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汉英习语翻译
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对英语新闻翻译探析
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对英语新闻翻译探析发布时间:2021-07-01T15:06:30.313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10月作者:樊晓静1 关欣宇2 [导读] 新闻主要是报道不同地方和地区发生的新事件和事实,或者是对过去事件的新披露、新发现和与人类生活更密切相关的事实。
消息翻译旨在将用一种语言编写的消息复制为另一种语言。
1、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省长春市 1300222、长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省长春市 130022 樊晓静1 关欣宇2摘要:新闻主要是报道不同地方和地区发生的新事件和事实,或者是对过去事件的新披露、新发现和与人类生活更密切相关的事实。
消息翻译旨在将用一种语言编写的消息复制为另一种语言。
重新翻译后,目标语言的读者将收到与原始新闻读者大致相同的信息,在原始语言的教育性或启发性下,读者将获得与原始语言读者大致相同的信息和或文学享受。
在本文中,我们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比较了英汉新闻翻译的差异,并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了英文翻译等。
关键词:新闻翻译;奈达;理论指导今天,随着电视、新闻、广播等信息和媒体的全球化,世界各地的人们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新闻翻译是用于传播和分享消息内容的最良好的方法。
一个好的翻译就像画龙点睛,可以使新闻栩栩如生。
读者可能不记得新闻的完整内容,但精彩的翻译令人难忘,甚至是人生格言,标题的翻译。
因为英汉在思维和表达上有很多差异。
有必要因地制宜地想办法克服差异,尽可能地反映原意的精髓,容易为中国读者所接受。
一、英汉新闻翻译的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各国提高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准确性。
为了解国内外的最新事件,人们每天阅读各种新闻。
因此,新闻变得非常重要,几乎无法想象没有新闻下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此基础之上英汉新闻翻译就变的尤其重要,这可以把国内外读者连接起来。
如果你正确理解原文,译文应该清晰易懂。
阅读原文是英汉新闻翻译成功的关键,人们应该避免盲目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作者:罗馨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11期【摘要】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丰富内涵意义的一种语言形式,不同语言所包含的习语,则体现出其特有的语言文化特色。
习语所独有的文化内涵给习语的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在本文中作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结合一定的实例,来讨论英汉习语的一些翻译方法。
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并准确地翻译英汉习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西语言文化交流。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习语翻译一、引言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的一种语言形式,不同语言所包含的习语,则体现出其特有的语言文化特色。
习语通常包括俗语,谚语,成语,典故,格言以及英语中的俚语和汉语中的歇后语等,具有简洁凝炼却又寓意丰富的特点。
作为语言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习语让语言变得鲜活生动,形象具体。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习语,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们如同镜子一般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特质,反映了其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文化因子。
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体系上的差异,致使英汉习语在意义与形式上存在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在习语的翻译中,既要体现原语语言和文化上的特点,又要符合目的语语言的习惯和特点。
这就成为习语翻译中的一个难点。
在本文中作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结合一定的实例,来讨论英汉习语的一些翻译方法。
二、习语的概念及特点“习语被定义为有固定用法的一组词或句子,其含义往往不能由构成词组或句子的个体的词来推断。
” 从广义上来讲,习语包括了成语,谚语,箴言,俗语,俚语以及典故等,简洁凝炼,寓意丰富是习语的典型特征。
首先从语言上来讲,习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例如汉语中的:火上浇油,隔墙有耳,如履薄冰,以及英语中的“No pains,no gains”,“once bitten,twice shy.” 这些习语被用来比喻说明事物,生动达意。
英汉习语的翻译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_张清宏
第7卷 第4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7 N o.4 2007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P o l y t e c h n i c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N o v.2007文章编号:1673-2804(2007)04-0160-04英汉习语的翻译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张清宏,田翠芸(河北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关键词:英语习语;直译;意译;功能对等;读者反应论摘 要:英语习语是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形象性,在表达上有其特有的作用。
其翻译的优劣直接影响译文的效果。
论述了英语习语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其翻译存在的难度,并论述译论是如何从“直意”之争,发展到奈达的功能对等,重点论述了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读者反应论”。
可通过四种方法来翻译英语习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一 英语习语的特点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习语或成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凝结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
习语往往来源于历史典故、习惯用法、习俗、宗教、名著等。
应用习语,可以使表达具有更加简洁、形象、韵味隽永、生动、幽默、精辟、优美、通俗、寓意深刻等效果。
如:a d o g's l i f e(猪狗不如的生活);l e t t h e s l e e p i n g d o g l i e(不要惹事生非);c r o c o d i l e'st e a r s(假慈悲);n o t t o h a v e a l e g t o s t a n d o n(站不住脚)。
但英语习语最为重要的,且有别于汉语习语的一个特点是其含义往往不是其各组成部分的词组的意思相加,而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
牛津大辞典对习语的定义是:“i d i o mi s d e f i n e d a s a s e n t e n c e o r a g r o u po f w o r d se s t a b l i s h e d b yu s a g ea n dh a v i n ga m e a n i n gn o t d e d u c i b l ef r o m t h o s eo f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w o r d s”(习语被定义为有固定用法的一组词或句子,其含义往往不能由构成词组或句子的个体的词来推断)。
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审视谚语翻译
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审视谚语翻译作者:苟洁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21期摘要:谚语是民族语言的百科全书,反映了一定时期的风土人情,民族谚语的翻译工作自然备受重视。
当代翻译理论学派林立,观点各异,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观点对现代翻译理论影响深远。
“功能对等”是其理论核心,本文将以奈达的翻译理论解读谚语翻译。
关键词:功能对等谚语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1-0046-03谚语是民族的明镜。
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将谚语形容是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谚语既反映了民族文化间的共性,也表达出某一民族文化的特性。
以英语和汉语而言,谚语是那些在普罗大众之间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背后埋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民族文化。
谚语是人们生活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结晶。
国内的英汉谚语翻译研究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
许多的翻译学者十分重视谚语的翻译研究,而且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果。
张培基是英汉谚语翻译研究的成就者之一。
对于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根据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基础,曾给出十三个翻译方法,例如直译,意译,借译,省略翻译等。
在谚语的翻译过程中他也很看重两种不同谚语文化的各自语言特点。
邓炎昌,生于美国,受教育于美国。
后回国从事英语翻译研究工作。
他就曾表达过自己关于英汉谚语翻译的观点,他认为“英汉语多亏了文化对对言的特征形成谚语之间的巨大差异”。
这是汉语谚语很难翻译成英语的主要原因。
而国外的翻译主要注重四个共性,即表述上的理论性,结构上的完整性,目的上的针对性以及内容上的创建性。
但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如何适当翻译英汉谚语是一个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的问题。
[1]翻译中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既有助于保留原谚语的原汁原味,又可以科学严谨地给出谚语译本,让译入语读者了解其他民族谚语本身所带有的语言魅力。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简介奈达首先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形式对等。
浅谈奈达对等翻译视角下的维吾尔谚语的汉译
浅谈奈达对等翻译视角下的维吾尔谚语的汉译
奈达是一位维吾尔族作家,他用对等翻译的视角将维吾尔谚语翻译成中文。
对等翻译
是指在保留原文信息的尽可能地使翻译结果自然流畅,达到与源文相当的效果。
下面我将
从奈达对等翻译的角度,对一些维吾尔谚语的汉译进行浅谈。
1. 蔼蔼阿卡:这个维吾尔语谚语中的“蔼蔼”意为茂盛而美丽的样子,“阿卡”指
的则是森林。
奈达将其翻译为“茂盛仿若森林”。
这种对等翻译的处理方式,尽可能保留
了原文的意境和形象,同时又能够让中文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个谚语的含义。
2. 伊斯坦巴勒:这个维吾尔谚语的意思是夸张形容人的骄傲自大。
奈达将其翻译为“洛阳纸贵”,这是指骄傲自满的人,因为金钱财富而高傲自大。
这种对等翻译的方式,
在保留原文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用中国的文化典故,使中文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3. 享用过乌兹别克瓜,就不再吃巴基瓜:这个维吾尔谚语的意思是一旦尝过更好的
东西,就不会再接受差一些的东西。
奈达将其翻译为“深知鱼香茄子好,不再贪吃辣白菜”。
通过对大家熟悉的菜品的替换和加入对称的修辞手法,让中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
谚语。
维吾尔谚语是维吾尔族特有的文化瑰宝,奈达用对等翻译的视角将维吾尔谚语翻译成
中文,使中文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和内涵。
他的翻译方法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注重于表达和形象的直观感受。
这种对等翻译的方式,既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特色,又使
中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维吾尔谚语的文化价值。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汉习语翻译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汉习语翻译本文根据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反映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了英汉习语的对等问题并对其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释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翻译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功能对等;英汉习语;翻译一、引言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
因为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习语通常包括俗语,谚语,成语,典故,格言,英语中还有俚语,汉语中有歇后语等。
习语不仅使用形象而且寓意深刻,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各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习语,人类的语言就没有生气,变得枯燥乏味;没有习语,人类的文化显得单薄,索然无味。
因此,在英汉翻译中,习语的翻译更是值得研究。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是大家公认的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他最有代表的理论是“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
他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
“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以及文体对等四个方面。
到了20世纪90代,奈达考虑到双语交流中语言和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提出对等中有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目的就是寻找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
索达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理论实质上是等效翻译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三、英汉习语中的对等不同国家的习语有其相似的地方,但也蕴含着其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及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因此,在形式和内涵上,英汉两种语言有三种对等关系: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零对等。
1、完全对等完全对等是指形式和含义(包括句法含义和文化含义)完全等值。
这在英汉语中的比喻中经常见到,比如,as sly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as cold as ice 冷若寒冰;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楼阁;crocodile’s tears 鳄鱼的眼泪;dark horse 黑马;sour grape 酸葡萄;be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like father,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成语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汉语四字格成语是成语的主体,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最能代表汉语言文化。
所以学习汉语、翻译成语,当以四字格成语为重点。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对汉语四字格成语进行英译时,可以灵活采用与原文相同、相应和相通的英语成语,使英文读者易于和乐于接受,从而和汉语读者产生共鸣。
标签:功能对等;汉语四字格成语;英译成语是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字格成语是成语的主体,言简意赅,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
掌握和使用好四字格成语比掌握和使用一般的汉语词句要难得多,对中国人尚且如此,对外国人就更加难了。
因此四字格成语的汉译英也是一个难题。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和众多翻译理论不同的是它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原文和译文,而是译文读者。
它的核心是“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和原语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
这一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应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出发,为读者服务。
这就意味着在进行语言转换的时候,我们可以从目的语中寻找一个能让译文读者产生和源语言读者一样感受的词,使译文贴近译文读者,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比如“挥金如土”,如果我们翻译成“spend money like soil”就不是功能对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本,离不开土地,所以有很多与土地有关的成语;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很多习语与海洋和航海有关,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spend money like water”。
我们在英译汉语的四字格成语时,不能一味地拘泥于语言形式,这样很有可能会造成译文晦涩难懂,使英文读者觉得莫名其妙。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我们应注重读者的反应程度,灵活采用英文中已有的、习用的成语,甚至俚语、谚语、俗语作译文,使译文富有英文情趣,使英文读者易于和乐于接受,从而在情感上和汉语读者产生共鸣,并领略到汉英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新词的英译
节制 的 自由发挥 。 奈达在他 的著述 《 一种 语 言到 另一 种语 言》 从 中不再 采
用“ 动态 对等 ” 一说 , 功能 对等 ” 而代之 , 而使其 含义 以“ 取 从 更清楚 。
这个词 , 本意为“ 明”却被赋予 了全新 的涵义 , “ 闷 、 光 , 有 郁 悲 伤、 无奈”之意 , 0 年 以来成 了网络热 门词 。“ 词是个 相 2 8 0 新
( ) 生词 , 2派 亦属于新创造的词语 。他们的形成 有一定的 规律 , 旧词 +词缀形成一个全新的词 。如 .. : 即 .族 追星族 、 ・ 蜗 居族 、 闪婚 族等 ; 如 网络新 词 : 又 …哥 : 犀利 哥 ; 哮哥 等 .. 咆 . ・ 热: 购房热 、 出国热 、 考证热。 () 3 旧瓶装新酒 ; 一些 旧词语被 赋予 了全 新的涵 义 , 一 这 部分词语也是新词 的一部分 。甚至是 已经 死亡 的词 语 , : 如 圃
对 的概念 , 有一定 的时 效性。每个 时代 都会有 与之相 应 的新
奈达 曾明确指 出“ 者 的主要任 务是寻 找最切 近最 自然 译 对等 , 而不是编 辑或 改写 ” 。他认 为 翻译 的服务 对象 是 接受
者 , 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 , 要 不仅要 比较译 文与原文 的言语形
词语 。比如 , 底 线 ”原 指 长 方 形 比赛 场 地 中短 边 的边 线 “ bs i , 比喻最低 的标准 、 a l e现 en 限度等 , 为 bam le “ 可译 oo n; 磨 i
汉语新词英译时应遵循 的原则 , 并给 予了若干例证 。 关键词 : 奈达 ; 功能对等 ; 汉语新词 ; 英译 ; 形式对等 ; 意义对等
随着 中国社会 的飞速发展 , 中不断涌 现出新词新语 。 汉语
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浅析中英电影片名翻译
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语序对于“来”、“去”位移方向的 问去”。
影响。
B 类:位置变化不具有反复性,此时,V 虚化不再具
A. 你去提水
制作者所期望那样吸引目标市场的观众。因此,对于英文 电片名的翻译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 尊重内容和主题原则。片名翻译需要突出电影内 容,传达主题信息,建立电影的情感色彩。这个原则是片 名翻译的关键,否则翻译出的片名易误导观众。例如,英 文电影 The Third Man 被译成“第三者”,这个翻译容易使 观众误解电影为婚姻伦理电影,但电影实际内容是一场车 祸中的第三个见证人,所以准确翻译应该是“第三证人”。
( 二 ) 翻译英文电影片名方法 奈达指出,“译文的读者应该能够理解它,以至于他们 认为文本的原读者应该如何理解和赞赏它。”关于不同电影 片名,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以下三种方法翻译电影标题。 一、直译。在处理电影标题翻译时,首先是忠实原 则,对于大多数没有文化和语言特征的电影标题来说,可 以通过直译的方法来翻译。例如,Roman Holiday《罗马假 日》,The Old Man and the Sea《老人与海》,The God Father 《教 父 》,Rain Man《雨 人 》,Dances with Wolves《与 狼 共 舞》,The Sound of the Music《音乐之声》等等。二、意译 和改写。改写方法是基于电影内容来重写原始标题或放弃 原始标题,经改写或意译使片名主题更加深刻,艺术效果 更加生动。如英语电影 Patton 被译成“巴顿将军”,这有 助于观众了解电影主人公身份和大致内容。三、音译。音 译通常用于翻译电影名称中的人物和地点的专有名称。这 种方法在电影标题翻译中没有被广泛使用,但不可或缺。 例如,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Jane Eyre《简 爱》等等。 四、汉语电影片名翻译原理与方法 ( 一 ) 汉语电影片名翻译原则 中文电影片名翻译原则与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相似。主
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英汉广告语翻译探析
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英汉广告语翻译探析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当下,广告作为商品和服务的推广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广告语,作为广告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在跨国营销中,广告语的英汉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市场拓展的成败。
因此,如何在保持原广告语义和风格的实现英汉广告语的等效传达,成为了翻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出发,对英汉广告语翻译进行深入探析,以期为提升广告语翻译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强调翻译过程中应追求原文和译文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字面上的对应。
这一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义、文体和文化差异,通过调整翻译策略和方法,实现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环境中的自然表达。
在广告语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有助于确保译文在传达原广告意图、激发消费者情感共鸣和塑造品牌形象等方面与原广告保持高度一致。
本文首先将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在广告语翻译中的适用性。
随后,通过对英汉广告语翻译实例的分析,探讨如何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实现英汉广告语的等效传达。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总结英汉广告语翻译的常见误区及应对策略,以期提高翻译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翻译质量。
本文将对未来英汉广告语翻译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二、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理论,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不应仅仅追求文字表面的对应,而应追求两种语言之间在功能上的对等。
这意味着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尽可能相同。
功能对等理论分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层面。
形式对等侧重于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字面意义;而动态对等则更加注重译文的表达方式和接受者的反应,强调译文应自然流畅,易于理解,能够传达原文的意图和风格。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汉数字习语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汉数字习语翻译作者:杨超贾欣岚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3期摘要:习语是一种文化载体,和其社会环境、宗教信仰、思维差异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其它语言中很难找到其完全对等的形式。
数字是语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样以它独有的魅力展示了不同语言所独有的特点。
英语和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字习语,它们对数字所赋予的含义也各有特点,因此,英汉习语翻译时,首先要了解英汉数字习语的特点,理解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其次,根据不同的情况及习语的特点,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本文基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直译法、借译法、意译法三个方面对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习语数字;习语功能;对等理论;英汉翻译一、英汉数字习语的特点习语是人们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凝结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俗语、俚语、谚语等。
同时,数字也是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文化、经济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语言,是使用频率很高的思维和交际工具。
”作为发展较为完善的两种语言,英语和汉语中也有大量的数字习语,数字习语是语言文化的精华,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文化特征。
(一)汉语崇尚偶数,英语偏爱奇数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对不同数字的喜好、态度也有差异。
数字习语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殊的文化根源,而不同的风俗、宗教背景、传统文化都会影响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好事成双,因此,偶数在汉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语中,偶数是吉利的,人们偏爱偶数祥和的意义。
汉语数字习语中突出体现了这一思想。
例如:人们办事追求两全其美,渴望好事成双,羡慕成双成对,追求十全十美等。
然而,在英语中,关于数字的传统与汉语是有差异的,他们倾向于奇数,认为单数是幸运的,吉利的。
在英语的数字习语中,对于奇数的偏爱也表现得颇为明显。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1
Manyscholarsat home and abroad have proposed various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process of idioms translating, and Nida’s functionalequivalence translationtheory is much flexible in dealing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source language in translating because of basing on functionalequivalence. Additionally, the theory also considers thereceptorin the target language,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he thesis will discuss thetranslation of idioms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Chinese to English based on Nida’s functionalequivalence. The idioms to b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will bedefinedin broad, including set phrases, common sayings, proverbs, allusions, etc. It is hoped that themisunderstandingand mistranslation of idioms can be reduced through comprehensively idioms study,meanwhile, it will help us to learn the excellent cultur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nations to promot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world.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t cultural system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have similarities and obvious differences in meanings and expression forms. So in the re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 will surely appear misunderstanding, culture conflict, even hatred among people from different regions and countries, leading the failur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ong different nations.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广告语翻译中的应用
一、广告语言的特点广告语篇有其特有的格式及要求,广告语言在词汇、句法、篇章、修辞等方面表现出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
在广告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广告语言的特点。
首先,AID -MA(attention ,interest ,desire ,memoryand action )被看作是经典的广告创作原则。
广告的语言最重要的是“eye-catching ”/“ear-catching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愿意去读或者去听该广告。
如雀巢咖啡的广告词:“Goodto the last drop.”译文:“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译文做到了意、音、形三者兼顾,实在妙不可言。
其次,广告的语言还必须要有可读性。
广告用语的这两方面的特点具体表现在选词、语法、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广告中的词汇变化无穷,可是也相对稳定。
最后,广告中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双关、押韵、拟人等等,这样能更加形象生动地传达信息。
分别举例如下:1)Smooth as silk is Thai.译文:泰航飞行,平滑如丝。
这是一则泰国航空公司的广告,短小精悍的比喻使泰航飞行的安全平稳的形象跃然纸上。
译文通过增词法添加“飞行”二字,加深了读者对泰航优质服务的印象。
使用比喻,可以增强广告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美。
2)I am more satisfied.Ask for More.译文:摩尔香烟,我更满意;再来一支,还吸摩尔。
这是摩尔香烟在广告语中树立的一个双关典范。
它巧妙地使用more 一词的双重意义:more 是一个副词,表示“更加,更多”;大写之后,变成了品牌名称。
这则广告使人们轻松记住了商品的品牌,同时又给人留下了一个印象:该产品优于同类产品,能使消费者更满意。
双关语义被拆成两层,在译文中分别表述,而且四字结构,读来朗朗上口。
3)Wherever it hurts ,we ’ll heal it.译文:不管它哪里伤痛,我们都将使之愈合如初。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第10卷第1期2011年1月漯河职业技术学院JournalofLuoheV 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V o1.10No.1Jan.20l1doi:10.3969/j.issn.1671-7864.2011.01.039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冉红雨(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十.夺'々'申'々'夺'+々''々'々.+'+.夺?夺?々?牵'牵'幸'々?+?夺?夺??夺?夺?争?夺??夺?夺?夺?牛?串?夺?专??寺?夺?串?夺?辛-寺?串?幸?夺?摘要:尤金?阿尔伯特?奈达提出了翻译的"对等论",对中西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功能对等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本文主要对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以及局限性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奈达;等效;翻译理论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864(2011)0l-0094-02 ●?~}-?夺??专??串?々?专?夺??夺?专?夺?夺?夺?夺?牛??夺?夺?夺?专??夺?÷夺??÷?夺?夺??÷??夺...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熟悉的一面,就是他的对等翻译观,它摈弃了"文本中心论"的主张,更多关注的是一向受忽视的读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酬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和自由译之争,曾经一度在译沦界备受推崇,但是,近2O年来,也有人在深入研究之后对所谓的"等效'等值"翻译原则直争执不休.为了避免偏见和误解,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系统地阐述和分析了奈达等效翻译理论,同时对其局限性进行了探讨.一,功能对等论的发展历程首位提出等效理论的是英国文艺理论家泰特勒,1790年他在《翻译原理简论》一一文为"好的翻译"下的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转移到另一种语言去,使得译文语言国家的人们能够清晰的领悟,强烈的感受,正像使』}j原作语言的人们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Tytler,1978:15—16).随后,在1890年,德网翻译家考尔在《翻译艺术》一书中称这种现象为comparableeffect(效果相等).1931年,中国的革命翻译家瞿秋白提出_r到那个时候最全面的概念:"翻译应该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罔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金,1998:14).这里明确地提出两种接受者的感受应该相等,这是等效概念的关键.奈达首次提出等效理论是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初探》书中,并将其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对等: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因为动态对等有严格的要求,不足那种自山发挥.然而,这一理论引起了一些误解,人们把它理解为仅指某些特殊效果和感染力的东西.奈达本人也意识到"动态对等"只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内容f:的一致优于形式上的一致,有失偏颇.为了消除人们的误解,使其含义更清楚,后来改称"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到了90年代,奈达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理论,为了强调对等的灵活性,提II{了对等的两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的翻译方法(以原文和译文的关系作为衡量翻译正确与否标准的模式),提出了以读者和文章的关系作为衡量翻译正确与否的标准,并且在处理语言转换问题上具有抛开形式看内容,抛开语言差异看读者反应的特点,这是以往的翻译理论所不能及的.二,功能对等论对英汉互译的指导意义奈达在和塔伯合着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对翻译的定义:Translationconsistsinreproducinginthereceptorlanguage theclosestnatureequivalentofthesourcelanguagemessage,first intermsofmeaningandsecondintermofstyle(Nida,1969: 12).奈达从功能角度对翻译下的定义有三大优点:首先,它说明了要翻译的东西是什么,很明显,是信息,重在内容,然后才是形式;其次,它表明了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对原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最后,它考虑到了译文的可接受性.下面就其对中英互译的意义做进一步阐述. (一)相对的对等"对等论"自提出之后在很长时间内成了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上个世纪80年代被引进到中国,一直备受争议. 其中,对"等"的理解成为一个关键问题.这里的"equiva—fence"不是绝对的,《牛津英语词典》对"equivalence"的解释是"virtuallythesamething".这个解释的关键之处就是virtu—ally一词,它的意思是"近乎于",并非"完全一样".奈达所采用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等术语,问接说明了对等只是相对的.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再现原语信息,而不强求保持其表达形式.以manandwife为例,汉语"男人"可以表示丈夫(如"他男人是谁?"),"女人"可以表示妻子,(如"他的女人很漂亮"),似乎正与这个英语短语中的两个名词的词义范围相同,但是我们可以用"男人","女人"来翻译它吗?显然不收稿日期:2010—12—23作者简介:冉红雨(1983一),女,河南平顶山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翻译.第1期冉红雨: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95能."一对男女"不一定是夫妇,而如果把"Theyarenotmanandwife"译成"他俩不是男人和女人",那就更是不知所云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需要搬用一些僵硬,简单化的公式以求形式对等,而是灵敏地抓住微妙的变化,使这种语言转化过程符合真正的语言规律.在理论上复杂得多的问题,是某些文字所涉及的内容(而不是形式)对于译文读者是难于理解的,其中既有形象化语言中的问题,也有实际事物,然而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变动?奈达在和华德合着的新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提到只有以下五种情况才可以作"形式上的改变":1.直译原意会使意义发生错误.2.借用会构成语义空白,因而可能使读者填入错误意义.3.形式对应会引起严重的意义不明.4.形式对应会产生不为原作者有意安排的歧义表达法.5.形式对应引起译文语法错误,语体不合(Waard&Nida,1986:36—39).这几条规定显然包含现代符号学理论和大量翻译实践经验的结晶,对于翻译理论是一个重要贡献,是翻译工作者在需要变动语义时的一个很好的参考.(二)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取得绝对对等已是不可能的.一个成功的翻译家总是灵活地加以变通,准确地再现原语的精神,追求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也就是说,使译文最大限度地贴切原文,此外,译文还应该是行文自然,不带翻译腔.如:Inconsequence,I'minclinedtoreservealljudgments,a habitthathasopenedupmanyCUriOUSnaturestomeandalsomademethevictimofnotafewveteranbores. (ScottFitzgerald,TheGreatGatsby)译文一:……也是我成为不少爱唠叨的惹人厌烦的人的受害者.译文二:……也使我饱尝了不少烦人透顶的家伙之苦.这两种译文不能算错,但是渎起来很不自然,带有明显的翻译腔.原因是汉语中的"受害者…'受苦者"跟"爱唠叨的惹人厌烦的人"或"烦人透顶的家伙"之问,并不像英语victim 和bores之间那么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摆脱victim =受害者,受苦者的影响,将其灵活地加以变通为"……也使不少爱唠叨的人喜欢缠住我不放"之类的话,就比较容易达到更切近原文的意思.此外,"切近""自然"不仅指语言,还指在文化上,思维习惯上行得通.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的审美习惯,思维方式千差万别.就辞格而言,英汉语之问有相似也有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就必须得考虑到原语中的修辞是否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词汇搭配能否符合对方的习惯和审美特性,进而选择与原文辞格相对应的最切近,最自然的译文表达方式.试看对李白的《静夜思》的两篇译文: w.J.B.Fletcher的译文:TheMoonShinesEverywhereSeeingthe1110013beforemycouchSObrightIthou[ghtboarfrosthadfallenfromthenight OnherclearfaceIgazewithliftedeyesThenhidethemfu11ofYouth'Ssweetmemories赵甄陶的译文:QuietNightThoughtsMoonlightbeforemybed,Coulditbefrostinstead?Headup,1watchthemoon;Headdown,Ithinkofhome.在这两篇译文中,赵译更容易让人接受,简洁明了,风格和诗中情境是协调的."Headup,…Headdown…"这个译法从内容到形式都和原文一致,达到了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 译文一,诗句本身很美,但文体或意境与全诗不协调,把"明月"译成"Herclearface","望明月"译成"凝视着她的明亮的脸庞",虽有诗意,但浪漫色彩过重,而且与乡思毫不相干,不能像原文一样能触动读者的感情.因此,不管是语内交际(intralingualtranslation)还是语际交际(interlingualtranslation),两篇不同的话语之间肯定有一定的差别,不可能绝对对等.如上例所描述,不同的语音语法词语等表达形式的差异并不影响相同的表达功能,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研究这种差异,在意义和文体上找出最佳对等语言关系,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从内容和形式七贴近原文.三,奈达"对等论"的不足之处奈达是一个硕果累累的翻译理论家,然而他的理论远非尽善尽美,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长期从事《圣经》翻译和研究的奈达认为上帝的信息是一种普遍真理,译文应使"万国子民"易于理解和接受.但是对原文文本中审美信息的传递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赵元任先生这篇精妙绝伦的文章《施氏食狮史》含有中国特有的同音导意词,如何将其原汁原味地译成其他语言,尤其它无法转换的音律变化和语体,恐怕很难达到等值.其次,奈达特别重视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然而,由于读者的信仰追求,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对同一作品就持有不同的态度和评判标准,全民读者是没有的.而且,这一理论低估了读者的求真心理,读者还是愿意在译文中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习俗时尚的.但是当他们看到译文表述与本国社会相差无几时,他们就会产生怀疑.综上所述,等效论有实用性的一面,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奈达以现代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符号学,交际学理论和信息论的方法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问题,是对翻译理论的重大突破.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其理论的缺陷,我们所作的就是"吸取精华",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学习,在实践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翻译理论.参考文献:【1]金陡.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2]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3]孙致礼.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J].中国翻译,2003,(1): 48—51.[4]贾秀海.奈达的功能对等论fJ].东北财经大学,2008,(4):92~94.[5]Waard,Jande&Nida,EugeneA,FromOneLanguageToAnother, Nashville,Tenn,ThomasNelsonPublishers,1986:36—39.[6]AlexanderFrasterTytler,EssayonthePrinciplesofTranslation Amsterdam,JohnBenjaminsB.V..1978:15—16.[7]Nida,EugeneA.&Taber,Chades.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mion.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12[责任编辑孟蕴华]。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汉习语翻译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汉习语翻译作者:孙小焕韩娅娟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本文根据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反映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了英汉习语的对等问题并对其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释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翻译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功能对等;英汉习语;翻译一、引言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
因为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习语通常包括俗语,谚语,成语,典故,格言,英语中还有俚语,汉语中有歇后语等。
习语不仅使用形象而且寓意深刻,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各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习语,人类的语言就没有生气,变得枯燥乏味;没有习语,人类的文化显得单薄,索然无味。
因此,在英汉翻译中,习语的翻译更是值得研究。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是大家公认的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他最有代表的理论是“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
他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
“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以及文体对等四个方面。
到了20世纪90代,奈达考虑到双语交流中语言和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提出对等中有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目的就是寻找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
索达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理论实质上是等效翻译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三、英汉习语中的对等不同国家的习语有其相似的地方,但也蕴含着其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及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因此,在形式和内涵上,英汉两种语言有三种对等关系: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零对等。
1、完全对等完全对等是指形式和含义(包括句法含义和文化含义)完全等值。
这在英汉语中的比喻中经常见到,比如,as sly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 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as cold as ice 冷若寒冰;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楼阁;crocodile’ s tears 鳄鱼的眼泪; dark horse 黑马;sour grape 酸葡萄; be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like father, 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俗语汉英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俗语汉英翻译摘要:文化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俗语作为民族语言的精华,包含并表达着文化的内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当代学者需要寻找一些更合适的俗语翻译策略。
在本研究中,将从翻译对等的角度分析一些俗语案例,以期为俗语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俗语;翻译对等;文化传播一、背景介绍俗语是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
因其生动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产生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并得到广泛运用。
俗语不仅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还经历过时间的淘洗,是民族语言的瑰宝。
研究俗语外译具有一定价值。
对等概念一直是东西方翻译界十分重要且持久争论的概念,郭建中在其文章中指出“西方翻译理论从三个方面探索了翻译中求得“对等”的途径,即1.语言学方面;2.交际学方面;3.翻译学方面。
”(郭建中,1986:2)但是随着翻译理论的逐渐发展,其探索途径在之前的基础上也随之增加,即“语言学途径、交际学途径、社会符号学途径、翻译学方法途径和文艺学途径。
”(张雪芳,2008:392)在同一时期,除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卡特福德也提出过对等概念,即形式对应和文本等值,“形式对应是指译文在语言范畴(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与原文的语言范畴对应;文本等值是指译文全文或部分跟原文全文或部分等值。
”(张美芳、钱宏,2007:12)从卡特福德和奈达对于对等概念的阐述可知,前者更倾向于文本本身的对等,而奈达将目的语读者对于文本的感受纳入考虑范畴。
因此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更具有解释性。
虽然俗语因其自身的民族特色而难以翻译,但也因此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已经十分成熟,所以可以用来研究俗语英译的翻译策略。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谭载喜(1989)把奈达的翻译思想分为三个不同的主要发展阶段,分别为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理论阶段,社会符号学阶段。
交际理论阶段是1959年至1969年,以《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一文为起始,以《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出版为结束。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体育英语术语翻译
摘要:世界知名语言学家奈达(Eugune A.Nida)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它要求译文的遣词造句对目的语读者也能触发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效果。
本文将重点根据该理论论述体育英语习语的翻译,并提出翻译是译者对作者所认识事物的再认识和再表达。
而这种再认识和再表达往往是从不同角度按照译语民族的习惯方式进行的。
所以,译作中出现译语与原语的不同表达方式是在所难免的。
因此,翻译中只有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才能传达出原文的确切含义。
根据上述观点,为体育英语术语的翻译提出建议。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体育;英语术语一、引言英语里的习语非常丰富,每个习语都有深刻地寓意,所能表达出的意向更是千变万化。
Nida(1993)曾说过:文化对词语、习语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如果没有认真地研究背景,就难以透彻地理解习语的深刻含义。
因此,认真研究英语习语的来源和出处,了解英语习语的形成的背景,都是很重要的,对于正确理解英语习语,准确而灵活的使用英语习语有很大帮助的。
本文在借鉴前人对英语习语翻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吸取其中所存在的疏漏的基础上,以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切入点,以体育英语术语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
二、体育英语习语(一)习语的定义。
习语是各民族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具有鲜明的形象,常用来比喻事物,带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文化色彩。
它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是语言文化财富中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就广义而言,习语包括成语(idioms)、比喻性词组(metaphorical phrases)、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俗语(colloquialisms )、谚语(proverbs)等。
(二)习语的特点。
英语习语有两个显著特点:语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固定性。
习语语义的整体性是指习语的意义是一个整体,不能分拆开来理解。
即习语语义必须通过词的固定组合来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汉英习语翻译
摘要: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短小,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
而交往中,习语被广泛使用。
因此,对习语的理解成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
所以对习语的准确理解显得尤为必要。
然而,在翻译习语的实践中,不同翻译家有不同的理论。
而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却能够更好地指导习语翻译以实现源语读者和与接受语读者反应上的最佳对等,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1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从对《圣经》的翻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功能对等”理论,其核心意思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对等”(1993:118)。
功能对等理论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
首先,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就是将源语信息准确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不仅要传达源语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引申义也传达出来。
唯此,目的语读者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源语信息。
其次,功能对等理论将读者的反应作为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
它把译文读者放在首位,要求“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形式是次要的,功能是主要的。
二、功能对等与汉、英习语翻译
习语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在某个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习惯用
的形式简单而意思精辟的、定性的词组或句子,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
习语的整体意义并非是其构成词语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引申意义、比喻意义,所以富含有的文化含义。
这种文化含义往往与一个民族生活其中的生态有关,也与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出自文学的、宗教的典故有关。
由于生态、地理环境、宗教等方面的不同,英语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而,作为文化浓缩的习语也存在很大差异。
奈达的功能对等强调翻译要实现源语读者与接受语读者在反应上的对等。
因此,在翻译习语时,只有充分地考虑并准确处理习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实现功能对等要实现的目标。
(一)社会文化差异和汉英习语翻译
汉语习语“木已成舟”若直译为“wood has been made into ships”,英语读者就不知道其意。
所以此翻译不可接受。
要使英语读者和中国读者对此习语的反应基本对等,就必须将其的核心意思译出来。
它的意思是比喻做成的事已经无法改变了。
因此,把它译为“what has been done cannot be undone”,英语读者就能够很准确地明白其意了。
再比如,汉语用“蟾宫折桂”比喻考试考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直译为“to pluck fragrant osmanthus in the palace of the moon”,英语读者会一头雾水。
在翻译时必须做适当的调整。
因此,可将其译为“to wish sb. every success”就
很好了。
(二)文化缺失与汉英习语翻译
汉语有许多成语在英语中没有直接的对应,在翻译时要做妥善处理。
如成语“一龙一猪”比喻两个人在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的聪明、能干、有出息,另一个是极端的愚蠢而毫无希望。
如果将其译为“one is a dragon,another is a pig”,英语读者不会明白的。
在英语中无意义相类似的成语可以替代,这时就必须将其核心意思译出。
所以应当将其译为“one is capable,while the other is extremely incompetent”比较为英语读者接受。
类似的习语还有“穿小鞋”(to make things hard for sb.),“吊膀子”(to flirt with)等等。
英语中也有许多习语汉语中没有直接的对应。
因此,要在准确理解英语习语的基础上将其译成汉语读者易于接受的形式。
比如,英语习语“up a gum tree”。
要直译成“上胶树”,汉语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因此,要将其比喻义“处于困难境地”,汉语读者才能得其要领,也就是译为“进退两难”。
类似的还有“you cannot judge a tree by its bark(人不可貌相)。
(三)意象差异与汉英习语翻译
由于英语民族和中华民族的习俗不同,因此,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意象也有较大差异。
如:
守口如瓶——as dumb as an oyster
一贫如洗——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健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若在英译汉时把符合英语读者习惯的意象词“oyster”,“church mouse”,“horse”,直译成“像牡蛎一样哑”,“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健壮如马”,那么汉语读者就很费解。
同理,汉译英时如果仍保留汉语的意象,那么英语读者就很难理解了。
如此,汉英读者就很难实现反应上的对等。
只有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不同意象所蕴含的巨大文化差异并作适当调整才能将其译成读者易于接受的形式,从而读者的反应对等才能实现。
三、结尾
总之,汉英习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在翻译时,一定要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把传达意思和读者的反应作为翻译有效度的重要标准。
只有准确传达习语核心意思和文化内涵并能使源语读者和接受语读者反应对等的翻译才是最佳翻译。
诚然,在翻译习语时,要实现源语读者和接受语读者反应上的完全对等是十分困难的。
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了解不同民族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读者反应的对等,才能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5.
[2]包恵南,包昂.中国文化和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
社,2004.
[3]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
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