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一、旧中国的学制1.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2.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3.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4.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新学制的主要特点:a.体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
b.体现学校面向工农的原则。
c.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原则。
d.体现了重视在职干部再教育的原则。
e.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与方法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2.1958年的学制改革1958年9月,我国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学制改革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三个结合”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六个并举”是: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及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教育与收费教育并举。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a.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这次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b.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c.中等教育改革d.高等教育改革e.加强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4.《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关于教育制度的内容a.确立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b.调整职业教育结构c.改革办学体制d.改革高校招生及毕业生分配制度e.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5.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a.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b.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历次课程改革
课件准备:第三组
曹明英,刘重秀,余海燕,程莹,杨元强,李海洋,龙仲坤
主要内容 •二、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进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
(一)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
•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 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等学校暂行校历》。
你能回答吗?
• 1、把音乐课改为唱歌课的是第()次改革。
• A一
B二
• C三
D四
• 2、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 二分流的文件是()。
• A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 B《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订意见》
• C《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二、课程建设取得突出的进展:
• 1、课程管理政策上改变了国家过于集中管理的方式,实行 国家和地方两级课程管理的方式;
• 2、初步改变了只有“学科课”“、必修课”的模式,增加 了“选修课”、“活动课”等;
• 3、推行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方针,初 步推动教材的多样化;
• 4、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 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经验,倡导了新的教育观念,激活 了教育实践的改革。
• 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实行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 9月22日颁发《实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初小四 年、高小二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4年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1956
• 1955年教育部根据1953年9月颁发《小学(四二制)教学计 划(草案)》两年来实行的结果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同年9月 2日颁发同时发出《关于执行<小学教学计划>的指示》。
学制改革
一、新学制的建立解放后,人民政府针对国民党政府时学制存在的种种弊病,决定建立新的学校系统,并于1951年10月1日,以政务院命令正式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从而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学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正式在全国施行的第四个学制。
这个学制包含着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体系。
从纵的方面看,分四段六级:第一阶段为幼儿教育四年;第二阶段为初等教育五年,第三阶段为中等教育六年,分初、高中各三年,均得单独设立;第四阶段为高等教育二到五年,在大学和专门学院设研究部,修业年限为二年以上。
从横方面看与小学平行的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系统等教育有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与中学平行的有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工农速成中学及业余初、高级中学等。
此外,还有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以及各级各类的补习学校,函授学校与特殊学校等。
这个学制与国民党时代的学制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1.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首先是工农劳动人民和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
新学制不仅把工农和干部教育及各类业余教育在学制中获得了正式地位,而且把教育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的学校,按其程度,分别列入正规的学校系统之内,并使其相互衔接,同时对入学年龄,都不作统一规定,以便于他们受到各级各类的教育。
2.技术教育受到重视。
在取消原有职业教育系统的同时,大力发展中等专业教育,并明确规定技术学校、专门学院、专科学校和专修班的适当地位和制度,以适应培养新中国急切需要的大量国家建设人才,首先是技术人才的需要;明确规定把高等学校分为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规定了专科学校和专修科的地位与制度,这样就给了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医药等高等专业教育以极有利条件。
3.特立了一项“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和设立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和函授学校”,使在整个教育系统上保证了各级工作人员,包括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原知识分子,都有受到政治和业务的再教育的机会。
4.缩短了小学修业年限,改四、二分段制为五年一贯制。
历次课程改革
(二)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53—1957)
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教育工作, 提出抽调大量干部编写教材,幵成立语文和历史两个 教学问题委员会,分别研究语文、历史教学和教材的 编写方针和原则。 • 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实行中小学教学大纲 (草案)》,9月22日颁发《实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 (草案)》(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4年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 1956年,新教材终于出炉幵于秋季在12年制的中小学 中使用。1957年又对这套教材内容进行了精简。 •
曹明英,刘重秀,余海燕,程莹,杨元强,李海洋,龙仲坤
我们将要了解:
•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 改革的时间、相关文件、及其 主要内容
• 二、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进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
•
(一)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 案)》,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等学校暂行校 历》。 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觃定中小学学制,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修业年 限为六年,取消初高两阶段分段制。 195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 学计划》。
你能回答吗?
• 1、把音乐课改为唱歌课的是第()次改革。 • A一 B二 • C三 D四 • 2、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 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二分流的文件是 ()。
• • • •
A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B《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订意见》 C《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D 《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四)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63—1965)
教育学原理 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教育学原理 1949 年以来我国的学制我国的学制自1949年以来经历了多次改革与调整。
本文将从教育学原理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一、初期学制的建立(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重建。
1949年至1952年期间,我国学制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了初中、高中和大学三级教育体系,并且实施了义务教育制度,将初中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体系中。
二、教育普及与扩大(1952-1976年)1952年,我国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实现了教育的普及与扩大。
这一学制改革使得我国的教育资源得以更加平等地分配,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了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农村人才。
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1977-1999年)1977年,我国高考恢复,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此后,我国相继实行了学制改革,推行了四年制本科教育,并逐步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率。
此外,我国还积极引进国外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不断优化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四、教育质量提升与多元化发展(2000年至今)2000年以后,我国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此时期,我国学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元化发展。
除了传统的普通高中和大学教育外,我国还出现了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科学校等多种类型的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培养了更多的专门人才。
总结起来,我国的学制发展经历了初级阶段的建立、教育普及与扩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教育质量提升与多元化发展四个阶段。
从学制建立到现在,我国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未来,我国还需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公平化、优质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建国后学制的演变过程
建国后学制的演变过程
建国后学制的演变过程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在国家建设中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对学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951年,中国开始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规定初中为6年制,高中为4年制。
之后,在不断的实践中,学制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1958年,中国开始实行“大跃进”,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定了初中为5年制,高中为3年制。
这样的学制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教育的普及,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问题。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学制再次被改革。
196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五、三年制中等教育的决定》,规定初中为5年制,高中为3年制。
这样的学制改革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初期,直到中国逐渐走向改革开放,学制再次进行了调整。
1985年,中国开始实行“新课程”,同时也对学制进行了调整,初中为3年制,高中为3年制。
1996年,国家又出台了《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初中为3年制,高中为3年制。
此后,学制的改革也逐渐走向了稳定。
总之,建国后中国学制经历了多次的调整和改革,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现如今,中国的学制已经很稳定,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 -。
我国现代的学制
我国现代的学制
我国现代的学制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的发展和改革,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1.学校制度的确立(1902-1911年)
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废除旧有的科举制度,引进西方的学校教育体系。
1902年,清政府正式确立了"小学、中学、大学"的现代学校制度。
1905年,又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了学校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学制年限等。
2.学制改革(1912-1949年)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继续沿用清代学制,并于1922年进行了第一次学制改革。
1932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将小学学制由6年改为5年,中学由7年改为6年。
3.全面推行新学制(1949-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195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新学制。
1958年,又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小学、职业中学、职业大学"两条教育渠道。
4.学制调整(1977年至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
1986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
制度。
此后,学制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形成了现行的"3+"(3年学前教育+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
我国现代学制经历了由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1964春节座谈会上,“学制可以缩短”,“现在课程 多,害死人”,“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办法,…… 我很不赞成,要完全改变”, 1965年底,毛泽东更是把对 教育的抨击扩大到整个教育制度: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 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20多年看不见 稻、梁、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这样做工,看不见 农民这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这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 真是害死人。” 这一时期的课改出现了新的动向:首次提出设置选修 课;实行了国定制与审定制相结合的教科书制度;重视地 方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但政治挂帅,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沦为为阶级斗争服务。
2
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 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尽管 取消了分段,但课程设置上分段痕迹明显。 这一时期的课改呈现的特点是:强调中央集权,模仿 前苏联的痕迹明显。
7
了建国初期确立的单一的、整齐划一的、所有课程均为必 修的课程结构模式。其四,在课程政策方面,“教育革命” 其四, 其四 时期通过下放课程管理权力,给了地方一定的课程权限, 有助于照顾不同地方的差异和提高地方参与课程改革的热 情。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在新中国首度提出了“国定制”与“审定制”结合的教科 书制度。这些改革无疑是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 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第一,过多的生产劳动和浅薄的强调教 育与实际的结合,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学生的 身心健康,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第二,课程改革受到领袖人物个人意志的直接影响, 使课程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性极差。
6
1963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重 新确立了各学科的性质、任务和基本的教学内容,强调 “双基”的掌握和训练,再次复归统一的教学大纲。 1964年前后,“教育革命”的宣传与实践波澜再起。 这次课改的成绩:首先,它正视1954年在初中取消外 首先, 首先 语课程的不足,在初中重新开设外语课程,使中小学的课 程体系复归完整;其次,在经历了“教育革命”的冲击之 其次, 其次 后,重新确立了建国以来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掌握的传统,强调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课程的学习和 教学要求的提高,以适应学生未来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在 课程内容方面致力于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其三,在课程结 其三, 其三 构和制度方面,它首次在中小学课程中设置选修课,打破
1、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解读
第二,国家经费投入依然不足,且各地 区投入不平衡。
新课程改革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不 论是在新课程资源开发、学校场地建设、 教学硬件设备、师资培训等众多方面都需 要大量的资金,仅仅依靠学校自身解决这 些问题是不实际的,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 和社会各部门的协调。
第三,对农村教育重视不足。 主要表现在对农村教师培训不足、经费支持 不够、课程编制较少考虑农村教育的需求、选择 的实验地区和学校农村比率远远少于城市的等等。
第二次(1953-1957)4年
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 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 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 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 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 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 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 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第八次(2001—至今)
新一轮课程改革 的相关介绍及取得的成就
1.新课程改革有关政策文件 2001-2003年,教育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有 关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国家政策和文件,构建了本 轮课程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试行)》 语文等21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 第五次 (1977-1985)8年
•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 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 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 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 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 第六次 (1986-1991)5年
• 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 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 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 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 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 的空间。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一、引言我国现代学制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从最初的传统教育制度到现在的现代教育体系,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过程。
二、清朝时期的传统教育制度清朝时期,我国的教育制度主要由官办学校和私塾组成。
官办学校包括国子监、府学和州学等,是培养朝廷官员的重要场所。
私塾则是民间的教育机构,主要由私人或地方政府设立,提供基础教育和文化传承。
三、近代以来的教育改革19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来自西方的冲击,教育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1898年,戊戌变法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的创新,建立了新式学堂,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然而,由于改革的推行不彻底,教育改革的成果并不显著。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制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教育改革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方向。
1951年,我国实行了新的教育制度,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
九年义务教育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基础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则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5年,我国开始实行了新的学制改革,推行了三六三制的学制,即幼儿园三年、小学六年、中学三年制。
这一改革使得我国的学制与国际接轨,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六、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现代教育体系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阶段,形成了从幼儿到成人的全面教育体系。
同时,我国还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尽管我国的教育制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导致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仍然艰巨。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新中国的八次课改
新中国八次课程改革“第一次课程改革”:1949年启动,1952年结束。
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指出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次“课程改革”,初步建立起了新中国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制度和传统,内容包括:(1)规定了中小学的课程门类,统一了课程安排和课时安排,优化了中小学课程的比例结构和衔接;中学新的教材。
1952,这“有计划年颁发了建国以来全国第一套比较齐全的教学大纲—《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在这次课程改革期间,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计划每年都有调整,课程设置变动频繁。
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各学科专家编辑出版了第二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各科教材。
第二次课程改革因为课程变动频繁,教材难以满足需要,致使教学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执行;部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第二套教材只使用了一年,因为以苏联教材为蓝本,内容偏深过难,被教育部要求精简。
“第三次课程改革”: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58—1965),前一阶段是1958—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据此,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
在基础教育课程领域进行如下改革:下放课程管理权力;缩短学制,自编教材,自请教师;组织参加生产劳动,建设生产劳动课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对教师的思想改造。
后一阶段是1961—1965年的课程调整时期。
在1961年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党中央确立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纠正“教育革命”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基础教育课程作如下调整。
(1)统一管理基础教育课程。
1963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对中小学课程实施统一管理,首次提出了“国定制”与“审定制”相结合的教科书制度。
巧记我国学校制度的演变
一、清末学制(1840年-1911年)1. 废科举,兴学校: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意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废除了科举制度,兴办学校。
2. 壬寅学制(190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3. 癸卯学制(1904年):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承袭了日本学制,分为三段五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4. 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二、民国时期学制(1912年-1949年)1. 壬戌学制(1922年):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采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2. 九年义务教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三、新中国成立后学制(1949年至今)1. 学制改革(1951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2. 义务教育法(1985年):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承担九年义务教育责任。
3. 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年):确定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四、巧记方法1. 谐音法:将学制名称的谐音与重要事件或人物相结合,如“壬寅”谐音“银元”,代表近代银元经济的兴起。
2. 顺口溜法:将学制演变过程编成顺口溜,便于记忆。
例如:“清末废科举,壬寅癸卯起;民国壬戌制,新学制兴起;新中国成立后,义务教育普及。
”3. 时间线索法: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学制演变过程,形成清晰的脉络。
通过以上方法,相信大家对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历次课程改革
• • •
•பைடு நூலகம்
4、音乐课改为唱歌课。
2、
• 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77-1984)
• 教育部在1981年颁发了《全日制六年 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计划规定, 从高中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幵把劳动 技术教育列入正式课程。计划首次提 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 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二分流。
•谢谢大家
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课件准备:第三组
曹明英,刘重秀,余海燕,程莹,杨元强,李海洋,龙仲坤
我们将要了解:
•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 改革的时间、相关文件、及其 主要内容
• 二、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进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
•
(一)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 案)》,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等学校暂行校 历》。 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觃定中小学学制,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修业年 限为六年,取消初高两阶段分段制。 195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 学计划》。
(五)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77 -1984)
•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 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觃定中小学实行十年 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 二年),其中小学阶段开设政治、语文、数 学、外语、自然常识、体育、音乐和美术等。 新教材于1977年开始编写,1978年秋开始使 用。 • 198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五年制中学 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订意见》:将自然常 识易名为自然;增设劳劢课,在四、五年级 开设;政治课取代思想品德课;恢复地理课
答案不解读
教育学原理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教育学原理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中国教育学原理1949年以来的学制发生了巨大变革。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教育学原理的学制主要是基于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建设,旨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我国的学制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1949年至1978年的学制阶段,我国教育学原理的学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初等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为了实现全民教育的目标,政府大力推动了教育普及化的进程,普及了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主要包括大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打下了基础。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学原理的学制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适应社会需求,教育制度做出了相应的改革调整。
首先,学制进行了扩大和延伸。
在改革开放初期,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得到了普及,形成了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随后,高中教育进行了改革,全国实施了普通高中教育,将学制延长到了十二年。
这使得我国教育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并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储备。
其次,在高等教育方面,我国实行了多层次的教育制度。
除了本科教育,还设置了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层次,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此外,还推行了继续教育,为工作人员提供了持续学习的机会,使得知识更新不断与实践相结合。
在当前,我国教育学原理的学制又面临了新的变革。
一方面,从九年义务教育到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得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制更加完善。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了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推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升。
总的来说,教育学原理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这些改革都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
未来,我国教育学原理的学制将继续进行改革和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并为培养更多的人才作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其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其改革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学制改革一直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学制主要是模仿苏联的教育制度,
实行了7年制和10年制的学制。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学制也不断地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12年制的学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这一学制的实行,使得中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大幅度
的提高,同时也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又开始了一轮学制改革,实行了9年义务教育
制度。
这一改革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一改革也为
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1世纪初,中国又开始了一轮学制改革,实行了普及高中教育的政策。
这一改革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高中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为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
同时,这一改革也为中
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改革,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
组成部分。
这些改革的实施,不仅提高了中国的教育水平,也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中国的学制改革还将继续进行,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新中国的7次课程改革
改革时间改革情况简介第一次1949-1952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
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第二次1953-1957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1958-1965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
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1966-1976“文革”十年,整个教育领域受到重大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经历了一场灾难。
第五次1977-1985“文革”结束,拨乱反正。
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1986-1991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2000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
1993年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
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
新中国的八次课改
新中国八次课程改革“第一次课程改革”:1949 年启动,1952 年结束。
1949 年12 月23 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指出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次“课程改革”,初步建立起了新中国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制度和传统,内容包括:(1)规定了中小学的课程门类,统一了课程安排和课时安排,优化了中小学课程的比例结构和衔接;中学主要设置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图画、音乐等课程。
(2)颁布了不少学科的新教学大纲;(3)教材改革。
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采用旧教材,后来才过渡到修改旧教材再到编写新的教材。
1952 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从1951 年开始编写的11 本中学新教材,同年,中学数学大部分采用东北区编译的苏联数学课本。
为实行五年一贯制,人民教育出版社又编写出版了小学语文和算术课本。
1952 年最为重要的教育事件,是公布了《小学暂行规程》和《中学暂行规程》,这是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明确了中小学学校教育宗旨,初步奠定了新中国中小学学校教育体系。
“第二次课程改革”:1953 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适应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与改变第一次课程改革中的结构单一、学生掌握知识片面性等问题,我国又进行了第二次课程改革(1953年—1957年)。
这次“课程改革”主要是师法苏联,服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整顿、巩固和发展中小学,初步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有计划地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为教师编写专门的教师参考用书等。
教育部于1956年颁发了建国以来全国第一套比较齐全的教学大纲—《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在这次课程改革期间,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计划每年都有调整,课程设置变动频繁。
建国后八次教育改革
建国后八次教育改革(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教育主权,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前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一方针具体规定了教育改革的步骤和方向,对这一时期的课程母锲鸬搅酥苯拥闹傅甲饔茫哟丝剂宋夜谝淮慰纬谈母铩?br> 这次改革是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具体过程如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
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
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
这一时期的课改呈现的特点是: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
(二)1953—1957年的第二次课程改革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一五”计划,教育势必紧跟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变动。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五、第五次课程改革(1978~1980)
1978年,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 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中小学实行十年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这个实 行草案突出了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改革。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六、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1985)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
60 50 40 30 20 10 0 太重 比较重 8.4 0.6 2.5 尚可 不太重 0.6 0.8 不重 32.932.4 19.7 校长 教师 57.4
百分比%
44.6
图1:校长和教师对高中生学习负担的看法
)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七、第七次课程改革(1986~2000)
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全国分期分批普及义 务教育。 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 (试行草案)》。 1992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并将“教学计划”更名 为“课程计划”。这个课程计划第一次将小学和初级中学的课程统一设计, 并且根据各学校学制的不同情况,将课程计划中的课程表分为“六三制”和 “五四制”两种。在课程表中将全部课程分为两大类:学科类和活动类,课 程表中还留有空间让地方安排课程。
198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的小 学部分作了修改,调整了教学时间和课程设置,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 德课”,恢复地理和历史课,增设了劳动课,外语课改为有条件的学校在四、 五年级开设。
1984年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 见”,并分别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和《全日 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对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的数学、外 语、自然常识、劳动课程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1951年颁布新学制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学制改革“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改变教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状况,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该决定指出,学制改革的核心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
(1)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4)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4.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两全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点”(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的改革要求。
主要内容包括:
(1)确定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简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2)调整教育结构。
(3)改革办学体制。
(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5.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做出了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6.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
主要内容包括:
(1)明确教育工作的“两基““两重”。
(2)调整教育结构。
(3)构建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
(4)分组管理。
(5)怎种力最办学。
(6)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
(7)加大教育投入。
7.2001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通过教育制度内部权力与资部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置,来提高教育的效益以及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
(1)教育优先发展。
(2)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3)改革招生选拔和考试评价制度。
(4)改革办学体制。
8.2004年颁布《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4年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1)继续推进“三教统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农科教”结合。
(2)努力提高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9.2006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学制的规定
2006年再次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我国义务教育学制主要有“六三制(小学六年,中学三年)、“五四制(小学五年,中学四年),以及不划分两个阶段的“九年一贯制”。
其中还有少数地区实行八年制的义务教育,即小学五年制、中学三年制。
真题再现
【2012年下半年中学真题】当前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制年限划分采用的是()。
A “六三制”
B “五四制”
C 九年一贯制
D 多种形式并存
【答案】D。
解析: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实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制”,或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制”,以及不划分为两个阶成的“九年一贯制”,总体来看,学制年限是多种形式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