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学物理之三

合集下载

咬文嚼字学物理

咬文嚼字学物理
的 速 度 为 ?
该 题 中 的 0角 与 速 度 有关 呢还 是 与位 移 有 关 呢? 我们 来 分 析
题 目中 的叙 述 , 目交 代 落 在 斜 面 上 的 B点 , 清 楚 , 样 落 得 题 很 怎 呢 ? 目没 有 说 明 , 就有 很 多 种 可 能 , 以 与斜 面成 任 意 角度 落 题 那 可
在 学 习物 理 的过 程 中 , 能 死 记 硬 背 , 要 认 真 审 题 , 不 需 理解 物 理 题 目 中关 键 字 词 , 分 利 用题 目 中 的 内涵 和外 延 , 物 理 知 识 充 将 学 会 、 活 , 到 举 一 反 三 学 做
解得 :
例 2 在 倾 角 为 0一 小 球 以 初 速 度 V 水 平 抛 出 ( 气 阻力 不 : 空 计 ) 垂 直 的撞 在 斜 面上 , 小球 飞 行 的 时 间 。 , 求 该 题 中我 们 要 推 敲 “ ” 怎样 撞 呢 ? 清 楚 是 垂直 斜 面 的撞 , 撞 , 很 落 在 那 里 呢 , 不得 而 知 了 。 然 0角 与 速度 有 关 , 几何 关 系 知 就 显 有 速 度 与 竖 直 方 向成 0角 。
由此 可 以 根 据运 动过 程 及 特 点 分 解 位 移 , 位 移 为 L 设 。
Lc s = Vo oO t Lsn0 t 2 i =g2/
另 一种 情 况 , 以 最高 点 分 析 , 仍 如果 物 体 的速 度 很 大 , 物 体 则 需 要 的 向心 力 就 很 大 ,提 供 的 向心力 由重 力 和弹 力 的合 力 决 定 , 而 地 球 提 供 的重 力 不 变 , 绳 提 供 的弹 力 有 限 , 要 的 向 心力 一 轻 需 旦 超过 了合 力 的 限度 , 即提 供 的 向心 力 < 要 的 向心 力 , 轻 绳 断 需 则 开 , 体 做 离 心运 动 。 物

物理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物理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其所 以然。比如 ,导体两端的 电压 ,不 能一时心 急说成“导体 的电压 ”:再如 ,而反射 定律 中的“反 射角 等于入 射角 ”的关 系也不能随意说 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当然 。科学准确 的语 言是 要 以学 生实际知识水平和 接 受 能力为 实际依 据。一些空洞而有深奥 的词汇也 需要我们 用一些通俗 易懂 的语 言来代替 。如课本 上对于 电容器 的定 义是这 样 的“任何两个彼此绝缘 又相 隔很近 的导体 ,组成一 个 电容器”。这个定义虽然也把 电容 器的构造 融入 其 中了,
A.始 终 作 匀速 运 动 B.始终作减速运 动 。最后 静止 · - - D ·
于 杆 上
C.先作加速 运动 ,最 后作 匀速 匕=== == 运 动
D.先作减速运 动 ,最 后作 匀速 . 。 . 。
运 “带负 电的”,让 学生 圈出来 ,并 问 学生 :这个条件有 什么用?学生说 由于是 负 电荷 。判断洛伦 兹力方 向时,四指 要与运动相反 。用 同样 的方法 。我和学 生
N Seor.0 ia5l ,N20o.1380 2
文理 导航
2 (0 总1第8年30025期月)
■理种舛兰/抽理
物理教学 中的“咬文嚼 字”
邵春 霞
(江苏省溧 阳中学 ,江 苏 常州 213300)
【摘 要】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阅读能力是 学生综合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教 师在课堂教 学中要 注意语 言表述 的规 范和 准确 ,培养 学生学会 “咬文嚼字”地分析 问题 。
【关键词 】咬文嚼字;辨析概念 ;规 范语言 ;圈点
一 个 好的学 习习惯对于 学习是 非常重要 的。 同样 的课

物理学咬文嚼字 全集

物理学咬文嚼字 全集

物理学咬文嚼字全集哎呀呀,说起“物理学咬文嚼字”,这可真是个有趣又奇妙的话题!你想想,咱们每天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处都充满了物理学的奥秘。

就好像是一个巨大的神秘宝藏,等着咱们去挖掘和探索。

比如说,“力”这个字,你觉得简单不?咱们经常说“用力推”“力气大”,可你仔细琢磨过没有,力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东西动起来,改变物体的状态。

这难道不神奇吗?就好比一阵风,你看不到它,但能感觉到它吹在脸上,吹动树叶。

力不也是这样嘛!还有“能量”这个词,你是不是觉得它很抽象?其实啊,咱们每天都在和能量打交道。

吃饭给咱们身体补充能量,跑步的时候消耗能量。

能量就像咱们兜里的钱,花出去一些,又想办法赚回来一些。

那能量到底藏在哪儿呢?它是不是像小精灵一样在物体里蹦来蹦去?再说说“速度”。

一辆汽车跑得飞快,那速度到底是怎么衡量的?是不是跑得越快,就能越早到达目的地?这就好像咱们比赛跑步,谁跑得快谁就能先冲线,赢得胜利。

有一次上物理课,老师问我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惯性吗?”同学们都摇摇头。

老师笑着说:“那我给你们举个例子。

你们坐公交车的时候,车突然刹车,你们是不是会往前冲?这就是惯性在作怪!”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感叹:“原来这就是惯性啊!”还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一起做实验,研究浮力。

我们把一个小球放进水里,看着它浮起来又沉下去,好奇极了。

我忍不住问小伙伴:“你说浮力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为啥有的东西能浮起来,有的就沉下去呢?”小伙伴挠挠头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再试试别的东西吧!”就这样,我们试了好多东西,虽然最后也没有完全搞明白,但那种探索的过程真的太有趣啦!物理学里的这些词啊,就像是一个个小谜语,等着咱们去解开。

有时候觉得好难,可一旦弄明白了,那种成就感简直爆棚!我觉得啊,物理学咬文嚼字可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儿,它就像一场刺激的冒险,充满了惊喜和挑战。

咱们得用心去感受,去琢磨,才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和奥秘。

你说是不是?。

物理学咬文嚼字开篇词_曹则贤

物理学咬文嚼字开篇词_曹则贤

物理学咬文嚼字编者按随着物理学的不断发展,物理学名词层出不穷,物理学名词的渊源与使用为大家所关注。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研究员对物理学名词颇有研究,故5物理6杂志特开辟此/物理学咬文嚼字0专栏,邀请曹则贤研究员定期发表见解,以活跃5物理6的版面并引起读者对物理学名词讨论的兴趣。

开篇词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0物理学,实际上所有的自然科学,是全人类的普适的精神财富,它不应该因为语言载体的不同而产生任何差别。

数学是物理学思想的可靠载体,但一种叙述性的语言作为物理学的载体仍然是必要的。

这一现实,决定了因为载体语言,以及该语言所表达的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对物理学理解上的差异。

不同的语言可能呈现给学习者不同的物理图像,而不同的文化塑造了研究者不同的风格从而将物理学导入不同的方向。

比较一下德语物理学教科书之有板有眼注重现实细节和法语教科书之轻灵飘逸注重数学理性,你会恍惚觉得这是来自两个世界的物理学,你也就能理解为什么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德国收获的更多是产品而法国收获的是de Gennes的诺贝尔奖。

就科学的传播来说,虽然科学的发展让专业词汇变得精致脱俗,但略微仔细考察其起源就会发现它们大多依然是世俗世界中土得掉渣的交流单元。

在向公众(包括未来的专业科学家)传播科学的过程中,专业词汇依然是作为其本来世俗面目为公众所理解的,而那些远远脱离实际生活的新词汇在当前的专业人士中间并没有共识。

就科学的严谨性而言,真理和谬误有时就像实数轴上的有理数和无理数,比邻而居;稍许的理解偏差就会造成是非颠倒的局面。

而语言的灵活性与科学严谨性的不协调正是歧义产生的地方,是科学理解与科学传播的敌人。

因此,对于研习物理学的人来说,从语言的角度理解一个物理概念的演化多少是有些助益的。

人类社会的主导性语言是随着文明变迁而改变的。

中文、希腊文、埃及文与拉丁文都曾作为不同时期人类文明顶峰的载体而成为科学的载体。

物理学咬文嚼字

物理学咬文嚼字
[’] ! I5?=65 Q?(38?3- D)=1365 R51.)@: C.==1@ I5//>C133 13< )(5 S5L?> /.)0?3 03 A,53)05)(>T53).=@ U(@8028,V03)165 R??:8,M5, W?=:, ’XXX- 中译本为 《 奇异之美 J 盖尔曼传》 , 朱允伦等译, 上海科 技教育出版社, $%%$ [$] ! C.==1@ I5//>C133- A(5 N.1=: 13< )(5 Q16.1=:G<L53).=58 03 )(5 《 夸克与 D0E*/5 13< )(5 T?E*/5P,Y,/ R??:8,’XXZ- 中译本为 美洲豹 J 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奇遇》 , 杨建邺译, 湖南科学技术 出版社, ’XX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物理
物理学咬文嚼字 名字, 乔伊斯故意把 4033561378 写成 403356138; 而 91:5 来自德语动词 912(53,其名词为 912(5( 哨 兵, 哨所) , 形容词为 912(,都与 ‘ 醒’ 、 ‘ 警醒’ 有关。 它要描写的是这个小城的败落和再生 ( ;1// 13< =58> .==52)0?3) , 败落后的崛起 ( 1=085 1;)5= ;1//036) , 而两者 背后的原因都是威士忌 ( 908:5@,爱尔兰语 ‘ 生命之 水’ ) ,所以, ‘ 91:5 ’ 有宿酒后将醒未醒之乏力, 败 落后欲起未起之艰难的寓意, 含义相当丰富。 至于 对 “ A(=55 B.1=:8 ;?= C.8)5= C1=: ” 的翻译, 更是千奇 百怪,有趣的有“ 给穆萨・马克 " 个夸克” , “ 向麦 克老大三呼夸克” , “ 给穆斯特马克的三声夸克” , 以及比较文绉绉的、 富于想象力的 “ 为马克检阅者 王, 三声夸克” 。 此处我想提醒读者好好体会一下何 以翻译不能简化为查字典这样的体力活的道理。 至 于这句到底该如何翻译, 笔者未读过这本书, 不敢造 次。 现把那一段原文和翻译之一种誊录于此, 请读 者自己斟酌。 原文是 “ A(=55 B.1=:8 ;?= C.8)5= C1=: ! D.=5 (5 (1837) 6?) E.2( ?; 1 F1=:- G3< 8.=5 13@ (5 (18,0)78 1// F580<5 )(5 E1=:“, 有译文为 “— — —冲马 克王叫三声夸克!他一定没有从一声吼叫得到什 么, 他所有的东西肯定是在这个痕迹之外。 ” 这一段关于夸克来自最难懂的文学作品所点燃 的灵感 的 描 述,有 编 故 事 美 化 名 人 的 嫌 疑。 实 际 上, 盖尔曼自己对他的传记作者说过,B.1=:,英文 是他自己创造的词!笔者以为这话处 发音 H,?=: , 于可信与不可信的量子叠加态。 首先说可信。 盖尔 曼有给别人造名字的习惯, 他自己的姓氏就让传记 作 者 花 了 相 当 的 功 夫。 盖 尔 曼 的 西 文 拼 法 有 I5/E13,I5//E13,I5/E133 等, C.==1@ I5// J C133 的传记作者发现把它拼成 I5// J C133 的只此一家, 最后认定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老爸 G=)(.= K80<?=5 I5// J C133 开始这么干的。 为了尊重这家人的独树 一帜, 我建议应将 I5// J C133 中文译名写成盖尔 J ((((((((((((((((((((((((((((((((((((((((((((((

物理学咬文嚼字:无处不在的压力展卷

物理学咬文嚼字:无处不在的压力展卷

物理学咬文嚼字:无处不在的压力展卷压力在中英文中都是一个比较含混的词。

中文压力对应的物理学词汇包括pressure, tension, stress等, 它们有着不同的甚至含混的量纲,应用于不同的语境。

压力是所有体系都躲避不掉的因素,具有相当的正面意义:高压物理学(high-pressure physics)和应力工程(stress engineering)都是重要的学科和艺术,而能接受充满压力(stress)的生活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撰文 | 曹则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

——铁人王进喜Stress is poison.1)——Agavé Powers1)文中我将阐明,stress 是一种内在的紧绷着的状态,此句可译成“应力是毒药”。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mental stress”被译成精神压力, “social stress”被译成社会张力,也许这句被译成“紧绷着的状态是毒药”更合适些。

整容的朋友们应该有深切的体会。

力在物理学中更多的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关于这一点,诺贝尔奖得主Wilczek,实际上还包括更早的物理学家,多有深刻的论述[1]。

力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英文文献中还算是一种隐性的行为,比如,为一切现象找出一个称为driving force (驱动力)的东西,将driving force 同要解释的现象通过动力学方程搭上联系,就算是为问题找到了圆满的解释。

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是,认为密度的不均匀定义了一个driving force ,会造成物质的再分配,这就是关于扩散的基本思想,于是就有了扩散方程。

其实,这里的基本思想是说不均匀会自动变得均匀起来。

当然,实际情况下平衡态分布常常是非均匀的,于是人们就构造出新的driving force项和相应的概念,比如偏析(segregation),以图自圆其说[2, 3]。

这种方式的物理研究在今天怕是难有市场了。

物理学咬文嚼字 提取码

物理学咬文嚼字 提取码

物理学咬文嚼字提取码摘要:1.物理学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2.物理学中的咬文嚼字现象3.咬文嚼字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4.提取码的物理学原理正文: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从古至今,众多科学家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探索自然界的规律,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奥秘。

然而,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层出不穷,那就是咬文嚼字。

物理学中的咬文嚼字现象,是指在理论研究和实验过程中,科学家们对文字表述和概念定义的严谨推敲。

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物理学才能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人类探索自然界的有力工具。

咬文嚼字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保证了物理学理论的严谨性。

在物理学研究中,一个概念的提出、一个理论的建立,都需要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

通过对文字表述的严谨推敲,科学家们能够确保理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咬文嚼字有助于物理学知识的传播。

严谨的文字表述和概念定义,使得物理学理论更加容易理解和传承。

科学家们通过咬文嚼字,将自然界的规律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述出来,使得后人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

在这里,我们以提取码为例,来说明物理学中的咬文嚼字现象。

提取码是一种用于加密和解密的代码,广泛应用于现代通信领域。

在物理学中,提取码的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和信息论的研究。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粒子的量子态和量子纠缠现象,提出了量子密钥分发等技术,从而实现了安全的信息传输。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对量子力学、信息论等相关概念进行了严谨的定义和表述,保证了提取码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总之,物理学中的咬文嚼字现象,不仅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还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物理学习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介绍

物理学习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介绍

物理学习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介绍学习物理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一、认真预习,画出疑难。

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先行学习教程(提前任课教师两个课时),画出自己理解不清,理解不了的部分。

预习教材后,如果“没有疑难,那么马上做教材所配置的练习,帮助画出重点和难点。

预习中,自己画出重点和难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为提高听课效率所应该准备的一个环节。

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教师讲解,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若课堂中没有听懂,尽量利用课间时间,当场解决。

三、回顾教材,再做练习。

力争在头脑中回顾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若记忆模糊,则把教材复习一遍;然后做教材配套练习,练习不必太多,一本足矣。

四、参照答案,检验练习。

如果作业完成很好,则新课学习可以到此结束;如果做错(或者根本没有思路,没有完成作业),则回归教材,再仔细认真的阅读一遍,接着完成未完成的练习,如果已经得以完成,新课学习到此结束,如果还是无法完成,进入第五步。

五、勤于反思,分析原因。

如果参考答案有分析说明,则此时比照分析说明,反思自己为什么做错(或跟本没有思路),找到原因,去除疑点。

如果没有分析说明(或分析说明看不懂),则自己不要太费神,寻找外援帮助(例如与同学交流、咨询任课教师或家庭教师)。

这里最重要的是,反思为什么做错,找到原因。

物理学习,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勤于想象。

一般需要经过联想,合理推想,大胆猜想。

例如:联想“为什么“难以感觉地球在运动?坐在火车或飞机上,闭着眼睛,感觉火车或飞机不再行驶或飞行,为什么?;推想“描写物体的运动,需要参照物;猜想“没有参照物,‘位置’或‘方向’等概念失去意义。

二、咬文嚼字。

学习物理概念、规律,须紧扣文字表述。

比如“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这里关键字有“物体、“间和“相互。

三、詹前顾后。

物理成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系统性。

前面接触的概念、规律或重要结论与后面新学习的概念、规律或重要结论总是相互联系的,绝不会相互“抵触。

高一物理提高成绩的方法

高一物理提高成绩的方法

高一物理提高成绩的方法一提物理,很多同学是头疼的。

物理可以说是高一最难的科目。

对高一物理的学习,除了要掌握物理根底知识,还需要怎么做呢?那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物理提高成绩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提高成绩的方法1、端正学习态度高一学生想要学好物理,首先就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很多学生可能会想,反正物理太难了学不懂,还不如把学习物理的时间用来学习其他的科目,索性就直接放弃了物理的学习。

这种心态是最要不得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因为难度而放弃,尤其是学习,越是难越要努力。

物理成绩不好学生,应该分析学不好物理的原因,看问题出在哪里,是上课听不懂,还是听懂了但是没有做题稳固,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才是正确的学习心态。

2、明确初中高中的差异,做好过渡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在深度在广度上有明显的增加,学习内容比拟复杂难懂,在学习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因此高一学生应该搞清楚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差异,做好过渡和改变。

3、主动学习(1)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高一物理比初中的物理难度大,如果上课之前不做好预习工作的话,课上很难听明白。

(2)课上主动思考。

高一物理逻辑性比拟强,听课的时候要主动的思考和分析,才能提高听课效率,更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

(3)课后及时复习。

每节物理课结束以后,高一的学生都应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稳固,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一、物理的学习是模块化的,共分四个模块:1.对概念的理解,不能单纯地去背诵。

面对一个新的物理量,重要的是要了解它在实际解题中作用。

2.概念的应用:理解概念之后,对它的应用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

解题是,要抓住,每道题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在给你条件,只要将条件与物理量相对应,然后代到相应的公式中,就可以解出答案了。

3.衍生4.综合:物理的各个章节中,除了光学相对独立之外,其它都是联系很紧密的,必须注意将他们之间前呼后应起来。

二、如何做习题:做习题特别是理科习题时,必须把握量与质的关系。

【高中物理】物理审题的十大技巧

【高中物理】物理审题的十大技巧

【高中物理】物理审题的十大技巧1.认真细致,全面收集信息;在研究问题时,我们应该非常小心。

我们应该仔细研究课文中的一些要点和主题的插图。

有些信息不仅应该从主题的文本中获得,还应该从主题的附图中获得,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收集主题的信息,不要遗漏。

2.咬文嚼字,把握关键词句;物理学中关键词的所谓“重复率”就是所谓的“重复率”,这很容易形成物理学中关键词“添加了多少”和“添加了多少”的正确含义。

应特别注意“刚好及时”、“刚好及时”、“最多”、“至少”等表示极端情况的词。

最好在检查主题时标记它们。

3.画图助解,弄清物理情景;4、在此基础上建立物理模型;5.深入推敲,挖掘隐含条件;反复阅读和复习问题,既能统筹兼顾,又能反复思考,从问题的字里行间挖掘出一些隐藏的信息,并利用这些隐藏的信息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建立辅助方程6.严谨推理,寻找临界条件;7.发散思维,判断多种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初末状态不明确,带来结果的多解;矢量方向不明确;物理现象多种可能性;制约条件不确定;周期性(圆周运动、振动和波)。

8.区分优先级,消除干扰因素;干扰信息往往与解题的必备条件混杂在一起,若不及时识别它们,就容易受骗上当误入歧途,只有大胆地摒弃干扰信息,解题才能顺利进行。

9.自我提示,关注常见问题;(1)是否考虑重力;(2)选择题中选错误的还是正确的;(3)矢量还是标量?譬如求该物体的加速度?求最终的速度?求受到的安培力?求力时还要注意: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4)求功必须指明是正功还是负功;(5)分清轨道半径,地球半径,离地的高度;(6)是直径还是半径10.科学思考,避免主观想象。

(1)不能凭主观想象,必须看清、明确题意;(2)不能误认为就是已做过的那题;(3)只有明确了物理现象(模型)才能用对应的物理规律。

物理学咬文嚼字 开篇词

物理学咬文嚼字 开篇词

物理学咬文嚼字开篇词
曹则贤
【期刊名称】《物理》
【年(卷),期】2007(36)7
【摘要】随着物理学的不断发展,物理学名词层出不穷,物理学名词的渊源与使用为大家所关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研究员对物理学名词颇有研究,故《物理》杂志特开辟此“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邀请曹则贤研究员定期发表见解,以活跃《物理》的版面并引起读者对物理学名词讨论的兴趣.
【总页数】2页(P565-566)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物理学名词;《物理》;研究员
【作者】曹则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24
【相关文献】
1.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国家语委异形词研究课题组《咬文嚼字》编委会关于试用264组异形词规范词形的建议 [J],
2.将『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向更深处漫溯--『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专题沙龙摘要 [J], 宜兴市咬文嚼字课题组
3.苏词开篇红杏报春 --解读苏轼《浪淘沙》词 [J], 刘尚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物理学咬文嚼字pdf

物理学咬文嚼字pdf

书籍《物理学咬文嚼字》
《物理学咬文嚼字》是2010年World Scientific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曹则贤。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教授在科研教学之余,长期关注物理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遭遇的语言问题。

通过比照重要物理学文献的英德法文原文,他对用中文修习物理学所遇到的一些因语言问题造成的缺憾,有了深切的认识。

2007年7月,曹则贤教授在《物理》杂志上开辟“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为用中文修习物理学者说文解字。

《物理学咬文嚼字》该书籍收录了“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文章的前30篇(增补修订版),涉及夸克、量子、温度、熵等重要概念的起源。

浅谈物理学习中的咬文嚼字苏昂吉

浅谈物理学习中的咬文嚼字苏昂吉

浅谈物理学习中的咬文嚼字松林初中苏昂吉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学生在初步接触物理时觉得许多概念都很“专业化”,其实,只要你抓住重点字词去认真分析、理解,物理知识就会变得通俗易懂。

在教“比热容”的时候,很多学生觉得这是个很专业的物理名词,所以从一开始就有着一种恐惧心理,再加上这个定义很长,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理解它的含义。

我就从这几个字给学生仔细分析。

“比—比较,热—热量,容—容纳”,连起来,比热容就是“比较对热的一种容纳能力”,所说的物质的比热容大,就是那种大肚佛式的,在同等条件下,它比别的物质能容纳更多的热;而比热容小的,可以看成是小肚鸡肠式的,同等条件下,它比别的物质能容纳较少的热,所以在同样条件下,吸收一点热升温就快。

例如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时,由于煤油的比热容小,所以,小肚量的它就很快升温了,而相对来说水升温就慢了,是因为它的比热容大,特能容热,所以在吸收了足够多的热以后才慢慢升温。

我这样一解释,学生就明白了,而且还能学以致用。

再例如,讲“电流”的时候,学生不能理解,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明有电流。

如果就书本上的知识来讲解,学生感觉太专业,或者说,不是太符合建构主义学说,不能和学生原有的知识构成网络,于是我就问学生,什么是“流”?一杯水中,水分子不停地在动,能不能说,这杯水中就有水流呢?肯定不是,那么什么时候才有水流呢?就是在水分子朝同一个方向运动的时候,这样理解电流就容易了,也就是导体内的电荷在朝着相同的方向运动的时候形成电流。

其实可以通过咬文嚼字理解物理概念的例子很多,我在说到“电磁继电器”的时候,学生也是觉得这个名词太专业,我就把它们分解成“电磁—继电—器”,“电磁—电流的磁效应,继电—继续电流,器—仪器”,这样一说学生就明白了,所谓的电磁继电器,就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来接通电流的一种仪器。

不仅是物理概念的教学,在做练习的时候也要有这种咬文嚼字的功夫。

当然,我说的在做习题的时候咬文嚼字不是说防备习题中的文字陷阱,而是要弄明白题目所说的意思。

学习和复习初中物理都要咬文嚼字

学习和复习初中物理都要咬文嚼字
的电阻是 不变的 还要注重理解额定 电压额定功率 的含 义: 用 电器正常工作 时的 电压 就是 额定 电压 .用电器在 额定 电压 下 ( 正常工作 时) 的功率就是额 定功率 。如一 台电热水器 的铭 牌 上标 有“ 2 2 0 V 、 2 K W” . 不考虑 电热丝的电阻随温度的 变化 : ( 1 )
教学管理
课程教育研 究
学 习和 复习初 中物理都 要 咬文嚼 字
李箐 阳
( 河北省 承德 市 高新 区上板城初级 中学 河北 承德 0 6 7 4 1 1 ) 【 中图分类号】 G 6 3 3 .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 ]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5 ) 0 6 — 0 1 1 5 - 0 1
力 以后 . 只 剩 下一 个 力 。 不再平衡 , 运动状 态一定会发 生改变 。 反过 来 . 当看到 “ 平衡” 俩 字时 . 物体 一定保持 静止状 态或者 匀
该电热
4 5 mi n产生的 电热是 多少焦?( 3 ) 如在用 电高峰 时家庭 电路 的 电压 只有 1 9 8 V。 电热水 器的 实际功率是 多少?在 这道 习题 当 中我们会 看到 两个关键 字“ 正常 ” . 它表明 电热器是在 额定 电 压 下工作 的 . 它的功 率也就是 额定 功率 明白 了“ 正 常” 的含 义. ( 1 ) 和( 2 ) 两个问题 可 以分别依据 R= U2 / p和 Q= P t 计算出 来 第三 问利 用电阻不变的性质 . 用公式 P = U2 实/ R . 计算。 中国文化博 大精 深 . 在 学* - 7 时还要 注意相 同或相近 文字 的不 同含 义 : 如“ 汽化 ” 的“ 汽” 和 水 蒸气 的“ 气” 、 “ 熔 化” 中的 “ 熔” 与“ 融化” 的“ 融” 含 义 的不 同 “ 树影” 和 水 中“ 倒影 ” 的 “ 影” . 虽然是 同一个 字 . 但在 不 同的语境 中含义 不 同: 前者是 光 的直线传播 形成 的“ 影” . 后 者是光的反 射形成的“ 影” 聪 明 智 慧的 中国人 . 在 日常生活 中, 积 累了丰 富的生活经验和 生活 哲理, 其 中包含 着 大量的物理 知识 . 诸如 “ 一个 巴掌拍 不 响” 、 “ 扬 汤止沸 、 釜底抽 薪 ” 、 “ 如 坐针 毡” 、 “ 掬水 月在手 、 弄 花香 满 衣” 、 “ 池水弄明月、 潭清疑水 浅. ” 只有理解这 些俗 语、 谚语 或诗 句中的语 言文字的含 义 . 才能更好的 回答或解释科 学问题 。 读懂教 材 内容 . 应该 “ 粗” 与“ 精” 相结合。对浅显易懂或 一 般 性 的知 识 . 如 匀速 直线运 动、 噪声的控 制 、 光的 直线传播及 为拓 展 学生视 野 而设 置 的“ S T S ” 、 “ 科 学世界 ” 等 内容 . 可以粗 读. 了解基本 内容或科 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 间的 关联 。对学生 中 遇 到 的重要 的、 难 以理解 的概念 、 规律 、 各种测 量X - 具使 用 方法、 实验探 究过程的设计等要咬 文嚼字 . 仔 细推 敲 如 定义 功时 “ 把 力和在 力的方 向上 移动 的距 离的 乘积叫做 功” . 阅读

力概念教学中的咬文嚼字-精选学习文档

力概念教学中的咬文嚼字-精选学习文档

力概念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虽然许多物理知识与方法更多的是多实验以及生活常
识总结出来,需要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

但物理一门科学,基本概念、定义、公式表达有其严格的科学性,对这些科学语言表达像语文教学一样进行咬文嚼字式的教学能够自然
而然的得到许多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教学过程一流似水。

下面以力学教学中三个力的概念为例加以说明。

一、重力概念
教材表达: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注释:受地球自转的影响,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球对它的引力稍有不同)
咬文嚼字分析:
(1)地面附近、一切物体;这是重力作用的条件,而再无其它条件,当然也就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
(2)“重力与地球对它的引力稍有不同”:重力与万有引力虽然有密切关系,但它们绝不是同一个力;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二、弹力概念
教材表达: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咬文嚼字分析:
(1)“发生形变的物体,……,对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会产
生力”: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物体是与这接触的物体;
(2)弹力产生的部分条件:弹性形变、接触;
三、摩擦力概念
教材表达: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咬文嚼字分析:
(1)“阻碍”:弹力的方向应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2)“在接触面上产生”:摩擦力的作用点是接触面;(3)摩擦力产生的部分条件:接触、相对运动(趋势)。

咬文嚼字学物理

咬文嚼字学物理

咬文嚼字学物理
最近常有同学问我,做物理习题时听老师讲课很明白,自己读题时,总是读不懂,解答起来也就稀里糊涂,不知自己做的对不对。

这是怎么回事?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物理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每一个练习题往往描述了一个具体的物理情景,解题的过程就是将题设的物理情景在自己的脑海里重现的过程,只有将问题情境清晰地重现,才能根据物理现象找到适用物理规律,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而要准确的将题设的物理情景重现,除了在学习物理时注意观察物理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外,学会读题的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知你注意没有,不少老师习惯把解题时的读题叫做审题,如同公安人员审案子一样,把来龙去脉审清看明。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要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不可少的。

就如同语文课中的“阅读”,阅读的核心就是咬文嚼字。

也就是阅读时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字,给你一道物理题,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关键词或关键字,则是审题成败的关键所在。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基础,这里我向同学们介绍读划画填阅读法、。

学习和复习初中物理都要咬文嚼字

学习和复习初中物理都要咬文嚼字

学习和复习初中物理都要咬文嚼字【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15-01初中物理是以生活实践为起点的科学,也是在大量的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的自然规律。

它具有生活性、科学性、严密性和探索性。

在学习和复习初中物理知识,注重研究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时,也要注重语言文字暗含的条件。

多年来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过程中,一听就懂、一做就懵、一算就错,明显地缺乏阅读能力。

尤其从近几年中考来看,物理试题的立意、情景设置新颖,结构独具风格。

有的试题文字叙述较长,信息量较大;有的试题的背景材料、物理情景与当前的新技术、新科研成果和新科技动态紧密结合。

因而考生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读懂题目,分析信息,提取有效信息。

而考生往往被较长的题干所吓倒,得分率很低,这正是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所造成的。

所以学习物理学科,“咬文嚼字”照样是很重要的。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常常出现“匀速”俩字,即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的运动。

只有理解好它的含义,才能更好地解决有关“匀速”的问题。

如:一辆汽车匀速上坡,它的动能――(不变),势能――(变大),汽车的机械能――(变大)。

在研究力的平衡时只要是看到“静止”或“匀速”马上想到物体受的力是平衡力,再沿着这个思路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一个只受两个力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突然失去一个力,则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

“匀速”俩字告诉我们物体受的的是平衡力。

当物体失去一个力以后,只剩下一个力,不再平衡,运动状态一定会发生改变。

反过来,当看到“平衡”俩字时,物体一定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就是保持物体原有运动状态不变。

而看到“光滑”俩字时往往不考虑摩擦的因素。

在研究流体的力现象时,一定要注意“悬浮”和“漂浮”这几个字,它表明物体受力平衡:F=G。

例如:一木块漂浮在水中,有五分之二的体积露出液面,求木块的密度。

“咬文嚼字”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咬文嚼字”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咬文嚼字”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由知识的传授和传承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移,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这意味着物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反省自己的位置,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应用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字斟句酌的好习惯。

以探究性教育理念为指导组织教学,倡导学生主动自学概念、规律,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主动探究的方式来深入理解新概念、新规律。

并且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方法的细节,体会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为了达到提升科学素质的目的,教师应改变过去单一的讲解接受式教学,积极改变教学思路。

这就需要将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来协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概念,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

显然,以自主学习理念为指导的教学过程,更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结构,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一、语文知识的渗透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

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现象中最本质的、最抽象的东西,物理概念是建立物理规律的基础。

学生只有真正理解物理概念,才能正确理解物理现象、掌握物理规律和原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属于理科,可是在初中阶段他往往还需要进行一些文科中咬文嚼字的学习方式来帮助领会。

如速度概念“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让学生分析这一概念的重点词语:“路程”,“单位时间”,“内”。

而且能从“单位时间”中得到“一秒钟,一小时”的观念;从“内”中读出“时间段”的这个含义。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工具作用。

又如在九年级阿基米德原理当中有这么一句话“物体排开液体的所受的重力”理解这句话所隐含的是指液体液体所受的重力而不是物体所受的重力,但是和物体的体积又有一定的联系。

只有弄清这里面的道理,学生才能在后续学习浮力的应用时,正确分析出题目的解决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学物理之三:物理课本中的“阻尼”是什么?
在中学物理课本中有多个地方出现“阻尼”一词:如课本3-2中的“电磁阻尼”,课本3-4中的“阻尼振动”等等。

那么这个看起来有些生僻的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近日读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老师的一篇文章《阻“你”振动》,文中提到“尼”字发音为nǐ(你),本身就是阻的意思。

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没有查到这个读音。

查《古今汉语词典》(2000年版),果然查到这个读音及相应解释:
可见,“尼”字确实有阻止、阻拦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查不到“尼”的这个读音及相应解释,说明这个音及意现代已经很少用了,是一个比较生僻的词。

由于“阻尼”比较生僻,所以初见到该词,易误以为是音译过来的。

但是其英文原词“damping”的读音与“阻尼”一词发音相差甚远,所以不可能是音译过来的。

《阻“你”振动》一文以文后补缀的形式讲了“阻尼”的来源典故:
确实应该为中国早期的物理学者深厚的国学功底点赞!
综上所述,阻尼的物理意义就是阻止物体继续运动,使物体动能逐步减少、振动幅度逐渐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