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仡佬族傩戏传承困难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北仡佬族傩戏传承困难初探
摘要:傩戏被学术界、艺术界称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贵州省黔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傩戏文化圈之一,此区域内道真县被认为是“傩戏王国”。道真县仡佬族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仡佬族傩戏传承之路越走越难。本文将根据田野调查的结果,探求仡佬族傩戏传承艰难的原因与保护策略。
关键词:仡佬族傩戏传承保护策略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扼“黔蜀门屏”,系银杉之乡,人民勤劳朴实,民族团结和睦,自然资源丰富。[1]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催生了民俗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仡佬族傩戏。傩戏在道真县各种民俗民间文化中,“传入历史之久,保存程度之良,表现形式之丰,覆盖面积之宽,影响县人之深,都是其他文化形式很难与之比拟的”。[2]道真仡佬族傩戏何时传入,从何地传入,当地史籍记载不详。“解放前,全县的135保中,保保有傩坛;且每保平均3个以上,总计100余坛;其职业人员达1000余人。每到十冬腊月,有关活动遍及大小山村。不少傩坛还经常应邀赴周边县市施法献艺,影响及于黔、川边境。”[3]然而这一曾经辉煌绚烂的民俗瑰宝,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其生存空间日益狭小,趋于消亡。传承者年老体衰,仅靠技艺无法生活,其生存状况堪忧,普遍面临“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的情况,不利于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及技艺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本文拟通对道真县仡佬族傩戏的田野调查结果,探求仡佬族傩戏传承艰难的原因和保护策略。
一、道真县仡佬族傩戏现状
目前在道真县境内,傩戏坛班法事活动较多,且坛班成员分布较为集中的有三桥、隆兴、河口、巴渔、上坝等地的坛班。笔者主要对三桥、隆兴、河口进行了走访。
1、三桥地区
现有坛班8个,总成员50余人。主力坛班是左朝元先生和周仲武先生所共同掌坛的坛班,坛班现有成员18人(以拜师入门为标准)。成员老龄化严重,接班无人,其中30至40岁的有6人,41至50岁的有8人,50至60岁的有2人,70岁以上的有2人,最高72岁,最低37岁,30岁以下0人;文化水平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傩戏传承人不识字,只能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教授弟子,仅凭记忆的传承方式使傩戏完整性逐渐丧失;成员工资逐年减少,傩戏表演收入难以维持家庭日常基本开销,半艺半农的形式导致大部分人放弃傩戏表演而外出以打工谋生,18人中常年外出务工的人员有5人,在家以傩戏为业的只有8人左右;傩戏法事活动范围缩小,主要以偏远山区为主;法事规模逐渐缩小,冲傩、阳戏等大型活动较为少见。
2、隆兴地区
现有坛班12个,总成员80人左右,长期活动的坛班只有3、4个。以张邦宪先生掌坛坛班为主力,该坛班以家传为主,现有成员15人(家传13人,外传2人)。成员年龄结构分布呈两极化分布,出现中间断层,其中20至30岁9人,60岁以上4人,53岁1人,46岁1人;文化水平全为初中,情况同三桥地区;成员工资和三桥地区相仿,但由于受家传的影响,人员之间有相互血缘关系,流动性较三桥地区小,相对稳定;活动范围缩小,以隆兴地区为主;一年中出演仪式中超过7天的大型法事只有1-2次,演出规模有从简化、从小化趋势。
3、河口地区
现有坛班3个,总成员20人左右。主要以韩克应先生和胡金朴先生掌坛的坛班为主,共有成员12人。是年龄分布老龄化最严重的一个坛班,平均年龄58岁,80岁以上1人,70岁至80岁4人,60岁至69岁3人,40岁以上50岁以上各2人,40岁以下0人;文化水平以小学为主,普遍偏低。
概括说来,道真县仡佬族傩戏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傩戏演出人员较以往比较大为减少,出现后继无人,“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现状。
第二、演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存在老龄化严重,两极分布,青黄不接等情形。
第三、成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不利于戏种传播与传承,相关傩戏(傩文化)资料传世越来越少。
第四、活动时间变短、活动范围缩小、活动规模缩小。
二、道真县傩戏传承困难原因分析
道真仡佬族傩戏伴随古老人类而生,是仡佬族先民数千年来历史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仡佬族丰富的思想精华、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它作为一种艺术和非物质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人类的共同财富, 保护与传承它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4]只有深入分析其传承困难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其困难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从政府工作方面来看。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人未意识到傩戏传承的重要性。缺乏相应的部门和专职人员对傩戏艺人和傩戏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并未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便捷的沟通平台和交流机制,对傩戏发展资金投入过少,使傩戏艺人感到无所依靠。
第二、从傩戏表演艺人方面来看。艺人普遍认为,傩戏表演收入低下,每人每天50元钱的收入难以维持家庭基本的生活开支,傩戏表演不如打工收入多,
青年人群纷纷离乡入城打工;进入傩坛规矩众多,需向师傅提交拜师钱,学成毕业时限过长,在未毕业之前很难独立揽活赚钱,只能给师傅打工,学成之后又怕收不到徒弟,死后成为“游师”,无安魂之处;傩戏社会地位下降,傩戏法事活动减少;傩戏艺人觉得让子女读书上大学,找份好工作是最好的出路,这使原本最好的家传之路受阻,更别说外传了。
第三、从社会受众方面来看。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城镇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民精神文化丰富多彩,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高科技娱乐设施的普及,使原来具有娱乐性质的傩戏表演观众越来越少。人们逐渐淡忘了这一古老的民俗艺术。傩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而不得不退出城镇舞台,走向人口稀少的边区,出现边缘化现状。傩戏表演要求减少,直接导致活动时间变短、活动范围缩小、活动规模缩小。
三、道真仡佬族傩戏传承问题的解决措施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5]仡佬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亟待保护。[6]针对道真县仡佬族傩戏出现的传承问题,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善:
第一、政府加强宣传力度。定期开展傩文化普及活动,定期举行傩文化交流会议,使社会民众对傩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有更多认识,自发生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并将之转化为社会行动。
第二、建立社会传承与专业学校传承相结合的传承机制。以社会的自然传承为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在传承方面的作用,建立专业的傩戏表演学校,立足地方特色,聘请专业指导老师进行编排,将傩戏经典节目编排成套,进行表演扩散,有利于剧本和节目的保存。
第三、在政府部门中设立相关分管部门进行管理。一方面借鉴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另一方面,设立专项管理人员,投入专项资金,形成系统管理体系。控制全县傩戏艺人流失状况,重点培养一些出色的传承带头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给傩戏艺人以一定的物质补助,帮助傩戏坛班进行队伍扩充与壮大。
总之,黔北傩戏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传承出现多方面的困难,从政府、社会群众、相关机构等方面来说都有责任对其进行保护,加强对傩戏文化内涵的认识和宣传教育,唤起保护傩戏文化的社会意识,使得黔北傩戏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县志[M].贵州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