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发生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预测模型

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预测模型

定义
预测模型是用来预测病虫害发生、发 展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为病虫害防 治提供科学依据。
分类
根据建模方法的不同,可以将预测模 型分为统计预测模型、数值预测模型 和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等。
统计预测模型
线性回归模型
通过分析病虫害数量与环境因素之间的 线性关系,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数量和时 间。
VS
逻辑斯蒂模型
病虫害的危害
01
02
03
农作物减产
病虫害会导致农作物减产 ,降低农业经济效益。
生态平衡破坏
病虫害对森林和自然生态 系统造成破坏,影响生物 多样性。
人类健康威胁
某些病虫害可能传播给人 类,引发疾病。
病虫害的传播途径
自然传播
媒介传播
通过风、雨、昆虫等自然媒介传播。
通过土壤、水源、植物等媒介传播。
人为传播
适用于预测种群数量增长和消减的规律, 可以用于病虫害种群动态的预测。
数值预测模型
生态模型
基于生态学原理,模拟生物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预测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
气候模型
根据气候数据和病虫害发生规律之间的关联,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人工智能预测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
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网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大量数据进行学习和处理,从而预测病虫害发生规律 。
精耕细作
保持田园清洁,及时除草、施肥、灌溉和排水,增强作物抗性,减 少病虫害发生。
生物防治策略
利用天敌控制害虫
通过释放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控制害虫数 量,减轻危害。
生物农药
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农药,具有安 全、环保、持效期长等优点。
植物源农药
利用某些植物的提取物或活性成分制成的农药, 具有天然、低毒、无残留等特点。

烟草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措施

烟草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措施
分布
烟草病虫害的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烟草种植区。我国 是烟草生产大国,烟草病虫害的发生和分布对我国烟草 产业具有重要影响。Biblioteka 烟草病虫害对烟草产业的影响
01 产量损失
烟草病虫害直接导致烟草产量下降,影响农民收 益和烟草市场供应。
02 品质下降
受病虫害影响的烟草叶片可能出现斑点、枯黄等 现象,严重影响烟草品质。
02
烟草病虫害发生规律
烟草病害的发生规律
真菌病害
烟草真菌病害主要由真菌引起, 常见的有病斑、叶枯、叶斑等症 状。这类病害的发生与环境湿度 关系密切,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真
菌的生长和传播。
细菌病害
由细菌引起的烟草病害,常表现 为叶斑、坏死等症状。细菌病害 的发生通常与叶片伤口、气孔等
侵入途径有关。
病毒病害
跨部门协作与农户参与
加强烟草、农业、环保等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防控效果 。同时,通过宣传培训,提高农户的病虫害识别和防控能 力,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烟草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 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应对全球烟草病虫害的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农药残留
为防治病虫害,农民可能过度使用农药,导致烟 草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影响消费者健康。
烟草病虫害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烟草病虫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和防控技术等 方面。在绿色防控措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意义
深入研究烟草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绿色防控措施,有助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产品安 全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烟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相关研究成果还可为其他农作物 病虫害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的地理分布规律

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的地理分布规律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也是影响病虫害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 ,人类通过物流和人流将病虫害从一个地区带到另一个地 区,从而影响其地理分布。
PART 03
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气候变化
01
气候变化影响作物生长周期和病虫害繁殖,导致病虫害发生频 率和范围发生变化。
02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部分地区温度升高,为一些病虫害提供了更
适宜的生存环境。
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涝、干旱)可能引发大规模病虫害爆发。
03
生态环境破坏
森林砍伐、城市化进程中绿地减少等导致生物多 样性降低,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
过度开发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削弱了植物对病虫 害的抵抗能力。
环境污染影响生物种群数量和分布,间接影响病 虫害发生。
人为传播
1
人为贸易和物流活动加速了病虫害在不同地区之 间的传播。
影响因素分析
气候因素
气候是影响病虫害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适宜的气候 条件可以促进病虫害的繁殖和扩散。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特征可以影响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例如山脉、 河流和海洋等自然障碍可以限制病虫害的扩散范围。
植被类型
不同植被类型可以为不同类型的病虫害提供不同的生态环 境和食物来源,从而影响其分布。
PART 01
病虫害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虫害是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受到 有害生物的侵害,导致产量和质量下 降的现象。
分类
病虫害可根据病原生物的种类、侵害 部位、传播方式等进行分类,如叶部 病害、根部病害、气流传播病害等。
病虫害的传播途径
自然传播
媒介传播
通过气流、雨水、昆虫等自然媒介传 播。
通过病媒昆虫、线虫等媒介生物传播 。

病虫害基本知识

病虫害基本知识

病虫害基本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病虫害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它们不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还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给我们带来经济损失。

那么,什么是病虫害?它们又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病虫害的基本知识。

一、病虫害的定义病虫害是指病害和虫害的统称。

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其生理机能和组织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异常变化,导致植物生长不良、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

而虫害则是指昆虫、螨类等有害生物对植物造成的危害。

二、病害的分类1、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生物引起的,这些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

它们通过各种途径侵入植物体内,并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从而导致病害的发生。

例如,小麦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烟草花叶病是由病毒引起的。

2、非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如营养失调、水分过多或过少、温度过高或过低、光照不足、土壤酸碱度不适等。

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导致植物出现各种病害症状,但不会在植物体内传播。

例如,番茄脐腐病是由于缺钙引起的,水稻生理性烂秧是由于低温引起的。

三、虫害的分类1、咀嚼式口器害虫这类害虫通过咀嚼植物的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来获取食物,造成植物组织的机械损伤。

常见的咀嚼式口器害虫有蝗虫、螟虫、菜青虫等。

2、刺吸式口器害虫刺吸式口器害虫通过细长的口针插入植物组织内,吸食植物的汁液,导致植物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叶片变黄、卷曲等。

常见的刺吸式口器害虫有蚜虫、飞虱、叶蝉等。

3、虹吸式口器害虫虹吸式口器害虫的口器呈虹吸状,主要吸食花蜜等液体食物。

常见的虹吸式口器害虫有蛾类、蝶类等。

4、锉吸式口器害虫锉吸式口器害虫通过锉破植物组织来吸食汁液,常见的有蓟马等。

四、病虫害的发生规律1、病害的发生规律病害的发生通常需要三个条件:病原物、寄主植物和适宜的环境条件。

南方大棚辣椒土传病害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对策

南方大棚辣椒土传病害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对策

栽培育种ZAIPEIYUZHONG 种植管理 土传病害是指潜伏在土壤中的病菌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侵染辣椒根部引起发病致使辣椒植株死亡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白绢病、茎基腐病、枯萎病和青枯病。

如防控不及时,常引起大棚辣椒成片大面积死亡。

笔者通过调整辣椒生产环节来防治土传病害,并取得了良好的防效。

1 土传病害的发生规律1.1 发病时期 通过对辣椒发病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发现,在南方气候条件下,一般发病时期主要集中在5-10月,尤以6-9月的发病率最高,主要与大棚内温度高、湿度较大有关:一方面,由于高温灌水次数多,灌水量大,导致土壤通透性差;另一方面,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辣椒受到逆境影响,植株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危害。

调查中发现不同品种的辣椒均会发病,品种间发病率差异较小。

1.2 发病阶段 初花期至盛花期发病率较高。

此阶段辣椒由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阶段,植株自身抗病能力下降,在定植后便会感染病菌,病菌对辣椒的为害已经导致植株出现萎蔫等外观可见的症状。

1.3 发病规律1.3.1 土壤湿度过大,发病较重 因土壤含水量过高,辣椒根部的土壤透气性差,导致部分根系腐烂容易引起病菌感染。

水稻土黏重、通透性差是高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1.3.2 土壤温度高,发病较重 特别是夏秋季节,大棚内5~ 10 cm的土壤温度可达到38 ℃,土壤温度偏高,根系容易受到伤害,提高了病菌感染的概率。

1.3.3 苗龄过大的辣椒苗,发病也重 由于大棚辣椒育苗均以穴盘育苗为主,穴盘基质内容积及营养基质有限,当苗龄过老时(辣椒苗开花后),一方面根系盘根错节,密度大,部分老根衰退或死亡,移栽后受大田土壤中病菌侵染,且根系下扎缓慢,缓苗期延长,抵抗力较弱。

另一方面,因苗龄过长,穴内养分不足,须根细弱,移栽后土壤养分吸收能力差,也降低了幼苗抵抗力。

1.3.4 浇水过多,发病较重 夏秋季节,大棚内温度高,蒸腾量大,加上根系分布较浅,吸收的水分有时难以满足植株生长需要,滴灌次数增加越多,浅层土壤养分流失较多,且浅层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差异较大,造成土壤淋溶反应增强,土壤pH值降低,土壤酸化降低了植株的抵抗力,有利于病菌侵染。

病害发生特点

病害发生特点

病害发生特点
病害发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时间和季节性:病害的发生往往具有时间和季节性的特点。

例如,春季是植物繁殖繁荣的季节,也是许多春季病害的高发期。

寒冷的冬季则会使一些病害的发生率降低。

2. 地域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生态环境,会影响病害的种类和发生概率。

3. 传播方式:一些病害可以通过空气、水流、昆虫等方式传播,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侵染性。

4. 症状表现:每种病害都有其独特的症状表现,例如叶片出现斑点、变色、坏死、腐烂等,或者植株矮化、畸形等。

5. 发生规律:病害的发生往往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在特定的季节或气候条件下更容易发生,或者在特定的植物种类或部位上更容易侵染。

6. 防治难度:由于病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防治病害往往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而且需要提前预防和及时治疗,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因此,了解和掌握病害发生的特点,对于预防和治理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大豆褐纹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大豆褐纹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112023.6公斤/亩、237.2公斤/亩,增产率分别为7.9%、7.4%。

方差分析表明,重复间差异不显著(F=0.047<F0.05),处理间差异极显著(F=55.488>F0.01),表明试验田基础肥力均匀,试验可以用来衡量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的肥效,多重比较表明,处理2的产量极显著高于处理3和处理1,而后二者差异不显著,表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喷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油麦菜增产显著。

吴家点,处理2分别比处理1、处理3增产203.1公斤/亩、187.5公斤/亩,增产率分别为 6.7%、6.1%,证明喷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显著促进了油麦菜的增产。

2.3 经济效益分析经效益分析发现,后营子试验点中,喷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处理2)比常规施肥(处理1)每亩净增收659.7元,产投比6.9∶1;吴家点中,处理2比处理1每亩净增收513.3元,产投比5.3∶1;而两地喷施清水的处理(处理3)则不增收,表明喷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经济效益好。

3 结论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常规施肥的基础上,于油麦菜生长期喷施3次含氨基酸水溶肥料(每次每亩用量200毫升),改善了油麦菜的成长因素,株高增高、株幅增加、单株重提高。

小区测产表明,喷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后油麦菜增产显著,平均每亩比常规施肥增产203.1~252.0公斤,增产率6.7%~7.9%;比同期喷施清水增产187.5~237.2公斤,增产率6.1%~7.4%。

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在当地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喷施本品,农户的经济收益明显提高,平均每亩比常规施肥净增收513.3~659.7元,产出投入比为(5.3~6.9)∶1。

试验证明辽宁由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辽宁由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丹东合作区分公司)生产的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在油麦菜上施用,取得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可在示范的基础上推广应用。

表2 不同处理油麦菜生物学性状调查地点处理株高(厘米)株幅(厘米)单株毛重(克)后营子134.824.4226.5237.125.1238.1335.423.8227.9吴家130.922.8220.1233.124.0227.5330.723.1219.6大豆褐纹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汤振彬(辽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辽宁 辽阳 111000)大豆褐纹病也称大豆褐斑病,是东北地区大豆主要病害之一。

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一、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1、入侵动物传染病动物传染病在发生之前,必须先有感染源侵入该区域。

入侵动物传染性病原体,往往依靠宿主异种或异地大量迁移、贸易而进入新领域,入侵动物传染性病原体及其媒介宿主在传播潜力上差异悬殊,一般以其中病原体的传播潜力大者(例如李斯特虫),以及具有较重的传染病害(例如新口蹄疫、蓝耳病)尤其具有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主要分布入侵病菌。

2、病原污染和传播动物传染病的病原污染和传播,主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以及宿主、病原物及媒介传播病原的路径,传播病原的方式主要有气溶胶传播、染毒者传播、植物和动物传播及寄生虫传播等。

3、病原复制和毒力病原自身的复制和毒力,即病原进入宿主机体后,在它的细胞或组织中繁殖,诱发宿主机体抵抗和受损,产生特定的病理改变和病征。

这种毒力,是由病原体的性质及抗性状决定的,病原体的毒力不一,杂菌性和寄生虫的毒力较小,而病毒的毒力要比前者大得多。

4、宿主抵抗大部分动物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病性,部分动物具有强烈的抗病性,能形成有效的抗性防御,部分动物则缺乏一定的抗病性:发放者和特定病原组合形成的抗性因素,以及动物群体中的社会因素也对动物的疾病的影响很大。

二、动物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强力预防入侵病原及早排查、投诉及早治疗,及时加强传染病的监测,维持动物无病状态,净化污染细菌,及时加强传染病的卫生管理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事项。

2、强化隔离强化鼠疫、蓝耳病、新口蹄疫、猪阿塞菌病、伊拉克病毒和鹿疫等有害动物传染性病原体的隔离,强化入侵病原的封堵工作,分离地区及病原宿主和媒介传播者,阻止病原体的传播和蔓延,尽量达到“治未病、预未病”的目标。

3、科学防控依托动物传染病防控中心,推进动物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发挥动物传染病监测、疫情预测、诊断检测、防控技术咨询、兽医培训、动物传染病研究等功能;支撑动物传染病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落实动物传染性病原抗性调查,推动动物传染病智能防控督导系统等技术科学的应用,做好病原学研究和鉴定。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林木是人类的重要资源,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木材、纤维和药材等各种物质,还能够改善环境、保护水土、净化空气。

林木在生长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给林木健康生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了解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对于维护森林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1. 病原菌的孳生林木病害的发生主要受到病原菌的孳生和扩散的影响。

病原菌一般会通过林木的伤口、气孔等侵入植物体内,利用植物体内的养分进行繁殖,并且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扩散传播,导致病害的爆发。

控制病原菌的孳生是预防林木病害的关键。

2. 气候条件的影响气候条件对林木病害的发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温多湿的环境有利于一些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容易引发林木病害的爆发。

而在干旱、高温的环境下,林木受到伤害或者生长迟缓,也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对林木病害的发生产生不同的影响。

3. 林木的品种和生长环境不同种类的林木对于病害的抵抗力也有所不同,一些树种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而一些树种则相对较弱。

林木生长的环境也会影响林木病害的发生,例如土壤条件、空气湿度等都会对林木病害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1. 改善生长环境为了防止林木病害的发生,首先要从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入手。

可以合理施肥、浇水,调整土壤酸碱度,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林木的抵抗力。

2. 剪除病部一旦发现林木受到病害的侵袭,应及时进行剪除病部,以防止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3. 选用抗病苗木在进行林木栽种时,应选用抗病、抗逆性强的苗木,提高林木的抗病能力。

4. 使用生物农药对于一些病害,可以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生物农药的使用相对较安全,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5. 加强病原菌的监测定期对林木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病害的损失。

6.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通过开展病害的防治科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病原菌的生长规律、传播途径等信息,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又称为小麦赤霉疫病。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抽穗期,常常导致小麦成穗、结实不良,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将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潮湿、高温的环境条件下。

一般情况下,小麦赤霉病从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病,到了成熟期逐渐减少。

赤霉病的发病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孢子萌发赤霉菌在适宜的气温、湿度和营养基质下,产生一定数量的孢子。

这些孢子被风或人工传播到小麦上,在小麦表面凝结形成一个稀薄的水膜。

此时,孢子萌发,形成管状吸管,从小麦的表皮直接侵入到麦茎。

2.菌丝生长当赤霉菌侵入小麦内部后,开始在茎部形成菌丝。

菌丝受到小麦茎的营养供应,迅速生长、形成。

菌丝的形成使小麦表现出一些典型病变症状,包括茎发红、变形、产生黑色斑点等。

3.分生孢子产生随着菌丝的生长,赤霉菌会逐渐分裂成许多孢子,这些孢子可以通过风力和人工传播到其它小麦上进行侵染。

此外,一些被侵染的小麦茎上的菌丝也会分泌许多分生孢子,从而进一步加重了赤霉病的传播。

4.遗传进化由于这种病害对小麦产生的影响较大,因此农业专家们在防治赤霉病的同时还在研发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

而赤霉菌也在不断进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生物型和生物类型,形成了复杂的抗性。

由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和传播与气候和地域等因素有关,因此农业专家们从各个方面入手研究该病害的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小麦赤霉病在病区内传播非常迅速,因此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发现、处理病株,防止病害扩散。

同时,在田间一定要注意保持通风透气,及时排干土壤中的积水,减少赤霉菌在土壤中的繁殖。

2.选择耐病品种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时,选择一些耐病品种是很重要的。

这些品种可以有效抵抗赤霉菌的攻击,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化学防治在小麦赤霉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化学药物进行防治。

常见的防治药物有多菌灵、百菌清等。

但需要特别注意,使用化学防治药物要严格按照生产标准要求,不能越过应用剂量。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其防治的学科。

植物病毒:在一定条件下,植物受到致病因素(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强度或持续的时间超过了植物的忍受程度,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在生理和外观形态上表现出异常,甚至死亡的不正常状态。

病毒三要素:感病的植物、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病害症状:植物遭受病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袭后,其内部的生理活动、细胞组织结构和外部器官形态表现出的某种异常状态。

病状:患病植物本身由内而外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病征:生长在患病植物病部的病原物特征。

变色:植物发病后色泽发生改变,叶片为黄化和花叶,可表现为褪绿斑驳和坏斑等,整株可表现为白化,花瓣上有花裂等。

花叶:病株叶片色泽浓淡不均,深绿与浅绿部分相间,一般遍及全株,上部叶片较为显著,是病毒病害最为常见的病状。

坏死:发生在植物任何部位,表现为细胞死亡。

腐烂:植物患病后组织崩解、变质,细胞死亡,有软腐干腐之分。

萎蔫:植物局部或整株由于失水丧失膨压使枝条和叶片萎垂。

畸形:多数促进性病变和抑制性病变都可能导致畸形,如叶片膨肿、皱缩、小叶、蕨叶等;果实的缩果和其他畸形;整株的徒长、矮缩;局部器官如花器和种子的退化变形和促进性变态等。

隐症现象:植物出现症状后,由于环境条件改变症状消失;条件恢复,症状出现。

不显症感染:植物带有病毒或类病毒而不显症状。

复合病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物同时危害而形成。

思考题:1、植物病害发生应具备的条件:感病的植物、具有侵染力的病原物、有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2、简述症状的复杂性:每种病害各自特定的症状;病害都有病状,但不一定有病征;同源异症——同一病原体在寄主植物上产生不同类型的症状;同症异源——植物表现症状相同而引起病害的病原不同;隐症——植物出现症状后,由于环境条件改变症状消失;条件恢复,症状出现;不显症感染——植物带有病毒或类病毒而不显症状。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导学案-植物保护技术》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导学案-植物保护技术》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导学案一、导入你是否曾经注意到,身边的植物会遭遇各种病害的侵略?这些病害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呢?今天我们将进修《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二、目标1. 了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规律。

3. 理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展规律。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和预防控制。

三、观点诠释1. 植物侵染性病害:指植物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侵入并引起的疾病。

2. 分类:按病原微生物的不同,植物病害可分为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等。

四、发生规律1. 病原微生物侵入:病原微生物通过伤口、气孔、根部等途径侵入植物体内。

2. 感染病原微生物:植物组织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引发病变。

3. 病原微生物繁殖:病原微生物在植物体内迅速繁殖,加重病害。

4. 病害发展:病害逐渐扩散至整株植物,导致植物发展受阻,产量减少甚至死亡。

五、发展规律1. 病害传播: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水、土壤、昆虫等途径传播,加速病害蔓延。

2. 病害防控: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菌剂、清除病株、优化发展环境等,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3. 抗性培育:选育具有抗病性的新品种,提高植物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六、案例分析某果园的苹果树出现了真菌性病害,导致果实腐烂、产量下落。

经过专家分析,发现病原微生物是通过风传播引起的。

果园主人采取了及时喷洒杀菌剂、清除病株等措施,成功控制了病害的蔓延,果园恢复了正常发展。

七、总结通过进修《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我们了解了植物病害的定义、分类、发生规律和发展规律,掌握了预防和控制病害的方法。

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珍爱植物健康,增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八、拓展延伸1. 请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探讨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2. 了解不同季节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茶园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参考(有配图)

茶园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参考(有配图)

茶园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一、茶园主要病害1 、茶饼病图-茶饼病1.1症状嫩叶上初发病为淡黄色或红棕色半透明小点,后渐扩大并下陷成淡黄褐色或紫红色的圆形病斑,直径为2~10毫米, 叶背病斑呈饼状突起,并生有灰白色粉状物, 最后病斑变为黑褐色溃疡状, 偶尔也有在叶正面呈饼状突起的病斑, 叶背面下陷。

叶柄及嫩梢被感染后, 膨肿并扭曲, 严重时,病部以上新梢枯死。

花蕾及幼果偶尔发病。

1.2发病条件该病系低温高湿型,台刈抽新梢多、凹地和高山雾重的茶园,发病重。

主要是在春秋茶采摘期间比较严重。

1.3发病原因茶饼病的病原叫做外担子菌。

通常患病部位隆起的白色粉状物就是病菌的子实层。

一般来说,茶饼病的病原会以菌丝体的形式潜伏于茶树叶面活组织中越冬和越夏,在春秋季节爆发,尤其是以春天为主。

当平均温度在15~20度之间,空气中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菌丝就开始生长发育形成担孢子,春秋季节多雨有风,孢子随风雨浸染萌发,侵入茶树叶片组织内部,在细胞间扩展病斑,最终形成子实层。

1.4防治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 勤除杂草,适当增施磷、钾肥,以增强茶树抗病力。

●2、及时采茶, 清除病原, 减少病害。

●3、发病严重茶园冬季可用波美0.3~0.5度石硫合剂封园, 早春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发病期间可用0.2~0.5%硫酸铜、0.2%硫酸镍液, 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00ppm多抗霉素喷施, 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4、采摘茶园根据预测预报于发病初期喷用99%绿颖矿物油乳油150-200倍,或0.5%大黄素甲醚500倍或1%蛇床子素300-5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或75%百菌清500-800倍,或25%吡唑醚菌酯1500-2000倍,25%苯醚甲环唑1500-2000倍。

2、茶白星病图-茶白星病2.1症状嫩叶染病初生针尖大小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成直径l—2mm大小的灰白色圆形斑,中间凹陷,边缘具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线。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林木病害是指病原体侵染导致树木生理功能异常,表现为树木器官的病变和损伤。

病害的发生不仅对林木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了解林木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保护林木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林木病害的发生规律:1.季节性发生:大部分林木病害都有发生的季节性规律。

一些真菌病害多发生在潮湿的春季和夏季;而叶斑病多发生在雨季;根腐病多发生在湿度较高的秋季和冬季等。

在这些季节,需要加强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工作。

2.环境适宜性:林木病害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对真菌病害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病原体对环境的要求也不同,有些适宜于湿度较高的环境,而有些适宜于湿度较低的环境。

根据不同病害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3.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病原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有些病原体能抑制其他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而有些病原体则会增加其他病原体的感染能力,促进病害的发生。

控制病害不仅要考虑单个病原体,还要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林木病害的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对病害具有一定抵抗力的品种,是防治林木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速度。

2.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良好的生长环境是预防和控制林木病害的基础。

通过加强土壤管理,保持适宜的湿度和养分供应,可以提高林木的抵抗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3.定期检查和监测:定期检查和监测林木病害的发生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发现一些病害初期症状时,可以立即剪去受感染的枝条或者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控制。

4.合理施用农药:使用农药是防治林木病害的一种常用措施。

使用农药要注意选择适合的药剂和剂量,并且要遵守使用农药的标准和要求,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5.加强病害防治知识培训:加强对农民和林业从业人员的病害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其识别和防治病害的能力,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爆发规律及防治大方针

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爆发规律及防治大方针

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爆发规律及防治大方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莫继荣摘要任何一种病虫害的零散发生到发展必须具备病虫来源、寄主植物、传播途径三大要素;它成为流行爆发性病虫害也必须包括寄主植物、病虫来源、环境条件三大要素。

从一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流行→爆发是一个随时间推进的危害度递进过程,往往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的。

所以不要等到一种病虫害爆发了才采取措施。

任何一种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大方针是预防为主,采取生物与物理方法综合防治,实现生物与环境、生物相互控制的生态平衡。

具体是指: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尤其是在其越冬越夏的藏身之处,采取措施减少病虫基数;掌握主要流行性病虫害的寄主范围,采取抗病虫害的不同寄主植物轮作;营造一个利于植物健康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如合理密植,开沟排水等;建立病虫害定期调查、预测预报体系,在一个病虫害发生之初就要采取控制措施(如杀虫灯、矿物农药和有机农药使用)。

一、基本原理有机农业中的有机种植主要是解决不用化学投入物、不用转基因品种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不用转基因品种,在转基因品种没有普及,绝大部分是常规品种的今天,不存在任何问题。

关键在于农药使用泛滥的今天,抗药性害虫成了优势群体以后,如何解决不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问题,它与不用化肥生产有机农产品,并列成为有机种植需要解决的两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

(一)、生物与环境、生物相互控制的生态平衡原理有机种植认证需要经过2-3年的转换期,其寓意有三点:1、其一,土壤退毒、优良土壤结构培育、良好土壤理化性状形成,需要这个时间;其二,轮作制度培肥土壤,有机肥的矿化速度,土壤肥效的物质循环补偿能力需要这个时间建立;其三,害虫天敌数量的恢复,植物多样性和昆虫多样性交互作用的生态平衡建立需要这个时间。

美国有人作过这样的试验:一块独立农耕地抛荒两年,任其杂草横生,第三年种上作物,发现地力更肥了,病虫害也不要用药防治了;又如,北方冬季严寒,处于休耕,北方土地比南方土地肥沃。

植物病状识别及发病规律

植物病状识别及发病规律
植物病状识别及发病规律
▪ 3、采样检查 : 肉眼观察看到的仅是病害的外部症状, 对病害内部症状的观察需对病害标本进行解剖和镜检。 同时,绝大多数病原生物都是微生物,必须借助显微镜 的检查才能鉴别。因此,诊断不熟悉的植物病害时,室 内检查鉴定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步骤。采样检查的主要目 的,在于识别有病植株的内部症状;确定病原类别;并 对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以及线虫所致病害的病原种 类做出初步鉴定,进而为病害确诊提供依据。
2病毒病害水稻普通矮缩病小麦梭条花叶病4线虫病害水稻干尖线虫病小麦胞囊线虫病二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及发生发展规律一发病的原因引起生理性病害发生原因1营养失调2水分过多过少3温度过高过低4有害物的毒害如药害肥害2引起侵染性病害发生原因1病害三角
植物病害症状及发病规律
植物病状识别及发病规律
▪ 一、植物病害的症状识别 ▪ 二、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及发生发展规律 ▪ 三、植物病害的田间诊断方法 ▪ 四、植物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状识别及发病规律
▪ 4、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接种 : 对新的或少见的真菌 和细菌性病害的诊断,还需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 人工接种试验,才能确定真正的致病菌。这一病害诊断 步骤,按柯赫氏法则进行。即首先分离病原菌,并进行 培养,获得接种材料,再将病原菌接种到相同的健康的 植株体上,在被接种的植物上又产生了与原来病株相同 的症状,同时,又从接种的发病植物上重新分离获得该 病原菌,即可确定接种的病原菌就是该种病害致病菌。

(2)、致病性:指病原物破坏和毒害寄住植物,引起植物发病
的性能。

当病原物对寄主植物和毒害的速度越快,程度越重,其致病
性越强。反之致病性就弱。病原物的致病作用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吸取寄住植物的营养和水分,致使植物生长发育不良。

病害的发病与发展规律

病害的发病与发展规律

末发期
总结词
病害数量减少,症状减轻或消失。
详细描述
在末发期,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或防治措施 的作用,病害的数量逐渐减少,症状减轻或 消失。这一阶段需要继续保持防治措施,同 时进行病情监测,防止病害再次爆发。
05
病害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轮作
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病 原菌和害虫数量,降低病 害的发生率。
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生态调控
通过合理配置作物布局、优化农田生态 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减少病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
在必要情况下,合理使用农药,控制 病害的蔓延,但需注意安全用药和环
境保护。
农业防治
推广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科学施肥 等农业措施,降低病原物的数量和活 力,减轻病害的危害。
02
雨水传播的病原物通常具有较大的体积和较重的体 重,如真菌的菌丝体、细菌的菌落等。
03
雨水传播通常发生在雨季或潮湿的环境中,是近距 离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昆虫传播
01 昆虫传播是指病原物通过昆虫的取食和活动在不 同植物之间进行传播。
02 昆虫传播的病原物通常具有特定的寄主范围和昆 虫媒介,如病毒、细菌和真菌等。
病毒性病害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植物病害,其症状包括花叶、黄化、畸形等。 病毒性病害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昆虫、机械等方式,因此在防治时需要注意 防治传毒媒介。
线虫性病害
总结词
由线虫寄生引起的病害,症状通常包括根结、根腐等。
详细描述
线虫性病害是由线虫寄生引起的植物病害,其症状包括根结、根腐等。线虫性病害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土壤传 播,因此在防治时需要注意土壤消毒和改善土壤环境。
土壤类型
不同土壤类型对病害的发生有不同的 影响,例如沙质土和黏土对某些病害 的发病有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

烟草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措施

烟草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措施

1 2
选址要求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烟田,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基地 。
基地规模
示范基地面积不小于100亩,以利于大规模推广 。
3
基地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确保示范基地的代表性、规范性 和准确性。
技术推广与应用
培训与宣传
组织农民、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宣传绿色防控技术的 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合作推广
与农业部门、烟草公司等相关单位合作推广,扩大应 用范围。
02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对大量数据的训练和学习,建立病虫
害预测模型。
统计模型
03
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建立病虫害与环境因素之间的数学模
型,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和程度。
烟草病虫害的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的建立
建立烟草病虫害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预测数据,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
预警系统的运行
通过预警系统的运行,及时发现和应对烟草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减少损失和维护烟草生产的稳定。
土壤因素
土壤类型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理化 性质和肥力状况,这可能影响烟
草的生长和病虫害的发生。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不足可能导致烟草营养 不良,降低其抗病能力;而土壤 肥力过高也可能导致植物过度生 长,增加其受病虫害攻击的风险

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可能会影响烟草的生 长和发育,同时也可能影响土壤
中病原菌的繁殖和扩散。
跟踪反馈
对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反馈和 改进。
06
展望与思考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病虫害种类繁多
烟草病虫害种类多,且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对烟草生产构成严 重威胁。
缺乏系统性的防治方法

浅析林业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浅析林业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浅析林业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林业病虫害是指病菌、病毒、真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生物在林木上的病害和虫害。

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其他自然因素等影响,林业病虫害已经成为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掌握林业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有效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1. 季节性规律很多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与季节有关。

比如,春季多雨的湿润天气会促使真菌的繁殖和扩散,导致病害。

夏季气温高,食物丰富,昆虫数量也增多,虫害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叶子开始变黄,虫害和病害趋于减少。

2. 地理分布规律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和植被类型不同,也会影响林业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热带多雨地区容易产生热带雨林的虫害和病害,而寒冷地区则容易发生林木冻害等问题。

3. 植被类型规律不同的植被类型对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常绿树种比落叶树种更容易产生潜在的病害和虫害,因为它们具有更长的生长周期并保持着更高的湿度和温度。

4. 生物学规律生物学因素也是影响林业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例如,昆虫喜欢在植物叶片和干枝的软组织上产卵和孵化;病菌会利用林木的伤口进入木质组织中;真菌会在植物组织中繁殖并利用木质素分解木材等。

1. 预防控制预防控制是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首要方法。

林业从业者应该加强森林定期检测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有害生物。

此外,必须加强林木的养护和管理,保持林地洁净和整洁,修剪和削减病死枝条、落叶和树皮等,平衡水分和营养,减少病虫害的孳生和传播。

2. 消灭源头对于已经发生的林业病虫害,必须对其根源进行消灭,从源头上防治它们的繁殖和传播。

例如,清理乱砍滥伐、堆放的枯枝落叶垃圾,及时清除林间某些植物或动物群体,减少其对林木的损害,以防止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

3. 精准施药林木病虫害防治也需要精准施药。

采用大众化的方法防治可能会导致耗费大量的经费和资源,而且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化学防治剂,并科学的确定施药时机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病原物在寄生过程中, 病原物在寄生过程中,除掠夺寄主植物的 营养物质外, 营养物质外,还能产生对寄主的正常生理 活动有害的各种代谢产物, 活动有害的各种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往往 是病原物对寄主造成损坏的主要原因。 是病原物对寄主造成损坏的主要原因。这 物质等。 些物质有酶 毒素和生长调节物质等 些物质有酶、毒素和生长调节物质等。
第四章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1、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 2、林木的抗病性 、 3、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 、 4、病害的侵染循环 、
第一节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寄生性和致病性的概念
寄生性: 寄生性:是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上取得赖以 生存的营养和水分的能力。寄生的生物为寄生 生存的营养和水分的能力。寄生的生物为寄生 而被寄生的生物为寄主 寄主。 物,而被寄生的生物为寄主。 致病性: 致病性:是指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造成伤害 的能力,也就是破坏性。 的能力,也就是破坏性。有致病作用的生物为 病原物。 病原物。 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一般来讲, 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关系:一般来讲,寄生性强 的病原物致病性弱; 的病原物致病性弱;而寄生性弱的病原物致病 性强。 性强。
专化型
专化型(forma specials, 简写 f. sp. ):病原物种 专化型 : 内对寄主植物的科或者属具有不同的致病力的 差异,称为专化型。 差异,称为专化型。 如禾谷柄锈病 : Puccinia graminis f.sp. tritici 小麦专化型 Puccinia graminis f.sp. seclis 黑麦专化型 Puccinia graminis f.sp. avenae 燕麦专化型

抗病 抗病水平 抗病性 抗病性 抗病性 病 水平

三、抗病基因的来源
一般认为病原物的原产地 病原物的原产地的寄主植物具有较丰 一般认为病原物的原产地的寄主植物具有较丰 富的抗病基因,人们称这一地区为抗病基因中 富的抗病基因,人们称这一地区为抗病基因中 心。植物的抗病性是植物同病原物共处的进化 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由于病原物的选择压力, 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由于病原物的选择压力, 那些高度感病的个体被淘汰了, 那些高度感病的个体被淘汰了,具有抗性的个 体保存了下来。 体保存了下来。 但并不是说远离病原物原产地的地区, 但并不是说远离病原物原产地的地区,抗病基 因就不存在。只是抗病基因出现的频率较低。 因就不存在。只是抗病基因出现的频率较低。
第二节 林木的抗病性
一、抗病性的概念
抗病性与感病性:植物的抗病性 抗病性也就是植物与 抗病性与感病性:植物的抗病性也就是植物与 病原物的不易亲和或不易感染的特性。相反, 病原物的不易亲和或不易感染的特性。相反, 植物与病原物的易亲和或易感染的特性称为感 植物与病原物的易亲和或易感染的特性称为感 病性。 病性。 抗病性和感病性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抗病性和感病性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 抗病性高的植物叫抗病植物, 抗病性高的植物叫抗病植物,抗病性低的植物 就叫感病植物。 就叫感病植物。 植物的抗病仅仅是对一种或几种病原物的抗病, 植物的抗病仅仅是对一种或几种病原物的抗病, 而不可能对所有的病原物都抗病。 而不可能对所有的病原物都抗病。
四、寄生专化性
寄生专化性: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也可以说是 寄生专化性: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 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适应能力或致病能力的差异。 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适应能力或致病能力的差异。 寄主范围:一种寄生物所能寄生的植物种的范围, 寄主范围:一种寄生物所能寄生的植物种的范围,也称 寄主谱。(寄主范围往往与寄主的亲缘关系有一定联系) 。(寄主范围往往与寄主的亲缘关系有一定联系 寄主谱。(寄主范围往往与寄主的亲缘关系有一定联系) 病原物的寄生性与寄主范围的关系:寄生性强的病原物, 病原物的寄生性与寄主范围的关系:寄生性强的病原物, 寄主范围较窄;反之亦然。 寄主范围较窄;反之亦然。 专化型和生理小种: 专化型和生理小种: 寄生性与寄生专化性的关系:寄生性越强, 寄生性与寄生专化性的关系:寄生性越强,寄生专化性 就越高;反之亦然。 就越高;反之亦然。
三、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变异
由于病原物多为微生物,个体较小, 由于病原物多为微生物,个体较小,结构 简单,群体数量大,繁殖率高, 简单,群体数量大,繁殖率高,有性和无 性杂交的可能性大, 性杂交的可能性大,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 干扰,所以非常容易发生变异。 干扰,所以非常容易发生变异。 病原物变异的结果往往会使原来优良的抗 病品种变得不抗病, 病品种变得不抗病,从而造成病害的大流 行。
生理小种
病原物种内或专化型内对寄主植物的种或 品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专化类型, 品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专化类型,称为生 理小种。 理小种。 如禾谷柄锈病小麦专化型: 如禾谷柄锈病小麦专化型: Puccinia graminis f.sp. tritici 1 Puccinia graminis f.sp. tritici 2 生理小种是寄生性专化的一种最强的表现。 生理小种是寄生性专化的一种最强的表现。
三、侵入期
病原物侵入的途径和方式
直接侵入:有些真菌的芽管可产生侵染垫和侵染钉, 直接侵入:有些真菌的芽管可产生侵染垫和侵染钉,直 接穿透寄主植物表皮而侵入植物。 接穿透寄主植物表皮而侵入植物。能够进行直接侵入的 真菌有锈菌、白粉菌等。另外高等寄生植物、 真菌有锈菌、白粉菌等。另外高等寄生植物、线虫也能 直接侵入植物内部。 直接侵入植物内部。 自然孔口侵入:植物表面有许多自然孔口,如气孔、 自然孔口侵入:植物表面有许多自然孔口,如气孔、皮 柱头、蜜腺等。 孔、柱头、蜜腺等。这些孔口均可以成为病原物侵入植 物的途径。最常见的是真菌的芽管从叶片的气孔中侵入; 物的途径。最常见的是真菌的芽管从叶片的气孔中侵入; 溃疡病菌经常从皮孔侵入;梨火疫病细菌从蜜腺侵入等。 溃疡病菌经常从皮孔侵入;梨火疫病细菌从蜜腺侵入等。 伤口侵入:除了有冻伤、日灼伤、修剪或嫁接伤口、 伤口侵入:除了有冻伤、日灼伤、修剪或嫁接伤口、虫 的咬伤等大伤口外,还有一些微小伤口。 的咬伤等大伤口外,还有一些微小伤口。引起溃疡和腐 烂的真菌往往从枝干的伤口侵入; 烂的真菌往往从枝干的伤口侵入;病毒和植原体由昆虫 造成的伤口侵入。 造成的伤口侵入。
二、两种抗病性
Vanderplank根据病原物的毒性变化, 根据病原物的毒性变化, 根据病原物的毒性变化 即病原物生理小种组成, (即病原物生理小种组成,不同的生理小 种代表不同的毒性。) 。)把植物的抗病性划 种代表不同的毒性。)把植物的抗病性划 分为两种类型。 分为两种类型。 垂直抗病性: 垂直抗病性:一个作物品种只对病原物的 某个或某些病原小种起作用的抗病性是垂 直抗病性。 直抗病性。 水平抗病性: 水平抗病性:作物的品种对所有的病原物 小种均有一定抗性的为水平抗病性。 小种均有一定抗性的为水平抗病性。
垂直抗病性
抗 性 水 平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0 10 0 1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病 抗病性 抗病性 病 抗病性 病 垂直
抗 性 水 平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0 10 0 1 3
水平抗病性
4
5
6
7
8
9

10
1 2 3 4
真菌孢子:
接触
萌发 接触期
侵入 寄主
建立寄 生关系 侵入期
菌丝在寄 主内生长
寄主发 生变化 潜预期
出现 症状
产生 孢子 发病期
症状停 止扩展
二、接触期的研究内容
——影响真菌孢子萌发的因子 影响真菌孢子萌发的因子
湿度:大多数真菌需要在高的湿度下(相对湿度 湿度:大多数真菌需要在高的湿度下(相对湿度100%时),孢子 % ),孢子 才能萌发;有的还必须在水滴中才能萌发。 才能萌发;有的还必须在水滴中才能萌发。 温度:在自然情况下,一般较高的温度,孢子较易萌发, 温度:在自然情况下,一般较高的温度,孢子较易萌发,芽管生长 也较快。 也较快。 空气:在植物地上部分的表面,有足够的空气供给孢子萌发; 空气:在植物地上部分的表面,有足够的空气供给孢子萌发;孢子 在土壤内,如水分太多,孢子萌发会受到一定影响。 在土壤内,如水分太多,孢子萌发会受到一定影响。 光照:大多真菌孢子萌发不需要光的照射。 光照:大多真菌孢子萌发不需要光的照射。 营养物质:少数真菌孢子萌发不需要营养, 营养物质:少数真菌孢子萌发不需要营养,但一定的营养物质可促 进孢子的萌发。 进孢子的萌发。自然界中叶表面的营养物质对真菌孢子萌发有一定 的促进作用。 的促进作用。 接触期是病原物的较薄弱环节,在病害防治中, 接触期是病原物的较薄弱环节,在病害防治中,可抓着这一有利 时期进行喷药,控制病害。 时期进行喷药,控制病害。
第三节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
一、病程的概念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简称为病程。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简称为病程。病程是病原物与寄主 病程 接触开始,到它们停止活动为止。包括:接触期、侵入期、 接触开始,到它们停止活动为止。包括:接触期、侵入期、潜预期 和发病期4个时期 个时期。 和发病期 个时期。
四、潜预期
潜预期是病原物同寄主斗争最激烈的时期。 潜预期是病原物同寄主斗争最激烈的时期。病 原物必须克服寄主植物的反抗和一些不利的因 最后才能使植物发病, 子,最后才能使植物发病,如不能克服病程就 会终止。 会终止。 病原物在寄主植物内扩展范围受病原物的特点 决定。有的只在局部扩展,造成局部性病害 局部性病害; 决定。有的只在局部扩展,造成局部性病害; 有的可扩展至全身,成为系统性病害 系统性病害。 有的可扩展至全身,成为系统性病害。 潜预期的长短:不同的病害组合, 潜预期的长短:不同的病害组合,潜预期长短 不同;而同一种病害,温度则是影响潜预期长 不同;而同一种病害, 短的主要因素。 短的主要因素。
4种类型的寄生物 种类型的寄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