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过程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所接受。这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学生合作学习时机,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互补互促,共同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一、设计数学理念,抑制“思维”
案例:分数基本性质教学,教师设计了三个任务,让小组合作解决。
1、三张大小相同纸,分别折出1/4、2/8、4/16,并将他们涂上不同的颜色。
2、认真观察,并将结果添入○里。1/4○2/8○4/16。
3、小组讨论,这三个分数______变了,____不变。
各小组经过操作、合作、交流后派代表回答,结果表述完全一样。
反思:常言道,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我们知道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但象小组合作“探索”,事先设定“套路”,无须经过讨论,一目了然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现象,学生似乎都在积极参加,是否有探索性?是否体现了课堂的主人?这样的小
组合作学习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场依据剧本的演出罢了。我认为教师小组合作学习,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及认知规律设计探索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感觉”,应该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景中发生的问题来建设合作学习的依据,设置的问题应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应是开放性的,这样就意味着他们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路线,以期提出新问题,而不是诱导出教师预期的“那个”答案,其次,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构造的,通过合作得出独特的答案和创造性的方法。
二、一味“开放”忽略“一般”
案例:分数应用题的教学: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惟恐占据学生的时间,不敢多讲话,不敢评论,充分发扬民主,由学生解,由学生讲,让学生把各种解法都搬上了黑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可就是未见老师对本题“一般性”解法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对“普遍性”的解题原理进行概括。
反思:教学中引进“开放”题不应流于形式,脱离教学内容和教材意图盲目开放,即过分的开放以至认为任何一种解答都可以接受,而失去普遍性、一般性,那就与数学的精神背道而弛,是学生陷入思维的“误区”。我们提倡解法多样的开放训练是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出的,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为此,数学教学中的解法多样化,应当组织学生会从中分析、辨别出最佳的方法,当然不是教师主观指定的方法,而是同类问题均可使用、简洁方便,
具有一般性的方法。
再思: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注意到:有的小组合作总给人一种形式主义的感觉,这样做是不科学的。作为教师我们要能够进行及时的指导,如:讨论时间过少,讨论不够充分,流于形式而收不到实际的效果;不善于倾听他人或别组的发言和不同意见;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好学生发言较多,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发言较少,尤其是在辩论时,更是对自己缺乏应有的自信心。针对以上情况,教师要适时适度的去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小组合作真正发挥出它的优势,为教与学服务。
另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别、智力、性格的差别进行分组。在小组内要强调合作、组外强调竞争,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参与机会;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敢说、敢想的心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作为未来社会成员,学生必须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发现问题,学会与同伴密切的交往,热心互助,真诚相待,社会意识和社交能力等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力求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是他们想学;让他们获取成功的体验使他们爱学;提供给他们更多自己创造的空间使他们能学。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自主探索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