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王戎的简介资料

合集下载

王戎的典故故事大全

王戎的典故故事大全

王戎的典故故事大全古代有七位名士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名竹林七贤。

后来由于竹林七贤逐渐被司马朝廷所不容,最终以解散告终,而王戎就是竹林七贤之一。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王戎的典故故事,希望你喜欢。

中国古代出了不少神童,而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自小便极其机灵,是一个早慧的神童,极具观察力且年纪小小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年幼时看到老虎也丝毫不露惧色。

据悉,在王戎小的时候,魏明帝在宣武场大老虎的牙齿和爪子砍下来,举办人和老虎之间互相搏斗的表演,任凭路过的行人观看,凡是路过的人无不心惊胆战。

当年的王戎年仅七岁,也跑去观看。

老虎趁间隙抓着栏杆,把头攀在栏杆上面仰天长啸,十分凶狠地对着围观的行人怒吼,声音响彻云霄。

围观的行人中,小孩子纷纷受到惊吓而放声啼哭,而大人也无一不恐惧得连连后退,甚至大惊失色向后跌倒在地,屁滚尿流地逃离宣武场。

而此时的王戎,直愣愣地站在关老虎的栏杆旁边,十分平静地一动不动,脸上没有一丝恐惧之意,而是继续看着老虎的反应,听它的嘶吼。

王戎定是认为因为老虎被关在笼子中,又失去爪牙,并不能对围观群众造成伤害,只不过徒有威风气势罢了,从吼声和身形上勾起大家对它的恐惧感,其实它并不会做什么。

因此大家只是被自己对百兽之王固有的恐惧感所吓倒,而非真正受到老虎的威胁。

这个故事赞扬了王戎小小年纪就才智过人,有过人的理智与清晰的思维,幼年就善于观察推理,不仅仅拘泥于表面,不随大流,具有判断力,能认识到事物本质,不愧被后人称为神童。

王戎的简介王戎,字濬冲,出生于山东东南沿海的临沂,因为自身对于评鉴有着精辟独到的眼光而闻名,早年间承袭父亲贞陵亭侯的爵位,后来被聘作掾属。

王戎的仕途过程中,相继就任过吏部侍郎、散骑侍从、河东郡守、荆州刺史多个官职,后来被罢官后,又被调任豫州刺史与建威。

后来王戎参与了讨伐吴国的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因立下军功被升职为安丰县候。

这段期间内,他不断在荆州一带笼络名士,颇具成效。

后来王戎的官职又持续不断的调换,先是应朝廷之征任侍中,后被调职为光禄勋,而后又成为吏部尚书,直到母亲去世时向朝廷辞官。

竹林七贤王戎的简介

竹林七贤王戎的简介
● 《世说新语·雅量》记载王戎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 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为何如此,答曰:“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验证 之后,果然如此。 此事刘孝标注引《高士传》即已记载,它源自佛经故事,比如《本生经·愿望 品》中的《果子本生因缘》,后人将它附会在王戎身上,并被史家采信,从而完成了从故事传说 到历史事实的转变。
● 元康七年(297年)九月,升任司徒。
与时舒卷
● 王戎认为王政将要颓败,便与权臣苟合求容,后来愍怀太子司马遹被废,他也没有一言劝谏。 [18]
● 永康元年(300年)四月,赵王司马伦起事,囚禁贾后,诛司空张华、尚书仆射裴頠、侍中贾谧等人,王戎 因嫁女与裴頠而被连坐免官。
● 永宁元年(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篡位。三月,齐王司马冏起兵于许昌。司马伦之子想要以王戎为自己 的军司。博士王繇谏劝道:“濬冲(王戎字)谲诈多端,怎么肯被一个年轻人任用?”于是才作罢。四月, 司马冏拥晋惠帝反正,任命王戎为尚书令。
● 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去世,时年七十二,谥号为“元”。
早而夙慧
● 王戎出身于魏晋高门琅玡王氏,祖父王雄,在曹魏官至幽州刺史;父亲王浑,官至凉州刺史,封 贞陵亭侯。
● 王戎自幼聪颖,神彩秀美。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 神色自如。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 咸宁四年(278年),改任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
● 安抚遗民
●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西晋大举伐吴,王戎派参军罗尚、刘乔为前锋,协助王濬进攻武昌, 吴将杨雍、孙述及吴国江夏太守刘朗各自率众向王戎投降,王戎率大军至长江边,吴国牙门将孟 泰献蕲春、邾二县投降。

神童智者吝啬鬼——解读竹林七贤之王戎篇

神童智者吝啬鬼——解读竹林七贤之王戎篇

这年秋天 ,大将军钟会奉命和邓艾 、诸葛 愤 怒了 ,扬言要 杀王戎 。王 戎慌忙跑进厕 所去 浮 华 ,亏败风俗 … …”强 烈要求撤他 的职 ,罢
绪率大 军1 万人分三路伐 蜀。临行之前 ,钟会 解手 ,并假装吃 的 “ 8 五石散 ”药性发作 ,自己 他 的官 ,坚决刹住买官 卖官的不正之风 。 专 门约 王戎 谈 了一次 ,想请 他 为伐 蜀 出点 主 跳进 了茅坑里 以 自污 。司马 同的文官武将 哭笑 意 。王 戎颇 含禅 机地 说 “ 家 有 言 ,为而 不 不得 ……王戎才算拣了条命 。 道
们 一窝 蜂地 跑 过去 ,争 先恐 后 爬树 摘 李子 ,
谈 ,抵 足而眠 ,倒把王浑 “ 晾”在 了一边。阮
只有小 王戎在神色 自若 地玩耍。一位过路 人挺 籍还半 真半假地和王浑 开玩笑 : “ 老哥 ,你别
奇 怪 ,问他 : “ 朋友 ,你怎 么 不去 吃李 子 小
呀 ? ” 小 王戎 笑 笑 说 : “ 树 上 的 李 子 又 苦 又 这
被人们摘光了 。”
从此 ,神童王戎 的名 气越 来越大 ,越传越远 。
王戎是个一表人才的小帅哥 ,两眼炯 炯有 神 ,又能 言善辩 。很受人们 的喜爱 。他 “ 生 初 牛犊 不 怕虎 ” ,无论 在 什么 场合 ,面对 什 么 人 ,针对 什么 问题 ,都 秦 、扶南等 国家贡 奉 神童的美名四处流传 。 的猛虎 、狮子 、大象等猛 兽的表演。没想到 ,
2 9 ( 嘉平元年 )初春 ,司马 氏集 团在 4年 魏
这些初来乍 到的猛 兽受 了惊吓 ,在兽槛里狂吼 洛阳发动 了 “ 高平陵之变 ” ,用灭三族的残酷 绅送的祭礼钱 达数百万文之 巨。王戎经过深 思
远见卓识
王戎 博学多才 ,善于思考 ,能够在 错综 复 杂的情况下 ,审时度势 ,做 出准确的判断 。在 阮籍 的提携 下 ,他和名闻遐迩 的大名士们 的竹

王戎简介

王戎简介

精心整理王戎简介王戎简介神童王戎自幼聪颖,眉清目秀而身材矮小。

据说能双眼直视太阳而不目眩。

中书令裴楷称其眼“烂烂如岩下电”。

七岁时,王戎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验之果然如此。

与其父的朋友、年长其二十余岁的名士阮籍结成竹林七贤是汉魏之际的七个士大夫: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他们都是一时名流,跌宕太行之脊,共同的特点就是嗜酒,相聚后往往肆意酣畅。

“七贤”相聚之时,能够敞开心胸,完全不必拘泥于世俗礼数,不必相互设防,饮酒谈笑,妙趣横生,笑傲权贵。

竹林七贤退隐山林,放纵形骸,嗜酒的程度有时显得荒诞,但他们的灵魂深处,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充当社会脊梁的信念,仍然心系天下,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司马氏篡夺曹魏天下不满,而采取了一种特殊的生存方式。

上遇到王戎只好“下道避之”。

卿卿我我尔。

王戎吝啬,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世说新语《世说.俭啬第二十九》中记载了九条俭啬的故事,王戎一人就占了四条。

3,王戎家的李子树品种优良,李子很甜,卖李时怕别人获得种子,于是事先把果核钻破后再出卖。

4,王戎的女儿出嫁后,向爸爸借款几万,从此父亲就没有好脸色给女儿看,女儿还钱后,马上眉开眼笑。

阳,王戎当时担任尚书令的高官,相当于副总理级别。

他在会上侃侃而谈:“人家带兵百万,势不可挡。

我建议你退休回家,安享天年。

急流勇退,放弃权力,是为万全之道。

”司马冏的谋士勃然大怒,说:“汉、魏以来,有哪个退休王爷能活命的?我建议把出这个坏主意的家伙处死示众。

”所有在场官员非常震惊。

王戎听了以后,表示要上厕所。

王戎离席时,司马冏对谋士的建议正做认真考虑,忽然听见有人大叫:“不好了不好了,王大人掉茅坑里了!”大家让人把王戎捞起来以后,把这位浑身恶臭的王大人送回府第。

王大人声称自己是“药发”,才会失足跌入茅坑。

一通混乱下来,让王戎逃得一命。

王戎

王戎

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北)。

西晋大臣,官至司徒、封安丰县侯。

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孙,晋凉州刺史王浑之子。

“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王戎自幼聪颖,身材短小而风姿秀彻。

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

中书令裴楷称其双目“烂烂如巖下电”。

•王戎承袭其父的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历仕吏部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

•咸宁二年(276年)迁荆州刺史,四年改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

•咸宁五年十一月晋武帝伐吴,王戎吴平,以功进安丰县侯,人称王安丰。

后因母丧去职。

•太康三年(282年)王戎被征为侍中。

•太康五年迁光禄勋、十年补吏部尚书。

•太熙元年(290年)武帝崩,惠帝即位,杨骏以王戎为太子太傅。

•永平元年(291年)三月,杨骏被诛,贾后执政,因得罪司马繇而转中书令,加光禄大夫,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

•元康七年九月迁司徒。

•永康元年(300年)四月,赵王司马伦起事,,王戎因嫁女与裴頠而坐免官。

永宁元年(301年)正月篡皇帝位。

三月,齐王司马冏起兵于许昌。

四月,齐王冏拥晋惠帝乘舆反正,以戎为尚书令。

•太安元年(302年)五月迁司徒。

•永安元年(304年)七月,王戎随惠帝及群臣被成都王颖掳至邺。

八月,成都王颖败于安北将军王浚,王戎又随惠帝被成都王颖挟往洛阳。

王戎出奔郏县。

此后终日以宴饮为乐。

•永兴二年(305年),王戎薨于郏县,年七十二,谥曰元。

自幼聪慧,胆识过人:从两件事上可以看出一,道旁李树传说,王戎7岁时,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几株李树,树上的枝条上,结满了李子,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

小伙伴们一见,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

于是,一个个高兴地竞相攀折树枝,摘取李子。

惟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同伴们觉得非常奇怪,就叫喊着问王戎:“喂,王戎,你为什么不摘啊?又红又大的李子,多好呀!”王戎笑着回答:“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

竹林七贤之——王戎

竹林七贤之——王戎

竹林七贤之——王戎文/百里冰,号琬雪宜人智慧与胆量魏晋都城洛阳的集贸市场上,推车的、担担的、补锅的、卖蒜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片忙碌繁荣景象。

此时洛阳城的季节正是炎炎夏日,小商小贩们顾不得擦去脸颊上的汗水,他们不停地吆喝着,为争相推销自己的商品而忙碌着,在众多的商位前,一家摊位前人群拥挤不动,争相购买。

而在他对面正是用来降暑解渴的西瓜摊位前却廖无几人,真的可以用空旷无人来形容其萧条景象了,卖西瓜摊主用一双既怨恨又无助的眼神盯着对方的摊位,让人既可怜又好笑。

在这家摊位前人们不顾天气的炎热你拥我挤。

说了这么多,大家只想知道这家究竟卖的什么货物这么抢手,告诉你,这家摊位卖的货物并不是稀有物品,就是普普通通的水果‚李子‛,但是这家的李子与其它的李子不同,它个大皮薄,饱满圆润,玲珑剔透,形态美艳,水灵灵的煞是喜人,李子的薄皮就像是二八姑娘的脸颊一样,红里透粉,粉嘟嘟的让人看着就喜欢,更别说咬一口就甘甜的美味了。

这家李子的这些特点还是其次,而最让人好奇、最特殊的是每个李子上都有一个孔,这样的李子成为洛阳都城街谈巷闻的一大‚奇异景观‛。

更因为这家的李子在京城独此一份,绝无第二家出售此类品种的李子。

后来人们渐渐地由困惑转为明白,原来李子上钻孔是它的主人在保护其独有的‚李子‛产权专利,在距今一千年多年前竟有这样的智慧注重产权保护的人实在是世间罕见……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神童‛王戎。

王戎(234—305年)字濬冲,琅琊(今山东临沂)人。

官至司徒,自幼聪慧,眉清目秀,身材短小精干、体态轻盈、身姿矫健。

在‚竹林七贤‛中,王戎年龄最小。

比山涛小二十九岁,比阮籍小二十四岁,比嵇康小十一岁。

智慧‚精灵‛七贤中最小的帅哥闪亮登场了,竹林七贤就是七个帅哥组合,如果他们生活在当今,冲击人们喜爱的影视歌三栖的话,那些追星俱乐部的少男少女们恐怕能为了成为他们的粉丝而发狂的。

王戎不仅聪明过人,智慧超群,在他身上还有更令人惊奇的事情,就是他那一双乌黑闪闪发亮的眼睛,他的眼睛和他的智慧一样有着传奇般的色彩,他的双眼可以直视耀眼的太阳而一眨不眨,就和雄鹰的眼睛似的尖锐明亮,目光如电。

竹林七贤王戎广为流传的故事

竹林七贤王戎广为流传的故事

竹林七贤王戎广为流传的故事竹林七贤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知名的文化符号之一,也是一群非凡的人物。

这七位贤人在东汉末年,即公元二世纪,独辟蹊径,退隐到竹林之中,以逍遥自在的方式度过了他们各自的余年。

他们是:刘伶、山涛、向秀、阮籍、嵇康、鲍照和王戎。

王戎作为竹林七贤中的一员,是一位有着深远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名字广为流传,成为后世传颂的对象。

王戎的父亲是公安人,王戎小时候聪明好学,性格沉稳,深受父亲的教诲。

他年轻时投身于政治,拥有卓越的才智和杰出的领导能力,因此获得了许多人的赞誉。

然而,当时的政治氛围不佳,王戎看到了腐败的官场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他感到内心的不安和矛盾。

对于这种现实,王戎没有选择沉默和忍受,而是要求自我立后,改变这个不公正的现状。

于是,他与其他六位竹林七贤一起退隐山林,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在竹林中,王戎开始研究道家思想,并通过与其他贤人的讨论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品性。

正是这种追求真理和人类理想的精神,使得王戎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了众人景仰和学习的榜样。

在王戎的思想中,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内心的平静。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和精神上的升华,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他主张个人要保持内在的宁静,不被外界的功名利禄所迷惑。

他说:“人生苦短,为何要追求虚荣和名利,而不是追求内在的满足?”他提倡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衡和精神的自由,追求真理和美好的境界。

王戎的思想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但是他的精神和追求却一直影响着后来的人们。

他的境界和人生价值观,对于当代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为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巨大的诱惑和压力,很容易迷失自我,追逐虚荣和物质的满足。

王戎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内心的平静和追求精神的升华,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

竹林七贤中的王戎是一位有着深远影响力的人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追求,成为了后世推崇的对象。

他的思想和境界,对于后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王戎出身于魏晋高门琅玡王氏,祖父王雄,在曹魏官至幽州刺史;父亲王浑,官至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

王戎自幼聪颖,神彩秀美。

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

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

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王戎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为何如此,答曰:“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

”验证之后,果然如此。

王戎常与阮籍作竹林之游,王戎有一次曾经后到。

阮籍说:“俗人又来败坏我的兴致。

”王戎笑着说:“你的兴致也太容易败坏了!”西晋大举伐吴,王戎派参军,渡江安抚新附的吴国百姓,宣扬晋室威德恩惠。

曾在吴国任光禄勋的石伟为人正直,与孙皓不和,称病回家。

王戎赞扬他的清刚之节,上表向武帝推荐他,武帝下诏拜石伟为议郎,终身以二千石俸禄供养,荆州百姓都对王戎悦服。

任吏部时,王戎创制了甲午制,但凡选拔人才,先让被选者治理百姓,然后在授官擢用。

王衍曾拒绝品评当时在琅邪作郡吏的孙秀,而王戎却劝王衍给孙秀好的品级。

到司马伦、孙秀掌权时,杀戮朝官,王戎、王衍得以幸免。

王戎厌恶族弟王敦,经常托病避而不见,后来王敦果然起兵造反。

他的有先见之明到了如此境界。

卿卿我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

”解释:王戎的老婆常称他为“卿”,王戎说:“妇道人家称自己的丈夫为‘卿’,在礼数上是不敬的。

以后不能这样叫。

”王妻答道:“我亲近你爱恋你,所以才叫你‘卿’。

王戎(竹林七贤)

王戎(竹林七贤)

王戎(竹林七贤)王戎(234年——305年),字濬冲,琅琊临沂人。

琅琊郡在秦朝时为三十六郡之一,琅琊王氏世代居住于此,直至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方举族迁居金陵。

在中古时期众多的家族中,琅琊王氏可谓鲜有其匹。

这个家族自汉代便登上历史舞台,两晋之际逐渐兴盛,子弟众多,才俊辈出,三百余年冠冕不绝,是真正的簪缨世家。

王戎的祖父王雄,在曹魏官至幽州刺史;父亲王浑,官至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都官居高位。

王戎自幼“清明晓悟”,据记载,他七岁时与同伴在路边玩耍,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采,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询问时,他答道:“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最后果然如此。

俗话说三岁看大,终王戎一生,他处理事务时都有着敏锐的眼光,往往料事于先,在政治乱局中才得以祸不及身。

王戎十五岁时,认识了父亲的同僚阮籍,阮籍长他二十四岁,两人是忘年交。

阮籍造访王浑时,每每会说:“与卿语,不如与阿戎语”,以为王戎的清赏,其父不能比拟,遂超越年龄的差异,将其视为同类。

魏初迁都洛阳时,河内郡山阳县成为了达官贵人密集修建庄园的地区,王戎之父也在山阳置下园宅,这样,王家就与在此修建竹林园的嵇康成为了长期邻居。

到正始之后,他与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向秀、阮咸诸人,共为“竹林之游”,史称他们为“竹林七贤”,而他则是这七贤之中最小的一位。

所谓竹林七贤,其实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产物。

正始之后,司马氏政变,沉重打击了曹氏集团,基本上控制了政局。

为了乘胜前进,司马氏开始对异己势力进行一次又一次的镇压。

此过程中,杀人如麻,腥风血雨,人人自危,朝不虑夕,于是,一股退隐之风盛行开来。

这七个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他们在当时的思想环境下,本就有着相似的哲学倾向,加之对世事的共同感受与对自身声明的忧虑,更是相结为友,“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清谈中回避政治。

然而,在司马氏的屠刀下,要想彻底置身事外并不可能。

高平陵政变后,中国历史走向了血腥的魏晋禅代之路,司马氏希望拉拢名士为己所用,这种情况下,竹林名士群体也发生了分化。

竹林七贤王戎的简介资料

竹林七贤王戎的简介资料

竹林七贤王戎的简介资料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而王戎就是竹林七贤之一。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王戎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

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

西晋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

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

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

历任吏部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因事被免,又改任豫州刺史、建威将军。

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

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

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后拜吏部尚书,因母亲去世离职。

惠帝即位,迁太子太傅,转中书令,加光禄大夫,再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事务。

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

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

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

又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

后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王戎逃奔陕县,于永兴二年(305年)六月初四(7月11日)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谥元侯。

王戎识李的故事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而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自小便十分聪明机智,他小时候还有一个关于识李的典故流传至今。

据悉在王戎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大概七岁左右,常常与家里附近年龄相仿的小孩子们一同游玩。

有一天正当王戎与小伙伴在路边玩耍的时候,大家看到路边有一颗很大的李树,上面长满了饱满的果实摇摇欲坠,枝条都被压弯了,李子几乎要垂到地上的样子,看上去十分诱人。

于是他的小伙伴们纷纷争先恐后地跑上去采摘李子,唯独王戎一人站在原地,静静地看着李树无动于衷。

旁边正巧有大人路过,见到孩子们的情况,对王戎的反应十分好奇,于是便问王戎:“你的小伙伴们都去摘李子了,你为什么站在这里一动不动啊?”于是王戎回答他说:“这棵李树这大,就长在路边十分显眼,而且枝条上结满了饱满的果实,为什么却没有人采摘呢?我想它果子的味道一定是苦涩的。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人物简介)王戎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人物简介)王戎

四年级语文
【王戎】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并领吏部事务.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又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
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后,王戎逃奔陕县.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去世,年七十二,谥号“元”.。

竹林七贤王戎的著名诗句

竹林七贤王戎的著名诗句

竹林七贤王戎的著名诗句引言竹林七贤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团体,由王戎等七位学者组成。

他们的诗句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表达和高尚的情操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着重探讨竹林七贤王戎的著名诗句,并深入分析这些诗句背后的含义和影响。

王戎与竹林七贤王戎,字子房,明朝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出众的文才和清廉的品行在文坛和官场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由于这世上有过七人曾聚会于竹林下,于是世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王戎是这个团体的领袖人物之一,并作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贡献。

王戎的著名诗句以下是王戎的一些著名诗句:1.“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 这句诗意味着在激烈的竞争和风雨飘摇的世界中,真正的英雄才能显露出本色。

王戎希冀在他所处的时代中,能够脱颖而出,作出卓越的成绩。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这句诗表达了王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沉思的心情。

他体会到了岁月无情的侵蚀,对人生的过程充满了忧愁。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这句诗揭示了王戎对政治困境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强调了人民和君主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责任,为了保护人民利益,保持社会和谐,他必须面对各种挑战和痛苦。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诗强调了王戎对自身责任的认同。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和社会的兴衰负起责任,并积极参与其中,力求做出贡献。

王戎诗句的思想内涵王戎的诗句富有文学性和哲理性,每一句都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诗句往往以简洁的文字传达着复杂的观念和感慨。

以下是王戎的诗句背后的一些思想内涵:真正的英雄品质在“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诗句中,王戎强调了真正的英雄品质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在艰难的环境下,真正的英雄才能展现出他们真实的品质和才华。

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只有通过艰辛和困难的努力,才能真正成长为优秀的人物。

生活的苦难“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一诗句表达了王戎对生活苦难的深刻感受。

王戎在诗中描述了岁月无情的流逝,人生的一程一段承载着无尽的忧愁。

王戎其人

王戎其人

王戎其人摘要:王戎,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是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小也是最引人争议的一个人物。

有人赞他的早慧,有人鄙他的吝啬,有人欣赏他的至情至性,也有人瞧不起他的官宦之志,说他是“俗物”。

王戎其人,耐人寻味。

关键词:王戎早慧至情吝啬王戎(234-305),字睿冲,琅琊临沂县人(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

西晋大臣,官至司徒、封安丰县侯。

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孙,晋凉州刺史王浑之子,与太保王祥同宗。

可谓家世显赫。

他还是竹林七贤中最小的一个,由长他二十岁的阮籍带入其中。

他结识阮籍的时候年仅15岁,并深得其赏识。

时阮籍与王浑同为尚书郎,造访王浑时,阮籍便说:“濬冲清赏,非卿伦也。

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

”○1那么年纪轻轻的王戎是凭借什么入了当时名声显赫的阮籍的慧眼呢?我认为,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少时的王戎有着非同寻常的智慧和胆识。

早慧王戎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

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2这王戎自小就是一个神采非凡的人。

更有着过人的智慧。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采,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答道:“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取来验之,果然如此。

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能这样通透,果然不负他神童的美名。

他的聪慧还体现在他的善解人意,钟会曾说“阿戎了了解人意”,并且曾评之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

”○4王戎还有过人的胆识。

在宣武场,魏明帝让人和拔掉牙的老虎搏斗,百姓可以随便围观。

王戎才七岁,也来观看,期间老虎攀着栏杆吼叫,声音惊天动地,围观的人都惊恐地趴到地上,只有王戎站立不动,毫无惧色。

○5其父王浑过世之后,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王戎一概不接受,○6由此显名。

王戎善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

朝贤尝上巳礻契洛,或问王济曰:“昨游有何言谈?”济曰:“张华善说《史》《汉》;裴頠论前言往行,衮衮可听;王戎谈子房、季札之间,超然玄著。

竹林七贤的资料简介

竹林七贤的资料简介

竹林七贤的资料简介竹林七贤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现象,这七位贤人分别是:嵇康、山涛、阮籍、刘伶、向秀、王戎和祢衡。

他们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文化衰落,使得这些知识分子感到无望和绝望,于是他们选择了隐居山林,彼此交流学问,研究儒、道、佛三家学说,同时也作为文化人的一种抗议和反抗。

嵇康,字雕虫,号阴阳子,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名的一位,他是一位闻名于世的音乐家、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家庭背景很优越,但是他不屑于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追求自由和独立,他的著作《阴符经》至今仍是一部重要的道家经典。

山涛,字子山,号静虚子,是一位佛教高僧和文学家,他曾经到过印度和中南半岛,学习佛教教义和文化。

他的著作以佛教经典和文学作品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华经》的译本,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阮籍,字少卿,号桓伊,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曾经担任过官职,但是由于不满朝廷的腐败和不公,他选择了隐居山林,与竹林七贤成为好友。

他的著作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桓伊集》。

刘伶,字少陵,号游骑无归,是一位以诗词和散文著称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豪放派为主,有“离骚派先驱”之称。

他的人生经历非常波折,曾经因为不满当时的政治环境而多次被流放和贬官,最终在竹林七贤中度过了余生。

向秀,字伯度,号青阳子,是一位道家学者和文学家,他的著作以道家经典和文学作品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庄子》的注释和解读。

他的学问和思想深受竹林七贤的推崇和尊重。

王戎,字文达,号青龙子,是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曾经担任过官职,但是由于不满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他选择了隐居山林,成为竹林七贤中的一员。

他的著作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文达集》。

祢衡,字伯符,号石门道士,是一位道家学者和文学家,他的著作以道家经典和文学作品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道德经》的注释和解读。

他的学问和思想深受竹林七贤的推崇和尊重。

竹林七贤虽然只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但是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后世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戎(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搜狗百科

王戎(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搜狗百科

王戎(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搜狗百科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

祖雄,幽州刺史。

父浑,凉州刺史、贞陵亭侯。

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

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

」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

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兢趣之,戎独不往。

或问其故,其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

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

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

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

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

」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

为人短小,任率不修威仪,善发谈端,赏其要会。

朝贤尝上巳礻契洛,或问王济曰:「昨游有何言谈?」济曰:「张华善说《史》《汉》;裴頠论前言往行,衮衮可听;王戎谈子房、季札之间,超然玄著。

」其为识鉴者所赏如此。

戎尝与王戎、山涛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

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

」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

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

」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

」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袭父爵,辟相国掾,历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坐遣吏修园宅,应免官,诏以赎论。

迁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受诏伐吴。

戎遣参军罗尚、刘乔领前锋,进攻武昌,吴将杨雍、孙述、江夏太守刘朗各率众诣戎降。

戎督大军临江,吴牙门将孟泰以蕲春、邾二县降。

吴平,进爵安丰侯,增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戎渡江竹林七贤,绥慰新附,宣扬威惠。

吴光禄勋石伟方直,不容皓朝,称疾归家。

戎嘉其清节,表荐之。

诏拜伟为议郎,以二千石禄终其身。

荆土悦服。

历史上王戎是谁

历史上王戎是谁

历史上王戎是谁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自小便极其聪明,玄学造诣极高,且为人情深意重,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历史上王戎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

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

西晋名士、官员,惠帝朝司徒,“竹林七贤”之一。

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

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

历任吏部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因事被免,又改任豫州刺史、建威。

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

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

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后拜吏部尚书,因母亲去世离职。

惠帝即位,迁太子太傅,转中书令,加光禄大夫,再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事务。

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

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

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

又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

后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王戎逃奔陕县,于永兴二年(305年)六月初四(7月11日)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谥元侯。

历史上王戎的生平早而夙慧王戎出身于魏晋高门琅玡王氏,祖父王雄,在曹魏官至幽州刺史;父亲王浑,官至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

王戎自幼聪颖,神彩秀美。

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

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

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王戎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为何如此,答曰:“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

”验证之后,果然如此。

清识所赏王戎与王浑的朋友、年长其二十四岁的阮籍交好。

时阮籍与王浑同任尚书郎,每造访王浑时,与王浑见一面就离去,和王戎交谈,很久才出来。

便对王浑说:“濬冲清虚可赏,和你不是一类人。

与你说话,不如与阿戎说。

”王浑去世后,他的故吏赠钱百万助丧,王戎辞而不受,因此而显名。

王戎小古文

王戎小古文

王戎小古文
一、王戎小古文之作者介绍
王戎是魏晋时期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他这人可有意思啦,小时候就特别聪明。

他家世也不错,出身于琅玡王氏,这可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呢。

二、王戎小古文之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三、王戎小古文之注释
1. 尝:曾经。

2. 诸:众多。

3. 小儿:小孩子。

4. 游:玩耍。

5. 子:果实。

6. 折枝:压弯树枝。

7. 竞走:争着跑过去。

8. 唯:只有。

9. 信然:确实这样。

四、王戎小古文之翻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他们看到路边的李树上果实多得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小孩都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树长在路边而且有这么多果实,这一定是苦李子。

”大家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五、王戎小古文之赏析
1. 这篇小古文展现出王戎超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他仅仅通过“树在道边而多子”这一现象,就能推断出李子是苦的,这可不是一般小孩能做到的呢。

2. 从人物描写上看,“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这一对比描写很精彩。

通过其他孩子的争着去摘和王戎的不为所动,更加突出了王戎的与众不同。

3. 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下,对聪明才智的一种推崇。

像王戎这样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见识的孩子,被人们当作典范记录下来。

吝啬鬼王戎

吝啬鬼王戎

吝啬鬼王戎王戎,字濬冲,“竹林七贤”之一,因平吴有功,被封“安丰侯”,故又称王安丰。

王戎在《世说新语》里被多次提到,可以说是一位名人。

但是,我今天要揭一揭这位老先生的短——他可是个著名的吝啬鬼!《世说新语》里的“俭啬”一共收录9则故事,而有关王戎的就有4则!可见刘义庆是多么不待见这位老兄!下面咱们就一一鉴赏一下他的“吝啬”。

其一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

译:王戎很吝啬,他的侄儿结婚,只送一件单衣,过后又要回去了。

评:送出去的礼还能要回来,这也太奇葩了!刘孝标在夹批中引用《晋书》中的话批评他“财物从来没有往外拿出过,天下的人都说这是他的不治之症”。

其二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

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筭(suan4,同“算”)计。

译:司徒王戎,既显贵,又富有,房屋、仆役、良田、水碓之类,洛阳城里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契约帐簿很多,他常常和妻子在烛光下摆开筹码来计算。

评:在灯下数钱,可算一个经典场景!总能让人想起葛朗台夜里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密室之中,“爱抚、把玩、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

”其三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译:王戎家有良种李子,卖李子时,怕别人得到他家的良种,总是先把李核钻破再卖。

评:难道这就是“专利”——“钻李”的出处?能够把核钻破肯定果肉也会弄个洞出来,这样也会有人买?可见王戎家的李子确实好吃。

其四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

女归,戎色不说。

女遽还钱,乃释然。

译:王戎的女儿嫁给裴頠,曾向王戎借了几万钱。

女儿回到娘家,王戎的脸色就很不高兴。

女儿赶紧把钱还了,王戎这才长乎脸变成了圆乎脸。

评:知父莫若女。

一看老爹不高兴,立马就明白了为什么,而且也知道打蛇打七寸,撒娇卖萌都不管用,只有一招管用——还钱!只是不知道王戎给没给女儿嫁妆、嫁妆要回去了没有?在一个纷纷乱世中,把自己表现成非常爱财贪财,就是表现自己没有政治野心,大概也是一种远祸避祸策略吧?。

竹林七贤王戎的故事

竹林七贤王戎的故事

竹林七贤王戎的故事王戎死孝王戎在晋代是有名的孝子。

武帝时为其母守丧,虽逾越礼制,饮酒食肉,但面容憔悴,身体虚弱,连起身都要扶拐杖。

中书令裴楷前往凭吊其母,说:“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

”而尚书和峤在同时遭母丧,虽然寝苫食粥,但哀毁不过礼,气色不衰。

刘毅称之为“和峤生孝,王戎死孝。

”王戎卖李世说新语记载王戎为人贪吝,其俭啬一篇共有九条,即有四条记王戎事。

晋书谓王戎“性好利”,多置园田水碓,聚敛无已,富甲京城。

王戎早年在荆州刺史任上就曾私派部下修建园宅,所以被免官,后来出钱赎回。

据说王戎经常与夫人手执象牙筹计算财产,日夜不辍。

同时又十分吝啬。

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树,王戎欲拿李子去卖,又怕别人得到种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钻破。

王戎之女嫁给裴頠时,向王戎借了数万钱,很久没有归还。

女儿回来省亲时,王戎神色不悦,直到把钱还清才高兴起来。

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单衣,完婚后又要了回来。

时人谓王戎为“膏肓之疾”。

但有人认为这是王戎避祸于乱世的“自晦”之举,晋武帝也曾以“不欲为异”为王戎辩解。

东晋人戴逵评论道:“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于是在矣。

”今人余嘉锡则认为,王戎天性鄙吝,戴逵所言,乃是出于“名士相为护惜”,“阿私所好,非公论也。

”卿卿我我王戎之妻常以“卿”称呼王戎(按礼,妇人应以“君”称其夫,“卿”乃是夫对妻的称呼)。

王戎说:“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

”其妻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

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也无可奈何。

成语“卿卿我我”即出于此典。

邈若山河王戎任尚书令的时候,有一次身穿官服,乘轻便小马车,从黄公酒垆经过,回头对后面车上的人说:“我从前和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这家酒垆痛饮,在竹林之下游乐,我也参预末座。

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来,我就为时事所拘。

现在看到这酒垆虽然很近,却又像隔着山那么遥远。

”璞玉浑金瑶林琼树王戎盛赞山涛说:“山涛就像未经琢磨的玉和未经冶炼的金一样。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戎识李》翻译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戎识李》翻译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戎识李》翻译
人物简介:
王戎(生于魏青龙二年,卒于晋永兴二年(234-305)字浚冲,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北)。

自幼聪明过人,好清淡。

西晋大臣,晋司徒,官至尚书令、司徒、封安丰县侯。

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魏幽州刺史王昶之孙,晋凉州刺史王浑之子。

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年龄最小的一位。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重点词注解:
1.王戎:(234-305)晋朝人,子浚冲,西晋名士。

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2.尝:曾经。

3.诸;众多。

4.游:玩耍。

5.子:果实。

6.折枝:压弯了树枝。

7.竞:争相
8.走:跑过去。

走:跑。

9.唯:只有。

10.信然:确实这样。

11.取之:拿来。

译文:
王戎七岁时,曾经和众多小朋友一起玩耍。

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的李子快把树枝压弯了。

那些小孩争相跑去捡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王戎,他回答道:李树在路旁有那么多的李子,这个肯定是苦李。

那人将李子取下来尝了一下,的确如此。

问答:
Q:为什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呢?
A:因为李子在路边,如果李子是甜的话,就应该早被路人摘光了,可是树上还有好多李子,说明李子是苦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林七贤王戎的简介资料
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而王戎就是竹林七贤之一。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王戎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

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

西晋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

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

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

历任吏部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因事被免,又改任豫州刺史、建威将军。

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

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

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后拜吏部尚书,因母亲去世离职。

惠帝即位,迁太子太傅,转中书令,加光禄大夫,再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事务。

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

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

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

又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

后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王戎逃奔陕县,于永兴二年(305年)六月初四(7月11日)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谥元侯。

王戎识李的故事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而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自小便十分聪明机智,他小时候还有一个关于识李的典故流传至今。

据悉在王戎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大概七岁左右,常常与家里附近年龄相仿的小孩子们一同游玩。

有一天正当王戎与小伙伴在路边玩耍的时候,大家看到路边有一颗很大的李树,上面长满了饱满的果实摇摇欲坠,枝条都被压弯了,李子几乎要垂到地上的样子,看上去十分诱人。

于是他的小伙伴们纷纷争先恐后地跑上去采摘李子,唯独王戎一人站在原地,静静地看着李树无动于衷。

旁边正巧有大人路过,见到孩子们的情况,对王戎的反应十分好奇,于是便问王戎:“你的小伙伴们都去摘李子了,你为什么站在这里一动不动啊?”于是王戎回答他说:“这棵李树这大,就长在路边十分显眼,而且枝条上结满了饱满的果实,为什么却没有人采摘呢?我想它果子的味道一定是苦涩的。

”大人一惊,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清晰的头脑,于是摘了一颗果实尝尝,味道果然是苦的。

王戎识李的这个故事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中,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看待事物以及做事情一定要仔细观察,同时加强思考,不要忽略周边的环境,根据相关的情况进行合理地推测,要有独立的思维,切不可盲目追随大众。

王戎死孝的故事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自小便极其聪明,玄学造诣极高,且为人情深意重,在他丧子时悲痛欲绝的故事中我们便可以看出他对感情的专注,但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死孝的典故。

据悉,当时的王戎与朝廷的另一位官员和峤共同遭遇家长丧事,两个人都以孝著称,均是出了名的孝子。

然而这期间奔丧的王戎由于过度哀伤悲痛,不思进食,一日比一日更为消瘦下去,身体状况大不
如前,几乎快要支撑不住了。

而和峤则是整日整日地嚎啕大哭,严格遵守丧事礼法。

有一日皇上向刘仲雄问道:“朝中两位大臣家中奔丧,你常常前去探望王戎与和峤吗?我听闻和峤过于哀痛,真是令人担心啊!”此时,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孝道礼法,整日哀哭,但他的精气神并没有大大受损。

反而是王戎,尽管他没有恪守于丧事礼数,但他却已经因为悲痛至极而骨瘦如柴了。

因此臣认为,和峤景观尽极孝道,但没有毁坏自己的身体;而王戎却是以死来尽孝啊。

我想陛下您不必太过于担心和峤,反而是王戎更应该令人担忧。

”皇上听此,对王戎的做法十分震惊。

这个故事被记载在世说新语中,称之为“和峤生孝,王戎死孝”。

王戎本是琅琊王氏出生,位列二十四孝之首,因此王戎也继承其祖辈之孝,尽管他没有恪守孝道礼法,却实实在在用自己的身体表达了内心的悲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