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学制改革研究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导论第一节中国社会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在关系基础教育的含义:是对国民进行的普通文化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一、新时期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二、基础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一)基础教育的特点:基础性(最起码、最必须的教育)、普及性(面向每一个适龄儿童)、人本性(以学生为主体)(二)基础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特殊地位: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是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三、基础教育面对社会改革的挑战和机遇(一)基础教育价值的定位:促使人的价值得以实现,民族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校应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发展、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之初步形成等等作为最根本的任务)(二)基础教育与社会改革的关系(三)社会改革对基础教育构成挑战并提供机遇1、由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和运作机制向基于基础教育特质的发展机制的转型2、由有限开放向全面开放转型3、由价值对峙向文化兼容转型4、由知识本位向综合素质转型第二节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一、社会基础教育的加强与更新(一)基础教育承担提升当代社会发展中人之综合素质基础的重要任务(二)基础教育承担提升当代社会发展中社会文明程度综合基础的重要任务(三)社会基础教育的加强与更新依然任重而道远二、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建设(一)终身教育中基础教育的自觉改革(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全面尝试与建设(三)基础教育体系内外的关系重建三、基础教育发展机制的转型(一)多级决策机制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建立多元主体介入与主要责任人承担机制,具体包括:政策问题收集制度;专家自选制度;听证制度;公示制度;问责制度(二)内在动力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内在动力指的是教育主体内在动力的激发)(三)多维互动、保障质量的过程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建立各个教育层次之间的沟通与监督)(四)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多级配置与保障机制的完善(五)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教育保护性机制建设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一)学校内涵式发展思路的再明晰与价值观的转变学校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实现学校内在价值的发展思路,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学校外延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进一步提升发展品质的自我醒悟和内在超越(二)学校日常生活品质的提升(三)学校教育成人与成事的统一(重视学校“人”的教育)第三节教育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及其整体协调性一、教育改革的动力与阻力(一)改革的动力1、社会层面(世界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深化改革)2、个人层面(二)改革的阻力1、相对阻力: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利益群体之间冲突)2、绝对阻力: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可能因改革而受损,从而每个人都可能具有抵制教育改革的动机(通常发生在教育改革之前;是人们自身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冲突)二、教育改革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一)特殊性:基础(二)复杂性: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到人1、面临问题的复杂性2、目标的复杂性:短期目标,长期目标3、改革过程的复杂性:改革中的各种关系4、改革主体利益的复杂性:我国更多的是根据国家利益来进行改革,通过教育法的形式传达国家的命令,忽略社会主体和学校主体三、走出教育改革累计问题的胶着状态(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一)目标问题:数量与质量的冲突(二)动力问题:草根与精英的分岔(改革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广大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是处在一种被动的位置)(三)功能问题:传承与创新的对峙(四)路径问题:渐进与突变的博弈渐进:主要是针对各种“软资源”来讲,比如教育批评,教育流派,名牌学校突变:主要是针对各种“硬资源”来讲,比如物质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五)性质问题:事功与立人的抵牾(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生命的唤醒、激发、促进另一个生命成长、完善、提升的过程;教师工作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为自己人生的指导者,从而发挥基础教育长远的辐射效应。
我国基础教育八次课程改革的历史研究及启示
辽 宁教育行政 学院学报 Junl f ioigE uain m ns ai ntue ora o ann d ct a Ad iirt nIstt L ol t o i
V1 8 N . o. o 2 5 S p 2 1 e . 0 1
我 国基 础教育八次课程 改革 的历史研究及启示
王桂 艳
( 沈阳师范大学 , 辽宁 沈 阳 10 3 ) 10 4
[ 摘
要】 我国基础教 育共经历 了八 次课程改革 , 历次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 了教 育的进步
与发展 。对我 国八 次课程 改革进行梳 理分析 、 对比研究 , 旨在 总结 经验 , 未来课程 改革提供借 鉴 。 为
(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课程 改革 ; 课程
[ 中图分类号】 D 4 62
[ 文献标识码]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文章编号] 17 - 02 2 1 )5 0 1- 3 6 26 0 (0 10 -0 3 0
课程是学校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 目的要求 , 结合 主要对 上个 时期 的教育 改革 进行 相应 调整 , 定并 颁 制 学校 的教育哲学 和培养 目标 , 为学生提供 的, 并且在 布 新 的教 学计 划和 教学 大纲 , 草并 编写 了第 四套 全 起 定 程度 上 给 学生 规 定 或 者 学生 自己选 择 的各 种 学 国通用 教材 习经验 , 是教与学各种活动的总体及其过程 。课程作 这个 阶段的课程改革主要受苏联教育与教学 的 为教师与学生关系中最重要的媒介 , 是实现国家教育 影响 , 模仿痕迹 明显 ; 由国家控制课程管理与编制 , 统 目的 的核心 。 科 目与 内容 , 程 结构 单 一 ; 步 形 成 了 比较 全 面 课 初 我 国基 础教 育八 次课 程 改革 的历 史探 究 的中小学课程体系 。 但全国统一的课程内容推行过程 自建 国 以来 ,我 国共 经 历 八 次 基 础 教育 课 程 改 中困难 重重 。 革, 每次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特色。根据每 ( ) 二 第二 阶段 : 文 革 ” “ 时期 课 程 改 革 (9 3 ~ 16 年 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特点 , 可以分为 四个重要 阶段 。 17 年 ) 96 ( ) 一阶段 : 一 第 经济 恢复 与发展 阶段 的课程 改 “ 革 ”前期 继 续深 化课 程 改革 ,改 变教 材 内过 文 深 、过 难 问题 ,9 3 16 年人 民教 育 出版社 编辑 出版 了第 革 (99 16年 ) 14 年~ 9 6 这 一 阶段 是 新 中 国成立 后 恢 复 经 济 与发 展 经 济 四套全 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 强调了“ 双基 ”并适 当 , 阶段 , 经历 三次 课程 改 革 。这三 次改 革 为我 国基 础 反映了科技新成就。 其 随后“ 文革” 爆发 , 课程改革停止 , 革命 成 为 当时最 重要 的课 程 。 教 育 的发 展 与改 革奠 定 了坚实 的基 础 。 第一次课程改 革 (9 9 15 年 ) 14 年~ 9 2 确定 的方 针 ( 第三阶段 : 三) 改革开放后的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 是“ 吸收 旧教育有用经验 , 借助苏联经验 , 建设新民主 (9 8 一 9 6 ) 1 7 年 19 年 这段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有三次 , 主要 主义的教育” 。这次改革初步确立 了我 国中小学新课 课 程 体 系 。 中学 主要 设 置政 治 、 文 、 学 、 语 数 自然 、 生物 、 内容 包 括教 育 的拨乱 反正 、 程设 置 的多元 化 与教 育 化学 、 物理 、 历史 、 地理 、 外语 、 体育 、 音乐 、 术等课 体制改革三个方面。 美 这个阶段 的改革把我们 的视野在 开 程, 小学设语文、 算术 、 然 、 自 历史 、 地理、 体育、 图画 、 重视 本 国课 程变 化 的 同时 , 始关 注 国外课 程 。 音 乐等课 程 。15 年9 成立人 民教育 出版社 , 90 月 承担 编写 第 五 次课 程 改 革 (98 18 年 ) 要 确 定 中小 17 ~ 90 主 颁 集 国家 统一 教材 的任务 ,9 1 出版 了第 一套 中小 学 通 学 实行 十年 制 , 布 了统 一 的教 学 大 纲 , 中编 写 了 15 年 用 教材 。15年到 15 年教育部 还提 出全 国统一 教学 第五套全 国通用 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 , 9 1 92 出台了《 1 全3 计划、 统—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 大—统” 课程模式。 制 中学暂行工作条例( 试行草案 )和《 日制小学暂 》 全 为适应我国第一个 “ 五年计划 ” 与改变第一次课 行工作条例( 试行草案)。第六次课程改革(9 1 》 18年~ 人才竞争激 程改革中的结构单一 、学生掌握知识片面性等问题 , 18年 ) 9 5 是在 国内与国际形势变化 巨大 , 这次课程改革重新编制五年 我 国又进行了第二次课程改革(9 3 15 年 ) 15年~ 97 。课 烈的情况下拉开序幕 的。 程 改 革 的重点 是 整 顿 、 固 和发 展 中小 学 , 步 形 成 制小学和五年制 中学 的教学计划 , 巩 初 组织编写 了第六套 颁 对课 程 计 划 进行 了比较全面的中小学课程体系, 有计划地修订教学计 教 材 , 发 了 中小 学各 科 教 学 大纲 , 划、 教学 大 纲 和 教科 书 , 为教 师 编 写 专 门 的教 师参 考 调整 : 当设置综合课 , 适 调整各学科课时比例 , 提前 自 然科 学 的起 始 年级 , 方 有 一定 的 自主 权 , 校 课 程 地 学 用书等。 随着 15 年 我 国教育 方针 的转 变 , 97 教育 部 又进行 中包 括 活 动 课 和 学 科 课 。我 国 的第 七 次 课 程 改 革 18年 19年 了第三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次课程改革经历了调 (9 6 ~ 9 6 )主 要 针对 拨 乱 发 正 时期 教 育 中出 整 时期 、 大跃 进 时期及 调整 与反 思 时期 。调 整 时期强 现 的一 些 问题 ,如政 府有 关部 门对 学 校统得 太 死 , 学 调知识教学和劳动教学有机地结合 ; 大跃进时期改革 校缺乏活力 , 教育结构不合理 , 普及义务教育、 教育体 的主 题 是缩 短 学 制 年 限 、 简课 程 ; 精 调整 与反 思 时期 制僵化等问题 , 有针对性地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
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历史
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历史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历史(一)建国以前的学制改革1. 壬寅学制1901年,清政府在内外形势的压迫下,开始实行“新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学制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
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支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钦定学堂章程》。
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
由于不够完备,所以只是公布没有实行。
很快被“癸卯学制”所取代。
2.癸卯学制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和容庆依据日本学制,重新拟订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现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
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学院、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第二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设修身、读经讲经、算术、外国语等课程;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大学堂、通儒院,属于研究院性质。
在主系列之外,主要有实业类、师范类等。
3.壬子癸丑学制1911年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1月成立教育部,教育部仍以日本学制为基础,通过颁布一系列法规,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主系列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中等教育段设中学校4年,不分级,并专为女子设立了女子中学。
高等教育不分级,设立大学。
大学分为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
其外,有师范类和实业教育类。
壬子癸卯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
4.1922年学制由于原有学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美国影响的日益扩大,1922年民国教育部又制定和实行了一个新的学制,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
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其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其改革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学制及其改革一直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
从大学到义务教育,整个教育体系都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本文将探索中国学制及其改革的历史,并分析当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大学教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从无到有的建设。
工农兵三支队伍为了追赶世界潮流,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大学和科研机构。
这些机构为培养各行业的技术人才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在1952年,教育部开始实行“四年制”大学教育制度。
这个制度通过扩大大学的教学计划,提高学术水平和培养多才多艺的人才,为中国的工业和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其中涉及大学的知识分子成为批判的对象。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的大学和研究所被关闭,学生和教师们被下放到“自然村”和“秦岭山区”。
大学教育的复苏要到1977年以后,邓小平在全国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口号,重建了高等教育。
自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大学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的高等教育从不到100万名学生到超过4000万名学生。
中国的大学已经成为支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现在,中国的大学正在加强对于创新和科技转化的支持,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探索开发前沿技术,促进教学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二、中等教育义务教育是当今社会建设的基石,也是人民生活的保障。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义务教育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发展。
好的学校和教育资源,被全面分配给穷人和平民。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义务教育教育也开始了长期的改革和研究。
1990年,中国推出了“九年义务教育”改革方案,旨在将所有儿童送到学校,并保障他们得到高质量的教育。
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全国小学和初中校的数量翻了一番,教育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政府也大力推广职业教育,鼓励学生更早地进入职业生涯。
现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已经公布,并于2021年开始实施。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1.1951年颁布新学制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1958年的学制改革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学制改革“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改变教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状况,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该决定指出,学制改革的核心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4)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4.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两全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点”(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的改革要求。
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简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2)调整教育结构。
(3)改革办学体制。
(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5.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做出了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6.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
主要内容包括:(1)明确教育工作的“两基““两重”。
建国初十七年基础教育学制改革浅析
建国初十七年基础教育学制改革浅析建国初十七年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的起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时期的基础教育学制改革进行浅析,探讨其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深远影响。
一、改革背景建国初期的中国教育体制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在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初期,中国教育需要顺应国家的发展需求,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新一代人才。
基础教育学制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也面临着改革的任务和责任。
二、主要内容1. 基础教育的普及与推广建国初期,中国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推广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儿童和青少年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为此,国家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修订了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普及教育的政策措施。
2. 学制的改革与调整为了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建国初期的学制改革也尝试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其中包括对义务教育的年限和学段划分进行调整,建立了小学、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的教育阶段。
这种划分使得学生在各个学段都能接受到相对适宜的教育,也为高级阶段的深化学习奠定了基础。
3. 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更新基础教育学制改革还涉及到课程设置的调整和更新。
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逐渐从传统的文科导向向理科导向转变。
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科学、数学、物理等相关科目的学习时间和教学力度,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影响建国初十七年的基础教育学制改革对中国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增加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程度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的推进,使得教育资源能够更加公平地分配给各个地区和社会阶层。
大力普及基础教育,使得更多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2. 提高了基础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学制改革的调整和课程设置的更新,有助于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强化理科教育的推进,培养了一批扎实的科学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讲: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1952年 1952年3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核准,教育部公 经中央人民政府核准, 布了《小学暂行规章(草案) 布了《小学暂行规章(草案)》和《中学暂行规 确定小学教学学制为5 小学开设语文、 程》:确定小学教学学制为5年,小学开设语文、 算术、体育、图画、自然、历史、 算术、体育、图画、自然、历史、地理和音乐课 一至三年级不设常识课, 程,一至三年级不设常识课,可以在语文和其他 各科教学中学习自然和社会等常识。 各科教学中学习自然和社会等常识。四、五年级 增设自然、历史和地理。 增设自然、历史和地理。 这是1949 1949年以来颁布的国内全面规范中小学 这是1949年以来颁布的国内全面规范中小学 课程的政府文件,详尽地规定了学校的教学计划、 课程的政府文件,详尽地规定了学校的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素质管理体制、教学原则等。 课程设置、素质管理体制、教学原则等。
(四)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63—1965) 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1963年 教育部重新制定了《 1963年,教育部重新制定了《全日制中小学 教学计划(草案) 对文化课、 教学计划(草案)》,对文化课、政治课和生产 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做了安排。 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做了安排。确 定以“双基”为重点的课程模式。 定以“双基”为重点的课程模式。各学科根据编 写的教学计划,制定了教学大纲,编写新教材。 写的教学计划,制定了教学大纲,编写新教材。 1963年 31日 教育部颁发了《 1963年7月31日,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 学教学计划(草案) 其基本特点有: 学教学计划(草案)》,其基本特点有:片面强 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语文和算术; 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语文和算术; 各科授课时间变动大。 各科授课时间变动大。
我国现代的学制
我国现代的学制
我国现代的学制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的发展和改革,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1.学校制度的确立(1902-1911年)
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废除旧有的科举制度,引进西方的学校教育体系。
1902年,清政府正式确立了"小学、中学、大学"的现代学校制度。
1905年,又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了学校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学制年限等。
2.学制改革(1912-1949年)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继续沿用清代学制,并于1922年进行了第一次学制改革。
1932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将小学学制由6年改为5年,中学由7年改为6年。
3.全面推行新学制(1949-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195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新学制。
1958年,又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小学、职业中学、职业大学"两条教育渠道。
4.学制调整(1977年至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
1986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
制度。
此后,学制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形成了现行的"3+"(3年学前教育+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
我国现代学制经历了由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简述我国现行学制改革的趋势
简述我国现行学制改革的趋势我国现行学制反映了中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转化等。
中国现行学制分为初、中、高三级教育。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制,这一学制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得到了确认。
这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教育。
1 .学前教育(幼儿园)招收3~6、7岁幼儿。
2 .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让六七岁的孩子入学。
学制是5~6年。
在成人教育方面,是成人业余初等教育。
3 .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
;全日制中学的修业年限为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职业高中2~3年,中等专业学校3~4年,技工学校2~3年。
属于成人教育各类业余中学,修业年限适度延长。
4 .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专科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多种形式的业余大学。
高等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同等学历者。
专科学校的修业是2~3年。
大学和专业学院为4~5年,毕业考试合格者授予学士学位。
业余大学修业年限适当延长,完成规定课程并经考核达到全日制高等学校同类专业水平的,承认学历,享受同等待遇。
条件好的大学、专业学院、科研机构设立研究生教育机构。
硕士课程的结业年限为2~3年,招收与取得学士学位者具有同等学力的人,完成学业后授予硕士学位。
博士课程结业年限为三年,招收具有硕士学位者同等学力的人,完成学业后授予博士学位。
在职研究生修业年限适当延长,完成学业的也可以获得相应学位。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由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通过高校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
这是现代学制发展的趋势。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现行学制需要进行以下改革。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一、引言我国现代学制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从最初的传统教育制度到现在的现代教育体系,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过程。
二、清朝时期的传统教育制度清朝时期,我国的教育制度主要由官办学校和私塾组成。
官办学校包括国子监、府学和州学等,是培养朝廷官员的重要场所。
私塾则是民间的教育机构,主要由私人或地方政府设立,提供基础教育和文化传承。
三、近代以来的教育改革19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来自西方的冲击,教育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1898年,戊戌变法推动了我国教育体制的创新,建立了新式学堂,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然而,由于改革的推行不彻底,教育改革的成果并不显著。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制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教育改革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方向。
1951年,我国实行了新的教育制度,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
九年义务教育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基础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则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5年,我国开始实行了新的学制改革,推行了三六三制的学制,即幼儿园三年、小学六年、中学三年制。
这一改革使得我国的学制与国际接轨,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六、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现代教育体系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阶段,形成了从幼儿到成人的全面教育体系。
同时,我国还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尽管我国的教育制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导致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仍然艰巨。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我国学制改革
乡镇举办的农民学校和大学 5、在职教育系统:各行各业在职人员进修学校、函授、大学、网络学校、业余
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 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 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4)在学制方 面,《规划》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
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任
样改革? 3、依据你的经历,谈谈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增加教育投入
近些年来,由于经费不足,一些农村中小 学不仅没有专门的实验室,甚至连做演示 实验的条件都没有;由于基层财政困难, 一些农村学校的校长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 运转,不得不四处筹钱,被形象地称为 “化缘校长”……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1986年,我国政府首次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为提高国民的素质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
★ 我国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p127
★ 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中央集中领导与地方分权管理相结合
★我国学制改革的主要趋势 1、幼儿教育逐步普及、量力而行 2、义务教育因地制宜、多种分段 3、中等教育结构多样、灵活综合 4、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全面开放 5、成人教育体制灵活、类型多样 6、特殊教育引起关注、多方重视
我国的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新中国成立前基础教育课程的六次改革1.洋务运动。
洋务派主张“新教育”,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开办洋学堂,派遣留学生。
增设外语、算学、化学、天文、医学、物理、万国公法、航海测量、代数、微积分等新课程,引进西方的教学管理制度,采用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2.1903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确定了“五四五制”学制,初小五年,增设修身、读经、国学、算术、几何、体操等课程;高小四年,增加图画、手工等课程;中学五年,开设外语、法律和理财等课程。
3.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开设历史、地理、农业、缝纫、唱歌等,并给予女子受教育的权利。
4.1923年,民国政府公布“新学制体系”,第一次将中国学制定位于美式“六三三”制,在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社会、自然、艺术、算术、体育、音乐、园艺、工艺等;初中在小学基础上增设外国语和生理卫生,破天荒实行学分制。
5.1927年之后,民国政府强化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政策。
在这一阶段,改革没有明显进展。
6.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在革命根据地的学校课程。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就颁布过《小学课程教学大纲》,规定根据地的列宁小学分初高两级,分别为三年和两年,初级小学开设国语、算术、游艺、劳作、社会工作等课程,高级小学增设社会常识和科学常识课程。
20世纪40年代中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以“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宗旨,规定中学课程包括边区建设、政治常识、国文、史地、自然、生产、医药常识等,突出了鲜明的革命性、科学性、实用性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的八次革新1.1949~1952年。
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
设置了门类更为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我国当前学制的改革
(一)我国学制改革的原则 改革教育结构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二)我国学制改革的趋势 大力加强基础教育 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积极发展终身教育 重视和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三节 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趋势
重视幼儿教育,纳入学制系统 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和统一的
二、学制建立的依据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 术的状况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三)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 (四)原有学制及本国历史传统
第二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有官学、私
学、书院三种类型。 我国近代第一个实施的学制 辛亥革命后“六三三学制” 新中国颁布的新学制
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结构、类型的多样化 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中国学制的发展历程
中国学制的发展历程一、中国古代的学制中国古代的学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时期。
周朝创立了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制度,即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内容的学习。
这种学制强调了礼仪、音乐和文学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学制逐渐发展壮大。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统一的学制。
他推行了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的教育体系,注重实用性和实际技能的培养。
这种学制对后来的汉朝和唐朝等朝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现代中国学制的起步近代以来,中国的学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外来侵略和国内动乱,教育系统几乎崩溃。
为了振兴教育,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学制模式。
1862年,清朝政府设立了最早的现代学校——顺天学堂,标志着中国现代学制的起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学制逐渐完善。
1905年,清朝政府颁布了《学堂条例》,规定了学校的管理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内容。
此后,中国开始逐渐建立了一套以学制为基础的教育体系。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成为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1951年,中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等学校学制暂行条例》,明确了初中和高中的学制为三年。
随后,1958年,中国又实行了“大跃进”运动,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学制也相应地调整为六年制。
然而,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教育遭受了严重打击,学制改革也受到了破坏。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恢复和重建过程。
1977年,中国恢复了以小学六年制、初中三年制、高中三年制为主的学制。
四、现代中国学制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制不断发展和完善。
1985年,中国教育部修订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学制暂行条例》,将高中学制调整为三年。
这一调整使中国的学制体系更加符合国际标准,并提高了高中教育的质量。
简述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经历阶段
简述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经历阶段
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经历阶段主要有:
一、改革开放前期:
1980年以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施义务教育,推行文化大革命的“群众教育”,实施普及性中等教育,形成小学、初中、高中三级教育体系。
二、改革开放后期:
1980年以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重视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学制、学分制,改革课程与教学,完善学校管理,推行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育科技,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教育改革试点,开展教育经济研究,改革大学教育,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21世纪:
21世纪以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深化义务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学制、学分制,改革课程与教学,完善学校管理,推行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育科技,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教育改革试点,开展教育经济研究,改革大学教育,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治理体制改革,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教育国际化,实施学校与社会融合发展,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基础教育“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
基础教育“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八次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专门领域和热门话题。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拐点上,对“八次课改”的历史轨迹与研究脉络做一番回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前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研究的未来发展。
一、历史轨迹在新中国60余年的历程中,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与之相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经历了不同的历程,其大致路径及其重要细节如下。
第一次课改(1949-1952):改革旧制度,统一新政策,建立新课程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其《共同纲领》中就明确提出:“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据此,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对旧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根本改革。
例如,中学取消了旧中国规定的“党义”、“公民”、“军训”等科目,设置了“革命常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等学科,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50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召开全国出版会议,确定了全国统一供应中小学教材的方针。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并通过了《中学暂行规程》(1952年3月颁布)以及中学政治等7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草案。
1951年8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通过了《小学暂行规程》(1952年3月颁布,明确小学学制为5年,开设语文、算术、体育、图画和音乐课程,四、五年级增设自然、历史和地理),并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小学教学计划》。
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学制做出了新的规定。
其中,小学部分缩短了修业年限,改“四·二”学制为“五年一贯制”,入学年龄为7岁;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
学制改革
一、新学制的建立解放后,人民政府针对国民党政府时学制存在的种种弊病,决定建立新的学校系统,并于1951年10月1日,以政务院命令正式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从而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学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正式在全国施行的第四个学制。
这个学制包含着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体系。
从纵的方面看,分四段六级:第一阶段为幼儿教育四年;第二阶段为初等教育五年,第三阶段为中等教育六年,分初、高中各三年,均得单独设立;第四阶段为高等教育二到五年,在大学和专门学院设研究部,修业年限为二年以上。
从横方面看与小学平行的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系统等教育有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与中学平行的有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工农速成中学及业余初、高级中学等。
此外,还有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以及各级各类的补习学校,函授学校与特殊学校等。
这个学制与国民党时代的学制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1.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首先是工农劳动人民和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
新学制不仅把工农和干部教育及各类业余教育在学制中获得了正式地位,而且把教育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的学校,按其程度,分别列入正规的学校系统之内,并使其相互衔接,同时对入学年龄,都不作统一规定,以便于他们受到各级各类的教育。
2.技术教育受到重视。
在取消原有职业教育系统的同时,大力发展中等专业教育,并明确规定技术学校、专门学院、专科学校和专修班的适当地位和制度,以适应培养新中国急切需要的大量国家建设人才,首先是技术人才的需要;明确规定把高等学校分为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规定了专科学校和专修科的地位与制度,这样就给了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医药等高等专业教育以极有利条件。
3.特立了一项“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和设立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和函授学校”,使在整个教育系统上保证了各级工作人员,包括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原知识分子,都有受到政治和业务的再教育的机会。
4.缩短了小学修业年限,改四、二分段制为五年一贯制。
百年来中国学制的变革和特点
百年来中国学制的特点——中国学制的变革及启示摘要:本文论述了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百年来,我国的学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从壬寅学制到2010年发布的新的学制变化,这些年来我国的学制经过了这么多跌宕起伏的变化,尤其是在文革时期一度遭到破坏,就此本文也论述了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学制变革启示中国近代学校始创于19世纪60年代。
当时以科举教育为正统,仅设有同文馆、方言馆等若干新学,尚无学校系统可言。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未及实施,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另颁《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为中国现代学制之始。
这一学制的确立,是清末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革的产物,是教育方面新学与旧学、学校与科举、改良派与守旧派之间斗争的结果。
另外,女子教育无地位,只可在家庭受教。
一、我国的学制有以下几点变化(一)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
这个学制,将教育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全学程共二十年。
这个学制的特点有:第一,注重国民教育;第二,注重实业教育;第三,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依旧存在;第四,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
这个学制并没有在实际中施行。
(二)癸卯学制1903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它以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学制为蓝本,同时保留了尊孔读经等封建教育的特点,整个学制分三段六级,“癸卯学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壬子学制民国元年,教育部成立,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改学堂为学校,小学废除读经,取消科名奖励。
同年,在北京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重订学制,称为《壬子学制》,或称《民国学制》。
(四)(四)壬戌学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另一个学制是1922年公布的“壬戌学制”。
现状与变化: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分析
现状与变化: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分析孙绵涛于江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强调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校教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弊端是,仅仅把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对象和客体,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受到了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与起步、兴起与发展、全面深化、创新与科学发展四个阶段。
经历了这四个阶段以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管理课程政策改革现状变化趋势作者简介:孙绵涛,哲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基本理论、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行政和教育效能;于江,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08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的一次巨大转折,它把我国带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阶段。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治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上,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文化上,从一元文化转为多元文化。
从此,我国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
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变革的社会更是需要教育作出迅速的应对,教育必须为变革的社会培养一代新人。
基于对教育功能的准确而深刻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由于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学校从注重强调应试教育向强调素质教育转变,从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合格公民转变。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新中国的学制改革1.1951年颁布新学制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1958年的学制改革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学制改革“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改变教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状况,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该决定指出,学制改革的核心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4)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4.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两全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点”(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的改革要求。
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简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2)调整教育结构。
(3)改革办学体制。
(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5.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做出了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6.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论文报告课程名称:科学道德(就业指导)课程论文题目:试分析当前我国学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姓名:佟超学号:**********所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教育学原理********2016 年 12 月 1 日试论当前学制对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影响摘要: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出现,学制也逐渐形成。
学制体现了一国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状况,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近代学制的构建是在动荡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曲折前进的,总体上经历了壬寅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等近代三大学制。
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在20世纪初期,美国中小学开始实施“六三三”学制,即初等教育六年、中等教育六年并分为初中和高中各三年的学制。
其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仿效建立起六三三”学制。
壬戌学制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的教育近代化基本完成,其基本框架一直沿用至今。
这三部学制的相继建立,标志着中学教育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到渐趋成熟。
特别是壬戌学制的诞生在我国中学教育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壬戌学制的确立到如今,中国的学制经过了几次改革,现在基本确定为“六三三”和“五四三”并行的学制体系。
但我国目前的学制体系让人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六三三”学制与“五四三”学制实施混乱,当前学制并不能完全完全适切与当前社会状况与新时代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等。
我国一直持续强调深化教育改革,在新时期进行必要的学制改革,使其能更加适应当前中国的现状和新时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状况,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给予重视的。
关键词: 学制;中小学学生;教育改革;学校发展一、研究背景我国目前的学制基本延续了1922年确立的壬戌学制的基本框架,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即初等教育六年、中等教育六年并分为初中和高中各三年的学制。
目前在中国,实行的是在“六三三”学制的基础上进行微调而产生的“五四三”学制与“六三三”学制并行的学制制度。
“五四三”学制与“六三三”学制相比较之下虽然区别不大,但因为其教材所使用不同,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也不同,所以对初中和小学的学生还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而在目前的我国的部分地区,“五四三”学制和“六三三”学制实施的情况较为混乱,有的地区的学制在“五四三”学制和“六三三”学制之间频繁进行切换,这种情况必然不利于中小学教育的平稳发展和教师的对教材的熟悉,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初级教育的健康发展。
当代中国,随着经济腾飞,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我国的现行学制却与当代的社会形态产生了许多不适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年龄提前,“六三三”学制和“五四三”学制的分段形式与我国当代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状况不适切;第二,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年龄提前,我国当前学制的分段形式与我国当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情况不适切;第三,当前中国经济、文化、科技等等发展不均衡的社会现状要求更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的学制体系来予以适应。
第四,当前中国仍然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无论是经济发展程度,还是教育发达程度,部分地区都与沿海发达地区具有较大差距,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发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差距,所以在学制上也不应采取相同的对待态度。
对比美国与日本的学制历史发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与日本“六三三”学制都根据各自国情作出了调整。
其中,世纪年代开始,美国的初级中学逐渐走向衰落,中间学校兴起,美国中小学学制由“六三三”学制占据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以“五三四”、“四四四”为主体,“五三四”、“四四四”“、“六三三、“八四等多种学制并存;日本为解决“六三三”学制的单一模式带来的弊端,引入初高中六年一贯制,形成“六三三”学制为基本学制,“六六”学制为辅助的学制体系。
美国与日本的学制改革历史告诉我们学制应当随着本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状况的变化而改变。
我国虽然在学制上进行过改革,但总体来说现行的也只有“五四三”和“六三三”两种学制,从总体上来看两种学制的差别与对学生影响也并不是十分显著,而且在实行过程中还存在实施混乱等问题,而“六三三”学制在我国于1922年初次实行,距今已有95年,虽然“六三三”学制对当代中国来说仍是最为合理的学制,但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已经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参照美国日本的改革经验,着眼于当前中国的发展状况,对当前学制进行一些调整对于我国的教育发展来说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二、我国现行学制的确立198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普及教育,涉及到学制问题;中小学学制准备逐步改为十二年制;今后一段时期,小学学制可以五年制和六年制并存,城市小学可以先试行六年制,农村小学学制暂时不动;教育部应当尽快提出学制改革方案,确定统一的基本学制。
”①这是中央关于学制问题的一个重大决策。
中央这一决定,把我国基础教育的学制总年限规定为十二年。
1981年3月13日,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在城市试行六年制小学问题的意见》,其中指出:“鉴于普通教育存在着相当严重的虚肿现象,小学教育质量不高、师资水平差距较大,教育经费、办学条件还有较多的实际困难,而且重点高中正在逐步进行由二年延长为三年的学制改革,因此,在城市试行六年制小学的工作,必须量力而行。
”鉴于现行全日制五年制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程度己经不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适应,因此,试行的全日制六年制小学的教学程度原则上和现行五年制小学一样,不再提高。
”②1981年4月17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决定将中学的学制逐步改为六年,并要求多数地区在一九八五年以前完成由现行的五年制向六年制的过渡。
”为适应改制的需要,教育部同时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要求各地研究执行。
六年制的《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强调指出“中学教育既要重视抓智育,又要注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育和卫生保健工作;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防止克服负担过重现象;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并决定在中学幵设劳动技术课,在高中二、三年级设选修课。
”③这样,我国基础教育的学制除少数地区是“五三三”学制外,基本上又恢复到了文化大革命前的“六三三”学制。
1951年10月,我国颁布了小学五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的新学制,从1952年开始实行。
可刚刚实行一年,就因师资水平低,教材不适应而停止了。
以后,一直延用六三学制,也就是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
五四学制是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制度。
现在正在实行的五四制实验始于1981年,在北师大附小以及烟台市所有学校进行的实验。
1989年原国家教委提出,要积极推进五四学制改革实验。
之后,实验规模进一步扩大到全国很多地区。
至此之后,全国比较普及的学制就是“六三三”学制和一直在进行改革调①金铁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肓大事记[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936②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 [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1978③中央教育科学研宄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614整的“五四三”学制。
三、我国现行学制存在的问题(一)部分地区“六三三”学制与“五四三”学制实施混乱但在如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省份出现了“五四三”制和“六三三”制并行的状况,甚至可能在一所初中当中出现了接受不同小学教育的两批学生。
学制的改变必然带来教材的不同,近年来在我国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地区就使用过人教版、苏教版、新课标版等数种不同的教材,教材的频繁更换对于教师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的现象,教师必须要根据教材的变化不停地变化教学策略,学生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学前预习,而且教科书的频繁变化必然会带来教科书资源的浪费。
(二)当前学制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切的表现(1)儿童身心发展提前,当前入学年龄规定缺乏弹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鱼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④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今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相比较1987年有了巨大的提升,学龄前儿童的身体状况和心理发展状况相比较于1987年都出现了明显的提前发育的状况,如果再一味地按照《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强制规定儿童的入学年龄显然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状况的,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教育普及状况、地域民族风俗等不同也必然会对儿童的入学年龄产生影响,对全国各地区的儿童入学年龄一视同仁的话显然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所以对入学年龄应采取更具有弹性的措施。
(2)各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同,较为单一的中小学学制不能满足要求近年来我国经济和教育虽然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不同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仍然存在,甚至具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发达省份地区与欠发达生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具有非常大的差距,严重的经济差距不仅仅影响了各地的教育投入还影响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产业构成,最终导致人才的需求差异,人才需求的差异又影了教育体制。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人才需求结构不同,因此,应该打破单一的学制制度,允许部分地区、学校选择适合自身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学制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其必然导致农村与城镇的教育水平和对人才的需求不同,这种情况也要求我国理应采取更具有弹性的学制制度。
四、针对我国现行学制改革的思路(一)以省份为单位统一学制各省份根据本省各方面的发展状况确立一种学制,取消一省两种学制甚至多种学制情况出现并长期坚持一种学制,在要求不是十分强烈的情况下不轻易变更学制,不对教材频繁采取调整,根据本省的具体状况,长期选用一种教材,保证中小学教师教学和中小学学生学习的稳定。
(二)地方学制允许多种学制形式存在根据前面关于我国对弹性学制的需求的论述可以看到:我国产业结构的多样化需要多样化的学制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我国区域、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教育投入悬殊需要不同的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5年修订版)[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13学制形式予以适应;我国不同区域的儿童、身心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也需要多样化的学制。
鉴于以上的原因,单一的学制类型是落后的,也是不适应我国当代教育的需要的。
我国一些地方和学校正在实验的“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初、高中六年一贯,二四分段”以及“六三三”学制、“五四三”学制等学制都可以继续实行,国家在保证基本学制的基础上,应当允许各省根据自身的经济、文化、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宜的学制模式。