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文学作品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生介绍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等。
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
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业后到柏林进修,回国后和别林斯基成为至交。
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农奴制。
屠格涅夫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1847~1852年陆续写成的《猎人笔记》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现农奴制下农民和地主的关系。
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
在拘留中他写了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77)。
从19世纪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
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
1883年9月3日屠格涅夫病逝于法国巴黎。
屠格涅夫是货真价实的“巨人”,他的成名作《猎人笔记》,在当时就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文学声望。
《猎人笔记》是一部反映俄罗斯当时生活的随笔集,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见闻故事,既有那个年代的理想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还有思维混乱的空谈者和洞察事物的聪明人,还有诡计多端的狡诈者和逆来顺受的老实人。
在《猎人笔记》中,有农民、地主、官员、小市民乃至农奴等俄罗斯各行各业的人们,他们在作者笔下的俄罗斯特征的田野、山村中进行着自己的故事。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创作跨越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这一漫长的岁月,他以小说、散文和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所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是他反农奴制立场的见证。
《猎人笔记》反映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夕的俄国农村生活。
反对农奴制度是贯穿全书的主题思想。
在这部书中,屠格涅夫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农民和地主形象,并把他们的生活加以对照。
作家在对比农民和地主的精神世界时,赞扬了农民道德品质的崇高和丰富。
《霍尔卡里内奇》塑造了两个性格不同的农民形象。
霍尔是个聪明、能干、善于理财持家的人,他生活得很实际,而卡里内奇却正好相反,他富于幻想,热情而浪漫,是个理想型的人。
他们虽然性格不同,却有很高的天赋的创造能力,如果没有农奴制条件的限制,他们会更有作为。
对农民所受到的摧残和侮辱,屠格涅夫充满着深切的同情。
在地主和农民之间,屠格涅夫的同情是在农民一边的。
但屠格涅夫毕竟不是革命民主主义者,他并没有将地主阶级作为一个没落、罪恶的整体来看,相反,他塑造了一些善良的地主形象。
对农民的处境,他并没有希望用暴力推翻压迫农民的国家机器,而是希望用改良的办法达到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他生活在俄国农奴制崩溃和资本主义制度迅速发展的转折时期。
在他的作品中,包容着他对社会深刻入微和观察和分析、充满着紧张的思想探索和激烈的内在矛盾。
《罪与罚》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作品。
它的问世,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
小说以紧张、惊险的情节,描写了一个青年大学生由犯罪到最终受到惩罚的整个过程。
小说主人公、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是个善良、聪明而性格有些古怪的人。
贫困和不公平的现实使他酝酿出自己的一个“理论”,这一“理论”将人分为“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类。
为了证明自己是“不平凡的”,他计划并杀害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和她的妹妹。
论屠格涅夫的散文诗

论屠格涅夫的散文诗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罗斯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散文诗在当
时的文学界具有重要意义。
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主要体现在他的《旧时光》《初恋》和《乡村之雪》等作品中。
首先,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感悟的思考为特点。
他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对环境、人物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他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真实生活细节,展现出对人性和命运的关注。
其次,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强调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农村的怀念。
他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他通过对农村人民和乡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深深眷恋之情。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自然和土地的热爱,呈现了一种和谐的生活状态。
最后,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中包含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反思,他思考了人生的意义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他的作品给人以启示,引发读者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同时,他对语言的运用和艺术手法也独具匠心,使作品充满了美感。
总的来说,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以细腻的描绘、对自然的热爱和深刻的思考为特点,同时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并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门槛-梦屠格涅夫

梦的特点
梦通常是无序的、模糊的、 跳跃的,有时难以回忆和 理解。
梦的功能
梦被认为有多种功能,如 释放情绪、处理日常生活 的记忆、促进大脑神经元 的连接等。
梦的心理学解释
弗洛伊德学派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 的欲望和冲动的表达,通 过梦境的形式来满足这些 欲望和冲动。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梦是大 脑在睡眠中的一种信息处 理过程,有助于巩固记忆 和学习。
05 门槛-梦的解读
梦与现实的界限
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模糊边界
01
屠格涅夫的《门槛》描绘了一个梦境般的世界,其中现实与梦
境的界限变得模糊,使得读者难以区分两者。
梦境对现实的影响
02
通过梦境的描绘,屠格涅夫展示了梦境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和
行为,甚至改变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梦境作为潜意识的表达
03
梦境常常被视为人们潜意识的表达,而《门槛》中的梦境则揭
屠格涅夫的创作生涯跨越了19世纪中叶到晚期,他的作品反映了俄国社会转型时期 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门槛》的创作背景
《门槛》是屠格涅夫晚年的作品,创 作于1877年。
屠格涅夫通过《门槛》表达了对勇敢 追求真理的女革命家的敬意,同时也 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当时俄国正处于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的封 建残余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加上资本主义 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成长与蜕变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成长 的描绘,启示人们要不 断学习和成长,实现自 我蜕变和提升。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思想启示
《门槛-梦》所传达的思想启示,如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对自由和真 理的追求等,对现代读者仍有启示意义。
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有哪些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被称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希望能帮到你了解。
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屠格涅夫的作品有很多,大部分都是描写俄国农奴悲惨生活的。
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能够十分清晰地看出屠格涅夫对于农奴们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于农奴制的批判。
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品有:《前夜》、《猎人笔记》、《父与子》等等。
屠格涅夫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长篇小说,同样也有一些诗歌以及剧作遗世。
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前夜》是十分著名的,在世界上都有着十分高的知名度。
在小说《前夜》中,不仅仅是描绘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战争的场面,而且也书写了一段曲折哀婉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叶琳娜是一位有着崇高理想的人,为了自己的爱情,敢于向封建保守的父母抗争,而最后面对自己丈夫之死,也能够顽强地站起来继续前行着。
屠格涅夫的小说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小说题材中,往往也有着不同的特色和内涵。
屠格涅夫经典的小说《父与子》,则是在另一个角度上面极大地反映出了两个政党之间的激烈较量,同时也是一场关乎陈旧与新生命运的抗争,可以说这部小说有着十分鲜明的矛盾争端,在很多的情节中都有体现。
屠格涅夫的作品一直都是人们眼中的瑰宝,既是源于其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内涵,也是由于屠格涅夫的作品中有着十分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
与此同时,屠格涅夫也是一位较为高产的作家,并且在很多种题材上面都有着十分高的成就。
屠格涅夫的文学特点屠格涅夫,近代历史上享誉国际的文学家。
他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有六十五年,他出生于1818年,死于1883年,中晚年的时候经历了著名的农奴制改革。
他的作品主要描写社会实情,批判和讽刺农奴制的弊端,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木木》、《烟》和《处女地》等。
那么屠格涅夫的文学特点是什么呢?屠格涅夫的文学特点要在他作品的字句中寻找,他的作品非常多,涉及诗歌、小说、戏剧,但不论是哪种文学作品,无一不有他独具一格的特点。
屠格涅夫的主要创作

•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远离俄罗斯祖国的屠格涅 夫在病榻上写就了83篇散文诗作品,表达了他暮 年的情怀。在某种意义上说,《散文诗》是屠格 涅夫整个生命和艺术的总结,融汇了他一生创作 的特点:爱国主义、民主精神、悲观情绪、真诚、 善良;敏锐、抒情、哲理、简洁。它既是屠格涅 夫人格的写照,又是屠格涅夫艺术的结晶;既是 屠格涅夫思想和情感的履历表,又是屠2日病逝于巴黎。根 据作家生前的遗嘱,他的遗体被运回俄国,安葬 在彼得堡的沃尔科夫墓地的别林斯基墓旁。
• 《前夜》写于1860年,1861年宣告农奴解放,可见作者 的敏感,莫沙罗夫新人形象,是男主人公保加利亚的爱国 主义者民族英雄,为了解放自己的国家,到俄学习,准备 回国抗击土尔其统治。 • 《父与子》矛盾冲突最鲜明。两个阶级(贵族与平民知识 分子)。书中所写的两代人的矛盾,实质上是平民与贵族 的矛盾。屠要表明,贵族阶级的好时光即将成为过去,平 民势力正在代之而起,但平民知识分子的革命活动,是不 会成功的。 •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七十年代 定居法国,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 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 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 雨果)。屠格涅夫 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 最早的是《猎人笔记》,不管是艺术上、思想上都可以和 长篇代表作比美,40年代后开始写,1852年收成集。是 在40年代果戈里传统影响下写作的,他第一次把农奴当作 人写,而且在有些篇中,写出了他们的优点,善于思考, 能够概括,是农民哲学家,歌唱家,对他们表现了很大的 同情,对俄国大自然—树林、冬景怀着深切的感情。抒情、 叙事、写景完美结合,6部长篇,几乎每十年一篇。 • 第一部《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父与 子》,1862,《前夜》1860,《烟》1867,《处女地》 1877。 • 《罗亭》是定四十年代贵族多余人的形象,他出身贵族, 有才华,有崇高的理想和献身精神,但他不了解俄国社会 和人民,他的改革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最终于1848年牺 牲在巴黎街头。作者通过这个典型,表明了贵族革命家已 成为过去,平民知识分子的时代来临。赫尔岑称其为“语 言的巨人,行动的朱儒”。 • 第二部《贵族之家》,主人公是拉甫列斯基,也是一个贵 族多余人,家庭生活是不幸的,受着双重教育,带有自传 性质,父亲不管事,母亲是一个女家奴主,很专制。艺术 性很高,思想性很保守。
《猎人笔记》文学常识知识考点附练习答案

《猎人笔记》文学常识知识考点附练习答案【作品简介】《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
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最初发表发表的21个短篇小故事;1852年出单行本时,增加一篇(《两地主》);到1880年作者自己编辑文集时.又收进2篇(《车轮的响声》和《活骷髅》),共25篇。
《猎人笔记》总体上是第一人称叙述。
“我”是主要叙述者,化身为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并被赋予特殊身份:猎人。
《猎人笔记》作品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
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
【知识考点一】一、填空题1.《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部通过猎人的狩猎活动,记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随笔集。
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最初发表发表的21个短篇小故事;1852年出单行本时,增加一篇(《两地主》);到1880年作者自己编辑文集时.又收进2篇(《车轮的响声》和《活骷髅》),共25篇。
2.《猎人笔记》总体上是第一人称叙述。
“我”是主要叙述者,化身为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并被赋予特殊身份:猎人。
3.《猎人笔记》作品控诉了腐朽的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
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
4.《两个地主》这两个地主出身和经历不同。
一个是退伍的将军,一个是土地主。
主要用“我”的一次访问记实以揭露他的外表热情温和、内心冷酷残忍的伪君子言行。
5《列别姜市场买马记》“我”由于贪恋打猎,在另外马贩子家一家买了一匹瘸腿的病马,“我”说“打猎的主要好处之一就在于打猎使你们不停地旅行,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
屠格涅夫简介屠格涅夫

人:我 伙伴 女人
景:大海 小船 仙岛 花鸟等
情:青春 快乐 爱情 幸福
自学互助: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 式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 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和大家分享。
示例:“白色的风帆鼓起 来,宛似天鹅的胸膛。”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 让人联想到高贵的白天鹅, 赋予白色的涨满风的风帆 以生命动态的美。
赞美美好的青春生活; 歌颂美好的爱情; 表达岁月已逝的人生慨叹。
小试牛刀:
•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仙岛 上的某一景物。
风帆 细浪 大海 浪花
岛屿 小船 流水 声音
小结
1、要多层次,多角度 2、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3、运用丰富的想象
求知探索:
作者仅仅想描写大海的优美景色吗? 还想表现(赞美、讴歌、倾诉)什么?
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 追求与热爱;
托尔斯泰盛赞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 他说:“这是他的拿手本领,以致在 他以后,没有人敢下手碰这样的对 象——大自然。他两三笔一勾,大自 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蔚蓝的王国”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什 么样的王国?
蔚蓝的王国是作者想象中的大海,在这个王 国中没有烦恼,痛苦,忧患,压迫和灾难,有的 只是快乐,幸福,自由,美丽和温馨,是作者理 想的生活环境
屠格涅夫
学习目标
1、欣赏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学习 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美好的情怀。 3、体味想象的魅力。
屠格涅夫简介
屠格涅夫,俄国著名的批 判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 长篇小说《罗亭》、《贵 族之家》、《前夜》、 《父与子》 短篇小说集《猎人笔记》 散文诗《散文诗集》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巴拉莎》、处女作《猎人笔记》、《罗婷》、《前夜》、《父与子》最优秀的。
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
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9月3日,是俄国诗人散文诗大师屠格涅夫逝世纪念日,于是便想起了诸多有关诗人的往事;1843年,法国文学家路易-维亚多的妻子波丽娜,随剧团到圣彼得堡演出,在这里,她与屠格涅夫相遇。
那年,波丽娜22岁,她的声音宛如夜莺娇啼,清丽的身影、绝伦的面容,令屠格涅夫对她一见倾心。
在当时的圣彼得堡,对波丽娜的崇拜者少说也有一打,屠格涅夫并不是最让人看好的一个,可是,爱情偏偏来了,就是这么说不清道不明,她也偏偏看中了他。
她第一次吻他时,他便想到了猪笼草,那种生长在南美的食肉植物,深不可测而微微开启,贴近的时候是那么轻,是一种轻触;而袋底却有蜜液,是最彻底的诱惑。
飞虫或蝴蝶,身不由己或奋不顾身地陷入,然后被吞噬。
即使是死去,唇上如果留有她的甜蜜,连陨落都能羽化成仙。
1845年,歌剧团结束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演出离开了俄国。
屠格涅夫失魂落魄,茶饭不思,煎熬数日后,居然不顾一切,辞去了内务府十等文官的职务,去追寻波丽娜。
从遥远的俄国到位于巴黎的东南的库尔塔弗内尔的维亚多庄园,他们终于重逢。
这段岁月里,屠格涅夫白天写作,晚上就去拜访波丽娜一家,她外出时,屠格涅夫往往一天写好几封长信,向她表达感情和谈论各种事情;诚挚热烈的爱情促进了他的写作热情,一部部动人心弦的爱情小说相继问世。
屠格涅夫在文学上名声大噪;而波丽娜是他诸多文学作品中的第一个读者和评论者。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将近二十年,他们像两只鸟儿,偶尔相聚,彼此相望,天色暗了,却又不得不各自回到各自的小窝。
《初恋》屠格涅夫(俄)

《初恋》屠格涅夫(俄)第一篇范文《初恋》——屠格涅夫的倾心之作,将我们带入了一段纯真而又苦涩的爱情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丰富的人物塑造,以及深刻的时代背景,令人沉思。
书中,主人公瓦莲卡与贵族青年马克·沃洛霍夫的一段初恋,如同清晨的露水般晶莹剔透,却注定要在阳光下蒸发。
屠格涅夫通过这段悲剧式的爱情,展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现实矛盾。
“她那双明亮的眼睛,好像能看透我的心灵;她那柔软的手,好像能引导我走向幸福。
”这段原文描绘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渴望。
然而,这段感情却因为阶级差异、门第观念而变得遥不可及。
作品中,屠格涅夫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入木三分。
瓦莲卡的纯真、善良,马克的矛盾、挣扎,都让人感同身受。
特别是在马克得知瓦莲卡怀孕后,他的内心挣扎:“他痛苦地意识到,他已经失去了一个纯洁无暇的女孩子,而他得到的将是一个带着孩子的女人。
”这段描述让人对马克的无奈和悲哀感同身受。
同时,作品中的时代背景也让人深思。
19世纪俄国社会的封建束缚、阶级固化,让这段爱情变得愈发苦涩。
屠格涅夫借此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面貌,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
《初恋》这部作品,让人在感受美好爱情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
屠格涅夫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人性的剖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世界。
“生活总是这样,当你最需要它的时候,它却离你而去。
”这句话是书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也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句话。
它道出了人生的无奈和无常,也让我们明白,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第二篇范文《初恋》——屠格涅夫笔下的情感漩涡,不仅仅是一段青涩爱情的叙述,更是一次对成长、自我认知以及社会变迁深刻反思的旅程。
从全新的视角来看,这部作品超越了个体情感的狭隘,成为了时代背景下人性探索的载体。
在这部小说中,瓦莲卡与马克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两个年轻人情感的碰撞,它同时也是两个世界的冲突——一个是纯真无邪、梦想斑斓的青春世界,另一个是冷酷现实、规则林立的成人世界。
小丑屠格涅夫读后感

小丑屠格涅夫读后感《小丑》是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的一部作品,是一部描写了19世纪俄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作品。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而著称,被誉为屠格涅夫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
小说以主人公伊凡·奥尔加里奇·尤斯克夫为中心,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俄国社会的丑陋和荒谬。
尤斯克夫是一个善良、正直而又天真的小丑,他在马戏团里过着贫困的生活,却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美好幻想和对人性的信仰。
然而,在社会的压迫和欺凌下,尤斯克夫最终走上了自毁的道路,最终以悲剧的结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小说通过尤斯克夫的遭遇,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种种丑恶和荒谬。
在这个社会中,贫富悬殊、道德沦丧、人情冷漠、权力腐败,种种社会问题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让人们不禁对这个社会产生了深深的反思。
同时,小说也通过尤斯克夫的形象,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尤斯克夫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小丑,他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的追求和对人性的信仰。
然而,他最终却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最终走上了自毁的道路。
小说通过尤斯克夫的遭遇,让人们对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残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小丑》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
作品不仅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丑陋和荒谬,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让人们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们在阅读中得到了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启迪。
在当代社会,尽管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小丑》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贫富差距依然存在,道德沦丧依然普遍,人情冷漠依然存在,权力腐败依然存在。
同时,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残酷也依然存在。
因此,我们依然需要通过文学作品来深刻地反思社会和人性,以期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办法。
总之,《小丑》是一部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探讨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
屠格涅夫及其作品

屠格涅夫及其作品1.评价屠格涅夫是19世纪中叶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俄国优秀现实主义作家。
2.创作(1)《猎人笔记》包括25篇特写,作者采用一个猎人在俄罗斯中部山村、田野打猎,记录见闻的形式,反映了农奴制俄国村镇的生活现状,写了不同类型的人物,也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
各个短篇虽然题材多样,贯穿首尾的主题思想则是一致的——反对农奴制度。
《猎人笔记》显示了屠格涅夫独特的艺术风格:朴实鲜明的现实主义手法和浓郁的抒情情调结合,曾被赫尔岑称为“用诗写成的对农奴制的控诉书”。
(2)《罗亭》和《贵族之家》反映了40年代贵族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探索。
其中《罗亭》中的罗亭和《贵族之家》中的拉夫列茨基都是“多余人”的新典型。
(3)《浮士德》、《阿霞》、《初恋》是一批以爱情为主题的中篇小说,这些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人生虚幻、个人幸福渺茫的宿命论思想。
这同他当时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观点是有联系的,所以受到了俄国进步评论家的批评。
(4)50年代末60年代初,屠格涅夫感到了时代的要求,立即从写“多余人”转向反映“新人”。
于是标志着他的创作道路新阶段的小说《前夜》和《父与子》就相继问世了。
《前夜》中的叶琳娜和英沙罗夫是屠格涅夫“新人”形象的代表。
在《父与子》写成的后,屠格涅夫逐渐转向贵族自由主义。
(5)《烟》具有浓厚的颓*废情调,曾受到了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批评。
(6)《处*女地》反映了70年代民粹派“到民间去”的活动。
作者仍然坚持反农奴制的一贯立场,讽刺保守派贵族,同情民粹派。
但因为其有自由主义观点,并不相信民粹派的革命斗争,不但否定它,而且加以歪曲。
(7)屠格涅夫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散文诗》。
由于作者思想上苦闷,又远离祖国,身患重病,对民主主义失去信心,也不敢指望自由主义有光明的前景,于是情绪悲观。
3.《父与子》(1)作品简介《父与子》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者曾经谈到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在于表达“民主主义对贵族阶级的胜利”。
(2)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子辈的代表巴札罗夫出身于平民知识分子家庭,是体现“新人”特点的典型形象。
屠格涅夫主要作品

世纪60年代的年轻一代——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而巴威尔和尼
古拉则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的老一代人。当然,在对待年 轻人的态度上,父辈中的人们态度各有不同,尼古拉比较温和,
希望理解子辈,想跟上时代,只是不太成功。巴威尔则固执己见,
屠格涅夫作品鉴赏
《猎人笔记》(1847~1851)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 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猎人笔记》是一部形 式独特的短篇特写集。当此书的第一篇特写 《霍里和卡利内奇》刚发表时,别林斯基便立 即给予了作者极大的鼓励。别林斯基亲自写信 给作家称赞他“找到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创作 形式。”在这样的鼓舞下,屠格涅夫才思泉涌, 佳作迭出。
对《猎人笔记》的评价
《猎人笔记》是一首俄罗斯农民的赞美诗。别林斯基 曾对屠格涅夫下了如此的赞语:“从以往任何人都没 有这样接近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猎人笔记》的 角度之所以是全新的,在于他在描写农民不幸命运的 同时,以更多的笔墨对俄罗斯农民进行了诗意地描绘, 着意表现了他们卓越的才干、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 的道德力量,赞美了他们纯洁、善良的天性。 《猎人笔记》是一幅俄罗斯地主的讽刺画。他笔下各 种各样的地主的肖像画是以果戈理为代表的作家所创 造的画卷的延续,大大丰富了果戈理所开创的俄罗斯 地主的画廊。
《烟》
《贵族之家》
《贵族之家》是屠格涅夫的第二部长篇小说, 于1858年10月27日脱稿,最初发表在1859年1 月号《现代人》杂志上,同年在莫斯科出版了 单行本。1880年,在作者生前收入作品最全的 最后一版文集里,屠格涅夫本人曾在前言中说: “《贵族之家》获得了我曾经获得的最大的一 次成功。”虽然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并不 完全一致,但它确实是俄罗斯经典长篇小说的 典范之一。
屠格涅夫

简介屠格涅夫: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现实主义作家”。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
1847~1852年发表《猎人笔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
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
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描写贵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好发议论而缺少斗争精神的性格。
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
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
后期长篇小说《烟》(1867年)和《处女地》(1877年),否定贵族反动派和贵族自由主义者,批评不彻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观情绪。
此外还写有剧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诗《傻瓜》等。
他以写作中多篇和长篇小说为主。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
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
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
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屠格涅夫的故事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
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
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
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姑母一手扶养照顾长大的。
于是,屠格涅夫几经周折,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
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手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
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程一定不可限量!’”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写篇文章打发心中的寂寥的,没想到得到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名家的话一下子点燃了青年人心中的火焰,使他找回自信,寻找到了人生的价值,于是他一发不可收拾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家、思想家。
父与子屠格涅夫读后感

父与子屠格涅夫读后感《父与子》是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的一部代表作品,它以一个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为主线,描绘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和解。
这部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引起了读者对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深刻思考。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俄罗斯的一个小镇上。
主人公伊万·塔吉托夫是一个性格刚烈、固执的老农民,他对儿子弗拉基米尔的严厉要求,让弗拉基米尔倍感压抑和不满。
父子之间的矛盾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们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凸显了两代人在思想观念、生活态度上的差异。
伊万认为自己是在为儿子好,而弗拉基米尔则认为父亲的做法是在束缚自己的自由和个性。
这种矛盾和冲突在很多家庭中都有所体现,因此读者能够从中找到共鸣,引起共鸣。
然而,小说并不仅仅是在描绘矛盾和冲突,它更多地是在探讨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小说中,伊万虽然对儿子严厉,但他内心深处还是爱着儿子的。
他在儿子面前表现出的强硬和严厉,实际上是出于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
而弗拉基米尔虽然受到父亲的束缚,但他内心深处还是敬重和爱着父亲的。
他对父亲的态度和行为,实际上是出于对父亲的理解和尊重。
这种复杂的人性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对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另外,小说还通过父子之间的和解,表达了对家庭关系的思考和感悟。
在小说的结尾,伊万和弗拉基米尔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缓解和和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得到了化解。
这种和解不仅仅是父子之间的和解,更是对家庭关系的和解。
它告诉读者,家庭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是可以化解的,只要双方能够相互理解和包容,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和解给予读者希望和勇气,让他们相信家庭关系中的矛盾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总的来说,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和家庭情感的作品,它通过对父子关系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引起了读者对家庭关系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和家庭关系,从而更好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屠格涅夫

四年级语文
屠格涅夫简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等.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但自幼厌恶农奴制度.曾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就读,毕业后到柏林进修,回国后和别林斯基成为至交.从1847年起为《现代人》杂志撰稿,出于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农奴制.屠格涅夫在大学时代就开始创作,1847~1852年陆续写成的《猎人笔记》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现农奴制下农民和地主的关系. 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77).从19世纪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 1883年屠格涅夫病逝于法国巴黎.。
屠格涅夫散文精选散文诗

屠格涅夫散文精选散文诗屠格涅夫,俄国文坛上的文学巨匠之一,他的散文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文学技巧,是不可多得的文学珍品。
以下是他的散文精选:**散文**1.《村庄》屠格涅夫以深厚的感情、饱满的笔墨描绘了俄国乡村的美丽和悲惨,寄托了对故土情结的思念和对生活现实的触动,表达了对人性、自然和命运的深沉感悟。
2.《爱情故事》屠格涅夫以他特有的细腻感触和浓厚情感,描绘了一个青春美好的爱情故事,展现出纯真美好的爱情在命运的摧残下如何坚韧不拔,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心灵共鸣。
3.《三把火》屠格涅夫深入人心地概述了人类的痛苦和人性的复杂,通过一个小小的情节,表达了生活本质的深邃和沉重,展现了人类生活中的精神自由和思维盲从的两个极端。
4.《猎人笔记》屠格涅夫以他细腻深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美丽和荒凉以及人类的悲喜忧乐描绘的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受到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神秘联系,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
**诗歌**1.《不语榴花下》屠格涅夫以他优美动人的词调,用深刻的思想和感人的词语,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悟,描绘出故乡山川、人民、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沉内涵。
2.《春天在哪里》屠格涅夫用生动的词汇和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们感受到季节变换的美丽和时间的流逝。
3.《沉思》屠格涅夫用凄凉的词句、深邃的情感描绘了生命的苦短和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和沉思,让人这一生不仅要感受到风景的美丽,也要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
4.《格鲁吉亚之夜》屠格涅夫以细腻的笔触和婉转的词语描绘出格鲁吉亚的美好景色和匪夷所思的文化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情感厚重。
屠格涅夫《罗亭》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屠格涅夫《罗亭》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屠格涅夫《罗亭》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罗亭》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俄国作家屠格涅夫(18181883)的长篇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猎人笔记》简介梗概:《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作品,作品描述了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作品以一个猎人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坊夫妇、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人物形象。
真实地真实的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
体现了农奴的生活。
作品也生动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是作者的成名之作,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读后感:《猎人笔记》这本书作者非常注意人物的刻画作者以一个猎人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坊夫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民孩子等众多人物形象,真实表现农奴的艰苦。
揭露了一些地主残暴、狠毒、虚伪、空虚、无耻等,其次作者也揭示农民的悲惨命运,从一些角度还表现了一些农民的善良,勤劳、诚恳、纯朴、以及他们的才干和无穷的创造力。
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对俄国的第一印象是,地主闷声上都穿着绫罗绸缎,而农奴们则要每天穿着整洁的“制服”为的是主人的面子。
地主们衣食无忧,而农奴们是有了上顿没有下顿,地主们常常为一点小事打骂农奴,而农奴却只能忍气吞声、连声偌偌……相比较,俄国的旧社会是多么的残酷,而今天的生活这么美好.人人平等、幸福自由、国家和平安定、人民团结一心,没有土地之争,我们应该加倍珍惜……罗婷罗亭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青年,已经三十五岁了,本质上是一个好人,但可惜懦弱寡断。
一直一事无成。
娜塔丽娅是一个大家闺秀,罗亭偶然到她家做客,她对他一见钟情,但她知道她的母亲不可能同意他们结婚,于是,坚强执着、为爱不顾一切的娜塔丽娅,决心要和罗亭私奔。
可是,尽管罗亭赞颂爱,担当一份如此热烈的爱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还是退缩了。
他拒绝了娜塔丽娅,理由是他不能够给她幸福,私奔很简单,逃走就是了。
但是,去哪里呢?罗亭没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
与其私奔后抛弃,毁了娜塔丽娅的一生,不如现在就放手对大家都好。
娜塔丽娅伤心不已,她说罗亭并不爱她,只要他说带她走,她就会跟他走,不惜一切代价,无所畏惧。
连罗亭都不禁钦佩她的勇气,觉得自己配不上她,一个十七岁的少女,居然拥有这样坚强的意志!多年以后,娜塔丽娅已嫁为人妇,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
而罗亭,依旧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不管是事业还是爱情,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罗亭最大的缺点就是他的懦弱和迷茫。
让人同情也让人觉得恨铁不成钢。
最终,罗亭找到了值得付出的事业,为了革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情节概述作者:愿咸与恒)编辑本段创作背景《罗亭》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着手创作于1855年夏,于1856年发表于《现代人》杂志的第一、第二期。
其时正值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结局是俄国遭到惨败。
这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俄国军事和经济上的落后,也迫使人们去思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寻求能够改造社会的力量并探索强国富民之路。
围绕俄国的前途问题,早在40年代就在主张全盘欧化的西欧派和强调保存国粹的斯拉夫派之间有过一场大论战。
而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有关俄国前途的争论主要在贵族自由派和革命派之间进行。
前者表面上也赞成废除农奴制,但希望由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其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及其统治地位;后者则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统治,消灭农奴制。
从“不可救药的西欧派”转入自由派的屠格涅夫试图对这些重大社会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对贵族知识分子前一时期的活动进行客观评价,并且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如何发挥作用。
这便是作家仅用50天时间创作《罗亭》的动因。
罗亭身上集中了40年代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优点和缺点,是这些人的一个典型。
他受良好教育,接受了当时哲学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响,有很高的美学修养;他信仰科学,关心重大社会问题,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并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他热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众,能感染人、吸引人。
但是徒有过人的天赋才智,却不会正确将其运用、付诸斗争实践,成为“语言的巨人和行动的侏儒”。
罗亭式人物的不幸在于脱离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因而注定一事无成。
屠格涅夫所塑造的罗亭这个人物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作家将自己同时代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如巴枯宁、赫尔岑、格拉诺夫斯基等等的性格特征都融合到了的身上。
就是罗亭所参加的波科尔斯基小组,也是以30年代莫斯科的文学哲学团体斯坦凯维奇小组为原型的。
所以高尔基曾说“罗亭既是巴枯宁、又是赫尔岑,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屠格涅夫本人”。
由于取自现实内部的形象经过作家之手而成为典型,罗亭这个人物才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继奥涅金、毕巧林以后又一个光彩照人的多余人形象。
与《罗亭》不同,写于1871年的《春潮》没有表现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从情节看似乎只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
虽然其篇幅与作者的长篇小说相差无几,但屠格涅夫却称其为中篇小说。
1840年5月屠格涅夫在游历了意大利和瑞士回柏林途中来到德国城市法兰克福。
在那里他偶然踏进一家糖果店想喝杯柠檬汁,适遇店主的女儿向他呼救,请他帮助抢救突然昏厥的弟弟。
女郎的美貌和气质使他产生爱慕之心,只是由于匆匆离去,爱情种子未及萌芽便夭折了。
这成了30年后创作《春潮》的基础。
小说开始部分的情节与作者的经历几乎毫无二致。
但不能说这是自传体小说,因为作者只是采用了自已经历中的一件事作为小说的引子。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春潮》发表后受广泛欢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俄国评论界的反应则褒贬不一,后来的文学史家和传记作者在论及屠格涅夫创作时对它较少提及或几乎不提。
究其原因,大概就如本段开始所说的那样,小说不像作者其他许多小说那样总是反映重大社会政治问题。
不过《春潮》在艺术上仍是成功之作。
无论杰玛这个从外表到内心都美的少女形象,还是萨宁这个青年贵族的多余人的虚弱性格,甚至波洛索夫太太这个外表华美内心丑恶的坏女人形象,都刻画得极为成功。
情节的安排,景物描写也引人入胜。
本小说的俄文原名Вешние,确切地翻译,应是“春天的河水”或“春汛”,由于以往已“春潮”的译名播行于世,成为约定俗成的事实,本文译者遂袭而用之,而同一个俄文词组在小说开篇所引的古老抒情歌曲的第三句中则译作了“春水”。
前夜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前夜》是俄国文学中描写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形象的最早作品。
被文学评论家们一致认为是屠格涅夫的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它的不朽之处在于:它在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非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作为作品的主人公,迅速而敏锐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历史发展的趋向和要求,揭开了俄国文学崭新的一页。
小说《前夜》反映了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国社会的新动向,是一部深刻地揭示俄罗斯社会现实的杰作。
小说反映了俄国19世纪50年代末社会运动的高涨及对新人物、新生活的社会需要的背景。
主人公叶连娜是个正直、热情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俄国姑娘。
她出身豪门贵族,身边有好几位热心的追求者,都不称心。
后来她遇到保加利亚人英沙罗夫,他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积极战斗并准备奋斗终生,十分钦佩和爱慕,并不顾父母反对嫁给了他。
与他同赴保加利亚参加反对土耳其奴役的民族解放运动。
途中丈夫病逝,叶连娜忠于信仰,依然前行。
作品描写景物清奇迷人,色、声、香兼而有之;刻画人物善于烘托;风格细腻淡雅,独具一格父与子《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
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
巴扎罗夫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的年轻一代——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
而巴威尔和尼古拉则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的老一代人。
当然,在对待年轻人的态度上,父辈中的人们态度各有不同,尼古拉比较温和,希望理解子辈,想跟上时代,只是不太成功。
巴威尔则固执已见,信奉贵族自由主义,对年轻人的反叛耿耿于怀。
父与子的冲突在广义上表现为巴威尔和巴扎罗夫之间的对立,由此,在巴扎罗夫身上塑造了时代“新人”的形象。
巴扎罗夫是精神上的强者。
他充满自信,生气勃勃,具有锐利的批判眼光。
他和阿尔卡狄家的仆人们和睦相处,并不妨碍他批判老百姓的落后迷信。
他的精神力量和批判锋芒集中表现在他与巴威尔的论战上。
两人初次相见,就在感觉上互不相容,进而展露出思想观点上的针锋相对。
巴扎罗夫以他特有的简洁、粗鲁的话语对巴威尔以强有力的反击。
颇有咄咄逼人之势。
他决不屈从权威,具有自主的人格和评判标准,体现了年青一代独立思考的处世态度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争精神,当然,也带有年轻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的可能产生的偏颇和极端。
但他还是以毋庸置疑的精神优势压倒了对手。
巴扎罗夫吻费涅奇卡,在巴威尔看来,是严重地侵犯了贵族的权利,也是他们之间对立观点的继续发展。
决斗暴露了巴威尔的偏狭、虚弱和做作,显示了巴扎罗夫的豁达、镇定和自信,双方精神力量的强弱在此得到进一步的揭示。
巴扎罗夫是行动的巨人,他抨击贵族的泛泛空谈,自己首先从小事做起。
他具有实践能力,注重自然科学研究。
他的行动有价值取舍标准:“凡是我们认为有用的事情,我们就依据它行动。
”他的行动目标很明确——为未来打扫地盘。
他敢于行动的勇气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
他曾恼怒自己也产生那样浪漫的情感,但在爱情之火燃烧起来的时候他却决不回避躲闪。
屠格涅夫写出了在否定爱情的巴扎罗夫内心,爱情是如何萌芽、发展的,写得真实可信。
但是作家让巴扎罗夫在爱情受挫后一蹶不振,重蹈了巴威尔在恋爱上的覆辙,那句对巴威尔的尖刻评价“雄性生物”犹如一记耳光反打在巴扎罗夫自己的脸上。
这并不是说粹逻辑的概念而存在着,运动和发展只在纯粹思维的范围内,不能写他的失恋痛苦,英雄也有儿女情长的一面。
但屠格涅夫却让他的主人公一味消沉下去,不能自拔,直至死亡。
这不能不是对巴扎罗夫的曲解。
那个在贵族庄园所向披靡的勇士竟无力使自己最终摆脱消极悲观的情绪,人物性格的整体性因此受到损害。
作家把巴扎罗夫临终前期待阿金左娃的一吻这幕写得极为动人,然而他的锐气,他的愤恨,他的精神威力,他的坚强意志也在这女人敷衍式的一吻中消溶殆尽。
这种违反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的矛盾变化,与作家的思想倾向不无联系。
屠格涅夫对巴扎罗夫所代表的平民知识分子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向往,他钦佩他们的个人品质和牺牲精神,但并不赞成他们的社会政治主张。
这位温和的自由主义贵族作家害怕暴力革命,不希望他们的事业取得成功。
他认为他们的观点必然导致他们成为悲剧人物,因此他安排了巴扎罗夫的失恋、悲观乃至最后死亡。
巴扎罗夫性格上的不一致正好折射出作家对民主主义者的矛盾态度。
阿尔卡狄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特殊的意义。
就年龄来说,他属于子辈,也曾追随过巴扎罗夫;但就思想意识来说,他是父辈的子弟,因此巴扎罗夫称他为“温柔的自由主义少爷”。
在刚刚到来的新观念和迟迟不肯退去的旧观念相互争斗的时候,青年人凭借他们的敏感、勇气和朝气等生理、心理因素有可能更倾心于新观念,然而子辈并不是先进思想的当然代表者,进化论的观念在社会思想斗争中并不具有绝对普遍性,更何况其中也不乏有猎奇求新的表面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