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实际上是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

合集下载

生理学重点大题

生理学重点大题
② 后负荷:当动脉血压升高即后负荷加大时,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射血期可由等容收缩期延长而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由于心室内剩余血量增加,静脉回流若不变,心肌初长由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而加长,进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③心肌收缩能力 :与心肌初长改变无关,仅以心肌细胞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改变而增加收缩力的调节。如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均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增加;而乙酰胆碱、缺氧气、酸中毒等使心肌收缩力减弱,搏出量减少。
(4)血容量增多,血压升高,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刺激增强,通过神经上传使ADH分泌和释放激迷走神经,其末梢释放Ach,Ach与心肌细胞膜M受体结合,出现心率变慢、收缩力减弱、传导减慢的效应,使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减小,肾小球滤过减少,尿生成减少。
②血K+浓度升高(主要刺激因素)或血Na+浓度降低,均可刺激醛固酮分泌。
4.心钠素,甲状旁腺激素也能影响物质的重吸收。
5.球管平衡: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变动。
6. 注射速尿后,尿量增多
速尿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快速的强利尿剂,它可选择性地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抑制该段Cl- 的主动重吸收,由于Cl- 重吸收的减少 致使Na+重吸收也随之减少,使外髓高渗状态遭到破坏,尿液浓缩减弱,减少了大量水分的重吸收,以致尿量增多。
7、尿生成的体液调节
1.肾小管中溶质浓度是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小管内糖浓度增高,妨碍水分重吸收,形成多尿,这称为渗透性利尿,甘露醇利尿原理也如此。
3. 静脉注射 1: 10000去甲肾上腺素 ,尿量减少。

动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

动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

动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1•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指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

AP是由锋电位和后电位组成的。

锋电位是AP的主要成分,所以通常说AP时主要指的是锋电位。

AP的幅度约为90〜130mV神经和骨骼肌纤维的AP的去极化上升支超过OmV 电位水平约35mV这个段称为超射。

神经纤维的AP一般历时0.5〜2.0ms,可沿膜扩布,又称神经冲动(impulse )。

所以,兴奋和神经冲动是动作电位的同意语。

2•动作电位形成的原理因为AP的峰出现超射,即膜电位由静息时的内负外正转变成内正外负,Hodgkin认为:AP的形成可能不是单纯因为膜对K+通透性发生改变(如仅对 X不再通透,膜电位至多能达到零电位水平),而很可能是受刺激时膜对Na+产生通透的结果。

他们降低细胞外液中的Na+ 浓度时,观察到AP峰电位的幅度和上升支的斜率均降低,说明AP确是因为膜对N扌的通透性增加而造成的。

而AP的复极化过程可能是因为膜重新对X通透造成的。

S也祖靄AP的组成(1)AP产生的离子学说:电压钳方法的研究关于细胞受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的原因,Hodgkin和Huxley认为,可能是电刺激改变了膜的极化状态(膜电位改变),导致膜的通透性改变而出现离子流的结果。

要证实这个猜想,只需人为改变膜电位的大小并观察其对离子流的影响。

不过,由欧姆定律可知,电阻一定时,电流发生改变,必然引起膜电位随之变化,这样就无法观察膜电位对离子流的影响。

于是他们创造性地设计并实行了著名的电压钳实验,通过将膜电位钳制在不同水平,以避免离子流反过来影响电压值。

电压钳方法:通过电压电极施加指令电压,若该电压变化引起了膜对Na+或^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膜上将出现相对应的离子流。

电流电极记录到的膜电流值一方面作为实验结果,一方面又作为电压钳放大器发出的对抗电流的参考值,该对抗电流的大小与膜离子流相等,但方向相反,因而可维持指令电压。

神经干动作电位复习题

神经干动作电位复习题

神经干动作电位复习题1.神经干动作电位和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区别。

区别神经纤维神经干引导方式微电极在细胞内外跨膜引导粗电极在神经干表面引导产生动作电位单个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多个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的神经纤维数记录的电位差膜内外的电位差兴奋与未兴奋的两点的电位差“全或无”现象遵循“全或无”定律复合动作电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加2.坐骨神经干的组成。

在人体坐骨神经是全身最大的神经,为骶丛的分支,由腰4、5和骶1、2、3组成在蟾蜍身上是:坐骨神经干是由第7、8、9对脊神经组成的。

(出处??)3.制备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①、制作过程1)破坏脑和脊髓2)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3)剥皮4)将手及用过的全部手术器械用自来水洗净,在进行以下操作5)分离双腿6)游离坐骨神经②、注意事项1)在破坏脑和脊髓时要防止耳后腺的分泌物溅入眼内,如不慎溅入眼内,则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严重者应到医院诊治。

2)剥皮后预将首次用过的全部器械洗净,以免蛙的皮肤分泌物和血液沾污标本。

必要时可用任氏液洗净标本,但不可用自来水冲洗。

3)不要过度牵拉神经,神经需要用玻璃分针分离,不可用金属镊子提夹神经和肌肉。

不能将分离的神经置于蛙板上。

4)脊柱纵向剪开时,不能伤及神经5)制备标本过程中,应经常用任氏液浸润标本,以免干燥。

标本制成后应浸泡于任氏液中数分钟,以稳定标本的兴奋性。

4.动作电位的定义及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特点、条件。

动作电位的定义: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的倒转和复原,即先出现膜的快速的去极化而后有出现复极化的过程。

产生机制:当外加刺激作用于神经纤维时,引起局部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在细胞外高Na﹢及膜内原有负电位的吸引下,Na ﹢大量内流,直至内移的Na﹢在膜内形成的正电荷足以阻止Na﹢的净移入为止,即Na﹢平衡电位。

主要变化是膜内电位在短时间内由-70mv~-90mv变到+20mv~+40mv,变化幅度90~130mv,这就构成了动作电位曲线的上升支。

动物生理学习题答案

动物生理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001] D [1.002] D [1.003] E [1.004] C [1.005] E [1.006] C [1.007] B [1.008] C [1.009] C [1.010]B [1.011]C [1.012]D [1.013] C [1.014] C [1.015] C [1.016] C [1.017]E [1.018] E [1.019] C [1.020] E [1.021] B [1.022] D [1.023] D [1.024] A [1.025] E [1.026] C [1.027] D [1.028] D [1.029] E [1.030]D [1.031] A [1.032] B [1.033]E [1.034] E [1.035] E [1.036] D [1.037] A [1.038] A [1.039] C [1.040]E [1.041] E [1.042] C [1.043] B [1.044] D [1.045] B [1.046] C [1.047] B [1.048] D[1.049] E [1.050] C [1.051] A [1.052] B [1.053] E [1.054] D [1.055] D [1.056] A [1.057] C [1.058]D [1.059] D [1.060] B [1.061] E二、判断正误题[1.001] 错神经或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及其表现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1.002] 错类固醇激素是脂溶性物质,但不能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已经证明类固醇激素进入细胞内是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帮助来完成的。

[1.003] 错一般来说,阈下刺激所引起的细胞膜去极化不能达到阈电位水平。

但局部电位是可以总合而产生动作电位的。

如果使用连续刺激或同时使用多个阈下刺激时,局部电位可通过时间和空间总合叠加起来,当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则可以产生一个可传导的动作电位。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康复医学治疗技术主管技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_真题无答案(85)(714)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康复医学治疗技术主管技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_真题无答案(85)(714)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康复医学治疗技术主管技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104)(总分75.01,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A. 单向传递B. 中枢延搁C. 兴奋节律不变D. 易疲劳性E. 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2. 沿单根神经纤维传导的动作电位的幅度A. 不变B. 不断减小C. 不断增大D. 先增大后减小E. 不规则变化3. 以下哪种刺激参数不能使细胞膜局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A. 阈值B. 基强度C. 时值D. 阈下刺激E. 阈上刺激4. 组织兴奋后处于相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A. 零B. 无限大C. 等于正常D. 小于正常E. 大于正常5.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被称作A. 极化B. 超极化C. 后电位D. 复极化E. 去极化6. 脑发育过程中,有关神经细胞分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于胎儿第5个月开始增殖分化B. 出生时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C. 出生时神经细胞的树突和轴突较成人少而长D. 8岁时接近成人E. 3岁时神经细胞已基本分化完成7. 兴奋的突触传递中,"由于突触连续活动而产生的可以延续数小时乃至数月的该突触活动增强"属于A. 突触易化B. 突触强化C. 突触可塑性D. 突触后电位E. 长时程强化8. 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是A.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B. 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C. 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D.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E. 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9. 传导电流的定义是A. 电荷在导体中流动传导所产生的电流B. 偶极子内束缚电荷位置移动所产生的电流C. 位置移动的电流D. 大小与方向不变的电流E. 大小与方向变化的电流10. 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 双向性传递B. 总和C.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D. 突触延搁E. 易疲劳性11. 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A. 胞体B. 树突C. 轴丘D. 树突末梢E. 轴突末梢12. 阈电位是A. 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B. 引起超极化时为临界膜电位C. 引起局部电位的临界膜电位D. 引起动作电位复极的临界膜电位E. 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13. 各种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共同标志是A. 肌肉收缩C. 产生感觉D. 产生电位变化E. 产生神经冲动14. 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A. 不随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B. 不随细胞外离子含量的变化而改变C. 不随细胞的种类而改变D. 随传导距离变化而改变E. 不随细胞所处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15. 施万细胞包绕下列何种神经纤维A. 脊髓内神经轴索B. 基底节纤维C. 小脑纤维D. 周围纤维E. 大脑半球白质纤维16. 当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时,刺激可兴奋组织将A. 不引起任何反应B. 引起电紧张性扩布的局部兴奋C. 引起呈衰减传导的动作电位D. 引起可传导的局部电位E. 引起可传导的动作电位17. 神经纤维中相邻两个锋电位的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其A. 相对不应期B. 绝对不应期C. 低常期D. 超常期E. 绝对不应期加相对不应期18. 下列哪项不属于化学性突触的传递特征A. 突触延搁B. 空间和时间的总和C. 突触传递的易疲劳性D.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E. 双向传递原则19. 关于局部兴奋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局部电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B. 局部电位随扩布距离增大而减小C. 局部去极化电位的区域兴奋性增高D. 不存在时间与空间的总和E. 它是动作电位形成的基础20. 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A. 单纯扩散B. 化学突触C. 电突触E.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21. 关于突触前抑制的特点下列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A. 持续时间长B. 突触前膜去极化C. 潜伏期较长D. 通过轴突-轴突突触结构的活动来实现E. 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22. 细胞的绝对不应期时间为A. 0.001s0B. 0.01sC. 0.2sD. 0.0001sE. 0.02sB1题型1. 神经元提供接受传入信号A. 树突B. 效应器C. 突触D. 轴突E. 反射弧2. 主要见于鱼类与两栖类A. 电突触B. 化学性突触C. 曲张体D. 非突触信息传递E. 混合性突触3. 化学性突触传递特征中,"神经冲动由突触前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作用于受体而引起的局部电位变化等一系列过程,所以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属于A. 突触延搁B. 单向传递原则C. 空间和时间的总和D. 突触传递的易疲劳性E.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4.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中,"人们常把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A. 复极化B. 膜的极化C. 静息电位D. 膜的超级化E. 去极化或除极5.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中,"实际上是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是指A. 锋电位B. 后电位C. 动作电位D. 负后电位E. 正后电位6. 安静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是A. 锋电位B. 阈电位C. 局部电位D. 动作电位E. 静息电位7. 兴奋的突触传递中,"化学性突触传递的传递能力可受其已进行的传递活动的影响"属于A. 突触易化B. 突触强化C. 突触可塑性D. 突触后电位E. 长时程强化8. 哺乳动物大多数的突触均为A. 电突触B. 化学性突触C. 曲张体D. 非突触信息传递E. 混合性突触9. 化学性突触传递特征中,"突触间的传递,只允许兴奋冲动从突触前的神经末梢传向突触后成分,不允许逆向传递"属于A. 突触延搁B. 单向传递原则C. 空间和时间的总和D. 突触传递的易疲劳性E.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10.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中,"如果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称为A. 复极化B. 膜的极化C. 静息电位D. 膜的超级化E. 去极化或除极11.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中,"构成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脉冲样变化"是指A. 锋电位B. 后电位C. 动作电位D. 负后电位E. 正后电位12. 引起动作电位去极化的临界膜电位是A. 锋电位B. 阈电位C. 局部电位D. 动作电位E. 静息电位13. 兴奋的突触传递中,"当突触前末梢接受一短串刺激时,虽然每次刺激都引发递质释放产生突触后电位,但后来的刺激引发的突触后电位要比前面的刺激引发的为大,引发的递质释放量也多,此效应消失得很快"属于A. 突触易化B. 突触强化C. 突触可塑性D. 突触后电位E. 长时程强化14. 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A. 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B. 对内环境的变化不敏感C. 对药物作用不敏感D. 神经活性物质释放部位与效应细胞间的距离至少在20nm以上E. 递质弥散到效应细胞时,能否发生传递效应不取决于效应细胞上有无相应的受体15.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A. 动作电位B. 阈电位C. 局部电位D. 静息电位E. 后电位16.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中,"当静息电位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A. 复极化B. 膜的极化C. 静息电位D. 膜的超级化E. 去极化或除极17.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中,"相当于低常期"是指A. 锋电位B. 后电位C. 动作电位D. 负后电位E. 正后电位18. 细胞受刺激时发生的扩布性电位变化是A. 锋电位B. 阈电位C. 局部电位D. 动作电位E. 静息电位19. 兴奋的突触传递中,"当突触前末梢接受连续强直刺激后,突触后电位可延续数秒或更长时间,在此期间来到的突触前末梢的刺激将引起较大突触后反应"属于A. 突触易化B. 突触强化C. 突触可塑性D. 突触后电位E. 长时程强化20.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A. 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B. 对内环境的变化不敏感C. 对药物作用不敏感D. 神经活性物质释放部位与效应细胞间的距离至少在20nm以上E. 递质弥散到效应细胞时,能否发生传递效应不取决于效应细胞上有无相应的受体21. 刺激神经纤维时,可产生一次扩布性的膜电位变化,称为A. 动作电位B. 阈电位C. 局部电位D. 静息电位E. 后电位2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中,"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是指A. 复极化B. 膜的极化C. 静息电位D. 膜的超级化E. 去极化或除极23.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中,"相当于绝对不应期,这时细胞对新的刺激不能产生新的兴奋"是指A. 锋电位B. 后电位C. 动作电位D. 负后电位E. 正后电位24. 化学性突触传递特征中,"同一突触前末梢连续传来一系列冲动,它们单个刺激间隔不大于EPSP的衰弱过程,就可以发生时间上的总和"属于A. 突触延搁B. 单向传递原则C. 空间和时间的总和D. 突触传递的易疲劳性E.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25. 可兴奋细胞安静时,其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A. 动作电位B. 阈电位C. 局部电位D. 静息电位E. 后电位26.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中,"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为A. 复极化B. 膜的极化C. 静息电位D. 膜的超级化E. 去极化或除极27.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中,"细胞大约正处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是指A. 锋电位B. 后电位C. 动作电位D. 负后电位E. 正后电位28. 兴奋的突触传递中,"脊髓α-运动神经元与来自它所支配的肌肉的初级传入纤维形成兴奋性突触联系,与来自拮抗肌的初级传入纤维形成抑制性突触联系"属于A. 突触易化B. 突触强化C. 突触可塑性D. 突触后电位E. 长时程强化29. 化学性突触传递特征中,"如果由许多突触前末梢同时传来一排冲动,使EP-SP加大,从而达到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的水平,这就是空间上的总和"属于A. 突触延搁B. 单向传递原则C. 空间和时间的总和D. 突触传递的易疲劳性E.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30.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中,"后电位中,一般是先有一段持续5~30ms的缓慢波动"是指A. 锋电位B. 后电位C. 动作电位D. 负后电位E. 正后电位31. 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A. 极化B. 去极化C. 超极化D. 反极化E. 复极化32. 实现神经元信息传递的结构是A. 树突B. 效应器C. 突触D. 轴突E. 反射弧33. 化学性突触传递特征中,"当神经系统的某些部位发生连续兴奋时,不久即出现兴奋性减弱,这就是疲劳"属于A. 突触延搁B. 单向传递原则C. 空间和时间的总和D. 突触传递的易疲劳性E.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34. 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则称作A. 去极化B. 极化C. 复极化D. 电紧张性扩布E. "全或无"现象35.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中,"后电位中,再出现一段延续更长的缓慢波动"是指A. 锋电位B. 后电位C. 动作电位D. 负后电位E. 正后电位36. 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负值减小称为A. 极化B. 去极化C. 超极化D. 反极化E. 复极化37. 执行反射的全部结构A. 树突B. 效应器C. 突触D. 轴突E. 反射弧38. 化学性突触传递特征中,"据计算,必奋性突触小体所能贮存的兴奋性递质只能供10万次正常的突触传递之用,而这个数量仅在几秒或几分钟内即可被耗竭"属于A. 突触延搁B. 单向传递原则C. 空间和时间的总和D. 突触传递的易疲劳性E.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39. 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称作A. 去极化B. 极化C. 复极化D. 电紧张性扩布E. "全或无"现象40.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中,"在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以前,膜两侧电位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较缓慢的波动"是指A. 锋电位B. 后电位C. 动作电位D. 负后电位E. 正后电位41. 膜内电位数值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称为A. 极化B. 去极化C. 超极化D. 反极化E. 复极化。

临床执业医师(生理学)-试卷27

临床执业医师(生理学)-试卷27

临床执业医师(生理学)-试卷27(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B1型题(总题数:3,分数:18.00)A.峰电位B.阈电位C.负后电位D.局部电位E.正后电位(分数:8.00)(1).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首先出现(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局部电位: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

或者说是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2).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动作电位实际上是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在神经纤维,它一般在0.5~2.0ms的时间内完成,这使它在描记的图形上表现为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因而人们常把这种构成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脉冲样变化,称之为锋电位。

(3).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复极相,K +外流至膜外又暂时阻碍K +进一步外流,结果形成(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负后电位是由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复极相,K +外流至膜外又暂时阻碍K +进一步外流形成。

(4).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跨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才能引起兴奋。

A.盐酸B.组胺C.促胃液素D.乙酰胆碱E.胆酸(分数:4.00)(1).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是(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盐酸对胃酸分泌的反馈性调节,HCl是胃腺的分泌物。

当HCl分泌过多时,可以负反馈方式抑制胃腺分泌。

当胃窦内pH值降到1.2~1.5时,即对胃腺的分泌产生抑制作用。

(2).刺激促胰液素分泌最强的因素是(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大量分泌的HCO 3-迅速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酸性内容物,同时使进入十二指肠的胃消化酶的活性丧失,可避免损伤十二指肠黏膜;大量分泌的HCO 3-为胰腺分泌的消化酶提供合适的pH环境。

名词解释动作电位(生理学)

名词解释动作电位(生理学)

名词解释动作电位(生理学)
答: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两个主要阶段。

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体,由快速去极化和缓慢复极化形成。

它是动作电位上升支和下降支的总称。

峰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快速去极化形成的,这一过程中膜电位从静息状态迅速上升到峰值。

而下降支则是由缓慢复极化形成的,膜电位逐渐恢复到静息状态的水平。

峰电位的上升支和下降支的总和构成了峰电位的全幅度,峰电位的幅度大小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和细胞类型。

后电位是峰电位结束后出现的缓慢电位变化过程。

它包括局部反应和电紧张电位的形成。

局部反应是指在峰电位结束后,细胞膜上的一些离子通道仍处于开放状态,导致膜电位在短时间内仍有所波动。

这种波动是局部性的,不会传播到整个细胞膜。

而电紧张电位的形成则是由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改变引起的,这种改变导致膜电位的波动,但不会引起新的动作电位的产生。

总的来说,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的一种快速而可逆的膜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两个阶段。

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体,由快速去极化和缓慢复极化形成。

后电位则是峰电位结束后出现的缓慢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局部反应和电紧张电位的形成。

这些过程对于细胞的兴奋传导和信息传递具有重要意义。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师)_基础知识_真题_(附答案)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师)_基础知识_真题_(附答案)

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初级(师)资格考试试卷基础知识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脊髓位于()。

A.椎管内B.椎管外C.小脑下D.大脑下E.中脑下【答案】A【解析】脊髓在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

脊髓的内部有一个H形灰色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

脊髓是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

2.关于人体标准解剖姿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B.两足并立C.足尖向前D.上肢垂于躯干两侧E.手掌朝向股部【答案】E【解析】人体解剖学姿势是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

描述人体任何结构时,均应以此姿势为标准。

3.关节软骨的退变因素不包括()。

A.负荷过大B.过度使用C.适量的跑步D.撞击E.反复损伤【答案】C【解析】骨关节炎以继发性多见,继发性骨关节病指因某种已知原因导致软骨破坏或关节结构改变,日后因关节面磨擦或压力不平衡等因素而造成退行性变者,任何会引起软骨破坏或关节结构改变、关节面磨擦或压力不平衡的因素都会促发关节软骨的退变。

适量跑步不会引起软骨退变。

4.nm的中文是()。

A.微米B.纳米C.毫米D.厘米E.米【答案】B【解析】以下单位的缩写为:微米um、纳米nm、毫米mm、厘米cm、米m。

5.人体的平衡中枢位于()。

A.脑干B.间脑C.脊髓D.小脑E.大脑【答案】D【解析】小脑绒球小结叶和顶核是前庭结构向小脑的延伸部分,属于原始小脑,是人体的平衡中枢。

小脑前叶和后叶的蚓锥、蚓垂属于旧小脑,它接受脊髓小脑束传来的本体感觉,调节肌肉张力并维持身体姿势。

6.胸神经有()。

A.5对B.8对C.12对D.31对E.35对【答案】C【解析】31对脊神经中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尾神经。

历年医学类基础综合 (军队文职)样卷及答案

历年医学类基础综合 (军队文职)样卷及答案

医学类基础综合 (军队文职)样卷⏹考试过程中如遇问题请及时向监考老师反馈。

⏹除在答题区域内作答外,不得在答题卡的任何部位做任何标记或乱涂乱画。

⏹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考生须立即停笔,待监考员收齐检查无误,根据监考员指令依次退出考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 100分)1、患者突发腹部剧痛,伴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为明确诊断首选下列哪种检查A、卧位腹平片B、胸片C、立位腹平片D、腹部CTE、上消化道钡餐透视【答案】C2、摆动配对指下列碱基之间配对不严格( )A、反密码子和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B、反密码子第一个碱基与密码子第三个碱基C、反密码子第三个碱基与密码子第一个碱基D、反密码子和密码子的第二个碱基E、反密码子和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答案】B3、手术治疗中一般病人知情权不包括A、有权自主选择B、有同意的合法权利C、有明确决定的理解力D、有家属代为决定的权利E、有做出决定的认知力【答案】D4、体内最重要的脱氨方式是A、氧化脱氨B、转氨基C、非联合脱氨基D、非氧化脱氨E、联合脱氨基【答案】E【解析】联合脱氨基作用是体内主要的脱氨基途径。

5、革兰阳性细菌不具备的成分是A、肽聚糖B、脂多糖C、磷壁酸D、N-乙酰胞壁酸E、N-乙酰葡糖胺【答案】B6、关于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下列哪点不正确( )A、各种四环素类抗生素有交叉耐药性B、耐药菌可阻碍四环素类抗生素进入菌体C、耐药菌可能产生灭活酶D、产生核糖体保护蛋白E、使进入菌体内的药物泵出【答案】A7、右心衰竭时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A、肺、肝及胃肠道B、肝、脾及胃肠道C、脑、肺及胃肠道D、肾、肺及胃肠道E、脾、肺及胃肠道【答案】B8、支气管哮喘患者发生Ⅰ型呼衰最主要的机制是A、肺泡通气量下降B、通气/血流比例失调C、弥散性功能障碍D、肺内分流E、氧耗量增加【答案】B【解析】Ⅰ型呼衰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Ⅱ型呼吸衰竭因单纯肺泡通气不足,肺泡通气量下降。

人体生理学习题及参考答案[1]

人体生理学习题及参考答案[1]

人体生理学课程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选择题1 下列哪种物质参与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并几乎全部分布在膜的胞质侧?A磷脂酰肌醇B 磷脂酰胆碱C 磷脂酰乙醇胺D磷脂酰丝氨酸E鞘脂2 细胞膜的“流动性”主要决定于A膜蛋白的多少B 膜蛋白的种类C膜上的水通道D脂质分子层E糖类3 与产生第二信使DG和IP3有关的膜脂质是A磷脂酰胆碱B磷脂酰肌醇C磷脂酰丝氨酸D 磷脂酰乙醇胺E鞘脂4葡萄糖通过一般细胞膜的方式是A单纯扩散 B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C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D原发性主动运输 E 继发性主动运输5细胞膜内外保持Na+和K+的不均匀分布是由于A 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较大B 膜在兴奋时对Na+的通透性较大C Na+易化扩散的结果D K+易化扩散的结果E膜上Na+-K+泵的作用6 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中,Na+跨膜转运的方式是A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B 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C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D 易化扩散和受体介导式入胞E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7 细胞膜上实现原发性主动转运功能的蛋白是A 载体蛋白B 通道蛋白C 泵蛋白D 酶蛋白E 受体蛋白8 Ca2+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主要是A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B 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C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D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E易化扩散和受体介导式入胞9 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能将其他蛋白质分子有效并选择性地转运到细胞内的物质转运方式是A 原发性主动运输B 继发性主动运输C 载体介导的易化运输D 受体介导式入胞E 液相入胞10 允许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在细胞间通行的结构是A 化学性突触B 紧密连接C 缝隙连接D 桥粒E 曲张体11 将上皮细胞膜分为顶端膜和基侧膜两个含不同转运体系区域的结构是A缝隙连接B紧密连接C中间连接D 桥粒E 相嵌连接12 在心肌,平滑肌的同步收缩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A化学性突触B紧密连接C缝隙连接D桥粒E曲张体13 下列跨膜转运方式中,不出现饱和现象的是A 单纯扩散B经载体进行的易化扩散C原发性主动运输D 继发性主动运输E Na+--Ca2+交换14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共同特点是A 要消耗能量B顺浓度梯度C需要膜蛋白帮助D转运物质主要是小分子E 有饱和性15 膜受体的化学本质是A 糖类B 脂类C蛋白质D胺类E 核糖核酸16 在骨骼肌终板膜上,Ach通过下列何种结构实现其跨膜信号转导A化学门控通道B电压门控通道C机械门控通道D M型Ach受体 E G-蛋白偶联受体17 终板膜上Ach受体的两个结合位点是A两个α亚单位上B 两个β亚单位上C 一个α亚单位和一个β亚单位上D一个α亚单位和一个γ亚单位上E一个γ亚单位和一个δ亚单位上18 由一条肽链组成且具有7个跨膜α-螺旋的膜蛋白是A G-蛋白B 腺苷酸环化酶C 配体门控通道D酪氨酸激酶受体E G-蛋白偶联受体19 以下物质中,属于第一信使是A cAMPB IP3C Ca2+D AchE DG20光子的吸收引起视杆细胞外段出现超极化感受器电位,其产生的机制是A Cl-内流增加B K+外流增加C Na+内流减少D Ca2+内流减少E 胞内cAMP减少21 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的配体是A心房钠尿肽B 乙酰胆碱C 肾上腺素D 去甲肾上腺素E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2 酪氨酸激酶受体的配体是A 心房钠尿肽B 乙酰胆碱C 肾上腺素D去甲肾上腺素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3 即早基因的表达产物可A 激活蛋白激酶B 作为通道蛋白发挥作用C 作为膜受体发挥作用D 作为膜受体的配体发挥作用E 诱导其他基因的表达24 静息电位条件下,电化学驱动力较小的离子是A K+和Na+B K+和Cl-C Na+和Cl-D Na+和Ca2+E K+ 和Ca2+25 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电化学驱动力最小的离子是A Na+B K+C Cl-D Ca2+E Mg2+26 在神经轴突的膜两侧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A 等于K+的平衡电位B 等于Na+的平衡电位C 略小于K+的平衡电位D略大于K+的平衡电位 E 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27 细胞膜外液K+的浓度明显降低时,将引起A 膜电位负值减小B K+电导加大C Na+内流的驱动力增加D平衡电位的负值减小 E Na+-K+泵向胞外转运Na+增多28 增加细胞外液的K+浓度后,静息电位将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先增大后变小E 先减小后增大29 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浴液中的Na+浓度后,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将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先增大后变小E 先减小后增大30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时,静息电位将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先增大后变小E 先减小后增大31 神经纤维电压门控Na+通道与通道的共同特点中,错误的是A 都有开放状态B 都有关闭状态C 都有激活状态D 都有失活状态E 都有静息状态32 人体内的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包括A神经和内分泌腺B 神经,肌肉和上皮组织C神经元和胶质细胞D 神经,血液和部分肌肉E神经,肌肉和部分腺体33 骨骼肌细胞和腺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的共同特点是A膜电位变化B囊泡释放C 收缩D 分泌E产生第二信使34把一对刺激电极置于神经轴突外表面,当同一直流刺激时,兴奋将在A 刺激电极正极处B 刺激电极负极处C 两个刺激电极处同时发生D两处均不发生 E 正极处向发生,负极处后发生35 细胞膜内负电位由静息电位水平进一步加大的过程称为A 去极化B 超极化C 复极化D超射E 极化36 细胞膜内负电位从静息电位水平减小的过程称为A 去极化B 超极化C 复极化D超射E 极化37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值由+30mV变为-.70mV的过程称为A 去极化B 超极化C 负极化D超射E 极化38 可兴奋动作电位去极化相中膜内电位超过0mV的部分称为A 去极化B 超极化C 负极化D超射E 极化39细胞静息时膜两侧电位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A 去极化B 超极化C 负极化D超射E 极化40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去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A Na+B Cl-C K+D Ca2+E Mg2+41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A Na+B Cl-C K+D Ca2+E Mg2+42 将神经纤维膜电位由静息水平突然上升并固定到0mV水平时A 先出现内流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外向电流B先出现外向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内向电流C 仅出现内向电流D 仅出现外向电流E 因膜两侧没有电位差而不出现跨膜电位43 实验中用相同数目的葡萄糖分子代替浸浴液中的Na+,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基本不变D先增大后减小 E 先减小后增大44 用河豚毒处理神经轴突后,可引起A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加大B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C静息电位值不变,动作电位幅度减小D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加大E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不变45 在电压钳实验中,直接纪录的是A 离子电流B 离子电流的镜像电流C 离子电导D 膜电位E 动作电位46 记录单通道离子电流,须采用的是A膜电位细胞内纪录B 电压钳技术C电压钳结合通道阻断剂D膜片钳技术E膜片钳全细胞纪录47 正后电位是指A 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去极化电位B 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超极化电位C 峰电位后缓慢的去极化电位D 峰电位后缓慢的复极化电位E 峰电位后缓慢的超极化电位48 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反应是A 动作电位B 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D 感受器电位E 突触后电位49 能以不衰减形式细胞膜传播的电活动是A 动作电位B 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D 感受器电位E 突触后电位50 神经-肌肉头后膜上产生的能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的电反应是A 动作电位B 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D 感受器电位E 突触后电位51 细胞兴奋过程中,Na+ 内流和K+外流的量决定于A各自的平衡电位B细胞的阈电位CNa+-K+泵的活动程度D绝对不应期的长短E 刺激的强度52 需要直接消耗能量的过程是A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外流B 动作电位升支的Na+内流C复极化K+外流D复极化完毕后的Na+外流和K+内流E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极少量的Na+内流5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剂影响细胞的Na+-K+泵活动时,将导致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D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E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不受影响54 采用两个细胞外电极记录完整神经干的电活动时,可记录到A 动作电位幅度B 组织反应强度C 动作电位频率D阈值 E 刺激持续时间55 通常用于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A 动作电位幅度B组织反应强度C 动作电位频率D阈值E 刺激持续时间56 神经纤维的阈电位是引起A Na+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临界值B Na+通道大量关闭的膜电位临界值C K+通道大量关闭的膜电位临界值D K+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临界值E Na+通道少量开放的膜电位值57 在一般细胞膜中,阈电位较其静息电位(均指绝对值)A 小10-15mVB 大10-15mV C小10-15mV D大30-50mV E 小,但两者几乎相等58 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相邻的两个峰电位,其中后一个峰电位最早见于前一个峰电位引起的A绝对不应期B 相对不应期C 超常期 D 低常期E 兴奋性恢复正常后59 如果某种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是2ms,则理论上每秒内所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数最多不超过A 5 次B 50 次C 400 次D 100 次E 500次60细胞在一次兴奋后,阈值最低的时期是A 绝对不应期B 相对不应期C 超常期D 低常期E 兴奋性恢复后61 实验中,如果同时刺激神经纤维两端,产生的两个动作电位A将各自通过中点后传到另一端B 将在中点相遇,然后传回到起始点C 将在中间相遇后停止传导D 只有较强的动作电位通过中点而到达另一端E 到达中点后将复合成一个更大的动作电位62 局部电位的时间性总和是指A 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B 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C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D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E 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63 局部电位的空间性总和是指A 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B 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C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D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E 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64 神经末梢兴奋引起囊泡释放递质时,其主要媒介作用并直接导致递质释放的是A神经末梢Na+的内流 B 神经末梢K+的内流 C 神经末梢Cl-的内流D 神经末梢的Na+-K+交换E 神经末梢Ca2+的内流65 在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主要媒介作用的离子是A Na+B Cl-C K+D Ca2+E Mg2+66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胞质中的Ca2+来自于A 横管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引起的外Ca2+内流B 细胞膜上NMDA受体通道开放引起的外Ca2+内流C 肌质网上Ca2+通道开放引起的释放D 肌质网上Ca2+泵的主动转运E 线粒体内Ca2+的释放67 有机磷中毒时,可使A 乙酰胆碱与其受体亲和力增高B 胆碱酯酶活性降低C 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D 乙酰胆碱水解加速E 乙酰胆碱受体功能障碍68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骨骼肌对运动神经动作电位的反应降低是由于A 递质含量减少B 递质释放量减少C胆碱酯酶活性增高D乙酰胆碱水解加速E 乙酰胆碱受体功能障碍69 下列物质中,能阻断终板膜上胆碱能受体的物质是A 河豚毒B 阿托品C 美洲箭毒D 心得安E四乙胺70 骨骼肌细胞膜中横管的主要作用是A Ca2+ 进出肌细胞的通道B将动作电位引向肌细胞处C 乙酰胆碱进出细胞的通道D Ca2+ 的储存库E 产生终板电位71 微终板电位是A 神经末梢连续兴奋引起B 神经末梢一次兴奋引起C 数百个突触小泡释放的Ach引起D 个别突触小泡释放引起的ACH引起的E 个别Ach分子引起的72 在神经-肌接头处,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A A TP酶B胆碱酯酶 C 腺苷酸环化酶 D Na+-K+依赖式ATP酶 E 单胺氧化酶73 肌丝滑行学说的直接根据是,肌肉收缩时A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带缩短B暗带长度不变,明带缩短,而H带不变C 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H带不变D明带和暗带长度均缩短E明带和暗带长度均不变74 骨骼肌发生等张收缩时,下列那一项的长度不变?A 明带B 暗带C H带D 肌小节E 肌原纤维75 牵拉一条舒张状态的骨骼肌纤维,使之伸长,此时其A H带长度不变B 暗带长度不变C 明带长度增加D不完全强直收缩 E 完全强直收缩76 生理状态下,整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几乎属于A单收缩B 单纯的等长收缩C 单纯的等张收缩D 不完全强直收缩 E 完全强直收缩77 使骨骼肌产生完全收缩的刺激条件是A足够强度的单刺激 B 足够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单刺激C 足够强度和时间变化率的单刺激D 间隔小于单收缩收缩期的连续阈刺激E 间隔大于单收缩收缩期的连续阈刺激78 回收骨骼肌胞质中Ca2+的Ca2+泵主要分布在A肌膜B肌质网膜 C 横管膜 D 溶酶体膜 E 线粒体膜79 肌肉收缩中的后负荷主要影响肌肉的A兴奋性和传导性B初长度和缩短长度 C 被动张力和主动张力D 主动张力和缩短长度E 输出功率和收缩能力80 骨骼肌收缩时,在肌肉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范围内增大后负荷,则A肌肉收缩的速度加快B肌肉收缩的长度增加C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加大D开始出现收缩的时间缩短E肌肉的初长度增加81 各种平滑肌都有A 自律性B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C 细胞间的电耦联D 内在神经从E时间性收缩和紧张性收缩82 与骨骼肌收缩相比,平滑肌收缩A不需要胞质内Ca2+浓度升高B没有粗肌丝的滑行C 横桥激活的机制不同D有赖于Ca2+与骨钙蛋白的结合 E 都具有自律性名词解释1 liposome2 facilitated diffusion3 chemically-gated channel4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5 symport6 antiport7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8 exicitability9 resting potential ,RP 10 polarization 11 depolarization 12 hyperpolarization 13 action potential ,AP14 all or none 15 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ARP 16 threshold potential ,TP17 thrshold intensity 18 local excitation 19 temporal summation 20 electronic propagation21 saltatory condution 22 endplate potential ,EPP 23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24 isometric contraction 25 isotonic contraction 26 preload 27 contractility问答题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

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

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

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

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通常意义的动作电位主要指峰电位。

1、动作电位ap⑴概念:可以激动非政府或细胞受阈上提振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出现的快速、可以爆冷、可以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

动作电位主要成分就是峰电位。

⑵形成条件:①细胞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差;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③可以激动非政府或细胞受阈上提振。

⑶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⑷动作电位特征:①产生和传播都就是“全或无”式的;②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③动作电位就是一种快速、对称的电变化;④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中转就是通过地下通道蛋白展开的。

2、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

(1)锋电位的下降支:细胞受惊时,膜对na+的通透性忽然减小,由于细胞膜外高na+,且膜内静息电位时原已保持着的负电位也对na+内流有著迎合促进作用--na+快速内流—先是导致膜内负电位的快速消失,但由于膜外na+的较为高浓度势能,na+稳步内安远,发生烟板。

故锋电位的下降九支na+快速内流导致的。

动力就是承电-化学梯度;天津市膜对na+电导的快速减小,吻合于na+的均衡电位。

(2)锋电位的下降支:由于na+通道激活后迅速失活,na+电导减少;同时膜结构中电压门控性k+通道开放,k+电导增大;在膜内电-化学梯度的作用下,k+迅速外流。

故锋电位的下降支是k+的外流所致。

(3)后电位:负后电位通常指出就是在复极时快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时制约了k+的外流所致。

正后电位通常指出就是生电性钠泵促进作用的结果。

3、简述坐骨神经-腓肠肌变笨收到阈刺激后所经历的生理反应过程。

康复医学复习题

康复医学复习题

康复医学复习题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此电位称为( )。

A、峰电位B、动作电位C、阈电位D、静息电位E、阈强度正确答案:B2、患儿男,3岁。

仅能讲少数几个词,不主动与人说话,不愿与其他小孩玩,经常自己一个人玩,固定一种玩具,大人和他讲话时,他低头反复搓手,目光不对视,有时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会剧烈哭闹,甚至出现呼吸暂停。

该患儿可能患有( )。

A、屏气发作B、选择性缄默症C、儿童恐惧症D、精神分裂症E、儿童孤独症正确答案:E3、立直反射的主要作用是( )。

A、标志着人和动物的区别B、肢体运动幅度改变及关节伸展度C、机体为了保持平衡,调节肌张力,支配四肢的代偿动作,保持正常的姿势反应D、是胎儿得以娩出的动力E、保持身体从卧位-坐位-立位变化过程中,身体的立直或使立位姿势成为可能正确答案:E4、患者男,21岁,投掷标枪时突发右肩部疼痛5小时,初步判断为“右肩袖损伤”。

为明确肩袖是否完全断裂,可采取的检查是( )。

A、普鲁卡因局部痛点封闭后,嘱患者做患侧肩关节主动前屈动作B、普鲁卡因局部痛点封闭后,嘱患者做患侧肩关节主动外旋动作C、普鲁卡因局部痛点封闭后,嘱患者做患侧肩关节主动后伸动作D、普鲁卡因局部痛点封闭后,嘱患者做患侧肩关节主动内收动作E、普鲁卡因局部痛点封闭后,嘱患者做患侧肩关节主动外展动作正确答案:E5、对于椎弓峡部裂引起腰椎Ⅰ度滑脱腰痛的患者,不适宜的治疗是( )。

A、佩戴腰围B、药物镇痛C、腰腹肌训练D、旋转手法复位E、中频电疗正确答案:D6、磁疗法的治疗剂量中,低磁场为( )。

A、小于50mTB、50~80mTC、80~100mTD、100~120mTE、120~150mT正确答案:A7、手指头感染已形成脓肿时,治疗原则为( )。

A、无温量超短波B、冷敷C、热敷D、抗生素E、切开引流正确答案:E8、属于受激辐射发光的是( )。

生理学简答论述题

生理学简答论述题

真好的一份生理学简答论述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一)单纯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二)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四)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的共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一) 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二)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xx;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xx,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三)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

3描述Na+--K+泵活动有何生理意义?Na+--K+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是:(一)Na+泵活动造成细胞xxK+是细胞内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二)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三)Na+泵活动形成膜内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胞内pH值的稳定;(四)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4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

生理学上最早把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而把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的外部可见的反应(如肌细胞收缩,腺细胞分泌等)称之为兴奋。

2015年康复医学技术师《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康复医学技术师《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康复医学技术师《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单选题]1.脊髓圆锥末端的位置相当于()(江南博哥)。

A.L2椎体下缘水平B.T11椎体下缘水平C.L1椎体下缘水平D.T12椎体下缘水平E.L3椎体下缘水平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水平与延髓相连,下端形成脊髓圆锥并以终丝止于第一尾椎骨膜。

脊髓圆锥的末端位于第一腰椎下缘水平。

其发出31对脊神经,并形成颈膨大和腰膨大。

[单选题]2.脊髓后柱所支配的功能主要是()。

A.运动B.感觉C.言语D.心理E.肌肉张力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脊髓由灰质(位于脊髓的中央,含大量神经细胞)和白质(位于周边,聚集着神经纤维)组成,灰质又分为前角和后角,前角内含有大量运动神经细胞,支配人体的运动;后角内则是感觉神经细胞,支配人体的痛觉和温度觉。

由于脊髓的灰质纵贯脊髓的全长,在整体上构成灰质柱,因而前角、后角也分别被称为前柱、后柱。

因此答案选B。

[单选题]4.下列人体组织中,属于优导体的是()。

A.淋巴液B.神经C.脂肪D.指甲E.骨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人体各种组织的导电性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四类:①优导体:血清、血浆、血液、淋巴液、脑脊液、胆汁、胃液等含水多的液体;②良导体:肌肉、肝、肾、脑、神经等;③不良导体:干皮肤、结缔组织、脂肪、骨等;④绝缘体:干头发、指甲、牙齿等。

[单选题]5.等张收缩是指()。

A.肌肉收缩时无关节的运动B.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变化而无张力的改变C.肌肉承受的负荷大于肌肉收缩力D.对物体未做功E.主要作用是维持人体的位置和姿势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等张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变化而无张力的改变,并有关节的运动,此时肌肉承受的负荷小于肌肉收缩力。

人体四肢特别是上肢的运动主要是等张收缩。

[单选题]6.单位时间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称为()。

A.潮气量B.残气量C.肺活量D.第一秒用力呼气量E.时间肺活量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A项,潮气量是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生理习题

生理习题

第一章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试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001] 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是()。

A. 动作电位B. 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C. 阈电位D. 刺激阈E. 以上均不是[1.002] 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射弧都是固定不变的B.同一刺激的反射效应相同C.刺激传入神经所产生的反应也是反射D.反射弧的传出途径可以通过体液环节E.反射活动不一定需要反射弧的完整[1.003] 下列生理过程中,哪一个不是正反馈()。

A. 排尿反射B. 血液凝固C. 分娩D. 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后,通过细胞膜的再生式钠内流E. 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时, ADH增多使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增强[1.004] 下列生理过程中,不属于出胞作用的是()。

A. 胃腺粘液细胞将粘液分泌到胃腔中B. 胰腺细胞分泌胰蛋白酶原到导管中C. 肾小管上皮细胞向管腔分泌NH3 D.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E.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1.005] 如果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为2ms,理论上每秒能传导的动作电位数不可能超过()。

A. 100次B. 200次C. 300次D. 400次E. 500次[1.006] 降低细胞外液中Na+浓度时,发生的变化是()。

A. 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不变B. 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增高C. 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降低D. 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增高E. 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值增高[1.007] 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由于()。

A. 单纯扩散B. 易化扩散C. 主动转运D. 出胞作用E. 以上都不是[1.008] 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由于()。

A. 单纯扩散B. 易化扩散C. 主动转运D. 出胞作用E. 吞噬作用[1.009] 一般细胞用于维持钠泵转运的能量大约占其代谢能量的()。

A. 5~10%B. 10~20%C. 20~30%D. 30~40%E. 40~50%[1.010] 正常细胞膜内K+浓度约为膜外钾离子浓度的()。

生理学试题库和答案解析

生理学试题库和答案解析

生理学习题与答案第一章绪论选择题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在于阐明人体各器官和细胞的A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B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C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活动规律D功能表现及其内在机制E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过程2.为揭示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基本规律,应选择的生理学研究水平是A细胞和分子水平B组织和细胞水平C器官和组织水平D器官和系统水平E整体水平3.下列各生理功能活动的研究中,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是A条件反射B肌丝滑行C心脏射血D防御反射E基础代谢4.下列哪一项属于整体水平的研究A在体蛙心搏曲线描记B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描记C人体高原低氧试验D假饲法分析胃液分泌E活体家兔血压描记5.分析生理学实验结果的正确观点是A分子水平的研究结果最准确B离体细胞的研究结果可直接解释其在整体中的功能C动物实验的结果可直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D器官水平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整体活动规律E整体水平的研究结果最不可靠6.机体的内环境是指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血浆E组织液7.内环境中最活跃的分子是A组织液B血浆C细胞外液D脑脊液E房水8.内环境的稳态A是指细胞内部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B是指细胞内外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C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影响D是保持细胞正常理功能的必要条件E依靠体内少数器官的活动即能维持9.大量发汗后快速大量饮用白开水,其最主要的危害是A迅速扩充循环血量B导致尿量明显增加C稀释胃肠道消化液D稀释血浆蛋白浓度E破坏内环境的稳态10.酸中毒时肺通气量增加,其意义在于A 保持内环境稳定B克服呼吸困难 C 缓解机体缺氧D适应心功能改变 E 适应外环境改变11.酸中毒时,肾小管吸收和分泌功能的改变是A 水重吸收增多B Na+-H+交换增多C Na+-K+交换增多D NH3分泌增多E HCO3-重吸收减少12 轻触眼球角膜引起眨眼动作的调节属于A 神经调节B 神经—体液调节C 局部体液调节D 旁分泌调节E 自身调节13 阻断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的调节属于A 神经调节B 激素远距调节C 局部体液调节C 旁分泌调节 E 自分泌调节14 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A 快速而精确B 固定而持久C缓慢而弥散D 灵敏而短暂E 广泛而高效15 大量饮水后约半小时尿量开始增多,这一调节属于A 神经调节B激素远距调节 C 旁分泌调节D 自分泌调节E 自身调节16 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A迅速,短暂而准确B 快速,高效而固定C缓慢持久而弥散D缓慢低效而广泛E灵敏短暂而局限17 肾小球滤过率在肾动脉血压与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保持不变,这一调节属于A 神经调节B 激素远距调节C 神经分泌调节D 旁分泌调节E 自身调节18 非自动控制见于A 排尿反射B 应激反应C体温调节D分娩过程 E 血液凝固19 使机体功能状态保持相对稳定,可靠体内的A非自动控制调控B负反馈控制调控 C 正反馈控制系统D前馈控制系统 E 自主神经调节20 手术切除动物肾上腺皮质后出现血中ACTH浓度升高,说明糖皮质激素对腺垂体促激素分泌具有下列哪一种调节或控制作用?A 神经调节B神经—体液调节C正反馈控制D负反馈控制 E 前馈控制21 使某一生理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其最大效应,依靠体内的A非自动控制 B 负反馈控制系统C正反馈控制系统D前馈控制系统 E 神经和内分泌系统22 动物见到食物就引起唾液分泌,这属于A非条件反射B非自动控制 C 正反馈控制D 负反馈控制E 前馈控制23 与反馈相比,前馈控制的特点是A 快速生效B产生震荡C无预见性D适应性差E不会失误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选择题1 下列哪种物质参与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并几乎全部分布在膜的胞质侧?A磷脂酰肌醇 B 磷脂酰胆碱 C 磷脂酰乙醇胺D磷脂酰丝氨酸E鞘脂2 细胞膜的“流动性”主要决定于A膜蛋白的多少 B 膜蛋白的种类C膜上的水通道D脂质分子层E糖类3 与产生第二信使DG和IP3有关的膜脂质是A磷脂酰胆碱B磷脂酰肌醇C磷脂酰丝氨酸D 磷脂酰乙醇胺E鞘脂4 葡萄糖通过一般细胞膜的方式是A单纯扩散 B 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C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D原发性主动运输 E 继发性主动运输5 细胞膜内外保持Na+和K+的不均匀分布是由于A 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较大B 膜在兴奋时对Na+的通透性较大C Na+易化扩散的结果D K+易化扩散的结果E膜上Na+-K+泵的作用6 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中,Na+跨膜转运的方式是A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B 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C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D 易化扩散和受体介导式入胞E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7 细胞膜上实现原发性主动转运功能的蛋白是A 载体蛋白B 通道蛋白C 泵蛋白D 酶蛋白E 受体蛋白8 Ca2+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主要是A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B 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C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D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E易化扩散和受体介导式入胞9 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能将其他蛋白质分子有效并选择性地转运到细胞内的物质转运方式是A 原发性主动运输B 继发性主动运输C 载体介导的易化运输D 受体介导式入胞E 液相入胞10 允许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在细胞间通行的结构是A 化学性突触B 紧密连接C 缝隙连接D 桥粒E 曲张体11 将上皮细胞膜分为顶端膜和基侧膜两个含不同转运体系区域的结构是A缝隙连接B紧密连接C中间连接 D 桥粒 E 相嵌连接12 在心肌,平滑肌的同步收缩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A化学性突触B紧密连接C缝隙连接D桥粒E曲张体13 下列跨膜转运方式中,不出现饱和现象的是A 单纯扩散B经载体进行的易化扩散C原发性主动运输D 继发性主动运输E Na+-Ca2+交换14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共同特点是A 要消耗能量B顺浓度梯度C需要膜蛋白帮助D转运物质主要是小分子 E 有饱和性15 膜受体的化学本质是A 糖类B 脂类C蛋白质D胺类 E 核糖核酸16 在骨骼肌终板膜上,Ach通过下列何种结构实现其跨膜信号转导A化学门控通道B电压门控通道C机械门控通道D M型Ach受体E G-蛋白偶联受体17 终板膜上Ach受体的两个结合位点是A两个α亚单位上B 两个β亚单位上 C 一个α亚单位和一个β亚单位上D一个α亚单位和一个γ亚单位上E一个γ亚单位和一个δ亚单位上18 由一条肽链组成且具有7个跨膜α-螺旋的膜蛋白是A G-蛋白B 腺苷酸环化酶C 配体门控通道D酪氨酸激酶受体E G-蛋白偶联受体19 以下物质中,属于第一信使是A cAMPB IP3C Ca2+D AchE DG20.光子的吸收引起视杆细胞外段出现超极化感受器电位,其产生的机制是A Cl-内流增加B K+外流增加C Na+内流减少D Ca2+内流减少E 胞内cAMP减少21.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的配体是A心房钠尿肽 B 乙酰胆碱 C 肾上腺素D 去甲肾上腺素E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2 酪氨酸激酶受体的配体是A 心房钠尿肽B 乙酰胆碱C 肾上腺素D去甲肾上腺素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3 即早基因的表达产物可A 激活蛋白激酶B 作为通道蛋白发挥作用C 作为膜受体发挥作用D 作为膜受体的配体发挥作用E 诱导其他基因的表达24 静息电位条件下,电化学驱动力较小的离子是A K+和Na+B K+和Cl-C Na+和Cl-D Na+和Ca2+E K+和Ca2+25 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电化学驱动力最小的离子是A Na+B K+C Cl-D Ca2+E Mg2+26 在神经轴突的膜两侧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A 等于K+的平衡电位B 等于Na+的平衡电位C 略小于K+的平衡电位D略大于K+的平衡电位 E 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27 细胞膜外液K+的浓度明显降低时,将引起A 膜电位负值减小B K+电导加大C Na+内流的驱动力增加D平衡电位的负值减小 E Na+-K+泵向胞外转运Na+增多28 增加细胞外液的K+浓度后,静息电位将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先增大后变小E 先减小后增大29 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浴液中的Na+浓度后,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将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先增大后变小E 先减小后增大30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时,静息电位将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先增大后变小E 先减小后增大31 神经纤维电压门控Na+通道与通道的共同特点中,错误的是A 都有开放状态B 都有关闭状态C 都有激活状态D 都有失活状态E 都有静息状态32 人体内的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包括A神经和内分泌腺 B 神经,肌肉和上皮组织C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D 神经,血液和部分肌肉E神经,肌肉和部分腺体33 骨骼肌细胞和腺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的共同特点是A膜电位变化B囊泡释放 C 收缩 D 分泌E产生第二信使34把一对刺激电极置于神经轴突外表面,当同一直流刺激时,兴奋将在A 刺激电极正极处B 刺激电极负极处C 两个刺激电极处同时发生D两处均不发生 E 正极处向发生,负极处后发生35 细胞膜内负电位由静息电位水平进一步加大的过程称为A 去极化B 超极化C 复极化D超射 E 极化36 细胞膜内负电位从静息电位水平减小的过程称为A 去极化B 超极化C 复极化D超射 E 极化37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值由+30mV变为-70mV的过程称为A 去极化B 超极化C 负极化D超射 E 极化38 可兴奋动作电位去极化相中膜内电位超过0mV的部分称为A 去极化B 超极化C 负极化D超射 E 极化39细胞静息时膜两侧电位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A 去极化B 超极化C 负极化D超射 E 极化40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去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A Na+B Cl-C K+D Ca2+E Mg2+41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A Na+B Cl-C K+D Ca2+E Mg2+42 将神经纤维膜电位由静息水平突然上升并固定到0mV水平时A 先出现内流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外向电流B先出现外向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内向电流C 仅出现内向电流D 仅出现外向电流E 因膜两侧没有电位差而不出现跨膜电位43 实验中用相同数目的葡萄糖分子代替浸浴液中的Na+,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基本不变D先增大后减小 E 先减小后增大44 用河豚毒处理神经轴突后,可引起A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加大B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C静息电位值不变,动作电位幅度减小D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加大E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不变45 在电压钳实验中,直接纪录的是A 离子电流B 离子电流的镜像电流C 离子电导D 膜电位E 动作电位46 记录单通道离子电流,须采用的是A膜电位细胞内纪录 B 电压钳技术C电压钳结合通道阻断剂D膜片钳技术E膜片钳全细胞纪录47 正后电位是指A 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去极化电位B 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超极化电位C 峰电位后缓慢的去极化电位D 峰电位后缓慢的复极化电位E 峰电位后缓慢的超极化电位48 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反应是A 动作电位B 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E 突触后电位49 能以不衰减形式细胞膜传播的电活动是A 动作电位B 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E 突触后电位50 神经-肌肉头后膜上产生的能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的电反应是A 动作电位B 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 D 感受器电位 E 突触后电位51 细胞兴奋过程中,Na+内流和K+外流的量决定于A各自的平衡电位B细胞的阈电位CNa+-K+泵的活动程度D绝对不应期的长短 E 刺激的强度52 需要直接消耗能量的过程是A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外流 B 动作电位升支的Na+内流C复极化K+外流D复极化完毕后的Na+外流和K+内流E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极少量的Na+内流5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剂影响细胞的Na+-K+泵活动时,将导致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D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E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不受影响54 采用两个细胞外电极记录完整神经干的电活动时,可记录到A 动作电位幅度B 组织反应强度C 动作电位频率D阈值 E 刺激持续时间55 通常用于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A 动作电位幅度B组织反应强度 C 动作电位频率D阈值 E 刺激持续时间56 神经纤维的阈电位是引起A Na+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临界值B Na+通道大量关闭的膜电位临界值C K+通道大量关闭的膜电位临界值D K+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临界值E Na+通道少量开放的膜电位值57 在一般细胞膜中,阈电位较其静息电位(均指绝对值)A 小10-15mVB 大10-15mV C小10-15mVD 大30-50mVE 小,但两者几乎相等58 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相邻的两个峰电位,其中后一个峰电位最早见于前一个峰电位引起的A绝对不应期 B 相对不应期 C 超常期 D 低常期 E 兴奋性恢复正常后59 如果某种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是2ms,则理论上每秒内所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数最多不超过A 5 次B 50 次C 400 次D 100 次E 500次60细胞在一次兴奋后,阈值最低的时期是A 绝对不应期B 相对不应期C 超常期D 低常期E 兴奋性恢复后61 实验中,如果同时刺激神经纤维两端,产生的两个动作电位A将各自通过中点后传到另一端 B 将在中点相遇,然后传回到起始点C 将在中间相遇后停止传导D 只有较强的动作电位通过中点到达另一端E 到达中点后将复合成一个更大的动作电位62 局部电位的时间性总和是指A 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B 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C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D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E 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63 局部电位的空间性总和是指A 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B 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C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D 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E 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64 神经末梢兴奋引起囊泡释放递质时,起主要媒介作用并直接导致递质释放的是A 神经末梢Na+的内流B 神经末梢K+的内流C 神经末梢Cl-的内流D 神经末梢的Na+-K+交换E 神经末梢Ca2+的内流65 在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主要媒介作用的离子是A Na+B Cl-C K+D Ca2+E Mg2+66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胞质中的Ca2+来自于A 横管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引起的外Ca2+内流B 细胞膜上NMDA受体通道开放引起的外Ca2+内流C 肌质网上Ca2+通道开放引起的释放D 肌质网上Ca2+泵的主动转运E 线粒体内Ca2+的释放67 有机磷中毒时,可使A 乙酰胆碱与其受体亲和力增高B 胆碱酯酶活性降低C 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D 乙酰胆碱水解加速E 乙酰胆碱受体功能障碍68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骨骼肌对运动神经动作电位的反应降低是由于A 递质含量减少B 递质释放量减少C胆碱酯酶活性增高D乙酰胆碱水解加速 E 乙酰胆碱受体功能障碍69 下列物质中,能阻断终板膜上胆碱能受体的物质是A 河豚毒B 阿托品C 美洲箭毒D 心得安E四乙胺70 骨骼肌细胞膜中横管的主要作用是A Ca2+进出肌细胞的通道B将动作电位引向肌细胞处C 乙酰胆碱进出细胞的通道D Ca2+的储存库E 产生终板电位71 微终板电位是A 神经末梢连续兴奋引起B 神经末梢一次兴奋引起C 数百个突触小泡释放的Ach引起D 个别突触小泡释放引起的ACH引起的E 个别Ach分子引起的72 在神经-肌接头处,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A ATP酶B胆碱酯酶 C 腺苷酸环化酶D Na+-K+依赖式ATP酶E 单胺氧化酶73 肌丝滑行学说的直接根据是,肌肉收缩时A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带缩短B暗带长度不变,明带缩短,而H带不变C 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H带不变D明带和暗带长度均缩短E明带和暗带长度均不变74 骨骼肌发生等张收缩时,下列那一项的长度不变?A 明带B 暗带C H带D 肌小节E 肌原纤维75 牵拉一条舒张状态的骨骼肌纤维,使之伸长,此时其A H带长度不变B 暗带长度不变C 明带长度增加D不完全强直收缩 E 完全强直收缩76 生理状态下,整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几乎属于A单收缩 B 单纯的等长收缩 C 单纯的等张收缩D 不完全强直收缩E 完全强直收缩77 使骨骼肌产生完全收缩的刺激条件是A足够强度的单刺激 B 足够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单刺激C 足够强度和时间变化率的单刺激D 间隔小于单收缩收缩期的连续阈刺激E 间隔大于单收缩收缩期的连续阈刺激78 回收骨骼肌胞质中Ca2+的Ca2+泵主要分布在A肌膜B肌质网膜 C 横管膜 D 溶酶体膜 E 线粒体膜79 肌肉收缩中的后负荷主要影响肌肉的A兴奋性和传导性B初长度和缩短长度 C 被动张力和主动张力D 主动张力和缩短长度E 输出功率和收缩能力80 骨骼肌收缩时,在肌肉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范围内增大后负荷,则A肌肉收缩的速度加快B肌肉收缩的长度增加C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加大D开始出现收缩的时间缩短E肌肉的初长度增加81 各种平滑肌都有A 自律性B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C 细胞间的电耦联D 内在神经丛E时间性收缩和紧张性收缩82 与骨骼肌收缩相比,平滑肌收缩A不需要胞质内Ca2+浓度升高B没有粗肌丝的滑行C 横桥激活的机制不同D有赖于Ca2+与骨钙蛋白的结合 E 都具有自律性名词解释1liposome脂质分子在水溶液中受到激烈扰动时形成的含水且含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的人工膜囊。

动作电位实际上是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

动作电位实际上是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

动作电位实际上是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在神经纤维,它一般在0.5~2.0ms的时间内完成,这使它在描记的图形上表现为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因而人们常把这种构成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脉冲样变化,称之为锋电位。

在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以前,膜两侧电位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较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一般是先有一段持续5~30ms的负后电位,再出现一段延续更长的正后电位,(这里负后和正后电位两个术语仍沿用动作电位细胞外记录时的命名;确切地说,负后电位应称为去极化后电位,而正后电位应称为超极化后电位)。

1.生理完整性:包括结构完整性和功能完整性两个方面。

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损伤,其结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在应用麻醉药或低温状态下,可使离子跨膜运动发生障碍(如普鲁卡因阻断钠通道),会使神经纤维功能完整性被破坏,在这两种情况下,局部电流均不能扩布,神经冲动的传导便会发生阻滞。

2.绝缘性:一条神经干中包括有大量粗细不同、传导速度不一的神经纤维,诸多纤维各自传导其冲动,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传导的绝缘性。

绝缘性的形成主要与局部电流在一条神经纤维上形成回路以及神经纤维之间存在结缔组织有关。

神经纤维的绝缘传导使神经调节表现出精确性的特点。

但是,绝缘性不是绝对的。

在冲动传导过程中,并行纤维之间相互影响兴奋性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所谓基本上互不干扰是指在正常条件下,一根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不足以引起邻近的另一神经纤维的兴奋。

3.双向传导:神经纤维上某一点被刺激而兴奋时,其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同时向两端传导。

但在体情况下,突触传递的极性决定了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单向性。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4.相对不疲劳性:与突触传递相比较,神经纤维可以接受高频率、长时间的有效电刺激,并始终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相对不疲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作电位实际上是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在神经纤维,它一般在0.5~2.0ms的时间内完成,这使它在描记的图形上表现为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因而人们常把这种构成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脉冲样变化,称之为锋电位。

在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以前,膜两侧电位还要经历一些微小而较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
一般是先有一段持续5~30ms的负后电位,再出现一段延续更长的正后电位,(这里负后和正后电位两个术语仍沿用动作电位细胞外记录时的命名;确切地说,负后电位应称为去极化后电位,而正后电位应称为超极化后电位)。

1.生理完整性:包括结构完整性和功能完整性两个方面。

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损伤,其结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在应用麻醉药或低温状态下,可使离子跨膜运动发生障碍(如普鲁卡因阻断钠通道),会使神经纤维功能完整性被破坏,在这两种情况下,局部电流均不能扩布,
神经冲动的传导便会发生阻滞。

2.绝缘性:一条神经干中包括有大量粗细不同、传导速度不一的神经纤维,诸多纤维各自传导其冲动,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传导的绝缘性。

绝缘性的形成主要与局部电流在一条神经纤维上形成回路以及神经纤维之间存在结缔组织有关。

神经纤维的绝缘传导使神经调节表现出精确性的特点。

但是,绝缘性不是绝对的。

在冲动传导过程中,并行纤维之间相互影响兴奋性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所谓基本上互不干扰是指在正常条件下,一根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不足以引起邻近的另一神经纤维的兴奋。

3.双向传导:神经纤维上某一点被刺激而兴奋时,其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同时向两端传导。

但在体情况下,突触传递的极性决定了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单向性。

医学教育*网
收集整理
4.相对不疲劳性:与突触传递相比较,神经纤维可以接受高频率、长时间的有效电刺激,
并始终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相对不疲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