( . 义师范学院 ,贵州 1遵 遵义 530 ; . 6 0 2 2 道真县法院 ,贵州 道真 5 30 ) 65 0
[ 摘
要 ]黔 北仡佬族傩戏傩文化 来源于民间, 是重要 的 民俗 事象 , 同时傩戏 傩文化也 以不同的形 式融 于黔 北仡佬
族节庆 习俗 、 诞生礼仪 、 婚嫁 习俗 、 丧葬礼仪 等民俗活动 中, 成为仡佬 族人 生 活必不可 少的一部 分。在 民俗与傩 戏傩 文化的关 系中, 体现 出黔北仡佬族人 多神崇拜的 自然观和庄重的生死观 。 [ 关键词 ]仡佬族 ; 傩戏傩 文化 ; 民俗 [ 中图分类号 ]G 3 [ O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10 -8 3 2 1 )20 5 -2 [ 0 852 (02 0 -0 00 收稿 日期 ]2 1 0 —2 02— 1 3
仡佬族傩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 i
… . .
基金项目: 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 科学专 果 缆艟镞文化 壬 研 究” ( 编号: 1 1 G z z c 2 6 ) 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 ( 1 9 7 4 一 ) , 男, 湖南隆回 人,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 民俗文化与 旅旃及 遵义 地方史。
就 如 何 加 强 传 承 与保 护 仡 佬 族 傩 文 化 作 一 初 步探 讨 。 关键 词 : 仡佬族 ; 傩 文化 ; 传承 ; 保 护
傩 自古就有 , 但周秦才繁荣起来 , 我国众多的文化 典籍 留下 了傩 戏 的发展痕迹 , 《 周礼 ・ 夏 官》 中曾记载 : “ 方相 氏掌蒙熊皮 、 黄金 四 目、 玄衣朱裳 、 执戈扬盾 , 帅 百隶 而时傩 ( 司傩 ) , 以索室 驱疫 。 ” 方 相 氏是 在皇宫 里 主持傩 文化 的人 , 用 当时 的话说就是 民众与鬼神 的 中介 , 从商周 至汉 , 方 相氏帅百隶 而事傩 驱疫, 场 面很 大, 唐宋 以后, 就演变成兼 容祈祷酬神 、 驱疫除瘴与 降 吉纳福 、 娱神娱人 的民间活动 , 到唐代傩舞又得 到进 步发展 , 宋代文化的包容 和交融 , 为傩戏 的发展提供 了机会 和必要 的准备 , 今天 的民问傩 文化也是在那 时 发展起来 的。时光荏 苒 , 在各 民族各时期不断努力下 , 傩 文化逐渐健全 与定型 , 全 国各 地都出现 了傩文化 的 痕迹 。 。 。仡佬族 在长期 的历史发 展 中形成 了独具 特色 的傩文化 , 作为多项文化体系相结合 的产物 , 它涉及历 史学 、 人 类学 、 宗教 学 、 文化学 、 戏剧学 等诸 多学科 领 域, 具有重要 的研究价值 。
一
一
、
仡 佬 族 傩 文 化 概 况
仡佬族傩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相关思考
·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vacation tour 度假旅游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资源保护与开发2019年1月仡佬族傩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相关思考罗筠(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贵州遵义563000)摘要:该文将在客观阐述仡佬族傩文化传承和保护上现存问题基础上,探讨日后更加科学有效的传承与保护策略,借此带动该类文化和所在区域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仡佬族傩文化;传承与保护;问题;策略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1-0108-01傩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原本属于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随后经历各民族先进文化吸收,转变成为基于祈福纳吉和圆满人愿为目标,且兼备巫教祭祀仪式和戏剧表演要素的民间艺术,在仡佬族文化体系之中可以说独树一帜。
至于究竟怎样合理的保护和传承这类文化,以下为内容详述:1仡佬族傩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中现存问题1)保护力度有待强化因为有关部门疏忽,没有及时针对仡佬族傩文化中的傩面具、服装等进行严密性保护,致使它们变得异常破旧且难以修补,在此期间,一些粗制滥造的仿制品大肆流通,无法满足人们追求真实与探索神秘的心理诉求。
与此同时,傩文化主要凭借民间口头方式进行传播,而这些负责宣传的民间艺人往往呈现出较强的流动性,不存在稳定的生存土壤,寂静流转之后,难免会令傩文化的相关物质产物消失殆尽。
2)专业人才长期欠缺虽然傩文化物质实体维持静态特征,不过对应的传播艺人却是长期流动的,许多热爱傩文化的传播艺人因为没有受到政府合理重用,为了谋求生存空间便开始选择改行换业,同步状况下一些经典绝技也开始烟消云散,造成永久的遗憾。
再就是仡佬族地区没有大力使用科技、化学等高端技术来维护既有的傩文化资源,习惯于延续录音、摄影等传统方法,加上平常监管不力,使得这类文化信息逐步大面积缺失;还有便是没有基于本土文化资源的优势和各大高校合作,无法做到实时性培养供应素质高潮的专业保护人才。
黔北仡佬傩的主要特征解析
黔北仡佬傩的主要特征解析仡佬族现有人口四十多万,主要分布在黔北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一带,所以,道真与务川的仡佬傩事活动应该是很典型的仡佬傩文化形式。
本文旨在以这一地区的仡佬族傩事活动作为研究的重点,对黔北仡佬傩的主要特征作一些拓展性的解析。
一、黔北仡佬傩的谱系特征黔北仡佬傩是黔北傩文化带上的一个重要区域。
道真、务川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傩堂戏班子较多,好多村寨都有。
一个戏班称为一个坛,戏坛成员的发展是按照师承关系进行的,一个法师只要获得封牌(师父正式传度)以后,就可以自行发展成员自成一坛。
加入傩坛的成员不受家庭、族亲、贫富的限制,很多傩堂戏班往往是以一个村寨为中心,一个姓氏为主体,或以亲戚为主要成员构成。
黔北仡佬族人的傩事活动一般是愿家(事主、又称为信人)请法师掌坛师(许多地方称端公)、然后选择吉日良辰、准备、等,然后才礼请神祇、开坛做法事。
所以,笔者认为黔北仡佬傩当属南方傩的一种分支样式,与华北东北地区及西北的傩有显著的一些区别,这应该是傩文化在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与不同的地方文化相结合的结果。
当然,南方傩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黔北傩与荆楚傩文化虽同属于民间乡傩,可是,荆楚地区的傩事有明显的家族特征,不是师承关系的家族特征,而是傩事活动的家族封闭特征,是家族傩居多;而黔北仡佬傩则很少有甚至就没有家族特征,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傩,并且,也与走村串户的游傩相区别。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由于地理方面原因,深受巴蜀文化的影响;由于历史原因,如明洪武时期的调北征南和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也受吴越及荆楚文化的影响。
对于黔北来说,还有历史建制沿革方面的影响,受巴蜀文化的影响较大。
黔北冲傩戏,其实也就应该是巴蜀的傩願戏;黔北的阳戏,实际上就是巴蜀梓潼阳戏之类。
不过,由于黔北农村特有的相对封闭性,其傩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一些地方文化特征。
从以上情况来看,黔北傩当属于南方傩文化中的巴蜀支系,至少直接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巴蜀。
浅谈道真仡佬族傩戏_何雪恒
商业文化
浅谈道真仡佬族傩戏
何雪恒
摘 要: 傩戏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 ,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 它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 , 也称跳戏, 因模拟牛步形态得名。 表演者戴神鬼面具, 手持师刀、 牛角、 蛇杖、 木鱼等道具, 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又名 “咚咚 ” 傩戏综合了演仪 、对白、舞蹈等艺术,有钵、包锣、傩呐、鼓四种乐器节奏,它一般只在农历七月 “牛元” 和春节元宵的 “上元 ” 两个节 气时间才集体表演。 关键词: 傩戏; 宗教祭祀; 民族民间风俗文化 ; 戏曲形式 道真圪佬族苗族自治县由于历史、地理、民族等诸多因素的共育催 生,至今还保存着丰富的傩文化,并享有 “傩戏王国” 的美誉。日本学 者广田律子甚至有 “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在贵州 ,贵州傩戏在道 真” 的极高赞誉。道真圪佬族傩戏别具一格 ,带有浓厚的民族及宗教色 彩。 一、道真仡佬族傩戏的发展概况 :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一个以东汉西南名儒 、贵州教育鼻祖尹道 真先生的名字所命名的县份,也是中国仅有的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之 一。自治县位于贵州最北端,紧邻重庆东南部,周边分别与重庆所辖南 川市、武隆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以及本省正安县 、 务川仡佬族苗 , 又 称 “银 杉 之 乡 ” 。全县总面积 族自治县接壤。 史 喻 “黔 蜀 门 屏 ” 2156 平方公里,下辖 10 镇 4 乡,总人口 33 万。 由于道真在历史上长期隶属四川,一度时期隶属湖北 ; 东汉西南名 儒尹道真先生曾在此方设馆教学,开启南域的文明 ; 加之仡佬这一古老 民族的世代居住, 以及山区独特环境的浸润; 其傩文化有着悠久的历 史,丰富的形态和深厚的积淀。道真仡佬族傩戏约于元 、 明时期最终定 型。解放前,全县 14 乡镇的 33 保中,保保有傩坛, 且每保平均 3 个以 上,总计 100 余坛,其演职人员达 1000 余人。 每到十冬腊月, 有关活 动遍及大小山村,傩戏成为道真圪佬民族腊月里最重大的岁时活动 。 二、傩戏内容形式及表演方式介绍 : 1 、傩戏的内容形式 傩戏,根据傩坛传承中的派别归属 ,属于巫文化的范畴。 就道真傩 。 “小巫 ” 戏傩文化的实际内容来看 ,可作 “小巫 ” 与 “大巫 ” 的区分 有: 和梅山、送瘟船、请阴童、封赤口、打粉火、 遣阴丧、 牧禁罐、 送 冷坛、放阴兵、扫火星、安香火、背茅人、酬东岳、 开天门、 和坛、 祭 坛、谢土、上钱、剪牲、 煞烨、 上 刀 梯、 过 刀 桥、 烧 五 雷 胎、 吞 火 龙 灯、退七星剑、解将军箭、还夜五道、还圈门土地、沿门荡秽以及葬埋 仪式中的关夫、赈济、饯驾、起丧等等数十种。而其中又包含着若干小 项,如上钱,便有上山王钱、将军钱、竹王钱、川主钱、 药王钱、 黑神 钱、白蛇钱、蛮王钱、城隍钱、八庙钱、木包钱、 龙王钱、 虫蝗钱、 米 神钱、竖立 钱、 桥 梁 钱、 蜂 王 钱、 栽 秧 钱、 炉 神 钱 等 等 50 余 种。 而 “大巫” 则有打保 福、 冲 傩、 阳 戏、 梓 潼 戏、 打 财 神 等。 其 中 “打 保 。各形式, 均由民间被称为 “道士先生 ” 的民 福” 又称之为 “逛小神” 间艺人所组成的班子执掌, 并以祈福迎祥、 圆满人愿、 服务当世为目 标,娱神和娱人 相 结 合, 祭 祀 和 艺 术 相 交 融。 演 出 时, 伴 以 锣、 鼓、 钹、唢呐等乐器,佩有山王、 秦童等角色面具, 有歌有舞, 或说或唱, 庄谐并重,文武相戏。 2 、傩戏的表演方式 “傩” 的精彩之 处 全 在 于 “戏 ” 。 然 而 傩 戏 的 演 出, 通 常 总 是 与 “冲傩还愿” 的习俗结合在一起的 , 而绝少作为一种戏剧艺术单独进行 , 是把 表演。冲傩还愿的习俗,在道真仡佬族流传已久 。 所谓 “冲傩 ” 遇到疾病灾难之家, 请土老师前来祈禳斋醮, 驱邪逐疫, 把疾病灾难 “冲” 开; 所谓 “还愿” 是指 “冲傩” 之家事前对神灵许下各种愿信, 事后通过搬演傩戏,把各路神仙请傩堂受祭 ,以偿还愿信。 冲傩的存在 其实是为了替人酬恩缴愿、 驱鬼神而治人疾以及追荐亡灵 ( 俗称做道 场) 。 ” 、“道场 ” 、 “法事 ” 等, 都是由已获得 “掌 因而傩戏也称 “科仪 ” 、 “法师 ” 、 “师人 ” 、 “端公 ” ) 坛师” 资格的 “先生 ” ( 又称 “道士 主持。在傩戏表演中,巫师们会戴上各式各样绘制精美的傩戏面具 , 面 具或骠悍、凶猛、或狰狞、威武、或严厉、稳重、 或深沉、 冷静、 或和 蔼、慈祥,或奸诈、滑稽、或忠诚、正直、或英俊、 狂傲, 或温柔、 妍 丽。他们头戴法冠,身穿法衣,肩披牌带,手持法器, 舞之蹈之, 口中 似唱非唱, 念念有词, 他们时而吹牛角, 卜竹卦, 时而敲令牌, 摇司 , 划 “字讳 ” , 走 “禹 步 ” , 念 “咒 语 ” 刀; 其间还穿 插 着 挽 “诀 法 ” 、“煞铧” 、捞油锅等 等神秘动作。我们熟悉高台舞狮、上刀山、下火海 都是傩戏中的特技表演,以显示巫师法力无边,达到消灾祈福的目的。 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一场盛大的法事多达 23 坛, 它们是: 开坛、申文、跑功 曹、 立楼扎 寨、 迎 桥、 交 标 合 会、 抛 傩、 开 洞、 打 洞、灵官镇台、走阵、出神、和尚检斋、差兵发票、 业内灵领牲、 山王 图、催愿拆愿、回熟、 将军统兵、 禳关、 勾愿、 造船劝茅、 游傩送圣。 上述每一坛法事又分为很多程序,例如开坛的的程序有请师、 发锣、 迎 三五、献讳、献法、唱穿衣件、请三元法主、解秽、 焚香、 踩九州、 观 师、迎神下马、问家宅卦、下装等。例如 《开路将军》 一剧,扫除邪魔 ,“天瘟砍出天堂去,地瘟吹出十方门” ,以确保各路神兵到傩堂赴 障碍 会。开路将军的形象,明显地具有古代傩祭中心人物方相氏的影子。 又 如 《勾簿判官》 一剧,描写判官从华山骑马来到傩堂, 他一手捧红印, 一手握毛笔,为前往傩堂赶愿做证的众神祗点勾簿。虽然剧中穿插着许 多插科打诨的笑料,并有判官为群众断案的情节,但其基本内容始终未 能脱离冲傩还愿这一主题。 三、道真仡佬族傩戏的特点: 1 、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 与其他傩戏相比,道真仡佬族傩戏保持着传统的巫风民俗, 充满了 圪佬民族特色。一场法事的上演,和仡佬民俗息息相关。 自古以来, 凡 是有关的傩活动,在圪佬族主家总是作为一件大事来操办 , 邻里亲戚, 不分男女老幼,也觉得是一件喜事和乐事,都要关门闭户, 穿着民族盛 装前去帮忙与祝贺,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对神灵及巫师的敬仰, 是一件 十分盛大而庄严的事,如果有人不诚心,那便是对神灵的亵渎。 对 “道 ,就更是一件严肃的事, 他们会认真的扮演着 士先生” 及整个 “坛班” 自己的角色,努力达到与神灵的完美统一。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 现在 的傩戏表演更多的是一种娱乐形式,它给人们带来的是华丽的视觉效果 和听觉盛宴。 2 、具有浓郁的宗教特色 道真仡佬族傩戏主要以驱邪逐鬼、祈福纳吉、圆满人愿为主要表现 内容、兼有巫教仪式、戏剧表演的民间艺术。严格意义上说, 它属于巫 教范畴。然而,除了单纯的巫教形式,道真圪佬族傩戏更多的是与以从 事丧葬 “道场 ” 为本业的佛、 道、 儒相结合。 道真傩戏与道教密不可 分,可以说傩戏是流传在边远农村民间道教的载体,以正一道为核心的 民间道教已深入到傩戏的方方面面,并成为主导。其独立而完整的有关 ; 相应地, 从事 “道场 ” 活动的 人 仪式活动, 民间通谓之曰 “道场 ” ; 在 “道士先生 ” 们基于共同的传承关系而 员,也称之为 “道士先生” 结成的组织形式 “坛班 ” 内部, 彼此之间则以 “道友 ” 互称。 深入研 究其 “道场” 的操作方式与 “道法 ” 的传承要素, 对其宗教性, 可以 作出进一步的肯定。 其中所有的 “道场 ” 操作方式, 均以 “接法受传 , 以 香、 烛、 阴 钱 ( 有 长 钱、 散 钱、 大 钱、 拐 钱、 标 者” 为 “掌坛 ” 钱、星神钱 等 ) 、 斋粑豆 腐、 刀 头酒醴, 甚至猪羊鸡三牲为 特 别 信 符 ( 表达诚意、敬意的信物 ) ; 以 “请神 ” 、 “请师 ” 与 “送神 ” 、 “送师 ” 分别作为开始与结束的重要端点,以跪祷、观师 ( 通过意念观想师父传 授目前所使用的道法时的具体情景 ) 、 画符 ( 有 “斩妖护身符 ” 等 400 余道) 、书讳 ( 有 “金光讳 ” 等 60 余道 ) 、 念咒 ( 有 “藏身咒 ” 等 60 余种) 、挽诀 ( 有 “老君坐殿诀 ” 等 70 余式 ) 等为与神圣通灵, 获取 法力的有效途径,以竹卦呈相作为 “神灵降临与否,事项周全与否” 等 ( 上转第 92 页) 方面的唯一凭断。
论遵义仡佬族傩文化旅游开发
仡佬族傩文化你知道多少(传承傩戏艺术)
仡佬族傩文化你知道多少(传承傩戏艺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资源学院探寻非遗脉搏宣传实践队于2021年2月2日开展了“传承傩戏艺术,弘扬民族文化”系列活动,深入的了解了傩戏文化。
队员们首先在网上查询资料了解到傩戏是仡佬族所特有的传统戏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仡佬族傩戏在元明时期传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由此开始在当地流传。
它以巫为内核,与贵州地域文化和仡佬族文化合流,形成佛巫或道巫、清巫、儒巫合一的特殊坛门形式。
道真仡佬傩戏以祈福迎祥为目的,由民间称为“道士先生”的艺人组班表演,有歌有舞,或说或唱,庄谐交作,文武并重,整个演出过程呈现出娱神和娱人结合、祭祀与艺术交融的特征。
其在民间有“跳大牙巴”的俗称,虽然吸收、融合了儒释道三教和汉族的很多文化,但仍然保留了仡佬族本民族原始巫教的特征。
如清代《遵义府志》引《峒溪纤志》说:“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则此相沿苗风也。
”遵义府学、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岁贡生胡端《禁端公论》云:“吾尝观其歌舞,跳跃盘旋,苗步也;曼声优雅,苗音也;所标神号,苗祖也。
是盖苗教耳。
”2008年6月7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申报的傩戏(仡佬族傩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部分实践队队员在初步了解傩戏之后也亲自来到了位于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中国傩城深入探寻傩文化,中国傩城是中国傩戏学会唯一授牌的傩戏文化研究中心,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傩文化古城。
其整体布局契合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原理,融入福、禄、寿、喜、财祥瑞元素。
在继承和发扬原始文化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以科学的规划和精心的打造,集中展示出了傩文化的精髓。
其中有傩城人气聚焦点之称的“傩戏王国”、傩城重点打造的家庭亲子主题乐园“魔幻岛”、汇聚了各地知名餐饮的竹王古街、致力打造文创主题的山王古街、夜生活区仡佬古街、福、禄、寿、喜四大人气广场。
黔北仡佬族傩戏传承困难初探
黔北仡佬族傩戏传承困难初探摘要:傩戏被学术界、艺术界称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
贵州省黔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傩戏文化圈之一,此区域内道真县被认为是“傩戏王国”。
道真县仡佬族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仡佬族傩戏传承之路越走越难。
本文将根据田野调查的结果,探求仡佬族傩戏传承艰难的原因与保护策略。
关键词:仡佬族傩戏传承保护策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扼“黔蜀门屏”,系银杉之乡,人民勤劳朴实,民族团结和睦,自然资源丰富。
[1]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催生了民俗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仡佬族傩戏。
傩戏在道真县各种民俗民间文化中,“传入历史之久,保存程度之良,表现形式之丰,覆盖面积之宽,影响县人之深,都是其他文化形式很难与之比拟的”。
[2]道真仡佬族傩戏何时传入,从何地传入,当地史籍记载不详。
“解放前,全县的135保中,保保有傩坛;且每保平均3个以上,总计100余坛;其职业人员达1000余人。
每到十冬腊月,有关活动遍及大小山村。
不少傩坛还经常应邀赴周边县市施法献艺,影响及于黔、川边境。
”[3]然而这一曾经辉煌绚烂的民俗瑰宝,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其生存空间日益狭小,趋于消亡。
传承者年老体衰,仅靠技艺无法生活,其生存状况堪忧,普遍面临“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的情况,不利于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及技艺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本文拟通对道真县仡佬族傩戏的田野调查结果,探求仡佬族傩戏传承艰难的原因和保护策略。
一、道真县仡佬族傩戏现状目前在道真县境内,傩戏坛班法事活动较多,且坛班成员分布较为集中的有三桥、隆兴、河口、巴渔、上坝等地的坛班。
笔者主要对三桥、隆兴、河口进行了走访。
1、三桥地区现有坛班8个,总成员50余人。
主力坛班是左朝元先生和周仲武先生所共同掌坛的坛班,坛班现有成员18人(以拜师入门为标准)。
成员老龄化严重,接班无人,其中30至40岁的有6人,41至50岁的有8人,50至60岁的有2人,70岁以上的有2人,最高72岁,最低37岁,30岁以下0人;文化水平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傩戏传承人不识字,只能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教授弟子,仅凭记忆的传承方式使傩戏完整性逐渐丧失;成员工资逐年减少,傩戏表演收入难以维持家庭日常基本开销,半艺半农的形式导致大部分人放弃傩戏表演而外出以打工谋生,18人中常年外出务工的人员有5人,在家以傩戏为业的只有8人左右;傩戏法事活动范围缩小,主要以偏远山区为主;法事规模逐渐缩小,冲傩、阳戏等大型活动较为少见。
傩文化演变探析
傩文化演变探析作者:王清敏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10期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民族文化都受到严重影响,黔北仡佬族的傩文化在各种艺术形式中艰难地延续着。
不难想象,一旦他们的民族文化消失,则其作为向心力的民族精神也必定会消失,而仡佬族也将难以真正以自己应有的身份存在。
探寻其文化精神,找到其生存的依据,迫在眉睫。
关键词:傩功能演变傩是一种古老的驱鬼逐疫的巫术仪式,是原始巫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诸多原因,这种文化面临严峻考验,濒于消亡。
而黔北仡佬族由于自然的屏障,还较好地在生活中保留着这一原始文化。
从商周、汉唐至两宋,再到明清,在这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傩的表现形式经历了傩祭—傩戏的发展,而傩的主题则经历了驱疫—娱神—娱人的发展。
从文化发展传承的特质上看,这一变化必须从其演变历程与流传区域考证。
从其演变过程来考证,先秦的傩文化主要表现为傩祭,还具有“驱逐疫鬼”的功能。
《礼记·月令》中记载:“季春之月,命国傩九门磔攘,以毕春气……仲秋之月,天子乃傩,以达秋气……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征鸟厉疾。
[1]”季春之月,寒暑变易,阴阳失调,疫病也最易流行,人们认为是鬼神最易趁机作祟的时候,所以此时要举行傩祭,与邪恶的疫鬼相抗衡。
《周礼·夏官》中记载了当时的傩祭场面:“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
[2]”汉代的许多文献对方相氏行傩驱疫的场面也有详细的记载。
《后汉书·礼仪志》的“大傩篇”记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
”主要目的也是逐疫。
在傩仪中,这种逐除的仪式活动是建立在神话思维上的,人们认为可以通过仪式而获得神灵和其他超自然力量的庇佑,驱逐有碍人类生存的神秘的不利因素。
同時,巫师的念诵、对白、音乐、舞蹈等形式可以悦神。
到唐代,宫廷傩礼事先在太常寺预演(阅傩)时,百姓都可以进去观看,成为官民同乐的一个文化节日;晚唐傩制更走向乐舞化,主角从蒙熊皮变成穿熊皮大衣,更华贵了,并且戴上了木面具。
仡佬族傩戏的史料 -回复
仡佬族傩戏的史料-回复仡佬族傩戏是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传统民俗戏剧形式。
它源于汉代的五岳巫神祭典,后在唐代传入云南地区,并与当地族群文化相融合演化而来。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演出形式、剧情内容和现状等多个方面探讨仡佬族傩戏的史料。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仡佬族傩戏的历史背景。
傩戏起源于唐代,是以五岳之神为主要对象的巫术仪式。
在唐朝以后,傩戏传入云南地区并逐渐演化为一种祭祀与娱乐相结合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
仡佬族是云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对于他们来说,傩戏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也是社会交流、娱乐和表演的重要方式。
因此,傩戏在仡佬族社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仡佬族傩戏的演出形式。
傩戏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正式的宗教仪式中进行的祭祀傩戏,另一种是在喜庆节日和婚丧嫁娶等场合进行的娱乐傩戏。
祭祀傩戏通常由专门的祭祀傩师扮演各种神灵形象,通过舞蹈、歌唱和念诵祷文等方式,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福。
而娱乐傩戏则更注重于戏剧表演和艺术效果,演员们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通过剧情和情节的展开来吸引观众。
关于剧情内容,仡佬族傩戏常常围绕着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宗教神话展开。
经典的剧目包括《白水神》、《黑水神》、《白骨精》等。
这些剧目通常描绘了仡佬族人民的历史和传统,以及各种神灵的事迹和才艺。
剧目中的角色形象丰富多样,有神明、巫师、僧侣、官员、农民等,他们通过各种动作、舞蹈和台词来展示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然而,仡佬族傩戏的传统受到了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减少,导致傩戏的传承和发展受到限制。
同时,年轻一代对傩戏的兴趣也相对较低,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和参与传统戏剧演出。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傩戏的衰退和边缘化。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相关部门和个人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和传承仡佬族傩戏的史料。
首先,相关部门鼓励学校和社区组织开设傩戏培训班,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从而传承和发扬傩戏的经典剧目。
仡佬族傩戏的史料 -回复
仡佬族傩戏的史料-回复仡佬族傩戏是中国民间戏曲的一种独特表演形式,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仡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傩戏凭借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本文将以仡佬族傩戏的史料作为主题,深入探讨其历史渊源、发展演变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仡佬族傩戏的历史渊源。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北、贵州、湖南等地。
而傩戏作为仡佬族的重要文化项目之一,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多年的古代仡佬族部落活动。
据史书记载,早期仡佬族通过祭祀傩鬼来祈求丰收和驱逐邪恶,逐渐发展为一种具有舞蹈、音乐和戏剧性质的仪式活动。
进入秦汉时期,傩戏逐渐演化成为一种集祭祀、娱乐和教育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形式。
在唐宋时期,傩戏开始与佛教结合,成为佛教寺庙里重要的宗教仪式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仡佬族傩戏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演出。
这一时期,仡佬族傩戏开始涉及庙会和民俗活动,演出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化。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仡佬族傩戏逐渐走向衰落。
在20世纪初,由于历史原因和文化冲击,仡佬族傩戏几乎濒临失传的边缘。
幸运的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文化保护的呼声下,仡佬族傩戏得以重新复兴,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仡佬族傩戏的演出形式包括道教仪式和戏曲表演。
在道教仪式中,演员们通过祷告和献供以及特定的舞蹈形式来祈求上苍的保佑和庇护。
而戏曲表演则包括唱、念、打、舞等元素,演员们通过唱词、表演和舞蹈来展示剧情和情感。
除了演出形式,仡佬族傩戏的史料也表现出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
比如,傩戏中常常涉及到仡佬族民间传说中的怪物、神灵等形象。
这些形象的表演和扮演都有一定的规范和特定的象征意义,这也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剧情。
此外,仡佬族傩戏的史料还包括演员选角、音乐演奏、舞台布景等方面的记录,这都反映了当地人民对于傩戏的重视和传承。
仡佬族傩戏虽然在当代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复兴,但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关于仡佬文化资料
仡佬族文化:艰难的传承与拯救愈是民族的,愈是古老的、传统的,就愈是中国的、世界的,这个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
当一些民族资源丰富的邻省(如云南、广西等)已经被广泛的用作旅游开发时,在文化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贵州,却还一直以她神秘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外界的关注。
一曲“黄果树”,“多彩贵州风”,一如国酒茅台,贵州这坛陈年老酒,在新世纪的今天,一经时代的钥匙开启,那股清香与醇厚,沿着改革的大风,吹向全国,吹向世界。
当苗乡风情与侗寨鼓楼大歌开始大红大紫的时候,仡佬族文化却还“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个贵州最古老的民族,这个夜郎国的大王族,以她古老的传说、深厚的文化和独特的民风吸引着人民的强烈兴趣,深入历史和民间,我们在感叹其文化神奇和厚重的同时,也对流失的仡佬族文化怀着深深的担忧,也许真正的走进这个仡佬族,更能让让我们了解多彩的贵州。
仡佬族:云贵高原的古老民族2006年农历7月26日。
在遵义县平正乡天星堰的一个仡佬族村子。
在中断70余年后,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仡佬族吃新节”恢复举办。
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仡佬族文化又开始被仡佬族人重视起来。
这个有着悠久文化的中国少数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文化一度挣扎在面临着被汉族文化同化的边缘。
在笔者对众多的仡佬族走访中发现,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自己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才是他们的根,即使在其文化流失非常严重的今天,他们也没有放弃,希望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
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族,人口大约60万左右,贵州省占总人口的70%以上,大部分集中在遵义,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过去,民间直呼其为“古族”或“古老族”。
笔者在遵义的一些乡间采访时了解到,在古代,仡佬族人口众多,分布区域辽阔。
后来由于历史的变迁有的移徙他地,有的改称为其他民族,有的和其他民族杂居,主要分布在贵州遵义的务川、道真以及正安、松桃、江口、六枝、水城等县市、特区内。
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的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建立文化自信强国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10-0273-002
傩戏是中国的戏曲剧种,主要为民间仪 式 之 中 的 歌 舞、 戏 剧 形 式。 我 国 傩 戏 起 源 发展与商周时期,是历史文化、社会民俗及 宗教信仰等内容的综合体形式,广泛流传于 我国安徽、陕西、四川、贵州、湖北及江西 等省。不同地域的傩戏名称不同,例如,端 公戏、师道戏、傩堂戏、僮子戏及地戏等。 在 2004 年到 2016 年之间,各地傩戏被先后 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之中。改革开 放四十周年以来,傩戏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 的广泛关注,但现阶段仍存在较多的发展问 题。在我国不断提高国际文化影响力及综合 实 力 的 背 景 下, 完 善 傩 戏 的 保 护 与 传 承 策 略,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具有重要 的价值。
傩戏调研总结
傩戏调研总结摘要傩文化在中国分布甚广,种类也较为丰富。
其中西南地区的傩文化保存最为完整、傩戏品种最多、覆盖面最宽。
而贵州傩文化因地理位置、建制沿革、民族习俗等诸多因素有着其独特性。
相较贵州省内其它地方而言,德江傩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对傩戏的起源派别、表演过程、道具服饰以及文化的传承方面做了有关调研。
关键词土家傩戏、面具、傩堂戏、武教前言傩文化在中国分布甚广,种类也较为丰富。
其中西南地区的傩文化保存最为完整、傩戏品种最多、覆盖面最宽。
而贵州傩文化因地理位置、建制沿革、民族习俗等诸多因素有着其独特性。
相较贵州省内其它地方而言,德江傩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因此,今年夏天,借着此次在德江支教的机会,我们在当地校长的联系帮助下,对两位傩戏表演艺术家进行了相关的采访询问,领略到了德江土家傩戏的魅力所在。
正文来到德江的第一个周末,我们一行人组成临时工作小组,采访、记录、拍摄分工明确,在出发前进行了简单了会议交流。
由于是农忙季节,傩戏表演者也扮演者辛勤农民的角色,为了不耽误他们农作,我们决定在中午前去拜访。
于是在当地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先搭乘汽车到达了一座大山的脚下,由于山路崎岖,汽车不能通行,我们一行人下车步行在大山的小路上,顶着炎炎烈日,也欣赏了独属于大山的瑰丽景色,在走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在几句简单的寒暄后,简先生向我们介绍起了他从八岁就开始学习的傩戏。
从他的口中,我们了解到了傩戏的寓意作用、起源派别、表演中的诸神众将、表演所用到的服装道具等。
对第一次的调研了解之后,我们把了解到有关傩戏的资料做了总结整理,发现傩戏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若想对傩戏文化深入了解的话,很有必要进行第二次调研。
由于对当地傩戏表演者居所的不熟悉,我们向当地小学的校长寻求帮助。
知道了我们的难处之后,张校长很热情得帮助我们联系当地的傩戏表演艺术家。
就在支教小学的附近,刚好居住着一位傩戏表演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掌坛师(由声望高演技好的人担任)。
傩戏传播困境探析
傩戏传播困境探析作者:刘昕来源:《声屏世界》 2018年第3期摘要:当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植根于民间并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濒危剧种傩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和传播困境。
主要表现分别是政府层面的短板传播、濒危剧种本身的短视传播以及媒体的短路传播。
解决的办法是变“短板传播”为“长板传播”,化“短视传播”为“长视传播”,促“短路传播”为“宽路传播”。
关键词:傩戏传播困境濒危剧种傩戏作为我国戏剧类别之一,是在驱鬼逐疫仪式的基础上融合舞蹈充分吸取各种地方艺术因素而形成的一大戏剧类别,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堪称戏曲界的“活化石”。
傩戏起源于商代甚至更早的巫术仪式,但其具体形式出现于西周,一直持续到唐代,之后傩戏便散落在民间,自生自灭。
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环境下,傩戏的传承与保护才逐渐引起各方关注。
但就目前来看,傩戏生存前景堪忧,其传播面临着诸多困境。
短板传播:政府传播困境在傩戏的传承、保护和传播的过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政策保护等措施,在傩戏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政府的宣传逐渐放缓,政策落地受到了很大影响。
可以说,政府层面在推动傩戏的传播上,存在着短板,主要表现如下几点:第一,政府传播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
在傩戏的保护与传播过程中,政府主要采取了政策保护、举办学术会议以及傩戏文化展等主要方式对傩戏进行传播。
但这种传播仍然是一种单纯、片面的戏曲传播,并未与当下的大众市场相结合,未能借助市场的能动作用将傩戏发扬出去,传播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尚未得到实现。
第二,政府传播与受众因素结合不紧密。
在国家和政府重新发掘傩戏之时,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受众热议和关注。
但在后期,政府在传播傩戏的过程中忽视了受众的能动作用,未能使傩戏真正融入到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去。
傩戏本为地方剧种,内容有一定的晦涩性。
政府没有加强傩文化的引导,受众不能更好地了解傩戏,傩戏的传播因而缺失了受众市场。
第三,政府传播与媒体相结合不到位。
贵州傩戏的传承与法律保护
贵州傩戏的传承与法律保护作者:吉庆怡来源:《艺术科技》2020年第22期摘要:傩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傩戏作为贵州独具特色的地区文化,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文以贵州的傩戏文化为基础,探讨当今贵州傩戏面临的新发展困境与问题,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探寻一条适合贵州地区傩戏保护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傩戏;发展困境;法律保护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2-0-021 贵州傩戏的概况傩戏又称为地戏,作为一种贵州地方戏曲,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
“傩”是一种古老的驱鬼逐邪仪式,在古代,人们用“傩祭”来达到驱除鬼怪、消除病疫的作用,所以傩戏也就因此而诞生。
傩戏的剧目表演是傩祭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且娱乐化的戏剧表演形式,有“戏剧活化石”的美称。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贵州地区道真仡佬族的傩戏,在元、明期间就已传入我国境内,在2008年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时,相关部门首先将其列入其中[1]。
1.1 省内傩戏发展各具特色从“傩”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傩可分解为“人”和“难”两个字。
该字的产生源于斗鸡等比赛活动,人们将饲养的短尾鸟鹌鹑或斗鸡放入比赛场中进行搏斗,在比赛结束后人们会戴着怪异的面具跳舞,以此表达对神明的崇拜,从而达到驱逐瘟疫的作用,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宗教活动。
傩戏的形式由于存在地域的差别,所以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以贵州为例可以整体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为“撮泰吉”,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同时具有最多原生艺术形态的一种傩文化,流行于威宁彝族地区;第二种为“傩堂戏”,主要以鬼神为题材,但在多年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观赏性,从而对内容进行了改进,如增加了“上刀山”“下油锅”等环节,流行在黔东北地区;第三种为“地戏”,主要在贵州安顺地区流行[2]。
1.2 表演形式具有鲜明特色以贵州德江地区傩戏为例,其表演方式较为特殊。
首先,大部分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佩戴面具,面具多为木质,上面画有鲜明的色彩以及花纹,在傩戏表演中的面具也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别。
民族传统体育视野下黔北傩戏发展研究①
2016年(第6卷)第35期民族传统体育傩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
在傩戏表演过程中所跳的各种舞蹈即为傩舞,它是一种富含宗教、戏曲、体育、音乐等诸多文化元素的舞蹈表演,是一种具有驱鬼逐疫和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
新中国成立之后,傩戏的祭祀功能也有所转化,多以艺术表演的形式呈现。
可见,傩戏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演进。
黔北傩戏作为傩戏家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已有学者对其从哲学、宗教学、民俗学、语言学等角度进行过研究,该文试图从民族传统体育视角对其发展进行阐述。
1 黔北傩戏基本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1.1 基本情况黔北自古地处西南边陲,交通不便,因此,傩戏较少受到外来干扰,加之地处荆楚、巴蜀文化的交汇地带,因而使之成为古老华夏文化的天然储存地和多种地域文化的沉积带,是贵州民族民间傩戏的重要基地。
其傩戏唱念坐打、敬娱结合,原始宗教祭祀特点强,因其具有时间长、流派多、内容丰富、传播区域广,融儒道佛为一体的特点而引人注目[1]。
黔北傩文化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道真、务川、湄潭、桐梓等地,据调查,主要从事傩活动的坛班道真有50多个、务川30多个、湄潭20多个[2],其他地区也有傩活动,相信坛班也存在。
不过,相比以前,傩戏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
仅以素有“傩戏王国”的道真为例,“解放前,全县的135保中,保保有傩坛;且每保平均3个以上,总计100余坛;其职业人员达1000余人。
每到寒冬腊月,有关活动遍及大小山村。
不少傩坛还经常应邀赴周边县市施法献艺,影响及于黔、川边境。
”[3]傩戏作为黔北地区曾经非常盛行的一种民间文化活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神的力量逐渐被科学所淡化,人们在经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医疗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等大背景下,傩戏表演的社会基础和需求程度逐渐受到削弱。
研学仡佬文化探傩戏之迷作文
研学仡佬文化探傩戏之迷作文傩戏探秘记嗨喽,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那个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仡佬族的傩戏。
说起这玩意儿,那可真是个神秘又有趣的玩意儿!记得小时候,爷爷总喜欢给我们讲那些关于傩戏的故事,说是傩戏里藏着许多古老的智慧和神秘的力量。
我那时候还小,对这些故事半信半疑,心想:“傩戏?不就是演些鬼怪吗?有啥好神奇的?”直到有一次,我们村里来了个文化专家,他给我们讲解了傩戏的历史和魅力。
原来,傩戏不仅仅是表演,更是一种祭祀仪式,用来驱邪避害、祈求平安。
专家说,傩戏里的每个角色都有它独特的含义,比如“判官”就是专门负责审判鬼魂的,而“门神”则是守护门户的神祇。
听了专家的话,我突然对傩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决定要亲自去体验一下这个神秘的艺术形式。
于是,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踏上了探索傩戏之旅。
到了傩戏表演的现场,哇塞!那场景真是太壮观了!舞台上,灯光闪烁,烟雾缭绕,仿佛真的有鬼神在翩翩起舞。
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动作夸张而又不失优雅,每一个动作都仿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判官”的扮演者,他的扮相特别吓人,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威严和正义。
他一上场,整个舞台的气氛就变得紧张起来。
观众们纷纷屏息凝气,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演出结束后,我们还有幸与一些傩戏的老艺人交流了。
他们告诉我们,傩戏的传承需要后辈们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让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通过这次研学旅行,我对傩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原来,傩戏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小伙伴们,你们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傩戏呢?下次有机会,我们可以一起去感受一下那神秘而古老的傩戏魅力哦!。
黔北傩文化调查中关于传承与保护的思考r——以道真程均坛班考察为例
黔北傩文化调查中关于传承与保护的思考r——以道真程均坛
班考察为例
刘丽
【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18)003
【摘要】傩在实际存在中包含有四个层面,即从业者手中的傩;老百姓生活中的傩;学者眼中的傩;地方官员及文化管理者视野中的傩.在调查研究和制定保护措施中怎样平衡几者间的关系,保护和获取丰富的傩文化,关系着傩的传承及其未来发展.通过对道真程军等坛班的田野考察,在对比中更加确信,只有将民众生活、傩法师、社会文化等诸多傩文化生态语境结合起来,才能保护傩文化事象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才能对傩文化事象进行整体阐释.
【总页数】6页(P142-147)
【作者】刘丽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贵州遵义56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道真傩文化及其传承问题——《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傩文化》读后 [J], 杨军昌
2.区域内跨民族傩坛信仰试探--以重庆彭水、贵州道真两自治县傩坛班为中心的考
察 [J], 陈玉平
3.道真冲傩与阳戏之比较——以三桥镇接龙村坛班为例 [J], 冉文玉
4.行走黔北大地探访仡佬文化——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民俗文化考察团"2008年暑期赴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民俗文化考察纪行并总结报告 [J], 尚建科
5.浅析道真自治县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r——以道真县傩舞为例 [J], 宗学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北仡佬族傩戏传承困难初探
摘要:傩戏被学术界、艺术界称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
贵州省黔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傩戏文化圈之一,此区域内道真县被认为是“傩戏王国”。
道真县仡佬族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仡佬族傩戏传承之路越走越难。
本文将根据田野调查的结果,探求仡佬族傩戏传承艰难的原因与保护策略。
关键词:仡佬族傩戏传承保护策略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扼“黔蜀门屏”,系银杉之乡,人民勤劳朴实,民族团结和睦,自然资源丰富。
[1]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催生了民俗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仡佬族傩戏。
傩戏在道真县各种民俗民间文化中,“传入历史之久,保存程度之良,表现形式之丰,覆盖面积之宽,影响县人之深,都是其他文化形式很难与之比拟的”。
[2]道真仡佬族傩戏何时传入,从何地传入,当地史籍记载不详。
“解放前,全县的135保中,保保有傩坛;且每保平均3个以上,总计100余坛;其职业人员达1000余人。
每到十冬腊月,有关活动遍及大小山村。
不少傩坛还经常应邀赴周边县市施法献艺,影响及于黔、川边境。
”[3]然而这一曾经辉煌绚烂的民俗瑰宝,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其生存空间日益狭小,趋于消亡。
传承者年老体衰,仅靠技艺无法生活,其生存状况堪忧,普遍面临“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的情况,不利于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及技艺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本文拟通对道真县仡佬族傩戏的田野调查结果,探求仡佬族傩戏传承艰难的原因和保护策略。
一、道真县仡佬族傩戏现状
目前在道真县境内,傩戏坛班法事活动较多,且坛班成员分布较为集中的有三桥、隆兴、河口、巴渔、上坝等地的坛班。
笔者主要对三桥、隆兴、河口进行了走访。
1、三桥地区
现有坛班8个,总成员50余人。
主力坛班是左朝元先生和周仲武先生所共同掌坛的坛班,坛班现有成员18人(以拜师入门为标准)。
成员老龄化严重,接班无人,其中30至40岁的有6人,41至50岁的有8人,50至60岁的有2人,70岁以上的有2人,最高72岁,最低37岁,30岁以下0人;文化水平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傩戏传承人不识字,只能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教授弟子,仅凭记忆的传承方式使傩戏完整性逐渐丧失;成员工资逐年减少,傩戏表演收入难以维持家庭日常基本开销,半艺半农的形式导致大部分人放弃傩戏表演而外出以打工谋生,18人中常年外出务工的人员有5人,在家以傩戏为业的只有8人左右;傩戏法事活动范围缩小,主要以偏远山区为主;法事规模逐渐缩小,冲傩、阳戏等大型活动较为少见。
2、隆兴地区
现有坛班12个,总成员80人左右,长期活动的坛班只有3、4个。
以张邦宪先生掌坛坛班为主力,该坛班以家传为主,现有成员15人(家传13人,外传2人)。
成员年龄结构分布呈两极化分布,出现中间断层,其中20至30岁9人,60岁以上4人,53岁1人,46岁1人;文化水平全为初中,情况同三桥地区;成员工资和三桥地区相仿,但由于受家传的影响,人员之间有相互血缘关系,流动性较三桥地区小,相对稳定;活动范围缩小,以隆兴地区为主;一年中出演仪式中超过7天的大型法事只有1-2次,演出规模有从简化、从小化趋势。
3、河口地区
现有坛班3个,总成员20人左右。
主要以韩克应先生和胡金朴先生掌坛的坛班为主,共有成员12人。
是年龄分布老龄化最严重的一个坛班,平均年龄58岁,80岁以上1人,70岁至80岁4人,60岁至69岁3人,40岁以上50岁以上各2人,40岁以下0人;文化水平以小学为主,普遍偏低。
概括说来,道真县仡佬族傩戏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傩戏演出人员较以往比较大为减少,出现后继无人,“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现状。
第二、演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存在老龄化严重,两极分布,青黄不接等情形。
第三、成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不利于戏种传播与传承,相关傩戏(傩文化)资料传世越来越少。
第四、活动时间变短、活动范围缩小、活动规模缩小。
二、道真县傩戏传承困难原因分析
道真仡佬族傩戏伴随古老人类而生,是仡佬族先民数千年来历史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仡佬族丰富的思想精华、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
它作为一种艺术和非物质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人类的共同财富, 保护与传承它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4]只有深入分析其传承困难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其困难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政府工作方面来看。
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人未意识到傩戏传承的重要性。
缺乏相应的部门和专职人员对傩戏艺人和傩戏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并未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便捷的沟通平台和交流机制,对傩戏发展资金投入过少,使傩戏艺人感到无所依靠。
第二、从傩戏表演艺人方面来看。
艺人普遍认为,傩戏表演收入低下,每人每天50元钱的收入难以维持家庭基本的生活开支,傩戏表演不如打工收入多,
青年人群纷纷离乡入城打工;进入傩坛规矩众多,需向师傅提交拜师钱,学成毕业时限过长,在未毕业之前很难独立揽活赚钱,只能给师傅打工,学成之后又怕收不到徒弟,死后成为“游师”,无安魂之处;傩戏社会地位下降,傩戏法事活动减少;傩戏艺人觉得让子女读书上大学,找份好工作是最好的出路,这使原本最好的家传之路受阻,更别说外传了。
第三、从社会受众方面来看。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城镇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民精神文化丰富多彩,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高科技娱乐设施的普及,使原来具有娱乐性质的傩戏表演观众越来越少。
人们逐渐淡忘了这一古老的民俗艺术。
傩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而不得不退出城镇舞台,走向人口稀少的边区,出现边缘化现状。
傩戏表演要求减少,直接导致活动时间变短、活动范围缩小、活动规模缩小。
三、道真仡佬族傩戏传承问题的解决措施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5]仡佬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亟待保护。
[6]针对道真县仡佬族傩戏出现的传承问题,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善:
第一、政府加强宣传力度。
定期开展傩文化普及活动,定期举行傩文化交流会议,使社会民众对傩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有更多认识,自发生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并将之转化为社会行动。
第二、建立社会传承与专业学校传承相结合的传承机制。
以社会的自然传承为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在传承方面的作用,建立专业的傩戏表演学校,立足地方特色,聘请专业指导老师进行编排,将傩戏经典节目编排成套,进行表演扩散,有利于剧本和节目的保存。
第三、在政府部门中设立相关分管部门进行管理。
一方面借鉴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另一方面,设立专项管理人员,投入专项资金,形成系统管理体系。
控制全县傩戏艺人流失状况,重点培养一些出色的传承带头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给傩戏艺人以一定的物质补助,帮助傩戏坛班进行队伍扩充与壮大。
总之,黔北傩戏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传承出现多方面的困难,从政府、社会群众、相关机构等方面来说都有责任对其进行保护,加强对傩戏文化内涵的认识和宣传教育,唤起保护傩戏文化的社会意识,使得黔北傩戏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县志[M].贵州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冉文玉. 道真傩文化概论[A]. 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市: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3]冉文玉. 道真傩文化概论[A]. 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市: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4]董素云. 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 贵州社会科学,2006,203(5).
[5]王仕佐. 论高校在贵州傩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特殊作用[J]. 教育文化论坛,2010(3).
[6]董素云. 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 贵州社会科学,2006,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