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整理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归纳《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归纳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放、辟: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放荡;邪辟,不老实)2、诸:不识有诸?(兼词,“之乎”的合音)3、异: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4、方: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方圆)5、孝、悌:申之以孝悌之义(恭敬父母是孝,尊敬兄长是悌)二、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通“型”,作榜样)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确定语气)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通“诉”)三、一词多义1、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②吴广素爱人(爱护)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2、明: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名词,视力)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③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贤明的)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明亮)3、道:①促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理)④任重道远(路,道路)四、词类活用1、无以,则王矣。

(王:名作动,统一天下,王道)2.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王:名作动,称王)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前“老、幼”:形作动,尊敬、爱护;后“老、幼”:形作名,老人,小孩)4.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保:使动用法,使……安定)5.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6.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朝:使动用法,使……来朝)7.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服:使动用法,使……服从)8.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名作动,张开罗网捕捉,陷害)五、古今异义的词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齐桓晋文之事》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心有戚戚:深有感触。

2.抱薪救火:抱着柴火救火,比喻以错误的方法消除灾祸,结果反而使灾祸扩大。

3.一叶障目:一叶障目指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4.权衡利弊:比较一下哪一个有利哪一个有害。

5.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

6.明察秋毫: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很清楚。

7.运之掌上:比喻极其容易。

8.不见舆薪: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

比喻只看到小处,9.看不到大处;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10.发政施仁:发布政令,实施仁政。

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

11.放辟邪侈:肆意作恶。

解释放: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侈:过度。

12.不忍觳觫:不能忍受恐惧颤抖的样子。

13.不饥不寒:不挨饿受冻。

生活不愁温饱。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意思是:敬爱自己家的老人,也敬爱别的老人;呵护自己的孩子,也呵护别人的孩子。

二、文化常识《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人),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诸侯中势力最大的五个诸侯盟主。

通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

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商贾:古代对商人的称呼,释为行商坐贾,即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坐着出售货物为贾。

泛指做买卖的人。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殷代称序,周代称庠。

到汉代,最高一级学校叫“太学”,后来改为“国子学”“国子寺”或“国子监”。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2、以小易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牲畜,大牲畜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2、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作动词,称一称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二、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7、何以异以何异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主谓倒装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树之以桑三、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行军用兵之道(方法)得道者多助(道义、道德)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动词,往)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之间,取独)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标志词)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建房)⑷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②吴广素爱人(爱护)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5)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词做名词,视力)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贤明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明亮)四、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地区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五、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原文]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②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③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④也。

无以⑤,则王乎⑥?”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⑦民而王,莫之能御⑧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⑨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11)?”对曰:“将以衅钟(12)。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毂觫(13),若(14)无罪而就死地(15)。

”对曰:“然则(16)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17)有诸(18)?”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19)也,臣固(20)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21)。

齐国虽褊(22)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毂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23)于百姓之(24)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25)?王若隐(26)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27)焉?”王笑曰:“是诚(28)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29百)姓之(30)谓我爱也。

”曰:“无伤(31)也,是乃仁术(32)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33)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34)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35)。

’——夫子(36)之谓也(37)”。

夫(38)我乃(39)行之,反(40)而求之(41),不得吾心(4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43)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44)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45),而不足以举一羽;明(46)足以察秋毫(47)之末,而不见舆薪(48)。

’则王许(49)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50)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5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52),为不用恩焉。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齐桓晋⽂之事原⽂及翻译及注释 ⼀些⽂⾔⽂都记载了古时的古时,有着⼈⽣智慧的寓意,下⾯是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齐桓晋⽂之事原⽂及翻译及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齐桓晋⽂之事原⽂及翻译及注释 原⽂ 齐宣王问⽈:“齐桓、晋⽂之事可得闻乎?” 孟⼦对⽈:“仲尼之徒⽆道桓⽂之事者,是以后世⽆传焉,⾂未之闻也。

⽆以,则王乎?”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保民⽽王,莫之能御也。

” ⽈:“若寡⼈者,可以保民乎哉?” ⽈:“可。

” ⽈:“何由知吾可也?” ⽈:“⾂闻之胡龁⽈:‘王坐于堂上,有牵⽜⽽过堂下者。

王见之,⽈:“⽜何之?”对⽈:“将以衅钟。

”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罪⽽就死地。

”对⽈:“然则废衅钟与?“⽈:‘何可废也?以⽺易之。

’不识有诸?” ⽈:“有之。

” ⽈:“是⼼⾜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固知王之不忍也。

” 王⽈:“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吾何爱⼀⽜?即不忍其觳觫,若⽆罪⽽就死地,故以⽺易之也。

” ⽈:“王⽆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易⼤,彼恶知之?王若隐其⽆罪⽽就死地,则⽜⽺何择焉?” 王笑⽈:“是诚何⼼哉?我⾮爱其财⽽易之以⽺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伤也,是乃仁术也,见⽜未见⽺也。

君⼦之于禽兽也:见其⽣,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其⾁。

是以君⼦远庖厨也。

” 王说,⽈:“ 云:‘他⼈有⼼,予忖度之。

’──夫⼦之谓也。

夫我乃⾏之,反⽽求之,不得吾⼼;夫⼦⾔之,于我⼼有戚戚焉。

此⼼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有复于王者⽈:‘吾⼒⾜以举百钧,⽽不⾜以举⼀⽻;明⾜以察秋毫之末,⽽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否。

” “今恩⾜以及禽兽,⽽功不⾄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之不举,为不⽤⼒焉;舆薪之不见,为不⽤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不能也。

”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挟太⼭以超北海,语⼈⽈:‘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doc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doc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 ,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活用1、桓、晋文之事可得乎:,使,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使⋯⋯来朝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作名,力5、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作名,肥美的食物6、暖不足于体与:暖,形容作名,暖的衣服7、然小固不可以大:小,形容作名,小的国家;大,形容作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众:寡,形容作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作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弱,形容作名,弱小的国家;,形容作名,大的国家10 、是以君子庖厨也:,形容作,离11 、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作,尊敬,;老②,形容作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作,;幼②,形容作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作,作榜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作,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作,开网捕捉,引申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 ,之,起提宾作用4 、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 ,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能,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1)桓、晋文之事,可得乎(使⋯⋯听到)(2)能于市朝,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舟中夜琵琶者(听到)(4)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道有先后,有攻(听到)(6)起舞而喜(听到)(7)(廉)以勇气于侯(名)(8)(葛亮)不求达于侯(名)( 9)网天下放失旧(文献)(10)(屈原)博()4、是(1)是何心哉!()(2)是乃仁也!()3(4)道有先后,有攻,如是而已()(5)是不也,非不能也()(6)是心足以王矣()5、盖(1)盖亦反其本矣!( 同“盍”,何不,什么不) (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盖子 )(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超)(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渊、子路侍。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词句知识分类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词句知识分类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词句知识分类梳理一、重点词语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 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二、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三、词类活用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四、一词多义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则移其民于河东至不求闻达于诸侯在赵氏求救于齐向2.以请以战喻用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申之以孝悌之义把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树之以桑衬字,不译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4.胜谷不可胜食尽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将兵万人士兵穷兵黩武战争五、古今异义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六、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即“未有之也”)七、固定句式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字词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字词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字词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的名篇呢,这里面有好多重点字词,咱们来好好唠唠。

一、“以羊易之”里的“易”这个“易”啊,就是交换的意思。

你想啊,齐宣王看到牛可怜,不忍心杀它去衅钟,就想用羊来替换牛。

这就像我们生活里,有时候会做一些替换的事儿。

比如说你本来想穿蓝色的衣服出门,但是突然觉得红色的也不错,就把蓝色的“易”成了红色的。

不过呢,这里孟子就通过这个事儿开始跟齐宣王探讨他的“仁心”啦。

二、“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中的“异”“异”在这里是奇怪、责怪的意思。

老百姓觉得齐宣王用羊换牛是因为吝啬,齐宣王就觉得很委屈啊,这时候孟子就跟他说,你不要责怪老百姓这么想你。

这就好比在生活里,有时候我们做了一件事,别人误会了我们的初衷,我们就会有点小委屈,然后可能就想跟人家解释解释。

齐宣王当时肯定也是这种感觉,他也想让大家知道他不是因为小气才这么做的。

三、“明足以察秋毫之末”中的“明”这个“明”可不是说明天的“明”哦,它指的是视力。

秋毫是啥呢?就是秋天鸟兽新生的细毛,那可是非常非常细小的东西。

齐宣王的视力好到能看到秋毫的末端,这是在说他的视力很棒。

这就像我们现在说谁眼睛尖,啥小细节都能看到。

孟子说这个呢,其实是为了引出后面关于齐宣王有能力却没有施行仁政的话题。

就好像一个人很聪明,能看到很多细微之处,但是在大事上却没有好好发挥自己的能力,是不是有点可惜呢?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的“老”和“幼”这里的第一个“老”和“幼”是动词哦。

“老吾老”就是尊敬自己的老人,“幼吾幼”就是爱护自己的小孩。

第二个“老”和“幼”就是名词啦,指老人和小孩。

这是孟子倡导的一种博爱的思想。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只关心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也要关心别人的老人和小孩。

比如说在社区里看到老人拎东西不方便,就去帮忙;看到小朋友迷路了,就去帮帮他找到家人。

这才是一种很美好的社会状态呀。

五、“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中的“刑”这个“刑”通“型”,是做榜样的意思。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四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明以(之)教我、及(之)陷于罪6、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7、何以异以何8、未之有也之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独何与6、树之以桑五文言文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往)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⑷诚然,诚有百姓者(的确)是诚何心也(真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古今异义:、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2.《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实词、句型+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堂训练

2.《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实词、句型+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堂训练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一、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通“已”,停止),则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矣?”曰:“保(保全)民而王,莫之能御(抵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到……去)?’对曰:‘将以衅(血祭)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恐惧颤抖的样子),若(像这样)无罪而就(接近,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那么就)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

’不识(知道)有诸(兼词,之乎)?”曰:“有之。

”曰:“是(这)心足以王(wàng)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吝啬)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的确)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土地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意动,以……为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状语后置)。

以小易大,彼恶(wū,怎么)知之?王若隐(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应当)乎百姓之(取独)谓我爱也。

(主谓倒装)”曰:“无伤(妨碍)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厨房)也。

”王说(通“悦”,高兴。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揣测)之。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指孟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心动的样子)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报告)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眼力)足以察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

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字词翻译

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字词翻译
王曰:“吾惛(糊涂),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 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谦辞,愚钝),请(请允许我)尝试 之!”
曰:“无恒产(固定财产)而有恒心(长久的善心)者,惟士 (有操守的读书人)为能。若民(百姓,与士相对),则无恒产,因 无恒心。苟(如果)无恒心,放(放纵)辟邪(不正)侈(过度), 无不为(做)已。及(等到)陷于罪,然后从而刑(动词,处罚) 之,是罔(同“网”,用网捕捉 陷害)民也。焉(疑问词)有仁人 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 (侍奉)父母,俯足以畜(养活)妻子,乐岁(丰年)终身饱,凶 年(荒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动词,做好事),故民之从 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
然(这样),心为甚。王请度(估量,考虑)之。抑(抑或 或者 还是)王兴甲兵,危(使⋯⋯受到危害)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
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想要)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或者)为采色 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宠臣)不足使令于前与?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为了)是(这)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有复(回复,禀报)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重 量单位 千钧一发),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视力)足以察秋毫(秋 天鸟兽身上长出的毫毛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整车柴火)。’ 则王许(相信)之乎?”
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否!”
“今恩足以及(推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表转折, 却)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判断词,是)不用力焉;舆薪之 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表被动,被)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动词,行王道),不为(动词,做)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整理知识交流

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整理知识交流

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整理《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2、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4、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5、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二)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三)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四)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五)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六)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重要虚词(一)之A代词,根据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代齐桓晋文之事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保民而王的人3、故民之从之也轻:代保民而王的人4、“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代后文所说之事,后省“于”,做复指宾语5、王曰:舍之! :代牛6、以羊易之:代牛7、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做这件事的原因8、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代别人心思9、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1.无以,则王乎王:如果没有什么可以超越王的话,那么王就是最高的。

2.保民而王保:保护人民,才能稳定地掌握王位。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因为王与百姓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所以王对百姓的爱不会有所差异。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因为君子要远离低俗的事物,所以要远离厨房。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明亮的视力可以看到极小的东西。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1)尊敬、爱护老人;(2)指老年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1)爱护、关心幼儿;(2)指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用寡妇作为示范来处罚。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美食。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轻薄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臣子受到危险。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指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朝:使秦楚来朝拜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小国家无法与大国家相抗衡。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人口稀少的国家无法与人口众多的国家相抗衡。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弱小的国家无法与强大的国家相抗衡。

17.以一服八服:使对方服从自己。

18.然后从而刑之刑:用刑罚来处罚。

19.是罔民也罔: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五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穿上华丽的衣服。

21.树之以桑:种植桑树。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可以听到关于齐桓、晋文的事迹。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这就是仁德的表现。

2.夫子之谓也:这就是孔子所说的。

3.是诚不能也:这就是无法实现的。

4.是折枝之类也:这就是折断树枝的事情。

5.是罔民也:这就是捕捉、陷害百姓的事情。

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百姓没有看到保护的效果。

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有人带着牛经过堂下。

2.将以(之)衅钟:打算用衅钟来刺激。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打算用某种手段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4.明以(之)教我:通过明亮的灯光来教育我。

齐恒晋文之事注释

齐恒晋文之事注释

《齐恒晋文之事》注释(原文全文)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齐桓晋文之事》①【孟子】齐宣王②问曰:“齐桓、晋文③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④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⑤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⑥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⑦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⑧?”对曰:“将以衅钟⑨。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⑩,若无罪而就⑪死地。

”对曰:“然则⑫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⑬之。

”’不识有诸⑭?”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⑮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⑯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⑰。

齐国虽褊小⑱,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⑲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⑳?王若隐㉑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㉒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㉓谓我爱也。

”曰:“无伤㉔也,是乃仁术㉕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㉖也。

”王说㉗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㉘。

’夫子之谓也㉙。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㉛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㉜,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㉝,而不见舆薪㉞。

’则王许之乎㉟?”曰:“否!”“今恩㊱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㊲,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㊳,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㊴?”曰:“挟太山以超北海㊵,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㊶,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2、以小易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牲畜,大牲畜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2、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作动词,称一称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二、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7、何以异以何异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主谓倒装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树之以桑三、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行军用兵之道(方法)得道者多助(道义、道德)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动词,往)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之间,取独)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标志词)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建房)⑷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②吴广素爱人(爱护)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5)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词做名词,视力)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贤明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明亮)四、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地区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五、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厉害到如此地步吗,或作一般句理解,可翻译成“像(你说的)这样严重吗”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4、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盖子)(3)枝枝相覆盖(遮盖,掩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四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明以(之)教我5、及(之)陷于罪6、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7、何以异以何8、未之有也之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独何与6、树之以桑五文言文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往)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⑷诚然,诚有百姓者(的确)是诚何心也(真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古今异义:、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整理.doc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整理.doc

(完整版)齐桓晋⽂之事字词整理.doc 《桓晋⽂之事》⽂⾔知梳理⼀、通假字1、⽆以,王乎:以,通“已”,停⽌2、然衅与(本⽂有多):与,通“欤”,⽓,表疑3、王:,通“悦”,⾼4、者折枝:枝,通“肢”,肢体(⼀,折枝,就是折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6、然王之所⼤欲,可知已:已,通“矣”,⽓,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8、⾏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 ”,控、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开⽹捕捉,引申陷害11、⽩者不戴于道路矣:,通“斑”,花⽩,常⽐⽼⼈⼆、古今异1、⽼吾⽼,以及⼈之⽼:以及,⽤来推及到2、⾄于兄弟:⾄于,推⼴到3、不推恩⽆以保妻⼦:妻⼦,妻⼦和⼉⼥4、莅中国⽽四夷也:中国,指中原⼀5、然后从⽽刑之:从⽽,接着就三、活⽤1、桓、晋⽂之事可得乎:,使,使??听到2、危⼠⾂:危:使,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使??来朝4、明⾜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作名,⼒5、肥⽢不⾜于⼝与:肥⽢,形容作名,肥美的⾷物6、暖不⾜于体与:暖,形容作名,暖的⾐服7、然⼩固不可以⼤:⼩,形容作名,⼩的国家;⼤,形容作名⼤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众:寡,形容作名,⼈⼝稀少的国家;众,形容作名,⼈⼝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弱,形容作名,弱⼩的国家;,形容作名,⼤的国家10、是以君⼦庖厨也:,形容作,离11、⽼①吾⽼②,以及⼈之⽼②:⽼①,形容作,尊敬,;⽼②,形容作名,⽼⼈12、幼①吾幼②,以及⼈之幼②:幼①,形容作,;幼②,形容作名,幼⼉,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作,作榜14、然后从⽽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名词作动词,张开罗⽹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 ⼀ ) 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 ⼆ ) 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被动( 三 ) 省略句1、⾂闻之(于)胡龁⽈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以事⽗母( 四 ) 宾语前置句1、⾂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之谓也:即“谓夫⼦也”,之,起提宾作⽤8、然则⼀⽻之不举:即“不举⼀⽻”,之,起提宾作⽤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 五 ) 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4、我⾮爱其财,⽽易之以⽺也:即“⽽以⽺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 六 ) 主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我也:即“百姓之我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重要虚( ⼀ ) 之A代,根据上下⽂⽂意,指代有所不同1、是以后世⽆焉,⾂未之也:代桓晋⽂之事2、保民⽽王,莫之能御也:代保民⽽王的⼈3、故民之从之也:代保民⽽王的⼈4、“⾂之胡⽈:王坐于堂上,有⽜⽽堂下者??:代后⽂所之事,后省“于”,做复指5、王⽈:舍之!:代⽜6、以⽺易之:代⽜7、以⼩易⼤,彼知之?:做件事的原因8、他⼈有⼼,予忖度之:代⼈⼼思9、以若所,求若所欲,尽⼼⼒⽽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地,朝秦楚,莅中国⽽四夷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2、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4、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5、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二)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三)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四)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五)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六)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重要虚词(一)之A代词,根据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代齐桓晋文之事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保民而王的人3、故民之从之也轻:代保民而王的人4、“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代后文所说之事,后省“于”,做复指宾语5、王曰:舍之! :代牛6、以羊易之:代牛7、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做这件事的原因8、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代别人心思9、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10、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代王道11、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代王道12、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代一般人民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之,指五亩之宅。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代指推行王道却没有统一天下的人(事)15、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指示代词,译为“这(类)”1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指示代词,译为“这(类)”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1个)1、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4、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6、故民之从之也轻C宾语前置的标志(3个)1、夫子之谓也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D往,到……去,向(2个)1、牛何之?2、然后驱而之善。

E结构助词,无实义君子之于禽兽: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无实义。

相类似的用法如:“寡人之于国也”F结构助词“的”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除上文提到的相关语句外,文中其余的“之”都属于这种用法。

以A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或“因为这”,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B同“已”,止无以,则王乎?C“所以……者”的固定格式,译为“……的原因”1、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2、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D用作连词,用法同“而”(一)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1、挟太山以超北海……(二)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从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从而。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同上。

E以为,认为,有时和“为”一起用,但有时以为连用时又是“以之为”的省略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以王为爱”,即认为王吝啬,“以为”连用。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认为;后面的“为”是做之意。

可译为百姓认为大王做事吝啬。

3、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F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1、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以”后省略了“之”,此句可译为希望你辅助我(完成)我的愿望。

明白的把这教给我,“之”指王道,即上文所说的具体做法。

一说,”以”连词,表修饰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此句可译为重视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嘱给他们。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的倒置,可译为把桑树种植在五亩之宅内外。

树,种植之意,动词。

(二)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1、“以”可译为“用,用来”的有(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此句可译为德行怎么样能用来推行王道。

(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可,能或能够之意,“以”译为用(来)。

(3)对曰:‘将以衅钟。

“以”后省略了之(牛),此句可译为将用它来祭钟。

(4)以羊易之。

(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文中出现两次)译为用这样的行为……2、可译为“凭借,凭,依据”的有(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何以”即以何,凭什么(区别),形:具体表现。

异:动词,区分,区别。

(2)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以”后省略之凭借的手段(兴甲兵……)于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1、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于,在。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无:通“毋”,副词,不要。

异:奇怪,这里是感到奇怪的意思。

于:对于。

3、君子之于禽兽也……于,对于。

4、有复于王者曰:……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 。

下文“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中的“于”用法同,不译。

5、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于,到。

(文中出现两次)6、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第一个为“给”;第二个为“到”;第三个引出动词“御”(治理)涉及的对象“家邦”,不译;另外,加点的“诸”是文言兼词“之于”的合音。

之,到;于的用法同第三个。

7、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于,在。

8、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第一个是“跟”“同”,第二个是“在”。

9、否,吾何快于是?快于是,即于是快,于,对。

10、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于,“跟”“同”。

11、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前四个是“在”,第五个为“给”。

12、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于,到。

1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于,“在……中”。

14、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于,“在……方面”。

1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于,在。

而A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不译。

2、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3、犹缘木而求鱼也。

(二)表示修饰关系,一般不译。

1、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2、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三)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才”。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但是”“却”。

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2、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文中出现两次)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而,但。

4、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此句可译为那里有仁义道德之人处于上位却可以做出害民的事呢;罔民而可为,即而可为罔民。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此句可译为这样却不能称王……而,却。

(五)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1、王笑而不言。

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六)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 而且”或“尚且”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B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2、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若A像(……一样),如,好像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2、若是其甚与?像这样严重吗?此句可译为像(你说的)这样严重吗……是,这样,指孟子所说缘木求鱼之事;其,句中语气词,表测度;另外,其,有人认为是指霸道,有待商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