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
脉诊
3. 脉力类
虚脉 —搏指无力或按之无根 濡弱微脉 濡脉 —浮而细软 细软无力 弱脉 —沉而细软 微脉 —极其细软,应指模糊 虚散芤革 散脉 —浮散无根 均浮大无 芤脉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根或中空 革脉 —浮弦中空,如按鼓皮
3. 脉力类
实脉 ——长大有力,浮沉皆然,来去俱盛 滑脉 ——往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 紧脉 ——脉势紧张有力,状如牵绳转索 长脉 ——超逾三部,脉力逊于洪、实脉 弦脉 ——端直以长,应指紧张有力 洪脉 ——浮大有力,来盛去衰
亦见痹病疼痛,七情过极,跌打损伤(代而有力)
促
脉
脉来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特征: 脉率较速或快慢不定, 有不规则的歇止 主阳盛实热,或气血痰食停滞(促而有力) 意义: 亦见于脏器衰败(促而无力) 正常人情绪激动,过劳,酗酒,饮用浓茶,偶见
五、脉象鉴别、相兼脉和真脏脉
(一)相似脉象的鉴别
比类法
特征: 沉而实大弦长,坚牢不移,即沉弦实脉。 意义: 多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癥瘕之实证。
迟
脉
【特征】脉来迟缓,一息不足4至。
【意义】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亦可见于邪热结聚的里实热证。 生理性迟脉-运动员、入睡后。
【类脉】缓脉
缓
脉
特征: 一息4至(每分钟60-70次) 。 意义:
生理缓脉 ——脉来和缓(平缓脉) 见于正常人 病理缓脉 ——脉势纵缓无力。
斜飞脉 ——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 反关脉 ——脉象出现于寸口的背侧。
“四季平脉”
练习题
1.寸口诊法的三部是_____,三候是_____。 2.左手寸关尺候_____,右手寸关尺候_____。 3.正常脉象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4.脉有胃气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 5.脉之有神的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 6.脉之有根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 7.四季平脉的特征是:春__,夏__,秋__,冬__。
脉诊的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实践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脉诊的基本原理、方法、部位、次数、时间等;了解脉象的分类、特点、临床意义;熟悉常见脉象的识别与鉴别。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脉诊方法进行临床诊断的能力,提高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水平。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严谨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医德医风。
二、实践教学内容1. 脉诊的基本原理(1)脉象的形成:脉象是心脏搏动通过血管传递到体表的反映,是气血运行的反映。
(2)脉诊的方法:通过触摸脉搏,观察脉搏的次数、节律、强弱、速度、形态等,判断病情。
2. 脉诊的部位(1)寸口脉:位于手腕横纹上,腕后桡骨茎突内侧凹陷处。
(2)关脉:位于寸口脉上,腕横纹上。
(3)尺脉:位于腕横纹下,尺骨茎突内侧凹陷处。
3. 脉诊的次数和时间(1)次数:通常以每分钟脉搏的次数表示,正常成人为60-100次。
(2)时间:通常以手指触摸脉搏的时间来表示,一般为1-2分钟。
4. 脉象的分类、特点、临床意义(1)脉象的分类:分为浮、沉、迟、数、滑、涩、弦、紧、虚、实等。
(2)脉象的特点:根据脉象的次数、节律、强弱、速度、形态等,判断病情。
(3)脉象的临床意义:根据脉象的变化,判断病情的虚实、寒热、气血、脏腑等。
5. 常见脉象的识别与鉴别(1)浮脉:脉象轻浅,搏动于皮肤表面。
(2)沉脉:脉象深沉,搏动于筋骨之间。
(3)迟脉:脉象缓慢,每分钟脉搏次数少于60次。
(4)数脉:脉象急促,每分钟脉搏次数超过100次。
(5)滑脉:脉象滑利,搏动有力。
(6)涩脉:脉象涩滞,搏动不匀。
(7)弦脉:脉象弦紧,搏动有力。
(8)紧脉:脉象紧张,搏动有力。
(9)虚脉:脉象无力,搏动微弱。
(10)实脉:脉象有力,搏动充实。
三、实践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脉诊的基本原理、方法、部位、次数、时间、分类、特点、临床意义等。
2. 演示法:教师通过触摸脉搏,展示不同脉象的特点。
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脉象变化与病情的关系。
脉诊
(1)浮紧脉:多见于外感寒之表寒证,或风寒痹病疼痛。
(2)浮缓脉:多见于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3)浮数脉:多见于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4)浮滑脉:多见于表证夹痰,常见于素体多痰湿而又感受外邪者。
(5)沉迟脉:多见于里寒证。
(6)沉弦脉:多见于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7)沉涩脉:多见于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8)沉缓脉:多见于脾虚,水湿停留。
(9)沉细数脉:多见于阴虚内热或血虚。
(10)弦紧脉:多见于寒证、痛证,常见于寒滞肝脉,或肝郁气滞等所致的疼痛等。
(11)弦数脉:多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12)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夹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扰,痰火内蕴等病证。
(13)弦细脉:多见于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等证。
(14)滑数脉:多见于痰热(火)、湿热或食积内热。
(15)洪数脉:多见于阳明经证、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
真脏脉要点真脏脉的表现及临床意义1.无胃之脉(1)如脉来弦急,如循刀刃,称偃刀脉。
(2)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为转豆脉。
(3)急促而坚硬,如弹石,称弹石脉。
2.无神之脉(1)如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状,称雀啄脉。
(2)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者,称屋漏脉。
(3)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称解索脉。
3.无根之脉(1)若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称釜沸脉,为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之候。
(2)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称鱼翔脉。
(3)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称虾游脉。
要点一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按成人正常呼吸定息:2~3岁的小儿,脉动6~7次为常脉;5~10岁的小儿,脉动6次为常脉,4~5至为迟脉。
要点二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主要以脉的浮、沉、迟、数辨病证的表、里、寒、热,以脉的有力、无力定病证的虚、实。
1.浮脉—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2.沉脉—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
名词解释 中医的脉
名词解释中医的脉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体系,其独特之处之一就是脉诊。
脉搏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平衡,中医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和疗愈身体。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深受中医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脉搏是指心脏搏动所产生的血液传导到末梢血管的冲击。
在中医的理论中,脉搏是人体阴阳气血的运动情况的反映。
中医将体表的十二个经络分别与人体的脏腑联系起来,通过触诊判断经络脉搏的变化来辨别疾病,察知疾病的病情及病因,从而进行治疗。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体表有365个腧穴,这些穴位分布在十二个经络上。
经络的运行情况与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息息相关。
通过触摸这些腧穴,中医医生能够感知到人体腧穴的脉搏变化,并据此得出中医诊断结果。
中医脉诊的原理是通过触诊脉搏,了解脉搏的弦紧韵和运动状况,再结合病史和症状等信息,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而且,中医脉诊还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如判断体内哪些器官存在问题,推测病情的发展趋势等等。
因此,中医脉诊被誉为“摸病”。
在中医诊断中,观察脉搏有四个主要标准:寸口脉、关元脉、尺泽脉和尺骨脉。
其中,寸口脉是最常被触诊的脉搏。
寸口脉位于人体手腕正中,能够反映人体的全身状况。
而关元脉,则位于下腹部,主要反映人体的生殖和泌尿系统的健康情况。
尺泽脉和尺骨脉则分布在手臂上,是判断体内气血和心脏状况的重要依据。
中医脉诊有其固定的诊断方法。
首先,通过触摸患者的寸口脉,医生会感知到脉搏的速度和规律性,如是缓慢或紊乱。
其次,医生会观察脉搏的紧张程度和韵律性,如是紧绷或不规则。
最后,医生还会观察脉搏的厚度和滚动程度,以判断经络的通畅程度和疏通情况。
脉诊不仅能诊断疾病,还可以预防疾病。
中医认为,许多疾病的早期症状会在脉搏中显现出来。
通过定期触诊脉搏,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维护健康。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脉诊并非是一种完全准确的诊断方法。
脉搏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情绪、气候等。
中医脉诊
(19) 微脉
1、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2、临床意义:气血虚甚,阳气衰微。
36
切 诊
(20) 伏脉
1、脉象特征: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比沉脉更深。
2、临床意义:邪闭、厥病、痛极(伏而有 力)
37
切 诊
(21) 牢脉
1、脉象特征:
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牢不移。 2、临床意义: 阴寒内盛,疝气症瘕。
50
二、
按
诊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一)按诊的方法:触、摸、按、叩。 (二)注意事项 态度认真、举止大方,遵守医德; 手法轻柔、熟练敏捷,避免刺激; 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密切观察。
51
二、按诊的内容
按肌肤 按胸胁 按脘腹
按俞穴
52
1、按 肌 肤
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察润燥 肌肤湿润——汗出或津液未伤; 肌肤干燥——无汗或津液已伤。
2、临床意义:主阳明气分热盛。 正常人夏季脉较洪。
25
切 诊
(8) 细脉
1、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2、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 湿邪为病。
26
切 诊
(9) 滑脉
1、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 珠。 2、临床意义:主痰饮、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主妇人的孕脉 见于青壮年
27
切 诊
(10) 涩脉
55
3、按胸腹
(1)按虚里:虚里(心尖搏动处)
正常--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异常--微弱:宗气虚;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
2、按胸胁:
56
(3)按腹部
辨疼痛:拒按——实; 喜按——虚;
把脉;号脉;诊脉;脉诊!
把脉;号脉;诊脉;脉诊!把脉的概念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
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於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於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把脉的部位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
《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
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著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状况。
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把脉的方法切脉应在病人安静时进行。
《素问。
脉要精胃论》强调,诊脉常平坦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於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
对成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
三指的疏密,应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
小儿寸口脉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常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用力,触按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用力触按至筋骨为沉取,名为“按”。
根据临证的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覆触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压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定位 定关布指、三指定 1 标准定位——同身寸法 。
2 简便定位——高骨定关法 掌后高骨定关 前后等距布指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3.三指指尖保持水平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a: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心气主血血脉充—盈—于心与脉脉道通,,搏以动及行气血血 的 盛 衰 直肺朝接百影脉响—着—宣脉发象百。脉,助心行血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 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 5.掌握诊脉的方法。 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2023/4/21
三脾其生血他统脏血腑—与—营脉气象养形血成,摄的血于关脉系中。
肝肺藏血主调气血,—司—呼供吸调,血朝量百脉;脾胃为气 血肾藏生精化化之血—源—,脾精为统化血血;之本肝,合藏营血以,生贮血血, 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 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间接 有关
2023/4/21
中医诊断学
二、诊脉部位
有神表现在:应 指 有 力 柔 和;节 律 整 齐
有根则表现在:尺 脉 有 力,沉 取 不 绝。
(医学)教你把脉脉诊图文
沉脉Deep pulse-示意图-浮中沉-如水沉石-脉图贝春花女18岁-脉象特点: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脉位深在,如石投水病:里证,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相似脉象:伏脉、牢脉
示意图-伏脉-浮中沉-脉图秦学贤女26岁-左上肢无脉症,左动脉触不到,左寸口脉呈伏脉-脉象特点: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 见-主-病:邪闭,厥证,痛极
示意图-涩脉Uneven pulse-浮中沉-如轻刀刮竹-脉图-劳国光男50岁下壁心梗-脉象特点:往来艰难,涩滞不畅-为轻 刮竹,病蚕食叶-主-病:精伤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
桡动脉radial artery-寸一一寸内九分-三部长度-关一一尺寸之间-可诊之脉为-称寸口-寸九分-又称气口-尺一一尺 一寸-脉口-寸关尺部位图-可寸口诊法(寸口脉又分为寸、关、尺三部)
“独取寸口”的原因:-寸口--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肺朝百脉
2、寸口的脏腑分属-左手-沙心-牙-多-右手:-关醇-尺
二、诊脉的部位-1、诊脉的部位-遍诊法-仲景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诊法
太阳上候头角之气-耳门(中)侯耳目之气(上部)-巨婆(下)候口齿之气-人迎-++-寸口(上)候-神门(中)候心-合谷下候中 气::-五里(上)候肝-门(中)候脾(胃)-米一一g-i-中部-神阳-太冲-遍诊法切脉部位示意图-仲进景三部脉祛示意图-三 诊法
平脉的特点是有胃、有神、有根。-正常脉象受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如性别、年龄、体-格、情绪、劳逸、饮 、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桡动脉解剖异常:斜飞-脉、反关脉。
第二节-病理脉象-一、构成脉象的因素及分类
脉位分类:浮脉散脉芤脉-脉紧张度分类紧脉弦脉革脉牢脉-沉脉伏脉-缓脉濡脉-脉率分类:迟脉-脉均匀度分类:促脉-数脉疾脉-结 代脉-常见病脉分类-脉流利度分类:滑脉-脉力度分类:虚脉-涩脉-实脉-脉宽度分类:洪脉-脉长度分类:长脉-细脉弱脉微脉-短 动脉
脉诊表格
脉诊:右寸远心端点弦及点弦稍强,脉呈浮减弱趋势。
多有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
本病多由风寒、风温之邪侵犯肺经,留阻肺胃,郁而化热见高热。
肺结核
脉诊:右寸远心端少数为点弦,多数为点稍弦及以上。
发热多数为长期低热,每于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晨降至正常,伴有倦怠、乏力、夜间盗汗,或无明显的不适。咳嗽、咳痰或咯血。或胸痛、气急。也有无临床症状者。
大多数患者以中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无疼痛表现,特别是老年人。除此之外尚可有唾液分泌增多、烧心、反胃、恶心、反酸、呕吐等其它胃肠道症状。
同上
胃癌
1、脉诊:右关弱沉至沉弱。左点稍弦以上,右点弦以上,单按该部有不同程度涩脉出现。往伴左关脉变化。
2、其它:舌系带中肿,多呈较大不规则形态。后者此肿有向上延伸趋势。胃镜检查多可发现,且同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
白带的主要病因是湿,责之于脾,与带脉相关。脾主运化,如脾虚不运湿浊停聚,当带脉虚弱约束无力,湿邪易犯,而白带增多。湿亦有寒有热,湿热多属于急性炎症,寒湿多为慢性炎症。
子宫肌瘤
卵巢囊肿
腺肌症
1、脉诊:a、尺脉脉度低于弱沉以下;左右尺均有涩脉出现者多为子宫肌瘤,极少数为双侧卵巢囊肿。
b、单侧尺脉涩者,为对应侧附件囊肿。
病名
四诊
可能症状
辩证
1、高血压
1、脉诊:有不同程度的硬脉出现,通常伴有浊脉,心率快与心率慢均有,少数患者也可以出现涩脉。
2、其他:舌体胖,有不同程度齿痕出现,舌苔多于根部有黄苔,少数无苔,嘴唇色偏紫,轮廓乳头有数量不一肿大,手掌大小鱼际红白相间,舌系带下经脉瘀滞。
睡眠状态欠佳,有不同程度头晕或头疼经常出现,部分患者有嗜食肥腻食物的欲望,心慌、胸闷现象也可发生。查血脂偏高,血压上升,少数心率慢,且血压不高有涩脉者,易发生脑梗塞或新机梗塞。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脉诊
目录 一.脉象形成原理及临床意义 二.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 三.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生理特征及变异 1.脉象原理及意义: 脏器: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均由心气主宰,并由宗气推动 基础:气血运行 保证:五脏协同;肾为脉之根 2.脉诊部位:
70
⑴三部九候诊法(遍诊法) 出自《素问·三部九侯论》 上为头、中为手、下为头,各部又分天地人三候 通过局部动脉的变化来提示相应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的病变 ⑵人迎、寸口诊法 出自《灵枢·终始》,人迎-体表,寸口-脏腑 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 外格:人迎>4 寸口切大而数,危象 内关:寸口>4 人迎,危象 ⑶仲景三部诊法:多用于无寸口脉或危重病人 寸口脉候脏腑,跌阳脉候胃气,太溪脉候肾气 寸口脉微而跌阳脉尚有力:胃气尚存,尚可治 ⑷寸口脉诊法 “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确立 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为关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真脏脉
82
1.定义: 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 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 2.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败脉歌》: 雀啄连连,止而又作;屋漏水留,半时一落; 弹石沉弦,按之指搏;乍疏乍密,乱如解索; 本息末摇,鱼翔相若;虾游冉冉,忽然一跃; 釜沸空浮,决无根脚;偃刀坚急,循刃责责; 转豆累累,如循薏仁;麻促细乱,其脉失神; 败脉十种,自古以闻,急救下药,必须认真。 3.分类: ⑴无胃之脉:偃刀脉、转豆脉、弹石脉— —应指坚搏;邪盛正衰,病重 ⑵无神之脉: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 —散乱无序;脾肾阳衰,神气涣散,将死 ⑶无根之脉: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 —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 釜沸脉:三阳热极,阴液枯竭 鱼翔脉、虾游脉: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
脉诊
(四)数 脉
【脉象特征】脉率增快,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数比平人多一至 ”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临床意义】数脉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脉 理】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见数脉,必数而有力 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脉也见数,但数而无力;
若阳虚外浮而见数脉,则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
6)情
志
喜悦——脉缓
脉弦急
动脉
7)劳 逸
脉急疾 脉多迟
昼
夜
8)饮
食
脉有力 脉数有力 稍缓无力
脉位变异
斜飞脉——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 反关脉——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
四、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一)浮
脉
【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其脉位表浅 “浮如木在水中浮”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肺
肺主气、司呼吸 朝百脉,助心行血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统血,固摄血液行于脉中 肝藏血,主疏泄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脾
肝
肾
肾藏精,元气之根, 一身阴阳之根本
二、诊 脉 部 位、方法、注意 事项
(一)脉诊的部位
三部九候诊 法
又称遍诊法,即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 的动脉。 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 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平脉三大特征
有胃
从容、和缓、流利
有神
节律整齐、柔和有力
有根
沉取应指有力,尺部尤显
2、平脉的生理变异
1)季节气候
2)地理环境
3)性 别
妇女较男子濡弱略快,
中医脉诊
脉搏次数少,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冷积(阳虚阴盛),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常见于心气虚弱等病证。
(4)数脉(附疾脉)
脉膊次数多,一息六至以上(每分钟脉搏多于90次)。主热证,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洪数为实热,细数为虚热,弦数多为肝火旺,常见于热性病或甲状腺机能亢进,数而无力也可见于气虚证。
细脉可能与心功能下降,心排血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脉压小等因素有关。
濡脉可能与心排血量减少,血管弹性阻力不高有关。
弦脉的形成可能与动脉壁弹性差或动脉硬化,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壁增厚,舒张时血管直径较小致血管阻力增加,动脉紧张力高及血压增高等因素有关,疼痛及肝病时出现弦脉可能为神经体液的变化对血管功能影响的结果,其形成因素比较复杂。
脉来绷急,应指有力,如绳索绞转,脉的张力大,脉跳有力。主寒证,痛证及宿食。见于外感风寒、剧痛等。
(9)缓脉
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
(10)洪脉(附大脉)
相兼脉又称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脉象的综合表现。只要不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或几种单一脉,都可能同时出现而成为相兼脉,如浮紧、浮数、沉迟、沉细数等,其临床意义一般是组成相兼脉的各单一脉主病的总合,如浮紧脉主表寒证;浮数脉主表热证、沉迟脉主里寒证;沉细数脉主里虚热证等等。
脉象的描记:以脉搏描记器描出脉搏波曲线,可分为波辐、主波、升枝、降枝、切迹及重波等。由于描记仪器的性能不同,测量参数的标准不同,结果不太统一,但据现在描出的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洪脉、弦脉、滑脉、涩脉、细脉、大脉、紧脉等不同脉象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切脉所得基本一致。如浮脉是在不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可描得明显的曲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施加外压(相当于切脉重按)时,脉波反而减低;沉脉则相反,不加外压时描不出波形,要加相当的外压才能描出波形曲线;洪脉曲线是波幅特别高,主波陡直上升,很快下降,相当于切脉时的来盛去衰;弦脉曲线在主波上升后,延续一个短时间开始下降,故主波顶点是平坦的;相当于切脉时如按弓弦;数脉与迟脉是脉搏的速率改变,描记所得与切脉是完全一致的;滑脉曲线上升与下降均迅速,重搏波明显,显得来往流利如珠;细脉波幅低,上升与下降斜率均较小;涩脉波形的上升与下降均较细脉更缓慢,脉峰及下降支均见细小切迹,切脉时感到不流利。
【中医学课件】脉诊
中
肌肉
沉
寸
关
筋骨
尺
一息
脉象的生理变异
1、与年龄、性别、形体有关:
年龄:越小脉越快(婴儿120-140次/分) 体质:身高者脉长,身矮者脉短;瘦人脉浮,肥人 脉沉
2、与精神情志有关: 3、与季节、地理、气候有关: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4、几种生理变异:斜飞脉、反关脉
(四)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脉象种类繁多,为便于掌握,历来都 曾把它进行分类。《内经》、《伤寒论》分 阴阳两类。《诊家枢要》以浮、沉、迟、数、 滑、涩六脉统领诸脉。徐灵胎《回溪脉学》 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领,较为实用。
肺主气 朝百脉
心
血充脉盈
脾胃(为血 生化之源)
气运血行
应指
脉搏
脉 象
肾藏精 为元气之根
肝 藏血调节血量 主疏泄调畅气机
【脉象形成原理图】
(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1、脉诊的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法):
上部、中部、下部
(2)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趺阳、太蹊
(3)寸口诊法:寸口是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 桡动脉。又称“气口” “脉口”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含义] : 寸口——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 (桡动脉),又称气口或脉口。 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 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 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 种诊察方法。
• 左手
心(君火) 肝(木) 肾(水) 阴、血、精
右手
肺(金) 脾(土) 肾(相火) 阳、气
寸关尺与脏腑配属原理 • 1、此配属符合五行的原理: • 2、符合阴阳(气血)的原则:肺主气,脾气主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浮脉
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主病在表 ,为阳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始得,主病在里 ,为阴证。
迟脉
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主寒 证。
涩脉
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主 气滞、血瘀、精亏等证。
滑脉
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主痰饮、 食积、实热等证。
数脉
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主热 证。
各类脉象所反映疾病信息
浮脉
多见于外感表证,亦见于 虚阳浮越证。
未来发展趋势及推广前景预测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未来脉诊仪器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脉象信息的自动分析和诊断。
推广前景
随着现代脉诊仪器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等领域的应 用将逐渐普及,有望成为中医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同时,脉诊仪器的推广和 应用也将促进中医诊断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辨证施治
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和药物。辨证施治的前提是准确辨证,而脉诊是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
脉诊在四诊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诊合参
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其中切诊即脉诊。脉诊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脉象可以反映人 体脏腑、气血、阴阳等方面的信息,为医生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 的应用与发展
目录
• 脉诊基本概念与历史沿革 • 中医诊断学理论体系中的脉诊 • 常见脉象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 脉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现代科技手段在脉诊研究与发展中
应用 • 现代脉诊仪器研发及推广前景
01
脉诊基本概念Leabharlann 历史沿革脉诊定义及作用01 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人 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了解病情。
脉诊
相兼脉与主病
浮
紧脉:外感风寒或风寒湿痹 缓脉:风邪伤卫的表虚证 数脉: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滑脉:表证夹痰或风痰
沉
迟脉:主里寒证 弦脉:主肝郁气滞、寒滞肝脉或 水饮 内停 涩脉:血瘀,尤常见于寒凝血瘀 缓脉:脾虚而水湿停留
数脉:肝热证,常见于肝郁化火或 肝胆湿热 弦 细脉:肝肾阴虚、血虚肝郁或肝郁 脾虚 滑数脉:肝郁夹痰、风阳上扰或 痰饮内停 滑数脉:痰热、痰火、湿热或食积化热 洪数脉: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的中期 细数脉:阴虚火旺
芤脉与革脉都有中空之象 芤脉浮大无力中空,如按葱管,显示了 脉管柔软 革脉浮大搏指,弦急中空,如按鼓皮, 显示脉管较硬
弦脉与长、紧脉 弦脉与长脉相似,但长脉超过本部,如循 长竿,长而不急 弦脉虽长,但脉气紧张,指下如按琴弦 弦脉有似紧脉,两者脉气均紧张,但弦脉 如按在琴弦上无绷紧之势,紧脉如按在拉 紧的绳索上
濡
散 芤 革
浮而细软,搏动力弱,不任重按, 虚证,亦主湿证 按之则无 浮散无根,稍按则无 元气离散,脏腑之 气将绝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
浮而弦硬,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精血亏虚
沉类脉
脉名 沉 伏 牢 弱 脉象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脉位深沉,推筋按骨始得,甚则 伏而不见 脉形沉而实大弦长,轻取中取均 不应,沉取始得,坚着不移 极软而沉细 主病 里证 邪闭,厥证,痛极, 里证 阴寒内实,疝气癥 瘕 气血俱虚,阳虚
寸口分候脏腑
首见于《内经》
寸 关 尺 《难经》 左手:心、 肝、 肾 小肠、胆、膀胱 右手:肺、 脾、 肾 大肠、胃、命门
脉诊的方法
1、时间:清晨最佳 2、体位:坐或平卧,手臂与心脏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 上,腕关节下垫上脉枕 3、指法: 定位:中指先定关(掌后高骨内侧) 布指:三指呈弓形,指端平齐,用指尖与指腹交界处接触脉 体。布指疏密根据患者的身长。 单按与总按:三指平布,同时按脉——总按 分别用一指—单按 举按寻:轻按在皮肤上—举,重按在筋骨上——按,指力从 轻到重,从重到轻,前后左右推寻,寻找脉动特征——寻
脉诊的操作方法中医技能考试
脉诊的操作方法中医技能考试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医技能考试中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是中医师获取诊断信息的重要手段。
脉诊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坐姿调整
中医师在进行脉诊前,需要确保自己的姿势舒适,以免影响脉搏的感觉。
同时,为了更好地触摸患者的脉搏,中医师需要保持手指的自然状态,避免手指过度弯曲或过度伸直。
2. 手指擦洗
中医师在进行脉诊前,需要确保手指的清洁和干燥,以免影响脉搏的感觉。
因此,中医师会用酒精或清水擦洗手指,并在手指上涂一些橄榄油或凡士林等润滑剂,以便更好地触摸患者的脉搏。
3. 寻找脉搏
中医师在进行脉诊时,需要注意寻找正确的脉搏位置。
一般来说,中
医师会先找到患者的桡动脉或尺动脉,然后再进行脉搏感觉。
在寻找脉搏时,中医师需要用中指、食指和无名指按压脉搏,一般按压的时间为5-10秒钟。
4. 判断脉搏
中医师在进行脉诊时,需要根据脉搏的强弱、快慢、滑润、弦紧等特点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中医师可以根据脉搏的判断结果,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总的来说,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医技能考试中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中医师需要熟练掌握脉诊的操作方法,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脉诊图文详解
临床意义:主热证,亦主虚证。 脉率分类
1)主热证--因热迫血妄行,故脉数。 2)主虚证--精血耗损,元气亏虚,脉来虚
数。多见于虚劳日久之人。
张景岳曰:“愈虚则脉愈数。”
3)正常人:儿童一息6次(110次/分)。 婴儿一息7次(120次/分)。
数脉
相类脉
❖疾脉
❖脉象:一息七至以上。
❖
(140—160次/分)
散 似 杨 花
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 术前
脉象特点:散漫无根,至数不齐 主 病:正气耗散,脏腑之气将绝
相类脉——浮: (2)芤脉 切 诊
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浮大而软,上下或两边实而中间空。
临床意义:失血。失血过多,或津液大伤。
脉理:阴血不能维阳气,阳气浮散。
《金匮要略》:“ 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 血,失精。”
相类脉——沉
(1)伏脉: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至沉伏不见。 主病:邪闭、厥病、痛极。 危重病人无脉,与血管病变的无脉不同。
(2)牢脉:沉大实弦长,坚牢不移。 主病:阴寒内盛,疝气癥瘕。 失血、阴虚反见牢脉,病情危重。
示意图
伏脉
浮 中 沉
脉 图 秦学贤 女 26岁
左上肢无脉症,左动脉触不到,左寸口脉呈伏脉
2)亦主热证--邪热结聚,经隧阻滞。 多见于里热实证(阳明腑实证、肠伤寒、脑膜炎)。
相类脉——迟 缓脉:脉来和缓, 一息4次(60—70
次/分)。
❖ 脉来缓怠无力,驰纵不鼓。
❖主病:湿病,脾胃虚弱,
❖正常人。
示意图
缓脉
浮 中 沉
一息
脉图
常缓脉
40
60
如 微 风 拂 柳
80
脉象特点:一息四至,常缓脉 来去从容和缓 病缓脉 来去弛缓 怠缓
中医 脉诊
脉诊(一)操作方法1.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2.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与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常用具体指法: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寻法: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循法:是指切脉时三指沿寸口脉长轴循行,诊察脉之长短,比较寸关尺三部脉象的特点。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四诊合参与养生”训练大纲
一、中医的神奇
二、如何用号脉的方式确定肿瘤体质
三、首先要掌握的两个理论
1.藏象学说
A、所有外在的不健康的现象,都与内在的脏腑病变有关。
B、藏象学说举例。
2.五行学说
A、中医的“中”字的含义。
B、如何利用五行学说简化诊断环节。
四、人为什么会生病
1.外邪
风、寒、暑、湿、燥、火、污染
2.内邪
喜、怒、忧、思、悲、恐、惊
3.内邪不举、外邪难入
五、情绪对人体的伤害
1.大喜伤心
2.大怒伤肝
3.大思伤脾
4.大悲(忧)伤肺
5.大恐(惊)伤肾
六、脉诊的发展历史及分类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提出的“三部九候”脉诊法是指,诊脉部位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所以称之为“三部九候法”。
“三部九候”语出《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是古代最早的一种全身遍诊法,它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在这些部位诊脉,称为“三部九候”。
头部:上——两额动脉(太阳),候头部病变;中——两侧耳前动脉(耳门),候耳目病变;下——-两颊动脉(地仓、大迎),候口齿病变。
上肢:上——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侯肺;中——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侯心;下——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候胸中。
下肢:上——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妇女取太冲),候肝;中——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侯脾,侯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脉(冲阳);下——足少阴肾经动脉(太溪),候肾。
根据临床实践,简化遍诊法,一般只侯“寸口脉”,称为“独取寸口”。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中、沉三侯,共为“九候”。
此外,张仲景《伤寒论》原序中所说的“三部”脉是指“人迎”(结喉旁颈总动脉)、“寸口”(腕部桡动脉)和“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
故脉诊流派众多,各有所长。
七、脉(切)诊
1.滑指判断肿瘤体质的方法
八、问诊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
七聋,八渴,俱当辨。
1.一问寒热
A.热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B.寒证:形寒、肢冷、背凉。
2.二问汗
A.自汗:温度适宜,而自身出汗,则代表肺虚,症状为肺部慢性疾病,严重
者可能患有带状疱疹等皮肤病。
3.三问头身
A.头:头疼代表体内有实症;头晕代表体内有虚症;失眠代表心虚;健忘代
表肾虚。
B.身:关节酸痛代表身体有湿,为脾虚所致,可在舌头两侧看到齿痕,齿痕
越明显则脾虚越重。
C.脾虚则用减肥药物效果很差。
D.四十岁以上女性常见周身不适,患处游走,中医称之为“身楚”,为肝郁所
致,以“小柴胡汤”、“逍遥丸”调理即可。
4.四问便
A.大便干燥,次数减少;小便变黄,次数减少;代表体内有热。
B.大便变稀,次数增加;小便变白,次数增加;代表体内有寒。
5.五问饮食
A.饮食减少代表脾虚。
B.乏力、肚涨、纳差,则有可能有早期肝病。
6.六问胸
A.心慌、胸闷、气短,则代表心肺功能下降,是冠心病的早期症状。
B.运动对心肺功能有调节作用,但要求运动时心率不得超过1.5倍。
C.劳动对心肺功能有损害,劳动不能替代运动。
7.七聋
A.耳聋、耳鸣代表肾虚。
8.八渴
A.口干、口渴代表体内有热。
9.各脉位置强弱所代表的含义补充
A.心脉强:心脑血管疾病可能、语多、小便发黄等。
B.心脉弱:心肌供血不足、体力不足等。
C.肝脉强:容易激动、发脾气、女性注意身楚等。
D.肝脉弱:情绪低落、发脾气(暗气)、免疫力差、身体容易疲劳等。
E.肾阴弱:腰酸、先天不足、大病、手术、受过惊吓等。
F.肺脉强:早晨起来鼻腔、嗓子发干、皮肤发干呼吸系统炎症、感冒前期等。
G.肺脉弱:呼吸不畅、过敏、运动少等。
H.脾脉强:容易饥饿、口干、皮肤偶尔发痒等。
I.脾脉弱:关节酸痛、少食、牙龈出血、月经不好等。
J.肾阳弱:腰疼、多梦、健忘、体力差等。
K.心脉与肺脉俱弱:缺少锻炼。
L.脾脉与肺脉俱弱:大便稀。
10.歌诀
先辨寒热后看脾,腰痛腰酸两肾虚,气大伤身尤为甚,心肺强弱最终评。
百病多因一口气,男女还需看肾阴,男肾亏弱多因病,女肾亏弱因血寒。
11.训练
九、望诊
1.望诊
A.肝脉不佳则面色发青。
B.心脉不佳则面色发赤。
C.脾脉不佳则面色发黄。
D.肺脉不佳则面色发白。
E.肾脉不佳则面色发黑。
F.肺火大的诊断方法。
G.脑血管硬化的诊断方法。
2.训练
3.食物调理原则
A.同色同补
B.同位同补
C.同形同补
十、闻诊
1.身体有浓郁的苹果香味,则代表此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更适
合在医院治疗。
2.有口气则代表此人有积食或胃热。
3.有狐臭则代表此人体内有热。
4.小便气味重,可能火过重或生殖系统有问题。
十一、如何提高养生产品的有效率
1.诊明而后用药,则事半功倍,反之则无。
2.先夺其心,而后用药。
十二、验方
1.牙疼:白芷、荜菝、良姜、细辛等量研磨。
2.打嗝:柿子三个吃下或柿子头七个煮水。
3.止血:霜打的柿子叶晒干,研磨,引用或外敷。
4.鼻炎:丝瓜秧子(干品一两或鲜品二两,煮半个小时)。
5.乌发:制首乌、灵芝泡水喝(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