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
大气的热能和温
电磁波谱
不同电磁波的具体波长范围
名称
紫外线
可见光
近红外
红
中红外
外
线
远红外
超远红外
毫米波
微
波
厘米波
分米波
波长范围 100埃~0.4微米 0.4微米~0.76微米 0.76微米~3.0微米 3.0微米~6.0微米 6.0微米~15微米 15微米~1000微米
1~10毫米 1~10厘米 10厘米~1米
(三)辐射差额
定义: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不仅不停地向外放出辐射能, 而且还不停地吸收别的物体放出的辐射能,在某一时段内, 收支差额即为辐射差额额。
若:
收入>支出
差额为正
温度升高
收入=支出
差额为零
温度不变
收入<支出
差额为负
温度降基尔霍夫定律 2、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 3、维恩定律
反射 Qr
Qa 吸收 能量守恒:Qa+Qr+Qd=Qo
透射 Qd
Qa / Qo +Qr / Qo +Qd / Qo =1 a + r + d =1
吸收率 反射率 透射率 分别表示物体对辐射吸收、反射和透射的能力
(二)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
Qa Qr Qd 1 QO Qo Qo
a + r + d =1 吸收 反射 透射
一、辐射的基本知识
• (一)辐射与辐射能
• 在物体中,带电粒子在原子或分子内部的振动可以 产生电磁波。由于带电粒子作热运动时具有加速度, 而且有不同的频率,因而发出各种不同波长的电磁 波。
•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 能量。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 2.3.1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解析:第2题,在苹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 合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下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 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 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 甲箱比底部没有放土的乙箱气温高了3 ℃。据此回答3~4题。
3.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答案: D
解析:第3题,本实验利用土层模拟地面,通过实验发现有土层的玻璃箱气温 较高,原因是土层吸收太阳辐射较多,地面辐射较强,这表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 主要、直接的热源,故D项正确。
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 多 。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 能 量 来 源 : 地面 是 大 气 主 要 的 直 接 热 源 , 即 大 气 主 要 是 吸 收 A 地面辐射 .而增温。
2.保温原理:大气辐射大部分以B 大气逆辐射 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 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 温室效应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增强
答案: D
解析:第6题,图中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②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 吸收,③是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营房玻璃房采用三层中空玻 璃及岩棉外墙保温材料,可以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 ④增强,D正确;①③不变,②增强,A、B、C错误。故选D。
2020年11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可拆装式方舱营房亮相海拔4 000多米 的某高原部队驻地。营房主要由屋顶太阳能面板、玻璃房和起居室三 部分组成。下图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据此完成5~6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讲
经推导,得式(2.41)
m (
dTi L dqs )m d dZ CP dZ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第三节 大气的增温和冷却——空气的增温和冷却
气温的绝热变化 ——干绝热递减率和湿绝热递减率
湿绝热递减率的推导与数值
问题1:rm为什么总小于rd?rd和rm什么时候相差最大?为什么愈到高空rm愈接近rd?
平流变化:由于空气的移动所造成的某地温度的变化。
个别变化和局地变化联系的定性说明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朱君君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大气 第2节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质点 时,都要发生散射。只改变辐射方向,使太阳辐射以质 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散射之后,一部分太阳 辐射就到不了地面。散射开的阳光是什么颜色,我们就 能看到什么颜色的天空。 分子散射:太阳辐射遇到直径比波长小的空气分子时发 生的散射。辐射的波长愈短,散射愈强烈,散射能力与 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有选择性,雨后天晴主要是蓝色 光线被散射出来,天空呈现蓝色。而波长较长的红、橙、 黄色光的透射能力较强,它们能透过大气分子和微粒, 保持原来的方向前进,很少被空气分子散射。 粗粒散射:太阳辐射遇到直径比波长大一些的质点时产 生的散射,没有选择性,辐射的各种波长都同样地被散 射,浮尘天气时天空呈灰白色。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3、地面有效辐射-P135 • 地面和大气之间以长波辐射的方式进行着热量的 交换,大气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这种作用可用 地面有效辐射(F0)表示:
F0=F地-δE气
• 地面有效辐射就是地面辐射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 逆辐射(δE气)之间的差值。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 射中向下的那部分辐射。 • 地面有效辐射的强弱随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 气湿度及云况而变化。
四、大气的温度(1)
(一)大气温度的时间变化规律
(1)气温日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日为周期的 有规律变化。气温日变化的特点是,一天 当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 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 晨日出前后。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 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它的大小反 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气象学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5.水相变化:潜热交换
(二)气温的绝热变化
1.干绝热过程
假定有一个空气团(干空气或远离饱和的空气) 由低空升到高空 高空的气压要相对低一些 空气团将会膨胀→ 对外作功→ 内能减少→ 温度下降
柏淞方程:T/T0=(P/P0)0.286 干绝热直减率γd ≈0.98℃/100m
一般取为1℃/100m
到正午,太阳辐射达 到最强,由此,地面吸收 的太阳辐射便逐渐减少, 但得失之间仍然是得大于 失,地面仍然处于热量储 存状态,故地面温度继续 升高,直到午后1点左右, 地面达到收支平衡,地面 温度也就达到最高。 至此,其热量由储存转为损失,地温 开始下降。由于地面的热量传递到空气需 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气温一般在午后2点 左右达到最高。
到该物体上的所有波长的辐射都能全部吸收,则该物体被称为黑体。即 a=1,r=d=0。一切非黑体的吸收率都小于1。
如果某一物体对辐射的吸收率小于1,但吸收率不随波长而变,即吸收
率对所有波长来说都是小于1的常数,则此种物体被称为灰体。
实际上,自然界并不存在真正的黑体和灰体。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例
如在一定的波长范围内,我们可以把某些物体近似地看成黑体或灰体。
吸收甚微
臭氧
氧气
固液 微粒
由于大气中主要吸收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带都基本位于太 阳辐射光谱两端能量较小的区域,因而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 不大。也就是说,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并不多,特别对于 对流层大气来说,太阳辐射不是主要的直接热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① 分子散射(蕾利散射): 原因:空气分子的直径小于太阳辐射的电磁波波长。 规律:在此前提下,波长越短,散射越强,散射能 力与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 例子:雨过天晴,天空呈青蓝色,因为青蓝色光波 长较短,容易被散射。 ② 粗粒散射 原因:固液微粒的直径大于太阳辐射的电磁波波长。 规律:辐射的各种波长同样地被散射。 例子:尘埃雾粒较多时,天空呈灰白色;浪花之白 色。
二大气的热能和温度PPT课件
❖ 气象学着重研究的是太阳、地球和大气的热辐射, 它们的波长范围大约在0.15—120μ之间。在气象学中, 通常以焦耳(J)作为辐射能的单位。
❖ 在平行光辐射的特殊情况下,辐射强度与辐射通 量密度的关系为:
I=E/cosθ 式中θ为辐射体表面的法线方向与选定方向间的夹 角。
❖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 积,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能,称为辐射强度。常以符 号I表示。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它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
内部温度更高。根据维恩定律可以算出太阳辐射最强的波长
m为0.475微米。这个波长是在可见光范围内相当于青光部分,
因此,太阳辐射主要是可见光线(0.4—0.76微米),也有不可
见的红外线(>0.7611微米)和紫外线(<0.411微米),但在数
量上不如可见光多。在全部辐射能之中,波长在0.15—4微米
(二)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太阳辐射先通过大气圈,然后到达地表,由于大 气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投 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面,所以在
地球表面所呈现的太阳辐射强度比1367W/m2小。
曲线1是大气上 界太阳辐射光 谱;曲线2是臭 氧层下的太阳 辐射光谱;曲 线3是同时考虑 到分子散射作 用的光谱;曲 线4是进一步考 虑到粗粒散射 作用后的光谱; 曲线5是将水汽 吸收作用也考 虑在内的光谱, 它也可近似地 看成是地面所 观测到的太阳 辐射光谱。
λmT=C
(2—13)
常数C=2896微米·度
(2—13)式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其单色辐射极
大值所对应的波长愈短;反之,物体的温度愈低,其 辐射的波长愈长。
二、太阳辐射
(一)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以T=6000K时,根据黑体辐射公式计算的黑体光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瓦/米2
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辐射通量密度
因其没有限定方向,所以根据辐射方向的不同,将辐射通量密度分 为
辐出度:放射体表面所放出去的辐射通量密度 辐照度:到达接受面的辐射通量密度
可见光的度量不用能量单位而用光能单位
光照度(照度):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通量 单位:勒克斯(LUX)
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当日地之间处于平均距离 (1.5×108km)时,垂直入射光表面的太阳辐射的辐照度。 单位:W•m-2 数值:1367+7 W•m-2
(二)、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 弱
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散射作用
反射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成分:
第一节 太阳辐射
一、辐射的基本知识
1.辐射的概念
2.辐射的波粒二象性 3.有关辐射的基本物理量 4.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 5.辐射的基本定律
1.辐射的概念
定义: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其温 度高于绝对零度,就会不停的以电磁波或 粒子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这种传递能量 的方式叫辐射,通过辐射的方式传递的能 量称为辐射能。
辐射是能量传播的方式之一,并 且是太阳能传输到地球的唯一方式。
K=273+℃
2.辐射的波粒二项性:
辐射的波动性 辐射的粒子性
辐射的波动性
电磁波的性质是用波长( λ)和频率(ν)表示 波长的单位μm(微米)或nm(纳米)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1 μm=10-6m 1nm= 10-9m
散射作用: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质点时, 都要发生散射。 但散射并不像吸收那样把辐射转变为热能,而只是改变辐射 的方向,使太阳辐射以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题第二章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一、填空题:1.太阳表面的温度为,地球每年从太阳上获得的热量,仅为太阳热量的。
2.在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以上,都在不停地以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这种传递能量的方式称为。
3.电磁波的范围是,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
4.地面和大气辐射的波长为,属于长波辐射。
最大放射能力对应的波长是 um。
5.物体的r、 、d之间关系是,分别代表物体的能力。
6.太阳辐射最大放射能力所对应的波长是,属于光,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是。
7.大气上界的太阳常数是。
8.进入大气的太阳辐射有三种被削弱的方式9.大气层中主要的吸收物质是,且具有吸收特性,仅占太阳辐射的 %。
10.氧气最强的吸收带属于部分。
11.臭氧最强的吸收带属于部分,而且还吸收属于部分。
12.天空出现白色是因为多。
13.地表面辐射能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
14.地面有效辐射的公式是,影响因素有。
15.地面辐射差额的公式是,白天为值,气温,夜晚为值,气温。
纬度愈低,Rg >0的时间愈。
16.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随纬度而逐渐减小,在辐射差额为0,在辐射差额小于零。
17.“大气窗”对地表起到作用。
18.烟幕预防霜冻的原理是。
19.大气辐射差额是值,说明大气的热能是亏损。
20.高低纬间有水平气流的运动,是由于引起的。
21.传导是依靠分子的热运动将从一个分子传给另一个分子。
22.辐射发生于间、间,是最重要的热量交换方式。
23.对流是重要途径。
24.乱流是热量交换的重要方式。
25.潜热交换主要是在中起作用。
26.泊松方程是,此公式表明,干绝热变化中气压降低温度呈。
27.干空气任一高度处的温度表达式是,其中温度递减率是。
28.大气稳定度是指使具有或返回原来位置的或。
29..当γ<0时称,γ=0称,这样的大气层结是。
30.条件性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是,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是,对于饱和空气则是。
31..不稳定能量的类型有。
32.气温随时间的变化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其中周期性变化有。
大气热能和温度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与温度●教材分析:本章分为五小节。
内容涵盖太阳辐射;地面、大气之间的热传导、热平衡;以及大气增温、冷却的各种方式和大气温度的时间、空间分布格局。
围绕气温这个最为重要的气象要素进行全方位的剖析,使学生不仅知道太阳本身的一些基本知识,而且知道太阳辐射的能量如何转化为大气热量,热量的传递有那些过程,大气热量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有那些特点及变化。
其中,第一节太阳辐射介绍了太阳辐射的基本知识,黑体辐射定律可以作为一般得了解。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内容既是基础,也是重点,也是本章乃至本书的关键。
第二节地面和大气辐射重点有:地面和大气辐射都是长波辐射;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大气逆辐射;地——气系统热量平衡的思想。
难点:大气窗口、地面有效辐射、地面的辐射差额、大气辐射差额、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第三节大气的增温重点有:海陆的增温和冷却的差异;气温的非绝热变化;干绝热过程和湿绝热过程;大气的稳定度及判别方法。
第四节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重点有: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第五节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重点有:世界1月和7月海平面气温分布图;逆温及其在气象上的意义。
●教学设想✧课时安排:本章可用10个教学课时,1个实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教材分析中的所有基础及重点内容(黑体字)2、课程讲完之后,可以配合实验课对气温中的最高最低温度、气温、地温、日照的观测进行实习,同时学会仪器的安装。
✧授课类型:讲授、实验✧教学媒体:幻灯片●教学过程:见幻灯片●参考资料:1、《气象学与气候学实习》周淑贞高等教育出版社2、《风云变幻的大气》杨遵仪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3、《细说八方晴雨》林之光科学普及出版社4、《气象与生活》林之光江苏教育出版社5、《气象学与气候学》张菀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本章小结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是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
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而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件02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3、维恩位移定律
根据研究,黑体单色辐射强度极大值所对 应的波长与其绝对温度成反比,即
λmT=C (C为常数) 上式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其单色辐射 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愈短;反之物体的 温度愈低,其辐射的波长愈长。
二、太阳辐射
太阳一刻不停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 间放射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太阳辐射 能,简称太阳辐射。
2、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 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 的1平方厘米面积内,1分钟内获得 的太阳辐射能量,称太阳常数 (I。)
(二)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对比曲线1和5可以看出太阳辐射光谱 穿过大气后的主要变化有:
①总辐射能有明显的减弱; ②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变得极不规则; ③波长短的辐射能减弱的更为显著。
如果dt时间内通过ds面积的辐射能为dΦ ,
那么辐射通量密度可表示为:
E= dΦ / dt ds
(4)辐射强度I—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 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积(单位立体角内) 的辐射能,称为辐射强度,单位是W/M2。
(5)E与I之间的关系:
辐射强度与辐射通量密度有密切关系, 在平行光辐射的特殊情况下,辐射强度 与辐射通量密度的关系为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第一节 太阳辐射
一、关于辐射的基本知识
(一)辐射与辐射能 1、定义
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 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 方式叫辐射。 辐射能——以辐射的方式向四周输送的能 量,叫辐射能,简称辐射
辐射能是通过电磁波的方式传播的,电磁波 的波长范围很广,如下图所示。
(2)对不同物体,放射能力较强的物体, 其吸收能力也较强,放射能力较弱,吸收 能力也较弱。
(3)对于同一物体,如果在某温度下,它 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那么,在同一温度 下,它也吸收某一波长的辐射。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黑体的温度与其辐射光谱联系起来了。即使对非黑体,只要知道它们
的温度和吸收率,利用基尔荷夫定律,它们的辐射能力也可以确定。
2006-09-13
6
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 图2.5太阳辐射光谱是如何绘出的? • 所以:
太阳表面温度6000K,太阳辐射最强的波长为0.457微米,称短波辐 射,太阳中心为2万多度。 大气约250K,大气辐射称长波辐射 地面约300K,地面辐射称长波辐射
• 这种辐射能量的现象又叫热辐射。热辐射 是传递热量的一种方式,以光速传播,既 不靠介质,也不靠对流。
2006-09-13
2
•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称辐 射通量密度(E),单位是W/m2。
• 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选定方向上的单 位面积(对球面坐标系,即单位立体角) 的辐射能,称为辐射强度(I)。其单位是 W/m2 或W/sr。
2006-09-13
10
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 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决定于地表面的性质和状态。 • 陆地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约为10%—30%。其中深色土
比浅色土反射能力小,粗糙土比平滑土反射能力小,潮湿土 比干燥土反射能力小。 • 雪面的反射率很大,约为60%,洁白的雪面甚至可达90%。 • 水面的反射率随水的平静程度和太阳高度角的大小而变。当 太阳高度角超过60°时,平静水面的反射率为2%,高度角 30°时为6%,10°时为35%,5°时为58%,2°时为79.8 %,1°时为89.2%。对于波浪起伏的水面来说,其平均反射 率为10%。因此,总的说来水面比陆面反射率稍小一些。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它是波长与温度的函数。
太阳表面温度6000K,太阳辐射最强的波长为0. 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
第二节 地面和大气的辐射能
• 太阳辐射能大部分被下垫面吸收,大气 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下垫面将吸 收的能量以长波辐射的形式传给大气, 成为大气的直接热源。
一 、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
• 2、大气长波辐射的特点 • (1)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大气对长 波辐射的吸收非常强烈,吸收作用不仅 与吸收物质及其分布有关,而且还与大 气温度、压强等有关,大气中水汽、液 态水、二氧化碳和臭氧对长波辐射的吸 收起重要作用,他们对长波辐射具有选 择性。
• (2)大气中长波辐射的特点。长波辐射在 大气中的传播过程与太阳辐射的传播有很 大不同。第一,太阳辐射二,长波辐射 在大气中传播时,不仅要考虑大气对长波 辐射的吸收,而且还要考虑大气本身的长 波辐射。第三,长波辐射在大气中传播时, 可以不考虑散射作用。这是因为长波辐射 的波长大于气体分子和尘粒的尺度,散射 作用非常弱.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 度
第一节 太阳辐射 第二节 地面和大气的辐射 第三节 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第四节 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第五节 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第一节 太阳辐射
• 一、 辐射的基本知识 • (一) 、 辐射和辐射能 • 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 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为 辐射。
• 1 直接辐射 • 太阳以平行光的形式直接投射到达地面 上的那部分辐射就称为太阳的直接辐射。 影响因素很多,但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 明度是诸因素中影响太阳直接辐射的主 要因子。 • ①太阳高度角愈小,等量的太阳辐射散 布的面积就愈大,因而地平面单位面积 上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就愈小。 • 一天中:早晚:太阳直接辐射小,中午 大;一年中:夏季太阳辐射大,冬季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散射
•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遇到空气分子、尘 粒、云端等质点时,都要发生散射,但 散射并不像吸收那样把辐射转变为热能, 而只是改变辐射的方向,使太阳辐射以 质点为中心四面八方传播因而经过散射 同部分太阳辐射就到不了地面,如果太 阳辐射遇到直径比波长小的空气分子, 则辐射的波长愈短,散射得愈强。
• (1)波长过短或过长所负荷的辐射能量都 很少; • (2)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光谱在0.1~5um的 范围; • (3)太阳辐射中99%的能量在0.15~4um 的范围,其中 0.4~0.76um为可见光区, >0.76um的为红外区,<0.4um为紫外区。 • (4)太阳辐射能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和 红外光区,其中,可见光占太阳辐射总能 量的50%,并以0.47um附近最强,红外区 占43%; • (5)紫外区的太阳辐射能很少,只占7%。
• 水面比陆面的反射率小,不同性质的 地表真正得到的太阳辐射仍有很大差 异,这是导致地表温度分布不均匀的 主要原因。
第二节 地面和大气的辐射能
• 太阳辐射能大部分被下垫面吸收,大气 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下垫面将吸 收的能量以长波辐射的形式传给大气, 成为大气的直接热源。
一 、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
思考:有效总辐射不在赤道而在北纬 20度(热赤道北移)? • 参考答案: • 一是赤道地区多云,太阳辐射被削弱较 多,而南纬20度地区海洋面积相对较多, 水汽蒸发多,云量多,太阳辐射被削弱 也多; 二是在北纬20度附近常年受到副 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
4、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只有一部分被地 面吸收,另一部他则被地面反射出去。 地面对入射太阳辐射的反射取决于地 面的反射率。而它又取决于地面的性 质。
• 1 直接辐射 • 太阳以平行光的形式直接投射到达地面 上的那部分辐射就称为太阳的直接辐射。 影响因素很多,但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 明度是诸因素中影响太阳直接辐射的主 要因子。 • ①太阳高度角愈小,等量的太阳辐射散 布的面积就愈大,因而地平面单位面积 上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就愈小。 • 一天中:早晚:太阳直接辐射小,中午 大;一年中:夏季太阳辐射大,冬季小。
大气透明度
•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透射程度称为大气透 明度。 • 大气透明系数: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的 辐射强度与进入该大气的辐射强度之比。 I/Io=P • P表示对各种波长的平均削弱情况。如 P=0.8,表示削弱了20%。
• 大气透明系数决定于大气中所含水汽、 水汽凝结物、和尘粒杂质。这些杂质愈 多大气透明程度愈差,透明系数愈小, 因而太阳辐射受到的减弱愈强,到达地 面的太阳辐射也就相应地减小。
太阳直接辐射时空分布
• 直接辐射有显著的年变化、日变化和随 纬度的变化。
2 散射辐射
• 太阳辐射经过散射后,向下到达地面的 辐射,叫散射辐射。 • 与太阳高度角及大气透明度有关,太阳 高度角高度角增大时,到达近地面层的 直接辐射增强,散射辐射也相应地增强, 反之亦然。一日正午前后、一年夏季最 强烈。 • 透明度差,参与散射作用的质点多,散 射辐射也强; • 云量也能强烈地增大散射辐射。
散射分类
• 1、分子散射(蕾利散射):散射质点的 直径比入射辐射的波长小时,所发生的 散射。在分子散射中,前向散射和后向 散射相等。 • 为何天空呈蔚蓝色?主要是空气分子中 起散射作用的主要是比光的波长更短的 空气分子,属于分子散射,对于波长短 的蓝色、紫色光散射作用最强。因而天 空呈蔚蓝色。
2、粗粒散射(米散射)
• 物体吸收率、反射率和透射率大小随着辐射的 波长和物体的性质而改变。干洁空气对红外线 是近似透明的,而水汽对红外线却能强烈地吸 收,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大,但对地面和 大气的辐射却能全部吸收。
(四)有关辐射的基本定律
• 1 基尔荷夫定律 • 1859年,德国科学家基尔荷夫由热力学 定律从理论上推导出与其早年实验发现 一致的理论,即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 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 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 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选定方向 上的单位面积的辐射能称为辐射强 度(I)。单位是W/m2或W/sr。 • 二者的关系为:I=E/cosθ , θ为法 线方向与选定方向的夹角。
(二)辐射光谱
• 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叫称辐射光谱。 • 辐射能随波长变动的几何图形,是不同波长辐 射能的集合。
(三)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
• 通过辐射形式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单位可 用焦耳(J)或卡。
• 辐射能是通过电磁波的方式传输的。电磁波的 波长范围很广,从波长10-10um 的宇宙射线, 到波长达几千米的无线电波。肉眼看得见的是 从0.4-0.76μm的波长,这部分称为可见光。
• 在气象学中着重研究的是太阳、地球和大气 的热辐射。热辐射发出的光波仅是整个电磁 波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由紫外线、可见光和 红外线组成。研究 波长范 围
可见光
近红外
远红外
0.1~0.4 0.4~0.7 0.7~3.0 3.0~+12 μm μm μm 0μm
• 在上表的划分中,我们一般把波长在 0.1~3.0μm称为短波,3.0~+120μm 的为长波。 •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上发射或吸 收、反射、透射的辐射能量称为辐射 通量密度(E),单位是W/m2。 • 辐射通量密度没有限定辐射方向,分 为入射通量密度和放射通量密度。其 数值的大小反映物体放射能力的强弱, 故称之为辐射能力或放射能力。
• 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升温——放 射长波辐射。大气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几 乎是透明的,吸收很少,却能强烈地吸 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升温——放射长 波辐射,地面和大气之间,以及大气中 气层和气层之间相互交换热量,并也将 热量向宇宙间散发。
1、地面和大气辐射的表示
• 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为300K,绝大部分地 面辐射能集中在3~80μm波长范围内, 最大辐射能力所对应波长为10μm 。 • 大气平均温度为250K,绝大部分地面辐 射集中在4~120μm波长范围内,最大辐 射能力的波长约在11.6μm处。 • 与太阳辐射相比,因此把地面和大气辐 射也叫长波辐射。
K T =eT
• 上式表明,A.在一定波长,一定温度下一 个物体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同温度同波长 的放射率。黑体吸收能力最强,所以它也 是最好的放射体。 • B.同一物体在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 射,那么,在同一温度下也能吸收这一波 长的辐射。
• 通过这一定律表明,在辐射平衡条件下, 任何物体在某波长的辐射强度和对该波长 的吸收率之比值与物体的性质无关。
• 散射辐射的时空分布:
• 日变化与年变化主要决定于太阳高度角 的变化,同时也与云量的变化有关。 • 一天中最大值出现在中午前后。一年内 最大值出现在夏季月份。
• 散射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变化。散射辐射 月总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随纬度 增大而显著地增大。
3 总辐射:直接辐射加上散射辐射 就是总辐射。
• 当散射质点的直径与入射辐射的波长差不多或 更大时,所发生的散射,叫粗粒散射。(主要 是云滴、尘埃) • 粗粒散射没有选择性,对入射光的各种波长具 有同等散射能力,散射削弱系数不再随波长而 改变。
3 大气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 辐射的反射
• 反射能力取决于云的厚薄,薄云反射率: 10~20%;厚云反射率:90%。高层云反射率: 25%;中层云:50%;低层云:65%。 • 大气浑浊度越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也越大。 • 总之,太阳辐射有30%被散射或漫射回宇宙--行际反射率,20%被大气的云层直接吸收, 50%到达地面被吸收。以分子散射、粗粒散射、 反射解释天空的颜色及温度。
• 2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 • 1879年,斯蒂芬由实验发现,黑体 放射出的总辐射与该物体的绝对温度 的4次方成正比。 • 1884年,玻耳兹曼用热力学原理证 明了这一点。 • ETb = σT4 • σ—斯蒂芬-玻耳兹曼常数。
• 3 维恩位移定律 • 1893年,维恩从热力学理论导出了黑体辐 射光谱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与物体的绝 对温度成反比。
• 物体的温度愈高,其单色辐射极大值所对 应的波长愈短,反之亦然。 • 通过这一公式,可计算出太阳发射的辐射 值是0.48μm,地球发射的辐射为10.06μm, 人体发射的辐射为9.48μm。
m T C
二、太阳辐射
• (一)、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按 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见 书太阳辐射光谱图。 • 从图中得出什么规律?
• 1 ) 影响太阳总辐射的因素: • ——太阳高度角越大,总辐射也越大; • ——云量越多,总辐射越小(因为云量多时, 直接辐射减小的幅度大于散射辐射增加的幅度) • 2)总辐射的时空分布规律: • ——总辐射,在夜间为零,日出后逐渐上升, 中午最大;一年中夏季大,冬季小。 • ——一般是纬度越低,总辐射越大,反之越小。 • 世界年总辐射量最小值在南北半球的极区,最 大值在非洲东北的沙漠地带。
(二)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 弱
• 太阳辐射光谱穿过大气后的主要变化有: 总辐射能有明显的减弱;辐射能随波长 的分布变得极不规则;波长短的辐射能 减弱的更为显著。 •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 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成分主要是水 汽、氧、臭氧、二氧化碳及固体杂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 主要集中在太阳辐射光谱两端能量较 小的区域,因此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 能并不多,对大气来说太阳辐射不是 主要直接热源。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 度
第一节 太阳辐射 第二节 地面和大气的辐射 第三节 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第四节 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第五节 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第一节 太阳辐射
• 一、 辐射的基本知识 • (一) 、 辐射和辐射能 • 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 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为 辐射。
(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