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与后循环缺血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分析(1)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分析(1)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分析
眩晕是指一种旋转或晕厥等感觉,常见于头晕、恶心、颈部僵硬等症状。
而后循环缺血则是指因血供不足导致心肌缺氧,引起胸痛、晕厥
等症状。
两者虽然症状有所不同,但是都与血管、心血管系统相关。
1. 眩晕的病因
眩晕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症状,常见原因包括内耳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疾病、药物或毒物作用等。
2.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
后循环缺血通常由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硬化、心肌梗死等引起。
这些病变导致心肌缺氧,进而引起胸痛、心悸、晕厥等症状。
此外,
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也会增加后循环缺血的风险。
3. 两者的关系
虽然眩晕和后循环缺血的病因不尽相同,但是两者有时可以相互影响。
冠心病患者可能由于缺氧引起眩晕,而眩晕患者也可能由于血管问题
而引起后循环缺血。
因此,在患者症状出现时,应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充分评估疾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4. 预防和治疗
预防和治疗眩晕和后循环缺血的关键在于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
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并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戒烟戒酒、适量锻炼等。
对于严重的疾病,包括心脏手术或药物治疗在内的治疗方案可以减轻或消除症状。
此外,注意眼睛和耳朵的卫生也有助于预防眩晕。
总之,眩晕和后循环缺血都是与血管和心血管系统相关的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了解病因和预防措施,以及及时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摘要:
一、后循环缺血的概念及症状
二、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
三、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方法
四、预防后循环缺血的建议
正文:
后循环缺血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其主要症状包括头晕、眩晕、呕吐等,严重者甚至可有昏迷、呼吸心跳骤停。
中医将后循环缺血称为“脑络痹”,认为其发病原因与肝、肾、脾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诊断后循环缺血时,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在治疗方面,中医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滋养肝肾为主要目标。
针对后循环缺血的预防,中医建议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消除病因,降低发病风险。
综上所述,后循环缺血在中医中被称为“脑络痹”,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夏磊(一)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夏磊(一)眩晕是指人在身体没有明显异常的情况下,头晕、头重、头胀、头痛和不稳定等。
眩晕等不适感常常给人带来困扰,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
后循环缺血是眩晕的一种常见病因之一,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
夏磊曾经是一名患者,他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反思。
1.夏磊的病情夏磊在一年前开始感到头晕,时常感到四周旋转,感觉快晕倒了。
他不断地排解与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出现晕厥,意识丧失。
被救护车接到医院后,经过CT检查后诊断为后循环缺血。
经过3周的住院和治疗,夏磊才得以康复。
2.后循环缺血的原因在成人中,后循环缺血占原发性眩晕的40%。
它的病因主要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见的原因包括颈部外伤、颈椎退行性病变、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等。
临床表现为头晕、呕吐、眼球震颤、步态不稳等现象。
3.夏磊的思考夏磊在康复期间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平时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等习惯已经加剧了疾病的发展。
他也发现,疾病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他决定采取各种措施,如恢复运动、改变饮食习惯、增加外出活动等等。
4.如何预防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预防眩晕和失眠等不适症状。
(2)正确治疗高血压:高血压是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应及时发现、积极治疗。
(3)避免颈部受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颈部的保护,避免颈部受伤。
(4)加强运动:适当的运动有益于加强身体抵抗力,提高身体质量,还可以缓解压力等症状。
总之,后循环缺血虽然常见,但是经过正确的治疗和积极的预防,可以重拾健康。
需要我们每个人注重自己的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保护。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培训课件
“VBI”的病名.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
1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国内观点
➢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 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 中,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 血管疾病分类(1995)第三项中,增加了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但未列出相应诊 断标准。
• 1986年早期标准:
• 1、反复短暂的眩晕发作,起病于50岁左右或更高年 龄。
• 2、卒中式发病,符合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
• 而无其他病的证据。
• 3、有典型的眼震电图的异常,绝大多数为中枢性异 常,少数为周围性异常,眩晕期间如眼震电图正常 可基 本排除本病。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
19
国内文献中: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
• 二、丁氏标准
• 1994年推荐标准:
• 当临床考虑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时,
• 1、ENG(眼震电图)出现肯定前庭中枢异常(2项以
• 上异常)或1项中枢异常加2项周围异常,可确诊
• 为VB-TIA。
• 2、ENG出现可疑前庭中枢异常(一项异常),如 BAEP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出现中枢异常,或TCD(颅
后循环缺血和眩晕
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的由来
➢1951年Fisher等用carotid insufficiency来描述 前循环梗死前的TIA
➢1953年Denny-Brown用cerebrovascular insufficiency解释TIA和脑缺血的波动表现, insufficiency指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导致支配 区依靠侧支循环供血
• Vertebro-basilary insufficiency(VBI) diagnosed by the presence of at least three of the following criteria:
眩晕(后循环缺血)
眩晕(后循环缺血)眩晕是因脏腑气血津液亏虚、轻窍失养,或邪气阻滞、诸邪上扰所致,临床上以头晕、目眩(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目眩即自觉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头目出现轻飘麻木、空荡及不清感,和/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两者常同时并见。
现代医学后循环缺血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诊断标准】(一)证候分型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肋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7气滞血郁证:头晕目眩,颈肩酸痛,上肢麻木,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8少阳失和,枢机不利证:头晕目眩,恶心纳差,口干口苦,失眠多梦,舌淡红或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一)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二)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座椅、床铺避免晃动。
(三)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眩晕发作时间、程度、诱发因素等;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血压上升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四)保持地面平整,防湿防滑,下地时需家属陪伴,防止跌倒受伤。
二、专病护理(一)眩晕1.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
眩晕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 前庭系统是人体辨向的主要结构,是产生眩晕的 主要原因。
• 视觉系统和本体感觉系统在位向感受仅起辅助作 用,所以在前庭系统完好情况下,这两种眩晕不 明显
9
前庭系统解剖生理
内耳前庭器官 (半规管、椭圆囊、球囊)
前庭神经节 一级神经元
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核
感受身体的位二级置神经和元 运动速度变化
– 中枢前庭性: 前庭神经的颅内部分、前庭神经核及其传导 径路 (特点是与耳蜗神经、面神经分离,前庭神 经核占据范围大,不容易出现完全损害)
• 非前庭性眩晕
– 除以上病变部位以外的病变引起的眩晕, 包括眼源性眩晕、心血管疾病所致眩晕、 贫血,全身代谢、中毒、感染性疾病所致 眩晕、心理性眩晕
16
中枢性眩晕
• 交感神经纤维缠绕在迷路血管壁上,影响迷路血 流量----紧张、焦虑可引起眩晕
12
前庭系统血液供应
• 前庭中枢部分 前庭神经核及其中枢通路----椎A 基底A长旋支 小脑前下A 小脑后下A
13
眩晕的分类
14
临床分类 很不统一
• 按发病机理和性质分类 • 真性眩晕:由于视觉、本体觉、前庭系统病变引
27
• 后循环TIA
–突然头晕(80%-98%) –症状刻板,反复发作 –持续数分钟(小于15min) –有脑干、小脑、枕叶损害 –发作间期正常 –DWI无新鲜病灶
28
后循环TIA
•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 病因:
–锁骨下A近端(发出 椎动脉之前)狭窄、 闭塞---心脏血不能 直接流入患侧椎动 脉,由于虹吸作用
34
眩晕的诊断流程
35
病史
持续时间 伴随症状 诱发因素/与体位的关系 发作频率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
01.
02.
03.
04.
目录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与治疗
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的预后与康复
1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
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原因
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可能导致眩晕,因为后循环缺血会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导致大脑缺氧和缺血,从而引起眩晕。
前庭系统疾病:前庭系统疾病,如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也可能导致眩晕。
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C
B
A
D
3
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眩晕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发作时伴随症状等
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血压、脉搏、神经系统等
听力检查:检查患者的听力是否受损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检查患者的脑部、内耳等结构是否异常
心理治疗: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改善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等
02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03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乐观、积极、自信等
04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谢谢
两者之间的联系
眩晕可能是后循环缺血的早期症状
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之一
后循环缺血可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明确病因和治疗方法
2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影像学检查:CT、MRI等检查,观察后循环缺血的情况
后循环缺血梗死致眩晕11例临床分析
后循环缺血梗死致眩晕11例临床分析概述眩晕是指在头部运动或位置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不适感觉和错乱的情况。
后循环缺血梗死是指因为后循环供血不足导致的脑梗死。
在患者中,背侧动脉、后下矢状窦和后小脑髓核都是后循环供应的主要动脉。
由于这些大脑动脉供应不足,可以导致眩晕等症状的出现。
本文对11例后循环缺血梗死患者出现的眩晕症状进行了临床分析,旨在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病例分析病例1一位52岁的男性患者因突如其来的眩晕、呕吐和头痛于医院就诊。
经过神经学检查和颅脑CT检查后,确定他患有右侧小脑上下死亡,后下矢状窦和背侧动脉血栓形成。
经过3周的住院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
一位59岁的女性患者因面部/头部和上肢的感觉异常以及眩晕和耳鸣于医院就诊。
头部运动和位置变化都会引起她的不适感和眩晕。
通过MRI检查发现她患有小脑梗死,背侧动脉和后下矢状窦缺血。
她接受了为期2周的住院治疗和药物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
一位55岁的男性患者因头晕、呕吐、失去平衡、眼球震颤和面部痉挛而就诊。
MRI检查显示他患有右小脑梗死,背侧动脉和后下矢状窦缺血。
在为期5周的住院期间,他接受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症状得到了稳定控制。
讨论11例后循环缺血梗死患者中,男女比例接近1:1。
大多数患者年龄在50-60岁之间。
眩晕、头痛、呕吐和失去平衡是最常见的症状。
MRI检查显示他们都患有小脑梗死和背侧动脉和后下矢状窦缺血。
病情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手术疗法都可以用来缓解症状。
其中,血小板抑制剂、抗凝剂和脑保护剂是常用药物治疗方法。
结论后循环缺血梗死可能会导致眩晕、呕吐、头痛和失去平衡等症状,对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影响。
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主要方法。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若发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处理,以便尽早控制病情。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夏磊(1)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夏磊(1)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夏磊眩晕是指人在身体姿势变动时,头晕目眩、视觉昏暗等感觉。
眩晕症状非常普遍,是很多人都会出现的问题。
而夏磊则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常常引发眩晕等症状。
这篇文章将针对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夏磊进行相关探讨。
一、眩晕症状1. 暂时性眩晕:人在起床、坐起、转身等动作后,会感到头晕目眩,要慢慢坐下或站稳,一般不会持续太久,也不会伴随其他症状。
2. 长期性眩晕:如果症状持续数天或更长时间,可能表明存在一些更严重的健康问题,例如耳部问题、内耳平衡失调、脑瘤或其他问题。
3. 头晕和耳鸣同时出现:如果同时出现头晕和耳鸣,可能是耳朵内部发生了某些问题,例如感染、异常压力或听力受损。
二、后循环缺血夏磊后循环缺血夏磊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多数患者病因不明,起因可能为动脉硬化,或由于高血压、低血压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血栓、栓塞等。
症状包括一侧肢体无力、语言障碍、视力缺失、头痛、眩晕等。
1. 无力:患者在短时间内失去了患侧肢体的感觉和运动能力,往往表现为一个手脚麻木、发肌颤抖、运动无力、无法站立等。
2. 语言障碍:患者常常出现口语表达不清,能力减退,阅读障碍、书写障碍等。
3. 视力缺失:患者常常出现眼睛有许多黑点、眼前物体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
4. 头痛:患者常常出现头痛、头晕,感觉像是针扎在头部。
5. 眩晕:患者常常出现突然晕倒、头晕,甚至丧失意识等等症状。
三、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夏磊的关系眩晕和后循环缺血夏磊的关系非常密切。
后循环缺血夏磊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所引起的,而眩晕则是由于血压不稳定,血液无法流通所引起的。
因此,如果患者出现了持续性眩晕症状,应该就医进行检查,以避免后循环缺血夏磊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通常情况下,眩晕并不会导致后循环缺血夏磊的发生,但是持续性眩晕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也可能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
因此,建议如果患者出现长期性且严重的眩晕症状时,应该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检查,以确保身体的健康状态。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
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
2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与老化有关的颈椎骨质增生绝不是PCI的主要危险因素。
因为:
PCI患者除有颈椎骨质增生外,更有动脉粥样硬化,无法确定是骨赘而非动脉粥样硬化致病。
在有或无PCI的中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程度并无显著差别,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
01
03
02
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 Vertigo o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 (专家共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 张茁
误区:
A
B
=椎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VBI)
=颈椎病
The Dix-Hallpike Test
CRP
对所有疑为PCI的患者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是MRI检查。DWI-MRI对急性病变最有诊断价值。
如CT血管造影(CTA)、MRI血管造影(MRA)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均有助于发现和明确颅内外大血管病变。也可发现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近段的狭窄或闭塞。
头晕/眩晕
后循环 (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 )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和部分颞叶及脊髓。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01
脉粥样硬化是PCI最主要的血管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02
塞是PCI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弓、椎动脉起始段和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后循环缺血与眩晕
后循环缺血与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and Vertigo曹勇军,董强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组成,主要向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等结构供血。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与前循环缺血一样,PCI 也可按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和脑梗死。
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TIA 和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国际上已用PCI 概念取代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 VBI)概念。
国际疾病分类中也已不再使用VBI[1]。
最近,人们对PCI 的认识有了重要更新:(1)PCI 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颈椎骨质增生压迫仅是极罕见的情况;(2)PCI 的主要机制是栓塞;(3)眩晕/头晕是PCI 的最常见症状之一,但PCI 并不是眩晕/头晕的常见病因[1-3]。
1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症状学眩晕是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自我感觉,是一种运动性错觉。
产生眩晕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基础是各种病因引起的周围前庭系统或中枢前庭系统障碍。
构成周围前庭系统的前庭迷路(内耳)和前庭神经病变引起的眩晕称为前庭周围性眩晕(真性眩晕),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自身或他物旋转感或倾倒感,呈阵发性,伴有眼球震颤、平衡失调(指物偏斜、站立不稳或倾倒)和植物神经系统症状(面色苍白、恶心、出汗、血压和脉搏改变等)。
真性眩晕是空间关系的感觉障碍,有自身或周围物体运动感。
少数病例与PCI有关,大多数病例是耳神经疾病所致。
构成中枢前庭系统的前庭神经核和与之相连的脑干网状结构及其传导系统受累引起的眩晕称为前庭中枢性眩晕(假性眩晕),患者常主诉为头昏头晕,主要表现为自身或他物的晃动不稳感,常持续时间较长,但也可为阵发性,伴发症状较轻或不显,以脑干、小脑症状为主。
临床头晕表现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眩晕基础、常见病因、病史和体格检查、病例分享及鉴别诊断
临床头晕表现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眩晕基础、常见病因、病史和体格检查、病例分享及鉴别诊断孤立性眩晕后循环缺血孤立性眩晕是阵发性表现为急性前庭耳蜗功能障碍的症状,可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心慌、出汗、腹泻、站立不稳等非特异症状,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一侧面部和肢体麻木、无力、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复视等症状。
孤立性眩晕可为后循环缺血唯一的临床表现。
重视表现为孤立性眩晕后循环缺血以眩晕为主要表现非典型的后循环TIA 与典型的TIA 一样,在之后随访中常常伴发严重卒中事件。
后循环梗死前数天到数周病人都有短暂神经系统症状。
后循环TIA常见病因1)大动脉粥样硬化:椎基底动脉交界处附近的远端椎动脉、椎动脉近端部位和近端基底动脉;2)小动脉病变;3)心源性栓塞:远端基底动脉是栓塞的常见部位;4)动脉夹层:夹层更容易发生在椎动脉的椎间孔段和椎间孔与硬脑膜之间的区域;5)椎动脉和/或基底动脉发育不良等。
病史和体格检查重要性1)有20%的PCI 患者仅有孤立性的头晕症状。
非局灶性症状,包括失衡、双侧肢体无力和感觉异常,可出现在大约12%~50%的TIA 患者中。
患者在到达医院时已无症状,诊断更依赖于病史。
2)对于主要表现为头晕/眩晕的患者:需要注意头晕眩晕起病方式、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注意有无头痛;有无耳鸣及听力下降;有无复视、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有无共济失调;有无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既往史、家族史等。
3)头脉冲、眼震、眼偏斜试验三步检查法是筛查主要表现为AVS 的PCI患者有效方法。
HINTS plus,听力试验:头晕合并听力丧失为外周神经病变,HINTS plus有助于发现小脑前下动脉卒中,听力障碍多存在于异常 VOR 侧。
4)CT 平扫对于排除颅内出血方面最为敏感。
CTA和MRA可以很好地观察完整椎基底动脉系统中动脉粥样硬化的位置、程度和外观,应尽早完善检查。
对所有怀疑PCI 的孤立性眩晕发作患者,考虑进行心脏的评估,12导联心电图、心电监测用于鉴别心房颤动的存在与否以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以确定心源性血栓的可能。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医学课件
• 引言 • 眩晕的概述 • 后循环缺血的概述 •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 •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方法 • 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引言
什么是眩晕与后循环缺血
眩晕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表 现为对自身或周围环境位置的感 知错误,常常伴有平衡感和空间 定向感的丧失。
后循环缺血
眩晕对后循环缺血的影响与治疗策略
眩晕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 力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生活
质量下降。
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 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 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如使用抗凝
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后循环缺血引起 的眩晕,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以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是指供应脑部后半部分的血管发 生狭窄或阻塞,导致脑部缺血、 缺氧的一种疾病。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的关联性
01
眩晕可能是后循环缺血的早期症 状之一,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导 致前庭神经核等平衡感知结构的 功能障碍,引发眩晕。
02
后循环缺血也可能导致其他神经 系统症状,如头痛、视觉障碍、 言语不清等,这些症状可能与眩 晕同时出现或单独出现。
抗凝药
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如华法林、阿 司匹林等。
其他药物
如降血压药、降血糖药等,需根据 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非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
如电刺激、按摩等,可缓 解肌肉紧张和疼痛,改善 血液循环。
康复训练
如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平衡感 和运动协调能力。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后循环缺血患 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以 改善脑部供血。
详细描述
后循环缺血的症状包括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视觉障碍 、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其中眩晕是最常见的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 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这些因素 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响脑部供血。
新版中医单病种—眩晕(后循环缺血)
眩晕(后循环缺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 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即非 正常又非缺血的“相对缺血状态”。这些 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 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
整理ppt
2.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
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如新英格兰 医学中心的后循环缺血登记研究,NEMCPCR)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对PCI的临床和病 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
整理ppt
基于以上认识,国际上已用PCI概念取代了 VBI概念。
整理ppt
3.后循环缺血的定义和意义
PCI:后循环的TIA/脑梗死。 同义词: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 后循环TIA与脑梗死 椎基底动脉疾病 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整理ppt
鉴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MRI)可发现 约半数的后循环TIA患者有明确的梗死改变, 且TIA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因此用PCI涵盖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有 利于临床操作。
整理ppt
三.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1.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
脑干是重要的神经活动部位,脑神经、网状上行激活系 统和重要的上下行传导束在其间通过。当血供障碍而出 现神经功能损害时,会出现各种不同但又相互重叠的临 床表现。因此PCI的临床表现多样,缺乏刻板或固定的 形式,临床识别较难。
整理ppt
眩晕与后循环缺血
Vertigo o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
(专家共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
张茁
整理ppt
误:
头晕/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VBI) =颈椎病
整理ppt
整理ppt
一.背景(Background)
后循环 (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 ) 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 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 小脑,丘脑,海马,枕叶和部分颞叶及脊 髓。
整理ppt
PCI少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动脉夹层、偏头 痛、动脉瘤、锁骨下盗血、纤维肌发育不良、静 脉性梗死、凝血异常、椎动脉入颅处的纤维束带、 转颈或外伤、巨细胞动脉炎、遗传疾病、颅内感 染、自身免疫性病等。
整理ppt
2. 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同前循环)
PCI的危险因素: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 等)、肥胖
整理ppt
将此概念引伸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的概念。
整理ppt
随着对脑缺血的基础和临床认识的提高, 认为前循环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 “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也不再被使用。
整理ppt
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 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 将头晕/眩晕和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 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病因。
整理ppt
使用PCI概念摒弃VBI概念
可以全面提高各级医院的相关科室(神经科、普 通内科、骨科、老年科、耳鼻咽喉科、神经外科 和中医科)医务人员对后循环缺血性疾病的认 识,,规范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并开展科学的研 究和科普宣传。
整理ppt
二.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1.PCI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是:
(1) 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主要的血管病理基 础。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整理ppt
(2) 栓塞是PCI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 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弓、 椎动脉起始段和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 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整理ppt
(3) 穿支小动脉病变:脂质透明病、微动脉瘤 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等,好发于桥脑、中 脑和丘脑。
常见的PCI类型
化,无法确定是骨赘而非动脉粥样硬化致病。 在有或无PCI的中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程
度并无显著差别,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
整理ppt
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
⑵病理研究证明 椎动脉起始段是粥样硬化 的好发部位,而椎骨内段的 狭窄/闭塞并不严重。
整理ppt
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
骨赘增生不易压迫到椎动脉,转颈后头 晕/眩晕并非PCI PCI者有颈椎病,但更多的是有动脉硬 化 绝大多数头晕/眩晕的病因是非血管性 的
PCI常见临床症状:
症状:头晕、眩晕、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肢体无力、 头痛、呕吐、复视、视力丧失、行走不稳或跌倒。
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肢 体共济失调、构音或吞咽障碍、跌倒发作、偏盲、声嘶、 Horner综合征等。
特征:一侧脑神经损害伴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
现。
整理ppt
整理ppt
⑴PCI的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 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罕 见的情况。
整理ppt
⑵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
整理ppt
⑶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 (CT,TCD,MRI,SPECT或PET)都无 法可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
整理ppt
⑷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 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
整理ppt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整理ppt
1.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
上世纪50年代,发现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有颅 外段颈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是由于动脉 狭窄或闭塞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 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 (carotid insufficiency)。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 颈动脉病、周围血管病、高凝状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 症、口服避孕药等。
整理ppt
3. 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 原因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与老化有关的颈椎骨质增生绝 不是PCI的主要危险因素。
整理ppt
颈椎病与PCI的关系:不大
因为: ⑴PCI患者除有颈椎骨质增生外,更有动脉粥样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