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技术操作流程
腕踝针操作流程范文
腕踝针操作流程范文1.术前准备:a.术前患者必须空腹,手术前几小时避免进食和饮水。
b.医生会对患者进行麻醉,根据需要选择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c.术前进行全面的消毒和无菌手术培植。
2.患者定位:a.患者平躺在手术床上,受伤的腕踝部位要暴露。
b.使用无菌布覆盖患者身体的其他部分以维持手术区域的清洁。
3.局部麻醉:a.医生会在手术部位周围注射局部麻醉剂,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
b.医生会等待几分钟,以确保局部麻醉足够生效。
4.术区准备:a.术区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b.使用无菌布或围裙将手术区域覆盖起来。
c.医生会在手术区域周围插入橡皮布,以限制手术区域的移动。
5.切口:a.使用手术刀在手术区域上切开皮肤。
切口的大小和位置取决于损伤的严重程度以及需要进行的手术类型。
b.切口应尽可能靠近受伤的关节,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操作。
6.针的插入:a.医生会选择合适大小和形状的针来治疗患者的损伤。
b.医生会通过切口将针插入到骨骼中。
插入的角度和深度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
7.针的定位和固定:a.医生会使用X射线或其他成像技术来确保针的正确位置。
b.一旦针插入到正确的位置,医生会使用固定器(如外固定器或内固定器)将针与周围的骨骼和软组织连接起来。
8.术后处理:a.手术结束后,医生会进行清洁和敷料处理,以保持手术区域的清洁和干燥。
b.医生会指导患者关于术后护理和注意事项,包括伤口护理、药物使用和伤后康复计划。
以上是腕踝针操作流程的主要步骤。
因为具体的手术情况可能因患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任何手术之前,医生都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手术计划和操作流程。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腕踝针法是在腕部或踝部特定部位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是在经络学说中皮部理论的启示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2 0世纪70年代初期正式推广应用于临床。
由于它取穴单一,操作简便,对机体损伤微小,具有安全而无针感的特点,加之对某些疾病确有效果,故颇为医生和病人的欢迎。
【穴区】腕踝针穴区共十二个,其中腕部六个,踝部六个。
(1)腕部穴区:均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环绕腕部一圈处。
从掌面尺侧至挠侧,再从背面挠侧至尺侧,依次为上1 、上2 、上3 、上4 、上5 、上6 。
①上1 :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二横指,按压有凹陷处。
主治:前额痛、眼病、鼻病、面神经瘫痪、前牙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失眠、癫痫。
②上2 :相当于内关穴。
主治:颌下肿痛、后牙肿痛、胸闷痛。
③上3 :桡动脉外侧,腕横纹上二横指,桡骨边缘处。
主治:高血压、胸痛。
④上4 :手掌向内,在拇指侧挠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两横指处。
主治:头顶痛、耳病、颞下颌关节炎、肩周炎。
⑤上5 :相当于外关穴。
主治:后颞部痛,上肢疼痛麻木瘫痪。
⑤上6 :小指侧尺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二横指处。
主治:后头痛及脊柱(颈胸段)痛。
(2)踝部穴区:约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一圈处,从跟腱内侧起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①下1 :跟腱内侧缘,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处。
主治:上腹部痛、痛经、遗尿、足跟痛。
②下2: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处,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侧胁痛、腹部痛、过敏性结肠炎。
③下3:腔骨前缘向前约1厘米,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膝关节内缘痛。
④下4 :胫骨前缘与派腓前缘的中点,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下肢麻木、疼痛、瘫痪。
⑤下5 :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髓关节痛、踝关节扭伤。
③下6:靠跟腱外缘处,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主治:急慢性腰痛、坐骨神经痛。
上述穴区,以上3 和下3 较为少用。
【操作方法】(1)选穴配方:横隔线以上的病症选腕部穴点,横隔线以下的病症选踝部穴点。
腕踝针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腕踝针技术操作流程1.双人核对医嘱: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临床症状、既往史、操作方法;2.评估:主要症状、病史、舌质与舌苔;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局部皮肤有无出血、破损、肿胀及疤痕等;3.告知:操作目的、针刺局部感觉及配合方法;出行任何不适及时告知;4.物品准备:治疗盘、0.25mm×25mm毫针、皮肤消毒剂、一次性无菌敷贴、手消剂、弯盘、必要时备屏风、垫枕、毛毯;5.患者准备:协助患者排空二便;取合适体位,暴露穿刺部位,注意保暖;6.洗手,戴口罩,携用物至患者床旁;7.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疼痛部位;8.定位:按腕踝针的分区选穴原则选择正确的针刺部位;9.进针:再次确认针刺部位,消毒皮肤,检查毫针有效期、有无弯折,针尖有无带钩等情况;一手固定针刺点下部,另一手持针柄,针尖朝向病变端,针身与皮肤呈30°快速刺入皮下浅层;10.行针及留针:穿刺者感觉针下松软,患者无酸麻胀痛感,针体自然垂倒贴近皮肤表面,轻轻推进针体,行针过程中询问有无不适,若有酸麻胀痛感,应及时调整针的深度和方向;用无菌敷贴固定针柄;11.观察及询问:观察有无弯针、晕针、折针及皮下出血等情况,询问留针后有无不适;12.告知:告知患者可适当活动留针侧肢体,出现任何不适及时告知;一般留针30min,最长不超过24小时;13.起针:一手捻动针柄,将针退至皮下,迅速拔出,另一手指按压针孔周围皮肤,检查针数,防遗漏;再次疼痛评估;14.整理: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整理并规范处理用物;15.洗手,脱口罩;16.记录:留针部位、时间、患者反应、疗效,签名。
腕踝针技术操作评分表。
腕踝针操作流程完整版
腕踝针操作流程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腕踝针操作流程腕踝针是一种只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用针灸针皮下浅刺治病的针刺疗法。
适应症:各种痛症禁忌症:1、无绝对禁忌症2、女性正常月经期3、妊娠期在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两侧下1本科常用:石淋引起的痛症;胃脘部疼痛;留置尿管、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膀胱炎等引起的膀胱或尿道口疼痛;取穴:输尿管及肾疼痛取下1、2区;胃脘部、膀胱区、尿道口疼痛取双侧下1区,配穴下2区;取穴原则:1、腕踝针是一种只在(腕踝部)特定的针刺点、循着肢体(纵轴)用针灸针行(皮下浅刺)治病的针刺疗法。
2、身体分区:每侧由前向后分(6个纵区),以(横隔)为界,将6个纵区分成(上下两段),3、上肢六对穴位在(内关穴与外关穴)水平位置上;下肢六对穴位在(三阴交穴与悬钟穴)水平位置上。
4、缓慢刺入进针后紧贴皮肤注意进针的角度。
5、在两侧的腕部和踝部各有6个相应的进针点,按区选点针刺。
6、针刺方向朝向症状端;针具:32号寸(直径0.25mm×25mm)毫针;不要求得气;皮下浅刺;取穴原则:上下同取:指症状,或病因位置在横隔线上下。
胃、肝左右同取:指症状,或病因位置在躯干一区,或躯干六区时。
如脐周疼痛前后对症:脏腑功能失调或属脏腑损伤性疾病。
如冠心病三五针排刺:对疼痛或症状范围广泛的疾病,先寻找敏感点,再与其两边分别确定1-2个穴位。
如胸痛,如敏感点在左5区和右5区,则以左上5穴,右上5穴为主。
再在穴位两边各加选1-2个穴位。
进针点特点:(1)一个区内一个;(2)位于每区之中点;(3)位置固定。
踝部针刺点:下1—靠跟腱内缘下2--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内缘(三阴交)下3—距胫骨前脊向内侧1cm下4—胫骨前脊与腓骨前缘中间下5—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悬钟穴)下6—靠跟腱外缘下1与下6对应;下2与下5对应;下3与下4对应。
【针灸技术】腕踝针法图解
【针灸技术】腕踝针法图解腕踝针法腕踝针法是在手腕或足踝部的相应进针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其基本内容有体表分区、进针点、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等。
标本、根结理论是腕踝针法的理论基础。
标本、根结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对针灸临床有指导意义。
该理论认为,四肢为十二经脉之本,其部位在下,是经气始生始发之处。
在临床上,针刺这些部位的腧穴易于激发经气、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所以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主治病症的范围较广较远,不仅能治局部病,而且能治远离腧穴部位的脏腑病、头面五官病。
腕踝法针的十二个刺激点均位于四肢肘膝以下的腕踝关节附近,相当于十二经脉的本部、根部,表明腕踝针的应用,恰恰体现了标本、根结理论。
腕踝针法针尖所达部位为皮下,此处正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结合腕踝针与十二皮部的关系,刺之可调整相应经脉之气及与之相联属脏腑的功能,起到祛邪扶正的治疗作用01PART腕踝针与皮部的关系腕踝针法把人体的胸腹侧和背腰侧分为阴阳两个面,属阴的胸腹侧划为1、2、3区,属阳的背腰侧划为4、5、6区。
并以横膈为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符合十二经脉及皮部的分布规律。
如手少阴经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足少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第1侧线,与腕踝针的1区相合。
由此绕躯体从前向后,依次为厥阴、太阴、阳明、少阳、太阳,大体相当于从1~6区的划分。
上1、2、3区在上肢内侧,相当于手三阴经的皮部;上4、5、6区在上肢外侧,相当于手三阳经皮部。
下1~6区也相当于足三阴和足三阳经的皮部。
02PART腕踝针与标本根结理论的关系(一)腕踝针刺激部位1.人体体表分区将人体体表划分为6个纵行区和上下两段(图1-1、图1-2、图1-3)。
图1-1 躯干定位分区正面图1-2 躯干定位分区侧面纵行六区纵行六区包括头、颈和躯干六区和四肢六区两部分。
图1-3 躯干定位分区背面①头、颈和躯干六区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分为6个纵行区。
腕踝针疗法PPT可编辑全文
针刺点选择 左上2区(记录:左2) 右下5、6区(记录:右5、6) 左上1区、右上1区(记录:左1、右1)
小结
1、腕踝针是一种在腕踝部选取特定的针刺点,用针灸针循着肢体纵轴行 皮下浅刺治疗疾病的针刺疗法、 2、腕踝针身体分区:身体两侧由前向后分6个纵区,以横隔为界,将6个纵 区分成上下两段。 3、上肢六对穴位在内关穴与外关穴水平位置上;
腕踝针穴区与相关静脉对照表
穴区
上1 上2 上3 上4 上5 上6
相关经脉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穴区
下1 下2 下3 下4 下5 下6
相关经脉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现代医学理论
神经系统学说 即刻起效:腕踝针沿皮下刺入,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呈线状,比垂直
在三阴交穴与悬钟穴水平位置上,环小腿做 一水平线,并从下1区—下6区六等分,每一等 分之中点为针刺穴位,即下1穴—下6穴,分为 左右两侧。
踝部进针点位置
踝部六对
二、针刺点定位
踝部针刺点
下1--靠跟腱内缘 下2--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内缘 下3--距胫骨前嵴向内侧1cm 下4--胫骨前嵴与腓骨前缘中间 下5--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 下6--靠跟腱外缘
晕针
•让病人立即平卧休息; •严重时立即拔针,解开衣领,吸 氧,注意血压变化,一般数分钟 之内可以恢复。
皮下出血
•针刺点要尽量避开血管、 伤口或伤疤; •针尖朝向指(趾)端时,针刺点 位置适当上移。
肆
腕踝针分区练习
学习互动
病灶部位 左侧颞前部胀痛 右腰骶部疼痛
胸骨刺痛
身体分区
2区
腕踝针中医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腕踝针中医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腕踝针中医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详解一、腕踝针中医技术操作流程腕踝针,源于古代的“足三里下针法”,是中医针灸疗法的一种独特形式,主要针对四肢末端的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调理全身疾病的目的。
腕踝针疗法
腕踝针疗法(头痛、三叉神经痛、领下淋巴结痛、胸痛、高血压、肩周炎、落枕、颈椎病、胆道蛔虫症、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肠炎、痛经、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痛、股外侧皮神经炎、上下肢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腕踝针疗法,是针刺腕部和踝部的穴位治疗人体疾病的一种方法。
腕踝针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参考现代医学神经学说而产生的。
《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分布范围为依据的。
腕踝针疗法是把人体分为6个区,基本与十二皮部相一致,如少阴在身侧中间,以1区相合,由此绕躯体从前向后,依次为厥阴、太阴、阳明、少阳、太阳,大体相当于1~6区的划分。
上1、上2、上3区沿阴侧面上行,相当于手三阴;上4、上5、上6区沿阳侧面上行,相当于手三阳。
下1~6相当于足三阴、足三阳。
从五脏关系看,上。
区联结膈以上胸腔的心、肺;下6区联结膈以下腹腔的肝、脾、肾;与手六经足六经所属脏腑也是一致的。
从经脉循行来看,手三阴、手三阳均循于腕部,足三阴、足三阳均循行于踝部,且通过腕踝部的特定穴如后溪、外关、内关、列缺、申脉、足临泣、照海、公孙等分别通于督脉、阳维脉、阴维脉、任脉、阴跷脉、带脉、阳跷脉及冲脉。
可见腕踝与全身经络、五脏六腑各部均有密切关系。
按标本、根结理论,腕踝针的十二个刺激点均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相当于本部、根部,故可主治全身各部病症。
十二个刺激点,均分布于经线上,与十二络穴位置大致相当,浅刺这些部位的皮部,可以调整相应经脉之气及其联属的脏腑功能,以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
【操作方法】一、穴位定位与主治1.分区与主治腕踝针疗法将人体分为6个区。
因绝大多数病症能确切表现为一定部位病变,故这些病症都可以归纳在身体两侧6个纵区范围内。
区域是沿人体纵轴排列的,以前、后正中线为界,将人体两侧由前向后分为6个纵区,各区位置及归属病症如下。
(1)1区: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气管、口唇、前牙、咽喉、食管、心脏、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和会阴部。
实用腕踝针教程
腕踝针的核心内容
身体分区
身体两侧各分6个纵区
针刺点
腕踝部各定6个针刺点
针刺法
皮下针刺法
身体分区 以前后中线为界,身体两侧由前向后各分
6个纵区,用数字1~6编号,用于症状定位
每侧由前向后分6个纵区 1、2、3区在前面 4、5、6区在后面 以横膈为界,将6个纵区分成上下两半
上下肢分区
病在下半身针踝部的针刺点
1区——前中线两侧
头面部在前中线至以眼眶外缘为垂 直线之间的区域,包括前额、眼、 鼻、唇、前牙、舌、咽喉、扁桃体、 颏
颈部沿气管、食管
胸部自前中线至胸骨缘,包括胸肋 关节、气管、食管、乳房近胸骨缘、 心前区(左侧)
腹部自前中线至腹直肌区域,包括 胃、胆囊、脐部、下腹之膀胱、子 宫、会阴部
上下肢的内侧面 (阴面) 向前,即手掌向前,足外 展,两侧上下肢相对靠拢, 靠拢处前后的缝与躯体的 前后中线相当
上 下 肢 的 分 区 方 法 与 躯 体相同,手足略有区别
腕部和踝部各定6个针刺点,以数字1~6编号,与区同名, 针刺时按病症所在区选取同一侧编号相同的点
病在上半身针腕部的针刺点
针刺点下2治疗 下2区的病
针刺点下3治疗 下3区的病
针刺点下3定位:
胫骨前嵴向踝内侧1厘米处
针刺点下4定位: 以两手拇指内缘触 及胫骨前嵴及腓骨 前缘,在其中间点
针刺点下4治疗 下4区的病
针刺点下5定位:
以拇指内缘顺外踝后侧 而上,靠腓骨后缘之浅 沟处,在踝的外侧面中 央。正对外踝尖
针刺点下5治疗 下5区的病
腕踝针的不良反应
皮下出血 晕针
针具
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 直径0.25毫米,长25毫米
安尔碘或75%酒精棉球 棉签或干棉球 纸胶带
一穴一症:腕踝针--踝关节扭伤,速效!
一穴一症:腕踝针--踝关节扭伤,速效!
腕踝针治疗踝关节扭伤
武X,女,22岁,1989年5月就诊。
主诉:患者系正值参加田径运动会,由于用力不当,而致右外踝处疼痛难忍,功能严愈受限,并要求当即针刺治疗,以参加决赛。
检查:右踝内翻受限,且外踝下压痛(+ + +)。
取穴:
1.进针区的判定:在损伤部位寻找最敏感的疼痛点,并判断其所在治疗区域,确定进针区,或根据引起局部功能障碍的原因,判断病变所在治疗区域,确定进针区;广泛疼痛的部位,可在最敏感区的两侧再加选所在治疗区域,即可同时选三个进针区。
2.针剌方法:按腕踝针疗法的要求,将针尖趋向病所,针身横卧真皮下。
让患者活动针刺部位,井感觉部位的变化。
在刺激部位无任何不适,且病变局部出现较针前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用无菌胶布固定针柄,次日同时起针,一次即可。
治疗针尖向下,针好令其活动右踝,其间,“好如以往”,遂用胶布固定,并安慰放心比赛,后获得100米短跑全区第2名。
按:1.辨明病变所在选准治疗区域,是腕踝针取效的第一关。
2.调针是腕踝针取效的第二关。
3.合适的针刺深度,是腕踝针取效的第三关。
4.消除患者心理紧张为第四关。
腕踝针评分标准及流程图
腕踝针评分标准
腕踝针操作流程图
核对医嘱
患者准备
评估
物品准备
告知
观察及询问
针刺
记录
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临床症状、既往史
环境、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妊娠、腕踝部皮肤情况
治疗盘、一次性无菌针灸针、75%酒精、复合碘、棉签、输液贴
观察患者进针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调节针刺方向角度
协助患者穿衣,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处理用物
针刺时间、部位及患者反应
留置时间30分钟;根据病情适当延长留置时间
取卧位或坐位、暴露针刺部位
腕踝针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受,取得患者合作
告知
整理。
腕踝针操作流程
腕踝针操作流程腕踝针操作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治疗腕踝关节疾病和损伤。
正确的操作流程对于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下面将为您介绍腕踝针操作的具体步骤。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腕踝针操作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
同时,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药物,确保手术室环境整洁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2. 局部麻醉。
在进行腕踝针操作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
首先要对患者进行皮肤消毒,然后使用局部麻醉药物对腕踝部位进行麻醉,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
3. 定位。
在完成局部麻醉后,需要对腕踝部位进行准确定位。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X光或超声等影像学技术来确定针头的具体位置,确保针头能够准确进入患者的腕踝关节。
4. 针头插入。
一旦确定了针头的位置,医生就可以开始将针头插入患者的腕踝关节。
在这一步骤中,医生需要特别小心,确保针头插入的深度和角度都是准确的,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5. 治疗操作。
一旦针头插入到位,医生可以开始进行具体的治疗操作。
这可能包括抽取关节内的液体样本进行检测,注入药物进行治疗,或者进行其他相关的治疗操作。
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6. 针头拔出。
当治疗操作完成后,医生就可以将针头从患者的腕踝关节中拔出。
在这一步骤中同样需要特别小心,确保针头的拔出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伤害,并且要及时进行局部处理,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7. 后续处理。
腕踝针操作完成后,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后续处理。
这可能包括进行局部包扎,给予相关的药物治疗,以及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跟踪观察等。
总结。
腕踝针操作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技能和严谨操作的医疗技术。
正确的操作流程可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医生在进行腕踝针操作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每个步骤都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
同时,医生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确保患者能够顺利康复。
腕踝针疗法操作方法
腕踝针疗法操作方法
腕踝针灸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以下是关于腕踝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1.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针灸工具,包括针具和消毒物品。
2. 病人应该坐在舒适的位置上,暴露出腕踝部位。
3. 医生或针灸师应先消毒腕踝部位,以确保操作的卫生和安全。
4.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合的穴位。
腕踝针灸疗法使用的穴位较多,如内关穴、涌泉穴、足三里穴等。
5. 使用干净的针具,将针插入穴位中。
插针时要注意深浅和角度的掌握,以避免不必要的刺激或伤害。
6. 插针后,医生或针灸师可以进行一系列的针刺手法,如转针、提捻、套针等。
这些手法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组合。
7. 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将灸艾等辅助疗法与针刺结合,以增强疗效。
8. 治疗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为十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
治疗结束后,医生或针
灸师应将针拔出,并进行相应的整理和消毒。
需要注意的是,腕踝针疗法是一种专业的医疗技术,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和资质认证的医生或针灸师操作。
在接受腕踝针灸疗法之前,建议咨询医生或从正规渠道寻求专业针灸服务。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洪江市第一中医院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把人体分为六个区域,基本与十二皮部相一致,12穴分布与腕踝附近,按标本根节理论,相当于本部、根部,能调整相应经脉之气,以及所属脏腑功能,以发挥驱邪扶正的作用。
腕踝针疗法是在将人体先行分区的基础上,再确定进针穴点的。
区域均沿人体纵轴排列,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分为六个纵行区。
并把各种相关病症归纳在各个纵区范围内。
各区位置及归属病症分述如下。
(一)、一区【定位】: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
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道、口唇、前牙、心脏、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和会阴部。
【归属病症】:前额痛、目赤肿痛、鼻塞、流涎、前牙痛、咽喉痛、喘咳、心悸、胃脘痛、遗尿、痛经、白带增多等。
(二)、二区【定位】:躯体前面的两旁。
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甲状腺、锁骨上窝、乳部、肺、肝、胆和侧腹部。
【归属病症】:颞前头痛、后牙痛、乳房胀痛、胸痛、哮喘、肝区痛、胁肋胀痛、哮喘等。
(三)、三区【定位】:躯体前面的外缘(即二区的外缘)范围较窄。
包括沿耳廓前缘的头面部、胸腹部,沿腋窝前缘向下的垂直线。
【归属病症】:本区出现的症状较少,主要有颞浅动脉病、沿腋前缘的胸痛或腹痛等。
(四)、四区【定位】:躯体前后交界区。
包括头至耳垂直下的区域,斜方肌缘,胸腹部的腋窝顶至髂前上棘间的垂直区域。
【归属病症】:头顶痛、耳鸣、耳聋、下颌关节系乱症、腋窝以下的胸腹痛等。
(五)、五区【定位】:躯体后面两旁,与前面二区相对应。
包括颞后部、颈后外侧部、肩胛区、躯干两旁,下肢外侧。
【归属病症】:颞后部头痛、落枕、耳鸣、耳聋、肩胛部痛、侧腰痛及腰椎横突综合症等。
(六)、六区【定位】:躯体后正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一区相对应。
包括后头部、枕顶部、脊柱部、骶尾部及肛门等。
【归属病症】:后头痛、项强痛、腰脊痛等。
四肢部位分区:当两上、下肢处于内侧面向前的外旋位、两下肢靠拢时,四肢的内侧面即相当于躯干的前面,前面靠拢的缝相当于正中线,后面靠拢的缝相当于后正中线,这样四肢的分区就可按躯干的分区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