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疗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寿宁县中医院重点专科

专科技术——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针刺疗法之一。指针刺腕关节或踝关节上方特定刺激点(腕部、踝部各有六个刺激点)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张心署教授自1966年到1975年这段时间,在电刺激疗法治疗以神经症为主的经验基础上,受传统的经络学说,耳针,穴位,针刺法的启发,经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针刺疗法。腕踝针疗法具有进针点少、安全无痛、操作简单、治疗范围广等特点,病人容易接受,便于推广和应用。针刺时于选好的刺激点上,沿皮下向上刺入1.4寸左右,不必进行手法操作,亦不须出现针感,留针半小时以上,每日或隔日一次,10日为一疗程。主要用于神经性疼痛及某些功能性疾患,如头痛,牙痛,关节痛,腰腿痛,月经痛,失眠,哮喘,过敏性肠炎,神经衰弱,皮肤瘙痒等。它把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区域内。区域是沿人体的纵横排列的,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由前向后划分为6

个纵行区,其中1、2、3区在头、颈,躯干和上下肢的阴面,4、5、6区在其阳面。按照分区查明病症所在的区域,即可在腕、踝部位选取相应的进针点。腕部和踝部各有6个点(见图),分刚代表上下6个区。对于横膈线以上部位的病症,选腕部进针点;横隔线以下部位的病症,选踝部进针点。针刺的方法是沿皮下浅刺,针与皮肤呈30°角,其深度一般为1.5寸。针刺方向一般向上,若病变在手足部则向下针刺。针刺时不宜捻针,应避免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痛的感觉,不以“针感”或“得气”为针刺要求。若病人有酸、痛等感觉,或进针后原有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应及时调针。

一、探索之路:

腕踝针疗法的整个理论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66年到1972年,主要用电刺激疗法治疗痛症,肢瘫,各型感觉障碍,癔症等。在实践中探索

电流大小,通电时间,电极放置的部位与疗效的关系,发现:当电流强度从60毫安降低到15-20毫安,通电时间由1秒钟增加到持续的通电刺激时,竟也能获得和从前一样的疗效。并受到传统的三阴三阳经络理论,耳针法的启发,逐步把刺激点定位到了腕和踝。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四肢部靠近躯体正中线的内侧为阴,外侧为阳。由此,可以把躯体分为六个纵区,即阴面和阳面各三个纵区,为了简便起见,用数字1-6编号,其中1,2,3区在阴面,4,5,6区在阳面,上下肢同躯体相对应。当躯体某纵区内出现病症时,在腕踝部同一编号区内给予刺激,即可出现调整反应。这样,只要找出病症所在的区就可确定治疗的刺激点。第二阶段是从1972年2月开始,将电刺激改为针刺,为克服垂直针刺所遇到的滞针现象而改用了皮下浅刺后,方法逐步得到完善,理论也逐步成形。因针刺部位仅限在腕和踝,1975年定名“腕踝针”,1976年发表于人民军医杂志上。

二、体表分区:

1、四肢部

⑴上肢:

内侧面:从尺骨到桡骨方向依次划分为1区,2区,3区;外侧面:从桡骨到尺骨方向依次划分为4区,5区,6区

⑵下肢:

内侧面:从足跟到足趾方向依次划分为1区,2区,3区;外侧面:从足趾到足跟方向依次划分为4区,5区,6区

2、躯干部:以前正中线,后正中线为界,左右对称

1区:前正中线向左,又分别旁开1.5寸

2区:1区边界到腋前线的体表区域

3区:腋前线到腋中线的体表区域

4区:腋中线到腋后线的体表区域

6区:后正中线向左,又分别旁开1.5同身寸,与1区前后呼应

5区:6区边界到腋后线的体表区域,与2区前后呼应

3、横膈线:胸剑联合处环身一周将躯体分为上下两段

上段:左右上肢,横膈线以上的上1区,上2区,上3区,上4区,上5区,上6区

下段:左右下肢,横膈线以下的下1区,下2区,下3区,下4区,下5区,下6区

三、所联系的脏腑器官:

上1区:前额,眼,鼻,口,门齿,舌,咽,喉,胸骨,气管,食管,左右上肢1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上2区:额角,眼,后齿,肺,乳房,心脏,左右上肢2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上3区:面颊,侧胸,左右上肢3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上4区:颞,耳,侧胸,左右上肢4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上5区:后侧头部,后背部,鬓,心,肺,左右上肢5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上6区:后头部,脊柱颈胸段,左右上肢6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下1区:胃,脐,膀胱,子宫,前阴,左右下肢1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下2区:胃,肝,大小肠,左右下肢2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下3区:肝,脾,胁部,左右下肢3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下4区:肝,脾,胁部,左右下肢4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下5区:腰,肾,输尿管,臀,左右下肢5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下6区:脊柱腰骶段,肛门,左右下肢6区内的肌肉,筋腱,神经,骨骼等。

四、进针点:

上肢:内关与外关水平位置上沿前臂做一条水平线,从前臂内侧尺骨缘开始,沿前臂内侧中央,桡侧缘,外侧桡侧缘,中央,尺骨缘划分6等份,每份中点为进针点,分为上1 ,上2 ,上3 ,上4,上5,上6

下肢:悬钟与三阴交水平位置上环小腿做水平线,并从小腿内侧跟腱缘,中央,胫骨缘,外侧腓骨缘,中央,跟腱缘划分6等份,每份中点为进针点,分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五、主治:

上1:眼睑肌痉挛,结膜炎,眼球胀痛,三叉神经痛,面瘫,前牙痛,咽痛,扁桃体炎,感冒,胸前闷,心悸,恶心,呕吐,呃逆,厌食,失语,胸肋关节痛等;全身或不能定位的病症:一侧或全身感觉麻木,全身皮肤瘙痒,寒颤,潮热,多汗或无汗,睡眠障碍,精神障碍等。

上2:颞前痛,后牙痛,颌下淋巴结痛,乳腺炎,乳房痛,胸痛,哮喘,手心痛,掌侧指端麻痛等。

上3:中耳炎,耳痛,胸前侧壁痛

上4:耳后痛,颈侧痛,拇指关节痛,侧胸痛

上5:眩晕,肩背痛,冠心病,三角肌下滑囊炎,腕关节屈伸不利

上6:后头痛,颈项强痛,落枕,小指麻木,胸椎病,小指麻木

下1:胃脘胀痛,呕吐,带下,外阴瘙痒,脐周痛

下2:胸肋胀痛,腹痛,卵巢炎,内踝扭伤

下3:胁痛,髋关节屈伸不利,内侧副韧带损伤等

下4:侧腰痛,外侧副韧带损伤,臂外侧皮神经炎等

下5:肾绞痛,腰痛,臂上皮神经炎,外踝扭伤

下6:急性腰扭伤,痔疮,肛门周围湿疹,腓浅神经炎

六、临床选进针点的原则:

以患者主症的解剖部位在体表区域的反映为依据并遵守下列规律:

左病取左,右病取右

上病取上,下病取下

无法确定部位的均取双上1区进针点。

七、针刺方法:

28号或30号1.5寸针,先以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平刺留针20-30分钟。

八、机制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