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文化名人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禄(?~?)名禄,姓失传,又称监禄(监是官职监御史的简称。直到晚唐才有人称呼他史禄。)秦代人。我国秦代著名的水利专家,他主持开凿的灵渠是我国保留到现代的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条船闸式人工航道运河。灵渠和都江堰、郑国渠一起被后人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史禄原是百越人,后入赘到秦国首都咸阳城内一位富商家做上门女婿。经朋友举荐进入朝廷任职,后被派往咸阳附近的泾阳县做县令。泾阳县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凿的著名水利工程——郑国渠渠首工程的所在地。在泾阳县做官,使得史禄有机会接触到了水利工程的修凿知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为了统一南方百越各部,命尉屠睢率大军50万兵分5路向百越进军,史禄负责转运军需。当军队进入湖南、广西交界的地段时,发现陆路坎坷崎岖,水路湘江漓江又不连接,这些问题都给部队行军作战、粮饷补给带来一系列困难。于是、秦始皇下令,让史禄在湘江和漓江之间开凿运河,沟通湘江和漓江,以便利军粮运输。
大约在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4年之间,史禄带动军队和群众开始在湘江和漓江之间开凿运河,他科学地运用地学和水力学知识,在湘江上游海洋河上构建一个分水塘。分水塘的拦河石呈“人”字形结构,前端尖锐加犁,故称铧嘴。其位置靠近海洋河左岸,把海洋河水分为南北两渠。南渠接漓江,北渠一侧长380米,叫“大天平”;南渠一侧长120米,叫“小天平”。枯水期,石堤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如遇山洪,水可越过堤顶,泄入湘江故道。在南北渠上设有陡门(相当于现代的船闸)。据记载,全渠共有陡门36道,其作用是拦渠蓄水、提高水位,以便于水运。船只来往。进一道陡门,便关闭下一道陡门,等水积满后,船再前进一级,这样就可利用水力使船逐级向上坡航行。
当时,没有任何准确的测量仪器,没有开挖机械,没有爆炸火药,只能用目测、步测的方法来决定地势的高低。史禄及修渠人员仅凭目测、步测,准确地找到了湘漓的连接点、分水点和分水比例。在一次一次地探索中完成了这一构造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史禄及其同僚功不可没。
灵渠,使湘漓两条水系、湘桂两个区域连接起来,解决了秦始皇部队行军、补充粮饷的种种困难。助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
同时促进了南北交通、经济的发展,见证了岭南各族落后生产方式的改变,广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后人为纪念史禄的业绩,在灵渠旁为其建庙,奉祀。
史禄在秦始皇平定岭南后,担任过揭阳代理县长。后来在揭岭住下。据史载“史禄转饷,留家揭岭”。史禄率领南下大军凿渠运粮而“留家揭岭”也成为有史记载的中原人来揭第一人。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人。家中累世为将,祖父李崇义是后魏殷州刺史,父李诠是隋朝赵郡郡守。史载,李靖“姿貌瑰伟,少有文武才略”,他常对朋友讲:“大丈夫若遇主逢时,正当立功立事,以取宝贵。”其舅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这个未经战阵的外甥论兵都啧啧称奇。李靖年青时就声名通显,常常是左仆射杨素和吏部尚书牛弘的座上客。杨素曾有次拍着自己的坐床(椅子)对李靖说:“卿终当坐此”。其后天下大乱,李靖成为太宗李世民的入幕之宾,南平萧铣、辅公祐,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了不世战功。
那么一代军神李靖与桂林之羁绊发生在何时?史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向唐高祖献上平灭萧铣的十条计策,唐高祖当即采纳,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长史,实际上全权负责军队的指挥。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即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南梁萧铣,因战功卓著,唐高祖诏封他为上柱国、永康县公,擢任为检校荆州刺史,命他安抚岭南诸州,并特许承制拜授。
这年十一月,李靖越过南岭,到达桂州(今属广西),桂州总管府总管李袭志献城降唐。次年,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长真皆派遣子弟求见,表示归顺,李靖承制都授以官爵。于是连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户六十余万。是年李靖为岭南道抚慰大使,兼桂州总管,在桂州设钱监铸“开元通宝”,又择独秀峰正南100余步处筑桂州衙城,建庆林观于七星岩下(《桂林市志》)。
另据唐人莫休符所著《桂林风土记》载:武德二年,靖同赵郡王孝恭至江陵,破萧铣四十万,擒铣赴京。承制度岭,至桂州,分路招抚大首领冯盎、李光庭等,怀辑九十六州,六十万户。诏充岭南道安抚大使、检校桂州大总管。····又领兵出塞,屡显大功。拜右仆射、平章事,封卫国公。薨年七十九。桂州子城,自卫国公所制,号曰始安郡城。
钟文典先生所编《桂林通史》中对于这一段也有所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出任桂州总管之后,便着手营建桂州城。他选取漓江西岸,独秀峰东南,约今解放东路与正阳路交叉处,作为筑城的中心,开始了唐代桂州的第一次营建。李靖此时修筑的桂州城又称衙城、子城,是官署衙门的所在地。据文献记载,子城的规模‘周三里十八步,高一丈二尺’(即城周长1·6524公里,当是每边长约400米的方形)”
下令营建桂林新城之后,李靖又觉得南方偏僻之地,距朝廷遥远,隋末大乱以来,未受朝廷恩惠,若“不遵以礼乐,兼示兵威,无以变其风俗”,于是率其所部兵马从桂州出发南巡,所经之处,李靖亲自“存抚耆老,问其疾苦”,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于是“远近悦服”,社会安定(《新唐书·李靖传》)。自此,“岭南悉平”。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病逝于家中,享年79岁,也可谓高寿,一生战功无数,功高却不盖主,也是历史上少有善终之名将。李靖谥号“景武”,陪葬唐太宗的昭陵,他的画像高挂于凌烟阁,供后人瞻仰。他写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至今桂林市七星岩北灵剑江畔的山崖之上还存有五代后晋的《加封李靖碑》。
张栻(1133~1180年),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祖籍四川绵竹,后徙居湖南衡山,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张栻天资聪颖,自幼便深受儒学熏陶。师从理学大师胡宏,以古圣贤为楷模,作《希颜录》,表达从仁力行的志向。是湖湘学派的代表学者,创建善化(今长沙)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史称“东南三贤”,卒谥宣公。
张栻因父荫做官,任直密阁。隆兴元年(1163),孝宗继位,力主抗金,光复中原,张浚受到重用,张栻也在父亲幕下参与谋划军政要务,才思敏捷,受时人称赞。不久父亲被免并离世,服丧期间,主和派得势,金人纵兵南下,百姓涂炭,张栻上书朝廷,主张抗金,言词恳切,然而并未受到重视。乾道二年(1167),刘珙向朝廷推荐张栻,随后被任命为抚州知州,尚未赴任便改知严州(今浙江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