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理论本体研究概述
【推荐下载】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
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 【编者按】医药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医药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医药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 【关键词】本体构建;中医药;综述 本体(Ontology)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后,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迅速形成一个研究热点。
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将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图书情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笔者从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基于本体的中医药语言系统和应用系统三方面对中医药本体研究进行概述,并结合发展现状对其进行展望。
1 本体与本体构建 1.1 本体的概念 本体是源于哲学的一个概念,原指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描述,即存在论,后衍生到语言、信息、知识系统等领域,被定义为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
目前,关于本体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但不外有两层含义:一是哲学领域的存在,是本体论的研究对象;二是延伸到特定领域之中,指某套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形式化表达,包括概念化、规范化、形式化和共享4个特征[1]。
从本体的内涵上看,综合不同学者的认识,本体大都被认为是信息、知识的底层构架工具,用于组织较高层次的知识抽象,是领域知识概念化、形式化的说明,也可以是特定领域内人机交流的语义基础,即提供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共识。
按照领域依赖程度,本体可以分为顶层、领域、任务和应用本体4类;按照主题可分为知识表示本体、通用本体、领域本体、术语本体和任务本体。
中医药本体主要用于描述中医领域知识的专门本体,是专业性本体,一般属于领域本体和知识表示本体。
1.2 本体构建工具与描述语言 在本体构建方面,一是利用已有的叙词表或术语词典进行改造;二是利用现有信息和领域专家从头做起,而以后者较常用。
目前已经得到公认的方法包括Bemeras法(KACTUS 法)、SENSUS法、骨架法、企业建模法(TOVE法)、Methontology法等。
中医药本体构建研究
维普资讯
中 医 药 本 体 构 建 研
3 资 料 来 源
①从 树 状结 构到 多层嵌 套 的立 体 网状 结构 的转
变: 主题 词表 为 了文献 标 引的方 便 , 多把 主题词 平 行 分布 在多 个树 状结 构 内 ( 图 2 。背离 了专业 知 识 如 )
体 系描述 习惯 与方 法 , 因此 , 必须 在 中 医药 主题 词 表 中寻 找关 键类 , 以此 作 为知识 描 述 的基 本单 元 , 建立
3 1 《 医药学主 题词表 》 . 中 《 中医 药学 主题词 表》 9 7年 首 次 面世 , 社 会 18 被
各 界广 泛应 用 。19 9 6年 , 究 人 员 在 大量 词 频 统 计 研
支持 。
关 键 词 中 医 药 本 体 数 据 共 享 知 识 工 程
1 概 述
药 等核 心概念 的实 质与 内涵 。但 是本 体 的构建 并 不 是 一件 简单 的事情 , 题组 在大量 实 践 的基础 上 , 课 利
用 自然 语 言 处 理 ( L ) 论 和 技 术 方 法 对 已有 公 认 NP理 领 域 知 识 , 中 医 药 主 题 词 表 、 业 辞 典 、 业 教 材 如 专 专
厂 一 ——■]
! f : 兰
I
药本体 的构建 , 用 历 史文 献 及公 认 的领 域 知 识对 利
中 医 药 核 心 概 念 进 行 全 面 诠 释 , 期 通 过 概 念 及 其 以 相关 要素 的关系进 行全 面分析 , 释 中医病 、 、 、 解 证 方
图 1 中医 药 Onoo y建 设 流 程 图 tlg
①
本 文 得 到 国 家 9 3项 目 (0 7 B 16 1 、 育 部 人 文 社 科 项 目(6 C 7 0 1 、 7 20C 520)教 0 J8 00 ) 山东 省 中 医 药 科技 专 项 项 目 (0 3—1 ) 中 国科 学 技术 20 4
本体研究内容概述(原创)
3 本体应用研究 (1)本体检索/浏览(Ontology Retrieval,Ontology 本体检索/浏览(Ontology Retrieval, Search, Search,Ontology Navigation) 语义网本体浏览(navigation, surfing)、 语义网本体浏览(navigation, surfing)、检索 (search)六种模型: (search)六种模型: 六种模型 语义网搜索引擎(Semantic Web search engines) 语义网搜索引擎(Semantic 语义网浏览工具(navigation 语义网浏览工具(navigation tools) 语义网知识库(Semantic 语义网知识库(Semantic Web repositories) 收集器(specialized RDF 收集器(specialized RDF data collections) 本体标注检索模型(ontology 本体标注检索模型(ontology annotation) 领域本体检索模型
当本体库某一个部分变动的时候,其他部分如何随之自动变动( 当本体库某一个部分变动的时候,其他部分如何随之自动变动(如 澳门那个项目就可以用这个解决) 还包括逻辑的不一致, 澳门那个项目就可以用这个解决), 还包括逻辑的不一致,或者逻辑冲 突等问题(但是又不是通过本体推理方法解决)。 突等问题(但是又不是通过本体推理方法解决)。
基于关系数据库数据的自动化/ ● 基于关系数据库数据的自动化/半自动化本体构建
(3)本体映射/整合(Ontology Mapping、Ontology 本体映射/整合(Ontology Mapping、 Alignment、 Merging、 Alignment、Ontology Merging、Semantic Integration and Interoperability)
中药材本体构建研究
中药材本体构建研究中药材本体构建研究摘要:中药材是中药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标准化管理对保证药品的质量和疗效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中药材本体构建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材本体概念、本体分类体系、本体构建方法和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对中药材本体构建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强调了中药材本体构建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和中药药品管理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指出了中药材本体构建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未来进一步发展中药材本体构建的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中药材、本体、构建、标准化管理、中药产业1. 中药材本体概念中药材是指用于中药制剂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物质。
中药材经过特定的加工、制备和使用方式,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功能。
中药材本体指中药材这一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是中药材的共性和本体特征的概括。
中药材本体构建的目的是为了从本质层面揭示中药材的内在机理和规律,并为中药材的标准化管理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2. 中药材本体分类体系中药材本体分类是对中药材的分类和归纳,其目的是为了便于中药材的管理和应用。
目前,常见的中药材本体分类体系包括物种本体分类、化学成分本体分类、功能本体分类、药性本体分类和药用本体分类等。
其中,物种本体分类以中草药的名称、外形、产地、生态环境、生长周期等方面进行分类;化学成分本体分类以中草药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为分类依据;功能本体分类以中草药对人体的作用为依据;药性本体分类以中草药的性味、功能、毒性等药性为依据;药用本体分类以中草药的具体治疗作用为依据。
中药材本体构建方法主要包括本体分析法、本体继承法和本体演化法等。
其中,本体分析法是一种将中药材对象分解为不同属性、层次和维度的分析方法,通过把中药材的本体分析、反思和创新的过程,从而通过分类、比较和总结,构建中药材的本体体系;本体继承法则是通过对中药材本体体系的继承优化,从而得到更加系统和有机的中药材本体分类;本体演化法是把中药材的本体特征和相关属性、关系演化为一个动态复杂的本体体系。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04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原理及操作技巧
针灸疗法原理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整经络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原理基于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 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器官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
操作技巧
针灸操作需要熟练掌握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技巧,同时要注意消毒、避免晕针等不良反应。在选穴方面 ,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
秦汉时期
随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 著作的出现,中医药理论逐渐形成并不断完 善。
唐宋时期
中医药学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出现了众 多名医和流派,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中医药基本特点与优势
整体观念
中医药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注 重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机能,以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不 同季节、地域及患者情况灵活调 整治疗方案。
01
02
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治疗 时需全面考虑患者情况。
03
04
因人制宜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因 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03
中草药分类与功效
草药分类方法
按药物性质分类
分为寒、热、温、凉四性 ,以及辛、甘、酸、苦、 咸五味。
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中草药药理研究
将中草药制成各种剂型的制剂,以方便患者 使用和提高疗效。同时研究制剂的稳定性、
安全性等问题。
中草药制剂研究
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方法研究中草药 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 依据。
中草药质量控制研究
建立中草药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评价方法, 确保中草药的质量和疗效的稳定可靠。
中医药本体构建研究
中医药本体构建研究
刘耀;穗志方;周扬;章成志;王振国
【期刊名称】《大学图书馆学报》
【年(卷),期】2008(026)004
【摘要】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理论和技术方法对中医药领域中已有的公认领域知识进行了重构与利用,在成功实现了中医药学知识描述体系的自动构建与获取的基础上,利用领域专家知识,实现了受限文本的Ontology自学习机制,并对领域本体的进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效地解决了Ontology研究的瓶颈问题,从而为中医药知识的挖掘与利用奠定了数据基础.从目前看来,这是一种较为理想、实用的方法,为专业领域Ontology的自动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
【总页数】5页(P58-62)
【作者】刘耀;穗志方;周扬;章成志;王振国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北京,100871;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济南,25001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多语言领域本体构建研究——以珞珈山植物本体为例 [J], 司莉;辛娟娟
2.中医药本体概念描述体系的自动构建研究 [J], 刘耀;穗志方;周扬;王振国
3.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语义网络框架:一个面向中医药领域的规范化顶层本体 [J], 于彤;崔蒙;李海燕;杨硕;贾李蓉;张竹绿
4.顶层本体GFO在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中的应用展望 [J], 龙海;贾李蓉;朱玲;朱彦
5.痤疮的中医药本体构建研究 [J], 崔一迪;王明强;陈欣然;张磊;李国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本体工程研究现状
适的方法 学作 为指 导, 就难 以在不同的本体 工程 中贯彻一 一 致 的 设计原则, 这不利于本体的规模化和互操作 。 因此, 需要对 中医 药本体工程方法学进行深入研究 。
在方法学研究中, 学 者 们 首 先 提 出 了一 些 构 建 中 医药 本 体 的基本原则。 如 林 氏“ 。 提 出对 中 医药 概 念 的表 达 不 必 单纯 强求 标 准 化 和 一 致 性, 而 应 在 本 体 的启 发 和 应 用 上 , 完 整 、忠 实 、 准 确 地 表 达 中 医 药传 统理 论 的语 义 , 并做 到 机 读 、通 用 、可 共 享 , 为 实 现 中医 药 资 源 数 字 化 奠 定 基 础 。 方 氏 提 出, 中 医 药 本 体
技术、覆盖范围和应用, 以期 为中医药本 学 历 经 数 千 年 的发 展 , 形 成 了 一 套 完 整 的 知 识 体
系。中医药信息学的一个核心任务, 是实现 中医药知识体系的 数字化, 从而面 向中医团体提供准确 、详实 的知识服务 。中医 药知 识资源具有鲜 明的中国文化特征 , 包含 大量古汉语成 分, 难 以精确描述 。 现代医学所使用 的知识建模方 法并不完全适合 于 中医药领域 。 因此, 迫切需要提 出创新 的知识建模方法, 以支
的建立必须在深入理解 中医药领域知识的基础上进 行。 这些原
则对 本 体 工 程 的 实 施 都 具有 指 导意 义 。 本 体 工 程 方 法 学 中 的 一 项关 键 任 务 是 顶 层 本 体 的 设计 。 中 医顶 层 本 体 不 仅 为 中医 本 体 的 构 建 提 供 了 框 架 , 而 且 有 利 于 实 现 中 医本 体 同其 他 领 域 本 体 之 间 的 整 合 , 是 构 建 完 整 中医 本 体 的基 础 。高 氏等 对 中医 顶 层 本 体 的 构 建 做 了 初 步探 索 , 并 指 出 中 医项 层 本 体 必 须 包 括 一 般 科 学 的概 念 接 口 、 一般 生物 医学
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学实践经验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和疾病诊治方法。
中医学的知识本体是指中医学研究领域中所涉及的本体性质和本体结构,探究中医知识的原始特征和内在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学的精髓和特点,提高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水平。
中医学知识本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哲学性。
中医学主张“天人合一”、“阴阳平衡”,注重观察疾病和人体的自然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疗方法。
中医学知识本体具有哲学性,在研究上强调思辨和抽象推理,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规范性。
二、经验性。
中医学的发展和实践经验是紧密联系的,是不断探索和丰富的过程。
中医学知识本体具有经验性,在研究上注重实践和经验总结,对医疗技术和方法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整体性。
中医学思想中,人体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每个器官和组织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中医学知识本体具有整体性,在研究上强调系统化和整体化,探究事物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四、综合性。
中医学的疾病诊治方法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包括针灸、推拿、中药、饮食等多种方式。
中医学知识本体具有综合性,在研究上注重从多方面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很高的综合应用价值。
以上是中医学知识本体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对当代中医学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可以为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首先,中医学的哲学性可以启示我们在中医研究和实践中,注重哲学思辨和抽象推理的运用,强调理论规范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
其次,中医学的经验性可以启示我们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注重实践和经验总结的运用,在疾病诊治过程中,不断践行和探索,提高中医学的临床应用效果。
再次,中医学的整体性可以启示我们在中医研究和实践中,注重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强调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推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双向融合。
最后,中医学的综合性可以启示我们在中医研究和实践中,注重从多方面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强调不同疗法之间的互补和协同。
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概况
药物多种 作用 的 高度概 括[ 。中药药性 理论 包括 中药 的 四 1 ] 气、 五味 、 归经 、 升降浮沉 、 有毒 无毒 、 配伍 规律 、 妊娠 禁忌 、 十
八 反、 十九畏等 , 功能 、 主治也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_ 。 2 随着科学技术 的进 步 , 中药药性研究不断深入 , 围绕中药 药性理论在药性 的化学成分与药性 、 生物热 动力与药性 、 中药 药性多维性等不 同的方面及 角度展 开 了一 系列 的探 讨研究 ,
取 得 了一 定 的进 展 , 就 主要 研 究 内容 及 特 点综 述 如 下 。 现
3 中药药性 多维 性的研究l 7 ] 中药药性的多维性 即中药药性诸 多要素集合决定 中药效
能的特性 , 其特点是从不 同维度上相互补充 , 综合表现 出药物
的效能 , 并决定药物的个性特点 。就某一具体 药味而言 , 药性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1 年第 3 现代研究概况
却 翎 ,王 碌 ,祁 燕 ,宋娜 丽 ,唐 志 国 ,包 ・ 日格 图 照
(.云 南 中 医学 院 中药学院 ,云南 昆明 60 0 1.云南省 中医中药研 究 院,云 南 昆 明 602 ) 1 5 502 523 )
化学成分种类较多 , 的含有挥发油 , 有 有的含强烈刺激性 的脂
同决定某 些药味 的主要效 能, 如苦寒 对黄连 、 龙胆草 , 甘寒对 麦冬 、 地黄 , 苦辛温燥对苍术 、 独活 , 甘咸 温润对苁蓉 、 鹿茸等 。
一
肪 油或是含剧毒 的生物碱 ; 寒性 药含苷类 , 以皂苷 、 蒽苷 和苦
能, 另一方面主要影 响因素则 决定 了中药 主要效能 及其运用 取向 。多维药性理 论赋 予了 中药 深刻 的 内涵 , 并成 为中药具 有多功效的内在依据 。 4 中药分子药性 学的研究 中药学发展到 至今 , 同学者从 不同的角度 提出 了“ 不 中药 分子药性学” 的命题 , 李石生等f提 出“ 8 中药 理论 体系一分子药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药物应用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药物应用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多年积累经验的宝库,其基本理论和药物应用长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
中医药理想的治疗目标是以人为本,不仅治疗疾病,而且保护人体健康。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药物应用。
一、中医药的基本理论1. 中医药的经络学说中医药的经络学说是指身体内的经脉和穴位,它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认为,人体内部千万条经络,分为主、别、腧等不同的部位,经络表现为穴位,通过针刺等手段刺激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中医药的养生学说中医药的养生学说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提倡人类要顺应自然规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中医药认为“寒从足起”,强调人体脚部的保暖,以避免受到寒冷的伤害和患病。
3. 中医药的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药的核心理论之一。
中医药认为,人体内部的阴和阳要相互平衡,才能够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在疾病的治疗中,中医药采取的方法通常是根据疾病的阴阳属性以及人体的阴阳状态来进行调节。
4. 中医药的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药理论中的另一大核心理论。
中医药认为,人体和自然界可以分为五个元素,包括木、火、土、金和水。
这些元素相互关联,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5. 中医药的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一个核心概念。
中医药强调对疾病的辨证分析和对疾病的调整,而不是简单的摆脱疾病的症状。
辩证思维可以帮助中医药医生对病人的情况做出准确的诊断,并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药的药物应用中医药的药物应用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体现,中医药强调疾病的个体化特征,因此每种药物都有着不同的治疗效果和适应症。
下面将介绍中医药的常见药物及其应用。
1. 炮制药物炮制药物是中药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加热、炮制和处理等方式进行的药物处理。
炮制药物在中药方剂中常用,因为它们可以改变中药的味道、温度、形态和药性等,以便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
解读中医药的理论与原理
解读中医药的理论与原理中医药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其理论与原理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本文将对中医药的理论与原理进行解读,探讨其独特之处以及现代科学对其的认可。
一、中医药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药理论是由古代医学哲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
其中,最核心的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等。
这些理论以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体的生理、病理为基础,形成了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和疾病诊断治疗方法。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药理论的基础,强调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组成。
中医药认为人体也是由阴阳两方面组成,阴阳失衡则会导致疾病发生。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来描述自然界和人体的相互关系。
中医药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成、相克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不同的五行属性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症状等密切相关。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部分,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负责调节气血运行和身体的功能活动。
中医药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与否,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脏腑学说:中医药将人体脏腑视为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每个脏腑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和相应的经络。
疾病在中医药理论中被视为脏腑功能失调或相互关系紊乱所致。
二、中医药的治疗原理中医药的治疗原理主要包括辨证论治、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等。
这些原理都是基于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1. 辨证论治:中医药强调个体差异和治疗方法的个体化,而非一刀切的疾病诊断和治疗。
通过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病程等方面的表现,找出疾病的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 调整阴阳:中医药认为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具体的方法包括针灸、草药、饮食调理等。
3. 调和气血: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医药认为气血的运行不畅会导致疾病。
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综述
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综述一、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对中医理论与实践进行综述,探讨其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
二、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以及藏象理论等。
阴阳学说指导着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强调平衡取舍、阴阳调和的原则。
五行学说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五行相互关联,以及五脏对应五行的理论提供了临床诊断的依据。
经络学说则强调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藏象理论包括脏腑学说、经络学说和精气神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三、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脉诊。
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听闻、询问、摸诊等方式,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从而确定病情和病因。
脉诊则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诊,掌握其生理状况和病变情况。
这些诊断方法既注重肉眼观察,又强调患者的主观感受,为中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它通过中草药的配方和制剂,在体内调节阴阳、平衡五脏、激活正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作为中医的另一重要治疗方法,通过穴位的刺激,调节气血、激活经络,改善机体功能。
此外,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疗法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五、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医理论与实践在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医结合模式。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经过科学研究和实践验证,逐渐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世界各国开设了中医诊所和研究机构,推广和应用中医理论与实践。
六、中医的挑战与发展尽管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中医证候的翻译、国际标准的制定、临床证据的建立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正逐渐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并在某些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未来,中医在保健、康复和综合治疗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中医中药的药理研究
中医中药的药理研究中医中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体系,自古以来就在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药的药理研究则是探索其药效、药物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学科,为中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中药药理研究的意义以及现状和未来发展等方面对中医中药的药理研究进行探讨。
一、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中医中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理论、气血津液理论以及脏腑经络学说等。
中药治疗则是以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
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为中药药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依据。
二、中药药理研究的意义中药作为重要的医疗资源,其药理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效、药物机制、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药理研究,可以揭示中药的药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药理研究可以为中药的现代化转化和国际化提供技术支撑。
三、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目前,我国的中药药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在药效成分研究方面,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已经发现了许多中药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在安全性评价研究方面,加强了对中药毒副作用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在制剂研究方面,推动了中药制剂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四、中药药理研究的未来发展未来,中药药理研究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需要加强中药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推动中药成分标准化及指纹图谱等技术的应用。
另一方面,应注重中医中药现代化的方向,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和标准化进程,提升中药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医中药的药理研究是保护和传承中医中药宝贵遗产的重要工作,也是推动中医中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希望通过更多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发挥中医中药的独特优势,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药研究
中医药研究中医药研究是一个涵盖广泛领域的学科,它不仅包括对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深入探讨,还涉及到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中医药研究的核心在于发掘和验证中医药的疗效,以及探索其作用机制,以期为现代医学提供更多的治疗手段和健康保健方法。
中医药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等古典医学著作。
这些著作中记载了大量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后世的中医药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药研究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在现代,中医药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致力于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这些研究不仅包括对传统方剂的重新评价和改良,还包括对中药成分的化学分析、药理作用研究以及临床试验。
中医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中药成分的研究。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等,研究人员能够精确地鉴定和定量中药中的活性成分。
这些研究有助于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中医药研究还关注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毒理学研究,研究人员能够评估中药的治疗效果和潜在的副作用。
这些研究对于确保中医药的安全性和提高其在国际医学领域的认可度至关重要。
中医药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探索中医药的作用机制。
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揭示中药如何通过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生化过程来发挥治疗效果。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医药的科学基础,也为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着全球对传统医学和自然疗法的兴趣日益增长,中医药研究的前景广阔。
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医药有望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中医药研究也面临着挑战,如如何确保研究的质量和规范性,以及如何将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实践。
这需要全球中医药研究者共同努力,不断推进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
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
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关键词】本体构建;中医药;综述本体(Ontology)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后,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迅速形成一个研究热点。
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将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图书情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笔者从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基于本体的中医药语言系统和应用系统三方面对中医药本体研究进行概述,并结合发展现状对其进行展望。
1 本体与本体构建本体的概念本体是源于哲学的一个概念,原指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描述,即存在论,后衍生到语言、信息、知识系统等领域,被定义为“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
目前,关于本体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但不外有两层含义:一是哲学领域的存在,是本体论的研究对象;二是延伸到特定领域之中,指某套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形式化表达,包括概念化、规范化、形式化和共享4个特征[1]。
从本体的内涵上看,综合不同学者的认识,本体大都被认为是信息、知识的底层构架工具,用于组织较高层次的知识抽象,是领域知识概念化、形式化的说明,也可以是特定领域内“人机交流”的语义基础,即提供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共识。
按照领域依赖程度,本体可以分为顶层、领域、任务和应用本体4类;按照主题可分为知识表示本体、通用本体、领域本体、术语本体和任务本体。
中医药本体主要用于描述中医领域知识的专门本体,是专业性本体,一般属于领域本体和知识表示本体。
本体构建工具与描述语言在本体构建方面,一是利用已有的叙词表或术语词典进行改造;二是利用现有信息和领域专家从头做起,而以后者较常用。
目前已经得到公认的方法包括Bemeras法(KACTUS法)、SENSUS法、“骨架”法、企业建模法(TOVE法)、Methontology法等。
Gruber[2]于1995年提出了本体构建的五条规则(明确性和客观性、完全性、一致性、最大单调可扩展性、最小承诺),但本体工程构建方法尚处于相对不成熟阶段。
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
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中医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传统,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以“阴阳五行”和“气血津液”等理论为核心,建立了独特的临床诊治体系,被誉为中国古代智慧的精华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医学已成为与西医学并驾齐驱的医学分支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角度出发,对其理论体系进行解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启示性思考。
一、中医学的知识本体1、基本概念:中医学的知识本体包括中医典籍、经典医案、中药、针灸、推拿、气功、养生等。
2、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包含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辨证施治学说等。
3、经验总结:中医医师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系列的诊疗方法和方剂,例如“四诊法”、“六经辨证”、“方剂配伍”。
二、中医学的启示1、相信自然的智慧: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体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在治疗上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更借鉴自然的智慧,如“四季调理”、“精神调节”等。
这启示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多关注自然规律,遵循其中的智慧,寻求和谐。
2、大力发扬继承创新:中医学的知识体系已经被认可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继承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中医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例如中西医结合、中药新药的开发等。
这启示我们,应该尊重传统但更要开放创新,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3、重视个性化治疗:中医学强调人体个体差异,治疗上不同症状的患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启示我们,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应尊重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措施,在更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
4、注重综合性和系统性:中医学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强调各种因素之间的协调,在治疗上也注重综合性和系统性。
这启示我们,在我们应对各种问题时,也要从整体出发,切勿以偏概全,或忽略其它方面的因素。
三、结语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之一,它所表达的智慧和经验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中药药性理论概述
中药药性理论概述中药药性理论概述中药在长期的应用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不断地总结与提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在古代的医药书籍之中,对于中药药性理论的论述甚为繁富,涉及许多方面。
这些内容都各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对中药的作用原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现代讨论中药药性,多只就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几个方面有略述。
这对于全面了解中药基本理论是很不够的。
对于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也是不完整的。
很有必要对其主要内容作进一步的论述。
中药的药性理论,是建立在中药的治疗作用的基础之上的,这些理论都是从所有药物或大多数药物具有的共同特性中概括出来的,既是赖以说明各种药物作用的基本理论,也是指导中医临床辩证用药的理论根据。
本文综合历代医家对药性的理论的论述,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一、偏性论药物具有偏胜之性,是药物赖以治病的根本特性。
故张仲景说:“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
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
”仲景所说的“药势偏有所助”,就是指药物的偏胜之性。
王冰也说:“无毒之药,性虽平和,久而多之,则气有所偏胜。
”这里的“气有偏胜”的“气”,实际也是指药性而言。
朱丹溪亦说:“药则气之偏,可用之暂,而不可用之久。
”丹溪所指的“气之偏”也是指药物的偏胜之性。
明清以来,论述更多。
如缪仲淳说:“药石禀天地偏至之气者也,……然所禀既偏,所至必独。
”更说明了药物偏胜之性的来由。
张景岳论之更详,他谓:“药以治病,因毒为能。
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
”进面说到“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也,所以养人之正气。
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
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
欲救其偏,惟气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
”这里他既说明了“谷食”与“药饵”的根本区别,同时也指出了“以偏救偏”是药物赖以治病的根本所在。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工药物的偏胜之性,是各种药物的一种基本特性。
面向中医领域的本体构建与知识发现应用研究
1、疾病辅助诊断:利用构建好的中医领域本体和知识发现应用,对临床病例 进行快速诊断和分类,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度。
2、证候分析助手:通过为临床医生提供证候分析和挖掘的支持,帮助医生更 好地理解患者的病情和证候特点,提高诊疗水平。
3、用药建议辅助:通过分析大量的中药方剂,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和核心组 合,为临床医生提供个性化的用药建议和辅助决策。
2、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在知识发现和模式识别方面具有强大 的潜力。未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中医领域的模式识别和知识发现将 会更加高效和准确。
3、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普及:中医领域涉及的数据类型多样,大数据和云计算 技术为数据处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计算资源。未来,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 普及,中医领域的数据处理将会更加高效和可靠。
2、中医实体类型的划分:中医领域涉及的实体类型广泛,包括人体器官、穴 位、气血津液等。通过对中医实体类型进行划分,可以建立实体类型的层次结 构和关联关系。
3、中医关系的表达:中医领域内存在多种关系,如生理关系、病理关系、诊 断与治疗关系等。构建中医领域本体时,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关系的表达方式, 以实现对中医知识的有效组织。
面向中医领域的本体构建与知识发现应 用研究
目录
01 中医领域的本体构建 与知识发现应用研究
02
一、中医领域的本体 构建
03
二、中医领域的知识 发现应用
04 三、相关技术研究
05 四、应用场景实践
06 五、未来展望
中医领域的本体构建与知识发现 应用研究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领域本体构建与知识发现应用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 在中医领域,领域本体构建与知识发现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中医 理论传承与创新、疾病诊疗与预防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本次演示将围 绕中医领域的本体构建、知识发现应用及相关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Mar.2010 Vol.17 No.3 ·综述·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概述李兵,裘俭,张华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关键词:本体构建;中医药;综述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5304(2010)03-0100-02本体(Ontology)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后,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迅速形成一个研究热点。
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将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图书情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笔者从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基于本体的中医药语言系统和应用系统三方面对中医药本体研究进行概述,并结合发展现状对其进行展望。
1 本体与本体构建1.1 本体的概念本体是源于哲学的一个概念,原指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描述,即存在论,后衍生到语言、信息、知识系统等领域,被定义为“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
目前,关于本体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但不外有两层含义:一是哲学领域的存在,是本体论的研究对象;二是延伸到特定领域之中,指某套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形式化表达,包括概念化、规范化、形式化和共享4个特征[1]。
从本体的内涵上看,综合不同学者的认识,本体大都被认为是信息、知识的底层构架工具,用于组织较高层次的知识抽象,是领域知识概念化、形式化的说明,也可以是特定领域内“人机交流”的语义基础,即提供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共识。
按照领域依赖程度,本体可以分为顶层、领域、任务和应用本体4类;按照主题可分为知识表示本体、通用本体、领域本体、术语本体和任务本体。
中医药本体主要用于描述中医领域知识的专门本体,是专业性本体,一般属于领域本体和知识表示本体。
1.2 本体构建工具与描述语言在本体构建方面,一是利用已有的叙词表或术语词典进行改造;二是利用现有信息和领域专家从头做起,而以后者较常用。
目前已经得到公认的方法包括Bemeras法(KACTUS法)、SENSUS法、“骨架”法、企业建模法(TOVE法)、Methontology 法等。
Gruber[2]于1995年提出了本体构建的五条规则(明确性和客观性、完全性、一致性、最大单调可扩展性、最小承诺),但本体工程构建方法尚处于相对不成熟阶段。
本体的构建工具也有很多,包括protégé、WebOnto、Ontolingua、OntoEdit、Ontosaurus、OntoEdit、IBM Ontology Management System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Z02037) 通讯作者:张华敏,E-mail:zhanghm@ 等,其中,protégé 是斯坦福大学开发的使用较为广泛的构建工具之一,目前已有4.0版本。
本体要对概念进行清晰的、形式化的描述,须有相应的描述语言和建模元语(本体描述方法)。
本体描述语言一般应具有良好定义的语法、语义,有效推理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本体描述语言有很多,包括RDF和RDF-S、OIL、DAML、OWL、KIF、SHOE、XOL、OCML、Ontolingua、Cycl、Loom等。
2004年,W3C发布了支持语义网的2个技术标准——RDF和OWL。
OWL建立在RDF 基础之上,能够确切地表达词表中术语的含义和这些术语的关系,相对于RDF,OWL能够更好地表达语义[3]。
Perez等[4]归纳出5个基本的建模元语,即一个完整的本体应该具有类、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5个部分。
2 中医药本体研究2.1 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中医本体的构建是通过对中医概念的提取、关系的分析,将中医知识明确、规范地表达,以便于知识的共享和传承。
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本体构建的复杂。
在分类上,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KI)课题中的中医本体的划分中就有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术语、中医证、中医脉象、中医病机等30多个中医本体类。
在NKI基础上还构建了中医舌诊本体和中医肝病本体[5];此外,中医概念的不规范和多重性使得其本体构建更加复杂。
因此,中医领域的本体构建多是从其子领域进行探索性研究。
在理论研究上,高氏等[6]认为,构建中医本体是在语义层次发掘中医知识的基础,并就中医顶层本体的概念及其与领域本体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原则及其在中医顶层本体构建过程中的应用做了初步的探索。
在构建过程中,一般采用protégé工具加OWL语言的模式,侯氏等[7]探讨了中医治则治法的逻辑框架,将中医治则治法分为治则、治疗性常体、治疗属性、治疗语义、治疗操作等大类,对各类概念进行细化,初步建立了中医治则治法的本体,并讨论了其与中医顶层本体的关系。
纪氏等[8]以针灸学为特定领域,探讨基于本体论的针灸学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初步建立针灸学领域本体框架模型。
林氏等[9]构建了中医骨伤古籍小本体,解析了OWL表达的语义关系,尝试实现骨伤古籍语义检索系统,对其进行了系统功能演示及评价。
由于中医领域本体构建的复杂性,利用已有本体或叙词表进行改造而构建新的领域本体也是一种方法。
如谷氏[10]通过实例2010年3月第17卷第3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01·阐述了中医古籍文献领域本体的建模依据与方法,认为古籍本体构建是必要的,目标是为数据库的应用服务,其构建过程需要专业叙词表的支持。
李氏等[11]参照《中医脑病学》和《临床中医脑病学》的理论体系、复用已有中医学本体,将中医脑病学本体顶层概念分为13个大类,构建了包括概念及其概念间相互关系在内的中医脑病学本体,并对中医脑病学本体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性、层次性、模糊性、差异性和兼容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周氏等[12]探索了中药领域本体的构建,提出了按照自然属性分类法建立概念关系体系,进而构建中药领域本体。
此外,刘氏等[13]还进行了基于历史文献的中医药本体的自动构建研究,利用历史文献及公认的领域知识对中医药核心概念进行全面诠释,解释中医病、证、方、药等核心概念的实质与内涵,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理论和技术方法对已有公认领域知识,并借助领域专家知识,实现基于网络的知识采集与加工,建立起受限文本的本体自学习机制,从而实现领域本体概念描述体系的自动构建。
2.2 中医药语言系统中医药语言系统(TCMLS)属于术语本体方面的研究。
语义本体可以解决“人机”交流障碍,从而利于知识共享,中医知识在交流与传承上的障碍更加明显,因此中医药语义本体意义重大。
自2001年开始,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全国30多家中医院校和多家科研单位,开始建立“中医药学一体化语言系统”。
该系统以本体论为指导,按照本体论原理进行设计,旨在建立一个计算机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包含中医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中国医药学检索语言集成系统和机读信息资源指南系统,形成中医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语言系统平台。
目前,该系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统医药本体,有16个一级类目,共编录12862个类[14]。
林氏等[15]对中医药领域概念表达的特点和中医药检索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中医方剂学领域本体的构建过程为例,说明本体在中医药自然语言语义化和信息表示上的优势,提出对中医药概念的表达不必单纯地强求标准化和一致性,认为本体可以完整、忠实、准确地表达中医药传统理论的语义,并做到机读、通用、可共享。
曾氏[16]论述了基于本体论的TCMLS构建的思路、设计原则及架构,包括术语及定义的采集范围及标准、定义类和类的等级体系、语义关系等,认为在目前国内外缺乏构建领域本体的成熟流程、方法和标准规范的状况下,TCMLS的建立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知识,促进中医药学术语数字化、标准化,实现中医药知识的再发现具有重大意义。
2.3 基于本体的应用系统本体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解决知识交流障碍,表现为信息系统和语义网的构建;一是领域知识的获取。
在信息系统建立上,郑氏等[17]开发了基于本体的名老中医医案研究应用系统,主要功能包含系统管理、古籍本体、名医医案、应用分析等功能模块,实现了用本体描述语言OWL对中医经典古籍及中医医案进行结构化的解析,为利用本体和先进的关系数据库技术结合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基于本体的知识获取主要是从操作性知识中利用本体的属性和关系进行推理,从而分离出领域知识。
周氏等[18]用NKI 本体语言描述医学本体,并利用医学本体的属性和关系进行基于公理的医学知识推理,进而获取医学知识。
曹氏等[5]在构建中医舌诊本体基础上,用本体+框架的方法表示中医舌诊知识,并进行基于公理的中医舌诊知识分析和推理,获取舌诊知识,基本能够符合临床情况。
蒋氏等[19]认为,中医领域存在大量非结构化知识,难以被深入获取,因此,他们提出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获取方法,对选取的单一医案中蕴含的知识进行形式化表示,构造中医领域的语义网络,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抽取中医领域的概念语义场,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中医领域的知识获取。
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构建知识库,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联合开发的基于本体的中医专家临床病案知识库[20]。
通过电子病案获取专家的临床经验和诊疗知识,将病案蕴含的知识转化为半形式化的文本知识,进而转化为形式化的知识,最后定义中医学公理,存入NKI知识库和病案库,形成结构化的中医知识。
3 展望尽管中医药本体构建研究也随着本体研究的升温逐步开展,但大多从具体的分支领域进行本体构建与应用研究,涵盖面很小,缺乏深化研究。
构建本体的目的在于应用,但迄今真正的应用成果却很少。
中医本体构建从整体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为缺乏深化的理论研究、实现中医药术语概念的规范化和语义关联困难、古医籍中术语概念与现代词汇的对应等。
因此,中医药领域本体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应深化本体构建、映射、语义网、知识推理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使中医领域本体真正能成为中医药知识工程、信息处理、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的基础。
中医药理论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使中医在知识传承、知识共享、知识交流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这也是长期以来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之一,而中医药本体构建的目的恰恰是明确规范地、形式化地说明中医理论知识体系,给出中医知识的共享模型。
因此,中医药领域本体构建是中医药信息处理、知识传承与共享的重要基础,尽管存在很多困难,但中医本体将在中医药知识工程、中医信息系统、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等多个方向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1] Studer Rudi, Richard Benjamins, Dieter Fensel. Knowledgeengineering:principles and methods[J].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8,25(1/2):161-197.[2] Gruber T. Towards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1995,43(5/6):907-928.[3] OWL Working Group. Web Ontology Language[EB/OL]., 2009-06-18.[4] Perez AG,Benjamins VR.Overview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reuse(下转第106页)·106·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Mar.2010 Vol.17 No.3[4] 何泽云,李晓峰,屈 波.参麦注射液对大鼠脑出血后迟发性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7):526-530.[5] 司徒秋顺,汪银银,颜士岩.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7,21(5):21-24.[6] 焦 宏,陈彦静,马建伟,等.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塞大鼠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P含量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7):1588-1589.[7] 李 萍,熊 凡,富 青,等.参麦注射液对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9):815-817.[8] 陈文元,张英俭,何明丰,等.参麦注射液对家兔自主循环复苏后心肌肌钙蛋白T的影响[J].临床急诊杂志,2007,8(2):57-60.[9] 郝 然,娄金丽,张允岭,等.参麦注射液对缺氧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23(4):660-663.[10] 冯金红,史 强,王 毅,等. 参麦方对缺血心肌组织蛋白S-亚硝基化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5):1894-1897.[11] 谭子虎,涂晋文,张金凤.参麦注射液对腹主动脉缩窄大鼠心肌细胞JNK、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1):1254, 1264.[12] 王 蕾,关宿东.参麦注射液对糖尿病大鼠膈肌的保护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16(6):395-398.[13] 刘珊珊,刘辉国,熊盛道,等.参麦注射液对慢性间歇性缺氧大鼠胸骨舌骨肌收缩性能的影响[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9):611-614.[14] 谢玉宝,黄伟青,梁子敬.参麦注射液对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3):16-18.[15] 周家文,李洪岩,康劲松,等.双击大鼠肝脏I-κB和TLR2mRNA的表达及参麦的影响[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12):1387-1389.[16] 袁兆新,刘 潇,季东平,等.“失血加LPS”大鼠肺脏IκBα和TLR4基因表达及参麦的肺脏保护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6,22(4):730-733.[17] 李金成,吕文伟,苏 静,等.参麦对“失血加内毒素”大鼠肝脏IκBα和TIMP 1mRNA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4(6):330-332.[18] 刘淑杰,李洪岩,吕文伟.参麦注射液对休克大鼠肝脏I-κB和白细胞介素-18mRNA表达的影响[J].中草药,2006,37(9):1387-1388. [19] 李 蓉,程建祥.参麦注射液对盲肠结扎并穿孔致脓毒症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6):2135-2136.[20] 徐 莉,丁志山,魏颖慧.参麦液对肿瘤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其抑制剂表达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7-9.[21] 王永席,乔文芳,刘春梅,等.大剂量参麦注射液配合放疗治疗恶性肿瘤65例[J].陕西中医,2005,25(6):1046-1047.[22] 谢国平,许学猛,张 兵,等.经椎旁椎间孔注射参麦注射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8,20(6):12-13.[23] 马静梅.参麦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1):89.[24] 夏雄智,许学猛,黄海英.参麦针注射配合小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2):24-26.[25] 鄂 丽,李 妍.参麦联合丹参治疗胎儿生长受限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7):632-633.[26] 廖 丹,钱彦方,金 博,等.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感染性休克65例[J].医药导报,2008,27(1):59-60.[27] 单斌楚.参麦注射液治疗突发性眩晕43例疗效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14(8):43.[28] 黄 萍,何明坤,苏常春,等.参麦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4(3):152-153.[29] 陈勇兵,黄生强,江志强,等.参麦注射液治疗严重肺挫伤的临床效果[J].江苏医药,2007,33(3):304-305.(收稿日期:2009-06-22,编辑:梅智胜)(上接第101页)components:ontologies and problem solving methods[D].IJCA,1999.[5] 曹宇峰,曹存根.基于本体的中医舌诊知识的获取[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3):31-34.[6] 高成勉,包含飞,周 强.本体构建原则及其在中医顶层本体构建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8,21(5):581-583.[7] 侯 玉,张昌林,周 强,等.Protégé在构建中医治则治法本体中的运用[J].医学信息,2007,20(11):1866-1871.[8] 纪 军,徐明曙,杨韵华.针灸学领域本体构建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29(5):25-28.[9] 林尔正.基于中医骨伤古籍本体的语义检索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08.[10] 谷建军.基于叙词表的中医古籍文献领域本体建模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11] 李 毅,张梅奎,杜 侃,等.中医脑病学本体的探讨及其构建[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6):96-101.[12] 周 扬,王振国.中药Ontology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3):96-97.[13] 刘 耀,穗志方,周 扬,等.中医药本体构建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6(4):58-63.[14] 汤萌芽.中医药本体工程及相关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07.[15] 林丹红,钟 伶.Ontology在中医药概念表达中的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7,28(6):545-549.[16] 曾 召.本体论在中医药学语言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6(1):4-6.[17] 郑 健,李其铿.基于本体的名老中医医案研究应用系统[J].科技信息,2008,18(28):425-426.[18] 周肖彬,曹存根.基于本体的医学知识获取[J].计算机科学,2003,30(10):35-40.[19] 蒋宏潮,王大亮,张德政.基于领域本体的中医知识获取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8,34(12):16-19.[20] 刘和洋,曹字峰,秦丽娜.基于本体的中医专家临床病案的知识获取方法[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14(8):80-83.(收稿日期:2009-08-17,编辑:梅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