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涵义

合集下载

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

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

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摘要:“语文”具有特定的描写对象和探究内涵,“大学语文”课程的方向是帮助修课学生继续改善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

要在与语言学、文学、美学、人文专题、文化史、写作学等课程的区别中认识“大学语文”的独特内涵。

“大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好文章”的标准,由阅读和解析各种文体的经典的、优秀的汉语文本来构成内容主体。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方向;内容构建;“好文章”一、“语文”的原初含义与“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内容定位,其争议和相应的试验历有年所,各持己见。

有的意见,甚至主张“根本改造”。

表现于教材编写上,就有学者将近年关于语文“人文性”的提倡发挥到极致,推出“大学人文读本”、“大学人文教程”:有的学者则添加进更多属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号为“高等语文”。

后来更有“大学文学”之倡,震动亦不小。

这些教材,或为人文思想论集,或为文化史讲座,或为纯文学选本。

有媒体在宣传时称欲以此“取代”传统“大学语文”教材,在“大学语文”教学界引发了疑惑和争议。

这实在牵涉到“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和内容构建、语文教学的独立价值和独特功用等复杂问题,是需要详加讨论的。

首先,不论如何改革,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现行体制下,“大学语文”课程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不同于中文系的专业课程。

它应当针对低年级大学生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接受语文教育后的实际水平,服从于各类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学习及培养目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面向全体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帮助这些学生切实提高语文修养和能力。

这一点应该是这门课程的标准探索者、教材编写者、课堂讲授者的基本认知和共同出发点。

我们不可忽视大学生亟待培育高级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当务之急和专项之需,无限制地扩充领地,致其无所不涉、无所不包。

尝试自是不妨,但如果根本改造的结果是削弱、偏离甚至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自身,或使其面貌模糊不清,名存实亡,则委实不妥。

《大学语文》课程笔记

《大学语文》课程笔记

《大学语文》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大学语文”概论一、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1. 提高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接触和理解人类文化的精髓,从而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

- 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复杂社会现象时,能够具备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思考能力。

2.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学生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词汇、多样的表达方式和严谨的逻辑结构。

-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学术研究、职业发展和日常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

3. 培养审美情趣-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蕴含着美的元素,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 审美情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生活品质。

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课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自信。

5. 拓展思维视野-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有助于学生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 思维视野的拓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语文”的含义1. 语文的定义-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

- 在教育领域,语文特指汉语言文学,是中小学和大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

2. 语文的性质- 工具性:语文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 艺术性:语文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高度体现。

3. 语文的内涵- 语文不仅包含语言本身,还涉及语言背后的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深层内容。

- 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技能,更是了解和掌握一种文化的过程。

4. 语文与文学的关系- 语文是文学的基础,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文学创作和鉴赏。

- 文学是语文的艺术表现,通过文学作品,语文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丰富和扩展。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在大学教育中,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为您介绍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以及如何有效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

一、语文课程的内容1. 语言文字训练语文课程首先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包括词汇的积累、语法的掌握和语言表达的提升。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文写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准确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阅读理解与批判思维语文课程还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社会科学文章等,学生积累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通过阅读文本,学生能够挖掘作者的观点、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并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评价和分析。

3. 文化素养的培养大学语文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古籍名著等,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熟悉文学史和人文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同时,语文课程也会涉及当代文化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当代社会,增强文化自信与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语文课程的目标1. 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通过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能够流利地、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同时,培养学生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写出符合语言规范的文章。

2.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语文课程还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重要的目标之一。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学生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矛盾和利益冲突,并能够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 增强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大学语文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和常识性的文化知识,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通过课堂讨论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问题,培养关心社会、关怀他人的情感和意识。

大学语文第一章总结知识点

大学语文第一章总结知识点

大学语文第一章总结知识点大学语文第一章内容涉及了语文的基本概念、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字词句和修辞的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们可以对语文这门学科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增进我们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本文将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并深入探讨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语文的基本概念语文是人类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的工具,是人类思想的载体。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通过讨论语文的基本概念,可以引导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二、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修养,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培养语文素养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如何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字词句的基本知识字、词、句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掌握它们的基本知识对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至关重要。

本章内容介绍了字词句的基本知识,包括字的构造、词的分类和组成规律、句子的结构和种类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结构的理解,提高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能力。

四、修辞的基本知识修辞是指借助一定的表达手段来增加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语言现象。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学习修辞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了解修辞手段的种类和运用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创作和分析能力。

总之,大学语文第一章涉及了语文的基本概念、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字词句和修辞的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加深对语言结构和运用规律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因此,本章内容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提高语文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语文第二版ppt课件

大学语文第二版ppt课件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口语表达能力
大学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朗诵、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
沟通技巧培养
大学语文还涉及沟通技巧的培养,教会学生在与人交流时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 的观点和情感。
05 大学语文的评估 与考核
评估方式
பைடு நூலகம்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创新性,以及 小组讨论的表现等。
写作方法与技巧
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写作方法和技巧,如叙述、描写 、议论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写作实践与评改
通过写作实践和互评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在 实际操作中锻炼写作能力,促进写作水平的 提升。
03 大学语文的教学 方法
课堂讲解
讲解内容
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作者背景、作品背景、文 学风格、语言特色等。
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演讲、辩论等方式提 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公 共场合的发言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
教授写作技巧和方法,提 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 逻辑思考和文字表达能力 。
跨文化交际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 际能力,提高学生在国际 交流中的语言应用水平。
写作技巧
写作基础知识
教授写作的基本要素和规范,包括文体、结 构、语言等方面,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写作基 础。
THANKS
感谢观看
大学语文第二版
目录
• 大学语文概述 • 大学语文的核心内容 • 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 大学语文的实践应用 • 大学语文的评估与考核 • 大学语文的未来发展
01 大学语文概述
大学语文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大学语文是一门针对非中文专业大学 生开设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 养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 。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2000年制定,2006年修改)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大学语文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Chinese课程编号:313360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总学时:32学分:2适用专业:全校非中文专业二、大学语文的性质和地位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

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非中文专业的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实现我校“二十字”的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三、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必要性1、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人文素质教育是依托人文学科,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促进人文精神的体悟和内化的教育。

人文知识是人文学科知识的总称,包括历史、哲学等。

大学语文是人文知识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她涵盖了语言应用和表达,应用写作和文学作品的鉴赏。

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

既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基础。

2、我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大众化”应用型人才。

“大众化”应用人才,有两个层面:一是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动手的应用能力;二是既能掌握一定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又要掌握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

向通才教育发展。

蔡元培、梅贻琦等老一辈教育专家指出:大学语文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沟通文理两科”的“通才”,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通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十世纪前期的沈尹默、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他们是文学大师,同时他们的自然科学知识也极为深厚;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他们是理工大师,同时他们的语文修养都非常深厚。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是机械工程专家,人文底蕴非常丰厚。

大学语文文学简介

大学语文文学简介

大学语文文学简介语文文学是大学中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文学批评能力以及文学创作能力。

通过学习语文文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文学创作的技巧,从而拓展自身的审美视野和思维能力。

一、文学的定义与分类文学是人们用语言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展示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以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形式表达出来,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风格。

根据不同的创作内容和表现手法,文学可分为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等多个派别。

二、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开创了亚洲文学的辉煌时期。

从《诗经》、《楚辞》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中国文学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吸引了广大读者。

其中,《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作品至今仍受到世人的喜爱和推崇。

三、西方文学随着古希腊文化的传播和西方文艺复兴的崛起,西方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

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罗马的《埃涅阿斯纪》到现代的《傲慢与偏见》、《1984》等,西方文学以其宏大的史诗、深邃的哲思和丰富的人性表达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关注和赞赏。

四、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现代文学注重表现现实,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展示出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当代文学则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体验,作品往往以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为主题,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五、语文文学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大学语文文学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除了传统的阅读分析和写作训练外,还可以通过文学讲座、学术研讨和文学创作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创作能力。

六、语文文学的意义和价值语文文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通过学习语文文学,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批判思维和文学素养,增强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影响力。

学习大学语文的意义

学习大学语文的意义

学习大学语文的意义大学语文是一门必修课程,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学习大学语文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帮助我们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本文将探讨学习大学语文的意义,并分享一些学习大学语文的有效方法。

一、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大学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我们能够准确、流畅地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

通过学习大量的阅读材料,我们可以扩展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方式,使我们的写作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我们可以磨砺我们的写作技巧,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这将对我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社交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培养思维能力学习大学语文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通过进行文本解读和阅读分析,我们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非常重要。

另外,语文课程还注重培养我们的创造能力,通过进行写作和创作活动,我们可以锻炼我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我们的创造能力。

三、提升综合素养学习大学语文可以提升我们的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不仅仅注重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还涉及到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的人文素养。

我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到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人性。

同时,语文课程也注重培养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享受美的感受,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

四、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大学语文需要一定的学习方法。

首先,我们应该养成阅读的习惯,每天都要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其他类型的阅读材料,通过阅读来积累词汇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我们要注重写作实践,定期进行写作训练,通过写作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此外,我们还可以参加语文角的讨论、参加写作比赛等活动,来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

古代小学大学语文

古代小学大学语文

2、古代小学、大学的性质和任务 (1)古代小学的学习任务 商周——《大戴礼记· 保傅》中记载 的“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 艺焉,履小节焉” 汉代——文字学及其延伸意义,包括 文字训诂、字体、音韵及书法、金 石学等
魏晋——音韵学也归入了“小学”
隋唐——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 之总称 宋代——出现了以道德教育和幼仪 为主的“小学”之教, 清代——主要指文字学,包括训诂、 字书、韵书和清文四类
官学如四门小学、内小学 私学如书馆、乡塾
大学正式出现于西周
但王城和诸侯国所设的大学称谓
均不同,有“东序”、“成均”、 “上痒”等称,后凡天子所设的 大学统称“国学”,诸侯所设的 大学叫“泮宫。”
汉代——正式设立太学 唐代——书学、算学、律学、医学
等专业相继开设 隋代——国子寺 国子监 宋代——增设了武学和画学 明代——外语馆。 清代——京师大学堂
(2)小学和大学的教育对象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
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 焉。”又云:“束发而就大学,学 大艺焉,履大节焉。”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 之左,大学在郊。” 《白虎通》:“八岁入小学,十五 入大学是也。”
《尚书大传》:“公卿之太子,大夫
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学,见小节 而履小义。二十而入大学,见大节而 践大义。此世子入学之期限也。” 宋 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 八岁,则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 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பைடு நூலகம்对、进 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 文。”
大学语文
——绪 论
一、什么是“语文”
“语”,意为“自己及他
人的言论” “文”,意为“文字”、 “书面言论”

为什么要学大学语文

为什么要学大学语文

为什么要学大学语文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有些人可能认为学习大学语文并不重要,觉得它只是一门过渡课程。

但事实上,学习大学语文对于个人的综合素养和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将从扩展思维、提升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审美情趣三个方面来探讨为什么要学习大学语文。

首先,学习大学语文可以帮助扩展思维。

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各类文学作品、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促使学生拓宽视野,增加知识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大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对语文作品的阅读,学生们可以思考作者的立意和用词,对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从而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其次,学习大学语文有助于提升表达能力。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良好的表达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学生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作文、论文等形式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

同时,语文课还注重口头表达和演讲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演讲、辩论等形式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口才和表达能力。

最后,学习大学语文有助于培养审美情趣。

大学语文课程涉及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学习大学语文可以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还可以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人生的哲理和情感,提高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学习大学语文对于个人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可以扩展思维,提升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因此,学习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和未来的发展。

作为学生,应该重视大学语文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质,从而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语文学什么内容

大学语文学什么内容

大学语文学什么内容
大学语文是一门全面的学科,它涉及到语言、文字、文学、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其含义既可以指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可以指一门综合性的文化素养课程。

语文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种符号系统,又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载体。

因此,在大学语文中,语言文字学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如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

同时,语文学习也包括文学鉴赏和批评,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和文化价值的探究。

文学是人类文化的精粹,通过读文学作品,既可以提高个人的审美能力,又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除此之外,大学语文还包括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语境。

培养学生开阔的文化视野,帮助他们沉淀自己的思想,提升思维能力,进而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为社会作出贡献。

总的来说,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培养了我们对语言和文学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们对文化和人类的深刻认识。

毫无疑问,在这个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广阔的文化素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至关重要。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1-2学期总学时:116(8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大学语文》是全院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它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与开放性于一体,旨在培养具备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高等艺术职业人才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该课程在我院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着眼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集成培养。

(二)课程作用1、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

通过大学语文学习,增强学生文学知识、语言修养和审美品格,并进一步升华为高雅志趣和人文情怀;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助力学生艺术生涯。

大学语文的学习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强文化底蕴,陶冶艺术情怀,改善并提高艺术专业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

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为学生适应职业要求提供必要条件。

3、大学语文课程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为根本任务的大学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文内涵与学生精神成长的结合,注重语文素养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二)设计思路1、以“活动导向,价值引导、注重应用、提高素养”为基本思路,力求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中,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

2、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提高为目标,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设计。

3、突出本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

结合专业重新组合教学模块,建设共性教学模块和个性教学模块4、突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作为大学生,语文文学常识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只有深入了解和学习文学常识,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下面我将从文学概念、文学流派和文学批评三个方面来介绍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一、文学概念文学是人类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它以文字为媒介,通过架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环境氛围等手法,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文学的核心在于真实表达,寄托着人们的思考、感悟和情感诉求。

二、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是指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共同特征的文学作品的分类。

常见的文学流派有古文、诗歌、小说、剧本等。

其中,古文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包括经部、史部、子部等,代表作品有《诗经》、《周易》等;诗歌是通过韵律和格律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代表作品有《离骚》、《将进酒》等;小说是以故事为主线的一种长篇虚构散文,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剧本则是为了上演舞台剧而编写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汉宫秋》、《雷雨》等。

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研究的学科。

它可以从各个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评析和创新,揭示作品内涵和艺术手法。

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有文学史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心理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

通过批评的研究,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意义和独特之处,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总结: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语文文学常识,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通过了解文学概念,我们能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了解不同的文学流派,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通过学习文学批评,我们能够更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真正欣赏好的文学作品,从中领悟到生活的智慧和美好。

以上就是我对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的一些介绍。

希望这些知识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你在大学期间能够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文学水平。

语文的概念

语文的概念
语文的概念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语文的定义 • 语文的功能 • 语文的学习方法 • 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语文的发展趋势
01
语文的定义
语文的含义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是 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工具,也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本身, 还包括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 、思想、情感等。
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的人文性是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人类精神,是语言发展过程中所积累 和传承的人类智慧结晶。
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语言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通过语言, 人们能够了解人类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丰富精神世界,提升人文素养 。
语文的社会性
语文的社会性是指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文 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力。
国际标准
参照国际教育标准,提高语文教育 的水平和质量。
国际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促 进语文教育的共同发展。
语文教育的个性化
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采 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个性化评价
采用个性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 的个体差异和特长。
个性化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供灵感和基础。
练习写作技巧
通过写作练习,掌握各种写作 技巧,如构思、布局、表达等
,提高写作水平。
培养写作思维
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 创新思维,使文章更有深度和
创意。
语言运用
提升表达能力
注重口语表达、加强听力训练、提高语言交 际能力
加强听力训练
通过听力训练,提高听力理解能力,能够准 确理解他人的意图和信息。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大学语文是大学必修课程之一,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为核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文学史、文学作品选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部分。

在文学史方面,学生应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掌握各个时期代表性作家的作品风格和艺术特色。

在文学作品选读方面,学生应选择适合大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写作方面,学生应注重培养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方面,学生应注重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能够自信地与人交流。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文学作品的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课程学习交流群,方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心得。

四、课程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综合能力,占总评成绩的60%。

评价标准应客观、公正、合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为保障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学参考书、网络资源等。

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开发适合本课程的辅助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案例素材等。

在利用这些资源时,教师应注重资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确保教学效果。

六、课程实施建议与注意事项本课程建议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大学语文今论

大学语文今论

V0 . o. 18 N 2
Jn2( u .0) 6
大 学 语 文今 论
郎 大 地
( 南京 航空航 天大 学 人 文 与社会科 学学 院 , 江苏 南京 20 1) 106
摘 要 : 大学语文的“ 语文” 二字含义当定位于“ 语言文章” 。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小学语文教 学, 其侧重点应 当是对文章 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体味 而不是字词 句篇等 工具和手段的掌握 ; 主 张平视前人 , 有独立的主见。语文课不同于大学的其他课程 , 当让学生通过文学和美学的熏陶, 应 培养高尚的人格 , 学会做人 ; 完善思维结构 , 培养创造性思维; 举一反三, 主动 学习优 秀范文的写作
技 巧。
关键 词 : 学语 文 ; 学 大 教
中 图分类 号 : 0 H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1 19 20 )2 07—0 17 —2 2 (0 6 0 —0 6 5
“ 语文 ” 二字 有 不 同 的解 释 , 为 语 言 文 字 、 解 语
言文学 、 语言文章或语言文化应该都是合理 的。而 作 为“ 学语 文” 程 名称 的“ 文 ” 我们 将 其 定 位 大 课 语 , 为“ 言文章” 语 。大学语文的学 习对象是文章 , 以 是
文章。正因为如此 , 我们小学 、 中学的语文课课时最
收稿 日期 :051.8 20.10
作者简介 : 郎大地 ( 5一 )男 , 1 O , 安徽芜 湖人 , 9 南京航 航天大学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现代汉语语法理论。
维普资讯
6 8
南京航 空航天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地阅读一些文言文作品。所以我们认为大学语文的 教学侧重点应该是 “ 文章 内容 ”是 通过阅读 , , 对作 者、 时代 、 社会 、 人和世界得出科学的 、 深入的、 全方

大学语文绪论(讲课)

大学语文绪论(讲课)
结构
大学语文的课程结构分为阅读、写作、表达三个部分,阅读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 和鉴赏方法;写作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部分则重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02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语言基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大学语文课程提供规范的语言知 识和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 与他人沟通交流,提高语言应用 能力。
互动教学法
总结词
强调师生互动,发挥学生主动性
详细描述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兴趣和思考能 力。
任务驱动法
总结词
以任务为导向,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VS
详细描述
教师布置具体任务,学生自主完成,培养 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4
大学语文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
增强就业竞争力
促进个人发展
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 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未来 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良好的综 合素质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03
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
总结词
传统、经典的教学方法
详细描述
以教师讲授为主,系统传授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语文基础。
大学语文绪论
目录
• 课程介绍 • 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 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 大学语文的学习方法 • 大学语文的评估方式
01
课程介绍
课程性质与定位
性质
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 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 表达能力。
定位
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 重要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的涵义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其思考背后蕴含两个维度:一是“涵义”维度,二是“意义”维度。

关键词:大学语文涵义意义课程性质“语文科性质”问题,一直卡着我国语文教育的脖子。

大学语文的性质、任务(即课程定位)到底是什么?从大学语文课开设至今,争论了30年,目前国内主要意见可总括为:大学阶段的文学课、工具性定位、语言文化课、人文素质课,等等。

这些思考背后,蕴含着两种“潜在”思维的向度:一、“涵义(meaning)”维度,即所指称的对象是确定的,可以经验证实,但缺少内在目的与终极价值;二、“意义(significance)”维度,即所指称的并非实在对象,而是精神境界,即意境,它具有无限性指趋,为“涵义”提供终极目的。

本文认为,这两种维度在思考大学语文性质时缺一不可,即既要确定大学语文区别其他课程的独特的“质”,如“母语主题”,又要对前一层面超越,突现此课的终极价值关怀。

两种维度并行不悖,构成整体的大学语文性质思考。

一.大学语文课程观大学语文名词之争的陷阱首先在于“语文”二字,最典型的是“一语n文”之说,即“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语言人文”……当“语文”再加上“大学”构成词组时,这种游戏更陷入新的轮回。

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从教材中体现出来:1.工具性。

一个世纪以来的大学语文教育,人们对它的性质的认识总体看来没有越出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倡导重开大学语文,当时设定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有四点,其一就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下称“华师大版”)1981年本和1988年本比较注重的是工具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教材,无论是何种体例,都很难与中学语文相区别。

因此课程沦为中学语文的延续或补课。

之后,“工具性”定位逐渐式微。

“今天把语文当作一门纯工具性和纯知识性的课程来看待显然就狭隘了,尤其对大学语文而言。

”2.人文性。

20世纪90年代人文性已引起了重视。

1996年华师大版《大学语文》,明确提出了人文精神之于大学语文的根本属性。

经过多年的探索,终于提出了人文精神这一大学语文课程根本性质的见解,摆脱了工具性的约束。

代表性教材如华师大版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九版)。

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则体现了西方概念中的“人文主义”。

确立人文精神为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根本点,是多年来摸索的结果。

3.文化专题。

如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大学语文新型通用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我们也进行了《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教材的改革……它的教学模式跟以前的模式不太一样。

定位主要是重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4.文学课。

①文学史。

1981年徐中玉主编的华师大版《大学语文》,以文学史为线索,每个单元的选文后都对一定时期的文学史予以概述……这一体例是直至目前仍然为众多大学语文教学实践者所接受的,同时这一体例对后来的大学语文的编撰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这类教材是主流,历史久,数量多。

如丁帆、王步高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王步高的《大学语文》(普及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这些教材在大学语文界广泛使用。

王步高等2004年统计显示大学语文教学以“史带篇为主”的占33.03%。

文学史模式,难以与大学中文专业作品选或文学史相区分,而文体模式又与写作课接近。

这样,大学语文失去了独立的价值追求体系,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边缘性课程也就不足为奇文化是了;②文学经典。

钱理群等编撰的《大学文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条改良《大学语文》的新思路:主张直接回到文学原典,通过理解文学来理解人生、社会、生命、世界与历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母语主题。

语文与其他学科、课程不同,它是从人如何言说、如何表达来切入,致力于探讨诸如文本构成、语言魅力、表现形式、书写技巧、文辞之得体等,并且把这些作为研讨学习的“着力点”。

“大学语文”课程的方向是帮助修课学生继续改善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

搁置“语文”一词,釜底抽薪,用“母语”定义语文,符合语文课程的事实。

唯有界定为母语高等教育,才能争取并确保大学语文核心基础课和必修课的地位。

由语言的基本性质和母语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母语教育的精义之所在,是我们重视母语高等教育的根本因由。

教材如李瑞山主编的《语文素养高级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张新颖主编的《大学语文实验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何二元主编的《大学语文》(人民出版社2011年)。

上述课程观的特点:一、用演绎的方法进行观点阐释,运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较少进行“施”或“受”方面的实证研究,得出的观点极难被证实或证伪。

对应然方面的论证多于实然的方面;二、观点以排斥他方,申诉自己立场的面目出现,有的观点看似旗帜鲜明,其实与其他观点有融合性,有的甚至重合。

如“人文主题”与“文化主题”,“人文”是体现了“意义”的终极价值,“文化”是“意义”的结晶,相互并非对立而是同一。

二.“涵义”维度与“意义”维度的辨析现在多数学者论及大学语文课程性质时弃工具性,而亲人文性。

其实这两者之间并非呈不兼容的并列关系,这背后含有两个层面的思考维度:一是“涵义(meaning)”维度,一是“意义(significance)”维度。

“涵义”的特征是:“涵义”所指称的对象是确定的(特定、具体)的,从而是可以经验证实的。

大学语文性质的“涵义”维度如“工具性”、“母语教育”、“文学性”等有具体可操作性,其实现程度可以被量化;“涵义”所表达的是确定(特定、具体)的欲求。

如“母语高等教育”旨在“改善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这种欲求终究受制于人的自然生存需要。

大学语文“唯有界定为母语高等教育,才能争取并确保大学语文核心基础课和必修课的地位”、“如果大学语文忽视了这项首要任务,反而着重在语文的人文性,一开始就大讲中国文化(主要是中国古典文学),那不就与中文系学生的专业学习没有原则区别了吗”;“涵义”的主体欲求与指称对象构成功用技术性关系。

大学语文课确定某性质后,选择符合的好文章编撰成教材,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目标实施,通过教学目标达成来确立课程的地位;“涵义”性的价值是可交换的功利(手段)性价值,如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高校,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助就业;此种交换使“涵义”可归约计量化,如母语水平等级考试。

涵义价值可作算计,但缺少内在目的与终极价值,这可能是语文“工具性”定位式微的原因。

海德格尔的名言“语言是存在之家”(《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一书中“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或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或说“学习语言,就是探究生命的意义……人在语言中感受生命的实存性和具体性”。

语义小异大同,俱已将语言从工具性应用伸向人文领域的终极价值——上升至存在、生命的意义层面。

也就是说,提高语文素养如果以追求存在意义为皈依,那么它已在探究人文意义了。

所以“高等母语教育”既有“涵义”维度,又有“意义”维度的思考。

它与表述模糊而“信徒”众多的“人文主题”其实殊途同归,都指向了“意义”层面,只是所指的具体意义内容不同而已。

“意义”的特征是:“意义”所指称的并非实在对象,而是精神境界,即意境,它具有无限性指趋。

如果把“生活方式”理解成“文化”的话,就是指趋于某种境界,因为“文化”是“意义”的结晶。

文化系统构成意义世界。

意义世界凝聚为意境。

因此,大学语文的“文人主题”与“文化主题”其实属于“意义”维度,相互指说的是同一层面内容;意义世界需历代阐释积累与守护。

文学是表达意义的一种途径,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的火炬,始终就是真正的思想者们公开或隐秘的思想宝库。

真正的思想者对文学绝不敢采取单纯“支取”、“征用”的态度,而是把文学看作比单纯的理论思维和学术研究更高级的“运思”;“意义”所表达的不是人的自然生存需求,也不是基于自然欲求之上的任何具体目的,具有无限性特征。

如徐中玉《大学语文》有“心怀天下”、“和而不同”专题;“意义”对终极价值目的追问,使意义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

有了意义,意味着自我在一个更高更广阔的思维与价值体系中安顿了自我的位置,寻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根基,这点是持“人文主题”者要表明的意图,以夏中义的《大学人文读本》为代表;意义是“涵义”的人性化。

捧送茶水,其涵义是生理性的解渴,其意义却是友谊伦理。

语文的“工具性”离开“人文性”,并不适用于“文学是人学”的文学篇目解读,所以许多论者认为要两者统一;“意义”对既定现状的超越性张力与“意义”的意向希望或憧憬未来情调内在相关。

“意义”往往是有待于实现的前景,因此,可能性是意义本质特征。

所以,大学语文性质都是在“应然”层面的探索,而非“实然”层面的辨析。

“可以这样说,意义论就是人文学”,即蕴含有“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指向。

所以“人文性”是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意义”这个终极维度上的探寻,其目的是“精神成人”。

大学语文蕴含人文教育,但人文教育不是大学语文的专责,因为大学的不少人文类课程都负有人文教育的职责。

正是不少大学语文教材以人文教育篡代语文教育,使得大学语文特有的功能丧失殆尽。

比如,它与哲学课的根本区别在哪里?……一旦卸掉了语言这个助手,不再将语言作为核心性的教学对象,那么音乐、美术、哲学、伦理学、思想政治等课程完全可以代替语文课来做为种意识形态的宣讲教化工作。

这么一来,原本是对语文教育的倡导最后却变成了对语文教育的阻截。

所以,从“意义”维度思考大学语文的性质,确有超越性的终极价值思考,但不能确立语文之所以为语文的独特的“质”而使之存在,再次教学作为具体实践,“人文性”不能实证与计量,“精神成人”在什么程度上算实现了?进行“意义”层次的思考以排斥“涵义”思考为前提,或“涵义”层面的思考上升不到终极的“意义”,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争论至今而仍“迷失”的内因。

所以,“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变化的,不可能是凝固、封闭的。

但无论是当前语文科的“性质”,还是旨在改革当前语文科的“应该的性质”,都是具体的,也不一定非要归结为哪几个字。

所以大学语文的性质,多个主题能共存,不一定非此即彼的单一主题,此其一。

其二,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在“涵义”还是“意义”层面进行探讨,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这些结论并不相互排斥,如“高等母语教育”与“人文性”并非有你无我的关系。

从这一课程与其他课程区别而呈现其独特的质,从而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方面说,“涵义”维度的思考需要;从课程对终极意义探讨并培养人的层面说,课程性质仅停留在使其立足不被砍掉的功用层面是不够的,而需有形而上的提升,那就是对“意义”的追寻,就要上升到“人文性”角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